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威海卫以前被哪个国家占领过
1898年威海卫被侵占,1930年回归,占了32年,被英国侵占
‘贰’ 威海卫在哪里啊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背依纵横盘亘的群山,是中国东部的一个战略要地。它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遥相对峙,共扼渤海,是北京及华北地区安全的门户。素有“东隅屏藩”之称的刘公岛,突兀海上,横立威海湾口,成为形势险要的军港重地。英帝国主义早对此地怀有野心。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8月,英舰“阿里斯特”号潜入威海湾,进行实地考察。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8月,英国东印度公司“阿美士得”号又潜入威海湾,搜集海口、航道、刘公岛及港湾沿岸的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大,已经控制长江流域的英国,作出了强行向中国租借威海卫、在渤海与俄国对峙的决定。
一、英军强占威海卫,逼迫清政府签订租约
早在1897年12月28日,当德国和清政府交涉租借胶州湾的时候,英国外交副大臣寇松即上书首相索士伯里,主张夺取威海卫。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3月25日,索士伯里训令其驻华公使窦纳乐说:“渤海湾上的均势,由于总理衙门把旅顺口让给俄国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必须以你认为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得当日本人一旦撤出威海卫后,对威海卫的优先占有权,条件必须和给予俄国对旅顺口的条件一样。英国舰队正由香港驶往渤海途中。”3月28日,窦纳乐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清政府以威海卫尚在日本的占领之下,此举显系“于日俄两国为难”为由,予以婉绝。窦纳乐仍以“制俄人之横暴,预防贵国之危险”,“维持东亚大局”为由,坚持要租借威海卫。[/size]英国政府一计不成,又出一计,它转而照会日本政府:“如果中国向日本支付全部赔款时,日本是否能撤军?如果日本撤出军队,英国将要租借,日本对此有何异议?”当时,日本对以俄国为首的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退还辽东半岛正心怀不满,当即答复如下:“赔款全部支付后,当然可以撤出军队;撤出军队后,如果贵国租借了威海卫,对清朝的独立有帮助时,日本对此并不反对。”英、日默契合作。同时,英国又向占据胶州湾的德国作出保证:“英国虽占领威海卫为根据地,但不侵害德国在山东之利益”,以此换得德国对英国占领威海卫的的默认。[/size]从此,英国的态度变得越来越蛮横强硬,他们将10余艘军舰开至烟台相威胁,迫使清政府于4月30日派出庆亲王和刑部尚书廖寿恒,与英使窦纳乐举行谈判。5月23日,中国向日本付清甲午战争赔款,日军撤出威海卫。5月24日,英军强行占领刘公岛。6月中旬,英国政府委派陆军副将路易斯来威海卫勘测地形。
委屈求全是晚清政府的一贯做法。在军事占领已成事实的情况下,清政府提出中英共同利用威海卫军事基地的方案,但所抱幻想破灭,被迫在7月1日,由庆亲王和刑部尚书廖寿恒等与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
8月,英国海军将领铎沃德带领军队占领威海卫。
同月,中英双方代表在刘公岛西端的黄岛上举行租借仪式,并派山东候补道严道洪等人同英国人一起划定租地界限。威海卫遂之沦为英国殖民地。
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卖国行为,激起了山东人民特别是租借地人民的义愤,威海人民从签约之日起就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反抗与斗争。
二、中英围绕收回威海卫的交涉与斗争。
《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规定,“租期应按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将包括旅顺租借权在内的我国东北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旅顺租借权的易手,使英国失去了继续租借威海卫的比照,当清政府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收回威海卫的要求时,英国政府借口“旅顺非俄国退让,则英国所租借之威海卫不能与之事同一律”,拒绝交还。清政府屈从了英国的辩解,就此作罢。
1921年12月3日,北京政府代表施肇基、顾维钧等,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要求。会议对此争论很大,特别是英国,拒绝归还香港和九龙。然而迫于威海卫租期已近结束,1922年2月1日英国代表、外交大臣贝尔福不得不在会议上宣称:“英国政府愿将威海卫交还中国,以尊重中国主权,并实行门户开放之原则。惟须与各国会同办理,方可放弃此权利。”。
但英国并不愿意无条件放弃它的在华既得利益。1922年4月,贝尔福致函中国政府,提出交还威海卫的五项条件:“一、威海卫之行政权,交还中国自行管理;二、威海卫之青龙岛(即刘公岛)应准英舰夏令停泊,作为避暑之所;三、威海卫市政应由中英双方派员组成委员会管理之;四、外人权利之保障;五、改港之办法。”
9月,北京政府委任梁如浩为收回威海卫委员长,吴应科、吴佩光为委员;英国政府相应派出翟尔士为委员长,白伦特、高玲斯为委员,双方组成协议交收威海卫之委员会。
10月2日,协议交收威海卫之委员会在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开始谈判。会谈进行了五轮,双方在威海卫将来关闭与开放、英军舰将来能否在刘公岛停泊避暑等问题上发生分歧。因英方所提条件过于苛刻,谈判毫无结果。
