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人怎么看待新加坡

英国人怎么看待新加坡

发布时间:2022-11-19 03:21:05

① 衰落的英国竟想要在新加坡建军事基地,他们究竟有何目的

英国沉默了太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们选择了爆发。他们创建军事基地就是为了要加强对其他地方的控制。从中谋取一些利益。夺回他们昔日的地位。让人们知道日不落帝国又回来了。

虽然新加坡的人民大部分都是华人,但是他们的国语却是英语。就是因为曾经他们被英国所统治过。已经被英国化。而在新加坡建立军事基地也可以很好的控制东南亚这边局势的发展

② 新加坡英语的社会评价

新加坡人讲Singlish似乎无可厚非,我对此也是没有异议(即使有异议,似乎也没什么用),我今天向说一说关于非新加坡人士如何看待Singlish这种语言的。
首先,我不会把Singlish作为English的变种,因为就其本身似乎已经变成了两种语言,虽然差距还没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差别大(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都有拉丁语的血统,都属于拉丁语族),如果我们一定要把某种英语作为正宗的话,那应该是Angles(英语的雏形),不然的话,把任何一种英文的变种(美式英语,澳式英语或者是Singlish)作为英式英语的变种,都和把意大利语或者西班牙语作为拉丁语的变种一样,只会让人笑话。
关于Singlish,我想要说说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很多人来到了新加坡,都会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学会讲Singlish,起码是某些词汇(例如,Wah Lau等),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比较恰当的类比是在America只卖Burgers、Fries、和Coca。Cola的McDonald‘s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卖汉堡包和炸薯条还有可口可乐的麦当劳,不仅如此,还要卖一些诸如翡翠汤的食物(这个细节我还没有考证,仅仅知道有这些东西,但都没吃过,都回家了,谁还吃麦当劳啊)。
人在某种与自己本身的文化疏离的社会,其实是很痛苦的,也很孤独,所以有能力做本土化努力的人都会尽量调整自己,融入新的环境(我所讲的有能力的,有的时候仅仅是有这种愿望的,一般来说,有愿望就能够做到,毕竟语言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东西)。
根据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理论(福柯,在网上搜寻这位大师,估计能找到的,除了他是哲学家和他的理论之外最大的部分应该就是关于这位老爷爷是个Gay,一般来说,Gay都蛮有才华的),语言和权力有着某种潜移默化的暧昧关系,这点我很赞同,完整的掌握了一种语言,就好像是得到了进入一种新的文化领域的通行证,得到了在一个陌生语境里面的发言权,自然就给人带来了某种权力。因为这样的原因,一些人在来新加坡以后,无论是自发的,还是不经意的,都经历了这个本土化的过程。
下面我想说的,使一些经济问题,谈到经济,其实就不可避免的要说到一些政治问题,毕竟这两个东西真的是密不可分,就像脚指头和脚趾甲一样(这个比喻是因为我昨天刚刚弄伤了自己的脚)。
有一些人来到新加坡以后不会经过这个本土化的过程,一般来说,他们是一些说着英式英语,美式英语的英国人和美国人(说澳式英语的澳大利亚人其实也是这样),这些人为什么不会像中国人,东南亚人一样,学着说Singlish呢?我觉得有两点原因,一,就是我上面那点假设,也就是说,英文对中国人和东南亚人来说,是一种外来文化,中国人和东南亚人在新加坡其实是我说的处在一种与自己本身的文化疏离的社会,所以他们会经过本土化的过程。而对于那些来自英语国家人来说,这第一个原因显然不足以成为理由。所以就有了第二点原因,也就是经济问题。
众所周知,英国,美国是世界老牌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他们具有世界上最高的物质文明,用个类比来说,如今的美国就好像我们唐朝的那时候一样,在世界是统治地位(如果在唐朝的时候,世界地图就已经被完全发现的话)。在唐朝的时候,所有的国家(那些已经为唐朝所知的,包括日本,朝鲜半岛,还有那些西域国家)都来向唐朝纳贡,还用心学习唐朝的文化和语言。我们大胆的假设,如果我们是一个还好的唐朝人,我们如果去了日本,肯定会被代为上宾,而且还有无数的日本女孩子想嫁给我们(那时候的日本女人都很难看,我们是不会同意的),这种情况简直是一定的。从文化上来说,我们去了日本,看到日本的什么艺妓啊,什么剖腹自杀啊什么的,可能也就是一看,连想它好还是不好,要不要引回国内这种事情都懒得想,更不用提什么学日语了。所以说,如今的美国人英国人来到亚洲,不屑于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我们在唐朝的时候去日本是一样的道理,是一个政治问题。

