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和中国清朝的联系
因为西方人好奇中国始终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1840年不敢发动战争,1840年还是勉强通过议会发动的,中国的科举制19世纪引到英国并改良,1799年访华,意思是,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数十年过后,马嘎尔尼的论断得到了应验。1825年再次访华谈判失败,
2. 英国来使对满清的评价有哪些
1807年1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从伦敦启程,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转道纽约时,一位美国商人带着一丝嘲讽问他:“您真的相信,您能改变伟大的中华帝国的偶像崇拜吗?”那位虔诚的基督徒答道:“不,先生,是上帝要这样。”
事实证明,那个古老的东方帝国,是个上帝都会挠头的地方。马礼逊很快发现,他要挑战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有一个王朝的傲慢与偏见。
二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位西方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不仅留下了第一部中文版《圣经》和第一部《华英字典》,还留下了大量的书信和日记。这些文字在今天读来,意味更加深远。
在马礼逊诞辰230周年的今天,我们可以跟着这些文字,看到天朝强盛外表下的另一面。
危险的事业
1782年1月5日,马礼逊出生于英国北部诺森伯兰一个简朴的农家。由于父亲是家乡长老会的长老,马礼逊自幼便受到熏陶,17岁那年,他开始对传教事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接受语言、医学、天文、数学、神学等方面的教育。1804年5月,他向伦敦传教会申请成为传教士。
新教大规模传教运动是伴随欧洲工业文明的曙光兴起的,而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民和独特的文明,都对西方教会有着致命的吸引力。1805年,伦敦传教会决定委派马礼逊到中国开辟新的教区,马礼逊欣然接受了任命,并悉心地准备自己的中国之旅。
当时,有人去伦敦大英博物馆访问,常看到这位青年坐在里面非常用功地看书,书上的方块字奇特而让人无法辨识。于是此人忍不住走过去问,这是哪个国家的文字?为什么要读它?年轻人回答,这是中文,是一种非常难懂的文字,但就是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推动力”促使他去钻研。
经过8个月的旅行后,1807年9月8日傍晚,马礼逊抵达了目的地广州。岸边货船装卸的喧闹,河上民船来回穿梭时,船民们的大声喊叫,都让他感到极度兴奋。
然而,理想很快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负责迎接他的美国领事及英国商人,都不约而同地提醒他,“欧洲人根本不知道要住在中国及请中国老师教授中文有多么大的困难。”
19世纪初的清朝,执行的依然是雍正时期便开始的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传教活动是被严厉禁止的。帝国的统治者们相信,一旦臣民们信奉了洋教异说,清廷的法令就难以实行,政权的合法性便难以维系。如同干隆皇帝在《四库全书总目》序中说那样,西方宗教“悠乱纲常,莫斯为甚,岂可行于中国哉?”
1805年12月,也就是马礼逊来华前不久,嘉庆皇帝刚刚重申,广东省务必禁止一切传教活动,除了商人以外,一律不准外国人在澳门居留,有内地百姓暗中接应的,应当惩办。这是“整风饬俗之要务”。
因此,马礼逊来到中国后,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一开始,他试图从衣着打扮上变得更像中国人,以期待和百姓打成一片,他练习用筷子吃中国饭,穿中国人的衣服。他按照中国人的姿势写汉字,这弄得他两侧肩膀非常疼痛。甚至于,他在头上挂了一根辫子,并且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把手指甲留得老长——在西方人看来,这是不讲卫生的习惯。
但他很快察觉,这实际上是告诉大家,他跟其他外国商人不是一个圈子,于是他又像其他外国人一样,穿上了白外套。
另一个麻烦随之而来,正如马礼逊一开始被告诫的,学习中文是危险的行为。清廷严禁中国人教外国人学中文,否则处以极刑。
