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人是怎样看待中国的
英国人第一次访华是由马戛尔尼伯爵带着700人的庞大使团到访中国,名头是:庆祝干隆老爷子八十大寿,当然这只是个由头,因为马戛尔尼来的时候,干隆都八十三了,还过毛线的八十大寿。
于是·····,我就不说了。
Ⅱ 西方国家怎样看中国
对待中国近代史,西方国家的态度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了极为明显的变化。在清朝前期,出了个威慑世界的康乾盛世,使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崇尚越来越高,这是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时期。而东西方在当时有两个大帝国--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这两个国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而论英和清谁更强,无疑是清国!如果康乾盛世时中英来开战,英国必是惨败!所以这时的西方国家一概觉得中国人是最强大的民族。将我国任何习俗都保持正常的态度。他们看到中国人的辫子时,也觉得很正常,最多也就是奇怪而已,从来没耻笑过。所以,当时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地位鼎立在世界之间。但是随着庸主干隆晚年的自大、昏庸、无能、贪腐,以及贪官的助纣为虐,使清王朝开始从富强走向穷弱,文字狱盛行,为维护统治所弄的冤狱极多,文化积极性不高,就使国家落后了。但即使国家走向相反道路,西方国家还是保持着信服的态度,这是鸦片战争前的态度了。接着鸦片战争后,欧美国家走向进步,大清王朝固步自封,中国与西方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洋人发现中国不堪一击,开始自大了,视中国为弱国弱民。中国早已没了马可波罗所说的“中国遍地是黄金”的景象,道光签完一条不平等条约过个几年就死了,但因中国经济较好,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被歧视的程度还算轻度。可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遇战不战,龟缩在后宫不理朝政,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丢了园明园,丢了尼布楚,丢了库页岛……这个昏庸无能的昏君,如果不是遭天遣年纪轻轻就死掉,他还能给出多少土地?而就是出了咸丰这种昏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歧视才由轻变重,甚至侮辱。这时,不仅辫子他们想笑,连我们的文化他们也视为垃圾。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对中国清朝的态度是三个阶段:康乾盛世,崇拜;鸦片战争后,轻度歧视;咸丰时期及后来,重度歧视。接着民国后,歧视才一点点变轻,但仍有歧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种种成就,现在的西方国家已经找不出任何理由歧视,而恢复到了原来对中国的崇拜。
Ⅲ 丘吉尔是如何看待中国的
丘吉尔对中国的态度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的。因此他的看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阶段
当日军进攻缅甸,欲切断盟军国际交通运输线时,英国急需中国出兵缅甸。因此,丘吉尔对中国给予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英国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缅甸如丧失,那就惨了。这样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
第二阶段:二战结束阶段
二战即将结束时,丘吉尔担心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会分割美、英的利益,于是便改变态度,竭力压低中国的国际地位。
他认为不应把中国看作同大英帝国相等的参战大国,也不应把中国军队同美军、苏军相提并论。他甚至刻薄地说:“把中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是场绝对的滑稽剧”。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以丘吉尔为首相的内阁首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他在任首相期间,用尽一切手段阻止香港回归中国。
对于中英合作的缅甸战役,丘吉尔评价说:“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可即便如此,内心充满着帝国骄傲的丘吉尔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中国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人是落后的。
