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比较英国和法国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之处
在资本主义历史上,英国是资本主义最初的中心。但最先品尝资本全球化冲击的是今天已进入七国集团的法国。
中世纪的法国借助由地中海到北欧的过境贸易中产生的大量商业资本的增加,而不主要是像英国那样由根植于本国的商品生产的增长在欧洲较早发迹。与中国春秋时期的井田制的解体一样,大量游离于生产之外的商业资本较早和超量出现,使法国庄园经济较早解体,庄园农奴和土地较早分离。商业资本增长进一步导致劳动力与土地生产资料的分离速度加快。与英国正好相反而与中国战国时期和后来的太平天国时期的情形近似,由于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工业非常脆弱以至不足以吸收大量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的货币资本和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便从农村流入城市并成为社会动荡的源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兴起使从地中海经法国通向北欧的商路中断,过境贸易锐减使法国出现萧条。此时英国正处上升时期,法国的政治家试图仿效英国,希望通过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振兴法国。他们天真地认为,用给英国的工业品优惠政策(进口税减20%)的方式换回法国葡萄酒与白兰地在英国畅销,这样法国就可得到振兴。为此,法英1786年签订了《伊甸条约》。出乎法国人所料,法国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总值大大低于英国工业品的总值。经过短期较量,法国工业经济从法英的交换中所获甚微并为此濒于破产。法国人想取消这个条约以制止民族工业的衰落,但为时已晚。三年过后,1789年法国便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动荡即人们常说的“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出现是当时处于相对弱势的法国对强大的资本主义英国及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经济理论的严肃挑战。拿破仑看出法国政治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6],他用暴力摧毁英国工业品在欧洲大陆市场的同时,又用暴力强行把欧洲农民(也有人称之为“农奴”)从封建庄园中解放出来并使之变为自由的小土地农民,以此为虚弱的法国资本主义工业造就了可以为法国资本垄断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尽管拿破仑在1815年滑铁卢战场上失败了,但他为身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不可动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827年法国工业生产力比1815年增长一倍。此后,法国便由英国资本的外围地区跃入资本中心地区,并成为资本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与英国相对应的新的一极。如果说是英国开辟资本全球化历史的话,那么,从相当的意义上说,是法国开辟了资本多极化的历史。随着资本全球化进程向世界铺展,德国、美国、日本等在与新旧霸权(英国、法国及西班牙、葡萄牙等)的强力对抗中,相继挤入世界霸权的行列。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自相残杀后,这些国家开始联合并形成排斥处于外围地区的南方国家发展权利的资本联合中心,以共同主导和垄断世界资源和市场。
⑵ 英法两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为何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公元1688年,英国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即光荣革命。英国内部各个阶级在经过长时间的斗争后,终于确认了以君主立宪制为主体的新的政治体制。从此,英国国王就成为了国家的象征,只"统"却不"治"。即便到了现代,这一制度也并没有发生改变。
法兰西王国国王路易十五
种种因素都在向法国人表明,法国的衰落已经不可逆了,而罪魁祸首就是无法给国民带来福祉,反而要把全体法国人带向亡国深渊的波旁王室。
不难发现,英国和法国虽然同样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但是引发革命的原因却是完全不同的。英国是因宗教纠纷而引发的政治革命;而法国则是因为国王的无能和国家的衰弱,引发了法国国民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和失望,最终才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⑶ 英国与法国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二者究竟有何不同呢
从中学起,我们便开始学习英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对于这两场革命我们并不陌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法国大革命常常被定义为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力的推动了欧洲大陆的反封建斗争。
这两场革命虽然相隔了大约一个半世纪,但实际上双方还是有"一定交集"的。
搞清这两次革命的区别,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在规律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当然,英法两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是异常复杂而曲折的。
要想彻底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容易。
雅各宾派代表人物——罗伯斯庇尔
其次,这两场革命都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和法国波旁王朝的复辟),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不甘心自己的退出,公开或秘密地进行反革命(反动派总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总是首先挑起内战来捍卫自身的利益),但最终都被资产阶级推向断头台。
然后,两国都出现过个人独裁的现象,如英国克伦威尔和法国拿破仑的独裁统治。
最后,在两场革命中,广大人民群众都有所参与并且在革命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致使有着妥协性和懦弱性的资产阶级实行了一些原来不曾打算施行的措施,使革命向深入发展。
⑷ 为什么英国走向宪政,而法国走向专政
1.研究近代英国宪政形成的意义
