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国首相和英国王室有什么区别 英国首相和英国王室有什么区别
英国首相是英国政府首脑,是代表英国王室和民众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国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统治者和三军总司令,政府的实际领导人是首相。
英国首相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缩写PM),简称联合王国首相或英揆(揆,本意即宰相),英国政府首脑,是代表英国王室和民众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执政联盟的首领自动成为首相人选,人选经国王/女王任命后正式成为首相。现任首相为第76任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
英国王室(英文常简称Er)是现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每代君主的加冕仪式都严格奉行完全一样的传统,这使得英国王室的加冕典礼成为现存的、依然举行的最古老的仪式。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王室只作为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并不具备实质性权力。英国国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统治者和三军总司令,政府的实际领导人是首相,通过民选产生。首相可就重大事项与国王磋商,决定权由议会和首相做出,最终在国王的认可下生效。
❷ 英国留学八卦:英国人怎样看待王室
英国心中的王室情节如下:
半年前,威廉王子和凯特宣布婚讯的那一天起,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英国王室身上。英国民众期盼这场婚礼能够为低迷的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全球民众则怀着好奇,希望借威廉婚礼,了解真实的英国王室。
随着威廉凯特大婚的临近,来自英国各种媒介的王婚新闻似有铺天盖地之势,仔细观察,则会发现,右翼保守派纸媒,如《每日电讯》(Daily Telegraph)、《每日邮报》(Daily Mail)、《泰晤士报》(Times)等每天的头版都有关于王婚的各种消息。而左翼自由派媒体,如《卫报》(Guardian)、《独立报》(Independent)等则较少提及皇家婚礼。
多年以来,英国媒体的保皇派和自由派各自把持报道底限,对王室的态度绝不会因为某某王室成员的表现而发生根本改变。
和媒体相比,英国民众因为立场不同,对王室又抱有怎样的看法?
BBC英伦网在伦敦深入英国民众,希望了解大众对王婚的真实感受。采访中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英国学生告诉英伦网,自己对威廉婚礼一点儿都提不起兴趣,婚礼当天会在家看电视转播英超,而不会去现场凑热闹。
这样的声音其实是不少英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声,在他们看来,王室的存在是对纳税人的一种负担,是纳税人的付出而供养了并无实际用途的英国王室。
虽然年轻人对王室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但英国多数民众的看法似有不同。今年4月,英国《卫报》随机调查了1003名英国成年公民,结果显示,近七成英国人(67%)认为实行君主立宪使得英国在全世界受到尊重。74%的人相信皇家婚礼将给予英国“一个强大而美好的未来”。
90%的受访者相信,未来十年英国仍然需要君主,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君主这一角色将会延续50年。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了英国王室仍然能够赢得大多数英国人的心。
恰到好处
要赢得普罗大众的心,英国王室始终以优雅的姿态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只是礼仪上的元首,首相才是国家正确的掌控者和执行者。
每一届议会开幕都要由英女王主持,各公职人员的就职都要向女王宣誓,一切勋位由女王授予,女王是英国形象的象征。
女王还以国教领袖的身份出席盛大的宗教庆典。因此,女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女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在现实政治中,英国王室信守不干政的原则。在英国两大政党对峙的格局中,女王巧妙地采取一种超然态度。
尽管在价值观方面,王室更接近于保守党,但是即使来自工党的英国前任首相布莱尔也公开高度赞扬英国女王。
不管这个评价是否恰如其分,但它的确说明了当今英国政府维护女王的鲜明政治态度。
人格魅力
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英王室在女王的带领下,能够巧妙处理各种政治权利关系外,王室成员的人格魅力也是树立皇家形象的关键所在。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一直以来都是英国民众眼中的王室象征,女王本人经常以国家元首的身份代表英国到处进行亲善访问,改善英国的对外关系。而女王本人也以身作则,极力保持良好的公共形象,因此有不少评论家认为,英国王室至今能赢得大多数英国人的爱戴,女王应记首功。