③ 英国对新加坡的态度

新加坡是东南亚一个岛国,人均GDP高达5.8万美元,是亚洲人均最富的国家。新加坡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从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到1963年新加坡成立自治邦,英国对新加坡进行了140多年的的殖民统治。然而现在的新加坡人,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没有一点恨意,甚至还非常感激。这不仅仅是普通民众的感受,国父李光*耀也是这么认为。他在《李光耀观天下》书中写道:“对于英国的制度和其有风度的离开,我们应该心怀感激”。为什么呢?英国开发了新加坡。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时,新加坡只是一个近乎原始状态的蛮荒小岛。莱佛士来到新加坡后,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建设和开发,并对新加坡进行了长远的规划。他让新加坡变成一个繁荣发达的世界级自由贸易港,虽然他只在新加坡待了4年,但他对新加坡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他在新加坡是非常着名的人物,新加坡人也非常感激他。新加坡现在有很多关于他的建筑和机构,如莱佛士广场、莱佛士书院、莱佛士医院、莱佛士酒店等。

英国带来了现代化制度。在英国人来到新加坡之前,新加坡只是柔佛王国下面的一个原始小岛,与现代化制度相去甚远。一套好的制度,需要长时间的摸索才能得到,制度不好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发展。而英国来带来了一套成熟并行之有效的现代化制度,新加坡现行的国家制度只是在英国人制定的制度上做了适当修改。它让新加坡减少了摸索期,少犯错误,也让新加坡得以高速蓬勃地发展。李光*耀说,完全颠覆英国制定的制度,是非常愚蠢的事情。

英国培养了新加坡的精英。新加坡商业精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绝大部分是英国培养的,这些人对英国的各种社会制度非常认可,对英国充满感激之情。新加坡政府官员,大多有英美国家留学经历。例如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从小接受的就是英式教育,他曾获得过大英帝国女王奖学金,并在英国留学数年,他的思维方式完全是英式的,他就非常感激英国人。他虽然有一张华人的脸孔,本质上却是一个英国人。现任总理李显龙,接受的也完全是英式教育,对英国和英国制度十分认可。做为李光耀的儿子,自然和他父亲一样,对英国充满感激之情。新加坡集体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种症状简单说来就是被加害人爱上了加害人。1973年8月23日,在瑞典首都都斯德哥尔摩两名罪犯挟持了4名银行工作人员。在与警方对峙了6天后, 4名银行工作人员得以解救。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4个人并不恨劫匪,甚至有一个人还爱上了劫匪。这是因为在几天被劫持的过程中,2名罪犯并没有伤害他们,让这4个人潜意识地认为是这2个罪犯救了他们的命,从而感激2名罪犯,这种症状就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新加坡被英国殖民了140多年,英国某个时刻还保持了仁慈,这让新加坡人感激不尽。新加坡人自己并不清楚,其实他们从上到下集体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④ 新加坡今天之成就,不是靠什么儒家文化,而是英国殖民者带来的现代文明

