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曾被英国殖民一个多世纪的印度人,为啥却不反感英国人
早在1600年英国便已经开始向莫卧儿帝国渗透,并建立了东印度公司,1757年以后印度半岛开始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根据1947年月英国颁布的《蒙巴顿方案》,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既然英国在印度长期实行殖民统治,那么印度人为何不反感英国人呢?
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到1818年马拉塔人的势力覆灭之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并在之后兼并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1857年,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英国被迫于次年发布《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改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职权,同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至此彻底结束,印度开始进入直接由英国政府统治的时代。
1919年4月13日,发横了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1929年,甘地改组国大党,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随着印度民族运动的不断发展,印度穆斯林强烈要求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
‘贰’ 锡克教的历史沿革
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它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锡克”是梵文Sikha的音译,原意为门徒。锡克教奉行祖师崇拜制,视祖师为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称是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和上师,尊称为“古鲁”,意为“上师”或“师尊”。从第一代上师那诺(1469~1539)算起,到戈宾德·辛哈(Gobind Singh,1666~1708)为止,先后共有十位上师。第十位上师戈宾德·辛哈被暗杀后,虽然还有其他人继任领导,但都不再称为上师。戈宾德·辛哈去世前指定宗教经典《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按照教条,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上师和锡克教的着名经典《阿底格兰特》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
从第六代师尊开始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就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印度军队中有15%士兵为锡克教徒。 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其他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锡克人约计1630万(1991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其余散居在德里地区、哈里亚纳邦和孟买等地。居住在旁遮普的锡克人,虽人数不多,仅占全国人口的2%,但全国二分之一强的粮食由他们提供,该地有“印度粮仓”之称。该教的创始者那纳克曾公开宣称:“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教。”它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锡克教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
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和繁琐的教规,引起了贱民和一般教徒的不满,公元8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强迫人们改信伊斯兰教,使矛盾进一步加剧和复杂化。面对这些尖锐而复杂的种姓问题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宗教改革主张,遂出现改革热潮,开展了“虔诚运动”。斗争声势浩大,影响很广。
那纳克上师所处的时代,正值洛提王朝统治时期(1451~1526),当时印度教种姓歧视非常严重,引起低级种姓的强烈不满,洛提王国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时,道莱特汉·洛提的儿子提拉华尔·汗怀有篡夺王位的野心,竟然给巴卑尔写信,鼓励他进攻印度。巴卑尔本来对印度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得信之后,喜出望外,遂率兵向印度进发,在帕尼帕特地区(现属哈里亚纳邦)同当时的国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战,结果易卜拉欣·洛提战败身亡。
上师那纳克对提拉华尔·汗的行径非常气愤,大为不满。他认为,这会使国家更加遭殃,人民更加受难。因此,他把巴卑尔的军队看成是入室豺狼,比喻为“罪恶的迎亲队”。当时,虽有许多人大声疾呼,反对社会黑暗和人民中间的伪善现象,但谁也没有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当时的统治阶层,只有上师那诺首先公开谴责和咒骂腐朽的统治者以及封建领主,把他们说成是刽子手、恶狗和吸血鬼。他还把耳闻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写成一本书,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由于巴卑尔入侵所造成的桩桩惨案。当时,各封建领主大量掠夺人民的财富,那纳克对此表示了强烈反对。他希望给每个人以平等权利,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他蔑视富有,同情贫穷,爱憎分明。
他公开反对朝圣和宗教的伪善。一次,那纳克上师格云游到哈里杜瓦尔,他看见人们站在恒河里,面向东方,朝着太阳浇水。那纳克上师便也站在恒河里,面朝西方浇水。因为他不面朝东,而是面向西浇水,人们误认他是疯子,有人还前来和他辩论,问他:“你面朝东给谁浇水?”他回答:“给太阳呀!”又问:“太阳有多远?”他又答:“说不清,可你为什么朝西面浇水?”“在迦尔达尔普尔有我的地,都干了,我在给地浇水。”那纳克说。一个学者听了他的话后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轻蔑地问道:“可是你浇的水连河岸都到不了,都洒在河里了,怎么能到达迦尔达尔普尔呢?”那纳克立刻反驳道:“如果我浇的水到不了迦尔达尔普尔,那么,你浇的水怎么能到太阳那里呢?”他们被那纳克驳得哑口无言。
那诺反对男尊女卑。当时,社会上妇女备受歧视,在一些信仰印度教的种姓中,流行着一种杀害女婴的陋俗,女孩一生下来,就被杀死。那诺坚决反对这种野蛮行为,并指出了妇女应有的地位。他认为,在生活中,男子离不开女子,否则没法过日子。他还说,妇女既然能生出帝王、仙人和英雄,她们在男人面前为什么就一钱不值呢?怎能说他们低贱,微不足道呢?