1923年3月至5月31日,谈判重新在北京举行,经34次会议,双方拟定《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
《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公布后,全国各地纷纷表示反对。山东省议会、山东旅京同乡联合会、山东各界联合会、山东学生会、威海卫商会联合会等团体,纷纷上书北京政府,要求无条件收回威海卫,严惩卖国贼。威海卫商会在呈送国会的请愿书中称:“乃我政府任命梁如浩督办接收事宜,至今开会数月,梁等事事退让,英国妄肆要求,在彼惟欲阳还其名,阴据其实,使交还等于不交还,遂订成一种确定断送之条约,以陷威海卫于万劫不复……。敝会等生斯长斯,痛痒相关,惊闻梁如浩等秘订此丧权卖国条约,心所谓危,不忍缄默,所以恳请贵院咨行政府速将中英交涉经过情形付审查,并通知英国公使,告知此案未得国会同意,签字无效各缘由,呈请公决。”
迫于舆论压力,梁如浩辞职,北京政府表示《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有重新修改的必要。英国政府却表示,对于《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文字形式尚可修正。至实质不能更改;倘中国必欲坚持者,英国政府宁做悬案处理。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自1922年至1923年,先后在党的机关刊物《向导》上发表《英国与威海卫》、《可惊可骇的交还威海卫条件》、《国人还不急起抵制英国亡我的侵略吗?》、《国民党应号召国民反对英国的侵略》、《山东人民为威海交涉之奋斗》等战斗檄文,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态度和严正立场,推动了无条件收回威海卫的群众斗争。
1924年6月12日,北京政府委派外交总长顾维钧接替梁如浩,与英国再次举行谈判。“磋商十数次,英使稍示让步”,于同年10月又议定《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29条。
《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比之《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只是在文字上有所改动,实质内容没有什么大的变化。10月23日,北京政府国务会议批准《专约》,英国政府也训令其驻华公使从速签字。而恰逢11月北京发生政变,曹锟倒台,《专约》未能完成签字手续。虽然此时威海卫租期已满,但一直没能收回。
1929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了威海卫的归还问题。英国政府以《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已于1924年议定为由,坚持原稿只字不能改动,否则仍将这一问题搁置。中方则以时过境迁,原草案“应行修正之点甚多”为由,坚持重新拟订。“双方争执数月之久,英始让步允与中国开议。”
1930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其驻华公使蓝普森为全权代表,同南京政府商谈交还威海卫问题。2月13日中英双方重开第五次谈判,重行拟定《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协定》。同年4月18日,经南京政府国务会议允可,王正廷和蓝普森在南京分别代表中英两国政府签字。
三、中国政府收回威海卫
《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及《协定》签字后,国民党政府即于1930年6月14日在南京成立筹办接收威海卫办事处,委任外交部司长徐祖善为特派员,朱世全为调查主任。7月,徐祖善率同助理人员到达威海卫,与英国驻威海卫行政长官庄士敦会晤数次,商定接收细目,筹备交接事宜。同时,对英管威海卫的情况,地方商业、财政、治安、市政状况都作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书。
9月23日,国民党政府任命外交部次长王家桢为接收威海卫专员,徐祖善为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同时对接收后的有关司法、财政、邮电、军事各方面事项作了具体安排。 ,
9月26日,国民政府立法院在接到蓝普森关于英国政府已批准交收威海卫专约及协定的照会后,也批准了《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协定》。0月1日晨九时,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和英国公使代办许立德在南京萨家湾外交官舍,分别代表本国政府互换了《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交收威海卫协定》及附件的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
同日,王家桢、徐祖善等率领海军陆战队官兵300人,由青岛乘海琛、镇海两舰抵达威海。英舰彼得斯菲尔特号鸣礼炮15响,以示欢迎。当日上午10时50分,接收典礼在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大院举行。
下午2时,举行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就职典礼,正式宣布威海卫地方行政机构——威海卫管理公署的建立。
嗣后,威海卫管理公署会同山东省政府重新勘定边界,将英租界界石改刻“威海卫界”和“中华民国十九年十月一日立”等字样。
英国殖民统治32年之久的威海卫终于收回。
1930年以后,英国海军每年夏天都到刘公岛避暑。
