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英镑在英国可以做什么,买什么
吃一顿简餐
看一场电影
坐一次火车
没有来英国以前,总觉得伦敦是一个潮流的现代化都市,来了英国,忽然发现伦敦与想象中的有着巨大的反差。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奇了。
伦敦的第一奇是老。伦敦什么都围绕着老在做文章:建筑是老的,到处是他们标榜的维多利亚式的繁复的建筑。即使不老,他们也会把新的建筑做旧。你不会觉得其中的任何一栋楼会与整个环境中有所不协调。伦敦的人也是老式的,他们非常保守,他们不会主动与你交朋友,所以很难交到朋友。只有融入他们的社会,比如打份工,他们与你熟了,才会接纳你,但你也很难融入他们的圈子。伦敦人爱在周末去的泼托波罗市场,那里,几乎出售来自全世界的古董。我在那里看到了真正的清末民国初的寿山石和青田石,有包浆,绝对"正点",而且,价钱也不贵,才十几到几十镑。(在国内,至少可以买到上千元哦,这可是我的小秘密哦,别抢走我的发现哦),伦敦的银器满街都是,如果讨到一个好价钱,你甚至可以花1英镑(13.5元人民币)买到5把纯银的旧调羹(有1两多)。在伦敦,如果你与人们谈"老"的问题,非常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什么建筑、古董都是他们最爱的话题。
伦敦的第二奇就是贵。出国前,许多人对我说,别带太多东西,那里什么都有卖。但到了伦敦,才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你突然发现,你的钱一下子变得那么少。伦敦,很少可以找到1英镑以下的东西:买个便宜的三明治,要将近2英镑(10倍于国内的价钱)、国内20元钱可以买到的一把普通的菜刀要买30英镑以上(20倍价钱)、国内花5元钱可以买到的很好的碗,在这里竟然要卖到10英镑以上(30倍)。然而许多东西,翻开来一看,原来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当然,也有1镑商店等比较便宜的商店,但70%以上的产品来自中国)。英国,已很少有自己的制造业了,所以,东西来自世界各地。把东西卖这么贵,就是支撑昂贵生活的一种方法。英国人特别会做生意,为了促进消费,有季节性打折,打折往往是二个季节,一个在六月底、七月初,另一个在年底的圣诞节前。在开始打折的第一周,他们的折扣往往在20-30%,然后开始加码,50%,到最后一周,可以打折到原价的70-80%。其实,这是一种消费心理,你想,他们以10倍的价格在销售,打折到1/10,还不会亏,真有他们的赚钱之道。想想,国内的制造商,为了5%的利润要争个你死我活,实在不入商业门道。
伦敦的第三个奇就是落后。平心而论,伦敦在城市先进性和市民对高科技知识的运用至少要比上海落后2年。伦敦人用的软件大部分是Windows98,能用上Windows2000的不多,能用Windows XP的,简直是凤毛麟角。我到伦敦住的第一家房东,家里用的竟然是Windows95!这里软件贵得吓人,所以,伦敦人对新软件,几乎是痴呆。用宽带上网,如果包月使用的话,需要28英镑,所以,不是很普及。在伦敦,并不是没有盗版,街头的摊头,你也可以经常看到盗版的盘片,只是比国内贵了很多,如一张普通DVD的盘片要14.4英镑(对于大部分的伦敦人来说,也算是十分昂贵的),在街头,你会看到7英镑每张,这种DVD质量十分低劣,外壳一般是彩色打印机打印的。如果不带外壳,可以便宜到5英镑。连同屋的日本学生说,伦敦简直就老掉牙。无怪乎英国文学家贝特·米德勒要说:"当纽约是3点钟时,伦敦仍是1938年"。
伦敦的第四个奇就是伦敦人做生意经。这种生意经,赢浸在伦敦人的每根神经里。因为他们吃的是从法国、意大利来的(除快餐外、好一点就是意大利比莎饼、思巴盖提面,再高档一点的就是法国大餐,没有本地的特色食品)、他们穿的(服装)是从中国来的、他们用的(电器)是从日本来的。所以在高昂的生活费的压力下,伦敦人剩下的就是卖了,他们把东西卖到天价,然后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引诱你去买。所以,简·莫里斯有过一句名言:"伦敦比欧洲的其他城市更像在作秀,她在靠欺骗生存"。伦敦麟次节比的都是商店,商业的繁华程度,世界其他各大城市难左其右。金融交易所、金属交易所等,每天进行着海量的交易。各种拍卖行不计其数,就邮票拍卖,每周就有十余所拍卖行在进行拍卖。伦敦人有的是祖宗传给他们的宝物(更确切的说是从全世界的被征服者手里得来的。当年,中国就赔款了上亿两白银),这也就是他们特别钟情于古董街的理由。所以,东西比上海贵10倍,不是什么稀奇事,而1英镑买5把银调羹,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了。
