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盟国有哪些
欧盟成员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都是。
欧盟成员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意大利(六大创始国)、希腊、英国、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芬兰、丹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塞浦路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上英国一共27个国家。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英国(1949年4月4日十二创始国);第一次东扩:(1952年2月18日)土耳其、希腊;第二次东扩:(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第三次东扩:(1982年5月30日)西班牙;第四次东扩:(2002年11月决定接纳)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第五次东扩:(2004年3月29日)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7国正式递交了他们各自国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北约的新成员。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些国家和中国是同盟国
3. 二战时期英国和德国是盟友还是敌人
敌人。英国属于盟军阵营,德国属于轴心国阵营。两国打的很热闹。前期德国发起不列颠战役,大规模空袭英国,后期英国协同美国对德国开展战略轰炸。德国还向英国本土发射了几万枚v1,v2导弹。
双方在大西洋,北非打的也很惨烈。
4. 英国的盟友有哪些
英联邦-一大堆,比如:澳大利亚 新西兰 加拿大等等
美国-在独立后明确与英国\"互补干涉\"但是一战后铁腕关系形成.冷战中成为一级同盟,同属于北约军事集团的头号强国.
法国-曾经和大英帝国有着悠久渊源,但是在拿破仑时代是反法同盟国的结盟国,法国革命后约100年中关系不断友好,后成为欧洲铁腕结盟.
欧洲各国-英国曾与西班牙进行过空前的战斗,解放了欧洲许多小国,树立了大国风范.
欧盟-发起者之一,有首脑地位.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5. 关于二战中的英美盟军
美英是盟国,在世界正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前,美国表面中立实际上已经采取了《租借法案》等措施帮助盟国特别是英国了。
联合作战有:
北非战场:蒙哥马利(英)和巴顿(美)对以隆美尔为主的德意军队的作战,并将隆美尔赶出了非洲。
亚洲战场:太平洋战区英美海军联合对日作战,以美国为主导。中印缅战区中英美联合对日作战。
欧洲战场: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占领意大利的战役。还有最着名的诺曼底登陆。
美国给英国的援助对英国能够坚持跟德国对抗是相当关键的,美国一共提供给英国200亿美元的援助——这相当于1950年抗美援朝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58亿人民币)的十倍。
6. 为何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
三点原因。
一是英国在一战期间死亡的人数远比二战要多的多,造成的英国人的民族伤痛远比二战大得多。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英国在一战时,本土约4500万人,四年大战下来,军民死亡约100万,伤166万。相当于每2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受到了战争创伤。
除了死伤两百多万人外,由于一战是典型的壕沟战。士兵在暗无天日的壕沟中,活的如同蝼蚁一般。所以很多身体没受伤的人,精神也呈现了不正常的状态。这些人日后无法融入到正常生活中,丧失了继续劳动工作的能力。这种绝望是令英国人无法忘却的。
所以说。一战对于英国,其影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比之下,二战对世界的创伤更大。但对于英国的战争创伤却小很多。
英国在二战期间,本土人口约4700万,但五年战争下来,死伤只有45万左右。这个数字远比一战要小的多。(仅凡尔登战役的死伤就比英国在整个二战期间的伤亡都要大)
第二个原因,英国人不怎么愿意承认,但却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英国在一战,是绝对的主角。无论是在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还是日德兰,英军都是协约国的顶梁柱。
可以说,如果没有英国,同盟国早就把法国和沙俄打崩溃了。
最后,协约国打赢一战,同时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英国联手法国逼退美国,让美国控制欧洲的时间推迟了25年。这也都是英国人值得吹嘘的一件事。
而到了二战,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二战的主角是苏德美。英国就是个打酱油的存在。法国也是如此,典型的龙套角色。有它们没它们,根本不影响二战的进程。
其实,这种主角与配角的身份转变,也就是为什么在安理会五常中,中美俄三国喜欢纪念二战,不怎么重视一战的原因。
中国与美俄,也不是没参加过一战。俄罗斯不必多说,沙俄就是因为一战而垮台的;美国参加一战时,诸如麦克阿瑟、马歇尔、尼米兹和巴顿等后来在二战期间叱咤风云的人物,当年都到过欧洲前线。咱们国家虽说没有派兵,但也派了十几万劳工。
只不过咱们和美俄,在一战时都给英国配戏的小角色。战争打完后,胜利果实,中美俄没分到多少。大头都被英法瓜分了。
因而对于一战,中美俄都不怎么愿意提。只有英法喜欢纪念。纪念它们最后的余晖。
第三个原因是英国人在一、二战前后心态上的转变导致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结束后,虽然战争胜利了,但英国也欠了一屁股债。从地主黄世仁变成了雇农杨白劳。一战后的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国皇家海军,亦丧失了霸主地位,被迫与美国海军平起平坐;各个殖民地也陷入了民族主义的浪潮,让英国难以继续维系统治。
一句话总结,就是受一战影响,英国的霸权地位动摇了。
所以一战结束后,英国 社会 普遍的反应不是为了胜利而狂欢,而是感到迷茫。
迷茫堂堂大英帝国就真的无力回天了?
