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外农民进城,城市化历史,城乡流动人口资料,紧急!
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
摘要:不同国家受本国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和模式各具特色。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早在1851年,就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初步实现了早期城市化。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一直为世界各国研究、学习和借鉴。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巴顿,英国)。由于新兴产业的出现,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由于聚集了大量人口,它必须比其他地区有更高的经济水平,包括生产和流通能力,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城市化的出现和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而近代的工业化正好为其创造了一个前提。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马丽敏,2007)。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 ,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英国城市化的历程表明:城市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它不仅仅是经济变革、也不单纯是一个人口转移的过程,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 一、资源、市场与产业结构:英国城市化的前提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孪生姐妹,与工业革命相伴而来。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就是城市化的历程,而城市化的进程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完成。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大都是在工业革命中孕育成熟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体系的健全是城市化的首要条件。工业革命开始后,工农业地位逐渐变化,农业日益退居次要地位。工业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这种结构性变化,有赖于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它对于搞活流通、扩大外贸、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至关重要。其次是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可以说,近代工业革命的展开、城镇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占有能源、资源方面的优势,所以资源的丰富与否制约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就是说,城市化需要种种外界的和内部的因素互为作用,城市化的产生和形成需要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为其创造条件,其中工业革命起着主导作用,当这些城市的发展条件达到成熟时,就会开始城市化。一旦城市化进程开始,市场力量势必把更多的人口与工业吸引到城市里来。工业之所以被吸引过来,是因为城市能够以大规模占有本地市场,提供熟练和非熟练的劳动力,便于利用辅助工业的各种形式显示出聚集经济的优越性。很显然,工业中心的形成及工业化的传播导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以城市为中心,人口在城市迅速增长,经济重心也明显偏向城市。文化教育事业、行政基地等各种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农村成了城市的附庸(马丽敏,2007)。因此,英国在15~16世纪产生的一些中小城镇,如果没有商业贸易和工业革命的因素刺激,不可能会逐渐成长的。 英国的经验说明,农业的商业化对城市化的实现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当农业生产力日益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打破了自给自足的模式,与市场密切联系,那么城市的发展壮大才成为可能。农业不断为市场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而工业的发展则为农业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市场。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工业化,是工业革命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开始后,城市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发生也与英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对外贸易扩张存在紧密联系,英国城市化的发生还受制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的发展状况。这是因为,一方面城市从产业结构上决定了自身不能生产农产品,因为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出现和集聚地,从而使空间场所上产业分化所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生产要与广阔的土地耕作面积相联系,基本生产周期取决于气候条件。这个特点决定了第一产业无法集聚于城市内部,只能位于城市外部的广域空间。第一产业——农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城市化的进程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给城市化以推力,是城市化的前提基础。历史经验证明,英国城市化的前提正是体现在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人口转移两个方面(赵煦,2007)。所以,健全市场体系下合理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英国城市化的重要前提。 二、“大跃进”与“自由放任”:英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英国早期城市化的“激进式推进”过程本质上是类似于休克疗法式的“大跃进”方式 这种“激进式推进”与“自由放任”的管理模式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在英国早期城市化“激进式推进”过程中,大城镇人口增速比小城镇要快。例如,在英国的北部地区,特别是西兰开郡和约克郡。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年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速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在1821~1831年间达到顶峰。在这10年里,“布赖顿人口增长了69.7% ,布拉德福65.5% ,索尔福德55.9%, 利兹47.3% , 利物浦45.8%”,这些城市中,大部分是北方工业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正是这些城市的制造业、特别是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结果。还有一些大城市的发展与冶金、铁路建设和对外贸易的高涨有关。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城市数量激增,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加,农村人口大量转向城镇,正是这种人口流动迁移和新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化的突出表象特征,如果没有这种城市空间和地域的急剧变化,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英国早期城市化以“自由放任”为基本特征,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英国城市化一方面为资产阶级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为工人也带来了巨大的贫困和灾难。英国的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模式导致的恶果不仅仅限于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它还直接威胁到富人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马丽敏,2007)。一个城市的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则是任何人也躲不了的,会使全城人同时受到伤害。然而,与许多后来工业化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相比,英国的城市化没有什么需要追赶的对象,有充分的时间。是在一个在没有任何压力、从容不迫的心态和条件下完成的。 三、英国城市化道路的启示 1.统筹城乡发展的宏观战略思维与制度选择是推进城市化的关键 从宏观来看,英国城镇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结果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只有到20世纪初,英国才出现了将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合并解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田园城市构想。到二战前,英国全国上下达成了在全国范围进行城乡规划的共识,从而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促进了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的解决。