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剑桥哪里有烧陶艺的窑

英国剑桥哪里有烧陶艺的窑

发布时间:2022-11-03 12:50:02

1. 景德镇陶瓷大学有几个校区

一、景德镇陶瓷大学有几个校区

景德镇陶瓷大学有3个校区,分别为湘湖校区、新厂校区、陶研所校区,湘湖校区地址为景德镇市湘湖镇湘湖村、新厂校区地址为德镇市珠山区陶阳南路27号、陶研所校区地址为新厂西路556号。

二、景德镇陶瓷大学简介

景德镇陶瓷大学是全国惟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校,是全国首批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94所有资格招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攻读硕士(学士)学位留学生的高校之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现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交流、陶瓷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2000余亩。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陶瓷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文博学院等10个教学院(部),以及研究生院、国际学院、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含独立学院),其中博士生50人、硕士研究生1300人,留学生近百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1947年设置专科建制的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成为当时江西省五所专科高校之一;1958年设置普通本科建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原轻工业部所属的八大轻工本科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和江西省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198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

◇办学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以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为使命,践行“诚朴恕毅”的校训精神,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需要,一直致力于培养“为陶瓷业服务的尖兵”,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学科专业坚持艺工并重,科学研究注重行业需求,艺术创作不断开拓创新”的鲜明办学特色。

一是学科专业方面,突出“设计艺术与陶瓷工程”优势,逐步构建形成了“陶瓷材料工程与机电、设计艺术与陶瓷文化、经济与管理”三大优势特色学科群,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和本科专业48个,精心培养从陶瓷材料、设计、制造到管理的全产业链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设计学”、“美术学”2个学科位列全国第十、江西省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位列江西省第二,学校综合得分位列江西省第四。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基地办学优势,将景德镇的博物馆、御窑遗址、陶瓷作坊、创意集市以及教师个人艺术馆、工作室等作为育人大课堂,形成了第一、二、三课堂衔接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学校周边孵化出了“乐天陶社”“创意一条街”“湘湖街陶艺村”等市集,形成了 “创意、创新、创业”独特的文化与育人氛围。学校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4项和最佳创意奖、最佳人气奖及优秀集体奖。

三是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始终致力于陶瓷材料、生产工艺、装备技术创新研究,建成了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首个)、陶瓷新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研服务平台和绿色陶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1个省部级科研服务平台以及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学校拥有国家陶瓷质量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全国陶瓷信息中心和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形成了全方位服务并引领陶瓷产业发展的完整支撑体系,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30余项,推动现代陶瓷工业体系的构建和陶瓷产业的升级发展。学校与全国各大产瓷区、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300余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我国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环境友好型陶瓷透水砖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江西、广东、山东、广西等产瓷区推广应用,为国家建设海绵城市提供材料支撑;《用于水处理的高性能陶瓷膜》项目荣获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江西省唯一),2017年,陶瓷膜以技术入股方式,作价880万元与企业合作成立新公司(占公司注册资本的46.8%),成功实现产业化。学校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陶瓷》、《陶瓷学报》和《中国陶瓷工业》等学术期刊,享誉国内外陶瓷界。

四是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传播方面,学校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扎实推进中华陶瓷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弘扬普及。学校汇聚了一大批陶瓷艺术家和教育家、陶瓷艺术界领军人物,承担并完成了《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中国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等一批国家、省部文化建设重大出版工程,开创与发展了“现代民间青花”“陶瓷综合装饰”“现代瓷画艺术”等艺术表现形式。学校承担完成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北京APEC会议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礼瓷、特制瓷设计制作任务,300余件作品被国内外着名博物馆、美术馆收藏,200余件作品在全国美展等重大评比中获奖,在“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金、铜奖各1项,实现了建国以来江西在国家级美术最高奖中金奖零的突破。2015年,学校入藏英国白金汉宫的两件陶艺作品《祥和》《岁岁和合》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誉,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影响力。

学校自觉担当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已成为我国开展国际陶瓷科技、艺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学校先后为伊丽莎白、丘吉尔、杜鲁门等国外政要设计制作礼品瓷并流传至今。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3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通过互派教师讲学、学生研修、联合培养艺术人才等方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华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近年来,学校积极发挥陶瓷国际名片的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代表国家先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卢浮宫、英国剑桥大学、希腊亚洲博物馆、法国大皇宫等重要场所举办高水平的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成功举办了纽约联合国总部雅瓷秀色-景德镇陶瓷大学教师作品展。依托景德镇厚重的陶瓷文化底蕴,先后主办了10余次国际陶瓷工程、艺术、文化、教育研讨会,尤其是成功举办了“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御窑与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与“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景德镇)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ISCAEE国际教育交流学会等系列活动。大力推进国际陶艺家工作室建设,“JCI-WVU国际陶瓷艺术家工作室”项目被美国国务院出版的《中美关系200年》列为“中美民间交往的典范和新高潮”。2016年以来,学校在海(境)内外启动建设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探索实施中华陶瓷文化传播工程。

◇办学成就及行业地位

长期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6万余名陶瓷专门人才。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广受社会欢迎,造就了一大批着名陶瓷艺术家、设计师、科技领军人物和企业家,创造了科达机电、箭牌、金意陶、简一陶瓷、欧神诺、道氏制釉等一批陶瓷着名品牌,在建陶领域冲击国际品牌,深刻影响着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学校被业界誉为“陶瓷黄埔”。仅在广东佛山,就有万余名学校毕业生扎根,撑起中国建陶业的一片蓝天。

学校培养的艺术类毕业生人才辈出,艺术流派与风格鲜明,在国内外艺术界崭露头角,成果显着,引起海内外艺术界的高度关注,形成了独特的“陶院现象”。

◇发展目标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竞争形势,学校将始终坚持“陶瓷大学服务陶瓷”,立足江西,服务行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紧紧抓住一流学科专业建设机遇,不断提升学科专业认可度和学校办学声誉,到2035年把学校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陶瓷大学”,铸就“艺工商学科交融、创意创新创业合一”的陶瓷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陶瓷行业领军人才高地,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大陶瓷学科群,打造国内第一、引领行业的陶瓷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建成陶瓷艺术文化与自然山水风光完美结合的特色美丽校园。

