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国从维多利亚时代到1914年要派多少军队驻守殖民地啊占领了一个地方肯定要派军队守啊,那么问题来了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都有自己的军队,不用英军
印度,英印师,英国军官、士官,印度士兵
以上占据大部分殖民地,不需要多少英国人,更不需要大规模建制部队
非洲只需要小规模部队就可以,别的国家也没有大规模部队,南非布尔战争时,也是由别的地区调动部队过去,镇压当地荷兰后裔的反抗
所以陆军规模不是很大,但是海军一直是第一,保证交通顺畅,往来无阻
⑵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已是君主立宪制时代,为什么维多利亚还那么着名呢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人成为世界首位强国的时代,那个时期英国的繁盛与兴旺让英国人至今仍骄傲自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进入了工业革命,工业化社会下生产力迅速发展,海外贸易与殖民为英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为英国人接下来几个世纪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虽然那个时代也有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但总体来说,那个时代是以辉煌的工业成果着称的。
至于维多利亚女王,自18岁登基以来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虽然女王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但在商讨国事、团结两党、代表国家形象维持英联邦统一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作用,维多利亚女王在权利范围内严格恪守一国元首的职责,在许多问题上起到了巩固国家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的积极作用。她与阿尔伯特王子深厚的感情以及完满的婚姻也让英国人津津乐道。维多利亚女王代表了好妻子、好女王的形象,更代表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凝结着英国人难忘的情结,因此着称于世。
⑶ 为什么维多利亚时代英国那么厉害为什么后来输给了美国和德国
以下为转文,我个人觉得很有道理
………………………
探索大国衰落的过去,是因为我们必须领悟大国崛起的奥妙。而如此深刻的教训,只有英国短暂、磅礴却跌宕的历史才能给予
作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东道主,英国上下对于奥运奖牌似乎突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强烈渴望。英国本就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英超联赛更是全球翘楚,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也都跻身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前十名之列。但这次,他们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6年,英国奥组委宣布开展一项类似“举国体制”的运动来增强该国在各项赛事中的实力。这一年,伦敦发出了“20-4-2012”倡议,即在2012年奥运会上获得20枚金牌和总排行榜第四的成绩。为此,他们从全国选拔了150万名11岁到16岁的儿童,并对他们进行了持续数月且门类复杂的评估,最后选出1000人交由专业教练进行训练。英国当然获得了成功:在投入了数亿英镑之后,本土作战的他们以29枚金牌成功抢得金牌榜的探花席位。
然而,就像金牌数量的增加无法代表全面健身的出色一样,奥运奖牌的激增也无法逆转英国日渐下滑的经济曲线。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在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持续下滑,已经变成了百多年来最着名的迷思。所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而在全球格局可能迎来巨变的大背景下,这些思考以及由此得出的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无疑极具价值。
如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一样,人们喜欢将国运兴衰归因于文化。1982年,马丁·维纳(Martin Wiener)就在《工业精神与英国的衰落》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维纳认为,英国文化易于导致工业精神的衰落,正是后者进一步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英国的衰落。
维纳的言论盛极一时,但历史却无法佐证类似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反思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与英国相比,那些取得更大成就的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反思甚至更胜一筹,但他们却并未经历如此强烈的国运衰退。
我们可能搞错了某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确实决定了其文化影响力,但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却并不必然成立:一定经济成就的取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文化只是其中最边缘的因素。如若不然,我们将无法解释东西两德以及韩朝两国在经济领域截然不同的表现。将经济问题归为文化,更多是人们面对复杂经济问题时刻意选择的回避。
