⑴ 英法百年战争是怎么回事
一场战争从一种性质转变到另一种性质,即一场战争中对交战双方来说都各有两种性质,这在战争史上并不多见。公元1337—1453年,英法两国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战争性质从封建王朝混战变化到侵略与反侵略,其结果可谓完全违背了英法王朝统治者的预料。
中世纪,英国诸王通过与法一系列联姻,均成了法国诸王大片领地上的主要封臣。132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终于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兰西王国的继承权。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继承权。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战争遂起。
这场战争除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争夺在法境内的富庶的佛兰德尔和阿基坦地区。这个地区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法国于1328年占领该地,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这次战争分四个阶段:
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60),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尔和基恩。在斯吕斯海战(1340年)中,英海军重创法海军,夺得制海权。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了陆上的优势,并经11个月的围攻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1347年)。将近10年的休战之后,在普瓦提埃战役(1356年)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法国内部经济陷于完全破坏的状态,从而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马赛领导的巴黎起义(1357—1358年)和扎克雷起义(1358年)。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条款极为苛刻,其中规定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战争的第二阶段(1369—1380),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久格克连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元帅),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端口和波尔多与巴荣讷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
战争的第三阶段(1415—1424),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农民和市民举行新的起义)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成同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的第四阶段(1424—1453),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特别是在诺曼底)。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战争的性质变了;就法国方面来说,是反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战争,而英国方面则是进行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
贞德出生在法国北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杜列米村,从小就开始了牧女的生活。艰苦的生活使她逐渐成为一个性格坚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少女。1428年,她3次求见王太子,陈述她的救国大计。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贞德以“战争总指挥”的头衔。她全身甲胄,腰悬宝剑,捧着一面大旗,上面绣着“耶稣马利亚”字样,跨上战马,率领3000—4000人,向奥尔良进发。奥尔良已被英军包围达半年之久。贞德先从英军围城的薄弱环节发动猛烈进攻,英军难以抵挡,四散逃窜。4月29日晚8时,贞德骑着一匹白马,在锦旗的前导下进入了奥尔良,全城军民燃着火炬来欢迎她。奥尔良解放之钟声敲响了!贞德率领士气高昂的法军,迅速攻克了圣罗普要塞、奥古斯丁要塞、托里斯要塞,敌人闻风丧胆,听到贞德的名字就吓得发抖。人们高唱赞美诗,歌颂贞德的战功,称她为“奥尔良姑娘”。5月8日,被英军包围209天的奥尔良终于解了围。奥尔良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从此战争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接着,贞德又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领土。贞德已经变成了“天使”,人们到处都在歌颂她,称她是“圣人”。国王赐给她大量财帛和“贵族”称号,她都拒绝接受,决心继续完成解放法国的事业。
但是,宫廷贵族和查理七世的将军们却不满意这位“平凡的农民丫头”影响的扩大,他们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国人还厉害,便蓄意谋害贞德。1430年在康边城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所逼、撤退回城时,这些封建主把她关在城外,最后竟以4万法郎将她卖给了英国人。贞德宁死不屈,她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1431年5月29日上午,贞德备受酷刑之后在卢昂城下被活活烧死,她的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贞德还不满20岁。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人民极大义愤和高度爱国热情,在人民运动的压力下,法国当局对军队进行了整顿。1437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百年战争从1337—1453年,持续了116年,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国王联姻不仅不能解决长治久安问题,反而容易引起王位继承权的争夺和战争。民族女英雄贞德勇敢地捍卫民族利益,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迅速增强了,国王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由此封建君主政体演变成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王权进一步加强了。战后的英国,在经历了一段内部的政治纷争后,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在这次战争中,英国的雇佣军优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民团,这促使法国第一次建立了常备雇佣军。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一同作战的弓箭手的作用得到了提高。火器在当时虽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作战中去。这些对英法军队乃至西欧国家军队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⑵ 导致百年战争的原因有哪些
