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圈地运动的运动概况
中世纪,在欧洲大陆很多地区都出现过地主圈占土地的现象,如德意志、法国、荷兰、丹麦等国。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时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 。
15世纪末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正处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大大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于是在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地主首先开始圈占土地,最初贵族地主只圈占公有土地,后来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此后一些贵族也加入圈地行列。许多小农的土地被圈占,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处流浪。16、17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城市兴起,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增,圈地运动进一步高涨,特别是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公开支持圈地,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规模更大,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土地被圈占。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人口剧增,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贵族地主为了生产更多的肉类和粮食供应城市,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加速进行圈地,出现圈地建立大农场的热潮。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英国的统治阶级为加快圈地运动以获得巨额财产,但又不想付出代价,就通过法律对“神圣的财产权”进行最无耻的凌辱。
18世纪,他们通过《公有地围圈法》,这样,出现更大规模用暴力把农民共同使用的公有地(农民对公有地有使用权,而西方法律中使用权也是一种财产权)强行夺走、然后据为私有的圈地运动。仅“1801年到1831年农村居民被夺走350多万英亩公有地,农村居民却未得到过一文钱的补偿。”通过此种“私有化”,大量农民的财产权──土地使用权被强行剥夺,农民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失去生存保障,被迫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无产者,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才能生存,即只有“自由”地服从雇佣劳动制度和接受资产阶级剥削才能生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必需的能被雇佣的劳动力,在圈地运动中大量产生了。地主圈占大片土地后,或自己雇工经营农场,或者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资本主义农场大量出现,表示在农业中也大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1845年,英国的圈地运动才逐渐结束。
2. 英国圈地运动的产生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资本主义在工农业中的发展使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最大特征是旧贵族的衰落和新贵族的兴起。圈地运动也引起了农民阶级的分化,在少数人致富的同时,大批小农失去土地,特别是圈地运动的剥夺,沦为工业或农业雇工。被迫把自己的劳动力以最低的价格出卖给手工工场主和大农场主而变为雇佣劳动者。这样,16世纪的英国社会出现了新的阶级结构和由此产生的新的阶级矛盾。圈地运动让农人们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了局,一种就是小农的堕落和灭亡,而另外一种则是自耕农的兴起,自耕农们顺应圈地运动的发展潮流,在这种潮流中又扩大了自己的经营方式,从而获得更多的优点,同时也让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得到提高,而且他们还在土地上进行了雇佣工人的耕种方式,这也与近代农业的发展不约而合
3. 英国圈地运动产生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15世纪末,由于毛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使得对羊毛的需求不断增长,养羊业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许多贵族积极从事养羊业,把自己拥有的土地变为牧场,甚至把农民的用地也改为牧场。英国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以及巨大利润和政府的支持,使得一些贵族常常毁坏农民的房舍和整个村庄,使土地连片,把圈起来的土地租给农场主或牧主经营,从中获取高额地租。这一强夺农民土地的过程,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70年代,到16世纪后半期,随着工业的发展,使圈地运动不断扩大。
总结来说,圈地运动出现的原因,一是因为毛纺制呢业的迅猛发展;二是因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三是因为英国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四是因为利润的刺激.五是因为政府支持的结果。圈地运动带来的影响:圈地运动不仅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还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但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4.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如何开始的它的过程是什么
直到16世纪,由于对羊毛的需求,圈地才开始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从15世纪20年代到16世纪20年代,英国的羊毛价格在一个世纪内平均上涨了319%。但还有另一个原因:不断增长的人口给土地带来了压力,促使人们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圈地运动之前,开阔地主要存在于英国。这片土地由无数条狭长的土地组成,每一条都很小。一个家庭的土地分散到几个地方,相互交织,没有邻居的帮助无法耕种。另一个是为了更高效的农业而整合小块土地。在人们的想象中,上帝似乎很容易把他的佃户赶出这片土地,因为这片土地属于上帝,而且既然圈地是如此有利可图,这场运动本应该是激烈的。
17世纪和18世纪,圈地运动在英国蓬勃发展,因为人们意识到大规模农业可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并呼吁议会废除反圈地法。18世纪的圈地法是议会通过的一项法案,要求拥有超过五分之四土地的人同意圈地。从开始到结束,英国圈地运动基本上是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的,而不是由少数人单方面控制的、旋风式的、旨在千方百计实现目标的运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英国社会经历了所谓的“吃人”圈地运动,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动荡,更不用说崩溃,而是相对稳定地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5.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1751年至1851年间,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英国在资产阶级统治下出现“圈地运动”加速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加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英国的工业急速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扩大,为城市人口增加创造了物质条件。