当然说到王室典范,不能不提戴安娜,自1981年戴安娜嫁入王室成为王妃后,在积极参与和推动慈善事业上,建立了王室难以逾越的标准。她曾经做过200多个慈善机构的负责人,并且亲躬其事。
即使与查尔斯王储离异后,她仍然担当着国际红十字会大使等职责。戴安娜不理睬世人对艾滋病的偏见与畏惧,主动与艾滋病感染者握手。她以对癌症、艾滋病、酒精中毒、残障病患者付出的巨大同情与支持赢得了世人尊重。而且,戴安娜的出色表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王室以往高不可攀的形象。
未来希望
作为查尔斯王储的长子——威廉王子是英国王位的第二号继承人,记得王子儿时曾经说过,希望过普通人的生活,不想当国王,不愿承受过多的压力。
1997年,年仅15岁的威廉王子在戴安娜王妃的葬礼上为母亲扶陵的伤痛记忆,对英国人来说记忆犹新。当英国人对两位少年丧母的小王子满怀怜爱之时,威廉王子却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成熟,正是从那时起,他真正了解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成熟、内敛富有责任心的王子,最近几年的多个民意测验均显示,威廉王子是英国王室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
随着走入婚姻的殿堂,威廉将完成由男孩到男人的蜕变,不少英国人也期待从他身上看到王室未来的希望。
❸ 英国王室
英国的王室(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欧洲及东亚、东南亚诸多的王室)在当今的民主社会体制下依然能够存在,这说明它的确拥有相当的生命力。
王室“统而不治”,却可充当政治平衡器作用
英国政府真正的最高领导人是经全民选举所产生的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即自然的内阁首相。首相通过民选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国王(女王)只是并在每周二下午与首相举行例行见面,听取国事汇报,但这种所谓的“周报”只是例行公事。
首相对内阁负责,对所在党派负责,对议会负责,最终对选民负责。政府工作做的不好,民众可以开骂,进而通过下一轮投票选举让多数党下台。从撒切尔夫人到梅杰再到布莱尔,从保守党到工党又到保守党,政府和政权可以更迭,但最“正统”的王室却只有一个。君主是中立的、超党派的。人们对真正掌权的政治家不乏不满,当权者少了威望,一些人自然便把他们的信赖转移到王室身上。
王室“统而不治”,
信守不干政原则,在和政党关系上都保持很节制的态度。在平衡利益上则可充当最佳调节者角色。假如发生执政和在野两党争执不下的局面,总需要一个调情者居中涡旋,而这个角色最好的人选就是英国国王。
君主已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在现代,君主制得以延续的部分原因是,君主已经成了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对英国人来讲,除了怀旧意义之外,王室还是日不落帝国的民族象征,在维护国家形象、稳定统一等方面仍具有影响力。而在欧盟日益一体化的过程中,王室的存在,有利于保持英国独立的“民族身份”,保持一种连续而稳定的传统价值观。
《金融时报》的文章认为,对普通人来说,“共和”追求的政治目的听上去很疏远,象征特权和传统的王室明星却容易让人着迷:凯特从灰姑娘变公主的传说;风度翩翩的王子和盛大婚礼。他们正上演人们难以拒绝的豪华真人秀。
英国王室历史学家拉法尔-海德尔-曼库认为,不像一些共和制国家那样有自己的国庆节日,君主立宪制国家往往将王室变成整个国家庆祝活动的中心。英国王室是整个国家最大的象征,因此王室婚礼这样的事件往往会成为国家节日,把国家团结起来。
就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前主编比尔•艾默特所说,英国人对王室的感情就如对崇敬的历史建筑一样,“一旦坍塌,人们必然感到惋惜”。
在大受好评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刚对着广播完成了一次演讲的乔治五世在呵斥结巴的儿子时说,王室成员已经变成了演员。但是,正是这一事件,显示了王室对于民众情绪和心理提振的重要性。
[详细]
王室亦可充当公益亲善大使与“道德楷模”
作为象征物,王室必须付出一个不小的代价,那就是它的每个举动都必须在象征的意义上是正面的,必须符合英国人对它的道德期待。而英国王室非常注意利用王室成员的影响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在现代英国社会中发挥了凝聚力的作用。
1997年戴安娜王妃不幸逝世,曾是英国王室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所遭遇的最大挑战:这个家族才刚刚刚经历过三段失败的婚姻,女王的三位孩子不是离婚、就是分居。王室在英国的一度跌到70%以下。
戴安娜王妃玉殒之后,女王曾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密谈四个多小时。之后布莱尔表示,他支持王室,但是王室需针对时势进行改革,尤其在威廉王储这一代,英国王室若不改革,即将被历史和社会遗弃。
此后,英国王室严格要求自己,在道德操守上,在王室的花销上,都改变良多,从而重新赢得民众的信赖和支持。这也是当代英国王室的又一重大意义:传达快乐、幸福、稳定、勇气甚至上流等英国人所信奉的价值观。
王室还可作为日不落帝国的荣光残痕
“如果能穿越时空,你会发现展现在全球面前的威廉王子大婚简直就是其祖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64年前婚礼的翻版。”路透社在翻阅历史档案后这样形容。该报道28日称,王室形式化的东西毫无改变,世界版图却与过去截然不同。当时地图上还能看到坦噶尼喀(今坦桑尼亚的一部分)这样的地名,现在只能勾起人们对殖民时代的回忆。