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了一个中文老师,这个人身上经常带着毒药,准备一旦被当地官府发现,随时服毒自尽。马礼逊“不得不在晚上学习中文,并将房间的灯光遮蔽,以保护他自己的中文老师”。
就连中文书籍,马礼逊也是偷偷买来的,有一次,他的男仆和人串通,在买书时诈骗了他30元,马礼逊明知真相,也只得接受。
令他更为不解的是,他发现自己要教中国人学英文的想法也是错误的。他在信中写道,没有一个中国人想学英文,只有少数中国商人跟西洋人学会了一些英文商品的名词,能够与西方人贸易往来,就以此为满足了。这似乎源于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中国人见到我们时称我们是番鬼,他们认为我们很奇怪,尤其当我坐下来用中文同他们谈话,非常好奇,年轻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意举止轻浮,表现不敬重我。”
停滞的帝国
1809年,马礼逊受聘成为了东印度公司的译员,从而终于获得了一个在华居住的合法身份。他在写给教会的信中心境复杂地说道,这项任命首先可以使他居留在中国,也可以促使学中文,当然也有薪水。但是这项任命不利之处在于,这将占据他很多时间,从事与传教无关的事情。不过,作为一个权宜之计,马礼逊一边担任公职,一边暗中翻译《圣经》,并向身边的人们布道。
成为了译员,意味着将和更多的官员打交道。中国官员的优越感显然比普通百姓更强烈,在频繁地与中国官员开会后,马礼逊认为“中国官员们极其傲慢、专横和喧嚷,他们有时三四人同时讲话,声音之大,像是在骂大街”。
由于中国和东印度公司发生了贸易纠纷,1816年7月,英国派出了一个以阿美士德爵士为特使的代表团来华,与北京的宫廷调解。马礼逊被任命为随团成员。这使得他有幸得到了一次一睹天颜的机会。8月12日,英国使团船队抵达了天津,第二天出席了一个盛大的欢迎宴会。马礼逊注意到,英国特使和传教士只能坐在非常低的垫子上,而皇帝的随员则坐在铺着红地毯的地上。
双方随后就觐见礼仪开始了一场长达八天的谈判,英国特使被要求使用中国的三跪九叩大礼。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中方表示不强求这些礼仪了。但是,又催促使团立即动身赶赴北京,英国人走了整整一夜,次日黎明抵达了皇帝所在的圆明园,没有洗澡,也没有换衣服,就被领到了大殿门外。
英国人提出,经过了一夜行程,使团已经过于疲劳,要求延迟到第二天会见。于是一位中国大臣进入殿内启奏皇上,说英国特使病了。皇上恩准其休息,并派了一位御医来看病。御医发现英国特使并没有病,回去如实禀告。这触怒了嘉庆皇帝,他随即召开了一次内阁会议,但没有人敢站出来解释真相。
嘉庆随即降旨要求使团立即离开,这次中英谈判宣告夭折。后来,皇帝终于发现了事情的真相,革去了相关责任者的官职,但中方没有就此次事件对英国人做出任何解释,只是在使团离开中国的当晚,派人赠送给英国人三件礼物,称为“赠品”,也收受了使团三件礼物作为回礼,称为“贡品”。
与它的傲慢相比,这个专制政权的执行能力令人生疑。1809年底,马礼逊在写给教会的信中提到,整个夏季沿海的中国海盗船不断在广东沿海烧杀抢掠,有数千居民被海盗杀害,有时在广州城的总督府都可以听到海盗放射土枪的巨响。但是中国水师战斗力非常差,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广州府曾请英国人协助剿灭海盗,英国人表示只要中国总督正式提出请求,他们可以协助,但中国方面却再也没有下文了。
另一份相关记载是,1822年10月2日晚上,广州外国商行以北的一家中国糕饼店突然失火,并蔓延到所有外国商行。破晓前,马礼逊连忙用中文写求援信给总督府,要求派人来推倒危险房屋和维持局面,到了凌晨5点钟,又写了两封求援信给中国官员,同时又写了一封直接送往两广总督处,但中国官员竟然无动于衷。火灾最终导致数千间房屋和商号被焚毁。事后总督说,他没有收到马礼逊的来信。
这个帝国似乎处于全方位的停滞状态中。在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时,马礼逊在序言中写到“没有一个中国政府或士大夫的目的是扩大人们的知识范围。政府的目的就是……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官职,来统治国家。知识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等,都不在政府的考虑之内。”
事实上,这个帝国也并不像它表面上这样自信。据马礼逊记载,1814年,中国北方发生叛乱,有人危言耸听地声称这是天主教徒煽动的,导致朝廷下令秘密调查澳门天主教与葡萄牙人的动向,还颁布谕旨,禁止百姓阅读民间小说,因为小说内容常常讲述“官府压迫与百姓反抗的故事”。