李光耀则说:新加坡今天之成就,不是靠什么儒家文化,而是英国殖民者带来的现代文明制度!李光耀对讲过:“新加坡人大多是福建人和广东人的后裔,祖先都不识字,很贫穷,而达官显宦、文人学士则全留守中原,因此没什么事是新加坡人做得到而中国做不到的,或没法子做得更好的。”他又补充道:“新加坡成功的关键,是英国人留下的法治制度,而不是什么儒家文化。”

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几千年的中国,其实是一个大赌场,恶棍们轮流坐庄,混蛋们换班执政,炮灰们总是做祭品,这才是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

了解现实新加坡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就能明白新加坡开国元老李光耀的说词,新加坡历史传统与英国殖民有百多年的紧密联系,承袭英国政体与法制深远影响,教育制度的熏陶,深入根治于新加坡社会和多元民族族群。新加坡历史传统中是个多元族群社会,文化思维多元,习俗语言,广泛承受东西方和当地文化,融合一体,并非单一。网友所提的儒家文化,仅局限于部分族群,也已融入当地文化。新加坡历史建国过程,有着各族群的努力与奋斗,承袭与沿用英国殖民遗留下的法理制度,修正和发扬,塑造今日的新加坡。

⑤ 新加坡是东方直布罗陀,又布有重兵,可为什么还是顶不住日本

丘吉尔称新加坡为“东方的直布罗陀”。顾名思义,新加坡就像欧洲的直布罗陀那样战略位置重要。不得不说,丘吉尔并没有夸大,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入口处,是东亚、大洋洲国家和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地区航运的必经之地,被誉为海上航运的“生命线”。

英国驻军与日军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如果单纯的从人数上,英军或许会占优势,但由于这边处于防守,因此不免摸不清日本套路,轻重不分,容易顾此失彼,所以相对而言,势单力薄。再加上长期以来英军并没有什么战争,因此,训练和装备都是一个问题。当然了,驻守新加坡的英军大多都是杂牌,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印度人以及澳洲人,战斗力更可想而知了。

除此之外,日本由于是远洋作战,因此有空军和海军的配合,这对英国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在失去制空权和制海权之后,英军成为了案板上的肉,只能任人宰割。

⑥ 新加坡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特点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新加坡是着名的自由贸易港,集中着世界一流的商品。

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般+木)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

国土: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入、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堪称"亚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国国面积为626.4平方公里,城市面积占绝大部分,因而被称为"城市国家"。

气候:新加坡全部国土都位于北纬1度线内,距赤道不过137公里,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以最暖热湿润为特征,全年温度大约在24℃到32℃之间,昼夜温温差不大,降水量在2400毫米左右。10月至次年3月雨较多,4月至9月雨 量相对较少。

国家简史:传说在远古时代,亚历山大大帝的后裔乌塔马王子在海上航行时,船被暴风雨刮到现在的新加坡岛上,在岛上,王子看到一头怪兽,浑身赤红色,头部的毛黑亮,胸前还有一撮白毛。随行人员告诉王子这是狮子,王子便把这个不知名的小岛称为"新加普拉",也就是狮子的意思,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⑦ 为什么外国人不敢在新加坡闹事

说到新加坡,大家对于这个小国家都十分的敬畏。毕竟不得不承认一点,新加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他在如今的全球贸易中非常具备有优势。当然这也仅仅只是经济地位一方面而已,除去这些之外,实际上新加坡能够在国际上获得名声有其他的道理。最简单的一点便是,新加坡重视法律并且讲究一视同仁,基本上在新加坡很少外国人敢随意犯事。


新加坡对他国的影响

在此之后,实际上对于美国国内内部形成了强有力的威慑作用。美国人不再将东南亚视为自己的享乐地,至少在新加坡他们需要遵守那些严苛的规矩,不然就要面对残酷的新加坡法律。这也使得新加坡被评为环境、秩序最优美的城市,实际上很多国家都羡慕他的井然有序,感叹作为小国的秩序和纪律性如此强大。