那诺讲究实际,不相信出家为僧和云游山林就可以见到梵天的说法。他认为,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说,人们只有尽好家庭义务,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到达梵天那里。他发现,几乎所有教派只强调外表形式,因而相互争吵,有许多天真的人就是在这种争吵的烟幕中受骗上当。因此,他鼓励和开导这些人挣脱骗人的罗网。
尽管那纳克也叫人们叨念罗摩,以求解脱,但他从不叫人们逃避生活。他自己就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儿子。
那纳克上师出生于平民之家,生活在平民之中,他一生从事耕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时常教导教徒:“生活在虚幻之中,而又不为虚幻所迷恋,才能得到真正的瑜加(即精神和梵天融为一体)。靠外表的伪装,什么也不可能得到。”他认为,只是吹牛说大话和谈经论道的人,不会成为瑜加者,只有平等待人的人才是真正的瑜加者。那纳克上师活了77岁,他一生以普通人的身份传播着他的教义,影响很大。他死后,他所创建的锡克教,迅速地传播到整个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
继那纳克上师之后,恩戈代瓦当了锡克教的第二代上师,那纳克在世时,亲自把上师的宝座交给了他(1539年那纳克指定信徒恩戈代瓦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恩戈代瓦死后(1539~1552),阿马·达斯(1552~1574)继位,他为宣传锡克教主张,扩大锡克教影响而作了大量工作。后来他任命女婿拉姆·达斯·索迪为上师。从此上师一职由索迪家族世袭。拉姆·达斯在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修建了一座锡克寺。寺身镀金,故以金寺得名,作为锡克教最神圣的朝拜中心。但这项工作到第五代上师阿周那代瓦时才正式竣工。
阿周那是拉姆·达斯的小儿子(1581~1606),阿周那任上师期间也作了大量工作,他主要修建了达南达南和斯里哈尔高温德普尔这样的城市,编辑了古代的典籍,还竭力向锡克教徒灌输了英雄精神。后来由于被莫卧尔皇帝怀疑,而残遭杀害。至此,结束了锡克教和平发展的道路。
阿周那临死前任命儿子哈戈宾德(1606~1644)接任,为第六代上师。由他开始,锡克教发展成了半武装的宗教组织,注重了武装组织和训练,经常与政府军和异教徒发生冲突。第七代上师由哈戈宾德的孙子哈尔·拉伊继位(1644~1661)。他被莫卧尔皇帝囚禁于德里后,任命次子哈尔·克里香为继承人(1661~1664),他13岁不幸夭折,死于天花。他的继承人是第六代上师哈尔·哥宾德的次子氐戈·巴诃杜尔(1664~1675),当时正值奥朗则布统治印度,锡克教徒处境险恶,最后上师氐戈·巴诃杜尔被迫自杀,他死在德里的姜德尼·焦格。
他死后,由戈宾德·辛哈继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第十位上师。他在任期间,对锡克教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了上师制度。自上师那纳克死后,印度教的处境越来越坏,因此锡克教上师们意识到要改变处境,必须实行军事化。从第六代上师哈戈宾德开始(17世纪初),锡克教开始发展为武装组织,经常与政府军以及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进行武装冲突。到戈宾德·辛哈时期实现了军事化。“锡克”的真正含意是“进了学的人”或“受过教育的人”,锡克教徒们受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有关英雄精神和维护尊严而献身的教育。这种教育远在第一位上师那诺时就已开始,到第十位上师戈宾德·辛哈时又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完成了锡克教军事化的任务,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锡克军,并率领这支军队同莫卧尔军队展开了长期斗争。戈宾德·辛哈给教徒举行献身仪式,要求教徒蓄长发、带发梳、戴钢镯、穿短裤、佩短剑,以示区别于其他教团。有种说法,认为这五件东西随时提醒教徒对本教坚信不移。
到1699年,上师戈宾德·辛哈在旁遮普的阿南德普尔·萨哈布召开了8000人大会,会上宣布成立卡尔萨党,以便用武力对付各种灾难,保卫锡克教。同时还给男性锡克教徒取了一个共同称号叫“辛哈”(雄师)。锡克人给人们以勇敢无畏的印象,这同他们的教育有关。
