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和内容是
(1)原因: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工人运动发展,工人阶级提出普选权;妇女运动兴起等。
(2)内容:修改议会选举规定,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议席,增加给新兴工商业城市。
‘贰’ 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确立的教派其实质是什么推行改革的国王有哪些
英国国教是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也称英格兰圣公会或安立甘教会。英国国教也传播到爱尔兰、苏格兰和英属殖民地。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各国圣公会的名义教宗。 16世纪英国专制王权与罗马教廷争夺英国教会最高统治权和经济利益的斗争加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觊觎教会占有的大量土地财产,这些矛盾由于教皇迟迟不批准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而演成公开对抗。自1529年起亨利八世操纵议会实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先后通过法令禁止向教廷纳贡,取消其最高司法权和其他种种特权。
英国国教英国国教
英国的清教徒 (Qingjiaotu)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16世纪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得名清教徒。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70年代起,脱离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清教教义反映了教会改革推动政治变革的愿望。17世纪上半叶,信奉清教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冲突愈演愈烈,导致英国革命,亦称清教徒革命。内战期间,议会废除主教制度。 1843年在威斯特敏斯特牧师大会上清教徒分裂为长老派和独立派,后者主张地方自愿结合的宗教团体独立,反对凌驾于此之上的长老制度。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清教徒受到迫害。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但对清教徒担任公职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权才对清教徒完全开放。 因此上可以说英国的清教属于新教。1534年的《至尊法案》正式宣布国王为英教会的最高首脑,建立脱离罗马教廷的英国国教会。但基本沿用旧教教义、礼仪和主教制。爱德华六世时国教教义和仪式逐渐接近于新教。1553年玛丽女王登位一度复辟天主教。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重立英国国教会,规定官方教义和礼仪,镇压不服从国教的天主教徒和清教徒。1563年颁布《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纲》,规定英国国教的教义,以圣经为信仰的唯一原则,否认教皇的权力。在17世纪英国革命中废除作为维护专制君主制和对抗清教运动的工具的国教会。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再次恢复国教会,并企图转向罗马旧教。 1688年政变后国教会深受加尔文教影响,逐渐变成资产阶级化的教会。18和19世纪分别出现过提倡新教传统的福音运动和强调天主教传统的牛津运动。这两派继续存在于圣公会内。
在当今英国,一般由英国首相(the Prime Minister)提名,然后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命名两位英国大主教(Archbishops)及所有其它主教。英国国教不从国家获取金钱赞助,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大财主,而且拥有大量的证券和国债。
英国国教的两大主教分别为:坎特伯雷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和约克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York)。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坎特伯雷大主教)是英国国教的教主,其次为约克大主教及英国上议院(the House of Lords)中占据席位的24位主教(bishop),及其它18位主教。因此包括两位大主教在内,英国共有44位主教。每个主教管辖一个区域,称为主教管区(diocese)。每个主教管区有一个大教堂(Cathedral),有的已有上千
英国国教英国国教
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1或12世纪。每个主教管区又可分为教区(parish),每个教区由教区牧师(vicar)管辖。其中有些大的教区,牧师经常配有一个助手,叫做副牧师(curate)来帮助其管理事务。
英国的城市(city)和郡(county)有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英国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大教堂(Cathedral),而其它的郡 (county)就只有小教堂(church)了,英国的church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你走到最偏僻的地方都会见到各式各样的教堂,其肃穆典雅的气氛让人神往。
英国国教的牧师有权选择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祷告仪式。在一些教堂里,仪式复杂,教堂装饰金碧辉煌,牧师穿着长袍(robe),其气氛极像天主教仪式(the Catholic service),这在英国被人们称作高级教堂(High Church),在一些非常普通的教堂(Low Church),其仪式(ritual)十分简单,牧师也不穿精美的长袍(robe),教堂的装饰也十分简洁。
有的教堂为了吸引年青人,牧师们甚至引进通俗音乐(pop music),鼓励年青的吉它手(guitarists)为圣歌(hymn)伴奏。许多牧师甚至为教区的信徒(parishioner)担当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英国国教的牧师是允许结婚的,到了1987年英国国教决定可以让妇女担当牧师一职。当时,尽管许多教堂成员支持英国国教这一决定,还是有一些男牧师离开了教堂,皈依了罗马天主教,以示抗议。
