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难民问题 美国,法国,英国(最好还有德国)的国家立场
一)难民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欧洲产生了大量的难民,使得难民的保护成了国际性的问题。在历史发展中,人类社会在保护难民和维护自身组尊严的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颁发的一些关于难民证件的专门协定中出现了关于难民的最初定义,各种协定条约对于难民的定义并不相同。其中,1951年在日内瓦订立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1954年生效)与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协议书》(1967年生效)较全面较准确的归纳了难民的普遍性定义。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中指出,“难民”是指:“由于1951年1月1日以前发生的事情并因有正当理由畏惧由于种族、宗教、国籍、特殊社会团体成员或政治见解,而有恐惧被迫害的充分理由,置身在原籍国领域外不愿或不能返回原籍国或受该国保护的人。或者不具有国籍并由于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经常居住国家以外而现在不能或者由于上述畏惧不愿返回该国的人。”在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起草时,一些国家坚决反对承担无法预见的某些义务,为此,公约列入了1951年的时间限制。同样为了满足某些国家的愿望,1951年公约还允许缔约国将他们对公约的义务限制在由于发生在欧洲的事情而成为难民。⑴
另外,一些区域性的公约在联合国上述公约的基础上,也对难民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和细化。例如《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寻求避难的任何人。”
依据国际法,获得难民地位的人可以享受国际社会的特别保护和援助。因此,难民地位的甄别和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51年公约和1967年议定书,作为难民,要获得难民地位必须具备四项基本条件:其一,已经离开其原籍国,其二,具有正当理由担心受到迫害,其三,这种担心理由必须有下列五种原因:种族,宗教,国际,属于某社会团体,政治见解。其四,由于担心迫害,不能或不愿受该国保护,或者返回该国。⑵
国际法确立的对难民的保护的原则主要有两个,即“不推回”原则和“国际团结合作原则”。 “不推回”原则(principle of nonrefoulement)要求,除非有正当理由认为难民有足以危害其所处国家的安全等其他严重情形,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将难民驱逐或送回其生命或自由受到威胁的领土边界;⑶“国际团结合作原则”要求,世界各国在难民的接纳、安置、援助、保护,难民事务开支的分摊以及消除和减少难民的产生的根源方面有责任加强团结与合作。
那么赖昌星是否适用加拿大难民资格申请呢?加拿大移民局律师雷斯尼克辩称,赖昌星因涉及中国厦门远华公司大规模走私案逃往美国,因此不适合难民身份的申请。雷斯尼克在向审理赖昌星申请书的移民与难民局提出的最后抗辩书中说,赖昌星担心在中国被提控的理由,不是政治、种族或宗教问题,而是其经济犯罪活动。移民与难民局是半官方机构,不属于移民部。赖妻曾明娜及其三名子女也曾申请难民身份。雷斯尼克说:“有确凿证据显示赖昌星和曾明娜掌理远华业务和逃税数百万美元。”她又说,他们涉及行贿、走私和欺骗的重罪,使他们申请难民无法受理。
(二)引渡问题
引渡是指一国应外国的请求,把在其境内被外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外国人,移交给请求国审理或处罚的一种国际司法协助行为。
引渡以条约为依据。引渡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有以下三类国家:1 罪犯本人所属国;2 犯罪行为发生地国;3 受害国。
其中引渡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引渡的理由:是指被某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人。
2、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现在已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最早在1793年法国宪法中就规定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但各国对政治犯的界定并不一致,由于属地管辖权的原则,被请求国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引渡。
3、引渡的效果,请求引渡国即可根据其法律对罪犯进行审判,但是,根据“罪名特定原则”,对该罪犯,请求国只能就其请求引渡时所指控的罪名加以审判和处罚。不得以此罪名引渡而以彼罪名审判。
