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对英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英国经济开始崛起。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商品由本国船舶运输,严禁走私和管制价格等。政府逐渐取消地方关税,统一国内市场,维护经济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包括生产质量标准和规定工资水平,保障廉价劳力供应。
政府批准许多特许贸易公司,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垄断贸易。简言之,重商主义形成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税政策,敛聚金银和积累资本的金融政策,鼓励生产的工商业政策,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低工资低消费的劳工民生政策的政策体系。
这对原始资本积累和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促进作用,带来了“好日子”:英国经济开始崛起。
(1)十七世纪英国人怎么看待航海扩展阅读:
英国航海条例里边有几条,全是反自由贸易的:
1、只有英国和殖民地的船可以运送英国货。
2、货物从殖民地出来,比如从北美殖民地运出糖,你不能够运到其他地方去,只能运到英国或者其他的殖民地。
2、它国制造的产品,必须经过英国本土,而不能直接运到英国的殖民地。
没有强大的民族国家保护,任何地区的财富终将流逝。同时做到在政治上民主和经济上繁荣的国家在世界上只能有一个。这就是19世纪的英国
㈡ 分析17世纪荷兰与英国分别提出公海航海自由原则和领海主权概念的历史背景
在古代和中世纪前半叶尚无领海、公海的概念,世界海洋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是人类所共有的。大约从13世纪开始,一些沿海国家开始对海洋某些领域提出主权要求,少数海洋大国开始争夺海上霸权,在他们所控制的海域强行征收捐税,禁止外国人捕鱼和航行,打破了原有的海洋秩序。在这种环境下,被称为“国际法之父”的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于1609年发表《海洋自由论》,提出了着名的“海洋自由”主张,他认为海洋浩瀚无边,不能为任何人所占有,它应为一切人提供航行和捕鱼之用,也就是说海洋在本质上是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的控制的,所有国家都可以自由地加以利用。但当时格老秀斯的主张受到了以英国的约翰•塞尔登(John Selden)为首的许多学者的反对和攻击,,塞尔登的《闭海论》直接反对格老秀斯的“海洋自由”,竭力为海洋主权的主张辩护,这种主张在17世纪占了上风,各国都积极推行海洋主权的政策。
格老秀斯的主张虽然受到反对,但其影响是无法取消的,到了17世纪下半叶,实际上所有国家的船舶都可以自由航行于公海的所有部分了。 但是,当时的“公海自由”概念基本上还仅仅局限于“航行自由”的范畴。法国国际法学者吉德尔(Gidel)认为:“公海自由所包含的基本概念,是不允许任何船只在和平期间的航行途中对其他船只进行干扰。”但同时他也承认,公海自由“不能不包括积极的结果。公海自由是指相对独占作用而言,最终必将导致‘使用平等’这一概念……” 这也就是说,“公海自由”的含义决不是仅仅是以国家或个人的“不作为”保证公海上的航行自由,它还应包括对公海的积极利用的自由。“捕鱼自由”无疑是“积极利用自由”的应有之义。
“公海捕鱼自由”的自然法依据尽管在今天看来难以成立,但在数百年以前却被认为是很好理解的:对于任何人可以无害地使用、并且也足够全人类使用的东西,大自然不给予任何人以据为己有的权利。很显然,对当时的人来说,海洋中的渔业资源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并从而形成了“公海捕鱼自由”的原始涵义。
17世纪下半叶,荷兰在公海上推行航海和捕鱼自由的政策;1689年,荷兰执政者奥林奇•威廉登上英国王位之后,英国与荷兰之间的渔业纠纷平息,荷兰获得了捕鱼权;这些事例以及日后丰富的国际实践,都可以充分证明“公海捕鱼自由”这项原则作为国际习惯法的存在。
㈢ 十七世纪的英国商人是不是很勇敢
17世纪是英第一帝国形成时期.第一帝国建立的思想动力源于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在英国重商主义发展史上,托马斯.孟、威廉.配第及达维南特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所提出的重商主义的贸易扩张和殖民帝国理论构成了英国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并赋予了英第一帝国鲜明的重商主义特色.
这一时期商业资本兴起,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各国国内市场统一,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扩张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推动了工场手工业发展,因而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重商主义学派是现代早期经济学的主导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8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阶段古典经济学兴盛时期,是最早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国际问题的理论学派.主张国内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就在这一时期许多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建立.重商主义学派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重金主义和晚期的贸易差额论两个阶段.