(3)英国怎么看待中国的扩展阅读
对丘吉尔的评价: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
《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说:“今天,温斯顿·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们的坚强领袖。不仅英国人,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信任。”还值得注意的是,丘吉尔是有名的顽固反共人物。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在处理对苏关系问题上,他以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巨大勇气和高度灵活性,从英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完成了英国政治和他本人政治生涯中的重大历史性转折,毫不犹豫地与苏联结为盟国,使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反法西斯力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成了统一战线,从而保证了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斯大林称赞丘吉尔是“百年才出现一个的人物”。
丘吉尔还可以称之为预言家、发明家、战略家、外交家。他早在三十年代对未来战争中的一些重大技术发展所作的预见后来都变成了现实;他以超乎寻常的惊人敏感和极大的勇气,冒着和平主义浪潮的巨大压力和“在政治上几乎有被消灭的危险”,一天也不放弃向国人发出预言式的战争警告,使英国人做好了战争来临的精神准备。
他在用雷达侦察来袭敌机的方法正式使用前4年就提出对此问题的研究。他因动用海军经费改进和大量建造“陆地行舟”,使轮式装甲汽车演变成为威力巨大的现代坦克而被尊为“坦克之父”。他主持制定了“二战”中的许多战略计划。他亲自有意培育了在当时乃至后来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英美关系。总之,丘吉尔是一位人生内涵极为丰富的传奇人物。
连他政治上的对手也说:“丘吉尔是大家一致认为永远不能成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样也是在这危急关头获得大家一致欢迎,认为是唯一可能出任领袖的人。”“人们不能不喜欢他,他的才能与朝气是无与伦比的。”
丘吉尔的声望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丝毫的暗淡。时至今日,丘吉尔依然被大多数英国人看作是最伟大的首相。在2002年由BBC主办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票选活动中,丘吉尔高居榜首。
丘吉尔在世人心目中已成为英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的集中象征。
Ⅳ 英国人对中国人都是啥印象 看看路人怎么说
欧美国家对中国人的感觉,基本是:脏,乱,吵,素质不高
就好像我们看非洲那些穷 国家一样
中国在世界上是很丢脸的
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一有钱就加入美国国籍
现在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有钱人还要留在中国、
路上的都是他们找好的托 国家主席去那里能说中国不好吗 是吧 望采纳
Ⅳ 英国人怎么看中国人
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 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理解很浅薄 只是出于很表面的认识 首先 因为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 所以在英国的香港人会比大陆人占得比例大很多 大部分中国人依靠开启饭馆或外卖(take away)赚钱生存 随着中国的传媒和电影事业慢慢广阔 大多英国人对于少林功夫都抱有一种很好奇的探索心理 很多都出于关于功夫的电影或连续剧 随着留学生的不断增多 英国的很多买家会认为中国人都很有钱 因为大多数的留学生会去很多名牌店买衣服或化妆品
英国的年轻一代对于中国的了解则是更加浅薄 但总体的来说 如果你存在着一个友好和善良的心 和他们都会很好相处的 也许他们穿衣服的风格和开放的文化对于某些人来说还不好接受 但很多英国人从心底来说会很单纯
Ⅵ 英国学者:如何理解当代的中国