戈宾德·辛哈为了拯救那些受苦受难和被压迫的人民,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最后他不幸被刺身亡,享年42岁。
戈宾德·辛哈死后,称锡克教领袖为“上师”的传统便宣告结束,而以锡克教经典《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但锡克军先后在锡克教领袖班达·威拉克和兰季德·辛哈的领导下,仍然进行了不懈的战斗。在锡克人的整个历史上,班达·威拉克也是一位很有朝气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原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和尚,上师戈宾德·辛哈在临死前不久才结识了他。他对高温德·辛哈曾发誓过,“我一定要结束莫卧尔人的暴行”。
班达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聚集起的锡克军,在斯尔京德地区把莫卧尔军打得落花流水,吓得莫卧尔人不得不从德里调兵遣将。班达又浴血奋战,达数月之久。最后,班达和他的妻子儿女以及剩下的士兵,全被活捉,押送德里,在那里受到了百般折磨,终于惨遭杀害。随着时间的流逝,锡克教分成了12个支派,这些支派叫米斯尔。其中一个支派里出了一位青年领袖,名叫兰季德·辛格(1780·11~1839.9),是他再一次把分散的锡克人聚集在一起。
兰季德·辛格个子瘦小,独眼,勇敢而善骑射,在阿姆利则的哈里杜瓦拉修了一座大理石的德拉巴尔·萨哈布寺(Harimandir),在庙顶镀了一层金,这就是着名的金寺。
这个时候,对锡克人最大的威胁已经不是莫卧尔,而是英国人。此时英国人已经控制了除旁遮普以外的整个印度。但他们还不敢觊觎旁遮普。
兰季德·辛格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同英国人结盟而不是结仇。于1809年4月同英国人签订了阿姆利则条约,以萨特累季河为界,双方不得逾越,共同遵守。在这期间,他还让英国人为他训练军队,发展武装。但到后来,英国人公然违约,兰季德·辛格只好被迫对英宣战。
1839年6月27日,兰季德·辛格逝世之后,由他6岁的幼子达立普·辛格继位。从此以后,旁遮普动荡了十年,内部四分五裂,勾心斗角,被英国人利用。结果锡克军被英军打得一败涂地,达立普·辛格被俘,并被押送英国。从此英国人开始了对旁遮普地区的统治。
1919年4月13日,在阿姆利则四百余锡克人遭到英国当局杀害,致使许多锡克教徒纷纷脱离英国人的控制,参加到圣雄甘地所领导的自由运动中去,各种形式的斗争,此起彼伏。在独立斗争中,也起过重要作用,为印度独立作出了贡献。
‘叁’ 印度的锡克族人约占据印度总人口的2%,但却非常有地位这是为什么
锡克族人非常好斗下手级狠
跟印度锡克族打交道人人都要小心,因为这个民族是尚武民族,所有的成员都会军事化和正当化,谁不服就干谁。比较典型的事件还挺多的,就比如在历史上的南亚地区,愣是活生生的搞出个“锡克教王国”,与英国殖民者经常干架。再就是印度前女总统英迪拉·甘地,把锡克教的惹不舒服了,直接被锡克族士兵给枪杀了。所以说很多人对于锡克族人的印象就是非常好斗,而且下手还狠。锡克族最着名的特征就是在头上会缠一个厚厚的头巾,脸上也会留着一脸长长的胡子。目前印度的锡克族人约占据印度总人口的2%,并且印度军队当中,很多军官都是锡克族的。据统计,印度军人有20%是锡克族人,而且在印度建国的时候锡克族人占比还会更高一些。
锡克教在印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时不时的还与印度教产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冲突,而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教义上的分歧非常严重。锡克教所反对的种姓制度与印度教是不相容的,再就是印度的政府比较倾向支持印度教,存在着拉偏架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印度政府对锡克教是两种抓,一是抓安抚,二是抓镇压。前者就比如说在1966年被迫将旁遮普一分为二,建立以锡克族为主的旁遮普邦和印度教为主的哈里亚纳邦。后者就是英迪拉甘地,下令出动5000人的精锐部队攻克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金庙。”
‘肆’ 为什么有很多英国人居然说不知道鸦片战争
当时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只是众多殖民地侵略战争中的一小部分,在英国历史也只是沧海一粟,因此许多英国人不知道也不足为奇了。
‘伍’ 为什么很多人对英国情有独钟
因为是整个欧洲较有威望,有古典的欧洲历史,至今还保留着英国皇室,还有英国有点腐