引渡的法律基础是一个主权国家对犯罪的管辖权,包括属地,属人和其他管辖权等。也就是说,请求引渡的国家,基于国际法上承认的依据,对该名身处他国境内罪犯享有管辖权。可以引渡的罪行在19世纪以前主要是政治犯,异教徒和逃兵。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得胜利,罪刑法定和民主原则得确立使引渡的对象发生了根本改变。各国变为只引渡普通刑事犯。而且“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习惯法则。
引渡不是一项国际法上的义务,是否给予引渡完全取决于被请求引渡的国家。引渡条约使国家间引渡罪犯依据。因为国际法上没有赋予国家以引渡的义务,在没有引渡条约的情况下,是否将罪犯引渡回申请国完全是被申请国自己国家的事情,对于赖昌兴案件来说,如果中国和加拿大没有引渡条约,那么加拿大想引渡就引渡,不想引渡就不引渡,我国没有丝毫办法。而且被要求引渡国享有庇护权。所谓庇护权,是指一个国家对于遭受追诉的外国人给与保护,并拒绝将他引渡给另一国。不过,日本的一些学者却认为:“庇护全部是国家的权利,而是从保护人权出发的个人权利,国家对他有相应的庇护义务,这是我国的主要观点。”⑷但是如果有了引渡条约就不一样了,引渡条约一般会约定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关于互相引渡罪犯的相关条件和其他事项。如果在条约中承诺对某个国家的罪犯进行引渡,那么引渡就成为了国际义务,必须履行,没有正当理由不能随便拒绝引渡。
另外,在引渡赖昌星时还会遇到的问题就是“死刑不引渡”。
“死刑不引渡”规则在国际引渡合作领域内已经得到广泛承认的规则。按照这条规则,当被请求国有理由认为被引渡人在引渡后可能被判处死刑时,就可以拒绝引渡的请求。众所周知。加拿大是比较早废除死刑的国家之一,而我国对于死刑废除问题上仍存在较大争议,目前主流观点是对其持否定态度。根据《联合国引渡示范条约》第3条明确规定,如果被请求引渡人没有得到或不会得到《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所载的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最低限度保障,应当拒绝引渡。最低限度保障主要包括的就是获得法律帮助权、不自证其罪权(或沉默权)、辩护权、申诉权、申请调取证据权等。⑸
我国在参与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实践中一直避免直接引入“死刑不引渡原则”。在引渡实践中也坚持不松动的立场。这主要有以下两点担心和顾虑:其一,担心在国际刑事合作中,使得犯有经济犯罪或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潜逃国外的中国公民以此为依据,而逃脱处罚;被请求国也会据此而拒绝中国的引渡请求;其二,担心会动摇国内关于制定死刑的理论基础,甚至造成死刑的废除,从而使国内的治安形势恶化,犯罪率上升。我国在赖昌星案的做法实际上是变通适用“死刑不引渡原则”,即在废除死刑的国家与保留死刑的国家之间进行引渡时,请求国做出对被引渡者不予执行死刑的承诺保证。外交照会毕竟是一种正式的政治承诺。虽然在法理上没有争议,但在实践中却破坏了法制统一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且每一个案都如此处理也不现实,从长远看,还会削弱我国外交承诺的信誉。
但是我国不应该再回避“死刑不引渡原则”了,是否可以通过立法建立起一套实施“修正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制度,即专门建立一个执行“被引渡人不执行死刑保证”的机制相当重要。对内可以从立法上解决法制统一问题,对外可以显示我国对承诺的切实履行。此外,解决好“死刑不引渡”问题,我国也更容易与更多的国家签订引渡条约。有了引渡条约,将罪犯引渡回国接受审判也就更为容易和便捷了。
(三)政治避难
政治避难,是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向另一国请求准予进入该国居留,或已进入该国后请求准予在该国居留的行为。享受庇护的外国人,通称“政治避难者”,在所在国的保护下,不被引渡或驱逐。政治避难者的居住、迁移和行动方面的管理,原则上按照一般外国侨民待遇,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依其个人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避难一词原指由于种族、宗教、参加特定社会团体、政治思想等原因,在本国受到迫害或出现了遭受迫害的明显的可能性而逃到国外,不指望本国政府给予保护,不愿意回到本国而言。因上述理由均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所以便称为政治避难。
一个国家对于请求政治避难的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居留并给予法律保护,国际法上称之为“庇护”。一个国家给予某人以庇护,是以不将其引渡给另一国家为前提的。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各国之间的引渡条约,一般都有政治犯不引渡的条款。
在国际法上,准许政治避难和拒绝引渡,是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但是,这只限于政治犯,而不能允许一般刑事罪犯避难。
那么赖昌星是否符合政治避难的条件呢?