英国近代以来的崛起和强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而其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宪政体制的形成与完善,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结构性和制度
性支撑。近代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三权分立宪政体制国家,应该被看作是英国贡献给现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创新。近代英国正是通过宪政
体制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英国崛起时人口不过2000多万。英国先是在1588年消
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接着又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最终在18世纪后期的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而成为世界霸主。并且,随着宪
政体制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英国日渐成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新技术开始不断涌现。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1768年阿克莱特
发明了水力纺织机,1779年克莱普顿发明了走锭纺织机,1784年卡特莱特发明了动力纺织机,等等。而代表经济自由放任和市场经济成熟理论
的着作——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正是在1776年出版的。英国长达几百年的兴盛史,充分证明宪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可以说,
英国所走过的宪政之路是成功的,经验是可贵的,对后世影响是巨大的。研究英国宪政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更好地认识近代英国的崛起,
有助于提供线索,抓住根本。就其深远意义而言,近代英国宪政体制的形成与完善不仅是国家性的,更是世界性的。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宪政
国家都是效仿英国宪政体制而走上宪政道路的。
宪政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无疑是当今中国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而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些规律性联系。中国百年来宪政进程受阻
,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缺乏、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缺乏有效的平衡和相互尊重。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
济的确立和推进,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私人财产权利已经人宪,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从而为我国的宪政
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结构基础和背景根基。当然,宪政在中国的实现,也离不开我们的理性自觉推动。这就需要对西方宪政的生成加
强研究以丰富我们对宪政的认识。事实上,对宪政的认识和了解本身就是我们宪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英国宪政体制的形成和发
展进行历史考察,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变迁时期制度变革、演进的机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参照。我们在强调各国现代化的多样性、各民族
发展的独特性的同时,也不应忽略现代化所内涵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规律。尽管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各异,但只要采取民族国
家的组织形式,奉行利益导向的市场经济,采用形式理性的非人格化官僚管理体制,那么社会治理就必然选择法治和宪政。在当下中国,随着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宪法、宪政问题日益成为政治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并且在日益推进的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得到了
清晰体现。毋庸讳言,现代政治体制与宪法、宪政有着直接联系,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就是宪政问题。为此,对
宪政主义进行追根溯源,以便为我们的宪政发展提供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储备,就显得极为必要。英国是宪政“母国”,当然也就成为宪政研究
躲不开、绕不过的重要一环。对近代英国宪政形成、发展的动因、过程和特征给予历史性的考察与思索,并上升到规律性认识,对于正在大力
发展市场经济和正在走向宪政的中国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当然,我们更多地是要从近代英国宪政的形成和发展中寻求经验而非样板
,寻求灵感而非模式。
2.近代英国宪政形成的特点
长期以来,英国宪政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中、西方学术界乐此不疲的研究领域。然而,由于英国宪政发展未曾中断的连续性,使得英国宪政的
形成和发展烙有更多的传统痕迹。故而对英国中世纪宪政与近代宪政的联系和区别,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将中世纪英国宪政与近代英国宪政等
同。事实上,从17世纪开始,近代英国的宪政体制及其价值观念与中世纪的宪政体制及其价值观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此,霍布斯鲍姆强调
:“这种对激烈对抗的回避,这种对新瓶贴上旧标签的偏爱,是不应与无所变革混为一谈的。”中世纪至近代,英国的宪政发展分为前后两个
不可分割的阶段:首先是中世纪等级制混合政体,然后通过近代宪政革命,建立起成熟稳固的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政体。英国从中世纪的《自
由大宪章》开始,由于封建地方贵族、城市与王权的对立、冲突,在封建制度下开创了英国宪政的传统,创立了封建制混合政体。随着近代资
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强大,社会冲突逐渐转变为地方贵族与国王、市民阶级之间的冲突。封建制度不利于集权国家的发展
