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鸦片战争时清朝的大炮和英国的炮差别有多大呢
火药源于中国,在唐宋末年,炼丹师不经意间发明了火药,从而开启了热武器时代时代,元朝时期,火药随着蒙古人的西侵而传入欧洲,进而发扬光大,如果说明朝时期中国的火炮还可以与西方分庭抗礼,那么清朝末年,中国的老式红衣大炮就远远比不上英军的重型滑膛炮和后膛炮了
鸦片战争时,清朝大炮确实质量不如英国舰炮,但实际差距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
当时,英国舰炮设计上仍是前装滑膛炮,与清军大炮均属于同类产品,双方的差距体现的在制作工艺、铸造水准方面。而且,清朝中国在与英国人接触的上百年时间里,也见识过英国海军炮的威力和技术,甚至从不同渠道获得过英军制式舰炮,例如缴获的走私船。
英军曾经缴获清军炮台的火炮后,用自家军用火药进行试射,竟然发现威力和射程不差英军火炮太远。可见,黑火药的质量是当时清军一个很关键的落后之处。
当然,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工业技术进一步飞速发展,各种后膛火炮和新式火药层出不穷,双方差距就更大了。
火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枪、炮的威力清车使用的粗劣的火药,使其原本落后的枪、炮,在实战中效能更减。
B. 鸦片战争时清朝有了大炮,和英国的炮差别有多大
说到火器,中国人可以说是西洋人的祖师爷了,我国唐代就已经开始把火药用在武器制造上并应用于实战了。
到了清代,其实也还是有火器的,重火器就是火炮,而轻火器就是火枪。
而英国火炮在工业流水线制造后,经过机械生产,可以得到更标准的成品。
不过严格地说,鸦片战争中,两军的火器差距,还没有到一定能够决定胜负的时候。只不过一场战争,武器装备只是关键点之一,还包括军队的战术等等。
当然了,更关键的是政治制度,可以说种种差别使得大清最终输掉了鸦片战争。
C. 大炮地发展史
现代战争中的火炮源远流长。 古代最早的炮是石字旁,顾名思义,一定与石头有关。这种石字旁的炮叫抛石机, 是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拉动杠杆,将石头抛出去的作战器械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使用抛石机了。后来,唐朝孙思邈发明了火药, 并逐渐用于军事。在北宋年间,出现了突火枪,这是一种竹子做的管状火器,内安“子巢”,战时点燃火药,用火烧敌人。能够起到震撼敌人的作用。这种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来,在突火枪的基础上出现了金属管状火器——火铳,并逐步发展成为青铜火炮。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炮,是我国宁夏武威出土的西夏时期(与宋代同期)的火炮,该炮口径为100毫米,使用铁弹丸,这一发现,使铁弹丸使用的历史提前了近一个世纪
13世纪初,我国的造炮技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发明了火药不是用于军事,而是用于造爆竹,而洋人却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造炮侵略中国(大意)。这是鲁迅先生的误解,其实,中国人是火炮的祖宗
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青铜和熟铁制造的长管炮,亦称长炮,代替了以前的短管炮(臼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
1846年,意大利制成了后装线膛炮,其精度和发射速度都有明显提高。后装线膛炮是火炮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火炮的基本结构仍没有太大的变化
由于用途不同,火炮的种类也有所不同。加农炮。身管长,弹道低伸的火炮(图三)。适用于对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射击。加农炮是英语Calon的音译名,在阿拉伯语中,Calon是中空而直长的管子。加农炮的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40倍以上,炮口通常带有炮口制退器(炮口制退器是炮口上带孔的大于身管口径的“帽子”,用以减少后坐力,有的能减少50%以上的后坐力。)
榴弹炮。身管较短,弹道较弯曲的火炮(图四)。适于对水平目标射击。主要用于歼灭、压制敌人的有生力量和兵器,破坏敌人工程设施等。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榴弹炮的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20-30倍实际上,加农炮和榴弹炮没有本质的区别,所谓身管长和口径之比也并非一成不变,而且一直在变。以弹道的形状来区分,也有些牵强,因为弹道的形状是相对于射程而言的。加农炮在最远射程上,弹道并不低伸,榴弹炮在近距离上,弹道同样低伸,甚至可以直瞄射击。从完成压制任务的角度看,两种炮几乎一致。因此,从二战后,不少国家不再区分二者,统统称为榴弹炮。可我国的一些火炮专家还在为区分二者伤脑筋,实在大可不必。