赖昌星担心在中国被提控的理由,不是政治、种族或宗教问题,而是其经济犯罪活动。加拿大法庭认为虽然自己没有评判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权力,因为两国法律制度的根本差异,在某些方面进行比较是毫无意义的。但也认为本案是判断申请人是否是公约难民,所以程序需要分析中国刑事司法制度。法庭采信了加拿大的观点。另外法庭得出结论是:中国司法制度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改进,中国司法制度不至于造成赖昌星案件不公正的审判,因而不存在所谓的“迫害”。
⑵ 逃离的阿富汗难民将去往何处
阿富汗邻国伊朗、巴基斯坦和土耳其都是可以从陆上前往的难民。在新一轮难民浪潮面前,英国、加拿大、法国、美国等国都提出了接纳难民计划。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瑞士和奥地利明确表示不会直接接受难民。
从塔利班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已经有一个星期了。当前,喀布尔的安全角势稳定,街上人满为患。但是,仍然有超过2000人来自阿富汗多个省份,他们等候在喀布尔机场外面。在5到10分钟的时间里,塔利班武装人员和美军士兵向空中开火驱散人群。
八月二十一日,在阿富汗的喀布尔机场,仍然有一些人想要逃离,另外还有很多人通过陆上通道逃到邻国。
阿富汗人大量外逃的可能性大:
报道称,对严厉的伊斯兰教教法的担忧并不是阿富汗人可能逃离的唯一原因。暴力、干旱和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使数百万阿富汗人急需人道主义援助,其中许多人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成为经济移民。
塔利班已经关闭了重要的边境口岸,跨过边境的阿富汗人“非常有限”。但欧盟说,由于塔利班统治下的不稳定局势,长期来看“移民压力会增大”。
联合国难民署说,自1月份以来,由于安全局势恶化,超过55万阿富汗人在国内流离失所。欧盟敦促成员国增加对需要保护的阿富汗人、尤其是女性的入境配额。
以上内容参考 参考消息-外媒盘点:有关阿富汗难民的五个疑问
⑶ 16000人撤退,仅剩1人生还,英国阿富汗远征为何如此惨烈
当时英国对阿富汗发动战争,但是没想到最后却惨败收场,而原先有一万六千人撤退,仅仅就有一个人生还,这是非常残酷的,其中主要原因是英军在阿富汗独特地形上面吃了亏。阿富汗境内有多处峡谷,非常适合偷袭敌军。
而英军头领埃尔芬斯顿迫于无奈想要跟阿克巴汗进行谈判,他想要保住最后的英军,但是无奈在英军走到贾格达拉克峡谷的时候再次遭到了伏击,所剩不多的弹药让他们无法抵抗,最终只能全体阵亡,最后一个生还者并不是英国的将士而是英国的助理医师威廉布莱顿。所以在英军撤退途中其实是吃了地形的亏,曾三次遭受阿富汗人大规模的偷袭,无疑让他们损失惨重。
⑷ 阿富汗穷的叮当响,为什么还有大国想征服它
对于阿富汗这个国家来说,他们国内的经济几乎是非常的贫穷。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凋零。而且说现在在阿富汗打仗的国家要是图点儿其他的吧,阿富汗又没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所以说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强国想要征服阿富汗。其实这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阿富汗的地理位置。
这也是为什么阿富汗这么一个贫瘠的地方,却能够引来无数强大的国家,想要征服这个地方。当然说到底还是因为阿富汗自己太弱。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落后就要被挨打。如果说阿富汗自己很强大的话,即使他这个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别人也不会轻易的选择过来攻打他。阿富汗的人民也不会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⑸ 阿富汗贫穷落后,又没有资源,为什么大国总想征服它
答案是:阿富汗,中亚要地,物产丰富所以列强垂涎。具体表现在:
1.亚洲之心,繁华之地。
阿富汗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素称亚洲之心,东接中国,西连伊朗,北通中亚各国,南达印度,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来自亚欧的大量的货贸物流在这里通过。不同种族的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融为一体。
3.全球背景,横切亚洲。
海洋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里更加吸引的势力角逐,先是大英帝国入侵,在亚洲中心“打桩”以便执亚洲牛耳,后是红色帝国,为了横切亚洲,寻找印度洋出海口,再后就是美帝为其亚太利益,在这里对战杀伐,时至今日阿富汗依旧在动乱中喘息。
⑹ 当年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三次侵略弱小落后的阿富汗,为何均被击溃
大英帝国当年曾经雄霸天下,最后却没能拿下阿富汗,主要原因有三点——不正义的战争。
阿富汗的顽强抵抗
应该这样说,当年英国侵占阿富汗的战争持续的时间非常长,战线过长,英国的经济补给就会跟不上,而且经济不济跟不上机会给阿富汗翻身的机会,因此阿富汗政府也利用了这次机会,顽强的抵抗英国,甚至将英国打出了欧洲,因此此次战争英国不胜而归!
⑺ 欧洲为什么会爆发难民危机
据外媒报道,在欧洲难民潮波涛汹涌的压力下,欧洲国家正就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进行讨论,其中包括更好地管理难民的接待程序,包括获取申请避难者的指纹以及他们的身份鉴定,以便更好地跟踪他们的行踪。英国政府也终于改变立场。英国首相卡梅伦周五(4日)宣布,英国将接受数千名叙利亚难民。 但是,英国说它将接收来自叙利亚边境的联合国难民营的难民,而并非那些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抵达欧洲的人。 但早些时候,卡梅伦曾表示接受更多难民并不是解决持续恶化的人道危机的简单答案。 欧洲持续的难民潮也给欧洲各国领导人提出了一个艰巨的挑战,如何公平和有效地解决难民问题。
都柏林协议
如果稍微关注一下近期的新闻就不难看出,充斥欧洲媒体的主要新闻之一就是欧洲的难民潮,从马其顿到匈牙利,再到英法隧道,难民与警察冲突、对峙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而根据欧盟的规定,也就是所谓的都柏林协议,难民应该在入境欧盟的第一个成员国家申请政治庇护。这也是为什么匈牙利阻止难民西行乘火车前往德国的一个原因。
有些难民不幸遇难
许多难民冒着生命危险,不惜千辛万苦抵达了欧盟,但他们并不想在所谓第一个入境的国家,例如希腊、意大利或是匈牙利等国申请难民,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德国或是北欧的一些国家。
德国预期今年将接收80万难民,以至于匈牙利总理奥班形容目前的难民问题是“德国问题”。
破纪录
今年进入欧洲的难民人数创下了新纪录,欧洲面临二战以来最大的移民危机,来欧洲寻求避难的难民以及移民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欧盟28国的内政部长将于9月14日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如何解决难民危机问题。
困境
但欧洲领导人首先面临的争论是欧盟申根国家内自由移动的问题。这也是欧盟国家的核心价值。
而德国和法国认为,自由移动对欧盟经济有利。
但欧洲的民族主义者则指责正是由于申根协议导致进入欧盟的难民从南到北,寻求他们心中理想的国家落脚。
在欧盟,包括匈牙利、瑞典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右翼政党的反移民政策为他们赢得了近20%的选票,即使在德国这个目前对难民接受最多的国家也发生多次反移民的大游行。
匈牙利等国的领导人还对以“基督徒”为主的欧盟接受主要是来自穆斯林国家(例如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难民政策提出质疑。