在英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圈里,马丁·雅克是个不大不小的另类分子。他担任过英国共产党杂志的编辑,在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的多所大学任过教,让儿子从5岁开始学习中文。最主要的是,他坚信,中国总有一天会统治世界,而那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 他甚至写了本名叫《当中国统治世界》的书。 雅克为英国广播公司(BBC)录制了4期专题节目,探讨中国的独特之处、解读关于中国的迷思、设想中国的发展和未来。他将“观察心得”通过电波传播出去,命名为《理解当代的中国》。 要看中国,首先摘掉“西方眼镜” 由于马丁·雅克对中国兴趣浓厚,他儿子拉威从5岁开始学习汉语,持续至今已经10年。雅克说,这个过程并不轻松,“需要丰满的钱袋和奥林匹克运动员的毅力”。拉威就读的学校开设了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拉丁语甚至古希腊语课程,但没有中文。即使现在,中文课仍然像课外活动一样,被安排在午休时间。 雅克觉得这反映了英国人对中国的忽视,以及对中国巨大影响力的后知后觉;至于错判的根本原因,是西方人坚持戴着西方的眼镜看待中国。“两百年来,西方社会将自己看作世界其他地区的榜样。但中国一直与我们不同,未来也不会成为西方的翻版。” 西方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理解中国。“不是以我们的方式,而是以他们的方式。”马丁提出,必须以中国现在和曾经的方式理解她,而不是以西方固有的历史、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如果按照这种方式,中国永远不会‘通过考验’。这种方式其实是我们的孤芳自赏,而对真正的中国缺少好奇。” 拉威学习中文的过程虽然艰难,却小有成果。雅克说,花在学中文上的时间几乎是学习一门欧洲语言的两倍;学习中文的过程就是在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进而摆脱西方固有的优越感、傲慢和预设。固守西方价值观和评判标准,会越来越不理解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并且越来越觉得无法与中国对话。 雅克说,对待中国,需要的是尊重和谦虚。 文明国家VS民族国家 这个光头、戴眼镜,总是笑眯眯的男人,曾经多次对媒体表示“我实在对英国和整个西方文明厌倦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厌倦西方文明在欧洲国家很流行。 1993年,他首次接触中国,“只是出来度假两周半,完全没有大计划”。但在广州、香港等地的游览使他震惊地发现,“这些地区要么已经现代化了,要么正积极向现代社会转变”。 但是,“中国式现代社会”骨子里又与西方千差万别。“西方多数是在同一民族基础上形成的宪法制国家,而中国是通过使异族归化而形成的文明国家。”他说。 将“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作为中西方差异的出发点,正是雅克理论的核心。 贯穿西方历史并且影响欧洲进化的民族国家概念,或多或少成了普世概念。中国自称民族国家也有近百年历史了。 雅克却认为,100年不算短,与2000多年的文明相比却不算什么,在历史中,中国并非民族国家,而是文明国家。从本质上来说,今天的中国仍然是文明国家。 在BBC的节目里,雅克用香港回归作为论据。“1997年前后,很多英国人不明白‘一国两制’是什么意思。多数人认为回归后的香港很快会与大陆毫无二致,但16年过去了,这样推测的人都错了。”香港的法律和政治都与大陆不同,中国的确是在践行一国两制。 “为什么我们当初不相信中国人?因为我们是民族国家,按照民族国家的方式思考。” 1990年德国统一,东德消失不见,统一的德国成为西德的延伸,这就是民族国家的本质:同一个国家,同一种制度。雅克指出,用这一原则来治理中国这样规模的文明国家是不可能的。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按照一个国家多种制度运行,对中国来说,重要的不是制度,而是统一的主权。 他认为,如果中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取代民族国家成为世界的潮流,那么世界将会更加多元。 而文明国家也是理解中国其他方面的关键词。“我们很难想象,超过90%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属于同一个民族。”雅克解释道,中国的民族认同来自民族融合的过程和文化的自觉。定义中国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于文化成就的骄傲。因此,汉文化是将多数人凝聚起来的核心。而这种现象的不足之处,就是对于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忽视与不尊重。 为中国的未来论战 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变动得都快,但与此同时,却享有与历史独特的亲密延续。雅克说,他在中国时总为这样的矛盾感到有趣。 “如果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引用3000年前的名言警句,千万不要惊讶,悠久的历史就反射在现实的镜子中。2500年前的儒家理论仍然在塑造今天的社会态度,比如和谐、稳定、秩序,以及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的理念。” 雅克认为,中国人将姓写在名的前面并不是巧合,这反映了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中国政府在国内享受如此高的权威,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和卫士。