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对华关系如何

英国对华关系如何

发布时间:2022-11-06 10:07:33

‘壹’ 中国和英国的关系怎么样

大致和英国差不多吧,德国和英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的观点和中国很大不同,同时对于中国内部很多问题都指手画脚的。还有一点,德国在1990年代积极推动东欧剧变和北约东扩,尤其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支持前南斯拉夫分离的国家,这,事实上是严重损害中国海外利益的。当然由于德国在对经济贸易方面相对于英法两国更加务实(英法两国间情况不同,英国是由于当地媒体对于很多贸易产生的经济问题的浮躁态度,法国是由于自身经济在欧洲国家的特殊性,不象其他西欧国家那样依赖于贸易),所以,就德国人均对华贸易和对华提供技术转让的积极性,德国远走在英国之前。

不过有一点,德国和英国一样,和台湾政权都保持相当的距离,从不对台湾出售任何武器。同时,就反G传统来说,德国也不如大多数美洲国家那么强硬。

1972年联邦德国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在绝大多数美洲国家之前,在西欧大国,却属于相对较迟的一个。

附:

西欧大国和大陆建交时间表:

英国:1954年和中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升级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法国:1964年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意大利:1970年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联邦德国:1972年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西班牙:1973年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贰’ 19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对华贸易状况如何,为此英国采取了什么手段

19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对华贸易逆差为了扭转这个局面,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

‘叁’ 伊丽莎白二世亲中吗

她本人的话可以算是,但国与国之间没有情深似海的友情,也没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更不会存在海誓山盟的爱情。双方的关系好与坏,完全是基于利益而来。若是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做到互利互惠,那就是矢志不渝的伙伴;若是产生了利益冲突,马上翻脸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我们围追堵截,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位,自欺欺人地去拉拢所谓的“中华民国”。

彼时英国作为美国的母邦和它的传统盟友,居然没有与其站在一边。在中国建国后的1950年,就主动与台湾当局断交,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位。英国也是首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

1954年中英高层多次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公报,成功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走出了中国破冰的重要一步。在以后的日子里,中英之间合作密切,英国也因此遭到了美国的敌视。

而1971年中美建交后,英国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和中国交往,在1973年中英正式建交。后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还曾盛情邀请过华国锋前去访问。

尽管如此,彼此之间仍然心存芥蒂。毕竟中国香港,曾一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它一天不收,中华儿女心中一日不得安宁。在中英领导人进行过多次磋商后,最终于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尽管谈判期间发生了诸多不愉快的事情,但这并不妨碍两国的友好往来。

声明签署两年以后,伊丽莎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来到中国访问。受到了胡耀邦总书记和李先念主席以及邓小平主任的热情接待。他们去了北京,又到了上海,还去了西安、广州和昆明,热情的中国人民给伊丽莎白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

21世纪的中英关系,也在逐步向好发展。尤其是欧思邦接任财政大臣后,双方展开了全面的合作。他说:

“英国必须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贸易伙伴。中国仍然是未来世界的主要驱动力,两国还有机会再造黄金十年。”

此外,他还去往成都和乌鲁木齐,以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他对于人民币国际化非常支持,积极地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

在他执掌英国财政的那些年里,与中国签订了48项合作协议。脱欧后的英国,还一度想和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两国的领导人,来往也很频繁。

(二)、详解态度大变脸:昔日友,今日敌

如今的英国,对华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从原来的亲中,倏然成了现在的反华急先锋。不妨来看看,英国都做了哪些伤害两国友谊的事情。在中美贸易战期间,特朗普极力打压华为,而英国在欧洲率先掀起了一股反华为浪潮。

在香港的“反送中”游行中,英国开始干涉其中,还扬言称这违反了《中英联合声明》,并且召见了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以表示抗议。

在《国安法》推行之际,英国又在一旁推波助澜,煽风点火,说该法案违反了《中英联合声明》中,中国保障香港自由,自治以及维持司法独立的承诺。

为此,英国从2021年开始,准备给符合申请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的香港人及其家属,在英国居住、读书或工作5年的权力,在到期后还可以申请无限期居留。只要住满一年,就能成为英国公民。