蒸汽革命之后,英国并非没有机会继续辉煌。两百多年前,那时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英国必将赢得电气产业的国际竞争。从18世纪到19世纪,尽管对电力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来自欧洲大陆,但奠定产业基础的伟大发明却几乎全部来自英伦三岛。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奠定了电化学的基础,并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是经典电磁理论的创始人,这为电工学和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此外,斯万(Joseph Swan)发明了白炽灯,惠斯通(Charle Wheatstone)发明了电报、发电机和打孔机,帕森斯(Charles Parsons)发明了蒸汽涡轮,弗莱明(John Fleming)发明了热电子管。
在这次创新浪潮中,英国完全可以像它在蒸汽时代那样再次居于领先地位,但英国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在欧洲,它被德国迅速超过;在全球,它则完败于美国。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历史古今中外都或有雷同之处。公元前503年,孙武意欲归隐田园,阖闾令伍子胥劝留。孙武告诉伍子胥:“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此乃自然之情,其实人事亦然。今吴王自恃国力强盛,边境无事,已经变得骄奢淫逸。自古功成不退,必有后患。我归隐林泉,乃避祸全身之计。”随后的历史证明了孙武的睿智,而对英国,所有这些预言几乎同样适用。
工业革命的璀璨历史曾经为英国指出一条通往强大的永恒之路,那就是培养企业家精神以发展商业、改进教育以提升劳动力水平、发展科技以推进创新。但遗憾的是,英国并未正视这些经验,这个骄傲的帝国将历史留给他的宝贵经验以及更加宝贵的发展良机一一挥霍。
被招安的企业家精神
维多利亚时代,无疑是英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与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只有上下两层的社会结构不同,英国还拥有一个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这些人勇敢地发展商业、开辟市场、促进贸易,他们刺激着古老的英国不断改变因循守旧的传统,从而使英国社会充满了活力。
很快,中产阶级就在经济上大获全胜,他们也因此得以不断从贵族手中夺取政治资源。但令人遗憾的是,英国的中产阶级未能珍视这些来之不易的胜利,过度的贪婪最终导致他们在关乎“正统”地位的价值观竞争中意外遭遇完败,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也因此最终到来。
当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令很多社会底层人士变得一无所有。英国最富有的140万人控制了全社会财富的1/3,这一数字超过了下层社会3000多万人财富的总和
⑷ 维多利亚女王
号称“欧洲祖母”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从1937年到1901年,长达63个春秋。从她登基,到1914年,是英国着名的“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年,英国人的日子太舒坦了:举国上下,空前团结。工业革命使这个西欧岛国一下子活跃起来。它在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都闹得如火如荼,成就卓着。家底一厚实,英国人就开始满世界物色殖民地,不朝外扩张地盘儿、不四处划拉财富抢东西,哪能变成牛气烘烘的绅士?贵族、绅士都爱财。“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想钱都想疯了,他们驾船出航,充当海盗。
英国人津津乐道的“维多利亚时代”,成全了一大批江洋大盗和冒险家。他们以政府的名义,在海外“弱肉强食”。从西欧到东亚,从北太平洋,到南印度洋,到处都飘扬着侵略者的“米字旗”。什么叫“日不落帝国”?就是在全世界造孽!背后为此撑腰的,正是一个铁腕女人——维多利亚。为了扩张领土,女王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别看是个娘们儿,她似乎生来就会玩弄权术:阴谋、强权、收买、霸占……软的不行,来硬的;影的不灵,玩阴的。这种无耻的治国之道,还真奏效,短短半个世纪,就把英国从一个地位平平的欧洲国家提升为世界性的强大帝国。
这位野心勃勃的“欧洲祖母”,妄图做全世界的奶奶,她始终支持给中国人一点颜色看看。
中英两国最早的贸易,仅限于茶叶和丝绸,这些名贵的“舶来品”,让中国人捞去了大把黄金白银。连年出现贸易逆差,使英国的国家利益受损——怎么办?干脆没着良心,倾销鸦片。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打破了英国人的如意算盘。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随即赤膊上阵,她在议会发表了着名的演说,扬言:“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向中国发动战争。就这样,中国长达百年的屈辱史缓缓地拉开了序幕……
⑸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如何
对于当时人数占比最多的劳工阶层(接近70%)来说,比如马车车夫来说,起床时间可能是凌晨3点。
很多人买不起表,所以当时有一种特别的职业,"敲窗人",要从事这种职业,你需要投资买一三件工作用品:
一块表,一根长木杆,和一盏提灯。
你需要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时间,在整个夜晚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竿敲打客户的窗玻璃,这种叫醒服务,每次只有大约一便士的收入。
如果你是贵族(约3%),那么无疑会更豪华:
牛排,牡蛎,虾,萝卜,金蓝色的鲑鱼肉,火腿,俄罗斯鱼子酱,鸡肉馅饼,多宝鱼,鸽子派.......你的早餐哪怕是端上宴会也不显得逊色。不过你可能需要等到10点再用早餐,在那之前厨师和女仆至少要准备5个小时。
⑹ 18世纪初-19世纪末英国的社会体系和文化背景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生于伦敦,1837年继位成为英国女王。到19世纪末,被誉为“欧洲的祖母”,并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优秀、统治时间最长的女王。在她统治英国期间,通过卓越的治理方针使得英国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征服世界和聚敛财富方面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度,并使英国的版图扩充到全球范围,成为“日不落帝国”。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去世,但“维多利亚的时代思”却一直延续至现在……
1st: 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数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迹是曾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1555年)。 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于是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从此以后, 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继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颠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培根这样的着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莉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译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国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与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与丹麦王子乔治结婚。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成为威廉三世的继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为英国女王。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并,实现两个国家真正的联合。由于安妮身体虚弱和无后嗣的忧虑,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爱德华联系,希望他能以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施鲁斯伯里公爵为政府中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确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汉诺瓦选帝侯乔治继承。
4th: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领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 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编辑本段]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和英联邦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伊丽莎白二世出生在伦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亚历山大王后,祖母则是玛丽王后。她的父亲约克公爵是乔治五世的第二个儿子,他当时并不是王位的继承人。
因此伊丽莎白出生时的头衔是伊丽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亲约克公爵夫人的督导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历史老师C·H·K·马丁是伊顿公学校长,除此之外她还学习各种语言(她的法语讲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她提供神学方面的指点,她一直是名虔诚的圣公会会员。
1936年伊丽莎白的伯伯爱德华八世退位,她的父亲继位为国王,她也立即成为王位的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丽莎白13岁,她与她的妹妹玛格利特公主都到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避难。当时有人建议两位公主应该到加拿大避难,遭到他们母亲的反对:“孩子们不能在在没有我的情况下离开,我不能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离开,而国王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离开。”1940年伊丽莎白公主首次发表了广播,针对的是所有避难中的孩子。
1945年伊丽莎白公主说服了她的父亲,允许她直接参与协助打赢这场战争。她参与了一个支援战争的妇女团体,在那里她的编号是第230873号伊丽莎白·温莎第二中尉。这是她第一次与其他孩子共同受训。据说她本人非常喜欢这次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经验,使她之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上学,而不是让他们在家学习。