权利与义务
或许是因为社会的停滞,在马礼逊眼中,中国人对现代医疗卫生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如同他在广州见到的那样,在路边和市场的摊位上,随处可见摆放着出售不加遮盖的干巴巴的蔬菜。当地有一位名医,看病基本只用一种药,就是大黄,这位医生姓王,因此人们都管他叫“大黄王”。
另一种懵懂来自于法律制度上的,1822年,一艘英国兵船的水手与中国海岸上的居民发生了争斗,有中国人被杀。总督府要求英方交出兇手,根据中国的法律判处死刑。但英国人否认自己的人在此次事件中有罪。一些中国商人建议英方息事宁人,他们甚至建议英国指挥官,就说他们的船上有两人失踪了,这两个人就是兇手,因此也就没有引渡可言了。而在英国人看来,这种处理方法即使有效,也是十分荒唐可笑不能采用的。
随后,马礼逊参加了对中国的谈判。他首先承认,在欧洲国家里,外国人犯了杀人罪,应当受到居住国法法律审判,但是他不认为在中国应当如此,
“对两个国家,或两个人而言,双方都各有权利与义务,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而言,也各有其权利与义务。可是中国人却不承认国家既有权利,也有义务,他们对外国人的要求是必须绝对地服从中国的法律,在其法律中不给外国人以任何实际的保护……事实上,中国的法律是由坐在公堂上审讯的县官高兴而任意解释和判决的”。
马礼逊对中国法律制度的不信任由来已久,1820年末,他写道,最近东印度公司的船上的一位官员持枪打死了一名中国人,据闻兇手已经潜逃,而中国官员前来调查时,发现船上有人自杀,便认为兇手就是那个自杀者,草草结案,“这种奇怪的法律模式却绝对有效地执行了。”这场谈判以英方的获胜而告终,兇手最终没有被交出来,而两国之间因为此次事件受到影响的贸易往来也恢复了。
这项开“领事裁判权”先河的事件,往往被后人视为传教士“侵华”的铁证。在远赴中国之前,他曾说:“中国人有许多受到较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他们不会在我们之下,只会超过我们。”而在1824年,当他回国进行公开演讲时,这种评价变成了“中国人对落水即将溺毙的人无意去施救。他们虐待家奴和妻妾。中国的公堂里,对尚未认罪的男女严刑拷打”。
无独有偶,马礼逊的好友,1793年曾随马嘎尔尼访华的斯当东也在《英使谒见干隆纪实》中说:“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制,而是在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困的土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在1824年写给教会的报告中,马礼逊用耐人寻味的口吻,中国人占全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我们基督教新教教会有责任去照顾他们。”
1826年5月,在英国休息了三年后,马礼逊重新启程回到了中国,并在这里工作到了1834年病逝为止。他被安葬在澳门。
七年之后,鸦片战争爆发,文明的尝试终究被武力侵犯替代。这一年,一败涂地的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拥有80万军队,而英军只有7000人。
这些苍白的数据,仿佛都是一个王朝的昔年旧梦罢了。
3. 1792年英国使臣出访大清帝国,为何评价康乾盛世充满贫穷落后呢
英国使臣名为祝寿,其实另有目的。
1792年,英国以给干隆祝贺80大寿为由,派遣使臣马格尔尼造访大清帝国。后人把这场祝寿的出访之事理解为刺探军情,其实刺探军情是其一,而主要目的是打通与清国之间的贸易通道。
马格尔尼还说,清国根本不能与欧洲强国相提并论。清朝国内充满贫穷,国家99%的财富被1%的贵族占有,穷人在哀怨,贵族不思进取。
因此说,1792年英国使臣的出访,对大清帝国没有一点好的感觉。原本把清国看作为黄金地的马格尔尼对清国的评价只有贫穷和落后。
由此可见, 所谓的大清盛世仅仅是关起门来自己所吹嘘的盛世,他们不去别的国家,根本不知道别的国家到底是比自己先进,还是比自己落后。
4. 英国如果没有完成工业革命,能击败清朝吗
如果英国没有经营工业革命肯定是打不过清朝的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巨大成果的鼓舞下,英国向世界的产品敞开了它的国内市场。英国的帝国主义形式为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大量金融资产,是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家,拥有净债权国地位——占世界资本输出的50%左右。因此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了世界最大债权国。