,而商品货币经济的健康发展又离不开庞大集权国家的保护。由庞大中央集权国家保护,可以加快资源的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
效率。同时,国家的悖论也被提了出来,拥有一个强大而权力有限的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国家过于软弱,无法保证契约的实施
与产权的安全,交换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将非常有限。但是随着国家权力的增强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强大的政府虽然能够保护产权,但
是也会因为国家权力的强大对契约与产权造成威胁。所以,自由市场制度的发展必须伴随制约政府行为的制度的建立。绝对主义国家只能从道
德上尊重和保障产权,但在制度上却无法真正有效尊重和保障产权。17世纪英国率先建立了三权分立宪政体制,开始用分权的手段,来解决国
家作用的“本质两难”。这时分权的社会等级色彩逐渐淡化,职能色彩逐渐增强。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建立的议会主权和普通法院司
法独立都限制了王权对私人财产的随意侵犯,确保国家制度内部存在制约与平衡,使国家在积极有效地发挥它应起的作用的同时,无法滥用权
力。宪政对公共权力不是否定,而只是限制。通过三权分立宪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近代英国形成了一个权力强大而又有限的政府,并为1780
年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产权保护这一关键性基础。可以说。近代英国是伴随着对私人财产权利保护而崛起的。
3.研究近代英国宪政形成的方法
目前,宪法学界,存在着形上论与实在论、先验论与经验论、自然法主义与法律实证主义、重主观与重客观等各方面的理论分野,从而导致了
对宪政的不同定义。宪法学界对宪政的定义纷繁复杂、众说纷纭,其根源在于对宪政的认识缺乏一个同一的话语背景。以至于在不同的语境中
宪政呈现出不同的含义,造成了宪政这一概念使用的混乱,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宪政有着不同的指向。事实上,这在某种程
度上是脱离宪政形成的历史语境研究宪政的产物:人们在研究宪政时,总习惯于把它的发展历史看成好像只有从属和次要的意义,甚至确信宪
政可以离开它的历史来进行考察和理解。结果造成对宪政的研究,分析演绎性的方法多,而事实描述性的方法少。演绎分析性的方法大都将宪
政的形成建立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由于缺乏历史考据,其结论难免缺乏事实的生动与历史的厚重,甚至会出现断论失据之辞。事实上,宪政
的形成、发展、变革是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存在内在关联的,我们不应将其与它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分离开来研究。对于宪政的发展及其价
值观念的变化,如果离开它所赖以存在和发生变化的背景条件,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以宪政之“定义”解说宪政,只是回答了“什么是宪政
”的问题,却无法回答。宪政是什么”。搞清楚宪政是怎样产生的,事实上比弄清宪政的定义更重要。因而,研究近代英国宪政的形成离不开
历史学方法,离不开历史视野和背景,这就需要引入历史学方法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英国宪政研究,引入历史学与法学交叉学科研究
也是具有可行性的。历史学,法学只是为了研究方便而进行的一种人为学科划分,二者的隔阂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无论是历史学、还是法学
,它们所面对的都是同样一个人类社会的现实和历史,将它们区别开来的只不过是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所用理论有所差别罢了。因而,在研
究领域上出现交叉或者重叠是正常的。并且,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扩大我们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
通过历史发生学的逻辑梳理,可以引领我们超越浮面的表象,进入到更为深层的生成机制中去。作为过程描述的历史学,本身就是一种方法,
它是法学家的一个基本理论素养。正如德国法学家萨维尼所强调的,“法学家必当具备两种不可或缺的素质,即历史素养,以确凿把握每一时
代与每一法律形式的特性;系统眼光,在与事物整体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中,即是说,仅在其真实而自然的关系中,省察每一概念与规则”。由
于缺失历史的背景和视野,长期以来对英国宪政的研究多是平面拓展,而缺乏深度挖掘;多囿于表层,总还是悬浮在波谷浪尖。而不知道宪政
之河的深水处究竟涌动着什么力量,才形成了水面上那可见的波峰。通过历史深层描述可以还近代英国宪政形成以来的历史本来面目,可以帮
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近代英国宪政发展的真实历史过程,以便从中抽象出宪政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宪政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在历史
之外,而在历史之中。投有宪政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宪政理论的研究也就失去了依据和支撑。目前,关于英国的宪政理论之所以迟迟难以取
得较大进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滞后。可以说,投有一套符合历史发展真实的描述性宪政史着作,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分析
性宪政学说,更不可能谈高水平的宪政理论。因为,“知其所以然”是建立在“知其然”的基础上。所以要在宪政史与宪政理论之间建立一种
良好的互动关系,只有将历史叙述与理论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观点的真实与深刻。有说服力的英国宪政理论,只能是建立在对英
国宪政史进行直接而持续的思考基础上。
英吉利民族于中世纪王权与贵族的对抗冲突中孕育萌芽的自由传统,经过几百年的缓渐生长,在十五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等新事件及新精神的滋养之下,渐渐根深叶茂,终于因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而开出了宪政之花,结出了自由之果。宪政的思想与制度宣示着人类政治意识的觉醒,启示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三个世纪以来,尤其在经历了二十世纪极权主义政治的劫难之后,宪政之作为现代政治生活的样式已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宪政的主要制度与观念起源于英国。议会制、责任内阁制、政党制、文官制等宪政制度首先在英国产生,宪法的财产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分权制衡和有限政府原则、法治原则都从英国的行宪经验中得来。在行宪历程中,英国孕育和生长了宪政制度和自由精神。宪政制度与自由精神的相互作用,社会史与思想史的互动使英国在经历传统与变革的巨大冲突之后,以演化与渐进的方式成功地从中世纪政治制度转变到近代的君主立宪制度,避免了激进与革命的社会变革,率先步入近代社会,创造了富有英国经验主义特色的英国宪政模式。
