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上流社会人士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大部分英国人很有礼貌,自律,守时,很少谈论国家大事,成年人很独立,几乎没有啃老族,子女长大工作后一般都要租房自已负担一切费用,即便暂时住在父母的家里也要付房租等,整个社会对啃老族非常鄙视,英国人也很勤劳,修房,整理花园,除草,粉刷房子等都是自已干,人与人之间很少有金钱的交易,都是AA制,另外贵族圈不是有钱就可以进得去的。相反越有钱的人越低调,倒是老年人穿的很讲究。年轻人倒很朴素,本人非常喜欢英国的文化。
2. 为什么说英国的穷人过着大爷的生活
英国穷人的生活似乎并不十分悲惨,而且很有营养。这家废品店能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如果你很穷,你一辈子都买不到新衣服,但你仍然可以穿70%的新衣服和皮靴。便宜的商店比比皆是,具体来说:一盒10个鸡蛋,0.59磅;一罐桃子,0.09磅,折合人民币1元;一袋800克面包,0.15磅;一桶牛奶,0.84磅一个人一个月能吃80磅很好,但对于一个月领50英镑生活费的人来说,这80顿饭并不贵。一些中国人来到这里只吃面包、面条、鸡蛋和胡萝卜,这可以创造一个每月10多锈的生活费吉尼斯纪录。他们仍然很强壮。你吃不起半公斤面条,但一磅半面条就能买一公斤。30公斤面条每月的价格不超过6英镑。这在外国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的教授也能做到,声称这样的生活比老农民好。
而且,我们的环境正在恶化。不管你多么富有,你的空气不好,水质很差,食物也不是绿色食品。这些潜在的柔软度差异本质上是皮革和夹克之间的差异所不能掩盖的差异。我穿皮衣一年感冒很多次,但一年没感冒。我想洗个热水澡,偶尔喝点果汁。这样的生活质量是皮衣与车、环境、知识、地位、无忧无虑的心态的结合,是财富的标志。我们对富裕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这一点需要进一步加深。
3. 欧洲的老人们都是怎样生活的
以英国和法国为例,英国老人很少闲着,他们会继续工作,比如参加一些志愿性的慈善机构,有资金的也会开咖啡馆、小饭店之类的。若没有继续工作,也会种花种草、养宠物或是到处去旅游。他们以积极的方式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生活过得很滋润。
4. 1970-90间英国人怎样生活
英国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场合穿着很正规,平时追求简单、舒适的服饰。饮食式样简单,注重营养。英国气候温和、湿润,英国人很喜爱阳光。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做家务,酷爱运动,喜欢外出旅游度假。另外英国人非常爱好文化活动,如阅读书刊、写文章、听音乐会、看戏等,还喜欢养宠物。
一、生活中的改变
在英国,成人平均每周22小时从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并以相同数量的时间用于家务劳动。而从事家务劳动的人的性别仍以妇女为最高,但妇女参加工作的也越来越多。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45%。在非体力工作部门,妇女占一半,而在服务行业,妇女则占一半多。
近几年来,英国家庭的消费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用于娱乐和教育的消费不断增加。其支出内容为购买收音机、电视机、电话、电脑和其它耐用品。同时,这部分消费还用于租录像机和音乐磁带,购买文体用品,以及教育投资等。也就是说,现在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并渐渐摆脱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
二、追求简单、舒适的生活
西服可以称得上是英国的国服,但是,虽然上班族西装革履,甚至在重要场合,男士身着燕尾服,女士身着低胸晚礼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欢穿休闲服,式样简单、舒服合体。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亦式样简单,注重营养。早餐通常是麦片粥冲牛奶或一杯果汁,涂上黄油的烤面包片,熏咸肉或煎香肠、鸡蛋。中午,孩子们在学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发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国人的饭桌上才会丰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类,如烤鸡肉、烤牛肉、烤鱼等。蔬菜品种繁多,像卷心菜、新鲜豌豆、薯仔、胡萝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装在盘里,浇上从超市买回的现成调料便食用。主菜之后总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烧煮水果、果料布丁、奶酪、冰激凌等。