1919年离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也就仅仅过去20多年而已呀。
当这种迷茫情绪渲染了20多年后,到了二战结束时,英国人反而不纠结了,看开了。
梦碎了?碎了就碎了吧。
辉煌不再了?不再就不再了吧。
反正也追不上了,那干脆就不追了。
在这种心理转变下,英国人默认了自己超级大国地位的转让,不再感到有什么奇怪的。
这种现象,就好比某人第一次被甩,往往是他最难接受,最难以忘记的经历。后面随着被甩次数多了,被甩的麻木了。这个人反而习以为常了,不难受了。
其实一战二战英国都重视,只不过英国更愿意提一战而不愿提二战,因为一战作为战胜国自己觉得很荣光,虽有伤亡但在全球利益没有损失。而二战英国虽是战胜国,除了伤亡很大之外,其在世界上的利益损失太大,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昔日的世界霸主沦为二流国家。
在亚洲东南亚、在缅甸居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很伤英国绅士的面子。一向强大的英国皇家空军差点被德国空军消灭,要不是两个皇家空军冒冒失失地去轰炸柏林,希特勒盛怒之下,把攻击英国机场和英国空军的飞机调去轰炸伦敦,让英国空军赢得喘息的机会,英国真的危险了,因为英国是岛国,制空权太重要了。这些话题都是令绅士们伤心的,谁愿意提呢。
我们中国的关羽喜欢提过五关斩六将,不愿提走麦城,道理都一样。
因为一战时英国米字旗飘扬在世界各个脚落,大不列颠帝国作为老牌帝国战胜了德奥的挑战,为了庆祝 历史 性胜利丶在全球最大英联邦殖民国内耀武扬威,歌功颂德而形成的盛大节日。
而二战英国不再是主角,曾因绥靖政策屈从德国,敦刻尔大撤退狼狈不堪。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尽丧日寇之手,江河日下。而新崛起美丶苏充当了二战主角,灭德国丶逼日降,昔日老大帝国屈与中国丶法国为伍,共同成了联合国五常。
随着全球形成了要独立丶要解放的浪潮,英国全球殖民主义受到了重创和瓦解,英联邦也不再是铁板一块。英国地位不断下降,甚至跌落前三名。二战风头尽被红场盖过,西方权柄尽归白宫。英国也只能随波逐流了。
对比中国,英国经二次世界大战跌落霸主之位,而中国从百年苦难跃升为主要战胜国之一,与英国并列五常之列,中国纪念抗战的 历史 性胜利的热情高涨,也永远超过了英国。
楼上各位看官的观点都有道理。个人认为,“一战”的时候,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英国必须捍卫既得利益和地位,所以很重视,而且“一站”后英国是战胜国,是主角。“二战”时,英国已经不是世界霸主,没必要消耗自家人力物力财力去碰“德国”这块硬石头。敦刻尔克大撤退和英伦空战以后,英国被德国打惨了,只能勉强自保,更不光彩。后来在欧洲战场唱主角的是苏联,在亚太战场唱主角的是美国,英国作为配角也不怎么光彩,何况在印缅战场还被小日本打得很狼狈。最后的反击——诺尔曼登陆战,如果没有美军这个强有力的盟友,英国也没有能力独自登上欧洲大陆作战……。所以英国人更愿意提“一战”。
这么说吧,好歹一战英国人当仁不让的主角,日不落帝国的光辉照耀那,凡尔赛合约的签订英国人主持,战后的世界离不得英国人的张牙舞爪。而二战时英国亏虚啊,扎扎实实的配角!能维持下来,亏得让渡了诸多权益给当年的殖民地——美国,丢人哪!战后整个殖民体系崩溃,国际政治影响力一落千丈,贵族沦为彻彻底底的破落户。一战英国人光荣体面,二战英国人窝囊憋屈。
谁都愿意提自己过五关斩六将,谁愿意闲着没事儿总提自己走麦城呢。
所以,俄罗斯人每年都会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却很少会提一战的时候被德国人打的有多狼狈。
因为,第2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是一场对俄罗斯人来说史诗般的大战,哪怕今天苏联已经没了,自认为承接了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也特别愿意拿出来纪念一下,给大伙看看自己当年有多英勇。
英国正好相反,第1次世界大战虽然英国人赢得也非常吃力,但毕竟最终他还是取得了完胜,可以说第1次世界大战能够打赢德国,那是在英国人的领导下搞定的。
首先,战争开始之后意大利人马上倒戈。
为什么,凭借的是英国人的威慑力。
意大利人和德国人签条约的时候加了一条:你跟谁打都行,但是你要是跟英国人打,对不起,我不会加入的。
于是,当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德国人对英国宣战,意大利人就第一时间说:德国,咱俩拜拜,我跟你说过,我绝对不会和英国人干仗的。
紧接着,英法联军在西线和德国人开始了拼命的厮杀,吸引了德军绝大多数的武装力量。