‘叁’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要求在议会中获得更多的权利和席位,因此进行1832议会改革,以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发展工业。 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
(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具体规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2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空余下来的席位给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
(2)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权。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和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肆’ 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1780---1830年的工业革命,经济上有了迅猛的发展,但议会却被贵族所垄断;一些新兴的城镇北方地区没有资格选举自己的议员;而南部有些原来人口很多的地区却因经济或别的原因已没了多少居民,但却拥有代表名额,某些人趁机到这样的地区来竞选;那时没有不记名投票,候选人常常可以恐吓选民;当时对投票人较高有财产要求,太穷的人没有选举权,女人就更不用说了。
议会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名不副实的选区;在经济发达地区重新划分议会代表名额;放宽了对选举人财产资格的要求。1834年又出台了济贫法,把穷人都强制到贫民习艺所,而不是给发放扶贫款让其在家中生活。
对这些不彻底的改革,人们普遍不满, 于是就出现了1836---1848年的宪章运动。
‘伍’ 英国在二百多年前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这场变革是什么
当然是工业革命。现在是2010,而资产阶级革命是在1640-1688,就更别提更早的圈地运动了。而英国于1760年开始工业革命,正好是250年。另外,由于工业革命属于生产力的变革,所以是全新的,与之前的政治变革不同。
至于宪章?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革命,离现在200年不到,某仁兄真会审题啊!
‘陆’ 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及原因
英国在19世纪三次与时俱进的议会改革分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1884年议会改革。
第一次:1832年议会改革。
1832年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
19世纪20—3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内容:取消“腐败选区”的议席;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席位;放宽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第二次:1867年议会改革。
1867年议会改革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寡头统治,争取扩大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改良运动。
19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发展更为迅速,已经取得政治地位的关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采用自由主义政策,借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也在争取自己的权利。
内容:重新调整选区,取消“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
意义:(一)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宰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二)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三)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党。(四)工人暂时被笼络,但从长远看来,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1884年议会改革。
1884年议会改革是英国资产阶级为巩固资产主义议会民主而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
19世纪末随着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资产阶级两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他们都采取对内实行微小改良,对外加强侵略和扩大殖民地政策,农业工人仍被排除在选举大门之外。
内容:再次扩大公民权;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建立一种新的内部服务资格,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尤其是农业工人的选举权。
意义:没有选举权的农业工人终于获得了选举权,但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
三次改革带来很多的启示:整个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级围绕着议会选举改革实现普选权而持续斗争,但始终以一种平和的,非暴力的方式出现,体现了英国民族特性在政治领域内的凝结,适时而变,和平渐进。英国这种渐进妥协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并加以巧妙的运用,力求找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点,达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平衡,避免激进革命带给社会的损害。当然必须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一味妥协。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是不可阻挡的,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来完成,改革要适时得法,于时俱进。