三、公园与绿地
英国气候温和、湿润,一年四季适合各种花草树木的生长。政府在制定市区规划时,几乎在每一个生活小区都专门规划出一大块绿地或公园,供人们休息或散步,为孩子们嬉戏提供空间。由于冬季阴雨多雾,因此夏天的太阳对英国人来说特别宝贵。在阳光灿烂的周末、假日,公园里、沙滩上到处躺满了享受太阳浴的人们,更有英国人以把自己的皮肤晒成棕色发亮为时髦。
四、自己动手做
英国人喜欢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动手修缮房屋,制作家具,装修房间,修整花园,甚至自己制作陶瓷工艺品,几乎无所不能。这不仅仅出于经济考虑,而是把此看作是培养个人技能,陶冶个人情操,及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一。通过自己动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适,更具个性化。
五、酷爱运动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有占总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内,至少参加一项体育运动。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更高。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骑自行车、踢足球、打网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众多男女共同爱好的项目,而每天散步两英里或更长的距离,一直是流行的运动。
六、丰富多彩的假日
每年外出旅游度假对大多数英国百姓来说,无论时间长短,国内或国外,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除旅游外,英国人在周末、银行节、复活节等五花八门的假日中的娱乐和消遣节目更是丰富多彩。环境优雅的电影院、音乐厅、歌剧院和夏季露天音乐会更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和不同口味的人们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节目。数目众多的博物馆、名胜古迹更为人们提供了最佳的休闲去处。
七、如饥似渴的读者
在英国242,500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遍布图书馆和阅览室约5,000所(包括专业图书馆、院校图书馆300多所)。无论白天或晚上,图书馆内常常是座无虚席。借书、查阅资料、浏览报纸、写文章的人有学生、老人、公司雇员,乃至工人。
5. 发达国家退休的老头老太太每天如何生活
和国内差不多。其实和国内比,最大的区别大约就是带不带孩子罢了。至于园艺,旅游,这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实力。
在马耳他,见到很多英国退休了的老年人,来海岛买/租个房子度假享受阳光。房价着实很便宜物价也着实比英国低不少。前英国殖民地。满大街的英国口音,都是老头老太。超市里都有广告牌卖“当日的伦敦报纸”。也可以用英镑。老头老太们上午晒太阳中午喝个咖啡吃份炸鱼薯条下午晒太阳晚上去意大利餐馆吃饭。
我在的英国城市里,白天超市里会见到许多许多老年人,慢悠悠地来买个菜,喝个咖啡,坐车回家按菜谱煮饭。极少极少见到老年人带孙辈的小孩。住在大城市或者市中心的老年人很少,基本都住的偏远一点。房子大又便宜,还可以打理花园。
外加,其实图书馆里也常见老年人,有一大部分是老教授。没准就是一个Fellow of Royal Society. 依然教课,写书,带学生。晚上学院正餐也会常见老爷爷穿着到脚的最高级的黑色长袍出席。
6. 真正的英国人怎样生活
英国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重要场合穿着很正规,平时追求简单、舒适的服饰。饮食式样简单,注重营养。
英国气候温和、湿润,英国人很喜爱阳光。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做家务,酷爱运动,喜欢外出旅游度假。另外英国人非常爱好文化。
(6)英国人老了怎么生活扩展阅读:
基本的用餐礼仪
落座后,如果有餐巾,须将餐巾放置腿上,起身后,将餐巾留在餐位左侧。要与桌子保持适当距离,尽量不把手肘放在餐桌上。
待每个人的餐点都上完之后,再开始用餐。用餐时,不要跨越别人去够东西,也不要给别人夹菜;左叉右刀,不要挥舞刀叉;用餐间隙要把餐具放置于碗盘内,用餐完毕要放置在用餐区中心而不是桌面上。
