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国的议会是权力中心还是内阁是权力中心
英国近代早期为君主立宪制,通过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条约来限制国王权利,而扩大议会权力。议会中上议院是贵族院,下议院是平民院。内阁是由下院多数党组成,就是竞选票数最多的党。多数党领袖自动出任内阁首相,首相它只是听命于议会,而不听命于君主。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内阁首相的权利在逐步提高,有时可以高过议会。
Ⅱ 英国的议会和内阁是什么
议会:英国议会君主制是1688年政变(见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或立宪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无视《大宪章》,指定亲信取代具有否决权的15人会议。国王同贵族之间以及贵族内部出现纷争,以S de孟福尔为首的贵族反对派在内战中获胜,他于1265年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的除循惯例有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2名骑士代表、每大城镇2名市民代表,史称“孟福尔议会”(见金雀花王朝)。一般认为这是英国议会的开端。议会君主制政体的权力重心在议会。英国议会实行两院制,上院议员不经选举,由各类贵族组成,故上院也叫贵族院。上院议员有1156人(1980)。下院选举产生,贵族不得竞选下院议员。下院任期5年,届满全部改选.议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主要由下院行使。立法的程序一般是提出议案、议会辩论、经三读通过、送交另一院通过,最后呈英王批准颁布。议会君主制所确定的议会至上原则,在19世纪中期确曾一度成为政治生活的现实。从19世纪末叶以来,随英国政治制度渐趋保守,议会在国家机构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下降。国家权力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内阁:中央政府及其核心内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议会大选后,国王任命议会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并授权由他组阁,批准他提出的内阁成员名单。内阁大臣须由议员充任。英国的内阁最早是由中世纪后期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在英国的政体中,立法权和行政权并不分立,议会下院是最高立法机关,但立法的实权操在内阁手中。实际上,绝大多数议案来自内阁,并总是在议会优先讨论,得到通过。这样,内阁既参与立法,又负责行政,实际上使议会和君主都从属于自己。内阁是政府的领导核心,其中心人物是内阁首相。
Ⅲ 英国议会和内阁的区别
1、地位:
英国议会:是英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
英国内阁:由首相任命的政府部门的官方体制。
2、成员:
英国议会:英国议会由上院(贵族院)、下院(平民院)和国王共同组成。
英国内阁:成员是高级政府大臣。一个包括多个由首相任命的政府部门的官方体制。
3、作用:
英国内阁:内阁在定期会召开内阁会议,通常是每一星期的星期四早上,理论上在内阁会议上讨论政府重要政策以及做出决定。会议时间的长短是取决于首相的风格以及整个政治的情况,在现今的状况,内阁会议的时间大概在30分钟就结束。
(3)英国内阁是什么的中心扩展阅读:
早在13世纪时,势力强大的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限制王权,迫使国王成立了议会,参加者还有贵族、教士、骑士和市民的代表。议会有决定征税、颁布法律等权利。
1258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尔男爵武装闯宫,迫使亨利同意召开会议签订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根据牛津条例,国家权力由贵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员会掌握。
1265年,召开了第一次议会,这标志着英国议会的产生。
14世纪上半叶,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贵族院,下院又称平民院。
Ⅳ 英国内阁是什么机关
内阁是政府的核心机关,内阁成员必须有英国议会下院成员担任,人数大约只有20人,但均担任内阁各部大臣,主管英国内政外交,是英国政策的实际制定机构,而英国政府不仅包括内阁,更包括大量的公务员,是一个庞大的机构,是英国政策的实际执行机构,我们所说的政府对议会负责,其实是指内阁对议会负责,而不是整个政府体系。
Ⅳ 英国议会和内阁分别是什么分别做什么
英国内阁是一个包括多个由首相任命的政府部门的官方体制。英国议会是英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
英国内阁多数成员是高级的政府大臣,他们大多被冠以政府部门 “大臣”的称号。理论上在内阁会议上讨论政府重要政策以及做出决定。
英国议会的主要职能是立法、监控财政、监督政府。此外,在外交、司法等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5)英国内阁是什么的中心扩展阅读:
早在13世纪时,势力强大的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限制王权,迫使国王成立了议会,参加者还有贵族、教士、骑士和市民的代表。议会有决定征税、颁布法律等权利。
1258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尔男爵武装闯宫,迫使亨利同意召开会议签订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
根据牛津条例,国家权力由贵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员会掌握。为此引进了新名称——Parliament,此词出自法语,意为“商议”,后在英语中,表示议会。1265年,召开了第一次议会,这标志着英国议会的产生。
Ⅵ 为什么内阁是英国政治体系的中心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国王(女王)是国家元首,但是管理国家的是选举出来的首相及其内阁!
英国的大政方针都是要内阁决定!
Ⅶ 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制的主要区别
社会性质不同:明朝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英国的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权力不同:前者只有提供意见,后来有票拟的权力,但没有决定权,即没有行政权,行政权掌握在君主手里,明朝内阁制只是君主的顾问机构。
作用不一样:明朝内阁只是顾问机构,英国内阁制是与首相共进退,一同掌握行政权,处理国家大事。
英国内阁制是英政府权力中心,女王是名义上的君主,内阁拥有重大事情的决定权。明朝内阁:为了避免丞相专权,皇帝的顾问智囊团,对决策没有太大影响,始终不是决策中心。清朝内阁官员主要是“跪受笔录”
(7)英国内阁是什么的中心扩展阅读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雏形——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
洪武十五年(1382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
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成立——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悉数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此后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明成祖朱棣虽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国家每一个角落。
然而,“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也就是说内阁此时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是权力机构。
Ⅷ 简要回答英国内阁的性质
内阁这一形式,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成为这些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总理)就是政府首脑。一般来说,所有政府大臣(部长)都是内阁阁员。但在英国,内阁是政府的领导核心,通常由外交、财政、国防、内政以及大法官等主要政府大臣组成,并不包括所有的政府大臣。参加内阁的大臣称为阁员大臣,其余的政府大臣则称为非阁员大臣。
Ⅸ 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是议会还是内阁
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准确来说是议会,内阁是由议会多数派来组阁确立的,代表的仍是议会多数派的意志,并且不要忘记议会具有推翻内阁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