在此基础上,到2050年把学校建成陶瓷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基地、陶瓷行业技术进步发动机、中华陶瓷艺术与文化高地,实现“世界知名陶瓷大学”的美好愿景。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保持本科生规模相对稳定,更加聚焦质量提升。围绕“大陶瓷”,服务行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紧密对接陶瓷产业的专业集群,形成艺工商交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打造若干个国内乃至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特色专业。以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为抓手,突出内涵建设,推动学校优势资源不断向教学积聚和转化。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改进教风学风,积极推进小班化、小课型、小学分等教学改革,推进教学与科研互促互融。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坚持“艺工商学科交融、创意创新创业合一”的陶瓷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平台、项目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凝练教育教学特色,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深化产教融合,完善与陶瓷产业卓越人才培养联盟、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继续实施产业精英进课堂。

二是坚持一流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围绕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美术学3个江西省一流学科,加快学科建设资金、资源与任务安排,统筹学科方向带头人、团队与平台建设,力争1个学科成为国家一流学科。突出“设计艺术与陶瓷工程”优势,积极推进大陶瓷学科群建设,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围绕传统陶瓷、高技术陶瓷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创新模式,推进“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建设,实现课题立项和成果奖励在层次、经费和数量等方面持续增长,努力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人文社科和艺术基地等方面取得突破,力争再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和艺术创作奖。

深化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校企协同、校地协同、跨境协同,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产生更多产业化成果。用足国家政策,成果转化收益90%用于奖励科研团队及成员,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进一步发挥国家工程中心、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华夏建陶研发中心的平台优势,促进学校更加紧密地对接陶瓷产业。

三是坚持文化传承创新,全方位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人才集聚、学科齐全、资源密集的优势,深入、系统地开展艺术理论与创作设计研究,力争产出并转化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设计成果,创作出一批无愧于时代、体现中国气派的陶瓷艺术精品,引领我国陶瓷艺术创作与设计发展。

坚持以瓷为媒,对话世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以国际化理念和全球视野编制实施国际化办学行动纲要,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的联系,以国际陶艺工作室建设、学生互派、教师互访等项目为抓手,完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大幅提升交流层次和水平。探索推动在孔子学院中开设陶瓷文化特色课程,加强海外陶瓷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和国际陶艺工作室项目建设,打造学校国际化品牌。推进中华陶瓷文化“走出去”,策划组织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欧洲巡展、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陶瓷艺术巡展等活动。逐步建设特色国际化课程体系,增强学校对海外留学生的吸引力。

2.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一是观察明清瓷器是否符合那个朝代的器形特点,不符合的是仿品。如明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大多矮胖敦厚,清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则上下修长,且是磨口。再比如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清代康熙年间的棒槌瓶,虽然后朝也有仿制,但在器形上与前朝都有一定差别。把握了这些差别,便可分辨出是真品还是后朝仿制品。
二是观察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是否协调。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处理恰到好处,仿品一般很难做到。
三是观察明清瓷器外观线条是否流畅,过度自然,给人以美感。如果外观线条僵硬,处理草率,过度不自然,则基本可断为仿品。从器形上鉴别古瓷器真伪,最好是拿被鉴别对象与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器物相对照,仔细观察口沿、耳、肩、腹以及圈足是否相符,从而得出鉴别依据。

3. 剑桥大学的资料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建立的。亨利三世国王在1231年授予剑桥教学垄断权。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被合称为“Oxbridge”。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81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此校。剑桥大学还是英国的名校联盟“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和欧洲的大学联盟科英布拉集团(Coimbra Group)的成员。现任校长是艾利森·理乍得。
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Cambridge)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千米,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被命名为“剑河”(River Cam,也译作“康河”),早在公元前43年,古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住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在这个镇上,此外还有20多所教堂。
校徽剑桥大学有31个学院,有三个女子学院,两个专门的研究生院,各学院历史背景不同,实行独特的学院制,风格各异的35所学院经济上自负盈亏;剑桥大学负责生源规划和教学工作,各学院内部录取步骤各异,每个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微型大学,有自己的校规校纪。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于1284年建立,其他的学院在14和15世纪陆续建立。
剑桥大学的许多地方保留着中世纪以来的风貌,到处可见几百年来不断按原样精心维修的古城建筑,许多校舍的门廊、墙壁上仍然装饰着古朴庄严的塑像和印章,高大的染色玻璃窗像一幅幅瑰丽的画面。剑桥大学有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1,000余名,另外还有1,000余名访问学者。剑桥大学共有学生16,900名,其中包括6,935名研究生,72%的研究生来自其它大学,研究生中42%是国外留学生,女生占36%。大学校长为女王丈夫菲历普亲王(他同时兼任牛津大学校长),设一名常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剑桥大学的学生参与多种业余活动,其中划船是最流行的体育运动,剑桥大学各学院间经常比赛,而且剑桥大学每年都会与牛津大学举行划船比赛。各学院间还举行其他各种体育比赛,包括橄榄球、板球、国际象棋等。
该大学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五十九。 [编辑本段]【组织结构】剑桥大学实际上只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学院联合体,各学院高度自治,但是都遵守统一的剑桥大学章程,该章程是由大学的立法结构起草通过的,每年还会修订。剑桥大学只负责考试与学位颁发,而招收学生的具体标准则由各学院自行决定,并自行招生。
剑桥的35个学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只有10万人左右的小镇里。这些学院建于不同的时代,最早的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了。就像它们的建筑一样各具特色,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独立的个性。