“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他们不是因为支持左派或者右派政党而支持政府,他们把政府看作家庭之长,因此对中国人来说,政府不是外部力量,而是家庭文化的延伸。”这种习惯在外国人看来非常有趣而神奇。 雅克认为中国比西方更加民主,这让他在学术界备受攻击。仅2013年,就有十几篇论文和媒体评论批评他“痴人说梦”。英国《卫报》专栏作家、中国观察家威尔·霍顿与雅克私交甚笃,却跟他打了10年笔仗。雅克自称,在关于中国的问题上,“我们基本上在任何方面都无法达成共识”。 如果中国成为超级大国? 2012年,雅克在北京参加外交部活动,结识了一群年轻的中国外交官,他们热衷于讨论中国应在全球政治中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这个问题也引起了雅克的好奇。“如果中国成为超级大国,会是怎样的?” 有人将中国在非洲的投资称为新殖民主义。然而,历史上中国从未拓展过海外殖民地,海外领地是欧洲的“爱好”,亚洲惟一对此感兴趣的是日本。15世纪的中国具有殖民东亚的能力,但那不是中国的选择。 这并不说明中国忽略她的邻居,相反,在几个世纪里中国都掌控着那些邻国。历史证明,中国与东亚之间的朝贡体系非常稳定,至少持续了2000年,到1900年前后才宣告解体。 朝贡体系曾是中国历史上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方式。作为上邦大国,中国君主习惯将自己作为世界中心,而东亚国家接受中国的优势地位,定期朝贺上贡,作为回报可以进入庞大的中原市场。这种方式与西方惯用的殖民主义截然不同。 雅克的疑问是,这个模式会回来吗? 雅克说,西方与中国的一个共同点,是都认为自己的方式具有普世价值,本国是其他国家的榜样。“对于欧洲和后来的美国来说,我们远渡殖民地,输出我们的生活方式,将我们的语言、教育和宗教强加于人。但中国人选择呆在家里,他们相信中国是世界中心,有最先进的文明,因此为何要到远方去,进入蛮夷的阴影中呢?郑和7次下西洋是为了彰显中国的国力,而不是为了征服。” 他认为,中国不肯外扩的另一个原因是领土面积太大,人口、文化构造太复杂,治理好国内已经很困难了。因此中国最大的优先级是保持国内稳定,此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告诉我们,一旦中国成为超级大国,会有所不同。”在雅克看来,西方历史上就有扩张性和侵略性。欧洲史是一部没完没了的战争史,到了殖民年代,战争又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将自己的方式强加于人是欧洲的精髓,而美国原封不动地继承了这一精髓。” 在这个英国人眼中,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后不会这样做,中国领导人对于统治世界的兴趣小得多,更关心维护国内政权。而在中国的新领导人执政纲领中,重点也是国内问题而非国际问题。 因为“厚爱”中国,雅克被称为“挺中派”代表。”
Ⅶ 抗美援朝后,各国都在研究中国为何获胜,英国是如何评价的呢
英国说在他们看来,一支骡马化的中国军队打败了机械化装备一流的联合国军,感觉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堪称一绝。
Ⅷ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怎样的
怎么说呢,上了年纪的女性的英国人很好,你问什么,她会很耐心的,而上了年纪的英国男人(30到50)比较有优越感,喜欢亚洲的日本,韩国更甚中国,而年轻一代的英国人还是比较能够接受中国朋友的,不乏热情的,也不乏有种族歧视的,大部分还是热情的,时间接触久了,有些热情是很虚假的也正常。仅仅是我的看法、
Ⅸ 如何看待英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中英关系将如何发展
英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的竞争对手,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是不必感到惊讶的。系统性其实指的就是从全方位来与中国竞争,经济,军事,科技等等。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目标,也从来不是英国。
一,实力差距
二,相互合作,良好竞争
三,英国偏见广播公司
中英实力差距巨大,英国还不足以与中国竞争
英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的竞争对手,说实话,我们一点也不惊讶。许多欧盟国家和西方国家都是这样的,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英国当做竞争对手,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的,英国显然不够看。我们不管是从经济,还是科技,还是军事都远远超出英国,说实话,现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美国配说这样的话。英国应该将中国看作是奋斗的目标,而不是竞争对手。
Ⅹ 50年代英国对中国的态度如何
50年代英国对中国的态度非常不好的。那时候他们全面封锁压至新成立的中国,想让把我们给消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