这些作为看似是为香港公民着想,其实是妄图分裂中国,鼓动更多的香港人与统一的中国为敌,其心可诛。

在新冠疫情暴发后,英国当局开始让英国广播公司炒作“源头论”“隐瞒论”“责任论”,肆意抹黑中国。

同时,该公司配合美国,宣扬中国新疆存在“集中营”,谎称职业培训机构是一座大监狱,维吾尔族群众在里边无法使用本民族语言,必须放弃原有的信仰,还得被逼迫着劳动。

现在拜登上台后,英国反华更是变本加厉。它扬言要配合美国在中国南海和台海的军事行动,并且派遣军舰前往南海,以维护航行自由。如今的中英关系,当真可谓是跌至了冰点。那么,为何英国会从原来的亲中国家,变成现在的反中国家呢?

(三)、今非昔比的日不落国

首先,为了可怜的自尊心。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没有争议的。但英国作为一个老牌殖民国家,一直认为自己应该对香港负责。

尽管它已经没有了对香港的控制权,可在英国的认知里,香港的好坏还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它认为自己有能力也有义务干涉香港的内部事务,有责任让香港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下去。

可英国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不可一世的不列颠,中国也不再是腐朽的清王朝,英国在发现中国不再听之任之以后,十分重视。

所以,现在英国对华态度改变的第一个原因,应该是香港问题。英国不愿认清香港是中国的这个事实,它还以为香港是自己的殖民地,认为香港是女王王冠上的明珠。这简直是痴人说梦。而当我们态度强硬时,它就开始恼羞成怒。用愤怒来维护最后的一丁点尊严。

其次,因时而异,因势而变。当年英国敢不顾美国的反对,与中国交好,是因为它还算是个主权国家,在欧洲还有一定的影响力,还能注意自己的国际形象。即使没有了美国的鼎力相助,至少英国在欧盟中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但现在不同了,英国脱离了欧盟,这意味着它在偌大的西欧处于孤立无援状态,所以只能尽己所能地向美国靠拢。虽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还有印度这些国家为英联邦成员国,可英国对它们根本没有实际控制能力,说白了,它早已经被美国架空了。

美国对自己这个曾经的大哥,态度是好是坏,全凭自己的心情。而英国也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得过且过。它必须要维护美国的利益,为其冲锋陷阵,充当它的马前卒。如果没有了美国,英国就是众矢之的。

在特朗普执政期间,那么多欧洲国家选择与美国划清界线,唯有英国还紧随其后,不愿脱离关系。

所以现在英国不断地在欧洲搅局,好让美国的势力见缝插针,赶紧进驻。唯有靠着美国,英国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屹立不倒。也只有美国,能够让英国再感受一下日不落帝国当年的风采。

为了博得美国的欢心,它必须非常卖力地展示自己的忠心。美国让做的它做;想让做但是还没做的它也做;美国能说的它说,美国不能说的它也说;美国敌对的国家,就是英国的对手;美国想针对,而又不好撕破脸皮的国家,英国也率先冲上前去给其施压。

现在的资本主义阵营中,美国是老大,英国是老二,而法国也想当这个老二。为了保住现有的地位,英国除了卖力的表演,绞尽脑汁的表现,它还有什么办法?

总结而言,现在英国对华态度的转变,与其脱欧亲美这一举动是密不可分的。它既然要加入美国这个队伍,就必须得递交投名状。

现在拜登总是在针对中国,那么英国也不能坐视不管。它必须要比美国做得更过分,这样才能获得其信任。说来英国倒也真是可怜,明明已经没有了叱咤风云的实力,但心中还是对大国梦,强国梦和霸主梦难以忘记,只能通过硬“舔”美国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两权相利取其重,在英国和日本看来跟着美国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素来与人和平共处,并无法满足英国的梦想,所以它只能拥抱美国。但是现在英美地位的互换,想必英国心中也很不是滋味。