伦敦的第五奇就是他是真正的艺术世界了。这里遍地都是博物馆,而且大部分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的,里面艺术珍宝应有尽有。伦敦人的祖先征服了全世界,所以,在他们的珍宝馆中,藏有全世界最好的文物和艺术珍品。在大英博物馆中你会突然发现,他们把埃及、把希腊、把全世界的文明几乎全部搬到了英国。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古文明财宝他们并没有得到多少,很少可以看到故宫、上海博物馆等中所藏的精品。伦敦人的街头艺术则更让人耳目一新。他们可以把身上涂满油彩,让人觉得是一个雕塑品,但你在他面前放下几个铜板,突然,他会朝你做怪脸、发出鸟叫般的声音来逗你了,看了让人叫绝。街头演奏员的水准更让人大跌眼镜,在科文特加登的街头乐器演奏水平,绝对不在中国任何一枝乐团的下。后来才知道,原来来这里表演的许多在这里卖艺的是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级的演员。
㈡ 英国王室的成员,比如王子,国王等,他们日常的工作是什么要对国家大事做决策吗他们平时的工作是什么
给予女王执行其作为联合王国元首职责的奉给(国家元首支出)来源于王室费:于每一统治期开首时,由君主交付予议会的王家土地收益的一小部份。 所有的王家土地皆由王家产业署管理:一对议会负责的机构。在2003-04财政年度,交付的金额是£176.9百万, 其中国家元首支出是£36百万。国家元首支出并不包括保安支出。
只有女王和爱丁堡公爵能从王室费中取得奉给。爱丁堡公爵每年会获得£359,000。
有少数的王室成员任公职;他们会从议会年金中取得用以支付公职开销的年俸。
约克公爵:每年£249,000
威塞克斯伯爵:每年£141,000
长公主:每年£228,000
格洛斯特公爵、公爵夫人:每年£175,000
肯特公爵、公爵夫人:每年£236,000
亚利桑德拉郡主:每年£225,000
以上金额会由女王用她的私人资金付还。
虽然女王一直以来自愿接受增值税和其他间接税,不过她自1992年起才开始缴付入息税和资本收益税,缴税的内容保密并且属自愿性质。只有女王与王夫菲利普亲王才能得到王室费。自从1993年以来女王的个人收入也像其他英国人一样被征税。女王的私人物业〈例如:股份、珠宝、行宫等〉也会被征收遗产税,不过元首对元首的遗赠就不在其列。[1]
[编辑]英联邦
在联合王国以外,女王和其他王室成员都会定期履行其他十五个以女王为国家元首的英联邦国家的公职。因为这些国家的王位与联合王国的王位在法律上是分开的,该等公职支出是由该些国家透过立法预算拨款支付。大部分的拨款适用以支持女王在该等国家的代表的支出,一般称为总督,不过也有少量款项用以支付官式访问的支出。
㈢ 英国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和英国在干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
一般认为工业革命开始与1750年前后,兴盛于1830年前后,约在19世纪传入北美。其初期具有代表性的发明包括1765年的珍妮纺纱机,和18世纪中叶的瓦特蒸汽机。
在同一期间。整个欧洲范围内启蒙运动蓬勃发展。具体到法国,可以说一直在闹革命,当然,工业革命的影响已经传入法国了。
1789年巴黎市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大革命爆发,通过《人权宣言》,实行三权分立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1799年,拿破伦发动政变
1804年,拿破伦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颁布《民法典》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登基
1830年,巴黎人民起义,推翻波旁王朝,七月革命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1852年,拿破伦侄子路易建立第二帝国
1870年,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1875年, “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结束了86年斗争