1947年伊丽莎白首次外访,她与她的父母亲到了南非。在她21岁生日那天她对英联邦和帝国做了广播,宣誓将终身投入到对英联邦和帝国人民的服务中。
1947年12月20日伊丽莎白与希腊的菲利浦王子结婚。菲利浦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第三个表哥,他们的曾曾祖母都是维多利亚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结婚前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在爱丁堡公爵这个头衔之前他没有头衔,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顿中尉)。这桩婚事非常适合一位即将继承王位的女性,因为她的夫君接受过王室训练,却又不会继任另一国的王位。但是这桩婚姻却不是刻意安排的,两人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考验,包括有关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后夫妇两人居住在伦敦的克莱伦斯宫(Clarence Palace)。他们育有四个孩子(见下)。虽然英国的王朝被称为温莎王朝,夫妇两人同意他们的孩子应该使用蒙巴顿-温莎(Mountbatten-Windsor)作为他们的姓氏。
从1951年起乔治国王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伊丽莎白开始代替父亲出席在公开场合中。那一年她访问了希腊、意大利和马耳他(当时菲利浦随军驻扎在此)。10月她又访问了加拿大和华盛顿。1952年1月伊丽莎白和菲利浦又访问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2月6日他们在访问肯尼亚时得知伊丽莎白的父亲已经去世。在她继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个树上旅馆中。她的加冕典礼于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举行。
头戴王冠、手持权杖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后伊丽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伦敦市中心的白金汉宫。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国王一样,伊丽莎白并不喜欢居住在白金汉宫。对她而言,位于伦敦西部的温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度过的。
伊丽莎白女王是历史上外访最多的国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时间周游世界,她也成为第一个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对美国做了国事访问,1959年则又访问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访问国大多数欧洲国家和许多欧洲以外的地区,并经常出席英联邦首脑会议。
伊丽莎白在宗教、道德标准和家庭事务上非常保守。她对待宗教责任十分严肃,并将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亲一样,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原谅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因为在她看来他抛弃了自己的职责,并迫使自己的父亲负担其这个责任,而这一责任又被视为是缩短其父亲寿命的罪魁祸首。
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除贵族能够继承田产和房产外,人们通常没有自己的住房。多数城镇中产阶级家庭以租期为三年、五年或七年的出租房屋作为安身之所。一套典型的中产阶级住房格局基本如下:
通向一楼的正门入口处一般建有高出路面的几级台阶,拾阶而上进入一楼。这里通常设有门廊、餐室和供男主人使用的房间,如书房或会客室。医生等职业男性习惯于在住所的第一层接待患者或客户。
门廊处有楼梯通向二楼。整套住宅最精美的房间就在这一层,来自街道或厨房的噪音不会影响这里。客厅占据大部分二楼面积,有时它被拱门或折叠门分隔成两三个房间,用作乐室、画室或温室。当有客人造访时,仆人会首先请进客人,帮他们脱掉外套,再引领至通向客厅的楼梯,这时女主人在楼梯顶端迎候客人。
三楼以上是家庭成员的卧室。主卧两侧分别设有男女主人的更衣室,用于保存各自的服装和私人物品。孩子们的餐室、活动室和卧室是分开的。七八岁以下的儿童一般与保姆住在一起,再大些就要与同性的同胞共处一室,直到成年才会有单独的卧室。住房宽裕的家庭还设有教室,由家庭教师为孩子们上课。
顶楼或阁楼用作储藏室和仆人的下处。除通向二楼和三楼的前楼梯外,一般设有连接地下室和阁楼的后楼梯,这是仆人运送生活物品或出入下处的主要通道。
中产阶级生活宽裕,家庭主妇追求时尚的家居风格自然也就无可厚非。清雅的日式布局曾一度风靡,繁复的中东风格和简洁的古希腊风格也曾独领风骚,而影响最为持久的还是雕饰厚重的哥特式古典风格家具。在实际生活中,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状况如何?1881年出版的一本家居指南提供了标准的家庭布局模式:
门廊铺设石质地板,上有产自东方的地毯,一个伞架,一两把高背椅。餐室中,支架居中的圆形或椭圆形餐桌再配上几把皮椅会令每位就餐者感到惬意。客厅中间摆有一个质地厚重的圆桌,周围环绕着舒适的长椅,座椅,钢琴等。客厅墙面通常贴上带图案的浅色墙纸,地板刷成深棕色,中间铺有印花图案的小地毯。卧室的布置相对简洁,主要有床、衣柜、梳妆台、盥洗盆、壁炉等。19世纪中期以后,卧室通风逐渐受到重视,铜铁架床代替了传统的挂帘四脚床。
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居住条件相比,工人家庭显然相形见绌。工业革命时代早期,大片的工人居住区都是背对背的建筑模式,即每套住房的左右和背面都是另一户的墙壁,只有一扇朝前开的窗户。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两个房间。木桌木椅,墙上几只吊钩,一个小衣箱,两张分别供父母和子女睡觉的床,一些简单的厨具,这就是全部家当。
