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首相制是如何产生的
"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加强.
1714年,安妮女王去逝,根据<<王位继承法>>,此时已经54岁的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登上英国王位,即乔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处理国事.大臣们有事就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内阁制由此得以形成.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贰’ 英国内阁成员如何产生
法律分析:英国政治中的内阁制是长期演变的产物。早在中世纪的末期,协助君主进行管理并向君主提出建议的“国王大委员会”中产生了“枢密院”。1540年,枢密院正式成立。最初“枢密院”成员约20人,主要由国家官员和王室成员组成。在一般情况下由国王主持会议,并定期召开。会议内容是讨论政府的重大问题。到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枢密院成员越来越多,非常庞杂,活动不灵便。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并且在枢密院成员之间就某些问题达成。议会选举,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执政,首相一般为该政党的领袖。
法律依据: 《自由大宪章》 第二条 任何伯爵或男爵,或因军役而自余等直接领有采地之人身故时,如有已达成年之继承者,于按照旧时数额缴纳承继税后,即可享有其遗产。计伯爵继承人于缴纳一百镑后,即可享受伯爵全部遗产;男爵继承人于缴纳一百镑后,即可事受男爵全部遗产;武士继承人于最多缴纳一百先令后,即可享受全部武士封地。其他均应按照采地旧有习惯,应少交者须少交。
‘叁’ 英国分为四个地区 ,那首相是怎么选出来的
英国首相选举方式:
首先是由下议院选举,大选的基本制度是简单多数选举制,即根据一党所占有的议员数量。如果一党拥有绝对多数的议员,则此党将组成下届政府,该党领袖将要成为首相。(英国主要是工党、保守党以及自由民主党三个政党)
议会选举结束后,国王(或女王)召见多数党领袖,邀请他出任首相并着手组阁。人选经国王/女王任命后正式成为首相。
如果没有任何党派拥有绝对多数席位,则合计拥有绝对多数席位的两个或多个政党将组成联合政府,基本上其中最大党党魁将成为首相;或者单独一党成立政府,并通过与其他党派非正式的联盟和协议而得以延续。
英国女王不是选出来的,女王王位是世袭制的,女王没有实权,只是象征意义的国家元首。英国国家最高领导人是首相,这是由人民选举的。
(3)英国的内阁首相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英国首相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简称联合王国首相或英揆(揆,本意即宰相),英国政府首脑,是代表英国王室和民众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
英国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缩写PM)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执政联盟的首领自动成为首相人选,人选经国王/女王任命后正式成为首相。现任首相为第76任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
英国内阁的首脑。按惯例由英王任命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 ,1714 年德意志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因不懂英语,不谙英国国务,1717年起停止参加内阁会议。
1714年,英国女王安妮驾崩无嗣,在乔治一世的前面还有五十位血缘关系和安妮女王更接近的贵族,但他们都是天主教徒,不能继承英国王位。
乔治一世则是血缘和安妮女王最接近的新教徒贵族,所以根据1714年的遗嘱继承英国王位,称乔治一世,成为汉诺威王室的第一位国王,也是一个母语是德文,而且无法使用流利英文的国王。他敕命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为内阁首领,自己并不出席内阁会议。并从此开创了英国君主不出席先例,会议改由国王令一名亲信大臣主持,成为了英国首相制度的开端。
参考资料:网络-英国首相
‘肆’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时间是什么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内阁制正式形成。
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统治时(在“历史纵横”栏内了解乔治一世及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当时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这形成了一种政治惯例,首开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先声。
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实际掌握了政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主要作用
第一、它是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包括内政、外交、防务、教育、科研等各项决策。