然而,面对目前大量涌入的移民,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申根国家可以临时实行边界管制。
除此之外,欧盟部长们对均摊难民的配额也持反对态度。例如,欧盟委员会要求欧盟各国接受40000叙利亚和厄立特里亚难民,但他们只同意接受32500人。
英国没有加入这个难民配额系统,被认为是对移民采取比较强硬态度。
而欧盟国家本身对整个欧盟的避难政策也存在紧张和分歧。其中,所谓的都柏林协议显然已经不起作用,至少德国已经不再遵守它。
因为根据此协定,难民应该在入境欧盟的第一个成员国家申请政治庇护,如果难民前往别的国家的话,他们可以被遣返回第一个入境的欧盟国家。
根本问题
与此同时,许多欧洲人和政客大声疾呼欧盟为结束叙利亚、利比亚、非洲之角以及阿富汗的内战和动乱局势做出更大的努力,以减少产生难民的根本根源。
英国说,它已经是叙利亚边境的难民营最大的援助国,那里的难民人数比逃到欧盟的整个难民人数要多得多。
英国争辩说,对大多数难民来说一旦恢复和平与稳定,他们则希望重返家园。
但批评人士说,这些是更长远的目标。而当务之急是28个欧盟成员国如何协调与合作解决眼下的危机。
震撼
而自从3岁的叙利亚小男孩的尸体被冲上土耳其海岸后,给普通人的冲击与震撼似乎比任何政客的呼吁更有效。
BBC记者在英国街头随机采访的几位普通英国人,问他们是否应该接纳叙利亚难民,大多数人都是持非常同情的态度。
但许多人也提出应该更严厉打击人口走私活动,因为在难民危机中大把赚钱的是那些不顾难民生死的人口贩子。
出路
欧洲国家正就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进行讨论,其中包括更好地管理难民的接待程序,包括获取申请避难者的指纹以及他们的身份鉴定,以便更好地跟踪他们的行踪。
成立更多的欧盟专家小组,来帮助加快难民申请的程序。
重新评审和修改都柏林协定。因为,它目前似乎已无法正常运作。仅在2014年,5个欧盟国家却接受了72%的难民申请。
同时,欧盟国家应加强利比亚海岸的巡逻,据悉已经在酝酿摧毁人口贩子用于偷渡难民船只的计划。
在中东和非洲建立更多的难民营,在那里接受难民申请,以避免大批难民乘坐小船穿过地中海经历的生死磨难,但该计划实施起来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据悉,富庶的阿拉伯海湾国家仅接受为数不多的叙利亚难民,因此批评人士敦促这些国家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帮助难民危机。
遣返
欧盟目前面临压力,拟定一份能够遣返难民回国的“安全国家”的名单。
这些国家包括科索沃、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波黑共和国、马其顿等。
因为来自这些国家的移民主要是想摆脱当地的贫困,到欧洲寻求更好的生活,不属于战乱或受到人权迫害的难民之类。
因此,来自这些国家的难民申请成功机率非常低。
但问题是无论欧盟领导人出台怎样的应对措施,目前的难民危机一时半会都不会消失。也许只有祈祷中东和平以及世界太平早日到来,才能真正减少产生难民的土壤。</div>
⑻ 第三次英阿战争:武器落后的阿富汗人,为何敢入侵英属印度
对于生活在南亚大陆的印度人来说,北方的阿富汗人一直被他们所忌惮,在印度的 历史 上,曾多次遭到阿富汗人的入侵,凶悍的阿富汗人给他们留下了恐惧的记忆。到了印度莫卧儿帝国末期,随着英国人的到来,印度逐渐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阿富汗,在那段时期曾和英国军队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战争。
很多学者认为,英国殖民者之所以能够迅速征服印度的土地,还要得益于阿富汗人的国父艾哈迈德沙对印度的入侵。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建立杜兰尼王朝的艾哈迈德沙多次率军入侵印度,并且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垮印度的马拉塔人。而马拉塔人的失败,则让英国人有了可乘之机,因为当时的马拉塔人被誉为“印度教守卫者”,他们是英国人最顽强的抵抗者。
到了公元1839年,两万多名英国军队首次入侵阿富汗,英国人迅速占领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但是不久之后他们便遭到了阿富汗人的顽强反击, 无数英国人和印度人被阿富汗人杀死,据说只有一位身负重伤的军医活着离开了阿富汗。