中产阶级的住宅分出私人空间和家庭共享空间,而贫穷的工人家庭连一张全家人一起吃饭的餐桌都摆不下。为了避免已近成年的兄妹或姐弟同床共枕,许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空巢的老夫妇家借宿。农民的居住状况与城市工人相差无几。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的居住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的住房都单独排列,前后门俱全。后门通向一个砖墙围起的小院,可以种些植物、晾晒衣服、堆放杂物。房间数量也有增加。一楼通常是厨房和客厅,二楼则是父母与子女分开的卧室。
到19世纪60年代,熟练的技工和工匠在婚前已有能力用积蓄购买必备的家具,并在婚后一二年内再添置部分二手日用商品。这一时期工人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如下:一楼客厅是接待贵客和周日全家聚餐的重要场所,因而布置最为精心。除沙发、椅子、地毯、书籍外,有的家庭还会配上钢琴。起居室兼为餐室和家庭活动室,中间摆放铺着油毯的木桌和几把长椅或凳子,壁炉旁边散放着几把舒适的座椅,一个厨柜用来盛放餐具和厨具。
生活设施 尽管今天仍有许多英国人住在19世纪建造的房子里,但最初的取暖、照明和烹饪方式已不复存在。勿庸置疑,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生活设施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在富有之家,浴室和供暖设备都很少见。室内光线昏暗,还经常发生火灾。
英国的气候潮湿多雨,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则很难应付。维多利亚时代,殷实之家在每个房间都设有壁炉。有时人们用木头做燃料,这在农村尤其普遍,但设计壁炉的初衷是用于烧煤。煤在燃烧时不会火星四溅,比较安全,而且燃烧缓慢,无需经常留意。除非有卧床病人,一般家庭很少使用卧室的壁炉,只有大富人家才能享受卧室壁炉取暖的奢侈生活。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人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
19世纪早期,尽管蜂蜡燃烧时间长,亮度大,但由于造价昂贵,绝大多数家庭还是用蜡烛照明。在农村,日光和炉火的光亮都被利用起来。在反映这一时期日常生活的油画里,经常会有农妇坐在家门口纺纱、编织的场景,这并非单纯为画师摆造型,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19世纪40年代,比蜡烛安全且照明效果好的油灯逐渐进入百姓家庭。此后,修剪灯芯、清洗灯罩和定期添油成为一项新家务。在燃料中鲸油价格不菲,煤油较为低廉。19世纪80年代,高效、清洁的燃气系统发明后,煤气灯在城市新建住宅普及开来。
由于英国人衣着繁复,而且大量使用室内装饰布,洗涤就成为一项繁重的家务劳动。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一般都雇佣专门的洗衣女工,否则洗涤将会成为仆人乃至女主人的一项沉重负担。
家政手册建议家中的每个床都配上六对床单,这是个好主意。如果备有大量床单、床罩和内衣,一年只需彻底洗八九次即可保持室内清洁和个人卫生。但洗衣日的确是紧张而忙碌的。仆人一大早就要在炉子上烧好热水。当时肥皂的洗涤效果还不理想,衣物必须刷洗和煮烫才能彻底洗净。用手拧干、抻平大量厚重的衣物也很消耗体力。洗好的衣物能否在室外晾晒取决于天气,如果天气不好必须放在室内晾干,那么屋内则要一连数天潮湿阴凉。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洗澡习惯逐渐形成。在工人阶级家庭中,父亲和外出做工的女儿们一般定期到公共浴室洗澡,其他家庭成员则每周在厨房的锡制浴盆中擦洗身体。孩子们洗澡通常是不换水的,只是添加热水保持适宜的温度而已。
那些雇佣仆人的中产阶级家庭则在自家浴室或更衣室洗澡。浴室的盥洗架上摆有脸盆、水壶、漱口杯、皂盒及其它盥洗用具。早饭前一小时左右,仆人会敲门进入,为主人准备好每日晨浴所用的冷热水。如果进行彻底清洗,仆人就把浴盆放在浴室的壁炉前,并挡上屏风防止灰尘。在主人洗澡过程中以及穿衣离开后,仆人负责提水、倒水。由于浴盆很小,人们习惯于坐在旁边的小凳上而不是坐到盆中洗澡。到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富人阶层已可以享用到便利的浴室设备,但是拥有众多呼来唤去的仆人,谁还急于更新节省劳力的洗浴设施呢?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6 21:52
那个时代的中上层阶级对于饮食非常讲究,他们从遥远的国度进口各种异国情调的香料、调料,用于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维多利亚时代有了历史上最早的烹调学校,名厨编写的烹调书籍风行英国,在这个时代人们最早将具体烹调方法如调料用量等详细写入书中。一些厨房小厨具也流行起来,如开罐器等,维多利亚时代还形成了许多进餐礼仪。
这个时期,英国盛行下午茶,贵族们早餐丰富,午饭简单,晚饭很晚。据说,维多利亚女王的女侍从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会觉得很饿,于是便让仆人拿些小茶点来吃,许多人纷纷效仿,下午茶渐渐成为一种例行仪式。事实上,围绕着这种下午茶习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馆开始设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众开放的茶馆,茶话舞会更成为一种社会形式,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小姐们在那里与男友们会面。
回答完毕
⑺ 现在英国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英国人
历史上的欧洲各国王室都在相互通婚,因此谈纯种英国人,恐怕没戏。英国的全盛时代、维多利亚女王就是生在德国、长在德国,18岁回英国准备继承王位时,英语都不会说,后来嫁了一个德国人,整个英王室随她改成了德国人姓氏,知道二战,德国、英国打起来了,姓氏才改回来....