第二、控制立法,现代社会中由于立法量的增加及其复杂化,议员个人既无设备又缺乏全面的知识和足够的信息来准备复杂的议案,导致政府逐渐加强对立法的控制,政府提出公议案,这种议案都是由内阁提交下院通过的。
第三、作为政党的领导,首相是执政党领袖,内阁大臣都是由执政党领导组成的。内阁除了对国家、政府进行行政上的领导外,同时也对其政党行使着领导权。
‘伍’ 英国首相内阁是怎样产生的,有怎样的权利
国会: 国会的前身,是起源于13世纪的“大会议”,是按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建立的。当时正值金雀花王朝统治时期,国王约翰(绰号“无地王约翰”)与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及教皇英诺森三世发生冲突,在战争中遭到失败,并因此而损害了英国贵族和市民阶级的利益。大贵族们便利用这个机会对国王施加压力,迫使他作出让步,批准了贵族们提出的大宪章。根据大宪章的规定,要建立大会议;此后国王征收军役税,事先须经大会议同意;在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政府不得随意对人进行逮捕和判刑;国家不得任意侵犯教会;国家应承认伦敦等几个大城市有自治权,等等,当时规定,大会议由僧俗两界的大贵族组成,并从中选出25人,专门监督国王对大宪章的执行情况。这虽然是封建贵族内部的斗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次权力再分配,但是它毕竟搞出来一部宪章和一个类似议会的大会议,而且产生了法的地位高于王权的概念。到了13世纪末,国王爱德华一世于1295年召集大会议,目的是增加税收,充实国库。这次会议不仅有僧俗大贵族参加,而且第一次吸收了下级贵族骑士和市民阶级的代表与会。从此,市民阶级的力量便进到了议会中来。到14世纪,僧俗大贵族,下级贵族与市民,由于身份差别与政见常有不同,就分别开会,从而形成了上下两院,两院制的英国国会就此基本成型。红白玫瑰战争后,国会下院的力量加强。16世纪初国王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建立国教圣公会,没收了数量很大的天主教会的财产(主要是土地),加以出卖。买者多为商人和官僚、贵族。这些人买来土地后就实行圈地,成为新贵族。于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更加壮大,在国会下院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切都表明,英国早就形成了一种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并且从贵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演变。 首相: 下议院选举,包括工党、保守党以及自由民主党三个主要政党在内的英国各政党将会在整个英国各选区逐一争夺每一个议席,议会选举结束后,国王(或女王)召见多数党领袖,邀请他出任首相并着手组阁 现任英国国王伊丽沙白二世
‘陆’ 英国首相的制度由来
英国内阁的首脑。按惯例由英王任命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 ,1714 年德意志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因不懂英语,不谙英国国务,1717年起停止参加内阁会议。
1714年,英国女王安妮驾崩无嗣,在乔治一世的前面还有五十位血缘关系和安妮女王更接近的贵族,但他们都是天主教徒,不能继承英国王位,乔治一世则是血缘和安妮女王最接近的新教徒贵族,所以根据1714年的遗嘱继承英国王位,称乔治一世,成为汉诺威王室的第一位国王,也是一个母语是德文,而且无法使用流利英文的国王。他敕命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为内阁首领,自己并不出席内阁会议。并从此开创了英国君主不出席先例,会议改由国王令一名亲信大臣主持,成为了英国首相制度的开端。
‘柒’ 英国内阁制是如何产生的
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1760年英国内阁制的产生英国内阁制是英国政治长期演变的产物。中世纪末期,协助君主管理国家的枢密院成员约20余人,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工作,查理二世时期,由有权势的枢密院成员(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大臣及两个国务大臣)组成一个更小的决策机构,从组织形式上可谓内阁的最早起源。1688年政变后,限制法案在初期尚未很好地发挥作用,人事大权掌握在国王手中,内阁的组成以国王的意愿为准。
汉诺威王朝时期,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与乔治二世(1727~1760年在位)以外国人身份入主英国,既不熟悉英国国情,又不关心英国政治,况且不懂英语,用拉丁语与大臣们交谈颇为不便,以致把出席枢密院会议当成一种负担。因此,从1717年开始便不出席该会。从此,辉格党逐渐将内阁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辉格党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尔在处理“南海气泡”事件中挽救了南海公司,使国家财政状况趋于稳定,深受商业金融资产阶级的青睐。1721年3月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并成为内阁的实际领袖,从而开创了首席大臣领导内阁,英王不参加内阁会议的先例。沃尔波尔担任内阁的首脑的20余年是英国政治重要发展时期,他打着王室的旗号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改革关税制度,奖励谷物和农产品的出口,对手工工场所需之原料降低了进口税,对出口的工业产品实行免税政策。内阁成为协调国王与国会关系的重要因素。自1737年起,沃尔波尔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他的政策引起了要求向外扩张的大资产阶级,大商人的不满。迫于压力在1739年向西班牙宣战,即“詹金斯割耳之战”,后因出师不利,大资产阶级把战败的责任归咎于他。沃尔波尔失去国会的信任被迫辞职。此举开创了内阁首相得不到国会多数支持时必须辞职的先例。