百年战争指英法两国间发生的战争。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力图把英国人从法西南部驱逐出去,从而夺回英在法境内的最后一个堡垒;而英国则力图巩固它在基恩的地位,收复早先失去的诺曼底、曼恩、安茹及在法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英法两国对佛兰德斯的争夺,使它们之间的矛盾日趋深化。
佛兰德斯形式上是在法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独立的,在贸易上与英国关系密切。
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觊觎法国王位。德国封建主和佛兰德斯站在英国一方;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国王指挥,其主体是步兵和雇佣骑士部队。法军的主体则是封建骑士民团。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斯和基恩。在斯吕斯海战中,英海军重创法海军,夺得制海权。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了陆上优势,并经11个月的围攻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
将近10年的休战之后,为占领法国西南部,英军又顺利地展开了进攻。在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国内经济陷于完全破坏的状态,从而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马赛领导的巴黎起义和扎克雷起义。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条款极为苛刻,其中规定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百年战争的第2阶段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久格克连这位有才干的军事长官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法军对炮兵的使用有利于军事行动获得成功。
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端口和波尔多与巴荣讷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当时,法国国内也开始出现群众骚动。
百年战争的第3阶段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
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
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游击队给法军很大帮助:他们设置埋伏,捕捉征税者,消灭敌小股部队,迫使英军在征服地的后方留下大批驻防军。1428年10月,英军与勃根第派开始围攻非法军占领区的最后一座坚固的要塞奥尔良。
此时,民族解放斗争已愈加高涨。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1437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按,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但是,它却促进了法国民族的觉醒。在赶走了英国人之后,法国统一的历史性进程即告结束。
在英国,百年战争暂时巩固了封建贵族阶级和骑士阶层的统治地位,从而延缓了国家权力集中的进程。
百年战争展示出英国的雇佣军优越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民团,从而迫使法国建立了常备雇佣军。这支军队效忠于国王,在组织、军纪和训练方面均具有正规军的特点。王权与在消除封建割据上有切身利害的市民的联盟,是雇佣军的政治与财力基础。
战争表明,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作战的弓箭手的作用则得到了提高。在战争中出现的火器虽然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战役当中去。战争性质的改变及其向人民解放战争的转变,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
⑶ 英法百年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中世纪,英国诸王通过与法一系列联姻,均成了法国诸王大片领地上的主要封臣。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终于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兰西王国的继承权。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继承权。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战争遂起。
这场战争除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争夺在法境内富庶的佛兰德尔和阿基坦地区。这个地区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法国于1328年占领该地,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寺德尔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
⑷ 英法百年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百年战争(HundredYears'War)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百年战争中,发展出不少新战术和武器。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百年战争导火索: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
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战争遂起。场战争除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争夺在法境内的富庶的佛兰德尔和阿基坦地区。这个地区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法国于1328年占领该地,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战争结果:法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更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之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
⑸ 英法百年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英法两国自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世纪时,安茹伯爵亨利通过联姻继承了英格兰王位,但是作为法国最强大的贵族,他还拥有法国很多领土(如诺曼底、布列塔尼、缅因、曼恩、安茹等)。后法国为了遏制英国的势力,双方不断地产生摩擦。在腓力二世时法国相继收回了大部分领土(西南部的基思省除外),之后法国试图把英国从境内彻底地驱逐出去,而英国也力图把之前丢失的领地伺机夺回来,于是英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百年战争持续了116年,对英法两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一直在法国本土进行,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地受阻了法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战争迫使法国改变了之前陈旧的军事制度,建立了常备雇佣军,火器的应用更是对西欧国家军队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战争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国家各阶层更加地团结,在民众的支持下王权进一步加强,并最终促使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形成。