加农榴弹炮(图五)。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弹道特性的火炮。一般认为这种火炮的身管长为口径的30-40倍。这更是一个难以描述的概念。目前国际上已抛弃这种提法。我国和前苏联生产的152加榴炮也许是世界上最后一种加榴炮。当今各国,包括我国生产的新型榴弹炮,身管长和口径之比都已经超过了加榴炮,然而都不再叫加榴炮
发射火箭弹的火炮,亦称火箭弹发射装置。通常为多发联装,有多轨式、多管式和框架式。火箭炮射速快,火力猛,突袭性好,但精度差,散布大,主要用于对面积目标射击。
20世纪初,由于双基推进剂的应用,火箭炮得以发展。苏联1939年制造的БМ-13式火箭炮,用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名字命名——喀秋莎。在二战中,火箭炮成了可怕的武器。到了现在,由于各种制导武器的出现,火箭炮的作用已有所降低,但仍是各国炮兵序列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迫击炮。用座钣承受后坐力,主要行高射界射击的火炮(图7)。迫击炮射角大(一般为45度--85度),弹道弯曲,落角大,破片杀伤效果优于其它火炮,主要用于压制遮蔽物后、反斜面目标和水平目标。由于其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通常作为随伴火炮使用。迫击炮分为滑膛式(前装)和线膛式(后装)两种。由于前装式火炮退弹不易,战士们编了一个顺口溜:“迫击炮,瞎胡闹,打不响,往外倒“。 滑膛炮。无膛线的火炮。军队习惯将无膛线的加农炮命名为滑膛炮(图8)。其实,许多火箭炮、迫击炮等都是滑膛炮。从某种意义上说,线膛是对滑膛的进步,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使弹丸保持空中飞行的稳定性。但是,线膛阻力大,不利于提高初速。现代滑膛炮较好解决了飞行稳定问题,使古老的滑膛重新绽放光彩。解决飞行稳定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尾翼,所以迫击炮弹、早期火箭炮弹和滑膛炮弹都带有尾翼。现代火箭炮弹则采用斜置喷火孔的方法,使弹丸在空中自行旋转保持稳定。目前滑膛炮主要用于反坦克,这是由于滑膛炮初速大,使用穿甲弹效果好。我国生产的100毫米、120毫米滑膛炮均配有超速脱壳穿甲弹。
滑膛炮。无膛线的火炮。军队习惯将无膛线的加农炮命名为滑膛炮(图8)。其实,许多火箭炮、迫击炮等都是滑膛炮。从某种意义上说,线膛是对滑膛的进步,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使弹丸保持空中飞行的稳定性。但是,线膛阻力大,不利于提高初速。现代滑膛炮较好解决了飞行稳定问题,使古老的滑膛重新绽放光彩。解决飞行稳定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尾翼,所以迫击炮弹、早期火箭炮弹和滑膛炮弹都带有尾翼。现代火箭炮弹则采用斜置喷火孔的方法,使弹丸在空中自行旋转保持稳定。目前滑膛炮主要用于反坦克,这是由于滑膛炮初速大,使用穿甲弹效果好。我国生产的100毫米、120毫米滑膛炮均配有超速脱壳穿甲弹。自行火炮。同车辆地盘构成一体自身能运动的火炮(图10)。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占领和撤出阵地快,战场生存能力强,有利于不间断实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装甲兵、机械化步兵的协同更加密切。自行火炮与坦克的区别在于装甲较薄,火炮口径较大,说它是火力型的特种坦克也不错。
以上火炮种类是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弹道特性来区分的,如果从火力特点和战术使用来区分,还可区分为压制火炮和反坦克火炮。大口径加农炮、榴弹炮、加榴炮、火箭炮、迫击炮归类于压制火炮;小口径加农炮(如85加农炮、57战防炮等)、滑膛炮、无坐力炮等归类于反坦克火炮。另外,压制火炮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反坦克射击(除火箭炮和迫击炮),反坦克炮在必要时可进行压制射击。
不同种类的火炮在战场上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共同发挥着战争之神的巨大威力。战争离不开炮兵
D. 鸦片战争时清朝的大炮和英国的炮差别有多大
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铁炮,为重型前膛装滑膛炮。此时期,英国皇家海军火炮的类型总共有5种,分别是加农炮、榴弹炮、臼炮、卡龙炮和康格里夫火箭炮。与同时期清军火炮比,英军火炮炮壁薄,重量轻,质量好,射程远。
此外,清朝统治者对汉人的猜防之心也对火炮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不利影响。据《清实录》和《清会典》记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西总兵官金国正上疏表示,自己标下的军队没有子母炮,愿意捐资造22门分给各营。
然而这样一个十分诚恳的请求,却换来了康熙皇帝的严厉训斥:“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前师懿德、马见伯曾经奏请,朕俱不许。”到了雍正时期,雍正皇帝更是按照他父亲的这一旨意,进行了一场全国性的“废武备”运动。