英国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政府没有意识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负面作用。因此,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国家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不能重蹈英国历史上的覆辙。 2.农业生产力水平与结构的发展与优化是推进城市化的前提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进程必然导致乡村的衰落。但农业不会消失,农村作为农业生产的场所也不会消失。这是因为一方面农业保证了一个国家人口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农业还有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行业。 3.形成“推一拉”机制,促进人口合理、良性流动是当前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大力发展工业化,拉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建立完整的人口流动的“推一拉”机制,对于中国完成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具有决定意义。大多城市化较为成功的西方国家也都是工业化先行的国家,农民离农主要是受到城市(镇)强大的吸引力所致。这些国家,工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现代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城市的崛起等重大因素之间都是相互依赖、互为推动,最终迈向现代化。而中国农民非农化比较典型的是农村对劳动力的挤压式转移。农民仅仅是被农业“推出”土地,但他们“离土不离乡”不会成为城市人口。至少大部分不会成为稳定的城市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仅完成一半。所以必须有较完善的工业化、城市化体系吸引他们,形成完整的“推一拉”机制,走出农村的农民才有可能从地理空间的变化,转向生存方式和社会身份的变化,成为真正的市民。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缓解城市化与工业化压力的根本出路 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同步性,决定了在城市现代化大工业没有建立时,应当大力发展乡村工业,以缓解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超快造成的就业压力,为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准备条件。工业化时常落后于城市化,这样,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寻求不到足够的就业岗位,而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导致失业率上升,甚至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工业化发展速度超过城市化,劳动力资源不足也会限制经济高速、良性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城市化发展进程。当前,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关键阶段,大江南北涌动的“民工潮”表明工业发展已经落后于城市化,解决不好就会带来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扶持农民发展乡村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借鉴。而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各地涌现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胶东模式”等遍地开花,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同数百年前英国的“原工业”有异曲同工之美。所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会改写农村“以农为本,以粮为纲”的历史,还预示了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的崭新前景。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降低城市化社会成本的重要途径 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城市化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及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重要制度保障。政府对待人口流动的态度对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后没有自然的退出历史舞台,从而限制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此外,在只有简单救济与安抚政策基础上的暴力剥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英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所以,政府的强制干预应当建立在尊重经济规律基础上。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城市经济难以吸纳众多就业人员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建立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劳动技能培训和医疗服务等一套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村移民过多对城市经济造成的冲击,从而减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城市化的社会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B. 憨豆先生的假期一开始的一个问题
他说:不用管他,英国人进城了
意思说英国人头脑很直不会转弯,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困扰
C. 英国人是什么意思
英国人(English people),现在普遍专指拥有英格兰血统的英格兰人,而不是其他不列颠人(Britons)和北爱尔兰人(people of Northern Ireland)。另一种意义上指拥有英国国籍或是父母方具有英国民族血统。
D. 进城 具体指什么意思
进城,这可以算是个动词
进:进入.城:城市.
那么就是进入城市的意思
一般可以理解为从乡村、山区进入相对繁华(建筑物比较多?)、人口密集的地区.
E. 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上
大家知道,现在社会是个法治社会,那么法是什么,就是个契约,就是个规则,大家就必须遵守,否则我们的民主、个人权利就无法保障。而我们的传统社会是个讲究丛林法则的社会,讲得是弱肉强食,政治上讲得是厚黑学,玩得是阴谋诡计。更没什么契约精神。大家看,第一鸦片战争的结束,是以《南京条约》的签订为标志,这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历次战争,没有一次签订什么条约的。英国人把现代社会的意识—契约精神,带到了中国。但中国人,包括朝廷上下,平民百姓,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意识。
当时,朝廷上下对条约有三点看法:
一是条约是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属城下之盟。咸丰皇帝说: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就是说自古从来,再重要的协议,也不必信守,也都是权宜之计。典型的丛林法则,毫无契约精神。同时,中国人一直认为南京条约是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所以就理直气状地不遵守执行。
二是对于战争的结果,中国人普遍不服。鸦片战争虽然失败了,但中国人的自负心态是还放不下来,这万国来朝、天朝上国的感觉一时转不过来。所以把失败的原因,归于道光皇帝腐败无能,投资派卖国求荣。其实,中国人把近代历次战争的失败原因,都归咎于朝廷无能和投降派卖国求荣这两个原因,而不愿意承认,我们真得是落后了这个事实。
三是输得不服,执行起条约来当然勉强。事实上,南京条约签订后,朝廷也没有发布什么公告,所以,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条约这个事。即使是大多数官员,也根本不知条约的内容。条约的文本一直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内,朝廷根本就没把条约当回事,基本上就是糊弄洋人的废纸。当然,赔款、割让香港也没什么办法,英国人也不是白痴。其他条款的执行,清政府采取互相推诿和能拖就拖的办法。明的不行,来暗的,官府不行,那就叫老百姓闹事。
先说说这五口通商。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城市。其中厦门、宁波有英军驻扎,不开放看来不行。上海则是开放最成功的。上海本来是苏州下面的一个县,经济也很落后,老百姓以捕鱼为生。但上海县官府和老百姓对洋人采取了积极合作的态度。英国人不愿意和中国人在一起,认为中国人脏乱和过于吵杂。于是官府黄埔江边的江滩上划了块荒地,供洋人自己建房居住,上下货物,开展贸易,自我管理。这就是后来的租界。由于租界不受清政府管辖,贪腐现象较少,法治环境也良好,吸引了大批宁波和苏州的富人买地盖房。在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和上海的小刀会起义中,民众为躲避战乱,又纷纷逃至租界内,英方还给予保护。造成了外滩边的租界繁华起来了。所以,上海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合作的典范。上海逐渐成为中国及至亚洲的工业、贸易和金融中心。
但是,最早,最应该开放的广州,却成了中英双方冲突最严重的地方。1842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但从1843年到1857年,这将近15年中,广州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入城运动。那么广州人为什么要反对呢?