而他们成功的过去,也使得其他国家民众非常羡慕。许多国人曾经提出,引入这种直接暴力的方式改善城市环境,以求用暴力的手段改善公民素质。但是国内本身的人口基数众多,显然这种方法还是非常不合实际。但是他们秉公执法的精神,确实也是我国一直所坚持的方针。

⑧ 英国要在新加坡建立军事基地,这事你怎么看

因为新加坡是英国的前殖民地,与英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凡是英国被选中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人也是大力支持英国的决策。甚至有些国家,目前还是英国联邦的成员。所以发自内心的亲近英国,这也为英国建立基地提供了条件。南海是美国印太战略的连接区域,所以英国在这里建立基地,就是搅局南海,就是跟随美国步伐,所以英国的这个做法,能够得到美国的支持,还能得到新加坡或者文莱的青睐。

不过,国际势力还是依旧动荡,想要保住自己在国际上的军事能力,英国还是小心落棋,否则恐全盘皆输。

⑨ 介绍新加坡

很久以前,新加坡原地名为淡马锡,也就是水镇的意思。后来,有一个来自印尼苏门答腊的王子航海经过淡马锡,误认一只老虎为狮子,就将淡马锡改名为新加坡,在印度语(当时,东南亚一带信号奉印度教)中,新加坡的意思是狮城。
英国为了抗衡荷兰在东南亚的势力,派莱福士找寻一个港口基地。在1819年,莱福士与随从登入新加坡,从此改变了新加坡的历史。

十九世纪,英国发展新加坡为一个港口与 贸易城市,新加坡处在中国与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之间,也因为港口与贸易带来了各地移民,其中以中国人最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以新加坡为基地试与日军抗衡,结果英军大败,日本以少胜多,占领了新加坡三年八个月。新加坡人终于意识到只有独立才可生存。在1965年,经过许多风风雨雨,新加坡在李光 耀的带领下终于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国。之后,新加坡也从一个贸易港口国改造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服务业和贸易为副的经济强国。

历史上最早有关新加坡的记载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中国人把新加坡称为蒲罗中(意为“半岛尾端的岛屿”)。当时,人们对新加坡知之甚少。这一事实却掩盖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过去。到了14世纪。新加坡已成为强大的Sri Vijayan帝国的一部分,人们称之为淡马锡 (Temasek)(意即“海城”)。

这一名称与第3世纪的称谓同样贴切。长期以来,不断有中国帆船、印度船、 阿拉伯独桅帆船、葡萄牙战舰和武吉士人的纵帆船造访座落在马来半岛南端、作为航海必经之地的新加坡。

在14世纪,这个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小岛获得了一个新名字--新加坡拉 (“Singa Pura”)或狮子城(“Lion City”)。根据传说,一位来访的 Sri Vijayan王子在这里看见了一头野兽,把它误认为一头狮子,由此产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称。此后,英国人为这个新加坡故事又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18世纪,他们急需一个战略性的“中转站”以便为日益强大的帝国舰队提供维修、补给和保护,从而遏止荷兰人在这一地区的扩张。史丹福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就是以这政治背景塑造新加坡为一个贸易站。新加坡的自由贸易政策吸引了亚洲各地,甚至美国和中东的商人。到 1824年,即现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后,当地人口已从 150人猛增至 10,000人。

1832年,新加坡成为槟城、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峡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以及电报和蒸汽船的发明加强了新加坡作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纪,新加坡卷入了暹逻(现泰国)和爪哇的Majapahit帝国争夺马来半岛的斗争中,因此其领土成为了战场的一部分。

5个世纪后,新加坡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它曾被认为是固若金汤的堡垒,但还是于 1942年被日本人占领。战后,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

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不断增长,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获得独立。

地理位置·

新加坡是一个热带岛国,由一个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它的气温变化不大,降雨量充足,动植物繁衍,体现了热带岛屿的特征。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通讯和旅游中心。它位于赤道以北 136.8公里,东经 103° 38′至东经 104°6′,北纬 1°09′至 1°29′。