具体做法如下:除保留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地的子母炮外,其余各省的子母炮全部收回;其他各种火炮,每1000名清军士兵只准留10门炮;水师战船及海防、边防、省城要隘的原有火炮予以保留。虽然水师保留了火炮,但这种全国性回收、限制火炮的做法,严重阻碍了火炮的使用与发展。
这子母炮究竟是何方神器,竟让清朝统治者将其作为“八旗火器”,而拒绝给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军队使用?说来滑稽,这子母炮,其实就是明朝的佛郎机。
明朝中期,西方人将佛郎机传入中国,并很快为中国人仿制。到明朝中后期,各种样式的佛郎机已广泛装备明军,并应用于战场。佛郎机采用母铳和子铳的结构,具有射速快的特点,因而在清朝被称为“子母炮”。这样一种明朝早已装备的火器,在清朝却被基本限制在八旗军范围内,实在让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悲。
当时英国人描述清军的火炮:中国的战舰庞大而笨重,像一堆木材,有着席帆、木锚、藤缆。
中国火药粒子粗糙,大小不一。发射后留下的臭味,显然是因为含有硫黄过多,它们受到空气的影响后很快就分解了,在纸上留下黑点和湿气。知道这点以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何中国大炮缺乏扩张力了,这是凡看过它发射的人都能注意到的。
许多大炮是葡萄牙或荷兰造的,各个时代、各种长度、各种形式、各种口径都有,其中不少已陈旧不堪,百孔千疮,以致无用,名副其实的海军大炮一门也没有。安装在帆船上的野战炮或攻城炮,情形也是如此。
土炮是中国人铸造的,而我们相信一般是铁的,其炮膛不像欧洲大炮那样钻得平滑;炮架只是一种木架或固定的炮床,上面用藤把炮捆住,因此炮只能直射,极难瞄准任何目标,除非目标就在炮前面。虎门周围的炮台就是安装着这种光怪陆离的大炮……中国的火绳枪是制作粗劣的武器,子弹多是铁的,他们不知道有刺刀这种武器,燧发枪、卡宾枪、手枪和其他的火器都不用。
E. 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入侵中国都使用什么武器
不能,如果清朝还有明朝的技术,那英国人一定会被在海上屠杀的不成样子。但是满清入关之后中国进入了石器时代,满清历朝皇帝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把一个科技水平超前200多年的国家变成一个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中国在清朝的造船受到满清法律的限制,那些明朝的各种精工手工业科学以及有用这些技术的人被满清野蛮的屠杀光了。到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水平不是不如明初,而是中华文明全部毁灭,清朝造的最大的船是排水200多吨的鸡蛋壳似的破舟,直接一发炮弹就能造成致命伤害。在明朝海船是用数层硬木制造的甲克,厚达半米以上,并且可以装备铁盾甲,即便英国重炮也难在300米外给予这样的船重伤害。中国的船不同英国,有很多的水密隔,想靠实心弹丸击沉明朝的400料鸟船都不是那么容易的,而清朝什么都没有,造船木材也是很差的。明朝的大炮弹丸和炮膛公差比1840年英国的要小很多倍,因此命中高,初速高,明朝的火药配比非常科学,火药已经不是单纯的火药,而是混合火药,加入各种化学成分。制造成黑色颗粒火药,而清朝火药配比属于最差的那种。弹丸直径比口径小了一倍以上。别指望能打准。明朝火炮后装膛,有炮位镜,清朝火炮无法调节,指哪里打哪里都不能做到,天知道弹丸可以飞向何处,瞎猫撞死耗子的打法,明朝火炮海上3000有效射程,爆炸弹丸,不炸的一定是臭了。清朝大炮不会发射爆破性弹丸,给西方会炸的取名“开花弹”定性为妖术。可以想想为什么打的那么惨了吧!明朝火炮一分钟重炮快的打6发,连续发射,清朝的大炮300米都难以打着数千吨帆船的巨大目标,杀伤力难于擦破英国军舰的表皮。说是1分钟发射一发,而实际上散热不好,打上两发就歇菜了。那尿降温都不成,一天打上几发炮弹。用这样的摆设打仗,不死才是奇迹,明白了吧!如果说清朝还有什么,那就是什么都没有了,种庄稼是清朝的百分百经济,如果说种庄稼,清朝只剩下镰刀和锄头,和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的文盲。明朝有几百种农具,农民的嫁接遗传等系列高深农学是普及的,甚至田间老头的知识也远远高于清朝的所谓大儒。这就是清朝,明白了没。清朝4.3亿人口,耕地到道光时期才达到清朝最大耕地面积7万7千平方公里耕地,折合11550万亩,人均0.28亩,知道明朝鼎盛时期是什么样子吗,全国2.8亿人口,8000万农民,1个多亿的精工手业与三产业,形成城市为中心,乡村为辅助的大工业区。而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20万平方公里,18亿亩耕地。人均6.43亩,农民人均22.5亩,其中18亩是农民最少的自由土地,其余是贵族和地主的。地主雇佣农民种地也是纯粹的雇佣关系,而清朝实现的是农奴制。明白吧。在明朝可以轻松制造300吨到3000吨的高科技海船。明朝制造过最大的帆船是郑和宝船,看见现在那些无知的人了吗?宝船长度144米宽度56米吃水8米,喊排水量1500吨,因为在大就超越西洋主子了。144*56*8是64512立方,按明朝船型来衡量,排水量至少也是23900立方,而考虑到船体巨大,相对吃水比宽度很小,排水量可能达到33000立方以上,排水至少25000吨到36500吨之间。但是明朝后来为什么不制造这样的万吨船了,答案是制造这样的宝船科技含量非常高,以至于西洋等国突破69米长都很难。