6. 英国16世纪的圈地运动是怎样的
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是大土地占用者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和侵吞公有地的过程。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主义的基础,消灭封建主义,归根到底是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破坏同它相联系的农民“份地制”(即农民不完全的、有条件的土地占有制)。这个过程在英国是从消灭农民的份地制开始的,圈地运动就是它的典型表现。英国的圈地运动经历了两个高潮,一个发生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另一个发生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15世纪末至16世纪的圈地运动是对农民份地的最初冲击,它构成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这一个多世纪正是英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圈地运动用暴力手段剥夺了农民的份地,使其中部分人转化为雇工,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农场制,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租地农场主阶级。
呢绒业的发展,对羊毛原料的需要不断扩大,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圈地活动活跃的直接原因。呢绒业是英国中世纪兴起最早,并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手工行业,从14世纪后期起,英国的呢绒业便以急促的步伐迅猛地发展起来。以全国呢绒出口的数量为例:1354年,输出4774.5匹,1509—1523年,平均每年输出84789匹,1524—1533年,平均每年输出91394匹,1534—1539年,平均每年输出102647匹,1540—1547年,平均每年输出122354匹,而在1554年这一年,全部产品估计为呢绒16万匹,克瑟密手织粗呢为25万匹。本国呢绒业的发展,对羊毛原料的需要与日俱增,同时英国羊毛仍然源源不断供应欧洲市场。
7.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怎么回事
1751年至1851年间,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英国在资产阶级统治下出现“圈地运动”加速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加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英国的工业急速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扩大,为城市人口增加创造了物质条件。
8. 如何评价英国的圈地运动它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圈地运动的背景。英国羊毛贸易的发展使养羊比耕种土地更有利可图。因此,庄园的土地所有者从农民手中收回土地(有人说是掠夺)来饲养绵羊,这直接带来了更多的利润,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土地所有者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并有一定的资金来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这必将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曾经耕种这些土地的农民被赶走,成为自由劳动者。其中一些农民成为地主或佃农的雇工,而另一些农民则到车间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至于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圈地运动的受害者。
9. 英国圈地运动的介绍
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时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
10.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怎么回事
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在欧洲,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时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
中世纪,在欧洲大陆很多地区都出现过地主圈占土地的现象,如德意志、法国、荷兰、丹麦等国。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时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2]。
15世纪末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正处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大大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
于是在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地主首先开始圈占土地,最初贵族地主只圈占公有土地,后来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此后一些贵族也加入圈地行列。许多小农的土地被圈占,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处流浪。
(10)英国什么地运动扩展阅读:
圈地运动类型:
第一种:小块零散土地的集中
英国中世纪的时候形成一种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远近、干湿都不同,为了公平分配,给你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
于是你有几块小土地,但并不连在一起,而是散落在各个地方,和别人的土地混在一起,这样分散的小块土地,被称为条田。
条田当然不利于个人耕种,所以大家就互相协商对 换或买卖,使土地集中,这样的圈地完全是自发自愿的。
第二种:对公荒地的圈占
首先要知道,古代英国和古代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体制。中国是皇帝一家独大,其他无论地主还是农民都是小的;而英国是地方领主权力大,王权较弱。
那时候的英国,领主占有他管辖区域内的土地,除了各级领主自己经营的土地外,其它土地给农民租种,成为农民的份地。
这两种土地之外还有一些公用地和森林沼泽等荒地,这些公地和荒地法律上当然也是领主的,但实际上是公用或无主的。
当大块的土地紧缺时,大家就打上了这些公地和荒地的主意,领主或佃农都有圈占为己用的行为,在土地不缺的地方。
这种占用也相安无事,但是在一些土地紧缺的地方,就不能随意占了,佃农和领主们就要互相协 议,比如领主要占一块,就给佃农一些补偿。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就这样通过协议、在(王室和领主的)法律框架内圈占了,但也有少数补偿不到位或者不补偿就强占的,引起了暴力冲突。
第三种:议会圈地
君主立宪后,英国的王权和领主权都衰落了,议会成了最高权力机构。于是议会制订了圈地的法律,这个法律就接近现代意义的法律了。
就是想圈地,那么按国家(而不是王室和领主)的法律来。这时候英国才是第一次出现了有政府背景的圈地。但20世纪的研究普遍认为,议会圈地的规模和效用并不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英国圈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