1938年日本侵占威海卫之后,英国侨民逐渐离开威海卫,到1939年初,英人全部撤离,英舰也未到刘公岛消夏。
1940年9月28日,南京汪精卫伪政府宣布英国在刘公岛所受之权益期限已满。无意予以展延。11月15日,英国正式宣布撤退其驻威海卫舰队。
至此,英国在威海卫再无任何遗留问题。
‘叁’ 威海卫租借地的回归
1930年10月1日,英国统治32年的威海卫,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肆’ 威海卫被侵占是哪一年
威海卫被英国侵占是1898年,被日本侵占是1938年。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集结军舰25艘,陆军 2.5万余人,迂回侧后攻占南岸炮台,海陆夹攻威海港。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失陷。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
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
(4)威海被英国统治了多少年扩展阅读:
威海卫名称由来:
汉初时,威海叫“石落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后来又称为“落柑村”,据后人推测,之所以改为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这里遍地布满了柑橘树的缘故,至于是否如此,无从考证。
到了元代,改为“清泉夼”。改名原因无从知晓,但从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为威海这样一个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来说可以想见水的重要。
另据《威海卫志》(清干隆本)记载:“在环翠楼东南石窟中,泉洁而甘,大旱弗匮。邑人咸取以酿,号‘小惠泉’”,不知这“小惠泉”对于这个名字有无历史渊源。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来。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威海市。
‘伍’ 香港"新界"和山东威海卫被哪个国家占领
都是被英国占领的~
求采纳谢谢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陆’ 我国的700平方公里领土,被侵占32年,交涉26年后,如今怎样了
中国百年近代史,就是不断割让国土赔偿银子的重复史,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彻底被西方国家视为案板上的鱼肉,打算一点一点蚕食掉中国的领土。而清朝政府更是毫无作为,身为国家统治阶层,关注的不过是自己的地位财富以及性命,才有了众多条约的签订,使得当时民众陷入深渊之中。
像是澳门等这些地方都被当时的西方列强给强行侵占,以至于人们对此十分悲痛,着名的《七子之歌》也讲述了七个被侵占的领土,奈何人民有心无力,而真正有权利的人尸位素裹,不关心民众的生活,令人悲痛。万幸后来无数有志之士奋力崛起拼搏,才换回了中国的新生,让这群在其位不谋其事的人统统下位,实在是大快人心。
而今天要讲述的这片土地,就是曾经被侵占的七个地区中的一个。我国的700平方公里领土,被侵占32年,交涉26年后,最终收回。那么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七子之歌》这首歌道尽了当时人们的心酸悲痛,对国家分崩离析的不忍,以及故土难回的凄凉。而这七个地区就包括了澳门,香港以及北海湾等地方,它们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被西方国家所强行要走的。而软弱的清王朝就是个应声虫,不敢有半点反抗之心,只能任人宰割。威海卫就是这七个地区中的一个。
而除了威海卫,其他被提到的六个地区也都在建国之后才得以回归。威海卫为何会显得如此重要?这也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的缘故。它作为海上门户,掌握了它就能随时发兵,长驱直入进攻中国,中国自然不愿意自己的门户被外方强行租占,故而一直据理力争,才在32年之后拿回了它。
‘柒’ 中国重要军事基地被英国强占32年,我国交涉8年,结果如何
引言
在我们的认识当中,清朝的统治变得尤为薄弱,不仅在1840年受到了来自国外的鸦片战争,以及再后来面对各种进攻时候的懦弱无能,无法还手,选择各种赔款割地,损失了自己的大片土地,以及大批财物。
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选择提升军队的力量去抵抗外来的侵略,反而一度把入侵国家的人们当作上层的人俯首称臣,久而久之,国外的许许多多的国家知道我们没有还手的能力,就大举的进攻我国的沿海地区,而且我国的求和,赔款,政策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许许多多个国家的入侵,清政府更是没有了还手的能力,我国陷入了一种被动的形式。好在经过我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在后来的时期,逐渐摆脱了清政府懦弱的影子,领土也不断的收回来,其中就包括了我国重要的军事基地——威海卫。
总结
1930年的10月1日,中国终于收回了长达32年被英国强行租借的威海卫。威海卫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京津海域的门户,更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把他拿回来,因为它是属于我们的一部分,民族的富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一寸土地的割让。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强盛起来,我们绝不允许清政府的历史重新上演!