而第二次英阿战争,过程则和第一次英阿战争十分相似, 英国人虽然能占领阿富汗的城市,但是却无法击垮阿富汗人的意志 ,到了1881年的4月,深陷战争泥潭的英国军队开始撤离阿富汗,第二次英阿战争宣告结束。
不过英国人虽然撤离了阿富汗,但是却通过 《甘达马克条约》 将阿富汗变成了英国的附属国,而当时的先后担任阿富汗国王拉赫曼·汗和哈比布拉·汗,也开始被迫和英国人搞好关系,以此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但是当哈比布拉·汗被暗杀之后, 他的儿子阿曼努拉·汗便开始试图摆脱英国人对阿富汗人的统治,并且在1919年发动了第三次英阿战争。
在第三次英阿战争爆发前夕,阿富汗的正规军大约有五万人,分为21个骑兵团和75个步兵营,并且拥有二百八十多口火炮和几挺破旧的加德纳机枪。
不过根据一位英国军官的记述,这支阿富汗军队虽然十分勇猛,但是武器装备却十分落后,他们的火炮大多破旧不堪,士兵的步枪很多都是其他欧洲国家淘汰的武器,而且弹药数量也不多。
武器装备落后并且人数只有五万人的阿富汗正规军,在拥有飞机和坦克的英国军队面前完全处于劣势,但是阿曼努拉·汗还有一件“利器”,而这件利器便是生活在阿富汗和印度边境的 普什图部落民兵。
阿富汗的主体民族为普什图人,而在印度的西北部,也生活着许多普什图人,他们被当地人称呼为“ 帕坦人 ”,而这些帕坦人则以盛产凶悍的武士而闻名,而且他们的武器装备也要比阿富汗正规军更好,因为他们经常购买和偷窃英军士兵的武器。
这些帕坦人大部分都是阿曼努拉·汗的支持者,他们也阿曼努拉·汗一样厌恶英国军队,因此在战争爆发之后,帕坦人的部落为阿曼努拉·汗提供了大约七万名帕坦民兵。
到了公元1919年的5月3日,阿曼努拉·汗命令阿富汗正规军在开伯尔山口一带集结,随后便对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发动了入侵。
对于阿富汗人来说,开伯尔山口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地方,因为他们骁勇善战的祖先曾多次穿过开伯尔山口,对印度的土地进行蹂躏。
在阿富汗军队穿过开伯尔山口之前,印度刚刚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几百名印度人遭到了英国士兵的射杀,这也引起了许多印度人开始反抗英国殖民者, 而阿曼努拉·汗就在这个时候,以“为印度人”复仇的名义向英国军队开战了。
阿富汗军队穿过开伯尔山口之后,立即得到了当地帕坦人的帮助,驻扎在边境的英军士兵很快便被击溃了,阿富汗军队占领了一些位于边境的村庄,以及一座英军士兵的供水站。得知阿富汗人来袭的消息后,英国人立即开始集结军队,并且在三天之后正式向阿富汗宣战。
而此时英军的处境并不好,由于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因此许多英军士兵都不愿继续参战。当集结完毕的英军士兵抵达边境后,立即和入侵的阿富汗士兵展开了激战,甚至发生了白刃战。
不过由于后来英国皇家空军派出飞机轰炸了支持阿曼努拉·汗的帕坦部落, 使这些帕坦人见识到了轰炸机的厉害,于是一些部落民兵便决定临阵脱逃,他们抛弃了自己的族人,并且开始捡拾阿富汗军队败退时遗留的物资。
当阿富汗军队败退之后,英国军队又追击至阿富汗境内,并且派出轰炸机对喀布尔进行了空袭,阿富汗人开始在自己的土地迎战英国人,双方互有胜负。
英军进入阿富汗后,他们的处境也开始恶化,许多士兵因为不愿继续打仗而离开军队,尤其是在英军中服役的印度人,由于阿姆利则惨案的发生,导致许多印度士兵开始对英国人不满,他们不愿意继续为英国人卖命。
而且就在这个时候,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帕坦部落又开始袭击英军的后勤部队,这些不利的情况导致英国人决定在同年的8月8日停战,第三次英阿战争宣告结束。
在这场历时两个多月的战争中,阿富汗人大约有一千人阵亡,而英国军队中则有二百多名士兵阵亡。而英国军队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优势, 但是这些优势并不能阻止阿富汗人摆脱英国的统治,到了1921年,英国人在条约中正式承认了阿富汗的独立。
参考资料:《阿富汗 历史 词典》《战争中的阿富汗》
