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国为什么是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煤,铁资源曾对英国工业的早期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伯明翰和设菲尔德的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业,格拉斯哥的造船工业等,都曾闻名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电子、汽车等工业在伦敦和伯明翰兴起。近十多年来,苏格兰沿岸发展了以阿伯丁为主要中心的石油工业。北海油田的开采和石油工业,使第二次大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
❷ 为什么资本主义在英国产生
资本主义发展的三要素——资金、市场、劳动力最早在英国具备,还有制度保障。
海外殖民运动提供海外市场和资金
圈地运动提供国内市场和劳动力
光荣革命后,英国最早建立起当时最先进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❸ 英国资产阶级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时间:1640—1688年;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领导阶级和人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克伦威尔);
任务: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革命中对立双方: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封建贵族
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2、当时英国国王推行封建专制,阻碍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3、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 4、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导火线。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过程:导火线(直接原因):苏格兰人民起义
1 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斗争
2 内战:克伦威尔领导议会军打败王军,纳西比战役中议会军中击溃王军主力。
3 .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4 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实行独裁
5 封建王朝复辟(查理二世)
6 结束: 1688年宫廷政变,推翻专制统治(詹姆士二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标志革命结束。
巩固(结果):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目的:限制国王权利(选举权、控制议会权利、财政权、立法权、军事权)
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政体,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权利,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君主立宪制;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
意义:国内: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确立了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国际: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开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❹ 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方面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英国的土地和物产都十分的丰富。
英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民主制度对专制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英国革命揭开了欧洲和北美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革命后,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和成为工业强国创造了前提。英国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起来。
(4)为什么英国资本扩展阅读: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英国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确定并贯彻了自由主义的原则。英国革命没有根本解决政治经济制度落后性,反而与旧贵族联合镇压英国人民起义。
英国革命极大促进欧洲各国反专制势力,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对世界历史产生重要影响。也使一些封建专制的国家陷入害怕和担忧。
但是英国革命毕竟是不彻底革命,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彻底铲除旧的毒瘤。但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❺ 英国为何先于其他国家产生资本主义
这要结合英国的地理环境来谈,但首先,资本主义的产生很难分先后,我们应该讨论资本主义成熟,英国的光荣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加之在航海大发现的后期,英国打败了西班牙并且逐步开始确立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国是岛国,海军对他们来说比公交车更必须,所以他们必须有一只强大无比的海军,而这只海军则带给他们横行各大洋的权力,正因如此,英国有了广袤的殖民地,有廉价的劳力,有先进的技术,有稳固的政治环境,有别国难以媲美的资本输出下属过,加之有一个世界无敌的海军,这多方面的因素造就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大发展,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
❻ 为什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了呢
(一)英国资产阶级改革成功的经济根源。
十七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中已经产生,并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特别是它之深入农业,为英国资产阶级改革的成功创造了条件。英国的呢绒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曾被誉为"民族工业"。不列颠的群岛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水草丰盛适于畜牧和养羊。因而英国农民自古以来多半都以养羊为副业,出卖羊毛,为英国和周边国家的呢绒工业提供原料。早在十五世纪以前,英国便向西欧大陆输出羊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羊毛产量的不断增加和新航路的开辟、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英国更是加大了羊毛和呢绒的输出。此外,英国的采矿业、冶金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就是因为这样,从十六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国内已经有了许多分散的毛织品手工工场。十六世纪英国的农村不仅出现了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经营的农场和牧场,还出现了许多摆脱了封建行会制度的束缚而在离城市较远的农村中建立起来的采矿、冶金、纺织等工业。英国农村已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的发祥地。