但与此同时,在坦能堡之战中德军以15万军队击败俄军25万,几乎将其全歼。
从那之后,把沙俄打的几乎已经失去了和德国人作战的胆量。
陆地上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海上也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战,日德兰海战。英军集中151艘军舰,德军集中99艘军舰。
英军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但打的不好,被击沉11.3万吨,而德军只被击沉6.2万吨。
虽然德国人作战能力要远超英国人,损失也比英国人小得多,可是经过了日德兰海战之后,德国已经没有再和英国人开战的勇气了,实力小损失不起。
所以,只好将主力舰队撤回本土,然后用潜艇破击战的方式,试图逼英国人就范。
在潜艇破交战的打击下,击沉了协约国超过5000艘船只,但英国最终没有被德国人击垮。
就在双方打的精疲力尽的时候,美国人参战了,出兵200万,加入到了英国一方成为压垮德国人的最后一颗稻草。
所以,美国在整个一战中的重要性比英国人要差,并且不具备领导力,而法国作为英国人的小弟,整个一战那也是为英国人马首是瞻。
英国人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第1次世界大战是在我的领导下打赢的。
打赢了之后,英国人继续拥有甚至可以说有了更强的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力。
巴黎和会,英国领导人拿着笔和尺在地图上那么一画就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疆域。
可以说,一战之后的巴黎和会成了英国人表演的舞台,法国则亦步亦趋,配合的天衣无缝。
至于美国人,没有什么人会重视他们的感受。
一战的时候英国如此硬核,他当然要经常纪念了。
可是二战却不一样了。
二战是英国人走向衰落的起点,二战爆发之前英国人还能在欧洲局势甚至是世界局势上拥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但是二战爆发之后英国人被德国、日本逼迫的焦头烂额,不得不向苏联和美国求救。
所以,丘吉尔在和美苏两国领导人会议的时候多有抱怨,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小跟班,在美苏两个大佬面前没了过去那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但是,他也只能忍着,因为如果没有美苏两个国家,二战是必然会失败的。
从贡献上来说,英国人的贡献也是远远低于美国和苏联。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打赢了太平洋战海战,几乎全歼日本联合舰队,还在日本本土种了两颗蘑菇。
大西洋海战如果没有美国,英国人早就被打垮了。
对德的战略大轰炸主力也是美国人。
所以,战争结束之后,大西洋和太平洋被美国所控制,英国人只好从这里撤走了。
战争期间,美国还支援了盟友超过2,000万吨的物资,其中大部分都是被英国人接收了,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英国人连饭都吃不上了更不要说打仗。
和苏联也不能比,整个苏德战争德军死亡380万,被俘300万,其精锐几乎都丧于苏联人之手。
苏联也是二战期间第1支进入柏林的盟军部队,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绝对主力。
所以,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英国人在二战中的贡献要比前两位差的多的多。
陆地上英国人相当于一战时期的意大利,海洋相当于一战时期的法国,总之和真正的主力要差得远。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比不上东方战场上我国对二战的贡献。
而且,战争结束之后霸主易手,形成了美苏两强争霸的格局,英国人只好在全球范围内战略收缩,百超过90%的殖民地独立。
在二战前,他控制了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结束之后只剩下不到30万平方公里了。
于是,从一个世界级大帝国退化成一个小小的岛国,这有什么可纪念的呢?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同样是世界大战,同样有英国参战,同样给英国带来了改变,但是改变的性质不一样。
经过一战之后,英国的世界老大地位虽然受到美国挑战,但表面上英国没有受到明显削弱,殖民地还有所增加。