‘柒’ 如何认识英国渐进改革发展道路
英国近代以来的崛起和强大,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而其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宪政体制的形成与完善,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结构性和制度
性支撑。近代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三权分立宪政体制国家,应该被看作是英国贡献给现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创新。近代英国正是通过宪政
体制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英国崛起时人口不过2000多万。英国先是在1588年消
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接着又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最终在18世纪后期的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而成为世界霸主。并且,随着宪
政体制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英国日渐成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新技术开始不断涌现。176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1768年阿克莱特
发明了水力纺织机,1779年克莱普顿发明了走锭纺织机,1784年卡特莱特发明了动力纺织机,等等。而代表经济自由放任和市场经济成熟理论
的着作——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正是在1776年出版的。英国长达几百年的兴盛史,充分证明宪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可以说,
英国所走过的宪政之路是成功的,经验是可贵的,对后世影响是巨大的。研究英国宪政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更好地认识近代英国的崛起,
有助于提供线索,抓住根本。就其深远意义而言,近代英国宪政体制的形成与完善不仅是国家性的,更是世界性的。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宪政
国家都是效仿英国宪政体制而走上宪政道路的。
宪政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无疑是当今中国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而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些规律性联系。中国百年来宪政进程受阻
,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缺乏、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缺乏有效的平衡和相互尊重。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
济的确立和推进,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私人财产权利已经人宪,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从而为我国的宪政
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结构基础和背景根基。当然,宪政在中国的实现,也离不开我们的理性自觉推动。这就需要对西方宪政的生成加
强研究以丰富我们对宪政的认识。事实上,对宪政的认识和了解本身就是我们宪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英国宪政体制的形成和发
展进行历史考察,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变迁时期制度变革、演进的机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参照。我们在强调各国现代化的多样性、各民族
发展的独特性的同时,也不应忽略现代化所内涵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规律。尽管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各异,但只要采取民族国
家的组织形式,奉行利益导向的市场经济,采用形式理性的非人格化官僚管理体制,那么社会治理就必然选择法治和宪政。在当下中国,随着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宪法、宪政问题日益成为政治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并且在日益推进的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得到了
清晰体现。毋庸讳言,现代政治体制与宪法、宪政有着直接联系,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就是宪政问题。为此,对
宪政主义进行追根溯源,以便为我们的宪政发展提供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储备,就显得极为必要。英国是宪政“母国”,当然也就成为宪政研究
躲不开、绕不过的重要一环。对近代英国宪政形成、发展的动因、过程和特征给予历史性的考察与思索,并上升到规律性认识,对于正在大力
发展市场经济和正在走向宪政的中国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当然,我们更多地是要从近代英国宪政的形成和发展中寻求经验而非样板
,寻求灵感而非模式。
2.近代英国宪政形成的特点
长期以来,英国宪政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中、西方学术界乐此不疲的研究领域。然而,由于英国宪政发展未曾中断的连续性,使得英国宪政的
形成和发展烙有更多的传统痕迹。故而对英国中世纪宪政与近代宪政的联系和区别,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将中世纪英国宪政与近代英国宪政等