‘捌’ 历史:威海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史实
(一)强行租占
历史背景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进程。西方列强在加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侵占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在华展开了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激烈竞争。这一时期,列强瓜分中国的矛头首指华北。1898年德国在沙俄的支持下租占胶州湾,而沙俄随即以抵制德国为借口租占旅顺大连。同年,法国在华南强租广州湾(现湛江港)。英国是最早侵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拥有的政治经济权益最多。在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英国为维护其在华的政治、经济垄断地位,修改其对华的既有政策,决定租占威海卫和香港新界,以便北与沙俄对峙,南与德法抗衡。1898年3月7日,英国外交大臣巴尔福即要求其驻华公使想尽一切办法取得租借威海卫的优先权。3月25日,英国政府正式训令其驻华公使窦纳乐不惜一切手段租占威海卫。由于山东已被划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而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威海卫又由日本占领,以监督清政府偿付战争赔款。因此,英国在决定租占威海卫的同时,积极设法收买德、日两国。对德国,于3月26日表示租占威海卫乃出于无奈,决不侵犯德国利益。此后又于4月20日正式声明不修筑威海卫至山东内地各处的铁路,以此承认山东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因而得到了德对其侵略计划的默认。日本则由于在东北的争夺上与沙俄存在激烈的矛盾,因而也希望借助英国的势力牵制沙俄,当英国探询其态度时立即表示同意。在分赃的基础上与德、日两国达成谅解后,英国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其侵威计划。
强行占领 在与德日等国加紧勾结的同时,英国于1898年3月15日从香港调遣军舰10余艘前往烟台,图谋在日军撤离后抢先占领威海卫,以武力为后盾逼迫清政府就范,以达到其租借目的。5月7日,清政府对日赔款在伦敦全部付清。5月9日,驻威日军主力开始撤出威海卫。5月21日,清政府派员接收威海卫和刘公岛。英国则于5月19日和22日委派接收大员率“水仙花”号和“敏捷”号战舰侵入威海卫,并在日军的协助下占领日军退出的营房、炮台、基地及所租用的土地。5月23日,中日交接事宜完毕,日8军撤出威海卫和刘公岛。5月24日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英军选择该日在黄岛 举行了占领仪式。当天下午1时30分,“水仙花”号指挥官耐皮尔率领海军陆战队士兵登上刘公岛并进占黄岛。英方接收专员金霍尔和驻芝罘港领事霍普金斯在英国驻华公使馆武官布朗、敏捷号舰长史密斯.多伦的陪同下来到设于黄岛炮台下的仪式现场。清政府委派的办理威海卫事宜委员山东侯补道严道洪、管带复济兵船前游击林颖启也随同前往。金霍尔宣读占领宣言后,英国国旗开始冉冉升起,当旗帜飘扬到桅顶时,乐队奏起了英国国歌,英军举枪致敬。随后,仪式在一片“女王万岁”的狂呼中收场。至此,英军完成了对威海卫和刘公岛的军事占领。
逼签租约 3月28日,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声称:俄以旅顺为军港,则对中国异常危险,惟以威海卫租与英国,足以制俄之跋扈。但清政府以威海卫尚在日军占领之下为由予以拒绝。窦纳乐随即于3月31日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谍:如果得不到确切消息,事情将交由英驻华海军司令办理。清政府被迫于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并于4月20日委派庆亲王奕匡、刑部尚书廖寿恒与英使举行谈判。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卫专条》在北京签字。中方签字代表是奕匡、廖寿恒,英方签字代表是窦纳乐。《专条》规定: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租与英国,租期与俄占旅顺大连之期相同,英国有权在沿海一带筑炮台、驻军队等。中国所保留的权利是:军队仍可进入;威海卫城由中国管理,原驻城内的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中国兵舰仍可使用威海水面。此后,中英双方派员于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将东起大岚头村东北海滨、西至马山嘴、南至草庙子以里除威海卫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租借区,当时区内人口约为12万。由此,英国在华北夺得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而清政府的防御能力则遭到进一步削弱。