经过二战之后,英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失去了欧洲和世界主宰的地位,还把巅峰时期得到的殖民丧失殆尽。
所以英国人对二战的纪念没有一战那么隆重,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关羽再生,他一定对过五关、斩六将和水淹七军津津乐道,对自己走麦城那段经历羞于提起。
虽然两次世界大战,都因为美国的参战而让胜负天平向英国等国一方倾斜,但是一战中英国还是主角,至少分量跟美国一样重。
在二战中,美国的成为戏份最重的男一号,英国变成了配角,心里的失落是难以言状的。所以,英国人对一战更怀念,纪念的时候更动情。
一战是在1914年结束的,五年之后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就将每年的11运11日定为一战纪念日。
每年的双十一,中国人忙着往购物车里放东西,英国上至国王首相,下到黎民百姓,朝野人士都在忙着纪念一战。
英国人隆重纪念一战,还有一个意思在里面,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悼念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不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先烈付出。
一战英军伤亡超过100万,仅仅索姆河一战伤亡就是二战总伤亡的几倍,所以一战比二战更触动英国人的灵魂。
2020年的一战胜利纪念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身着黑色套装,表情凝重出席了纪念仪式,当英国国歌奏起的时候,女王潸然落泪,向阵亡将士致敬。
一战后,英国政府在曼彻斯特竖立起一块巨大的碑石,纪念着一战战死的军人;而在爱丁堡的陆军博物馆里面,有好几个大大的纪念册,详细记录一战、二战之中英国军人的阵亡情况,包括姓名、籍贯、在哪次战斗中阵亡的,都有来有去、一清二楚。
很多人都说英国纪念二战没有一战隆重,是因为二战之后英国失去了世界霸权,世界主宰地位被美国替代。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就日渐衰落,世界经济格局就发生改变。一战爆发之前,英国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在海外一年的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据了当时世界投资总额的百分四十三。
一战让英国政府花去了430美元,不仅有大量的黄金储备流失,还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沦为了净债务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前美国的黄金储备猛增,从20亿美元飙升到40亿美元,美元替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但是英国通过一战,不仅巩固了它一战以前的海外殖民地,还从战败国德国手里得到了原属于德国的东非等殖民地,奥斯曼士耳其控制的中东领土也落入英国囊中。
不仅如此,英国的政治地位经过一战也没有明显下降,战后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提出要建立国际联盟,企图通过国际联盟建立美国主导的新秩序。
可是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后,英国和法国却成为主角,美国却连大门都没有进。所以一战对英国来说有得有失,得比失多。
但是二战就不同了,二战美国出力最大,欧洲和亚洲战场美军演的都是重头戏,无论是英国、苏联和中国都接受过美国的大量援助,英国成为可怜的配角。而且二战之后,英国失去了海外殖民地,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联合国中美国成为老大。因此,英国对二战的纪念热情自然不会有纪念一战的热情高。
俄罗斯人看重二战,英国人看重一战,二者站的角度不同,聚焦的着力点就有偏差,表现出的态度就不一样。
俄罗斯人有很明确“功臣心态”,我们为二战付出这么大的牺牲,战后的利益分配不能没有我们。所以,尽管一战俄罗斯人伤亡也是相当惨重,然而一战宣传的火候总是欠缺。
英国人在二战里犹如“最佳配角”,但毕竟没有“主角光环”,他们更怀念一战里的战场雄姿。 其实,对于大英帝国来说,一战的意义更加非凡,有着值得怀念的重大价值。
大英帝国曾经何其辉煌,“日不落帝国”的土地上总会有阳光在照耀, 很多人会说一战打残这个庞大帝国,但是一战又何曾不是把这个帝国推向最顶点呢?