英美这样的霸权主义国家,与如今的时代格格不入。中国应当尽快提升自己的实力,严厉地惩处这些扰乱世界的匪徒。

‘肆’ 中国与英国的关系是怎样的

中英关系(英语:Sino-British relations或Anglo-Chinese relations)指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国家关系,最早始于18世纪末。 [编辑] 历史 1637年,John Weddell船队抵达澳门,然后从广州载回600吨货物,主要是糖,但是没有与明朝建立正式关系。 1684年,康熙皇帝同意四口通商,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厦门直接进口茶叶。 171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被允许在广州建立商馆。 1757年,干隆皇帝废除四口通商政策,改为广州一口通商。 175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洪任辉(James Flint)率领英国船北上天津,通过直隶总督向干隆皇帝递交诉状,告广州海关刁难勒索外商,希望清朝开放多个通商口岸。干隆皇帝阅后大怒,认为英国人越级上访,有辱大清朝廷尊严。下令将洪任辉驱逐。 1784年11月24日,英船Lady Haghes号在广州黄埔因鸣炮误毙中国海关吴亚科、王运发,放炮者被交出,经当地政府审判后被绞死。 1792年,乔治·马戛尔尼带领着英国的外交使团在承德觐见干隆,要求多口通商但被拒绝。理由是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 1816年,阿美士德外交使团访华,然而英国与清廷双方因为在礼节上出现分歧,结果使团未能谒见清嘉庆帝。 1839年到1842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清朝被迫五口通商。 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76年,中国在伦敦设立永久性大使馆,首任公使郭嵩焘。这也是中国在境外的第一个大使馆。 1886年,中英缅甸条约。 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01年辛丑条约。 1927年北伐革命中,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43年1月11日,《中英新约》签字,除香港九龙外,英国放弃在中国的特殊权利。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

‘伍’ 英国脱欧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1、影响中欧关系

作为欧盟内部的一支重要力量,英国在中欧关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脱欧”后预计英国的对华态度不会出现重大转折,但英国与欧盟“分手”后,将出现欧盟与英国各自与中国“打交道”的局面。

英国原是欧盟大国,对华态度积极,英国的对华政策对欧盟产生过不小影响。例如,在呼吁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英国持积极的对华立场。

英国脱离欧盟,中国就缺少了一个影响欧盟对华政策的重要抓手。

2、合作机遇可能增多

英欧分家之后,双方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可能都会更加重视与中国发展关系,从而给中英和中欧合作创造新机遇。

英国一向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中英关系已步入“黄金时代”,各领域合作进展显着。2015年以来,中英经贸合作成绩喜人,中国的不少银行和金融企业选择在英国开展业务,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加速推进。英国不少专家和金融界人士纷纷看好中英金融合作和中英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前景。

英国拥有不少全球化的产业,东亚地区有很多英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范围。英国“脱欧”后很可能继续向东看,甚至更加向东看,中国与英国的合作机会将更多。

而从欧盟的角度来看,周弘认为,英国脱离欧盟后,中国与欧盟其他国家在一些领域的对接会更加直接。“不需要绕弯了,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可能会更加紧密。”

(5)英国对华关系如何扩展阅读:

英国脱欧对自身的影响:

1、短期利益

英国退出欧盟,在短期内对英国无疑是有利的。

英国可以立即省下每年需缴纳给欧盟财政的80亿英镑款项。支持英国脱离欧盟的人说,90%的英国经济与对欧盟的贸易无关,但仍然受欧盟规章的掣肘,摆脱欧盟将使英国许多中小企业不受欧盟规章制度的钳制,就业机会可能会因此增多。

2、长远影响

失去欧盟成员国的资格,英国难以依托欧盟在欧洲和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将大打折扣。

在贸易方面,英国与欧洲向来唇齿相依,有一半贸易额都来自欧洲其他国家。若脱离欧盟恐令英国与欧洲贸易关系受到影响,影响到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及资金避风港的地位,如果大量投资从英国撤出,经济前景或进一步转差。英国试图与欧盟重新谈判两者关系,可能构成不明朗前景,有损商界利益。

另外,失去在布鲁塞尔、柏林和巴黎的影响力,英国将更加被华盛顿冷落,并且在诸如环境、安全和贸易等众多跨国事务中被边缘化。美国和其他盟友想要英国留在欧盟内部,一旦离开欧盟,英国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孤立的国家。