‘陆’ 曾经独立建国的锡克人,为何最终没有脱离印度
引子
印度,被称为“神奇”的国度。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大的,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46.3%。
一个多民族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护统一,虽说内部矛盾不断,但是却没有出现分裂的现象。甚至就连曾经建国的锡克人,也没有脱离印度,这其中的确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
从夫妻制度来看,锡克教提倡一夫一妻制度,虽然接受离婚,但并不鼓励!这点和中国类似,具有极高的民主性。而印度部分地区,依旧是一夫多妻,这点的确不为所取。
从服装配饰来看,锡克人的头巾、外表服装也影响着印度礼仪队。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传播方式上能看到,印度仪仗队的短剑、帽子等,都与锡克人传统服饰十分相似。而锡克人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其所在地区的经济,排在印度各邦前列。
‘柒’ 为什么锡克族以前受排斥
锡克族其实是信仰锡克教的人的统称,锡克教徒尚武,着名的勤劳善战,不接受种姓制度,所以在以前可想而知是受排斥打击的一群。
在现代印度地位确实比较高,因为现在需要人当兵,是印度主要的兵员!现在印度至少100万士兵,自然形成一个军官群体,身份自然高了!
‘捌’ 为什么印度军人从来不带钢盔而是只带头巾呢
钢盔是法国人在一战中发明的,顾名思义钢盔是钢做的,打仗的时候能救士兵的命。这倒不是钢盔很厚(厚的话行军都成累赘了),而是因为钢盔是半圆形的,它的弧度大,可以让打来的子弹蹦飞。
所以钢盔在战场上对士兵来说确实是救命宝贝,二战的时候由于美军士兵全部戴了钢盔,至少减少了7万士兵死亡。
朝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我军就是因为没有装备钢盔,吃了很大苦头。
不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军在之后两山轮战的时候,已经全部装备了钢盔,说明我军还是与时俱进的。
锡克教徒当了空军飞行员,上飞机的时候规规矩矩地戴上头盔,显得非常可爱。
既然英国殖民者对锡克教徒都那么宽容,印度独立后,政府更不能改变锡克教徒的习惯,所以锡克教徒当兵以后被允许戴头巾。
不过印度人口13亿,锡克教徒800万,只有大约1/160。所以说即使印度军队的锡克教士兵都戴头巾也不是主流。
‘玖’ 印度裹头巾的是什么人为什么当地人都不敢“招惹”他们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好像印度人头上都裹着一个头巾,其实,印度人可不是都裹头巾的,但确实有一些头上裹头巾的人,这些裹头巾的人可不简单,就是当地人也不敢惹他们。他们是谁?为什么惹不得?
这些喜欢裹头巾的人,就是印度大名鼎鼎的锡克族人。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100多个,虽然锡克族的人数不多,但绝对是个强悍的民族,据说在军队里,锡克族人是最勇敢的人。这些人非常好识别,因为,即使在打仗的时,他们也要裹上标志性的头巾。大多数锡克教徒的头巾有5到7米长,有的更长。用这些头巾包起来的包会很大,很重,看起来也很威武。
为什么当地人都不敢惹他们呢?有人说,锡克族人天生就是当兵的料,有锡克族人部队在印度就是最精锐的部队。
锡克族人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假如他们不满意政府所作所为,他们就会起来进行反抗,所以,政府在出台政策时非常小心,就怕这些锡克族人不乐意就来闹事。那么,普通的民众更是不敢招惹他们,见到他们就躲的远远的。
锡克族人为什么喜欢裹头巾呢?裹头巾是锡克族勇敢的一个象征。据说当穆斯林族统治印度时候,就禁止锡克族人裹头巾,可是锡克族人偏偏不信邪,团结一致起来反抗,根本不吃那一套,就是要戴,而是戴上就不取下来。从那以后,这种裹头巾的习俗就传承了下来。
另外,在印度锡克族里,人们把自己的头看的非常重要,头是绝对不能够随便被人摸的,头被别人摸,就是在侮辱他们,为了保护好自己高贵的头,裹上五彩斑斓的头巾就成了他们日常必做好的事。裹上头巾对头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所以,遇到锡克族人,切记不能摸他们的头,如果你敢摸,锡克族人就一定会暴揍你一顿。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一年四季裹头巾,不论何时何地,无论干什么,头巾是坚决不能的!