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贯穿于北美殖民地整个时期,对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往往交织地发挥着消极和积极的“双重”作用.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完全是从母国的角度来考虑,随着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壮大,其对殖民地不同地区的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消极作用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北美13州殖民地打破英国重商主义对其规定的发展模式成为它们摆脱母国统治走向独立的主要诱因之一.
近代历史中的英国,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相比这种伟大的智慧,其他社会中的那些计谋简直就是不值一提的蝇营狗苟.人们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英国历史上的政治智慧,这可能是人类关于社会问题思考和实践的顶峰,至今无人超越.
中国现存的美元储备超过万亿.这已经招来不少批评.批评者指出,这种巨量的外汇储备并不是什么好事,热衷于积累外汇,只能说明重商主义的思维方式仍然在中国大行其道.中国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果然,就像历史上的所有重商主义者曾经遇到的情况一样,中国巨额的美元储备也面临着严重的贬值问题,且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重商主义并不是表示重视商业,而是重视通过商业取得现金.重商主义者认为,现金是财富唯一的体现方式,而商业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多地挣钱.有了钱,才能富国强兵,才能发展壮大.因此,国家要尽可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贸易顺差是好的,逆差是不好的.而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下巨额的现金,那最好不过.
这种思维方式符合人们“钱越多越好”的生活常识,因此在世界各地流行.可惜,常识未必正确.钱只是交易的媒介.挣来大量的钱,却不去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等于是在白白为他人劳动.对方拿走并享用了你的劳动果实,你却守着一堆纸自得其乐——在金融电子化时代,你甚至连纸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些计算机里的数字.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历史上,英国人也不能免俗,曾经热衷于重商主义,认为获取大量金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到海外开拓殖民地就是为了大量地获取金银.西班牙、葡萄牙不是在开拓美洲的过程中得到了那么多金银吗?
于是,英国人也赶紧来到美洲,开辟自己的殖民地.1607年,得到英国皇家特许状的弗吉尼亚公司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殖民地.在其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人在北美先后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英国还在西印度群岛、印度等地也建立了殖民地或殖民据点.
既然奉行重商主义国策,英国对殖民地最大的兴趣是商业和财富,而不是直接统治.因此,英国对殖民地的政治统治比较松弛,而且,当时的英国本土已经具备了深厚的自治传统,那些殖民海外的英国人自然也会把这种自治传统带到海外.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从一开始就实行了高度的政治自治.英国对此并没有多加干涉.但是,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却一直十分严格,坚持重商主义的国策.
根据重商主义国策,英国开拓殖民地的目标是,把各个殖民地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帝国内,各个殖民地根据自己的条件,各有分工,按照部分服从整体的原则,为整个帝国作出贡献.殖民地要按照英国政府的统一安排,向母国供应原材料,购买母国的工业品.殖民地不能与英国本土在工业上展开竞争.当时英帝国内部的分工是,工业品由英国本土生产,北美主要生产烟草、鱼、木材、棉花等,西印度群岛种植甘蔗,印度则出产各种香料.
帝国的各个殖民地不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利益.他们只是作为帝国整体的一部分,出产英国本土不能生产的原料,并成为英国本土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为了贯彻这个国策,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重要的是1651年通过的《航海条例》.这个条例规定: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只能通过英国或者殖民地建造并拥有的船只进行,其他船只不得介入;殖民地出产的原料只能销往英国或者其他帝国殖民地,不得与帝国外的地区进行自由贸易;殖民地输入的工业品只能来自英国本土,至少要从英国转口.这个条例的用意非常明显,一要促进英国的航海业,二要促进英国的制造业.
18世纪以后,北美殖民地逐渐有了发展自身工业的能力.北美人想要建立自己的工业.英国人对此的回答是:不可以.为了抑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英国陆续颁布了一些法案.1732年颁布《帽子法案》,禁止将帽子从一个殖民地输往另一个殖民地,这等于是在禁止北美生产帽子.1750年通过《钢铁法案》,禁止在北美兴建可能与英国工业竞争的钢厂及炼钢高炉.