英国虽然在战争中是失败者,但是,通过这次战争封建贵族阶级和骑士阶层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安茹王朝】
安茹王朝是欧洲中世纪的一个王朝,名称源于法国的安茹伯爵,后安茹王朝分成了三支,分别在英国、意大利和匈牙利。英国的安茹伯爵杰弗里喜欢在帽子上装饰金雀花枝,因此英国的安茹王朝又被称为金雀花王朝。金花王朝曾占有法国的安茹、诺曼底、布列塔尼等地区,所以被法国视为夙敌,并最终挑起了彼此之间的战争。
⑹ 英法百年战争是怎么爆发的
1328年卡佩王朝告终,瓦洛亚王朝登上历史舞台,第一任国王为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他统治时期,英法爆发了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英法两国争夺领地的斗争由来已久。近因是法王想收复英国在法国的最后一块领地亚奎丹,而英王爱德华三世则借口自己是腓力四世的外孙,要求继承法国王位。以法国王位继承纠纷为导火线,终于引发了英法“百年战争”。
然而,除王位继承纠纷外,百年战争的爆发还有其他更深刻的原因。首先是领土纠纷,英国的两个统治王朝〔诺曼底王朝(1066—1154年)和安茹王朝(1154—1399年)〕都是来自法国的封建主,因而在法国大陆拥有大批领地。腓力二世统治时期剥夺了英王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但英王仍占领着法国西南部的不少土地。只要领地没有被完全剥夺,英国王室就仍抱有在法国大陆扩张势力的野心。法英冲突的另一个问题是佛兰德尔问题。佛兰德尔地区城市发达,各城市的毛织业当时名列欧洲之首。毛织业的主要原料羊毛,大部分来自英国,城市与英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但是,在政治上,佛兰德尔伯爵是法国国王的附庸。14世纪上半叶,佛兰德尔伯爵极力从经济上搜刮城市,政治上压制城市自由,双方矛盾非常尖锐,伯爵求助于法国国王镇压城市反抗,城市市民则在政治上倾向于英王。
所有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英法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一百多年(1337—1453年),史称百年战争。
1337年,英王、法王相互向对方宣战。同年英国向佛兰德尔进军,英王爱德华三世派舰队占领加桑德堡垒,百年战争正式爆发。1340年英国海军打败法国海军,控制了英吉利海峡,1346年在克勒西战役中主要由英国自由农民组成的弓箭手,在少量炮火的配合下,打败了素称“法兰西之骄傲的花朵”的法国骑士。在军事史上,这次战役标志着骑士制度开始走向没落。1347年英军占领法国海滨重镇加莱。1356年,普瓦提埃战役爆发,由英王长子“黑太子”(因其披甲黑颜色而得名)统率的8000英国军队,打败了4万余法国骑士,法王约翰二世(1356—1364)及其幼子和大批法国贵族被俘。1360年两国签订《布列提尼和约》,法国承认英王以国王而非法王附庸的身份占有法国的大片领土,英王则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并规定法国须交300万克朗以赎回法国国王及被俘贵族。
⑺ 英法百年战争的原因有哪些
英国和法国两国王室之间,长期存在领土纠纷问题。自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以来,两国之间的纠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诺曼底公爵成为英国国王以后,在法国仍然拥有大片领地。他的子孙后代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到12世纪中期金雀花王朝时,英正在法国拥有的领土甚至六倍于法国正室本身拥有的土地。
英王在法国的领地,一直是两国争执、斗争的中心。其后通过一系列战争,法国夺回了英王在法国的大部分土地,但是英国王室从来不甘心罢休,力图夺回失去的领地,而法王则竭力夺取仍残留在英王手中的南方领土,双方矛盾尖锐化。
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的查理四世逝世,死后没有留下可以继承王位的后代,英王爱德华三世作为查理四世的外甥,是法国王位的继承人候选人选之一。但是,法国害怕英国势力在法国继续增大,最终推选查理四世的堂弟、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继承王位,即腓力六世(1328—1350年)。王位继承问题激化了英法之间的矛盾。爱德华三世心生不甘,腓力六世也宣布要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战争遂起。
这场战争除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争夺法国境内富庶的佛兰德尔和阿基坦地区。佛兰德尔形式上是处于法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独立的。佛兰德尔以毛纺业着名,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它的羊毛原料主要来自英国。
1328年,佛兰德尔爆发了城市上层和农民的起义,法国派军队进入佛兰德尔,建立起法国的直接统治,并于1336年逮捕了在那里经商的英国商人。英王爱德华三世采取报复措施,下令禁止羊毛向该地出口。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并希望英国出兵法国。佛兰德尔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
⑻ 英法百年战争为何会爆发整个过程是什么样的
导言:历史总会告诉人们一些有用的信息,再一次回顾几百年前的那场英法战争,1337年到1453年的百年战争虽然看是局部战争,然而这场战争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在这场战争结束不久就彻底的翻过了中世纪的一页。
法国骑士
小结:英法百年的战争,是英国与法国国王之间的恩怨,让两国人民买单,如果说这场战场谁对谁错,指责英国侵略法国,那英国国王确实是法国人的后代,但实际上英军在法国也干下了屠城一类的事,最终倒霉的是两国百姓。从战争的规模看只是国与国之间的局部战争,规模并不是非常大,但是战争持续时间之长,世上没有,正因为战争的持续时间和激烈程度大,最终导致了火枪火炮在战争后期大量出现,法国人被长弓兵逼的没办法,从意大利引进的火枪火炮技术对英作战中进行成建制的实践,长弓兵的密集箭雨启发了法军将火枪组阵进行覆盖式射击,反而把不可一世的长弓打的彻底没了方向。英国人用火枪在几百年后重复了中国的成功与失败。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⑼ 百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百年战争指英法两国间发生的战争。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力图把英国人从法西南部驱逐出去,从而夺回英在法境内的最后一个堡垒;而英国则力图巩固它在基恩的地位,收复早先失去的诺曼底、曼恩、安茹及在法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英法两国对佛兰德斯的争夺,使它们之间的矛盾日趋深化。
佛兰德斯形式上是在法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独立的,在贸易上与英国关系密切。
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觊觎法国王位。德国封建主和佛兰德斯站在英国一方;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国王指挥,其主体是步兵和雇佣骑士部队。法军的主体则是封建骑士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