大学与学院虽相辅相成,却是不同的实体,在经济上也是独立的。大学是公有制,由国家拨款,而学院则为私有,自谋生路,自负盈亏。大学负责研究生的,而学院则负责本科生的招生,数量则由大学统一规划。所有学生的教学是由大学负责的,而学院负责学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业余辅导。每年年底,大学按照各学院本科生的成绩,按一定规则打分,把学院排队,促使学院之间相互竞争。�
剑桥大学的校长是由学校参议院选举产生的,一般都由社会上受人尊敬、有名望的人担任。校长一职是象征性的,校长很少介入大学事务,一般只负责颁发荣誉学位和出席学校的各种庆典等,虽然他也可以给副校长和大学管理人员提供建议。真正负责大学日常事务的是副校长,由大学会议(Council)提名,剑桥摄政院(Regent House)投票任命。副校长下面还有多位助理副校长,负责专门的领域,协助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摄政院是大学最高立法与权力机关,由各学院的教职人员组成,有大约3,000名成员。他们可以制订或修改学校规章、章程,投票任命副校长、大学会议成员、颁发学位和荣誉学位。决策的制定分两种:第一种是较简单、意见同意的动议(如任命校长和大学人员),一般都由大学会议提出,发表在剑桥校刊上发表公告,如果在10天内没有一定数目的摄政院成员反对,就算通过。而如果是由大学会议以外人士提出的比较复杂、重大的动议,则也是由提案人先将动议发表在校刊上,然后举行公开辩论,最后在提案人考虑过所有意见后,建议摄政院修改提案,然后再发表在校刊上,如10天内无一定数目的摄政院成员反对就算通过。但如果有一定数量的成员认为有必要,则摄政院需举行投票。投票是通过邮寄方式完成的。当摄政院召开会议时由校长主持,如果校长不在则由副校长主持,如副校长也缺席则由其指定的某一学院院长主持。现在几乎所有的事务都不必开会就可解决,但每年6月份必须召开4次会议,核准学位的颁发。此外如果剑桥大学需要颁发荣誉学位之前摄政院也需开会表决。
剑桥大学参议院曾经是最高立法机关,但是目前唯一的职责是选举校长。参议院成员包括所有获得剑桥大学硕士以上学位的学生或教授。
大学会议全称参议院会议,负责日常行政工作,成员共21人,包括校长(但一般不出席)、副校长和19名由选举产生的成员。19人包括4名学院院长代表、4名教授代表、8名来自摄政院的其他成员和3名学生代表(其中至少有1名是研究生)。前三类成员由摄政院选举产生,学生代表则由学生选举产生。 [编辑本段]【课程设置】一般来说,英国的学制要比美国的短。剑桥大学的本科生一般是三到四年。上完三年,就可得到学士学位;上完四年,下来就是硕士(MA);如果三年拿到学士学位后就参加工作,一年以后也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再交论文,直接申请硕士学位。所以严格说来,剑桥大学没有真正的硕士,硕士学位只是一个过渡。副博士是剑桥和牛津的一个稍具特色的学位,因专业不同,一般是两年,授课一年,论文一年,(经济系为一年的课程加论文)。如果课程的考试成绩(一般是四门课)超过65分,就可直接转为博士,再读两年就可获得博士学位。副博士和硕士的区别有三个:其一,副博士的一年或两年时间是可以计算到博士的时间,而从硕士直读博士,是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其二,如果你的最终成绩在65分以上,学校可以为你提供开放的时间,在有效时间内(如两年),你随时可去上学,再继续你的博士学业;其三,剑桥规定,如果你拿到副博士学位后,工作满一定年限,你也可直接提交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学校根据你的论文质量和工作业绩,可授你博士学位,而硕士则无此殊荣。但由此途径得到博士学位是不太容易的。
<strong id="bks_aetohq4k"> [编辑本段]【学费】文科和数学每年约8,000英镑,科学音乐建筑地理约9,300英镑。另付学院费,本科生约3,670英镑,研究生约1,676英镑。 [编辑本段]【专业设置】建筑和艺术史系;古希腊和罗马语言文学系;神学系;英语系;现代和中古语言学系;音乐系;东方系;经济系;教育系;历史系;法律系;哲学系;社会和政治科学系;地球科学地理系;工程系;数学系;物理化学系;考古和人类学系;医药医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土地经济系;管理系;生物系 [编辑本段]【学校历史】12世纪,圣芳济修士、黑袍修士和卡莫修士,来到这片平坦、潮湿的沼泽区定居,剑桥镇由此诞生。
1209年,牛津大学的两名经院派哲学家被控谋杀了一名妓女,牛津市法庭将他们判处绞刑。为了表示抗议,牛津教师们有一段时间停止授课,纷纷离去,其中一部份人来到了剑桥镇。 离开,重建,这不是什么不寻常的事;莱比锡大学也是一部份人从布拉格大学分裂出来后创建的。可为什么将这所大学建在剑桥,而不是在北汉普顿或斯坦福德呢?它们也是繁华的市镇,也有牛津的大学生住在那里。为什么不是在伦敦呢?或在一座林肯这样的主教座堂城市呢?当时那里已经有一所主教教堂学校了。
尽管在剑桥创建大学的情况模糊不清,根据记载:面对怀疑的市民,一群教师和大学生成功地争取到了王室和教会的保护,这是不稳定时代的基本条件。最迟1225年左右,剑桥的教师们就从他们当中选出了一位校长,他的权力得到了亨利三世国王的批准,大学的自主管理就由此而来。不久之后,1233年,格雷戈尔九世教皇也批准了,这种教会特权牛津直到1254年才享受到,说起这一点,剑桥的大学档案员伊丽莎白·丽德哈姆-格林洋洋自得(“剑桥经常后于牛津起步但总是先于牛津完成。”)然而,更重要的是,亨利希三世及其继承人的法令确保了这两所大学的垄断地位。一直到19世纪,整整六百年,牛津和剑桥都是英国仅有的大学。欧洲其它地方没有哪里有这种垄断的。
跟牛津一样,剑桥的这所大学一开始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在租来的房子里讲课和生活,哪里有地方就在哪里。大学生们从一开始就住在旅舍(hostel)里,由店主负责监督。1280年,在这种私人旅舍被有着自己的校舍和捐款的学院取代之前,全城已经有34家这种大学生公寓了,捐款能保证学院的持久性和独立性。
1284年,艾利修道院的休·德·巴尔夏姆主教创办了剑桥的第一所学院,彼得豪斯学院。直到学院章程它依照的都是比牛津的它早20年的主教学院、默顿学院的模式。彼得豪斯学院设有一位院长和十四名院士,两位大长老负责每天的礼拜,两名财务主任负责财务管理,一位募捐负责人,能付得起钱的时候就还请有一名门房。除去二、三名贫困学,这是一个获得学位者的群体,一个高级大学生机构,按照的是巴黎索邦学院的模式。直到爱德华二世创建的国王学院,才在14世纪初期形成了指导性方案:以学院作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集体。人们称那些学生为国王的孩子们,他们确实还是孩子,入学年龄:14岁左右。