(二)武装抗英
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能够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为之屈服,但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威海人民是不可辱的。在英租威海卫的三十二年里,面对侵略者的武力进犯和殖民统治,富有保家卫国传统的威海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
抗英集会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内地蓬勃兴起。威海姜南庄村秀才崔寿山深受鼓舞。为抗英卫国,他联络同村谷辉庭、莱海村董绍亮、于家夼村丛志范等人,招募训练团民并筹集资金购买军火,组织秘密武装,准备发动武装抗英运动。1900年3月26日,崔寿山组织群众四、五千人在张村慈圣寺举行抗英集会。殖民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派英军上校鲍尔率军赶到现场进行镇压,强令群众缴械解散。但与会群众并未被武力威胁所吓倒,双方相持达1个小时。英军立即当场审讯崔寿山、谷辉庭。崔寿山临危不惧,拍案而起,历数英国侵华的累累恶行,直言组织团民武装即为驱逐英人出境。鲍尔恼羞成怒,下令将二人押往威海卫。会场顿时群情激愤、剑拔弩张。为保护群众,崔寿山挺身而出,和张雨、董绍亮二人被英军关押到刘公岛监狱。在狱中,面对英国殖民当局高官厚禄的收买,他绝食抗议,坚贞不屈。与此同时,狱外群众掀起了大规模的援救活动,英军惧怕引起更大的反抗斗争,一个月后将其释放。筹建团民武装和慈圣寺集会以英雄的气概和不屈的斗志,表明了威海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吹响了威海人民武装抗英的第一声号角。此后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反勘界斗争。
道头袭敌 1900年4月25日,中英双方勘界专员在英军武装护卫下自西向东勘划界址,埋设界牌。4月28日,英军埋完25块界碑之后,中方勘界官员李希杰、严道洪、林颖启来到界外的东道头村驻扎,英军则在离道头三英里的太薄山脚下安营。当天晚上,600多名群众围困东道头村中方官员驻地,声讨李希杰等人的卖国行为,阻止其外出划界。与此同时,近千名群众将英军营地围得水泻不通,高呼口号,抗议英国的侵略行为,要求英国人撤出威海卫。英军当即逮捕了6名群众,此举不仅没能达到驱散群众的目的,反而使聚众人员越来越多,第二天便达到2000多人。英军被迫将逮捕的6名群众释放,但聚众的人群仍不肯散去,勘界无法进行。英军随即从威海卫调集大批援军解围。5月4日,英军首领鲍尔、帕恩罗斯在英军的护卫下进行单方面的强行勘界,在太薄山营地留下以华特索尼中尉为首的30余名士兵驻守,准备为被困的中方官员解困。5月6日拂晓,华特索尼军营遭到了由西武林村于冠敬、马景山、孙家滩村孙义清、草庙子村杨希亭和徐家疃村于渐海等人组织的2000多名群众的武装袭击。激战中,武装群众的土枪土炮一齐向英666665军营地开火,以华特索尼中尉为首的30余名英兵到处躲藏,四处开枪,有10名群众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垛山激战 5月4日傍晚,东去勘界的英军来到垛山脚下的临泉河套扎营。江家口村武秀才刘荆山、圈于家村于仁山和南虎口村徐仁山等人得知消息后,立即于5月5日以鸡毛信联系周围群众前往碑口庙汇合。随后便带领村民1500多人直奔英军营地。下午2时30分,当群众赶到离英军营地1/4英里远的地方时,与15名勘界归来的英军相遇。刘荆山随即指挥群众用石块、锄头、铁锨等猛击英军。英军少校帕恩罗斯当场被打成重伤,4名士兵也被打倒在地,激战中刘荆山等19人壮烈牺牲。围击群众遭到英军增援部队的镇压。
在威海人民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时,清政府却超然局外,袖手旁观。5月9日,山东巡抚袁世凯从烟台调集400名清兵前往威海卫解救李希杰等人,而对群众派兵打击英军的要求置之不理。随后,又在威海各重要关卡散发布告,对群众的抗英义举严加训斥,强令百姓“查照条约、自保身家”。英军则对群众的武装反抗胆战心惊,勘界被迫中止数日,直到5月15日才重新开始。对威海人民反勘界斗争,殖民当局始终怀疑是由威海卫城里的中国当局鼓动起来的。因此,当消息传到香港后,港英当局即以此为借口要求将九龙城附属于香港,理由是城里中国官员的存在与香港的防卫不协调。
威海人民的武装抗英斗争是威海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尽管由于武器装备差,缺乏作战经验,这场斗争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抗英斗士们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们的英雄业绩还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成为鼓舞后人奋发向上、建设家园、振兴中华的一面光辉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