‘陆’ 中英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对当前我国的治国理政有何启示

新中国成立仅三个月,英国政府经仔细权衡,不顾美国阻挠,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法律上的政府"。应中方的要求,中英两国从1950年上半年开始了艰苦的建交谈判。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英国在对台问题上所持的骑墙态度致使两国关系一直麻烦不断,建交谈判曲曲折折,曾因朝鲜战争的爆发而一度搁浅。但中英两国都有改善彼此关系的诚心与愿望,双方能够扩大共识,减少分歧,日内瓦会议后不久,两国便互派代办,这种代办级"半建交"关系的建立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创举。分析这段特殊的外交历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利益的驱使--外交承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华民族近百年屈辱的外交史一去不返。毛泽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全世界发表公告,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愿意同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同日,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把中央人民政府的上述公函致送各国政府,周恩来在公函中说:"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2]当时,中国制定同外国建交的三项原则是:与台湾断交、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尊重中国主权。新中国的中英关系也是基于上述原则开展的。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宣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从即日起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之合法政府",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新中国建立关系。英国政府同时发表声明,撤销对国民党残余集团的外交承认。[3]纵观中国近百年革命史,英国政府历来对中国革命采取不同情的态度,甚至在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了敌对的行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英国如此迅速地做出这一外交决策呢?这并非是权宜之计,而是英国政府权衡利弊后的务实政策。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根据本国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需要制定的,这就决定了英国的对华政策不是消极地追随美国,而有自己独立的一面,它更多地体现了英国自身利益。战后,英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扩大英国在华的一切利益。首先,英国在旧中国有很大经济利益。它在旧中国的庞大投资,虽然在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前抽走了很多,但据估计,仍有10.33674亿美元,[4]占各国在华投资的1/3,居第一位。中英贸易也是英国所重视的。二战前,英中贸易总额达1.06亿英镑。二战后,由于美国霸占市场,英中贸易呈下降趋势,1948年降至600万英镑。这时,美国不仅不愿意承认新中国,甚至认为考虑这个问题的时机还未到来。[5]中国革命胜利后,必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而四亿多人口的大市场使英国对华贸易具有良好的前景和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美国既然甘愿退出中国市场,英国便自然想趁机填补这巨大的贸易空白。要恢复战前在华经济地位,英国就必须与新中国政府建立稳定的健康的关系。其次,英国承认新中国也着眼于英国在香港地区的地位和利益。中国大陆的解放使英国对香港的前途深感担忧。香港沦入英国手中是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的产物,而中央人民政府已宣布不承认这些条约。此外,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大陆。英国无意放弃香港这个重要的商业和金融据点,力图维护对香港的统治。英国人希望香港免遭共产党控制,方法是强调香港在对华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并表示愿意就香港的政治前途与共产党进行讨论。他们认为,只要承认共产党政府,这两个方法就能加以利用。最后,还应当指出:英国的外交承认除了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外,还有其政治目的。冷战中,英美两国一样,都不愿看到中苏结盟,而试图通过外交承认来争取中国,至少使中国不过分倾向苏联。1949年12月16日,英国在给新西兰首相的一份绝密电报上宣称:"对抗俄国影响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共产党与西方接触,越早接触越好"。[6]综上,英国是基于自身利益才率先承认新中国,并试图协调与新中国的关系,但我们应当赞赏此举,认为这种外交承认是明智的,务实的。当时的上海《大公报》指出:"英国的承认扩大了英国同美国的分歧,并且将英国人民的友谊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截然区分开来。[7]的确,这一外交承认有助于新中国在对西关系中打开缺口,发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二、分歧与斗争--建交谈判英国承认新中国并不表明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赞同和肯定。正如战时首相丘吉尔声称:"承认一个人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一种赞同之举......建立外交关系并不是表示恭维,而是要获取便利。"[8]由于中英两国对"承认"的理解和立场存有差异,英国尚未断绝与台湾的一切官方关系,因而尚不具备正式建交的条件,两国遂从1950年3月2日起开始建交谈判。中国政府在谈判中要求英国政府澄清三个问题,即:英国政府必须彻底断绝与台湾国民党的关系,澄清它的代表在联合国对中国代表的投票行为,以及英国政府在英国、香港和其他英国属地的国民党的各种机构和中国的国家财产所持的态度。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台湾问题。从维护在华利益出发,英国采取了承认新中国的政策,但在台湾问题上,却采取了追随美国的立场,换言之,英美"特殊关系"或美国因素决定了英国的台湾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英国对台湾的归属含糊其辞,不愿履行《开罗宣言》中的承诺。尽管英国不久以后正式承认新中国,但仍保留英国驻淡水领事馆,并没有彻底断绝与台湾的官方联系。而英方却在谈判中声明:淡水领事馆其职能是保护英国侨民在当地利益,并不表明英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对此,中方难以接受。英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各个机构中顺从美国意志,以投反对票或弃权票来阻挠苏联政府关于开除国民党政府的提案的通过。中方要求英国对其在联合国表决中的暧昧态度给予澄清。英方却认为由于在历次投票中中国不可能达到多数,英国只有投弃权票。中方尤其关注英方对"两航"飞机的态度。