新加坡本岛由东到西约42公里,由南到北约23公里,包括所有大小岛屿在内,总面积为682平方公里。本岛以外的其余岛屿,较大的有德光岛(24.4平方公里),乌敏岛(10.2平方公里)和圣淘沙岛(3.5平方公里)。

新加坡通过一条长堤及一座大桥与马来西亚相连,和印度尼西亚的廖内(Riau)群岛的主岛也仅有一水之隔。从泰国或菲律宾只须经过短途飞行即可抵达新加坡。新加坡的樟宜机场为69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是进出东南亚的门户。

人文·

尽管地理位置是新加坡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人民却是其成功的支柱。这个国家缺乏自然资源,但她勤劳、乐观、开朗的人民造就了她今天的繁荣。

新加坡有400万人口,其中77%是华人,14%是马来人,8%是印度人,1%是欧亚混血人种和其他民族。马来渔民是当地的土着居民,但自从史丹福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来到并建立英国贸易中转站后,新加坡逐渐成为一块吸铁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移民和商人。为了给他们自己和家人寻觅更好的生活,许多人从中国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锡兰和中东来到这里。尽管异族通婚早就开始了,但各个种族在融入新加坡这个整体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语言·

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和英语。英语是商务和官方语言,使用最为广泛。大多数新加坡人都会讲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气候·

新加坡地处热带,相对来说,常年气温变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气湿度高,气候温暖而潮湿,年平均温度在 23和 31摄氏度之间,温差很小。因此,对于那些喜爱日光浴、游泳、航海以及其他水上运动的人来说,新加坡可称得上是天堂。那些讨厌炎热阳光的人也不会因此受罪,因为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商店、旅馆、办公楼以及饭馆都装有空调设备。

新加坡一年到头都有雨水,不过每年的11月到翌年正月雨水最多。相对来说,比较干燥是在6月到8月。

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6.7度;
最高每日平均气温:摄氏30.8度;
最低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3.9度;
最冷月份:12月到1月;
最热月份:5月到7月份;
年降雨量:2,353毫米;
每日平均相对湿度:84.3%;
每日平均湿度:60%到90%。

新加坡有两个不同的季候风季节,从12月到翌年3月吹东北季候风,相当潮湿;6月到9月则吹西南季候风,最为干燥。这两个季风期,间隔着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1月到12月。在季候风交替月里,地面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形成下午至傍晚时分,全岛经常会有阵雨及雷雨。

宗教·

新加坡的多民族决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筑各式各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圆顶、哥特式教堂尖顶、带有神秘神像的兴都教寺庙以及中国寺庙。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兴都教、锡克教、犹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与道教
早期的华人移民,如同其他种族的移民一样,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不同籍贯的华人,各自兴建庙宇,让善男信女参拜。其中有一些庙宇,已成为国家古迹,如天福官、双林寺和凤山寺等。
佛教有“三宝”——一佛、法(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以引导信徒奉行他们的礼仪。
在新加坡,绝大多数的佛教徒,是属于大乘(Mahayana)学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刚乘(Vajrayana)和其他学派。不同的学派,经由新加坡佛教总会、新加坡僧伽联合会,和世界佛教联谊会新加坡分会联合主办的宗教、文化、教育与社会福利计划等活动,有更密切的接触与合作。

兴都教
前来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们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带来新加坡。他们早期的宗教事迹,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区兴建兴都庙,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
兴都庙成为许多印度节日与庆典的焦点。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响;而他们的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也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设有祭坛或祷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约有24间主要的兴都庙,其中在桥南路的马里安曼兴都庙(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实龙岗路的实里尼维沙伯鲁玛兴都庙(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为国家古迹。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于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会,专门负责马里安曼、实里尼维沙伯鲁玛、西凡和维拉米玛达拉曼等兴都庙的行政与管理工作。这些兴都庙都属于基金会的。基金会也主办一些大节日庆祝活动,如大宝森节、蹈火节和九夜祈祷节。
印度族也设有印度人咨询委员会,对有关印度宗教和习俗,以及影响印度族社区的一般福利问题,向政府提供意见。