当时上大学的都有些什么人呢?首先,主要是小地主和城市的上层社会将他们的儿子们送来剑桥,贵族和乡绅比较少。中世纪早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像修道院一样严厉、贫穷。经常是只有神学博士,即获得博士学位的神学家,有权得到一个自己的房间。其他的所有院士都跟一组大学生同居一室――圣约翰学院规定:“一张床上不超过二人,除非他们不满14岁。”清晨和晚上必须做礼拜,坐在简陋冰冷、地面铺着干草的教室里听讲座、进行辩论。没有体育活动和有组织的业余时间。惟一的调剂:城里的小酒馆和夫人们。早在1342年就有人对大学生和大学教师们时兴的越轨表示不满了:“光头本是他们的地位的标志,他们蔑视这一标志,女人似地将头发长长地披在肩头,或者烫成卷发、涂脂抹粉(……)他们穿毛领长袍、红绿色格子的鞋,围很长的真丝围巾,他们手指上戴着戒指,腰缠又宽又贵、嵌有人物和黄金的腰带,腰带上挂着剑似的刀子。”
当时一学年就分成三学期了。和中世纪所有的欧洲大学一样,在剑桥,基本课程设有七门“文科”, 人们也称它们是“不能谋生的艺术”:老一套的语法、逻辑学和修辞学三学,然后是算术、音乐、天文学和几何学四学,另有三门哲学:玄学、道德哲学和自然哲学。七年学习后,谁通过了文科考试,就成了文科硕士,有权授课。可是,如果有谁想成为法学、医学或神学博士,在王室或教会发展,他们就得再熬过十年――整整十七年,没有分文助学金。
牛桥毕业生从前就有最理想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1348/49年的那场夺走了英国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瘟疫之后,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牧师、管理人员、法学家、医生的需求增加了。1370年前后剑桥共有八所学院,大约20多家旅舍。整个大学有将近700人,不及今天的一个女王学院的多。直到15世纪,牛津的这位穷表弟才具有了跟他的老伙伴同样大的规模,虽然影响还不及它。
中世纪的学院也是灵魂得救的保障措施,它们有还愿教堂,必须长期在那里为他们的资助人做弥撒。创办一所学院被视为宗教行为,就像捐资修建一座修道院或一幅祭坛画一样。剑桥早期的学院创建人绝对不只是教会人员。也包括国王和他们的女人,像伊丽莎白·德·克莱尔和彭布罗克伯爵夫人这样的上层贵族的太太,国家官员、商人,主教相当少。基督圣体学院的监护人最为特殊,它是剑桥(和牛津)惟一一座由城市的两个行会共同创办的学院,1352年――30年后,市民们险些又将它毁掉。
在中世纪的大学城市里,“市镇”和“学院”之间的摩擦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早在1231年,亨利三世国王就代表大学生们向剑桥市长抱怨房租太高了。反过来,市民们又对大学的各种特权不满,从对酒馆营业执照的监督到自己享有审判权,这是13世纪以来所有的英国君主即位时答应这两所大学的――这一形式一直持续到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统治时。愤怒积聚起来,1381年农民暴动袭击了剑桥。暴民们在市长的率领下抢掠了大学生宿舍、学院和圣玛丽学院里的大学保险箱。文献被毁,文件和图书被堆在市场上烧掉了:“不要牧师们教书,不要!”
城市必须为1381年的骚乱做出痛苦的赔偿。国王重新加强了大学的地位。它后来还监督剑桥镇的度量衡、秤砣和生活用品价格。它甚至检查城市市民的业余活动,足球和演戏、斗鸡和斗熊。直到1856年议会颁布了一项法令,大学才失去了它的监督城市的集市和年市、颁发酒馆营业执照和自行判决的权利。但它一直将它的不让学生们受到最危险的诱惑的古老权利保持到1894年,即批准逮捕妓女和演戏的权利。直到1974年,大学在市议会里都有四名自己的代表。直到21世纪初,布莱尔政府才成功地剥夺了剑桥大学最后的特权,该特权可以追溯到理乍得二世1382年的一封文件:颁发葡萄酒许可证的权利。
使中世纪的城市形象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兴建学院,最激怒市民的莫过于大学地皮的扩张。当您坐在国王学院前的矮墙上时,您就很容易想象:墙后的草地上曾经密密麻麻地盖着一排排房屋,一条条胡同通向河流,那座着名礼拜堂所在的宽敞庭院和草地曾经是一个完整的城区――1441年,亨利六世国王虚荣地兴建学院,将它拆除了,平整了。那里曾经坐落着数百座手工业者的住房和商店,沿着曾经的米尔恩街分布,一条跟河流平行的主要街道,只能从它的剩余部份辨认出它的走向来:北起三一胡同,南至今天的女王胡同。那是一场模范性的城市改造,或许已经有了炒地皮,无论如何是一场彻底转变结构的开始。河畔的手工业区变成了校园,欧洲最漂亮的学院公园之一,后园。
这期间大学建起了它的第一幢自己的大楼,有课堂、会议室、图书馆和管理大楼的老学堂(1350年-1475年)。别的学院都围绕着这个学院核心:克莱尔学院、三一学堂、冈维尔学堂。剑河边的仓库、造船厂和码头也渐渐地消失了。1500年前后,剑桥有十几所学院,大多数位于高街和剑河之间,南起已经位于城墙外的特兰平顿门旁的彼得豪斯学院,北至后来的三一学院和圣约翰学院的所在地。这一发展很明显:大学在城市西区扩张,东区仍然以town(市民)为主,而不是gown(学袍)。
人文主义思想也随着印刷术传播开来。欧洲这场古典精神的伟大复兴运动最杰出的代表是来自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伊拉斯谟来到剑桥。他来了,咒骂这里的气候、走了味的啤酒、差劲的抄写员,实际上是对一切都不满,断断续续地呆了近三年。从1511年到1514年他住在女王学院,教授神学和希腊语,写作,翻译,出书,通信,有着无人能及的旺盛精力和优雅文风。伊拉斯谟对于剑桥不仅仅是一名布道者。原始资料研究取代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重心从神学转到了雄辩术,从培养牧师转到了培养有学问的国家栋梁。从此以后,古代语言和文学在英国大学的教学课程里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剑桥人文主义者对希腊语和希伯莱语的兴趣带来了圣经和古代宗教着作的校勘版本。这里也是改革的温床。
将伊拉谟斯召来剑桥的那人是他的朋友约翰·费希尔,他在这一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他是女王学院的院长,罗切斯特主教,担任大学校长30年,是一位学者和影响巨大的组织者,而且还是亨利七世的母亲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的忏悔神父。这位虔诚的院长不是建议她将财产捐给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而是建议她将她的灵魂的救赎和剑桥联系在一起:先是捐助一个神学教授席位(1502年),剑桥最早的教师职位,然后是一所学院,基督学院(1505年),身后又捐建了第二所学院,圣约翰学院(1511年)。亨利七世完成国王教堂也要归功于约翰·费希尔的参与。巨额的捐助,学生人数的增加,人道主义的教学计划,这一切都使剑桥大学在几年内上升为一所欧洲级别的大学,首先是和牛津处于同等水平。约翰·费希尔是位改革家,但他信奉正教。他将温和的伊拉斯谟召来了剑桥,让人公开焚烧马丁·路德的作品。到头来他自己站在了断头台上。他的对手中包括一位耶稣学院从前的院士,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默。他提醒亨利希八世国王,说剑桥的神学家们同意对棘手的教会权益的决定权做出有利于他的解释。在威胁性的强迫之下,大学同意了,但大学校长不同意。1535年,约翰·菲希尔被当作大叛徒处决了,400年后他又被奉为圣徒。