1949年11月9日,中国、中央两航公司全体员工在香港宣布起义,12月3日,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两航公司在港资财,决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手段移动或破坏,中国政府的此项产权应受到香港政府的尊重。[9]在谈判中英方代表胡阶森称中方所提问题相当复杂,牵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问题。在美国压力下,5月10日,英国枢密院颁布枢密令否决香港地方法院关于"两航"飞机产权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的判决,宣布在飞机产权做出终审裁决前将飞机扣留在港。针对这种出尔反尔不守信用的不友好行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致函英国谈判代表,严重抗议英国政府这一行径,要求立即解除扣押,但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积极响应。上述事实表明英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既想保持与发展同新中国传统的贸易关系,又想取悦于美国,维护与巩固美英的"特殊关系";既想与新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又与台湾国民党政府背地里勾勾搭搭,进行事实上的官方联系。这实际上就是拒绝在平等、互利以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致使中英关系无法进一步发展。1950年5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发表了关于中英建立外交关系谈判经过的谈话,向世界人民揭露了英国政府对中英建交谈判所持态度的真相,要求英国政府对这些言行不符的问题,进一步加以澄清。[10]当然,英国主动承认新中国及其后的中英建交谈判在某些方面给两国关系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中英关系的前景是较为乐观的,双方都为发展彼此关系做出了努力。但由于英国把维护它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作为其对外战略的基石,发展对华关系以不损害英美关系为限,在对台政策上追随美国摇摆不定,甚至从原有立场上后退,使已有良好开端的中英关系蒙受损害。朝鲜战争的爆发又使这一关系雪上加霜,中英关系由对话转为对抗。英国紧随美国,参加发动了侵朝战争,采取了一系列敌对行动。在台湾问题上,英国反对中国人民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并主张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在缔结对日和约问题上,英美一道将中国排除在外;在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同美国一道投票赞成联合国搁置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毛泽东在1952年5月10日与尼赫鲁夫人的一次谈话中说:他本人很关心中英之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一事,但不幸的是,英国对华政策使之成为不可能。他批评了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变化不定。[11]由于英国强硬的对华敌视政策,中英两国建交谈判无法继续下去,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谈判被无限期搁浅下来。三、求同存异--互派代办朝鲜战争的爆发一度中断了中英谈判,但中英两国的外交联系并未因此而中断。留在北京的英国外交人员仍受到公正待遇,享有外交特权。在武力威胁与经济封锁等遏制政策无法奏效情况下,英国又试图重新启动早已搁浅的建交谈判。1953年中国开始制定并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而中英贸易和英国公司的地位,由于英国政府根据美国要求实行对华禁运而被破坏。同中国市场最有密切关系的英国实业界机关报香港"远东经济评论"在论及英国在华公司关闭时写到:"中国无论发生任何变化,但总有一个稳定的因素:‘中国必须做生易'。"同时该文还指出:"当朝鲜荒谬的战争结束和中国可以自由的致力于恢复经济时,它实际上将需要一切,而英国商人在满足中国的需要方面要起自己的作用。"[12]英国实业界人士估计到新的迅速发展的中国比旧的、处于附属地位的半殖民地中国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前途。从经济上封锁中国,在英国是极端不孚众望的,而且引起各界包括政府人士的抗议。因此,朝鲜战争结束后,英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政策,表现出友好姿态。而此时的新中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已彻底取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日益巩固,到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可以使它在对帝国主义国家政策方面采取更灵活的立场。1954年4月26日讨论朝鲜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在日内瓦召开,日内瓦会议给中英两国高层领导人提供了就双边关系进行直接交换的机会。日内瓦会议间,中英两国外长频繁接触,艾登外长希望中国向英国派驻相应的人员来伦敦。周恩来严肃批评英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但考虑到英国在印支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美国的立场,便当即表示愿派相应的人员去伦敦。周恩来指示负责对外贸易问题的雷任民多找关系与同在日内瓦的咸尔逊和英国贸易界人士接触,争取以英国为突破口,冲破美国控制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实行的封锁禁运政策,打开英国市场。杜维廉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他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英国政策突然松动了。杜维廉回忆说:"我同外交部西欧司司长宦乡和中国外贸部副部长雷任民举行了正式会谈......英国在华侨民遇到的许多麻烦现在获得了解决。出境许可证发放了,就连英国在华公司遭到关闭问题进行的谈判也取得了进展。"[13]由于两国领导人能够搁置争议寻求共同利益点,两国关系有了转机。6月11日,英国政府批准向中国出售数千种非战略物资。6月16日,周恩来和艾登举行会谈,6月17日,中英两国正式公布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据此,杜维廉于7月8日向周恩来呈送了由艾登外交大臣签署的委任书。中国政府亦于9月2日任命宦乡为驻英代办。这样,几经曲折中英终于建立起代办级外交关系。英国朝野一致热烈欢迎中英关系的改善,把它视为日内瓦会议的一项积极成果。1954年8月,周恩来在外交政策报告中指出:中英关系这种改进将有助于我国和西方国家建立正常关系的可能性的增长。日内瓦会议后,中英联系更加密切,交往更加频繁。中英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英经贸关系的发展。从50年代到60年代,在西方禁运的条件下,中英两国贸易额却增加了十几倍,至1969年已占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10%多,其中中国对英国的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6%。[14]英国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欧洲最大贸易伙伴。