喝汤时不要发出很大的声响,餐具之间也尽量不要碰撞而发出声音。还有一点,在餐厅点餐之后,千万不要催促服务员: “哎服务员,我的菜好了没有?做了吗?”一定要耐心等候,这是对餐厅工作人员的尊重。
7. 英国人生活习惯
这是中世纪以来贵族阶级的传统,英国皇室现在仍存在摇铃的习惯,当然肯定是铃铛而不是通电的,这就像国内古代贵族妇女更衣从来都要丫鬟伺候一样,纯是老一辈的积习。
8. 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
一、饮食习俗。
他们的饮食不尚浮华, 正式宴会也不过五六道菜, 包括一两道凉菜,
两三道热菜主菜, 一道汤, 一两道甜点家庭正餐只在晚上, 也不过三四道菜, 其余为快餐或早餐。
英国人忌吃野生动物, 一般人只吃家畜家禽的肉, 甚至只吃海鱼, 连淡水鱼都不吃。
二、穿着习俗。
英国人在穿着方面也以节俭、方便、实用为宗旨。服装由几套夏装外加两件保暖外套组成, 从业
人士另外再加两三套西装, 鞋子也只分冬夏两季。
三、居住习俗。
在居住方面英国人尚绿不尚大。
9. 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呢和中国的区别很大吗
英国大部分地区的生活方式和国内很不同。人们生活节奏比较慢,早上商店到了10点多才开门,晚上5点就关了,周末开得更晚关得更早。到6点除了路上奔驰的小车外,就看不到什么行人了。夜晚更是安静得出奇。但是市中心的Pub确实热闹非凡。这里一些小的便利店,关门都很早。大型超市离学校又比较远,我们一周去一次,把一个礼拜的食物全采购齐全。回国后才能深切感受到国内物质生活极为丰富。
真正英国本土的食物挺难吃的,薯仔泥、薯条、煮薯仔、烤薯仔,除了薯仔还是薯仔。那里薯仔品种繁多,不过在我眼里没什么区别。最着名的fish & chip也不过如此。意大利、中国、泰国、印度食物在英国非常流行。由于气候原因,英国畜牧业非常发达,但是蔬菜和水果要靠进口,所以都卖得非常贵,品种也比国内少很多。刚到的时候,我只吃最便宜的鸡肉和胡萝卜。由于生活拮据,平时一日三餐我都自己做,打工后生活改善了不少,偶尔也会到餐馆享受一下异国风味。英国许多大城市都有中国超市,里面中国调料、干货和一些蔬菜都非常丰富,价格当然也不菲。我们有时会去买些一般超市里买不到的中国食物,如老干妈啊,豆腐啊,面条啊什么的。久而久之,我们都掌握了许多省钱的窍门。比如,下午5点左右和晚上9点左右,超市都会处理许多快到期的蔬菜和肉类,价格非常便宜,我们一进超市就直奔打折区。老外的标准很严格,其实在我们看来,那些食物还是挺新鲜的。尽管吃得比较节省,但是到英国几个月后,我的体重还是迅速增长了20多斤。所有的人都说女孩子在英国长胖是定律,看来我也难以幸免了。虽说英国的食物不太爱吃,但是那里的甜点、冰淇淋却是令女孩子无法抗拒的。价格比国内便宜不说,口感更是国内比不上的。在国外呆久了,黄油、cheese也成了我的最爱,难怪胖得不行。很奇怪,回国后体重又恢复到从前。
我们平日里上完课后就去图书馆,要么就回家,没有什么逛的,生活很简单,所以喜欢在厨房里做些好吃的,厨艺也大有长进。中国学生间经常聚餐,饭后就神侃。大家都来自祖国各个地方,天南地北,大家似乎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学校里有很多帮助学生的机构。对我帮助非常大的是Charity Centre。这个是教会组织,负责人是一对老夫妇,Cliff和Sherry,他们都是基督徒,待人极为真诚,并且热情地帮助每一位外国学生。中心里很温馨,环境干净舒适,微波炉、咖啡都免费给学生提供。休息的时候我们经常来这里坐坐,和Cliff聊天。开学的时候,他们召开了一个国际学生欢迎会,我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活动,期间认识了Gayle,一个很好的美国女人,40多岁了,哲学系的博士。中心每年都会安排一到两个外国学生到定点的英国家庭。我非常幸运申请上了,他们是住在半山的一个中产家庭,对我非常热情,经常接我到他们家吃晚饭,很正式的那种。到了万圣节、圣诞节,他们也会邀请我们去他们家感受西方节日的气氛。男主人Robert是个中国迷,他们喜欢中国,并且在中国旅行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国历史也有很深的了解。我也送了他许多中国纪念品。我也定期到Cliff那里学习圣经。虽然我不信仰基督教,但是这确是一个学习英语的很好途径。Cliff会给我们讲很多故事,讨论一些人生的看法。
英国虽小,但是人口少,显得地大。我们学生的住宿条件都非常好,每人都有独立的房间,还有为夫妇设计的大房,只是客厅、厨房、厕所和洗浴间共用。我住过的两个宿舍一个是别墅,一个是百年的旅馆改建。2层楼的别墅只住5个学生,大客厅,大花园。老旅馆很古朴,里面一直流传着鬼怪的传说,但据说都是好鬼,还有白衣骑士呢,一段时间弄得我们怪紧张的,我对面的台湾夫妇给了我一张盘若波罗蜜多心经,要贴在墙上,说是可以避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