大英帝国解体后,为了维系各独立国同宗主国之间的联系,建立了英联邦。许多独立的国家先后加入了这一组织。女王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强化各成员国之间(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南非等)的团结,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受到人们尊重。
尽管是名义上的,但是作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及英联邦国家的共同象征,英联邦国家只要一提到英国女王都是致以很高敬意。大不列颠是曾经是辉煌一时的,他建立的日不落帝国曾经让全球的各个角落都插着大不列颠的国旗,这个影响在心理上是巨大的,他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君主制的影响。
要是把英国国王给废除了,无形当中在国际舞台上就少了一种联系其他英联邦国家的纽带,这对英国已经处于一个二流国家来说在国际社会上是很不利的。
王室本身也一直在与时俱进
在今日世界民主潮流的影响下,民众渴望透明化。王室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公布每年开支帐单,详细到每一次乘机旅行的费用,事无具细都一一列在互联网上,供纳税人查阅监督,此举深受公众好评,为王室赢得了不少政治分数。
王室还力尽所能为国家开源,英国王室在2009至2010财年,从政府得到近400万英镑的出访费用和1500万英镑的白金汉宫和温莎堡日常维护费用,两项支出均少于上一财年。他们还通过开放白金汉宫以吸引外国旅游者等。
最近伊丽莎白二世在Facebook上开通一系列官方页面,向该网站的5亿用户提供关于她的活动的日常更新。在Facebook页面上,84岁的女王将出现在视频、照片和新闻之中,同时出现的还有英国王室其他成员,包括威廉姆王子和哈里王子,用户将可留言。
王室成员“与时俱进”,亲民而又开放。而威廉王子吸引全球媒体的大婚典礼,也又是一个与民同乐,将家族喜事化身国家节日的又一契机。
在英国历史上,爱德华一世是一位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杰出国王。 爱德华一世,生于1239年,他于1272年即位为英王,那时,他已经是久经锻炼的三十余岁的人到中年的年龄了。按照诺曼人(不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对君主的称号排序习惯,“长脚”爱德华被称为爱德华一世(Edward I),尽管他是英格兰第四位爱德华国王,前三位分别是:爱德华长者王(Edward I the Elder)、爱德华殉教王(Edward II the Martyr)和爱德华忏悔王(Edward III the Confessor)。
❹ 英国人是怎么参拜女王的
英国是个很有绅士风度的国家,参拜就是很重要的啊··
男士见到女王要单腿跪地,脱帽,行吻手礼。女士则要行屈膝礼。
王室还有很多繁琐的礼节,如用词,坐姿,站姿,挥手礼,保持行走姿态。啧啧···太多了,相当的繁琐!!
❺ 经常看到新闻称凯特王妃会像平常人一样逛街,为什么英国人看到王室成员会这么淡定
大多数英国群众还是爱戴英国王室的,英国王室是英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对英国社会乃至世界和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比东亚某个只会“拜鬼”的菊花王朝要可爱得多。
英王室也是民众心中一种情结,是对昔日“日不落帝国”的怀念,也是一种团结大众的纽带。作为缔造、经历过那个辉煌时代的皇室,是英国民众心中的骄傲,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向心力的来源。现在,英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虽远不如从前,但王室的威望在世界上还是存在的,英帝国当年统治过的殖民地都或多或少对英王室存在一定感情。例如2000年澳大利亚举行全体公民投票时,多数群众还是主张保留英国女王继续担任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与英国关系并不好的津巴布韦,也直言不讳对英王室的敬仰爱戴之情。
❻ 英国首相向王室行屈膝大礼,为什么最早的民主国家要对王室如此卑躬屈膝
这是作为西方文化的传统礼节,王室的身份要比英国首相尊贵,行屈膝礼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谈不上什么卑躬屈膝。
屈膝礼是17世纪开始兴起的美女之间的礼节,不得不说英国王室中的美女们对屈膝礼的基本礼仪是非常的重视。据说英国的特雷莎·梅首相他见到了威廉王子之后那时很恭敬的样子,行屈膝礼已经差不多90度了,可是这样的举动有很多人不买账,觉得不需要这样卑躬屈膝。实际上英国皇室的身份可以要不首相尊贵。
卑躬屈膝在这里说的就有点过分了,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去延续,首相也许就是想要以身作则。
❼ 懂英国王室名字叫法的进来解个题
欧洲国王严格来说不能叫几世,应该叫第几.如乔治六世只不过是第6个叫乔治的国王,爱德华八世就是英国第8个叫爱德华的国王(从征服者威廉一世算起).英国王室原本不姓温莎的,原本是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为德国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