英帝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并没有完全破坏当地的经济发展.首先,英帝国范围广大,即使仅仅在帝国内进行贸易,也能够产生出相当的利润,这种垄断贸易甚至让不少殖民地商人发了财.其次,英国并没有严格执行那些法案,殖民地的走私一直非常活跃.走私在很大程度上架空了英国对殖民地的贸易控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毕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后果.这种负面后果逐渐成为殖民地和英国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
1756年,欧洲列强之间展开了“七年战争”.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对手就是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在欧洲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展开了广泛的军事斗争.法国最终败下阵来,英国取得了北美殖民地的主导权.
英国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北美殖民地的形势却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由于面临法国的威胁,十三个殖民地需要母国英国的安全保护,为此而承担一些经济上的牺牲,是可以接受的.但法国既然已经败退,英国的保护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从英国方面来讲,按照重商主义原则,殖民地只应该是母国利益的来源,而不应该成为经济上的负担.七年战争使英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殖民地防务所需的经济负担就格外沉重了.为了减轻经济负担,英国提出,殖民地应该自己承担防卫费用.为此,英国试图增加北美殖民地的税收,以补偿英国驻军的开支,也用来偿还因为七年战争欠下的巨额债务.英国还开始强化执行以往的法案,打击走私,努力维持符合重商主义原则的殖民地地位——原料的提供者和制成品的购买者.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以在美国建国史中读到.英国人想要收税,北美人坚决不服从.双方矛盾逐渐激化,最终战场上见分晓.英国人被打败.1783年9月,英国与美国签订了《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英国失去了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
以后的历史表明,美国独立在英国帝国史上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历史学家以1783年为分界线,将英帝国划分为第一英帝国和第二英帝国.
第二英帝国在北美仅仅保有加拿大、纽芬兰等几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地方,其他殖民地也大多是一些据点和局部地区.连片的北美十三块殖民地的丧失,看来足以使英帝国就此沉沦下去.当时的许多人也确实认为,英国将继西班牙和荷兰之后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就宣布:“英国已降为二流强国!”可事实是,在以后的岁月里,第二英帝国继续成长,不但没有衰弱,反而更加强大,并在19世纪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英国人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答案就是,工业革命赋予了英国人新的观念.在新观念的推动下,面对美国的独立,英国人正确地总结了经验教训,逐渐抛弃了重商主义政策,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日不落帝国”正是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也是自由贸易的辉煌成就.
美国独立以前,工业革命的发展就已经使得英国的重商主义渐趋没落,自由贸易的思想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英国主流社会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变,认为对外贸易比统治殖民地更加重要.“我们的贸易优先于统治”.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划时代的巨着《国富论》,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英国首相小皮特宣称自己是斯密的学生,是自由贸易的信徒.
美国独立虽然表面上严重打击了英帝国,可是实际的损害要小得多.由于实行自由贸易,打破了以往贸易只能在帝国范围内进行的约束,1783年以后短短几年,英国对北美的贸易就超过了殖民时期的最高水平.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英国迅速从战争失败中恢复过来.英国国内也很快就摆脱了失去美洲殖民地的悲观情绪.而且,英国人就此改变了对所有殖民地的态度.政治家和思想家伯克说道:“英国应当用殖民地对她的感情纽带来保持殖民地.如果他们想独立,英国应允许他们独立.”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进入第二帝国,英国继续在世界上扩张势力,但没有采用过去那种尽量占领殖民地土地的方法,而是以保卫全球贸易路线为目的,控制战略要地,如南非、斯里兰卡、马耳他等.对已有的其他殖民地,如加拿大、印度,则改变统治策略,强调更加灵活、温和的治理方式,同时努力建设这些殖民地,促进殖民地自身的发展.结果,说法语的加拿大魁北克和英国人只占少数的印度,都长期留在英帝国内.