和较为保守的牛津不同的是,剑桥的教师们愿意接受路德的新教学说。他们于1521年聚集在国王学院的白马酒馆,讨论从德国传来的这一新理论。人们称这一同情者的团体“小德国”(Little Germany)。要不是它们的酒馆早就被拆除了的话,我们肯定会在那里读到这样的牌子:“英国新教的先驱者们曾经在此喝酒。”休·拉蒂默、托马斯·克拉默、迈尔斯·科弗代尔、马修·帕克、威廉·廷代尔――作为圣经译者、主教和大主教,“小德国”的这些朋友们为在英国传播宗教改革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两本书起的作用特别大,廷代尔的《圣经》和克拉默的礼拜书《公祷书》。
亨利希八世本人从来没有对剑桥产生过特别的兴趣,却向大学捐赠了五个王家教授席位,这属于时代和它的火焰式国王的自相矛盾。在这个突破的时代,王室需要牛津和剑桥充当可靠的管理人、法学家和牧师的储备室,充当政府的学院支柱。因此,亨利希八世本人最终于1546创办了一所学院,将两座较老的学院合并成一座规模更大、超过了迄今所有学院的新学院,三一学院,这不仅仅是贵族自由的标志。至今它仍是剑桥惟一的一所不由院士选举、而由王室根据首相的提议任命院长的学院。
1553年,亨利希的女儿、信奉天主教的玛丽亚·都铎登上了英国的王座。异教徒委员会成立起来了,学院院长都被撤职了。剑桥的三位革命先驱,克拉默、拉蒂默和里德利,都被烧死在牛津的火刑堆上。一些新教徒逃去了大陆上,有一些入土后也得不到安宁。1556年2月6日,新教神学家马丁·比塞和保罗·法基尔斯的尸体被挖出,他们的棺材被用链子缚在桩子上,抬到剑桥的集市广场上焚毁了,好像它们是异教的复辟者似的。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信奉新教,在她的统治下,大学渐渐得到了巩固,这次王位更替影响深远。人们继续激烈地争论圣经和教会的权威性。承认英国国教的宣誓使许多人陷进了一场良心纠纷、无论是天主教徒还是完全忠于伊丽莎白一世的清教徒都一样。这位“处女女王”引进了院士必须独身的戒律,只有院长例外。从1570年起,这一禁止结婚的命令就被纳入了大学的规定――正式地直到1861年。创建了新的学院。埃曼努尔学院(1584年)和悉尼·苏塞克斯学院(1596年),两个学院都旨在促进新教,为了显示它们和信奉天主教的历史决裂,两座礼拜堂最初都是坐南朝北,而不是坐西朝东。
伊丽莎白一世只来过剑桥一回,那是在1564年夏天,她更喜欢“亲爱的牛津”,并且资助它。可在她长时间的统治期间,剑桥大学前所未有、以后也再没有这样接近过王位和权力。她的大臣,伯利男爵威廉·塞西尔,在他的母校担任校长近四十年。剑桥的毕业生相继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任职于国家和教会的高级部门。
随着宗教上的稳固,大学生的人数也从1570年的1630名上升到1620年的3000名左右。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绅士”――下等贵族的儿子们前来就读了。当时形成了三类大学生:贵人(noblemen),他们支付昂贵的学习费用,不用考试就能拿到学位,作为fellow commoner和院士同桌用餐,这是他们的许多特权之一;公寓生(pensioners),来自中等阶层的大学生,他们支付住宿和学习费用,但少一些;最后是sizar们,来自贫困家庭的助学金领取者,免除了费用,但必须在学院里从事服务。大学的三种社会等级的教育基础是16/17世纪发展形成的导师制,同时也是学院经济的一部份。年轻院士靠当导师维持生活。
数百年来,剑桥城只是这所大学的后花园,是廉价劳动力仓库。早在1954年,爱尔兰剧作家肖恩·奥卡西访问过剑桥后就写道:“这座城市挤在、弯弯曲曲地紧挨在学院建筑的周围,给人的印象像是一个没落的小伙子想期望一位富亲戚赐给他一个工作。”学院越扩张,它们对门卫、校役、清洁女工和匠人的需求量就越大。城市仍然相当小――1801年首次人口普查时,居民人数才不足9000人――是繁华农业经济中心的一个小镇。这里住着农民、石匠、啤酒酿造工人、裁缝、鞋匠、商人。城里没有大房子,有钱人住在周围的庄园上。但是,全国各地的客人、伦敦的马车、大陆的商人,他们每年都要来剑桥一次:在九月份,来赶斯图尔桥年市。
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们更喜欢牛津;他们将剑桥当作前往新集市赛马时中途休息的地方。当詹姆斯一世1614年留宿三一学院时,整个学院里禁止吸烟,因为众所周知,这位国王厌恶吸烟。为了供他消遣,教师们安排了一场哲学戏,一场有关“狗们是否进行三段论”问题的辩论表演。最后得出结论,狗不能思维。那位君主听后说,他的狗是例外。教师们钻牛角尖地高声附和。毫无疑问,剑桥是一个精神活跃的地方,充满神学和政治的辩论,获益匪浅的不光是年轻的弥尔顿。在悉尼·苏塞克斯学院,学生奥利弗·克伦威尔接触到了加尔文教的思想,1640年他以一票的优势代表剑桥被选进了议会――“那惟一的一票既毁了教会也毁了王国。”圣约翰学院的院士、诗人约翰·克利夫兰议论道。和城市不同的是,内战爆发时,大学继续忠于王室。1643年克伦威尔返回来,将学院变成了军营,将剑桥变成了东英吉利议会运动的司令部。大多数院长丢掉了他们的官职,有一半院士,共200多人,被解雇了;有些逃去了查尔斯一世驻陛的牛津。威廉·道辛受议会委托,想毁掉学院里从改革中幸存下来的一切:天使、圣像、各种显示罗马教皇权力的东西。不管这位塑像破坏者做得有多野蛮,他也反映了克伦威尔的许多同时代人极其虔诚。
“祈祷和布道时谨防睡眠,因为那是死亡之睡眠。”1660年前后三一学院的学生规章里写道:“不下棋或很少下棋,因为它虽然是一种机敏的游戏,但太单调太费时了。制止足球,因为它是一种粗鲁的、激烈的运动,更适合小丑而不适合学生。”
在君主制复辟之后,统一行为又恢复了英国的旧规定。王室的宠儿被指派来担任大学校长。对教师的雇请也连续几十年反映了王室继承人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信仰变换。在此期间,能够以笛卡尔的坚定不移进行研究和教学的不光是剑桥的柏拉图主义者们,一个自由宗教哲学组织:“道理是主的烛光。”信仰寻找理性的理由,理性发现了一种新的宗教,自然科学。伦敦皇家俱乐部(1660年)成立后设立了数学、化学和天文学的教授席位。艾萨克·牛顿这颗明星在剑桥上空闪耀。但学生们最热烈的争论是在咖啡馆里举行的,清教徒们和理性主义者都在那里享受这一新的时髦饮料,享受清醒的狂欢。学说、学院的流言蜚语、学生诗歌、不久又有了第一批报纸,都在咖啡馆里流传。这些网吧的先辈变得如此流行,校长和院长们不得不于1750年颁布禁止上午就去咖啡馆的禁令。不同于牛津的是,当时剑桥和伦敦之间的往来还相当少。直到1792年才有了一辆直达的定班邮车。伦敦――剑桥这一段它要走七小时一刻钟。