悄悄的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印度男人在结婚时是会裹头巾的,而且某些特殊的日子也会裹头巾,除此之外,印度的锡克族男人全天都裹着头巾,哪怕是大热天,只有睡觉的时候才会脱下来,锡克人在印度的地位很高,不仅普通人不敢去“招惹”他们,就连政府也不敢“招惹”他们。
1、相传,当年穆斯林统治印度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力,只能穆斯林裹头巾而不允许其他印度人裹,勇敢自尊的锡克人为了表示抗议,号召所有锡克男人统统裹头巾以示威,有意思的是,现在的穆斯林已经不再裹头巾了,而倔强的锡克人反倒把这个行为延续下来了。
2、印度的RAJASTHAN邦的人因为生活在沙漠中也有普遍的包头巾的习惯,在非常炎热的沙漠地带,头巾可以用来挡风沙、避阳光,避免烈日把头皮晒伤。
3、印度有些地区的族人认为摸小孩头部是不吉利的,如果你摸了孩子的头,这代表着对他们的侮辱,出于保护,也会在小孩子的头上裏上头巾。
锡克族在印度算是少数民族,在13亿人口的印度,锡克族人只有大约2600万,他们最标志性的特点就是头上裹着头巾,此外他们身材高大,喜欢留着长长的胡须,主要分布在印度的北部地区。
锡克族人有他们自己的信仰“锡克教”,锡克教以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和宗教自由为基本教义。锡克族人反对种姓制度,也看不起不尊重女性的行为,可以算得上是印度思想觉悟最高的民族了。
在大多数印度人的心目中,锡克人都非常严肃,他们虽然不太善于言谈,但却非常具有尚武精神。相比之下,信仰印度教的人就要“佛系”得多了!因此严肃认真、具有尚武精神的锡克人就成了印度军队的主要兵力,印度军队中经常能够看到裹着头巾的士兵或者军官,他们就是锡克人。 在战争中锡克士兵的表现也非常抢眼,锡克人的军队那可都是印度的精锐部队,所以一般人都不敢轻易去招惹他们,就连政府对他们都毕恭毕敬。
据说锡克人用的头巾长达13米,每次清洗都非常费劲,头巾是种地位的象征,而且地位越高,头巾越大,设计越特别,色彩越丰富。由于印度种性与职位的不同,头巾也会不同, 锡克人强调人人平等,头巾除了颜色之外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所以也很好区分他们与其他民族。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民族文化色彩丰富,你对这个襄头巾的锡克人有怎样的看法呢?
裹这么大头巾怕是故意让自己啥事也干不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裹这种头巾的事富贵人家,不用做事情的娇贵之躯,谎言说了一千遍,自己也会相信是真实的[捂脸][捂脸]
印度绝大多数人都裹着头巾,但是稍微用点心就可以看到,在印度有一个民族裹的头巾和普遍印度人裹的头巾是不一样的,他们裹的头巾看起来很大很沉,而且在印度是一个凶狠彪悍的民族,就连占据着80%人口的印度教人都不敢去招惹他们,这个民族就是锡克族。
锡克族是印度一个人口极少的民族,在13亿多人口中仅占不到2%的人口,虽然人口少,但却是印度最为彪悍的战斗民族,在 历史 上曾多次建立锡克帝国,还曾多次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战斗,他们骁勇善战在印度是出了名的,就连曾经的殖民者与他们进行战斗都觉得非常困难。
人口少,却在印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在印度还出现很多的名人,比如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前总统贾尼•辛格、 吉亚尼·宰尔·辛格、 前首席大法官贾格迪什·辛格、都是锡克族人。
在军界里,空军元帅阿扬·辛格、陆军元帅迪尔巴格·辛格也是锡克族人,这个民族的人的名字中间大都带有“辛格”两个字,基本上名字里有这两个字的人就是锡克族人,他们在印度13亿多人里很受尊重,就连印度政府都不敢去招惹他们。
一个人口仅2000万人的锡克人,在印度精锐部队里占据15%的人数,在印度军官高层中占据了20%的席位,可以说,这个小小的民族却控制了印度的政治和军事。
锡克人除了名字里都带有“辛格”之外,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裹着一个厚厚的头巾,曾经的英国殖民者也被这个裹着厚厚头巾的民族给吓到,在战争中给英军留下很深的印象。