宝船的真正不在制造原因就是木材。制造这样的宝船对木材要求非常高。千年大树不多的,明朝崇尚天地人和谐,是不会再砍伐那样的千年大树的。明朝制造1500到3000吨的海船是普及了的造船工艺。到清朝毛都没了。知道明朝为什么使用排水量365吨到690吨的小船作为主力战舰吗?因为明朝制造这样的船周期很快,帆船最大的弱点怕火。目标大被命中的几率也大。明朝500吨左右的战船的防御能力也非常好,使用大量的火箭,爆炸性弹丸的火炮,以及大量的纵火武器,水雷,爆炸性自爆纵火船,大船根本没有生存余地。明朝的出水火龙给文人糟蹋了。明朝的出水火龙我有幸研究过,那种东西可以海上平于海平面飞行3千米,不是1.5公里,而那东西不是靠箭头来纵火的,而是含有数十公斤火药的爆炸弹丸,是最早的巡航导弹,帆船要是给那东西盯上了非死也重伤,而明朝采用的是船海战术,英国的一级战舰需要900到1100人,排水3500吨,而明朝那样的小战舰可以装备30到50艘了,同样的人数,吨位高达2万吨。总体防御能力好,意味着打仗死人少。人也分散性好。30打一艘,1500米发射那样的火箭基本那样的大战舰跑不了。火箭烧帆,硬碰硬直接接往死里克,当年荷兰的战舰也相当英国的一二级战舰了,还有装甲呢,硬碰硬直接被短时间击沉2艘。即便不被击沉,英国那种用人堆满的船舱遇到了明朝的爆炸性弹丸,只要几发穿入木甲,橡木护甲就立刻变成了杀伤单片,对内部贯通的人堆造成可怕的杀伤。清朝的大炮是不能的,不炸死自己就是万幸了。使用明朝几百年前的大炮不维护,炮膛都烂掉了,甚至锈实了,明朝大炮制造炮壁本来就薄,因为材质好,工艺好,有强砸,但是烂完了的大炮就什么都不是了,不但没有光滑炮膛,而且烂的坑坑洼洼,嘎达啰嗦。明朝使用的是顺药,清朝使用的是猛药,所以发射很小的弹丸都可能炸膛,知道了吧。在明朝火船的时速起码可以达到17到20节,小船在高速下是很难被打到的,明朝的火海战术是海上伏击围攻,清朝时明码标价,明朝的火船防御力非常强大,里面装填大量火药,那种船爆炸时候不一定要挨着敌人战舰,百米半径之内,都是天大的纵火灾难。如果这种船在一百米爆炸,而某个人站在甲板上观望,和自杀已经差不多了。明朝的火海战术是几百条这样的小船,直接遮天蔽海的疯狂冲锋。清朝用的是什么,火船用了,一艘英国战舰的影子都没烧着,吧珠江口下的很多村镇给烧了。因为岸边植被着火了,直接引发了大火灾。多么荒唐的一个时代吧。
F. 中国古炮的欧洲早期的火炮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战场几乎成了火炮的试验场。法军在战争期间,建立了常备炮兵部队和攻城炮队。当时最先出现的是一种射石巨型青铜炮,使用的石弹重达135公斤,口径600多毫米。公元1450年左右,在欧洲铁弹开始取代了石弹,使炮弹的威力有所提高。15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三种火炮:即长炮、加农炮(现代榴弹炮的原型)和迫击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中叶,欧洲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方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G. 中国火炮发展史~
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武器——礮。至迟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礮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
到了十五世纪中期,火炮与火药的技术已经达到高峰,跃升为重要的武器。最明显的例子,是在1453年时,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被攻城巨炮所发射的大石炮弹所轰毁。虽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为小城门被轰开所致,但其实可归因于炮轰让突击成为可能的因素。
中古时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时炮轰城墙以及在战场上向大批的敌军开火之用。它们可以精准地轰毁在城堡里面建筑物的垂直外墙,因此人们便发展出倾斜低矮的外墙取替高耸垂直的外墙。
现代的火炮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
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炮兵在历史上有“战争之神”的称号。
(7)英国有多少中国的青铜火炮扩展阅读:
火炮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装备单元,在战场上有“战争之神”的美誉。在常规战争中如果没有高性能、威力大的火炮给予强大的火力支援,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就是未开战之前已经输了。
所以世界各个军事强国在进行装备竞赛中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火炮的发展中。我国也不例外,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强大,现在我国的火炮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在现代立体化战争中,火力仍然是战斗力的核心。火炮——战场上的活力骨干,以其火力强、灵活可靠、经济性和通用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