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生产力有着巨大飞跃,工业革命前后80年,英国工业产值占整个世界的51%,进出口贸易占25%,铁路超过1万公里。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英镑的使用,经济地位和工业产值,带动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发展。如果英国没有实行工业化是无法战胜满清的。
5. 当时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强国,英国凭什么敢向清朝宣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英国敢于对大清宣战,其实是有着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形成的。
从17世纪初到鸦片战争的两个多世纪里,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经历了一个由褒到贬的过程。17世纪英国人对华评价比较高,传说中的幅员辽阔,人口规模,富裕程度都令英国人羡慕不已,受到了普遍英国佬的推崇。
然而到了18世纪上半叶贬华之风开始兴起。此后中国就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特别是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英国贬华言论日盛。正如英国评论杂志《不列颠评论家》在1821年指出的:“在过去60年间关于中国人的大众舆论经历了很大的变更。”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这种变更仍在继续,而这种对中国的了解与评价的变化对英国对华态度与政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种论断虽然听起来很夸张,但实际上当时大部分对远东有所了解的英国人都是这样看中国的。1839年10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就曾告诉内阁:一艘主力舰、两艘巡洋舰、两三只轮船和几只小型武装商船就可以把从北京到广州的整个海岸封锁起来。
当然,这种论断里面存在着极大的引诱成分,是诸如林德赛、巴麦尊这种战争贩子用来诱使英国政府发动战争的操作。
除此之外,当时英国还流行着一种中国人“欺软怕硬”的看法。这种看法在1831年在华英国人向英国下议院呈递的一份请愿书,表达得尤为淋漓尽致。请愿书中这样写道:“与这个国家外事交往的整个历史表明,对其政府傲慢和无理主张的坚定反抗,甚至用不完善的方式,或迟或早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友好与调和的意向。当澳门的葡萄牙人曾经保持独立时,他们受到中国政府的尊敬的对待,并且从事着广泛的有利可图的商业;但当他们采纳奴性政策时,他们却受到了蔑视;一个繁荣的殖民地已逐渐陷入了悲惨与衰败状态。甚至暴力经常受到整个政府的友好对待,而顺从与遵奉其专横的法律所遇到的回报只是严惩与压制。在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史上存在着许多这类事例.......”
正是上述种种言论,引导着英国舆论,最终在两院讨论中促成了英国悍然向清廷发起了战争。战争的结果么,大致上跟他们这些言论相去不远.......
可悲,可叹,但不可怜哎!
6. 当时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强国,英国凭什么敢向清朝宣战
和很多人想象中不同的是,一鸦战争前,英国对清朝其实并不了解。
我们知道,一鸦战争前,清朝不了解英国。
有些人总是说,太平天国祸国殃民,义和团祸国殃民。只有自己的偶像是在做人事。
那您们倒是说说,您们的偶像,当年是怎么保家卫国的?
要是您们的偶像真给力,真能保家卫国,至于会产生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吗?
老百姓放着土地不种,放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不要,至于要干诛九族,掉脑袋的事吗?