基督教
天主教会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莱佛士发现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过境的传教士通过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数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稳健成长并开办了数间学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会就开办了第一间男校,这间学校后来成为着名的圣约瑟书院。圣约瑟书院建于1852年,由拉萨尔修士主理。两年后,修女会在维多利亚街开办了一所女子小学——圣婴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禄六世颁令新加坡成为另一个主教区,不再隶属以前的马六甲一柔佛主教区。在1977年7月26日签署的协议下,澳门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会管辖权移交给新加坡主教。这项协议于1981年5月27日获得罗马教廷的批准。当这道教令于1981年6月26日颁布后,就在7月1日生效,此后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就直接由罗马教廷管辖。
新加坡共有3O间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会管理20所小学、17所中学、一所大学先修班和一所初级学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也开办安微尼亚山医院、雅西西慈怀病院、5间老人院和一间儿童收容所。

基督教教会
在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后4个月,他把一块土地赠送给伦敦宣教会。5个月后,第一位传教士抵达新加坡。在最初的数十年里,一些不同的团体,对新加坡的基督教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它们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马六甲的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以及印度与中国的基督徒移民。神学院与圣经学院也随着成立。

锡克教徒
新加坡共有16个注册的锡克教和锡克社团组织;以及7间锡克庙。锡克人成立的锡克人咨询委员会;专门向政府提供有关锡克教与习俗,以及锡克社区一般福利的意见。
锡克人的重要节日,主要是纪念几个锡克古鲁的诞辰,以及庆祝卡尔沙教团的纪念日。

其他宗教
新加坡推行宗教自由与宽容,各种宗教信仰追随者都可在这里立足。犹太教在新加坡有两个会堂,还有少数的袄教徒及耆那教徒,但没有庙宇。

⑩ 新加坡人和英国人的区别

区别很大了
新加坡怎么可能和英国比阿!
按照辈分来说英国是新加坡的爷爷.
相似之处是 新加坡传统英国的行政模式,教育,法律都与英国类的相似.
不同的是,英国属于白人血统类的国家. 新加坡属于华人为主的国家. 多数新加坡人的英语
水平使用的都是英国英语的初级词汇水平,太深的英国式的英文新加坡人也不明白的.
商业当然也是英国好了, 那是世界上最老牌子的国家, 新加坡只不过是李光耀他们那一代人分出独立的一个小岛.李光耀和李显龙都是在英国学习留学的,所以政府操作模式和英国类似.
旅游方面新加坡更自由一些, 新加坡入境免签几乎对全世界开放(除了非洲一些国家和缅甸,印度,朝鲜,中国大陆) 而英国不可以,入境限制的很严格。 新加坡就是一个旅游国家

阅读全文

与英国人怎么看待新加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煎饼放什么调料 浏览:648
如何将人民币转到越南 浏览:91
伊朗为什么会发洪水 浏览:676
你会怎么做综艺中国 浏览:293
如何强起来的中国 浏览:279
印度鹅粪叫什么 浏览:117
印尼燕盏是什么 浏览:728
中国银行软件贷款需要多久 浏览:255
伊朗是怎么对应美国金融制裁的 浏览:205
外贸出口到印尼需要注意什么 浏览:948
越南战争纪录片哪里有看 浏览:690
印度人如何榨椰子油 浏览:917
大厂英国宫到地铁6号线怎么坐车 浏览:47
美国为什么要轰炸伊朗军事基地 浏览:305
gua是什么意思印尼语 浏览:156
哪里可以看印尼电影 浏览:805
伊朗的石油有多少钱 浏览:109
印尼ice是在哪里 浏览:446
印度最贵的鱼叫忘什么鱼 浏览:331
意大利有什么文化建筑 浏览: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