一战前夕的英国并不好过,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都遇到瓶颈,就连本土的苏格兰、威尔士都在闹事,前者要求自治、后者要求政教分离。一战爆发,转移英国内部的抗议情绪,随之形成新的英国认同感。
一战里的英国那是硬扛的汉子,跟德国、奥匈是打出一身的伤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而后期参战的美国,耗费的钱财和赢得的影响力,都要小的多。在本质上,英国人认为自己是基于道义而战,而不是出于利己。
一战后的英国,帝国的规模达到最大,帝国的荣光还是耀眼。一战摧毁好些大帝国,沙皇俄国倒台、奥匈帝国被分裂、德国陷入混乱…… 英国人分到奥斯曼帝国的不少领土,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和外约旦,以及原来德国在东非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
战争的胜利还加强大英帝国和自有殖民地的良性联系,尽管战争增加双方之间关系的变数,但是战后初期的英国本土依然能够操控各殖民地,像印度这样独立意识比较强的地区,英国人还是玩得游刃有余。
此外,对于接下来的二战爆发,英国人的认知是“一战的继续”,确实二战的爆发跟一战的战后处理有着直接关系。这一点也可以从德国纳粹的认知得出,他们认为“一场战争的失败要靠另一场战争来改变”。
各种原委的叠加,导致英国人更加重视一战,而不是二战。 简单来说,英国人更怀念一战带来的最后荣光,而不是二战里辛苦跟班的角色,那时候打怪升级的已经是美国人。
这个问题不是问题。第一二战发生在一战之后,英国怎么选择重视谁?第二一战是出于争夺殖民地等特权分赃不均引发的战争,二战则是正义,战争与生存的自卫战争,没有可比性。非要选也只能是二战更重要。
这个问题应当这样问。英国一战后丧失全球霸权地位为何要甚于二战完结的程度。
现在我答一下。一战英国及其协约各国同同盟国之间爆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上亿人口卷入战争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打败德国,奥匈帝国等倾其整个英联邦的大量物资,国外资产等,最典型的就是,向美国购买大量武器弹药,不仅外债被清除,还欠了美国不少。
战后,又忙于恢复国内当时凋敝的经济,在军事装备上逐渐放缓脚步,虽保有大量殖民地,但各地民族独立运动使得英国疲于应付,且战争给殖民地带来极大的负担,殖民地相对于本土,本身就是累赘。
不巧的是,经济危机在战后十几年内就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又遭重创,美国虽然在字面上也很惨,但原本已经超过英国的资本则因此继续保留了下来。
轰炸机装配
二战英国的本土收到法西斯国家的轰炸,在战后则不得不留更多的心思在本土,美国则在二战一开始卖军火大赚特赚,直到珍珠港事件发生,美国在军火生产的刺激下不仅极佳的解决了 社会 福利疲于解决经济危机的困难,还使得美国公民参与生产积累了不少全民财富,英国不一样的是,自一战开始国际地位下降,日不落帝国需要美国的军火,不难理解,美国已经超越了英国已成既成事实。从此英国霸权地位难复。而二战也加深了这一现象,综合国力不够怎能称雄称霸,经济地位决定了一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等同于黄金,美元彻底代替了英镑的地位。(战后全球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在美国)
坦克生产装配
英国的衰落始于一战,并且表现出不可复兴的迹象,二战带来的危机或影响只是时间问题,不管危机何时到来,英国的霸权都不能避免被美国取代。
补给等待运输
二战时期美国的生产能力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全球最强火力,后勤补给,更重要的是各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都接受了美国大量的军用物资,飞机,坦克,卡车不等。这也佐证了早在二战结束时美国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了。
原因是他们最后刷存在感,另外英国在一战中是拥有话语权,这是他们重视的原因,相反英国在二战中他们是老二,老大是美苏,也就是说老二有啥好纪念的。
一战,虽然英军有重大伤亡,但他们伤亡人精,却在旧中国面前不值得一提,咱们旧 社会 在一战中有两千万人员伤亡,绝对是一战所有国家的总和,而英国在一战死亡人数才一百万人,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目的是剌激某些大国?假装猫哭耗子吗?要知道一战之前我国旧 社会 差点被八国联军瓜分了,而且还火烧圆明园,还犯下各种严重罪行,英国倒好,偏偏纪念一战,他们是什么意思?起码14亿分之一的我,至少这样认为。
英国担任霸权国的时间太长了,他们在全球都有殖民地,现在的英属成国,也以前的英国殖民地,目前英国还不承认自己没落,继续勒紧裤腰带来制造航母,抱着美国大腿来蹭热度,还在亚洲和南美颠倒黑白。
英国军队在一战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战要是没有英国还真是难打,虽然他们处没落时期,但他们 科技 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就是英国保持不完全衰落的原因,二战中各国都没有雷达,英国倒好,破解了希特勒的密码,让其处于不败之中,一战时期的英国也是在航母方面领先全球,也就是说有战略目光。
另外一战中的英军为了防止德国阵营的偷袭,提前部署战壕阵法,说白了各国战争以战壕为主要掩体,要知道英军在掩体中生活很长时间,受尽折磨,也就是说日晒雨淋、蚊叮虫咬、各种疾病传染等,不单是身体受尽折磨,而且精神崩溃,这种情况下,英国已经记录史册,这就是英国重视一战的其中之一原因。
结语:英国重视一战,原因他们掌握语权,轻视二战,是英国变成了老二,不值得一提。
7. 二战时期的盟军指哪些国家
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中华民国。
其他盟国包括: 法国、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斯拉夫、埃塞俄比亚(称为衣索比亚)、希腊、挪威、土耳其、荷兰、比利时等。
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7)二战英国盟友有多少扩展阅读:
随着东西方冷战的加剧,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竞争对手,苏联占领区和西方占领区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德国的分裂也一步步成为现实。
1948年12月又出现了两个市议会。美、英、法管制下的西柏林得到马歇尔计划中的巨额援款,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被建成西方世界的“橱窗”。但它地处东德的腹地,像个孤岛。
1945年到1961年间,每年约有数十万民主德国(东德)公民通过柏林逃往联邦德国,使民主德国蒙受巨大损失。
8.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双方阵营