‘捌’ 英国内阁成员是怎么产生的
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
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时,都必须由首相或有关阁员副署。
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
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
(8)英国的内阁首相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汉诺威王朝时期,内阁会议开会时,在国王不出席的情况下,为了在讨论时取得一致意见并把意见集中起来通知国王,渐渐在内阁大臣中出现了一个主持讨论的人。
国王本人也感到有了这样一个人可以使意见容易集中,避免分歧,既有利于他对内阁意见的掌握,也有利于使内阁的意见在议会获得通过。
这样,在内阁会议中就渐渐突出了一个主持内阁会议的领导人物。最初,这个人物并无固定称谓,所谓“首相”是后来才出现的名称。
‘玖’ 英国内阁制什么时候正式形成
一般认为,正规的内阁制始于英国1721年成立的以罗伯特沃波尔(1676—1745)为首的内阁,在十九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在英国确立下来。但直到1900年,英国议会的布告中才第一次出现内阁一词,1937年通过的《国王大臣法》,内阁这一名称才正式有了法律依据。
‘拾’ 英国首相是怎么产生的
简单说首先是下议院选举,包括工党、保守党以及自由民主党三个主要政党在内的英国各政党将会在整个英国各选区逐一争夺每一个议席,议会选举结束后,国王(或女王)召见多数党领袖,邀请他出任首相并着手组阁。
详细的就有点麻烦了,我粘一下吧,看不看都行
英国选举制度
下议院议员是通过普选产生的。凡英国公民以及爱尔兰共和国公民(其公民为选举目的时不视为外国人),年满18周岁或自选举登记公布日起12个月内将满18岁者,在没有法定的丧失选取权的情况下,并且居住在规定选举登记的选区内(根据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 2000),均可以参加下议院的选举投票。投票人要参加议会选举必须在所在选区(a parliamentary constituency)进行登记,并列名在选举登记(electoral register)之中。
那么,下议院选举制度的基础又是什么样呢?整个英国被分为659个选区(parliamentary constituency),每个选区的选民人数约为五万名,每一个选区都要选出一名代表成为下议院中的议员(MP)。所以,下议院一共由659名成员组成。根据最新的《2000政治党派、选举及全民投票法案》(Political Parties,Elections and Referenms Act 2000),规定原来由几个边界委员会(Boundary Commission)共同履行的职权现通归选举委员会执行(Electoral Commission),再由选举委员会根据《政治党派、选举及全民投票法案》建立四个边界委员会,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各有一个。每个边界委员会由2到4名成员组成,只有选举委员会的委员或副委员才有资格担任其成员。选举委员会直接对英国议会负责,而并非对任何政府部门负责的独立机构,其最明显的功能是在大选中的规划角色:包括各选区候选人的登记功能,以及全民投票和政府行政区域划定等有关选举的重大事宜。
选举委员会将定期对每一个选区的选民进行核查,并对选区进行调整。比如说,某一个选区的选民人数增多就可能需要增加一个新的选区,而某一个选区的选民人数减少,则可能需要废弃这个选区或将其并入其他的选区。选举委员会对选区的划分以及选民登记等事项的决议,一般来讲都会得到英国各政党的认可。对选举委员会决定的诉讼在历史上来说也鲜有成功的案例。如案例:R v Boundary Commission for England,ex parte Foot [1993] QB 600。
英国下议院选举的原则是每一个选区都有数目相等的选民,每一个选民都有平等的选举权,用一句话概括来讲就是:“一人,一票,一价”(one man,one vote,one value)。选举的方法是 “简单多数票当选”(first-past-the-post),即每一个选民只能投一票给一个候选人,在这个选区内获得最多数票的候选人当选为本选区的下议院议员。
选举委员会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包括工党、保守党以及自由民主党三个主要政党在内的英国各政党将会在整个英国各选区逐一争夺每一个议席。各政党的地方组织首先负责挑选本党在659个选区的候选人。候选人一旦确定下来,各政党就要展开激烈的竞选活动,核心是宣传自己的候选人和攻击竞选对手。竞选中,候选人会不断走访选民,发表演说。各政党还将以政治集会、设宣传车以及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等形式,扩大本党的影响,替本党候选人拉选票。在英国选举中,政党的影响度非常重要,候选人如果没有政党的帮助,通常根本不可能获胜。选民一般不看重候选人,反而更看重他(她)所代表的政党的总体表现。竞选一般仅持续3—4周,时间虽短,却很激烈。议会选举结束后,国王(或女王)召见多数党领袖,邀请他出任首相并着手组阁。照例,内阁名单早已拟好,议会表决通过后,新政府即告成立。最大的在野党依法成为正式的反对党,组成“影子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