所谓宪政,简而言之,即是有限政府。宪政的核心内容是限制与约束国家权力,确立与保护公民权利与自由。正是在对于国家权力的制约之中,公民权利获得保障,政治自由得以实现,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得以确立。而对于权力的警惕与防范根源于对于自由价值的珍视,所以权利和自由高于和先于权力。
英国的宪政道路是自然演化和渐进改革的道路。英国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从君主制政治转向现代政治,实现宪政的道路是在社会力量的冲突与和谐的动态平衡中,通过持续不断的渐进、稳健的社会改革而实现的。英国从中世纪的《自由大宪章》开始,就由于贵族与王权的对立、冲突而开创了英国自由的传统,这样一种传统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兴起,冲突转变为贵族、国王与中产阶级、国会的对立,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以光荣革命成功实现君主制与宪政的调和,传统政治形式与现代政治精神的结合而告终,光荣革命成为英国历史的最后一次革命,它奠定了英国式渐进道路的基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逐渐成长为独立、完整的政治力量而与工业家集团形成两种对立的社会力量,民主化成为十九世纪政治变革的主题。在社会变革的潮流中,政治家审时度势,1832年的第一次议会改革使英国民主化的进程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避免了法国革命式的代价。二十世纪英国的宪政改革同样是致力于渐进社会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而拒绝欧陆盛极一时的乌托邦社会工程,费边社会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冲突的妥协方案是建立“福利国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避免了法西斯主义等极权主义的惨痛代价。
⑸ 为什么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走的是不同的路线
攻打巴士底狱
英法两国隔海相望。历史上,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曾经征服了英国。历代金雀花王朝(1154—1485年)的英国君主,理论上都是法国臣民。1337-1453年,两国间还曾爆发过百年战争,战争最后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法国相对于英国而言一直是一个强国。但自1689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实行资产阶级和贵族的联合统治后,英国的国力相对法国就不断增强。十八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20多年后,法国却由于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和激化导致爆发了大革命。从1789年革命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败,除了中间短暂的休战之外,法国经历了25年的持续战争。大量资源被战争摧毁,500多万人的生命化为灰烬,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法国工业革命被推迟了近30年,从那时至今,法国的国力再也没有超过英国。大革命的政治和经济代价无疑是沉重而高昂的。
我们不禁要问,同是资产阶级革命,同样有着工商业文明的传统,为何英国能够采取“光荣革命”的方式达成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妥协,而法国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却不可调和,以至于爆发暴力冲突乃至大革命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尝试解答如下。其一,法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海洋国家的贸易通路不固定,影响因素无可测性(最危险的就是海上风暴),怎样抗拒灾难,完全靠一船甚至就是船长的个人决定,其贸易方向政府无法也无必要控制,所以海洋国家更能接受自由贸易思想;海洋的灾害一旦发生,主要波及的是灾害区域航行的局部船只(除了海啸以外),面对突如其来的无法抗拒的海洋灾难,人们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集体防御,他们只能靠自己个人和小团体的力量去逃避或者保全自己,而这个时候,政府的强权也无法对自己的人民形成有效帮助,长期的无法互救和政府无力导致人民的独立、自救,最终形成人权大于国权、自治的思想观念。
相对海洋灾害的不确定性而言,大陆经济因素更有其可预测性。其灾害一旦发生,也相对容易组织集体防御。所以大陆国家更易接受计划经济(这里计划经济是一个广义的有计划、受政府调控的经济概念,并非特定的带有意识形态特点的狭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经济决定政治,由于经济发展和现实环境的需要大陆国家更能接受中央集权体制。而海洋国家更能接受邦联或者所谓的地方自治体制,社会存在着自治传统、协商民主传统。例如岛国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就是由英格兰本土、北爱尔兰和自治区域苏格兰、威尔士,一些自治岛组成的邦联。以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后300多年的今天,苏格兰还要举行全民公投以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英联邦(注1)。岛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也已经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反幕府的萨摩等西南诸强藩,成为倒幕战争的基地。这是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资本主义首先在欧洲的英国,亚洲的日本胜利的重要原因。