印度的精锐部队就是从锡克教创立的部队发展而来的,部队的选拔标准也很严格,不过,他们要求男性不剪头发,不理胡须,并且必须裹着厚厚的圆锥形头巾帽,这是他们特有的装束。
印度政府非常重用锡克人,除了政界和军界有不少锡克人之外,还有一点是印度政府都非常担心和害怕的,那就是锡克人的性格刚强不屈和勇敢,一旦他们对政府不满意就会奋起反抗,推翻政府,所以在处理问题上,锡克人的意见也是很受重视的。
虽然人口不到印度总人口的2%,锡克教(族)人与印度教人也是有很深的积怨,比如印度教人主张男尊女卑,有种姓歧视,但是锡克教人反对这种传统的观念,追求男女平等。但是,印度教的人都不敢招惹锡克教人。
为了不被其他教派吞并,锡克教人的安危意识也很强,所以成年的男性基本上个个都有一身本领,增强自己的实力。
自印度独立后,锡克教人遍布在印度的各个领域,除了军政界都有很多的锡克人之外,在商界锡克教人也是出了名的。
不管在哪个领域,锡克教人在印度都很成功。
印度裹头巾是从中国古代裹脚布演变而来的,当地人都不敢招惹他们是嫌臭。希望我不要美化他们裹头巾来历。[呲牙]
不是一个帮派的
裹头巾,是当地风俗,也是民族向征,不存在高低贵浅之说。中国到处有,云南就有裹头的,而且比印度的还要大,只是习惯,别无它义。
一个大男人,头发比女人还长,这群男人每天整理他们的头发就需要花费30到60分钟时间。他们每天早上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正是打理他的头发。如果头发脏了的话,就会在前一天晚上进行清洗,因为他们的头发实在太长,每次洗头需要耗费半小时以上的时间。提前洗了,然后早晨起床后,只需要梳理一下,然后将头发延着头顶盘起来既可。为了防止如此庞大的头发散落,其实头发里面还别着许多发夹。最后再用一条很长的布条将头发全部包裹起来,有些男人甚至连耳朵也会一起包裹了进去。即使如此,他们每天打理头发依旧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这群视发如命的男人,正是印度最为神奇的民族之一: 锡克族。
锡克教的男子几乎一生都不剪头发,从出生开始便一直留,我曾在印度工作时,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辛格便是其中之一,他虽然20来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大好时候,然而他看起来如同一位50岁的中老年人,其实让他显老的不仅仅有他的头发,还有他满脸的胡子。辛格说他的头发已经长到屁股下面了。我出于好奇还看过他的头发里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里面尽然包裹着一根粗壮的大辫子。这大辫子比90年代我们西北老家农村妇女的鞭子都大,真可谓是长发及腰,都快及大腿了!
而且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辛格每天还要梳理他的胡须,还要往胡须上喷一些类似啫喱水一样的液体让胡须的美观状定型。这对生活随性的我来说,每天做这些事就能令人彻底崩溃。
辛格早上8点上班,为此他4点半就需要起床,之所以如此早,正是早上收拾他头上的这些毛发。然而对辛格,乃至于生活在印度的锡克教徒来说,这是他们日常的生活必须。
其实并不是,真实的印度的确很贫穷,大多数的印度人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落后贫穷,但锡克教是个例外,根据印度的神话和 历史 的记载阐述,锡克教的祖师名叫纳拿克,出生于印度北部的旁遮普,他不但是一位诗人,而且还属贵族阶级的刹帝利,锡克教则是纳拿克于西元1469年在旁遮普创建的。
在锡克教徒的眼里,长头发跟胡须则象征着博学、睿智、聪慧、大胆及勇猛。另外留长头发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种美的体现,而且还可以促进个人的心灵修养。由此可见,那就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了。信奉是一回事,实施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据我对锡克教亲身了解里,他们的确有着追求博学的激进,而且也有着不同其他印度人的睿智及聪慧,还具有着一定的大胆及勇猛。