同。事实上,从17世纪开始,近代英国的宪政体制及其价值观念与中世纪的宪政体制及其价值观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此,霍布斯鲍姆强调
:“这种对激烈对抗的回避,这种对新瓶贴上旧标签的偏爱,是不应与无所变革混为一谈的。”中世纪至近代,英国的宪政发展分为前后两个
不可分割的阶段:首先是中世纪等级制混合政体,然后通过近代宪政革命,建立起成熟稳固的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政体。英国从中世纪的《自
由大宪章》开始,由于封建地方贵族、城市与王权的对立、冲突,在封建制度下开创了英国宪政的传统,创立了封建制混合政体。随着近代资
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强大,社会冲突逐渐转变为地方贵族与国王、市民阶级之间的冲突。封建制度不利于集权国家的发展
,而商品货币经济的健康发展又离不开庞大集权国家的保护。由庞大中央集权国家保护,可以加快资源的交易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
效率。同时,国家的悖论也被提了出来,拥有一个强大而权力有限的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国家过于软弱,无法保证契约的实施
与产权的安全,交换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将非常有限。但是随着国家权力的增强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强大的政府虽然能够保护产权,但
是也会因为国家权力的强大对契约与产权造成威胁。所以,自由市场制度的发展必须伴随制约政府行为的制度的建立。绝对主义国家只能从道
德上尊重和保障产权,但在制度上却无法真正有效尊重和保障产权。17世纪英国率先建立了三权分立宪政体制,开始用分权的手段,来解决国
家作用的“本质两难”。这时分权的社会等级色彩逐渐淡化,职能色彩逐渐增强。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建立的议会主权和普通法院司
法独立都限制了王权对私人财产的随意侵犯,确保国家制度内部存在制约与平衡,使国家在积极有效地发挥它应起的作用的同时,无法滥用权
力。宪政对公共权力不是否定,而只是限制。通过三权分立宪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近代英国形成了一个权力强大而又有限的政府,并为1780
年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产权保护这一关键性基础。可以说。近代英国是伴随着对私人财产权利保护而崛起的。
3.研究近代英国宪政形成的方法
目前,宪法学界,存在着形上论与实在论、先验论与经验论、自然法主义与法律实证主义、重主观与重客观等各方面的理论分野,从而导致了
对宪政的不同定义。宪法学界对宪政的定义纷繁复杂、众说纷纭,其根源在于对宪政的认识缺乏一个同一的话语背景。以至于在不同的语境中
宪政呈现出不同的含义,造成了宪政这一概念使用的混乱,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宪政有着不同的指向。事实上,这在某种程
度上是脱离宪政形成的历史语境研究宪政的产物:人们在研究宪政时,总习惯于把它的发展历史看成好像只有从属和次要的意义,甚至确信宪
政可以离开它的历史来进行考察和理解。结果造成对宪政的研究,分析演绎性的方法多,而事实描述性的方法少。演绎分析性的方法大都将宪
政的形成建立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由于缺乏历史考据,其结论难免缺乏事实的生动与历史的厚重,甚至会出现断论失据之辞。事实上,宪政
的形成、发展、变革是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存在内在关联的,我们不应将其与它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分离开来研究。对于宪政的发展及其价
值观念的变化,如果离开它所赖以存在和发生变化的背景条件,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以宪政之“定义”解说宪政,只是回答了“什么是宪政
”的问题,却无法回答。宪政是什么”。搞清楚宪政是怎样产生的,事实上比弄清宪政的定义更重要。因而,研究近代英国宪政的形成离不开
历史学方法,离不开历史视野和背景,这就需要引入历史学方法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英国宪政研究,引入历史学与法学交叉学科研究
也是具有可行性的。历史学,法学只是为了研究方便而进行的一种人为学科划分,二者的隔阂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无论是历史学、还是法学
,它们所面对的都是同样一个人类社会的现实和历史,将它们区别开来的只不过是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所用理论有所差别罢了。因而,在研
究领域上出现交叉或者重叠是正常的。并且,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扩大我们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
通过历史发生学的逻辑梳理,可以引领我们超越浮面的表象,进入到更为深层的生成机制中去。作为过程描述的历史学,本身就是一种方法,
它是法学家的一个基本理论素养。正如德国法学家萨维尼所强调的,“法学家必当具备两种不可或缺的素质,即历史素养,以确凿把握每一时
代与每一法律形式的特性;系统眼光,在与事物整体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中,即是说,仅在其真实而自然的关系中,省察每一概念与规则”。由
于缺失历史的背景和视野,长期以来对英国宪政的研究多是平面拓展,而缺乏深度挖掘;多囿于表层,总还是悬浮在波谷浪尖。而不知道宪政
之河的深水处究竟涌动着什么力量,才形成了水面上那可见的波峰。通过历史深层描述可以还近代英国宪政形成以来的历史本来面目,可以帮
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近代英国宪政发展的真实历史过程,以便从中抽象出宪政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宪政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在历史
之外,而在历史之中。投有宪政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宪政理论的研究也就失去了依据和支撑。目前,关于英国的宪政理论之所以迟迟难以取