其二,上述海洋国家的协商民主传统、自治传统导致其统治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做出有利于国家和民族、最终也有利于自身家族的政治妥协。例如1215年英王约翰被贵族胁迫签署《自由大宪章》。国王成为贵族们“同等中的第一个”。1689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接受“权利法案”, 法案中坚持了人民应享有的“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包括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制订或终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建立常备军;人民应享有选举议会议员的自由;议会享有辩论的自由等。至此英国议会与国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以议会的胜利而告结束,国家走上了议会民主道路,建立了资产阶级和贵族的联合统治。社会建立了自纠错机制,社会矛盾得以调整、释放和缓解。因此国家走上了渐进的,生产力可以积累的良性发展道路。而大革命前的法国处于中央集权统治之下,教士是当时法国封建社会的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其他各种人都归入第三等级。第一、第二两个等级的人数不过20多万,只占全国总人口的3%(教士占1%,贵族约2%)。新兴的资产阶级因为政治上没有权力而受到欺压。但这仅仅是暴力革命的基础,如果统治者能够恰当地处理、调整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也不是一定要爆发暴力革命。但是在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为了征税的需要,召集已经停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来筹款。第三等级的代表趁开会的时机,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第二,改变按等级分配表决权的办法,要求三个等级共同开会,按出席人数进行表决。如果路易十六认清大势,他本可以借此机会建立社会的协商民主平台和渐进纠错机制,使国家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循环,但可惜的是他有点类似中国的明熹宗朱由校(即天启帝,擅长木工),擅长制锁而不是治国。1789年7月,路易十六试图驱散制宪议会,矛盾激化,终于激发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以致爆发暴力革命。
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作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攻打巴士底狱的结果,只解救了7个犯人,其中一位是贵族家庭中被皇家密信所逮捕的“放荡罪”犯人萨德侯爵,两位是精神病患,四位是伪造犯。政治犯一个都没有。大革命的结果,并未摧毁中央集权,反而是在旧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了雅各宾专政、拿破仑皇权等更加专制和强大的中央政权。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试图说明的:“一个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加强大、更加专制的政府,如何重新夺得并集中全部权力,取消了以如此高昂代价换来的一切自由,只留下空洞无物的自由表象;这个政府如何把选举人的普选权标榜为人民主权,而选举人既不明真相,不能共同商议,又不能进行选择;它又如何把议会的屈从和默认吹嘘为表决捐税权;与此同时,它还取消了国民的自治权,取消了权利的种种主要保障,取消了思想、言论、写作自由——这些正是1789年取得的最珍贵、最崇高的成果——,而它居然还以这个伟大的名义自诩。”这与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乃尔!回顾这段历史,难道中国人不应该深思吗?
⑹ 英法在近代的外交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
英国外交战略特点:英国资阶革命以后,英国为了实现国内资阶的利益,走上了大力推进海外扩张的殖民道路。为了建立世界贸易霸权,英国商船和舰队在全球范围内抢占殖民地,并与西班牙、荷兰等海上强国争夺利益。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法封建王朝的同盟关系结束。两国转而争夺欧洲霸权。英国在这一时期在争夺海上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更为主动。后来在西班牙、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直接将法国视为其发展的最大竞争对手,采取各种方式削弱法国,阻止其在欧洲大陆称霸。这一时期的,英国外交战略主要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拓展其海外利益,同时通过干预欧洲大陆事务,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法国外交战略特点:法国最初致力于削弱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奥地利)的实力,并维持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力量对比均势。三十年战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法国的实力大增,同时也助长了法国谋求霸权的野心,法国路易十四一直在追求天然疆界,希望成为欧洲霸主,而西班牙继承战争、法荷战争和奥格斯堡同盟战争使法国从霸权顶峰逐渐走向衰落。之后七年战争使法国霸权不复存在。这一时期,法国外交战略着眼点是欧洲霸权。
⑺ 英法两国为什么形成迥异的新闻传播发展道路
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英法两国在新闻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的遭遇有所不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一个翻烦复杂的过程,因此法国新闻事业在这一时期发展是非常的缓慢而又艰巨的,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法国在新闻事业发展的理论非常的丰富,为以后新闻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理论基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封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妥协下成功的,因此相比于法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显得简单,没有太大的波折,新闻出版事业是在相对稳定的时代里相对较快地发展,但是报刊理论却没有法国来的丰富。但是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较法国来的快,更成熟些,因此尽管英国在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凭借资本主义的社会,英国新闻事业在实践中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英国的新闻报刊也很主要是以商业报刊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