⑻ 维多利亚时期的特点
在英国的历史中,我们都知道十四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将其推向了世界的顶峰,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英国获得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可见其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中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不为人所知的英国,其"日不落帝国"的霸业事实上是由一个女人推动实现的,那就是维多利亚女王,其对英国的影响之大,甚至于英国历史上有一段专门记载维多利亚女王的时期——维多利亚时代。
抛开其他的因素不说,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男女比例失调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事实上不光是男女数量差异大,更严重的是,整段时期女子的数量持续增长,差距也变得随之越来越大,这样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英国国内的单身女子的数量持续增长。
同中国今年来关于男女比例失调的国情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单身女子数量增多带来的相应的社会问题,那一时期作为女王为英国的霸业作出贡献的维多利亚,自然对于这样的社会问题做出了反应。然而,维多利亚时期出现的大数量单身女子这一现象,究其背后的原因,肯定会受到各种各样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但是更多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文化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维多利亚单身女性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地位
维多利亚女王创造了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带领英国到达了实力最强大的时期,同时也影响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地位。
首先由于那一时期,英国议会改革的结果已经施行了五年,中产阶级原本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再加上其数量原本基数就大,因此单身女子中也是以中产阶级数量最为多。
中产阶级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使得这一时期社会上对于女子的要求更多地转移到家庭上来,他们更希望英国女性能够回归家庭,女子必须要将自己的重心放在自己的家庭上,此外,社会对于女性的衡量标准就只是"漂亮+嫁得好",以及社会的评价标准认为女性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相夫教子了。
而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是女性地位被贬低的表现,反而是女性地位变相地得到了提高。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家庭体制不再是复合制,而是倾向于以夫妻为核心的家庭体制,因此在家庭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女性地位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
维多利亚女王的家庭
然而这一现象与中产阶级中出现大量"过剩女子"也并非全无关联,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下,女性们并非只有回归家庭这一个选择。除此之外,女子们也可以选择打拼自己的事业,因此单身女性数量变多除了客观因素之外,更多的还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因素。
维多利亚时期"过剩女子"的文化因素
1.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的榜样作用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了英国64年,病逝于1901年,距离现在已经接近一百二十年了。但是直到今天,世界上仍然充满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痕迹,世界上有无数的河流、港口、建筑以及土地用维多利亚命名,例如香港的维多利亚湾,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沙漠,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市等,这些都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好的见证。
从这些"痕迹"中也就不难看出维多利亚女王在世人们心中的高大的形象,更别说在同为女性的心目中,维多利亚女王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维多利亚女王
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60年的时间里,她已经成为了当时一切女性的典范,她身上有着女性们拥有的所有美德,坚韧、温柔、纯洁……有着这样的目标和榜样在前,女性们自然就会为着更大的自我实现的目标而努力,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自然对于婚姻的关注就会缩小很多,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维多利亚时期为何会出现数量如此之多的单身女子了。