在印度长期生活过的朋友或许都会发现,锡克教的男人包着头,个子比普通印度人更显高大,眼神凶煞,如同没有灵魂,给人一副很不好惹的样子。
在锡克教人的眼里,他们本身就是最高贵的人,至于其他人则都是些凡夫俗子,当然包括我。也就是说锡克教的男人对他们自己的定位本身就是无比高大,是其它族派所不能比拟的。
虽然我跟辛格是多年的好朋友,但他始终会用高傲的眼神来看我,我毕竟是外国友人,也不至于如此,但他对其他民族的印度人来说,根本就不会将他们放在眼里。另外辛格每天随身还带着一把精美的短剑,如同我国的藏族人一样别在腰间。不过他们佩戴短剑的含义是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
印度可以穷,但不能穷锡克教,印度人可以失业,但锡克教绝对不能失业。印度的阶级性质十分浓重,而锡克教则站在阶级的顶层,他们是工作和金钱的分配者和决策者,好的工作岗位,可以说都是锡克教徒优先。
其实其他的印度人还真不敢惹锡克教,他们别说惹了,就是看到都打心底害怕,这是因为一方面来自骨子里对阶级的恐惧感,另一方面还是因为锡克教的团结。生活在印度的底层人到底有多害怕锡克教呢?这么说吧,印度的乞丐就算被饿死,也不敢伸手向锡克教徒要钱。因为锡克教徒打心底鄙视乞丐,鄙视他们的不劳而获、好吃懒做、安于享乐及自私自利。而且乞丐本身不符合他们的教义,所以锡克教本身就算饿死,也不会去乞讨。
那么不乞讨,落难的锡克教徒又会怎么办呢?这也就是当地人不敢惹印度裹头巾男人的原因,因为印度锡克教徒内心都十分团结,如果一个锡克教落难了,那么其他人应该主动尽力去帮助他挺过难关,就算不认识此人也应该主动去帮助。的确,没有工作,那么其他人就会想办法为他解决工作,他们怎能失业,怎能流落街头呢!
如此团结,势力又如此庞大,试问当地人谁敢惹,当地人惹一下锡克教,那么此人的好日子多数也就到头了,重则甚至危机家人,因为在锡克教的眼里,其他人他们根本就不放在眼里,所以对本族以外的人,可以说也没有多少怜悯。
所以底层的印度人,他们宁愿跟同样跟自己一样的人喊打喊杀,也不敢去招惹任何一位锡克教。也因为如此,许多的印度人都想将自己头发裹起来,让自己变成一位锡克教。也正因如此,锡克教的门徒从来不会因花很长的时间裹头巾而感到烦恼,甚至反而以此为傲。
何为招惹?带头巾的就是锡克族人,我觉得大家都离他们远远的可能是因为那股味,那一头脏发多久不洗鬼才知道,你也别乱带节奏,人家也是正常人,不过是信仰不同罢了。当然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教派都存在无赖的啦,你这样问问题明显有歧视人家的嫌疑存在。
里面包着几十斤牛屎,战斗时可以作为兴奋剂用,不时吃上几口能得到神牛护体,精神百倍,子弹用完了就作为生化武器使用
‘拾’ 印度为什么讨厌锡克教锡克教概况
说起印度锡克教,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这是一个怎样的宗教,但是锡克教的妆容却给了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突兀的就是锡克教人头顶上都会顶着个大大的,五颜六色的头巾,以及一把弯刀。锡克教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
锡克教历史锡克教的创始人是那纳克(1469-1539年),他是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成员,后来吸收伊斯兰教苏菲派的成分,提出新教义。他坚持一神论,视真主为唯一的信仰对象,反对印度教的多神崇拜、偶像崇拜、种姓制度、苦行及消极遁世,革除印度教的繁杂教仪,主张在神面前人人平等。锡克教自它的第三代领袖开始行祖师制,称历代领袖为师尊,那纳克被追谥为第一代师尊,第十代师尊哥宾德.辛格(1666-1706年)时废除祖师制。
早期锡克教主教宗教宽容,不同宗教间和睦相处。特别反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间相互残杀,奉行非暴力主义。它的第五代师尊曾卷入莫卧儿朝廷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受到阿克巴的儿子吉汗吉尔的处罚。这事是个转折点。锡克教由此放弃了宗教宽容思想和非暴力主义,将与伊斯兰教作战纳入信条,尊与伊斯兰教作战而死的领袖为殉教者。