火炮既可摧毁地面各种目标,也可以击毁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舰艇。因此,作为提供进攻和防御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规兵器中占有巩固的地位。
火炮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的支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飞快进步,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光电子和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是火炮在设计、制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变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换代的步伐。
现代火炮早已不是单纯的机械装置,而是与先进的侦察、指挥、通信、运载手段以及高性能弹药结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武器系统。因此,从不断发展的战略、威力、反应速度和机动能力在内的综合性能,是火炮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高新科学技术在兵器领域的应用,引起火炮技术的总大变革。液体发射药火炮、机器人火炮、电磁炮、电热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新理论火炮的出现,将揭开火炮发展世上的新篇章。
H. 火炮的发展历史
火炮发展简史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炮”、“飞摧炸炮”能发射爆炸弹。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肚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肚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正当西方国家火炮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时,西方国家火炮制造上的先进技术也开始传播到中国。在中国明代时期,火炮发展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为前装炮,这种炮身管短,口径和弹药没有严格的标准,射程较近;发射和装填速度都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开始换成了后装炮,并且出现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装了炮架,能装在特制的炮车上转战疆场,有些炮甚至已装备了较为完善的瞄准装置。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部分炮弹由实心弹刃发展为爆炸弹,炮弹弹种也呈现多样化,发烟弹、毒气弹、燃烧弹和爆炸弹等在作战中相继使用。经过改进后,加长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能都明显提高。明朝时期,明军在加紧制造大炮的同时,也从西方开始购进火炮。明天启三年(1623年)购买了26门火炮。因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在联系购买时误认为是荷兰人制造的,故而将西洋炮称为红夷炮。其实这26门火炮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经过火炮改造和统一炮制后的一种早期加农火炮。该炮口径为80~130毫米左右,有准星、照门,便于瞄准,中部增设了炮耳,架炮时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稳,高速射击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当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种名为佛朗机炮的洋炮也是明军在与侵犯广东的葡萄牙人作战时缴获的。葡萄牙的佛朗机同当时明军装备的火炮相比,在结构和性能上更有优越性。佛朗机都安装有照门和准星等瞄准装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机的后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将炮安置在架座上,转动炮耳,可以调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并借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带瞄准装置。到从欧洲引进佛朗机后,才开始安装瞄准具,从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时期,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叶公神铳、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红夷炮、虎蹲炮、神飞炮、佛朗机炮等,数量多达几十种。