波兰、英国、澳大利亚、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新西兰、英属印度、南非联邦、加拿大、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希腊、南斯拉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美国、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中国、危地马拉、古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埃塞俄比亚、伊拉克、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伊朗、利比里亚、秘鲁、罗马尼亚、匈牙利、厄瓜多爾尔尔、巴拉圭、乌拉圭、委内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智利。 意大利王国、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退出轴心国阵营之后也加入了同盟国。 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国社党(缩写音译为:纳粹党)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头号战犯。世界近代历史上俱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着名演讲家、政治家和冒险的军事家、心理学家。
东条英机,日本陆军大将,第40任首相。昭和天皇最忠诚和最愚鲁的手下,长于行动,短于思考。在关东军有剃刀将军之称,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尔因其才智有限,直呼其为上等兵东条。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有力推动者,1944年因指挥无能被解除一切职务。
墨索里尼,意大利王国政治家、独裁者,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就是此人而非希特勒。1922年至1943年期间任意大利王国首相。1925年获“Il Duce(领袖)”称号,1925年1月至1943年7月25日间实施独裁统治,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后被迫下台。但随后担任了德意志第三帝国扶持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领袖。直到1945年4月28日被共产党游击队处死于意大利王国科摩省的当戈。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俗称小罗斯福,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期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任职长达12年。他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他在战争期间将美国工业完全投入战争轨道,并且积极推行了《租借法案》援助其他盟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对二十世纪的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在1939~1941年期间,他曾经充当了希特勒的盟友和帮凶,但他在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体现出的坚韧不拔帮助苏联人民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并且反败为胜。
蒋介石,是近代中国着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逝世于台北士林官邸。历任中华民国黄埔军校校长、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带领中国(国统区)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胜利。 同盟国阵营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元帅,朱可夫历任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兼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部长等职。朱可夫在苏德战争时期,曾活跃在各个重要的战场上,出色地组织和指挥了许多有声有色的重大战役。哪里情况紧张,战事危急,那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他不但为打败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卓越的指挥艺术也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被称作是苏德战场的救火队员。斯大林对朱可夫说过:“你就是我的麦克莱伦”!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美国海军五星上将。曾任潜艇艇长、大队长。1922~1923年在新港海军军事学院学习后,历任主力舰队和美国舰队助理参谋长、海军后备役军官训练团团长、潜艇部队长、后备役驱逐舰部队长及巡洋舰长。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舰队遭受毁灭性打击。当时,珍珠港内几乎没有一艘完好的舰船,士气低落到极点。在国家危难之际,56岁的尼米兹临危受命。尼米兹一到任,就表明对全体参谋人员的依赖,勉励大家振奋起来,使遭重创的太平洋舰队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自信心。而期果断使用航母作战使得美海军度过危机。他力挽狂澜重创日海军,成为美海军永不陨落的将星!就连美国的最大级别航母也使用它的名字命名的。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菲律宾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麦克阿瑟他桀骜不驯,是一个十足的狂人。在太平洋战役初期美军一败再败,投降事件接连不断,唯有麦克阿瑟还在战斗。1942年2月22日,由于太平洋战争中美国防御的失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命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离开时他发誓:“I shall return.”(我会回来的。) 1945年2月5日,麦克阿瑟履行其誓言,解放马尼拉。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美国五星上将,欧洲盟军远征军总司令、陆军参谋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委员会主席、美国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是美国10位五星上将中晋升最快的,不同于其他的二战名将,他没有指挥过旅、师、军、集团军等军事单位,而是直接担任总司令。一直以来他都是在各级单位担任参谋长的职务,为他积累了充足的经验。他以坚定、镇静而又平等待人的态度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支持。