这期间还有包括鸦片战争等和中国有关的部分。
至于美国,因为在17世纪中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而不是独立的国家,所以开始的时候主要实在闹独立,后来则是逐步扩大地盘,以及废奴运动。
1773年,波士顿发生倾茶运动,以抗议茶叶条例。
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抗议英国的行为,呼吁人民起来斗争。
1775年,列克星敦和康科德人民对英军进行反抗,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草案。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草拟了新宪法。1789年,宪法正式生效。
1787年,联邦国会通过西北土地法令,开始扩张。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乔治·华盛顿就任第一任总统。
1803年,美国从法国拿破仑手里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全部土地,使美国领土面积增加一倍。
1819年,美国和西班牙签订条约,西班牙把佛罗里达割让给美国,并放弃对俄勒冈地区的全部领土要求。
1820年,国会通过密苏里妥协案,重新划分自由州和蓄奴州的边界线。
1842年,美英签订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划定美国和加拿大在缅因州和明尼苏达州的边界。
1848年,美墨签订一项条约,规定墨西哥把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犹他、内华达以及科罗拉多的一部分割让给美国。
1850年,美国国会通过1850年妥协案,制定逃奴追缉法,镇压废奴运动。
1861年,南部七个州组成美国联邦同盟,杰斐逊·戴维斯为临时总统。
1861年,林肯总统宣布国内存在叛乱,并召募75000名志愿者,南北战争爆发。
1863年,林肯签署《解放宣言》。
1865年,南部邦联军投降,美国内战结束。
参考了法美两国近代史大事年表等
当然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列出,比如中美交往,美国强迫日本结束锁国状态,电报的发明等等。
㈣ 英国人周末都干什么.
英国人一般多的是逍遥和自在
中国的每次周末, 街道上的人明显比平时要少,都在家里懒散的睡觉,或者TV 但是英国人却不大一样 他们有的去教堂 有的在佳丽休整花园 或者去海边洗浴光浴,游泳,出海。
更是有的周末他们会在附近广场开PARTY
尽管来跳舞的人是最普通的老百姓,
但却有专业的鼓手,爵士手与歌手为他们狂欢。
他们在音乐下跳起英国最传统的牛仔舞,
周六购物,周日去教堂礼拜
很休闲的啦.
㈤ 英格兰人乘火车旅行的他们通常做什么
对于英格兰人来说,乘火车旅行通常在火车上不是喝红茶,吃面包,聊天就是喝酒聊天
㈥ 英国学生在 他们的节日里做什么
就大学生来说,圣诞是3个星期假
复活节是一个月
基本在假期里能做的有:
1. 玩
2. 学习
3. 打工
完全可以自己分配自己的时间
㈦ 在英国的朋友们,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呢
别人回答过:照抄的
英国大部分地区的生活方式和国内很不同。人们生活节奏比较慢,早上商店到了10点多才开门,晚上5点就关了,周末开得更晚关得更早。到6点除了路上奔驰的小车外,就看不到什么行人了。夜晚更是安静得出奇。但是市中心的Pub确实热闹非凡。这里一些小的便利店,关门都很早。大型超市离学校又比较远,我们一周去一次,把一个礼拜的食物全采购齐全。回国后才能深切感受到国内物质生活极为丰富。
真正英国本土的食物挺难吃的,薯仔泥、薯条、煮薯仔、烤薯仔,除了薯仔还是薯仔。那里薯仔品种繁多,不过在我眼里没什么区别。最着名的fish & chip也不过如此。意大利、中国、泰国、印度食物在英国非常流行。由于气候原因,英国畜牧业非常发达,但是蔬菜和水果要靠进口,所以都卖得非常贵,品种也比国内少很多。刚到的时候,我只吃最便宜的鸡肉和胡萝卜。由于生活拮据,平时一日三餐我都自己做,打工后生活改善了不少,偶尔也会到餐馆享受一下异国风味。英国许多大城市都有中国超市,里面中国调料、干货和一些蔬菜都非常丰富,价格当然也不菲。我们有时会去买些一般超市里买不到的中国食物,如老干妈啊,豆腐啊,面条啊什么的。久而久之,我们都掌握了许多省钱的窍门。比如,下午5点左右和晚上9点左右,超市都会处理许多快到期的蔬菜和肉类,价格非常便宜,我们一进超市就直奔打折区。老外的标准很严格,其实在我们看来,那些食物还是挺新鲜的。尽管吃得比较节省,但是到英国几个月后,我的体重还是迅速增长了20多斤。所有的人都说女孩子在英国长胖是定律,看来我也难以幸免了。虽说英国的食物不太爱吃,但是那里的甜点、冰淇淋却是令女孩子无法抗拒的。价格比国内便宜不说,口感更是国内比不上的。在国外呆久了,黄油、cheese也成了我的最爱,难怪胖得不行。很奇怪,回国后体重又恢复到从前。