‘柒’ 英国和中国的关系挺好

英国和中国的关系不会挺好。我说圆明园八国联军就有英国。从那时起就不好。

‘捌’ 英国工业联合会警告:国企业正切断对华贸易关系,如何解读这一言论

引言:小编认为,这一言论发表的基础是英国国企害怕由于英国政府最近因为竞争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反华事件会影响到企业以后的发展,担忧企业因为英国政府的对华态度而受到影响。当然,英国国企的这一担忧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小编想说切断对华贸易关系,不赞同持续英国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这一选择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这很有可能会给英国经济带来史无前例的伤害。

因为中英两国的经贸联系一直都是非常密切的,与中国断绝联系可能会让英国部分商品断货,会缺少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很有可能会加剧英国的通货膨胀。在疫情横行全球的时代,英国的经济本就受疫情的影响,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如果在此刻选择与中国断绝关系,这对英国的经济更是会造成不可预估的伤害。而且如果英国断绝与中国的关系,那么英国经济的空虚就需要别的国家来填补。这就会加大英国对其它国家的依赖程度,对英国本身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小编希望英国的国企领导人们,可以理性思考怎样的选择才会为英国国企带来一个光明的未来,慎重做出正确的选择。

阅读全文

与英国对华关系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去意大利劳工怎么申请 浏览:589
印度血檀木哪里产的 浏览:817
中国中部38师在哪里 浏览:983
中国男足对伊朗哪个台 浏览:47
中国古代印尼叫什么 浏览:739
伊朗新年是什么时间 浏览:468
丹顶鹤在中国哪里越冬 浏览:219
伊朗石油怎么运输到中国 浏览:433
二战意大利美国哪个更强 浏览:19
建行在越南取钱手续费多少 浏览:448
抄底伊朗什么意思 浏览:52
中国移动语音如何设置 浏览:15
英国什么时候实行炮舰政策 浏览:945
ems寄到印尼多少钱 浏览:594
为什么要去印尼盾国家打工 浏览:102
中国电信怎么看电视 浏览:865
印尼的果冻果是什么 浏览:684
1885年英国什么报纸停刊了 浏览:564
在北京申请英国t4签证要多久 浏览:10
劳森为什么来中国了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