他还善于发现人才,所以蒙哥马利、巴顿、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将,都能为他所用。艾森豪威尔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可能不如巴顿、蒙哥马利,但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极具才能。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美国陆军第一剑客,美国第一勇士,美国装甲兵第一人(创始人)。巴顿号称“铁胆将军”。巴顿将军投注在军事领域 。巴顿无疑是一代名将。他对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正如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战后所指出的: “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象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所压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象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红军元帅(1944),波兰元帅(1949)。白俄罗斯方面军总司令,两次荣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英雄称号,获得列宁勋章7枚。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参与指挥过斯摩棱斯克战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会战,以及白俄罗斯、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显示出卓越的指挥艺术和统帅才能。他善于运用各项军事原则,苏军中常常流传的一句话是:“遇到困难的战役时,斯大林首先想到的是朱可夫,朱可夫首先想到的则是罗科索夫斯基。”事实也正是如此,几乎每次会战中,罗科索夫斯基的方面军总是率先突破敌人防线的部队。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以成功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于世,由他所指挥过着名的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三大杰作。2002年,蒙哥马利被英国BBC评选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之一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Конев(1897.12.28~1973.5.2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元帅(1944),军事统帅、军事家,二战中和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称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陆军的野战三驾马车之一。他在军事上所具有的敏锐而正确的直觉是罕见的。他擅长步炮协同作战,能把强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高速度下出其不意地进攻完美无缺地结合起来。他在1943年后打出了一系列经典的攻击战。而且作为政治委员出身的他,在激励士气、思想工作等方面有着朱可夫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他最终没有获得解放柏林的荣誉。安德鲁·布朗·坎宁安Andrew Browne Cunningham(1883一1963),英国第一海务大臣,海军元帅。1898年参加皇家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任驱逐舰舰长,1938年任海军副参谋长。随后任驻地中海舰队司令。1940年指挥塔兰托战役,首开舰载机袭击军舰的先河。该战役行动代号为“光荣的判决”1941年指挥攻击马塔潘角海战,重创意大利王国舰队。1942年任北非盟国远征军海军总司令.1943年晋升海军元帅,任第一海务大臣兼海军参谋长。成为英国海军最高领导。此后,坎宁安接连参与了数个重大战略决策,包括诺曼底登陆战,以及皇家海军舰队在太平洋的部署计划等。 1945年获圣殿骑士称号,并进入上院;1946年荣获功绩勋章,并升到子爵爵位,1947年任爱丁堡大学校长。1951年,他出版了《一个水兵的生涯》。作为皇家总管大臣,他曾参加伊丽莎白女王1953年的加冕典礼。1963年6月12日,坎宁安在家中去世。
轴心国阵营
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德意志第三帝国陆军元帅。隆美尔恐怕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二战时最着名的将领了。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他被塑造成超脱政治的军事天才人物,几乎忘记他纳 粹将领的本质。但他的骄人战绩并不能弥补他在战略决策上的不足。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战术巨人,战略上他和他的身材一样矮小。它不同于纳粹其他将领,他是唯一一个被战争双方都奉为英雄。在生前身后他都荣誉不断。由于隆美尔曾经参与反纳 粹活动,又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民众中有巨大影响,战后又由于冷战的需要,隆美尔被战胜者加以利用,所以说呢,他死后,仍然殊荣不断。其名着《步兵攻击》。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坦因,德意志第三帝国陆军元帅。曼斯坦因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第三帝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他提出的“黄 色计划”使得德军能在33天击败当时拥有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战后着有《失去的胜利》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德意志第三帝国陆军一级上将,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装甲兵之父,德意志第三帝国“闪击战”创始人。古德里安用他的装甲思想和行动,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其从小酷爱军事,13岁就进入军校。他提出了高速坦克战(即“闪击战”)的战术,使得在战场上德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的重 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炽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其画像至今悬挂在德意志第三帝国装甲兵军营中!