4. 手工陶艺窑炉一般用多少度合适

瓷砖一般温度在1220-1260度,内墙砖1220度左右 ,抛光砖高一点。

5. 在梅西职业生涯中签了无数个签名,梅西的签名值多少钱

为特殊的生命


献上一份爱心


在第一轮的“公益众筹”中,有这些爱心企业,也有一些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捐献出了上述物品和善款。还有一些爱心读者提供了医疗信息。一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研究生来电说,她所供职的医院有专门的力量在研究“无汗无痛症”的护理和治疗,建议枫毅前去就诊。


这样的消息,对于枫毅和他的父母犹如一扇新开的窗户,透进了一丝希望之光。然而,将这趟踏上前往北京的求医之路和治疗的护理费用换算成数字,小枫毅还需要更多的帮助。


为此,在收集到这些“公益众筹”物品后,萧山区供电公司将联合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通过媒体和网络,举办一场为“无汗男孩”众筹公益认购会,将筹集的物品全部进行电话竞拍。所有物品已经权威机构鉴定,并面向社会公开竞拍认购,所得善款将全部捐给枫毅,帮助他前往北京求医,以及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医疗护理。

6. 请问哪里能看到虞公窑百工造曾鹏老师比较齐全的陶艺作品

在广州市越秀区淘金北路,那里有个曾鹏老师艺术品的展示空间,名字叫做“虞公窑唐煌”,现在在天河区天润路西

7. 吕尧臣的艺术特点

他善于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个人敏锐的感触另辟蹊径,拓展创作题材,并致力于泥料的研究与实验,发明砂壶绞泥装饰工艺。绞泥工艺,是指将多种色泥混在一起,捏搓、拍打成片制作砂壶。其困难在于容易因色泥烧成速度各不相同,导致砂壶产生裂痕,这考验作者对泥料、火候的认识与功力。绞泥装饰有着类似宋代钧窑窑变青瓷宛若生成、独一无二的特殊效果,色彩变化多端,纹路流畅自然。吕尧臣开创此种装饰技法的新河,为紫砂艺术更添光彩。
八十年代开始,吕尧臣及其子俊庆、俊杰,媳王黎明受聘于“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建立“吕尧臣陶艺工作室——醉陶居”,全部采用明清原始紫砂作法,制作紫砂陶艺作品获得成功,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陶艺家之一。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文汇报等新闻媒介屡有报道。
因其对中国陶艺的创造性贡献,一九九二年吕尧臣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22版,并成为“世界名人协会”终生会员。
一九九五年被中国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8. 陶艺问题,要想烧瓷器,必须买温度达到1300度以上的电窑吗1250度的可以吗

电窑温度1200就可以了,气窑和电窑的主要区别是:电窑是氧化气氛,气窑是还原气氛,电窑烧的一般是1200度的,所以泥巴.釉都是按照这个温度来制作的。

气窑烧1280--1340度,各有各个的优点,气窑比较适合做艺术陶瓷,电窑比较适合做日用陶瓷,如果个人纠结电窑或者气窑,不如用气窑,因为气窑也一样可以烧电窑烧的陶瓷,只是气氛问题和温度。电窑烧不了还原气氛,气窑可以烧还原气氛也可以烧氧化气氛

其实如果要求特别高温,烧温锥16,电炉丝600块钱烧还原还是可以烧几窑。

陶艺制作过程步骤如下:

1、准备好材料,进行拉坯成型。


9. 《陶和窑》——舞钢陶艺发展史

陶和窑

文/曹国民

早期的先民们,走出山洞后,就住在自己盖起的房子里,房子建的十分简陋,用茅草和树叶子做屋顶,遮挡雨雪,有木桩树枝做成篱笆墙以挡野兽,篱笆墙的严重缺点,一是不能挡风御寒,二是强大的猛兽常常会撕破篱笆墙突进屋里伤人。后来人们发现,下雨后土地松软了,人在这松软的湿土上踩踏的遍数多了,松软的湿土就变成了泥巴,太阳把这些泥巴晒干后,这些干透的泥巴块要比自然状态的干土块坚硬得多,结实得多。于是,人们就把泥巴糊在篱笆墙上,泥糊的篱笆墙干燥后十分结实,就像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墙壁一样,既能挡风又能抵挡野兽的侵袭。同时人们还用泥巴捏成一些实用的或者工艺性质的泥巴玩偶,晒干后结实耐用。但这些干泥巴玩偶和干泥巴墙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怕水,一遇到水它们就又成了泥巴。有一次他们的房子失火了,大火烧了很长时间,大火过后一片灰烬废墟。大火过后下了大雨,大雨之后废墟上的有些火烧过的泥巴并没有再变成泥巴,而且坚硬如初又不变形。由此人们受到启发:干透的泥巴器物被大火烧过后就不怕水浸了。于是人们就生起大火烧泥巴器物,要烧更多的器物,就要生起大堆火。火堆太大了人无法靠近火堆添加柴火。于是,人们就在地上挖个大土坑,把柴火和泥巴器物都放在坑里烧,在坑里烧即便于人们添加柴火,控制火势,避免造成火灾。土坑又具有减少热量散失,提高烧制效率的功效。古时候的人们把在地上挖的烧制器物的坑叫做“窑”,“窑”就是在地上挖的坑。现在我们说开煤矿,过去的人们说开煤窑,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上挖住人的洞,叫做“挖窑洞”,到今天,舞钢地区的农村挖个坑栽树,还说成“挖个树窑,栽棵树”。小时候(50多年前),孩子们在夏天玩的一个游戏叫“走(丢)楝窑”,这里的“楝窑”就是在地上挖的放入楝豆的小坑。早期的人使用的这种露天坑窑有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如果正在烧制的过程中,天突然下大雨了,窑火就会被浇灭,未烧熟的器物就会变成一坑烂泥。于是人们就给窑上建一个圆拱顶,并预留出添柴烧火的门和排烟的气孔,这样既不怕刮风下雨又提高了热效能。给地坑窑加上穹顶以后,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加了窑顶以后,待一窑陶器烧熟以后,窑内的通风散热效果就差了,窑内的热量长时间无法散去,耽搁了下一窑的烧制进程。特别是窑内的地坑部分,停火好几天了人们还不能下坑内搬运陶器。于是人们对窑做了改进,去掉了地面以下的坑,为了防止雨水灌入窑内泡坏陶器,还加高了窑内的地面。这样一来,窑就彻底地从地下升到地面以上,把最早的在地下挖窑,变成了地下挖加地上鼓窑,最后变成了地上鼓窑。本来“窑”是在地面一下的,现在把“窑”完全隆(鼓)到地面以上了。为什么过去的人们把建窑说成“鼓窑”?“鼓”字是个形容词,即“隆起的”,也是个名词,即“突起壮的东西”,还是个动词,即“把······隆起来,使高出”。

    最初,人们建窑只是为了烧制生活中实用的各种器具,如坛、罐、缸、盆、碗等家什。古人烧制的这些东西有个总称叫“陶器”,“陶”就是用火烧过的泥巴捏制的器物。烧制陶器的泥土必须是含胶质的粘土,也叫陶土。舞钢市枣林乡的卞庄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有着悠久历史的烧制陶器的专业村。卞庄村拥有大量优质的黑胶土,这种胶土烧制出来的陶器,表面光亮,质地坚硬,防渗漏性能好,经久耐用,敲击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在50多年前,舞钢市铁山乡的田庄村出产的食醋,甘爽酸香,口味纯正,余味绵长,远近闻名。当时田庄村的很多人都是挑着醋走街串巷,吆喝着卖醋。这些卖醋人装醋的容器不是木桶,不是铁通,更不是塑料桶,正是卞庄村烧制的用来装液体的缶,这种装醋的缶大肚子小口,缶体上还有几个拴绳子的耳柄,形状很有艺术感,甚是可爱。

今天,舞钢市上曹村有个80多岁的老人,名叫曹书贤,他是正宗的卞庄村的陶艺传承人。曹书贤的岳父家是卞庄村的,他是跟着他岳父学的手艺。他在上曹村头建了一座烧陶器的窑,用村子南边山坡上的黄胶土作制陶原料,制作各种缸、罐、盆、坛等生活用器具,自己一个人制陶、烧窑和卖陶器。本人上小学时经常到他的制陶作坊里看他娴熟地制作各种陶器,

上曹村南边有一个没多大的黄土岭,夏天下过雨之后,我们常到哪里挖些黄胶泥回到村里捏制鸡、狗、猪、羊等各种玩意。当时村里有一位名叫曹金铎的老人,他捏制泥巴的手艺高超,尤其是他捏制的“大叫具儿”,我们都很喜欢。他先把胶泥捏制成饭碗形状,并和饭碗一样大小,然后把“饭碗”边沿捏合在一起,就像一个空心大饺子,再用秫杆蔑在“碗底”上捅出个扁形吹气孔,最后在这个大型“空心饺子”上挖出几个变音孔和调音孔,一个“大叫具儿”做成了,吹奏时把指头放在调音孔上,就像吹笛子一样,发出“呜呜呜,嘟嘟嘟”的美妙声音。

前年,在北京的南锣鼓巷大街闲逛时,在一家工艺品商店里,看到小时候曹金铎给我们捏制的“大叫具儿”。售货员说,这“大叫具儿”的学名叫“埙”,是古代中国人民发明的吹奏乐器,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诗经》里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姑娘到河边去洗衣裳,小伙子跟在屁股后,姑娘在水边洗着衣裳,小伙子坐在河岸上,用埙吹出优美动听的音乐,来撩拨勾引姑娘的芳心。售货员说:“380元一个,买两个了优惠价750元。”

在舞钢域内,除了上曹的曹书贤会烧制陶器以外,还有八台镇大沟李村的曹永新(今年七十多岁)也是一位手艺高超的制、烧陶艺人。尹集镇的蔡庄村在二十几年前还在烧制陶器,舞钢市苗圃培养花卉所用的陶质花盆就是蔡庄村的蔡毛毛烧制的。蔡庄村是我们所知的烧制陶器停产最晚的制陶村。

随着制陶艺人的实验和摸索,通过往陶土中添加不同的土、砂、石,改变陶土的成分和性能,烧制出质地更细密,更美观,更耐用,用途更广的高品质陶器,如质地细密的瓷盘子、瓷碗,和体型更大的缸、坛等。现在人们习惯地把用纯胶土烧制出来的器具叫做“陶”或“瓦”,如瓦盆、瓦罐,把用砂石性质的陶土烧制出来的器具叫做“瓷”,实际上无论用哪种陶土烧制出来的器具都属于“陶器”,只不过“瓷”是“陶”中的高级产品,今天人们仍然在说“陶瓷”。