到了清朝,火炮装备经历了由古炮到洋炮的变化。特别是洋务运动,使中国得以引进和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转变。中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线膛炮到专用火炮的发展
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线膛炮的采用以及迫击炮、自行火炮等专用火炮的产生。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群、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纪初欧洲名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在火炮的发展史,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世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20世纪初,随着一代又一代专家的研制,火炮的品种逐步增加,出现了专用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了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机动性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火炮进入了一个更为辉煌的发展时期。
I. 中英双方的火炮技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有什么差距
一场战争是否胜利,不单单看军事装备的质量好坏,其实质是双方政治、经济、军事装备、作战环境、决策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并以中方战败告终,其结果对中国的影响是空前的,也是百年屈辱史的开端。
清王朝闭关锁国,坐井观天,不主动去进行政治变革,到最后只得被时代裹挟着改变,代价就是国家和人民沉重的负担以及百年的屈辱。
但是对于国家这个大车而言,经济改革是一个轮子,政治改革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轮子,两个轮子没能并驾齐驱,结果导致国家陷入更深的沉沦。
火炮差距易追,时代鸿沟难越,改革并驾齐驱才好,唯有如此才能使国家这辆大车开得又稳又快,否则迎来的只能时代革命。
J. 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入侵中国都使用什么武器
英军当时使用的两种前装滑膛枪,即伯克式(Bakrer)燧发枪和布伦威克式(Brunswick)击发枪。伯克枪枪长1.166米,口径15.3毫米,发射35克重的枪弹,射程近200米,射速每分钟2~3发。布,伦威克式击发枪枪长1.42米,口径17.5毫米,重4.1公斤,发射53克重的枪弹,射程近300米,射速每分钟3~4发
当时,英军火炮部队能发射球型实心弹(分普通熟铁弹和灼热的实心弹两种)、霰弹(包括链式霰掸、葡萄弹和普通霰弹)、开花弹(包括分内装黑火药的开花弹、装有定时引线的榴霰弹和内装纵火药剂的燃烧弹)、燃烧弹和康里格里夫火箭等。各种弹种搭配比较合理,能够对各种作战目标实施打击。比如灼热的实心弹攻击较远的目标时,由于容易燃烧,杀伤力已经比过去的火攻船和火攻筏有了很大提高。对付开阔地形的密集人群,则使用霰弹对目标造成重大伤亡。如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战,《外国学者论鸦片战争与林则徐》一书就如此纪录:“‘复仇神’号适时赶来,从两门基准炮倾泻出一连串葡萄弹和霰弹,接着它成为这次最残酷战争实况的见证。”
开花弹尽管威力巨大,但是受技术条件限制,英军炮兵也很难掌握发射时机(该弹有严重的固有缺点,如很难让引信准确地瞬时引爆),所以在鸦片战争中使用并不多,而且还有许多“哑弹”。当时清人也说到:“空心炮子炸裂飞击一条。亦恐无裨实用,缘炮子既出炮口,空中炸开,飞击何处,并无定准。即如英夷善于飞炮,其所用炸炮亦多有不能炸击者。”康格里夫火箭有爆炸和燃烧两种,爆炸主要是在火箭上安装爆破弹头,比如在南京附近作战时就存有这方面的使用纪录。在《鸦片战争第三卷》里也记载有康格里夫火箭的作战效果,如“焦山树木,及老虎头颈盐船庐舍,均被夷匪施放火箭焚毁”(燃烧)和“火箭如飞星,或落地作花爆响”(爆炸)
英军在火炮种类上也做到了大体统一。经过多次调整,英国保留了68、42、32磅重型火炮和24、18磅中型火炮,以及12(见题图下)、6磅轻型火炮和口径8、10英寸的榴弹炮和臼炮。在射程方面,根据刘鸿亮先生的推测,“战争时期,英军的重型火炮,其有效射程在3华里(1500米)左右,最大射程9华里之内。”而王兆春先生则认为:“除臼炮外,至1840年前后,英军火炮射程已增至800~2000米。”
英军海军仍然以帆船为主,但已经使用蒸汽明轮船。至于中国水师,满鞑禁海多年,船舶制造水平早已不能达到明代初期的水平。至于,郑和宝船~对满鞑来说,是传说中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