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批判。实际上只是一些人为了掩盖自己无能,推卸责任罢了。
要我说,有些人应该庆幸。至少历史上还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因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您们偶像的一条底裤没被扒掉。
7. 如何从鸦片战争看出清朝与英国的社会性质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不同
鸦片战争过程中,清朝与英国的差距特别大,清朝也看到了自己的落后无力。所以才有很多人是寻仇改变。那个时候英国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清政府闭关锁国已经非常的腐朽落后了,差距一目了然。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
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7)英国对清朝有什么影响扩展阅读:
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能集中大部兵力转沿海城市,占领经济命脉之地,战斗中常以正面攻击与侧翼包抄相结合之外,在主观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到了19世纪30年代,更加没落腐朽,不仅经济停滞,十分落后,削弱了战争赖以取胜的经济基础,而且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弥漫着享乐苟安,贪污腐化气息。
8. 清朝摸年英国为什么向中国出口鸦片战争
在当时中英贸易中,清朝向英国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这些商品在英国很受欢迎,销路很广,而英国的工业产品在清朝消费量较小,清朝对英国出现了压倒性的贸易顺差。久而久之,英国一些商人发现,当时还不是违禁品的鸦片在清朝的消费量比较大,且清朝自产鸦片质量不如其他国家。于是很多商人做起了倒卖鸦片的营生,中英贸易渐渐逆转为英国成为顺差方,造成了大量的白银外流,影响清朝财政收入。于是清朝政府决定禁烟。禁烟运动本身英国政府是置之度外的。但清朝政府此时出现了两个违背现代现代法律常识的错误,一是要求英国政府以官方名义保证不再输入鸦片,而此时鸦片在英国属于合法商品,英国政府认为清朝禁烟的法令仅对清朝有效,英国政府无权处置商人的合法财产,清朝政府也无权以命令的口吻要求英国政府执行清朝法令。二是清朝政府见英国政府不肯配合,于是下令禁止中英之间一切贸易,包括鸦片,也包括其他合法商品,这引起英国政府反感。他们认为清朝政府无权侵犯英国商人自由贸易的权利。在双方一再外交交涉无果后,英国政府认为这种侵犯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为此他们不惜一战。清朝政府一直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鸦片贸易的事,而在英国方面看来,双方争执的焦点在于清朝政府是否准许中英之间自由贸易
9. 干隆预想过英国要入侵,英国人对清朝有什么看法
清朝以后,这种情况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世界局势也开始发生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比如说如果清朝能够认清形势,加快自身的发展,也许我们的历史会是另一种情况,但不幸的是,清朝有了这个机会,但最终却被自己错过了。尤其是清朝的隐居,可以说是其必然落后的一个典型特征。明朝中期以后,东方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与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有一个差距,但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点,清朝以后,这种情况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世界局势也开始发生很大变化。
除此之外,干隆不想和英国贸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帮派英国人们不够尊重自己,因为当他们看到自己时,他们不能跪下。这是皇帝无法忍受的事情。马戛尔尼但他们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他们眼里,跪不是一件小事英国,跪着只能跪着耶稣,最终,清朝和英国实现公平贸易的机会丧失了。事实上,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
10. 为什么在清朝的时候,我们会遭受外国列强的欺压呢
清朝末年武器落后,跟西方列强的武器根本没有可比性,落后先进的国家太多了,还以为处在冷兵器时代,以人多取胜,殊不知别人早就换上了长枪大炮了,这种打仗就是压倒性的,根本没有优势可言,就算有民间高手相助,也改变不了武器上的劣势。
清朝末年国家腐朽无能,八旗军队软弱无力,整日饮酒作乐,斗蛐听戏,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可言,敌人进攻过来只会逃命,毫无爱国的斗志,更有甚者会投靠敌人,充当叛徒伤害自己的同胞。还有鸦片侵蚀国人的身体,腐坏国人的斗志,让人变成苟活的行尸走肉。
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抵御西方列强,只有割地赔款,委曲求全,然而皇帝无实权,国家被慈禧太后掌控,把中华的物力一次次的送给别人,生怕别人不高兴打过来了,毫无尊严的活着。
(10)英国对清朝有什么影响扩展阅读
1896年时沙俄以迫日归还辽东半岛有功,诱迫清政府签《中俄密约》,内有将东三省的铁路(东清铁路中东线)修筑和经营权给俄国、战时开放使用港口等条件,在此之后引发列强争相迫使清朝划出势力范围、租界与租借地的事件。
这是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要求。资本输出对中国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列强政治上控制加强,经济上疯狂掠夺中国,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危害影响要比商品输出大得多,深远得多。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一种形式,它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