得较大进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滞后。可以说,投有一套符合历史发展真实的描述性宪政史着作,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分析
性宪政学说,更不可能谈高水平的宪政理论。因为,“知其所以然”是建立在“知其然”的基础上。所以要在宪政史与宪政理论之间建立一种
良好的互动关系,只有将历史叙述与理论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观点的真实与深刻。有说服力的英国宪政理论,只能是建立在对英
国宪政史进行直接而持续的思考基础上。
英吉利民族于中世纪王权与贵族的对抗冲突中孕育萌芽的自由传统,经过几百年的缓渐生长,在十五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等新事件及新精神的滋养之下,渐渐根深叶茂,终于因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而开出了宪政之花,结出了自由之果。宪政的思想与制度宣示着人类政治意识的觉醒,启示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三个世纪以来,尤其在经历了二十世纪极权主义政治的劫难之后,宪政之作为现代政治生活的样式已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宪政的主要制度与观念起源于英国。议会制、责任内阁制、政党制、文官制等宪政制度首先在英国产生,宪法的财产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分权制衡和有限政府原则、法治原则都从英国的行宪经验中得来。在行宪历程中,英国孕育和生长了宪政制度和自由精神。宪政制度与自由精神的相互作用,社会史与思想史的互动使英国在经历传统与变革的巨大冲突之后,以演化与渐进的方式成功地从中世纪政治制度转变到近代的君主立宪制度,避免了激进与革命的社会变革,率先步入近代社会,创造了富有英国经验主义特色的英国宪政模式。
所谓宪政,简而言之,即是有限政府。宪政的核心内容是限制与约束国家权力,确立与保护公民权利与自由。正是在对于国家权力的制约之中,公民权利获得保障,政治自由得以实现,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得以确立。而对于权力的警惕与防范根源于对于自由价值的珍视,所以权利和自由高于和先于权力。
英国的宪政道路是自然演化和渐进改革的道路。英国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从君主制政治转向现代政治,实现宪政的道路是在社会力量的冲突与和谐的动态平衡中,通过持续不断的渐进、稳健的社会改革而实现的。英国从中世纪的《自由大宪章》开始,就由于贵族与王权的对立、冲突而开创了英国自由的传统,这样一种传统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兴起,冲突转变为贵族、国王与中产阶级、国会的对立,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以光荣革命成功实现君主制与宪政的调和,传统政治形式与现代政治精神的结合而告终,光荣革命成为英国历史的最后一次革命,它奠定了英国式渐进道路的基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逐渐成长为独立、完整的政治力量而与工业家集团形成两种对立的社会力量,民主化成为十九世纪政治变革的主题。在社会变革的潮流中,政治家审时度势,1832年的第一次议会改革使英国民主化的进程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避免了法国革命式的代价。二十世纪英国的宪政改革同样是致力于渐进社会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而拒绝欧陆盛极一时的乌托邦社会工程,费边社会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冲突的妥协方案是建立“福利国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避免了法西斯主义等极权主义的惨痛代价。
‘捌’ 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介绍
英国议会创建于13世纪,被称为“议会之母”,是英国的最高立法机关,英国 政治 的中心舞台,那么你想了解更多吗?下面是由我提供的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介绍
英国议会改革是英国在十九世纪进行的三次议会改革,这三次议会改革以一种渐进的温和的方式进行改革,没有出现任何的流血就使得英国的政治架构出现了适时的变化,使得社会的各个阶层互相达成妥协,共同治理国家,英国的这种渐进式的改革 措施 对世界的启迪性是非常大的。下面就讲一下英国议会改革内容。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内容:一、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二、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
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内容:一、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在城镇,选举权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租金每年不少于10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方可。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镑的人,短期租户如有12镑收入也可以获得选举权。二、有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
1884年英国议会改革内容:这次改革颁布了“人民代表法”,该法案规定:再次扩大公民权,把1867年曾授予自治市的公民权扩大到郡的工人(房客及其家庭);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无论是在郡和自治市,每年只要有10英镑价值的任何土地或住房的人即有选举权;建立一种新的内部服务资格,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男),尤其是农业工人的选举权。
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特点介绍