新航路开辟以后,荷兰佛兰得的毛织工业得到了飞跃发展,羊毛价格昂贵,养羊成了有利可图的事业。另外由于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这使得贪婪的英国贵族地主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法,用强制手段驱除佃农,圈占土地从事养羊,掀起了一场"圈地运动"。后来,由于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圈地大多数又以经营农场为主,出现了许多大的农场。圈地运动虽然给农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却加剧破坏了风金土地所有制的自然经济基础,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雇佣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农场的建立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前,英国社会已经注入了很多的资本主义因素。也就是说,在革命以前,英国的社会已经资本主义化了,只不过政治制度和形式还是封建君主专制。所以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只不过是一种政治制度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不是经济上的变化,因此不必进行太多的"革命",只需要"改革",就可以达到资产阶级所要求的状态。英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为这种改革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所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到底还只是一种改革。
(二)新阶级的产生和宗教斗争。
从十六世纪中叶到时十七世纪初,由于圈地运动的不断扩大以及资本主义日益深入农村。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村中,封建贵族日益落没,新贵族日益兴起。所谓新贵族,就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其中有大地主、骑士、乡绅、出身并不高贵的大农场主,握有土地的商人和部分富裕的自耕农。这些人都是主要的圈地者。那时,英国没有严格的阶层界限,有些新贵族是从封建贵族行列中分化出来的。这一点说明,英国的封建阶级已经被资产阶级化了。这些新贵族虽然也是土地贵族,但他们不是用土地来榨取封建地租,而是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牧场或农场,获得企业利润。形式上他们还有贵族头衔和特权,实质上已经成为"财富的骑士"。因此,新贵族"不但不反对工业生产的发展,反而力图见解地从中取得利益"。②由此可见,这些新贵族在经济上和资产阶级具有共同的利益,在政治上是资产阶级的代理人。
封建贵族和新贵族的经济利益不同,阶级性质不同,因此在世界观上也有较大的差别。在当时的历史机条件下,这种不同的世界观是通过宗教信仰反映出来的。在封建的欧洲,天主教是封建专制的精神堡垒。因此,要反对封建专制就必须反对天主教。早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英国继宗教改革后又出现了清教运动。清教徒大多数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们反对繁琐的天主教仪式和豪华的生活,要求按加尔文教的教义进行改革。他们长期与国教(天主教)进行斗争,打破了天主教的教阶制,贯彻一般信徒与教牧人员平等的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精神。
由此可见,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在人们的思想领域已经有了资产阶级思想。封建专制思想已经遭到了否定和抨击。这为以后资产阶级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条件。因为,革命是需要长期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最后为这种思想和舆论正名,建立一个以这种思想和舆论为主的新社会意识形态。革命的最终结果是要推翻以前旧的思想潮流,建立一个新的思想潮流。在英国这种新的思想潮流已经存在很久了,它不需要革命来重新建立,只需要改革来维系。另一方面,改革是对现有思想和制度的调整,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支持。封建社会的模式变成资本主义的,需要有资本主义思想做支持和保证。在英国,这种思想已经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三)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殊性。
早在十三世纪,英国就有了议会(原文称为Parliaent,音译叫作巴力门)。英国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为贵族议院(House of lords)是由国王任命封建大贵族和高级僧侣的代表组织而成;下议院又有称为众议院(House of lommons)是由城市市民和各群体中的中、小骑士代表组织而成。这些代表依据1429年的选举法③选举出来。他们多半是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代表。英国议会在革命前就有限制国王的权力,主要是征税权。国王在财政上依赖议会。另外,议会还有权力反对商业专卖政策,捍卫合法的政治权利等。英国国王没有常备军,所以不能够对议会采取紧急行动,迫使议会唯其马首是瞻。英国社会的阶层界限不严密。经商在英国并不受到歧视,所以在英国多半是贵族资产阶级化。
由此可见,议会在英国具有很高的权力,它完全有能力对国王所决定的政策进行否决和修改,而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不需要暴力革命,因为这一切在英国都是合法的。况且,革命前的英国的社会政治体系与结构与革命后的社会政治体系和结构并没有大的差别,要对原有的社会政治体系和结构进行调整根本不需要暴力革命,资本主义的改良就可以办到。革命往往是革命者要为自己追求一个可为自身的利益而说话的场所,在英国这种场所已经有了,所以不需要革命来重新争取。另一方面,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已经有了说话和实现利益的场所,他们不需要暴力革命,毕竟暴力给能够是需要代价的。而封建统治者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改革的要求,毕竟在这以前英国的封建专制体制中已经有了相当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并且还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四)革命的领导者具有软弱性。
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是英国的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他们都具有其特定的阶级局限性。新贵族是由封建贵族转化而来的,多少具有继续享受封建特权的思想,所以并不想将革命进行得很彻底。在革命形势继续高涨和发展的情况之下,新贵族会惧怕革命的继续发展竟威胁到自身仍旧享受的封建特权和自身利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会和封建贵族结盟,组成保皇派,阻止革命的继续进行。资产阶级是靠阶级压迫和榨取剩余价值起家和生存的,他们也不希望革命太彻底。只要资产阶级能够登上历史的舞台并能够左右舞台的发展方向,资产阶级就达到其革命的目的了。因此,在革命形势继续高涨的情况之下,新兴资产阶级会出来接管革命的果实而组织革命继续进行。革命的领导者也有分歧,为了能够继续合作和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他们找到了一种比革命更能实现起目标的方式和基础,这便是资产阶级改革。所以,到后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成了资产阶级改良。
综上所述,英国的资产阶级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历史的必然。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就已经将革命后要建立制度和思想建立起来了。这是英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前的英国社会是一个具有相当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被资本主义化了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它早已具备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条件和基础,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的发展壮大,这种革命和改革的条件和基础变成了一种需要。正是这样,资产阶级革命在轰轰烈烈地爆发以后不久便停顿下来,接着发生了没有流血和牺牲的资产阶级改良。这种改良完成了各民古诶有完成的任务--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可以这样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改革中的革命,革命是改良的先锋的前兆,而改良则是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英国特有的国情和决定了英国所走的这一条有革命向改良过度的道路,并且决定了它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