我们平日里上完课后就去图书馆,要么就回家,没有什么逛的,生活很简单,所以喜欢在厨房里做些好吃的,厨艺也大有长进。中国学生间经常聚餐,饭后就神侃。大家都来自祖国各个地方,天南地北,大家似乎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学校里有很多帮助学生的机构。对我帮助非常大的是Charity Centre。这个是教会组织,负责人是一对老夫妇,Cliff和Sherry,他们都是基督徒,待人极为真诚,并且热情地帮助每一位外国学生。中心里很温馨,环境干净舒适,微波炉、咖啡都免费给学生提供。休息的时候我们经常来这里坐坐,和Cliff聊天。开学的时候,他们召开了一个国际学生欢迎会,我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活动,期间认识了Gayle,一个很好的美国女人,40多岁了,哲学系的博士。中心每年都会安排一到两个外国学生到定点的英国家庭。我非常幸运申请上了,他们是住在半山的一个中产家庭,对我非常热情,经常接我到他们家吃晚饭,很正式的那种。到了万圣节、圣诞节,他们也会邀请我们去他们家感受西方节日的气氛。男主人Robert是个中国迷,他们喜欢中国,并且在中国旅行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国历史也有很深的了解。我也送了他许多中国纪念品。我也定期到Cliff那里学习圣经。虽然我不信仰基督教,但是这确是一个学习英语的很好途径。Cliff会给我们讲很多故事,讨论一些人生的看法。
英国虽小,但是人口少,显得地大。我们学生的住宿条件都非常好,每人都有独立的房间,还有为夫妇设计的大房,只是客厅、厨房、厕所和洗浴间共用。我住过的两个宿舍一个是别墅,一个是百年的旅馆改建。2层楼的别墅只住5个学生,大客厅,大花园。老旅馆很古朴,里面一直流传着鬼怪的传说,但据说都是好鬼,还有白衣骑士呢,一段时间弄得我们怪紧张的,我对面的台湾夫妇给了我一张盘若波罗蜜多心经,要贴在墙上,说是可以避邪的。
参考资料: http xiyouji hk西游记留学生家园
㈧ 英国王室受英国人爱戴,他们对英国有什么贡献
骂归骂,但英国人确实很爱他们的国王,这个“民族情感”由来已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法国大革命时候路易十六的脑袋落地,法国民众热烈欢呼,又一口气砍了好多贵族的头才歇手,从此法国再无国王。
而英国的断头国王查理一世被砍头时,断头台周围的民众发出了抑制不住的哀怨和抽泣。并且没了国王浑身不自在的英格兰人,等到护国君克伦威尔一死,就迫不及待地把查理一世的儿子找回来了,赶紧得给他戴上王冠,高呼“查理二世万岁!”——英格兰人可总算又有个国王了。
一战和二战时期,王室也积极和民众一起抗战,还为了避嫌把自己祖上的德国名字都改成了英国的“温莎”,民众怎能不爱?当然,目前英国王室对英国的主要贡献在民族精神和文化象征上,给英国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客流。
㈨ 英国的篝火节中,人们会在这一天做什么样的活动
一、英国篝火接也是他们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面他们会穿着各种各样的古怪衣服,然后,到这些人中间,可以在这里聊天,也可以在这里,做一些比较稀奇古怪的活动。
四、今年,从11月2日开始,英国各地都举行了焰火和篝火晚会。在私营部门,这段时间经常有枪支。在我们镇,烟火表演是在11月5日17:30,在格林希尔郊区,从我们家步行半小时。下午,天还很黑。我看见邻居们在院子里点燃篝火。有几个人在院子里放烟火。虽然我们没有去看烟火表演,但是烟火和大炮整夜都充满了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让人不时感觉到过年的错觉。
这就是在英国篝火节的时候,他们会举行的一些活动,我们中国的篝火节是和他们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