英国议会改革在十九世纪一共进行了三次,这三次分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和1884年议会改革。通过这三次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逐渐的获得了管理国家的权利,并且地位随着 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逐步的获得了提升,直至达到资产阶级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议会中占据主要地位。下面介绍一下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
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一:英国议会改革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旧贵族掌权时代逐渐的渐进式的演化成为资产阶级掌权的三次变革。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就是提升资产阶级在英国议会中的地位,削弱和限制已经在逐渐的退出 历史 舞台的旧贵族的权利,通过三次议会改革,旧贵族在议会中所拥有的管理国家的权利逐渐的被资产阶级夺取,旧贵族权利的削弱和资产阶级权利的增强是三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二:英国议会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逐渐的放宽了选民的条件,使得选民从一开始的以身份地位 决定 选举权,逐步的发展成为依靠财产的多寡来决定选举权,这种改变使得更多的人拥有了选举权,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三:英国议会改革改变了下议院由保守派占据的形势,加入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得资产阶级在管理国家的权利机构内拥有了自己的权利,同时使得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此之后各个政党想要执政就需要得到广大的选民的支持,可以说奠定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玖’ 英国宗教改革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局限性: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因此它并未能摆脱封建思想。
还有宗教改革发生在德意志。
‘拾’ 有关英国行政改革
英国的行政改革
(一)行政改革的背景、原动力。本世纪70年代由于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导致英国经济不景气,财政收支恶化,迫使英国压缩公共支出,努力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撒西尔夫人上台后,提出了克服通货膨胀,增强经济的供给能力,减少公共部门和削减公共部门的费用,减少浪费,实行民营化和“外部移管”等改革。为了推进行政改革,撒西尔夫人和梅杰两届政府中都设立了吸收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推进行政改革的组织,作为首相的直属机构。这个机构在首相强有力的领导下,对推进行政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行政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强行政监察。撒西尔夫人就任首相后马上任命了效率顾问,并在首相府设立了效率室作为效率顾问的办事、执行机构。效率顾问就如何改善行政管理、削减成本、提高行政效果等问题,每年和各部的事务次官协商一次,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废除、缩小、转变政府职能,简化、改进行政程序、手续、公文格式,强化内部监督检查和职员定额管理等政策。
2、积极推进民营化。1979年国有企业占国民收入的大约9%,到1994年底,原来属于公共部门的电力、石油、天然气、航空等主要产业中的约有三分之二的48家企业实行了民营化,通过民营化出售的股份收益就有600亿英镑。
3、改善财务管理。为了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分配的最优化,从1982年开始,英国政府开始着手改善行政资源的分配、管理、控制。但是由于没有赋予管理者相应的自由裁量权,这项改革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
4、推行行政执行专业化、民间化。1988年11月公布的《行政管理改革方针》提出了行政执行机构设立和实行行政执行专业化的基本方针。1989年12月公布的《执行机构的财务和责任》中提出了财务管理弹性化的方针。推行行政执行专业化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以往的行政组织只重视提出、制定政策而忽视行政服务和行政执行的倾向,以提高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根据不同机构目的多样性的要求而采取有弹性的管理方法(民间组织的运营方法)。执行机构的组织框架、结构由“执行机构基本文书”规定。基本文书的内容主要有:业务目的、目标、业务内容、对大臣和议会的责任、财务管理的基本标准、人事、薪金管理标准等。执行机构的负责人在“执行机构基本文书”规定的范围内有很大的裁量权和自主权。但是,业务完成的情况必须向社会公开。梅杰就任首相后于1991年7月向议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市民宪章”的白皮书,提出了国民是行政服务消费者的口号以及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四个主要课题,九个机制和与公开服务相关的七项原则,进一步促进了行政执行专业化和民营化的发展。
5、引入公务员公开招聘制。科级以上的国家公务员,原则上实行内部录用,但是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从外部公开招聘,根据招聘人员的能力、资质任用。
6、改革会计体制。各部门要采用和民间部门进行成本比较的方式编制预算。会计报告要体现目标和成果,在1997年4月前要制作能够对资产和负债进行比较的资产负债表。
英国行政改革的特点
1、从英国行政改革采取的方法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下,设立独立的推进行政改革的组织,实施长期不断的行政改革;二是、巧妙地利用新闻舆论等外部压力,花费大量的时间实施一些比较深入的改革;三是、推进行政改革的关键是在行政改革中录用合格的人材。
2、从改革本身来看,撒西而夫人领导的八十年代的改革,是侧重于经济效果、财政效果的传统的技术性色彩比较浓的改革。而梅杰首相领导的改革,其特征是将国民定位为行政服务的消费者,对整个行政服务的费用和效果进行对比,把实现为国民服务的行政作为改革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