舞钢市的尹集山区具有悠久的烧制陶瓷的历史,尹集乡有个地方叫缸窑坡,有个村子叫缸窑,尹集乡烧制的品类多是粗瓷,也有用纯胶土烧制土陶的,但大部分产品主要是缸、坛、罐、盆等用具。尹集的窑厂的产品分为带釉的和不带釉的两大类。用质地细腻的陶矿土和出来的陶泥,有粘度,柔韧性好,可以做出形状和结构比较复杂的和体型硕大的器物,并且用这种陶泥做出来的器物胎体薄,重量小,有石质感,坚硬如石,坚实耐用,阻渗漏性能好,不需要涂刷胎釉,易烧制,制作成本低,承载量大,一个大缸能盛200-300斤水,这种缸的主要用途是作水缸和盛放粮食。尹集的窑厂用这种做大缸的陶矿土做出来的盆、罐、坛等小型器件要比用纯胶土做出来的结实得多。人们习惯上称用纯胶土做出来的叫“陶盆、陶罐、陶坛,或瓦盆、瓦罐、瓦坛”,尹集窑厂用做大缸的原料烧制的叫“缸盆、缸罐、缸坛”。陶罐、陶坛不耐食盐侵蚀,用来装食盐时间久了,罐体就会粉化,缸罐就非常耐食盐侵蚀。

还有质地比较粗糙的陶矿土,由于这种陶矿土含砂量比较大,且沙粒比较粗,用这种陶矿土做不了小巧玲珑的,结构比较复杂的器物。尹集窑厂主要用这种粗砂土烧制大型的缸。因为这种原料含砂多,做出来的器物表面粗糙,不美观,且防渗透性差,所以缸体里外两面都需要涂刷瓷釉,上了釉的大缸表面光滑明亮,显得美观漂亮,不渗水,耐盐碱,易清洗,主要是用在油坊、酱醋厂,酱菜腌制厂。

为什么尹集有那么多的窑厂?因为尹集具备了建窑厂的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当地有丰富的陶土矿资源,二是有充足的烧窑柴料。用纯胶泥制作的陶器,个体小,胎体薄,易烧制,且纯胶泥陶器不需要太高的火温即可烧成。烧制陶盆瓦罐,用树叶、干草、庄稼秸秆做柴料就行。由于大缸的体型大,胎体厚,且做大型器物的陶矿土带有砂石性质,需要长时间,大火高温烧制。在过去,由于没有煤炭等高燃值的燃料,烧制大缸时必须用木材做燃料,尹集山里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树木。

烧陶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发展出两个分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烧陶业逐渐式微,而两个分支火红起来:一个是烧制建筑陶,即烧制建房用的砖瓦:一个是更高级的瓷制品。尹集烧制的是酱缸酒海,属于粗瓷,河南禹州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的瓷盘子瓷碗细瓷瓷。

由于建房子用砖瓦的量比较大,烧制砖瓦的窑建得也更大。有个通俗的说法是:三间房子万砖万瓦,即盖三间房子需要一万块砖和以万片瓦。烧制砖瓦的窑大多都能一次烧出一万块砖加一万块瓦,正好够建三间瓦房。

在过去,能盖起瓦房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几十里地范围内也见不到一座砖瓦窑。舞钢市域内有一处最有名的古砖瓦窑遗址,和一处历史最悠久的砖瓦窑遗址。这处最有名的砖瓦窑遗址在武功街,武功的俗名就叫“窑沟”,也就是在村子外边的河边上有一座砖瓦窑。窑沟这处古窑遗址是清朝时期的。原来武功街有户姓董的大地主,在武功十字街的西北角上建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私家宅邸,是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也就是属于山西平遥的哪种风格。由于宅院的大门建得气派豪华,当地人都叫它“窑沟董家花门楼。”其规模和档次不亚于舞阳县衙,在舞阳县首屈一指。1947年之后,作了武功公社的粮库,1975年发大水时,龙王爷把这个建筑群带到东海去了。

有据可考的历史最悠久的砖瓦窑遗址是上曹曹完粮家的砖窑遗址,距今已有500百年历史了。明朝中期,曹完粮家仅楼房就有48间,在当时是享誉四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纯胶泥制陶这个古老的行业已经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烧制砖瓦的工艺也被叫停,国家明令规定建筑业禁止使用传统的粘土砖瓦。

10. 景德镇陶瓷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院校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批次、二批次的概念。景德镇陶瓷大学是一所理工类大学,有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科学技术史等专业,建校112年。


教学成果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2019年,学校获得江西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6项,其中重点课题5项;6个项目获得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

创作平台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建有1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国家级科研服务平台及31个省部级科研服务平台;拥有国家陶瓷质量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设有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2个高端学术平台。

科学研究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国家自然、社科、艺术基金等项目500余项,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制定、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30余项;300余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其中,环境友好型陶瓷透水砖项目打破中国国外技术垄断,在江西、广东、山东、广西等产瓷区推广应用;学校教师课题组《用于水处理的高性能陶瓷膜》项目获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江西省唯一),《基于序列信息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类型预测》项目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国际交流

学校先后与美、英、法、日、韩等国家或地区30多所高校及国际陶艺家协会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派教师讲学、互派学生修学访问、联合培养艺术人才;学校代表国家先后在法国卢浮宫、英国剑桥大学、希腊亚洲博物馆、法国大皇宫、纽约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场所举办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主办陶瓷工程、陶瓷艺术、陶瓷文化、陶瓷教育类国际研讨会(论坛)20余场次;1958年,学校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先后培养了来自各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余名留学生,其中,“JCI-WVU国际陶瓷艺术家工作室”项目被美国国务院出版的《中美关系200年》列为“中美民间交往的典范和新高潮”。

阅读全文

与英国剑桥哪里有烧陶艺的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后院巨响怎么回事 浏览:863
意大利面的煮法怎么做 浏览:234
中国人口最多是哪个县城 浏览:534
印尼和尼泊尔金刚我什么区别 浏览:25
伊朗人生气该怎么安慰 浏览:769
印尼语怎么说口语 浏览:662
印度为什么生产鸦片 浏览:617
美国驻伊朗军队有多少 浏览:427
哪些中国名人人穷志不穷 浏览:206
55亿印尼盾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88
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在哪里查看 浏览:390
中国科学怎么样 浏览:89
中国的老年人为什么爱跳广场舞 浏览:493
英国中国海运什么线路 浏览:492
为什么美国斩首伊朗将军 浏览:67
去意大利劳工怎么申请 浏览:592
印度血檀木哪里产的 浏览:819
中国中部38师在哪里 浏览:985
中国男足对伊朗哪个台 浏览:51
中国古代印尼叫什么 浏览: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