2.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浪漫主义之风使得女子对完美的婚礼更加向往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中浪漫主义之风盛行,这一时期的诗歌、文学等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这一特点,除此之外,浪漫主义之风也吹到了这一时期单身女子的心中。正如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女孩都对纯洁的白色婚礼有着天然的向往和想象,然而原本婚礼中的白色婚纱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这一"标的物"的形成也要追溯到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女王带给社会的影响。
白色婚纱
在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大婚之前,新娘的婚纱礼服并没有严格的颜色限制,直到维多利亚女王在其婚礼上以一袭白色礼服现身,佩戴上白色头纱,全身都是纯白的颜色,高贵典雅的气质淋漓尽致的得以展现出来,再加上维多利亚女王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存在了光环,因此,一时间白色的婚纱成为了无数单身少女们争相追赶的潮流。
浪漫主义在整个社会中的盛行更加使得女子对于完美的婚礼和婚姻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从而也使得他们对于婚姻的预想和另一半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因素也在简介上影响到了单身女子数量的增多。
3.维多利亚时期的"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严苛的婚姻法"
除了上面所说的文化因素以外,还有一点就是维多利亚时期关于维多利亚女王,她的婚姻也算是为她的品格和魅力增添了许多光辉。
据英国史中的记载,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女王不仅在成亲时在社会中掀起了一阵热潮,"她是一个忠诚的妻子,也是多个孩子的母亲",后世关于她的婚姻多用这两句话来评价她,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维多利亚女王为当时社会的女性建立起来的"道德标准",就是对丈夫要忠诚,此外还要养育孩子,做一个好母亲,然而这并不简单。
维多利亚女王与孩子们
维多利亚女王于1840年嫁给了德国阿尔伯特王子为妻,就在她成为女王后三年,不久之后他的丈夫去世,她也在社会公众中消失了很久一段时间,陷入悲痛中无法走出,直到晚年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当即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所有女性的时代标杆,成为了所有女性梦寐以求的模样和最高人生目标,同时也为当时社会中的所有女性在无形中建立起了不得不遵守的道德标准。
此外,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文化因素之外,维多利亚时代还制定了特别严苛的婚姻法,事实上无非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将离婚作为非常轰动的一件大事,只有国会议案才有权利解除一桩婚姻,这对于女子来说也是十分限制自由和难以接受的事情。女子一旦结婚,幸福就不说了,如果不甚幸福,还要尊崇社会中的标准,为丈夫首守节,对丈夫忠诚,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甚至连获得自由都十分困难。
维多利亚时期解决"单身女子"数量过多的途径
对于维多利亚时期在许多复杂的文化因素作用下造成的最后单身女子数量增多的直接后果,维多利亚女王也制定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以缓和社会矛盾。诸如建立女子社区,通过诗歌作品、文学作品来宣扬女性的功德和个人魅力,甚至包括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体制也逐渐开始以夫妻制为中心构建家庭等等。
“夫妻制”家庭
这些女性们受到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她们逐渐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想在父权社会中成为家庭和丈夫的附属品,她们虽然无法改变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状态,然而她们却从来未曾放弃过追求自由和理想,获取自由和知识的能力。
她们既能穿着长裙展现自己优雅的一面,也可以穿着裤子方便出行和骑车,她们对自己的标准提高的同时自然对于另一半的要求也随之变得更加严苛,她们向往美好的爱情,希望能找到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人,举行完美的婚姻,然而在她们努力将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之后,却发现社会对女子的标准却越来越高,她们除了不涉足婚姻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外,几乎别无选择。
维多利亚女王同样身为女子,却可以成为整个时代女性的榜样,自然也成为了激励这些单身女子奋斗的另一层面的因素。
结论
尽管在各种因素下驱动着维多利亚时期的女人"过剩",然而这一时期的女性实际上备受宠爱,他们不仅衣着华丽,而且接受过较好的文化和教养,对自己的要求也很好,只是他们手中没有决定自己的话语权罢了。
⑼ 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的贵族有哪些
有几个固定的贵族称号::约克公爵、克拉伦斯公爵、葛罗斯特公爵等。其余类似墨尔本勋爵、肯特女伯爵、白金汉公爵、诺福克公爵、里士满伯爵等。
【其实,英国贵族大多称号就是封地名+爵位】,只不过不同时期爵位可能稍有变化而已,倒是很少出现某个贵族家庭彻底消失的情况
维多利亚女王(十九世纪英国君主)(1819.5.24—1901.1.22) 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间(1837-1901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统治时期,英国历史上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加大侵略扩张力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占领了无数殖民地。她在位的60余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