自第六代师尊起,锡克教教团建立了纯粹军事性的组织,向黩武政治的转变成为锡克教历史上的一个特色。1661年,第九代师尊得格.巴哈都尔继位。他继承了先辈的好战传统,处处与莫卧儿朝廷为敌。在发动了一次对莫卧儿的圣战失败后,得格.巴哈都尔被俘,1675年被处死。这更激起了锡克教徒对莫卧儿人的仇恨心理,他们认为,得格.巴哈都尔只是一个和平主义的游方宗教徒,并没有损害任何人,却被莫卧儿人以煽动暴乱处死,这是对锡克教的凌辱。锡克人从此更为好战,与世人为敌,同莫卧儿、印度教徒、英国人开始不断的战争。
第十代师尊哥宾德.辛格(1675-1708 年)为适应这种战争生活,加强内部的集权,建立了" 卡尔沙",即神权政体。锡克教的哲学基础没有改变,但外表和仪式有很大更动。男教徒的名字加" 辛格" ,意为" 狮子" ,女教徒名字加" 考儿" ,意为"公主"。入教典礼称" 帕胡尔" ,意为" 剑的洗礼" ,用双锋剑搅匀水以洒身。以" 师尊万岁"为该教口号,教徒必须祀奉祖师那纳克,严守教规。教师要蓄长发,身佩匕首,梳头髻,戴环饰,着宫廷仪式裤。严禁教徒吸烟饮酒、寡妇殉夫、杀婴、搞偶像崇拜,只许将精力全部贯注到刀剑武功上,准备随时战斗,杀戳敌人。依靠这样一套新名称、新服饰、新礼仪,哥宾德.辛格动员了锡克人的全部精力,将其引向一个唯一指定的方向。
锡克民族也被塑造成一种有特定目的的民族。1708年,第十代师尊被一个阿富汗人杀死,生前他曾宣布,以后的师尊会从" 卡尔沙"中找到。这样,父子相袭的师尊制实际上就被废除了。
哥宾德.辛格之后,锡克人向旁遮普扩展势力,在这里,他们遇到一支信奉印度教的队伍。后者曾大败锡克人,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战胜他们。锡克人为自身生死存亡而战的自觉性和团结一致支撑着自己,成为力量的源泉。
据说,锡克教的敌人曾哀叹,要完全消灭锡克人的势力,必须等到他们的宗教热忱消散之后才有可能。在旁遮普,锡克人组成12个战士社团,称" 密尔斯",由强有力的酋长领导,建立起"神权政治的联盟封建制度"。锡克人的团结一致,以对外部敌人的作战为前提。1767年以后,深入旁遮普的印度教势力被打败,锡克人之间的战争就开始了,各" 密尔斯"为争夺联盟的统治权相互倾轧。英国人利用了他们的这个弱点。1849年,经过两次战争之后,英国人打败了锡克人,控制了旁遮普。
锡克教帝国锡克教流传的主要地区旁遮普是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最后征服的地区。19世纪初,兰季特.辛格强化神权统治,建立统一强盛的锡克教帝国,锡克教作为国教,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兰季特死后,英国殖民者到利用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之机乘隙而入,经过两次锡克战争,吞并了旁遮普,锡克教神权政治土崩瓦解。
锡克教改革神权政治的瓦解,使锡克教的中下层教徒面临着新的形势,普遍产生了危机感。他们要求改革锡克教,最后发展成为一场宗教改革运动。锡克教改革要求主要包括:
①恢复原始锡克教义,过简朴的生活,充分发扬原始锡克教平等、民主的作风;
②反对仿效印度教法规和高级种姓的制度;
③抵制英国的入侵,不与英国人合作;
④提倡道德完善等等神名派是锡克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力量,该派以信徒在定期举行的宗教集会上高声呼喊神的名字以谢恩而得名,又称"呼神派"。他们强烈反对锡克族贵族企图用统治阶级的立场修正锡克教传统的做法,保护锡克教的平等原则。
锡克教的衰落在旁遮普被占领后,锡克教神名派的领袖罗姆.辛格重新解释锡克教义,号召信徒不为英国政权服务,不送子女到英国学校念书,不穿英国布做的衣服,不使用英国人办的邮局,使该派具有民族主义的倾向。神名派的活动引起了殖民当局的注意和不安,他们派人监视罗姆。1868年,阿姆利则爆发饥民起义,神名派的信徒参加了起义的组织工作,将农民的不满情绪引导反对英国侵略者和锡克教上层亲英贵族上面。
为了联合印度教徒共同反英,他们主张锡克教徒尊重印度教的信仰,禁吃牛肉。但是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根深蒂固的宗教分歧,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挑拔离间教徒之间的关系,制造宗教仇杀,借机镇压了神名派的起义。罗姆.辛格等由多名神名派领袖遭到流放,其影响逐渐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