⑼ 欧洲为什么接受国际难民
欧洲各国大多数是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程度水平高。不同的欧洲国家接收难民有不同原因,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出于人道主义立场。
德国是目前为止接收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超过20万难民滞留德国,入境难民超过60万。但是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政府与民间组织并没有对难民危机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足够的住房和后勤供应,基础设施的短缺也是欧洲接收难民的一个巨大问题。
鯠欧洲难民危机,冄头条或者称欧洲移民危机,指自从2010年底爆发阿拉伯之春后,数量激增的难民或是经济移民,从中东、非洲和亚洲等地经地中海及巴尔干半岛进入欧盟国家寻求居留而产生的移民潮,其中多数来自叙利亚、阿富汗和厄立特里亚。
欧洲的难民危机已在欧洲引发严重的社会及经济的危机,不少国家及政治人物严厉批评欧盟的难民政策,认为欧盟长年的人口自由流动及开放边界的政策严重影响欧洲的国家安全,导致渗入了伊斯兰恐怖主义、伊斯兰教法推行者,而引致右派民粹主义的崛起。
德国是目前为止接收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超过20万难民滞留德国,入境难民超过60万。但是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政府与民间组织并没有对难民危机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足够的住房和后勤供应,基础设施的短缺也是欧洲接收难民的一个巨大问题。
每一天难民所消耗的金钱和人力物力成本相当于一支集团军队的消耗,本来就经济萎靡的欧洲遭受迎头痛击,显得更加一蹶不振。同时因为难民的过多涌入,大量占用了原本欧洲国民的设施和福利,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国民强烈的抗议,丹麦、瑞典更是爆发了反难民冲突。如今难民危机下的欧洲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寻求解决难民危机的方法也是当下欧洲最重要的事项之一。
⑽ 为什么美国苏联英国都在阿富汗留下了无法言说的伤痛
这个国家是全世界当中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由于这个国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因而闻名全球,也一直被人们戏称为“帝国坟场”。光是在近代历史当中,就有三个世界强国,其中还包含了美国跟苏联这样超级强国,另外一个是英国,都在这不大也不算很小的这阿富汗地界吃了瘪。不得不说,阿富汗绝对是这几个大国的绊脚石,这三个国家都在阿富汗留下了无法言说的伤痛。
2、苏联入侵阿富汗惨败
苏联于1979年12月25日向阿富汗空运10万军队,27日全面出兵,苏联在全国坚持说:“自己是受邀来保护阿富汗公民免受中国和美国军队频繁侵扰的”,然而这样赤裸裸的军事入侵事件,受到了来自全世界范围的抗议,尤其是与阿富汗交好的美国,强硬要求苏联立即撤军。一部分人是因为苏联扶持人民民主党推进挤进改革的产物,当时造成了大量流血的惨案,让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国外生存。
反观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大部分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平时都需要从苏联那里得到援助,苏联不但需要花费大量金钱物资,还要给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援助,就在这个空隙非容易遭受到敌人袭击。
1989年苏联撤走,两年后苏联崩溃瓦解,与美国冷战就此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