卡尔·邓尼茨(德语:Karl Dönitz,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统、国防军最高统帅、海军元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海军指挥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潜艇舰队总司令,之后又成为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海军总司令,也是“狼群战术”的创立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邓尼茨受到希特勒的指明,成为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联邦大总统和武装力量总司令,他出任此职位约20多天,之后向同盟国投降,战后于纽伦堡审判判决十年有期徒刑。
山本五十六(やまもといそろく,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五十六,日本帝国海军将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偷袭美军珍珠港和发动中途岛海战的谋划者。曾于1919年到192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并组织部队进行严格训练,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坚决拥护侵略扩张政策,支持并参与侵华战争;同时重视海军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作用,但未能完全摆脱“巨舰大炮制胜”理论的束缚,企图在美太平洋舰队得到加强前以海上决战的传统战法将其歼灭,结果导致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遭惨败。1943年4月18日在视察部队途中,其座机被美军飞机击落而毙命。
东条英机(东条英机/とうじょう ひできTōjō Hideki,1884年12月30日-1948年12月23日),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第四十任日本首相(1941年-1944年),二战甲级战犯,侵略中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罪犯之一。东条英机是昭和天皇最忠诚和最愚鲁的手下,长于行动,短于思考,在关东军因独断专行、凶狠残暴有“剃刀将军”之称。
东条英机1940年7月任陆军大臣,期间参与提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口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于1941年10月任日本首相,并被授陆军大将衔。任内参与策划珍珠港事件,同时发动太平洋战争。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疯狂侵略、践踏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共计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数以千万无辜人民的死亡。因战争后期日军屡遭重创,于1944年被迫辞去一切职务。
1945年9月12日,自杀未遂,被捕入狱。1948年11月12日,东条英机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犯有发动战争、侵略别国、反人道罪等罪行判处死刑;12月23日被执行绞刑。
9. 二战期间的同盟国是哪几个国家
轴心国阵营
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罗马尼亚王国、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府)。
同盟国阵营
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英属印度、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乌拉圭、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厄瓜多爾尔尔、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伊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
原本是法西斯轴心国阵营的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在退出了法西斯轴心国阵营后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
10. 二战英军到底歼灭多少敌军
英国:30万
二战中,如果要说哪一个国家最自私,毫无疑问是英国。为了保存自己实力,可以毫不羞耻的背叛盟友,将盟军推入火坑。比如,敦刻尔克让法军做炮灰掩护英军撤退;在缅甸让中国人抵抗,掩护他们撤退。
关键问题在于,做了这么不好事情后,口气还很大,四处指责其他盟友不进攻,仿佛全世界就是英国在浴血奋战,其他国家都在静坐。尤其对中国,更是羞辱、指手画脚......总之,根本看不上眼。那么,英国究竟消灭多少敌军呢?
(1)英国消灭德军约计25万人。(至于北非战争的胜利,其实德军只有5.5万人而已。)
(2)在亚洲就无需多言了,被装备差数量少的日军,追的狼狈而逃,基本上没有消灭几个日军,姑且算1万吧!
(3)在北非和意大利作战中,消灭的大概3万—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