英帝国虽然和其他帝国同样使用“帝国”这个名词,但含义大不相同.那些单纯凭借暴力手段称霸,蛮横地掠夺他人的帝国,不但如过眼云烟般很快消失,而且在被统治者心中还留下了残暴可憎的记忆.而英帝国,以自由贸易立身,以传播现代化的统治体系为手段,不但成就了帝国的伟业,而且,把英国的语言、文化、政治传统、政治制度传播到了全世界.至今,英国仍因此而受益.客观地说,世界也因此而受益.。。。。。。。。。。。。。。。
㈣ 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颁布多个航海条例的国际贸易因素是什么
1381年理查二世颁布英国最早的航海条例,1485年和1540年又陆续订立。1651年,英国政府针对当时英国海上贸易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货物以及英国国境沿海贸易的货物,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
这些规定排挤了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危及荷兰的海上利益,导致1652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被迫承认这一条例。
166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重申1651年航海条例的主要内容,规定某些产品只能运送到英国和爱尔兰或英国其他殖民地。1665年爆发第二次英荷战争,英国战败,航海条例稍有放宽。
1651年以后颁布的航海条例是为了垄断英国和殖民地的贸易,维持英国殖民地对英国的依赖,限制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给殖民地的经济带来了正面效应:对美国南部,造船物资和靛蓝的生产受到鼓励,烟草、稻米等产品获得了可靠的市场;对北部,船运业主得以免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商船的竞争。
㈤ 你怎样看待15世纪、16世纪西方的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时代,又被称作地理大发现,指在15世纪-17世纪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发起的广泛跨洋活动与地理学上的重大突破。这些远洋活动促进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间的沟通,并随之形成了众多新的贸易路线。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开始抬头。欧洲则在这个时期快速发展并奠定了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人们不仅在这个时代中发现了新的大陆,增长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也极大促进了欧洲的海外贸易,并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环节之一。而新航路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的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也是复杂而矛盾的。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大发现”是以当时欧洲人的眼光,而非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次发现。有人误以为“地理大发现”是单纯的发现北美新大陆,其实是几个地理事件的综合。
㈥ 材料一 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 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谁控制了海洋
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16-18世纪,世界上哪些国家曾经控制了海洋,成为海上霸主?19世纪中后期,哪个国家成为了世界贸易中心?其取得这个地位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1.荷兰 西班牙 法国 英国 2. 英国 3.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注重海洋发展。
㈦ 为什么14~17世纪的英国的海军最强
掠夺金银财宝,致使西班牙很快成为欧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国。 据统计,公元1545~1560年间,西班牙海军从海外运回的黄金即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万公斤。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 那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轻工业的发展,迫使它急于寻找海外商业市场;舰船制造和航海技术的革新,更加膨胀了英国夺取殖民地的勃勃野心。对于新技术的引进应用也是的英国的军事力量大增。特别是74级战列舰的引用,这种有法国人开发的将火力,操纵性,机动性完美的集于一体战舰,是整个风帆船时代最优秀的战舰,是英国的海上霸权最大的功臣。拜其所赐,当时弱小的英国海军奇迹般的战胜了西班牙、荷兰等海上强国,一跃成为海上霸主
㈧ 17—19世纪英国贵族欧陆游学兴盛,到底能“游”出什么来呢
风气的兴盛
英国的游学之风来相对中国来得较晚,英国的人们在17世纪才开始大量走出国门。
远在17世纪,当时的英国乃至欧洲正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迎接了文艺复兴的洗礼,航海技术开始发展。
那时候的英国,西方早期的人文主义觉醒,驱逐愚昧的启蒙运动即将爆发,英国的船只已经开始向大海深处探索,一个未来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也许正是在此时,开始悄然走在了路上。而17—19世纪,恰好也是英国贵族欧陆游学开始兴盛的时期,接受过了文艺复兴洗礼后的英国,人文主义开始焕发,人们将自己求知的视线,开始从神身上逐渐转换到神的身上,人们不再仅仅的求知不再仅仅是向神求助,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开始走出去。
你能在意大利看到古罗马遗址残存的恢弘气度,你能在法国看到巴黎圣母院涵聚的雍容高雅,你能在德国看到古代典籍里先贤的哲学光辉,你能在荷兰看到风车与牛羊勾勒出的自然之美,你能在西班牙看到一支支高大的舰队旗帜在海风中猎猎作响。
㈨ 英国马噶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的航海情况是如何评价的
使团在观察过清朝的帆船后,马嘎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㈩ 欧洲人航海活动对欧洲历史带来了什么重大影响
各大洲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引发了西欧国家对亚、非、美洲国家或地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
欧洲历史的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时期。该时期内,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在这些远洋探索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欧洲涌现出了许多着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瓦斯科·达伽马、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胡安·德拉科萨、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乔瓦尼·卡波托、胡安·庞塞·德莱昂、斐迪南·麦哲伦与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等。在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对除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则是复杂而矛盾的,除了物资交流外,因带给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占领,可说是一部大侵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