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前接乔治时代,后启爱德华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它的时限常被定义为1837年~1901年,即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统治时期。这个时期的大英帝国走向了世界之巅,它的领土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大英帝国的经济占全球的70%,贸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上几倍。⑽ 关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
亚利山德拉·维多利亚于1837年继承王位(当时她18岁),统治英国直到1901年逝世,是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她统治英国近一段时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盛世。
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也是大英帝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
维多利亚时期以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而着名,也是一个科学、文化和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的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还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进步观念,美国的废奴运动正是这一思想进步的体现。
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发明浪潮汹涌澎湃,维多利亚人信仰科学进步,对于工业革命充满了乐观和信心。汽船的出现使得运输和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贯穿东西南北。
维多利亚时代的文艺运动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艺术,以及后印象派等。艺术界呈现出群星夺目的盛景。
维多利亚时代还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家、诗人和他们的传世之作,如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简·爱》)以及着名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等。
当时还出现了许多代表各个时期风格的建筑。在这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建筑以简洁的形式重现了以往各个时代的古典风格,如:希腊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风格。
那个时代的中上层阶级对于饮食非常讲究,他们从遥远的国度进口各种异国情调的香料调料,用于精心烹制的食品中。维多利亚时代有了历史上最早的烹调学校,名厨编写的烹调书籍风行英国,在这个时代人们最早将具体烹调方法如调料用量等详细写入书中。一些厨房小用具也流行起来,如开罐器等,维多利亚时代还形成了许多进餐礼仪。
这个时期,英国盛行下午茶,贵族们早餐丰富,午饭简单,晚饭很晚。据说,维多利亚女王的女侍从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会觉得很饿,于是便让仆人拿些小茶点来吃,许多人纷纷效仿,下午茶渐渐成为一种例行仪式。事实上,围绕着这种下午茶习俗形成了多彩的茶文化,高雅的旅馆开始设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众开放的茶馆,茶话舞会更成为一种社会形式,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小姐们在那里与男友们会面。
这个令人神往的时代,并没有随着维多利亚女王的去世而结束。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所谓“维多利亚时代”的真正结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而令我们中国人印象深刻的是1840年,中英爆发鸦片战争。中国由此渐渐步入半殖民地深渊。而当时,英国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
维多利亚瀑布位于津巴布韦、赞比亚、博茨瓦纳三国交汇点东的津;赞边界上。
宽阔的赞比西河滔滔东流,至利文斯敦近处,突为百米深谷横腰截断,满江河水犹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倾泻而下,直冲谷底。轰鸣四野,声闻几十里。水雾飞扬,升腾数百米,蔚为奇观。
瀑布宽1600余米,最高落差106米。由于利文斯岛当江阻隔,将其分为五段,形成魔鬼瀑布、主瀑布、马蹄形瀑布、彩虹瀑布和江瀑布。
魔鬼瀑布雄伟绝世。滚滚流水,汹涌飞落。雷霆万钧,风吼谷应,惊天动地。游人至此,感觉大地都是在颤抖。
主瀑布,以水流量最大称着。满目水帘,垂挂悬崖。半空银光飞泻,深谷云腾雾绕。气荡声鸣,令人叹为观止。
马蹄形瀑布,水流不大,以其形似马足而得名。
彩虹瀑布,平野出胜。远望一片开阔墓地,阳光下横空映出道道彩虹。临近方觉细雨淋身,飞瀑如潮,彩练生辉。水雾声景。浑然一气。置身其境,仿佛飘飘欲仙。
东瀑布属赞比亚境内,这里游人可以贴近观看。粒粒玑珠,朵朵水花,缕缕银丝,跳跃躜动,就在眼前。面对飞泻的流水,不由顿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
在东瀑布与彩虹瀑布之间,横跨空谷有一座“刀刃桥”,长30余米,宽约2米。走在桥上如悬在半空,四周大雨滂沱,别有一番情趣。但非勇敢者切莫轻试。
瀑布下有一深潭,名“沸腾涡”。站在津巴布韦与赞比亚交界的铁桥上,居高临下,对其全貌可一览无余。五股瀑布的水流在谷底汇合后,汹涌澎湃,注入“沸腾涡”。潭水滚滚,翻江倒海,沸腾一般。经过“沸腾涡”后,水流稍事平静,赞比西河继续奔腾东流。
维多利亚瀑布以它永不停歇的轰隆歌声,经年累月地伴送远去的赞比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