一是历史问题:自英国人在广州经商200多年来,一直驻在城外十三行这个地方,外国人岀不去,中国也进不来。外国人春夏季来广州,秋冬回澳门,那就是双规状态。现在夷人要进城了,与广州人平起坐了,大清子民在情感和面子上,接受不了。
二是国体问题,国体就是国家的面子。朝廷和皇上及广州的官员,认为战争的结果有伤国体,官府不便岀面,那就暗地指使老百姓闹。这是中国政府一贯的招术。
三是商业问题。过去是行商垄断,现在取消垄断了,又开放其他口岸了,赚钱少了,商人们怂恿民众闹事。
四是文化问题。中国是个男尊女卑,讲得是男女授受不清的伦理社会,所以,一般女子不轻易岀门。外国人一夫一妻,女人不裹小脚,还袒胸露背。男女之间嘻笑、亲吻、跳舞、唱歌,这在广州民众看来就是公开淫乱,实在是看不下去。
五是受三元里抗英神话的鼓舞,广州人民仇外情绪高涨。
其实,在近代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满族的官员主和,汉族的官员主战。当主子的到不怎么爱国,当奴才的反而更加爱国。尤其是底层汉人民众,爱大清、爱皇帝的热情一直高涨,大家看义和团的扶清灭洋,辛亥革命后反对剪辫子,都是底层汉族民众,那是奴才当久了,居然有了主人的感觉。
看看广州市民是怎么闹的。1844年,其他四口英国人都进城了。两广总督耆英实在是没理由糊弄英国人。于是在1846年1月13日,准许英人入城。告示一出,老百姓炸营了,满大街贴标语,夷人敢进城者,杀。外惩洋人,内惩卖国汉奸。于是,耆英、黄恩彤、广州知府刘浔,上了汉奸榜前三名。1846年1月15日下午,数千民众冲进市府衙门,烧了衙门和刘大人的官服,刘大人夺门而逃。无奈,政府又取消了入城告示。其实这事多少有官府暗中支持和纵容有关,中国历次爱国群众运动,那次不是官府在暗中操控,一旦利用完,官府一翻脸,哪个爱国运动有什么好结果,有的甚至是血流成河。
1846年7月,英商与商馆附近小贩冲突,民众包围商馆扔石头,英商开枪,中方死3人;
1846年10月,两名英国水手进城,被居民打伤;
1847年3月,两名英国人去佛山,被多人用石块打伤;
英国人终于忍不住了,1847年4月1日—3日,900名英军用36小时攻占虎门、珠江两地炮台,并摆开架势要进攻广州城,一看英国人玩邪了,爱国群众顿时化作鸟兽散。
1847年12月,6名英国人去黄竹歧散步,遭村民拦阻,双方发生冲突,中国人死一人,伤一人,六个英国人全部被杀。尸体被切成了碎块,这已经是恐怖组织形为了。结果4个村民当天被官府砍了,另有11人判斩首和流放。这是最严重的一次冲突。
1849年4月6日,经道光皇帝批准,英国人终于获准进入广州城。皇上批准了,该没事了吧,但广州民众邪了门,就是不让进城,英国人呢,也邪了门,不让进是吧,非要进。这个闹的,一直到1857年,英国人终于攻城了,又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看来广州就是中英冲突的火药桶。
看到广州人闹起来了,福州人也闹起来了,不过这次玩阴的。当时福州是闽浙总督刘韵珂和福建巡抚徐继畲负责,这二位利害,背后做手脚。一是英商来福州是为了购买武夷山的茶叶。于是在福州和武夷山的道路上派兵处处设卡刁难,中国茶商惹不起官兵,茶叶出不来,英国人又不能满大山收购茶叶。这样茶叶贸易是死了。二是英商来福州销货,刘、徐私下阻止中国商人采购。而表面上刘、徐二位对英商“待以德意,使其冥然不觉。”英国人在福州,城是进了,但没生意可做了。总之,五口通商,广州是进不了城,贸易逐渐衰落。福州是进城了,没生意做。厦门也就是劳务输出。宁波是1844年开口,当年贸易额50万元,随后官民又联合抵制,1849年也就不足5万元了。上海虽然没进城,但双方合作愉快,双方贸易额从无到有飞涨。
1850年,道光皇帝死了,其四子奕詝继位,号咸丰,时年20岁。按现在来说,就是个愤青,满脑子爱国热情。但又是个无德无能,无勇无谋之人,在位11年,既无励精图治之志,也无富国强兵之策。对外只知一味强硬,耍奸诈,小聪明,当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时,竞逃至热河今承德打猎休假去了。咸丰皇帝有四大爱好:
一是贪美色,玩女人。即使是1860年逃到避暑山庄,他依旧不问窗外风雨,今朝有酒今朝醉。只图自己逍遥快活。据书中记载,奕詝置兵败于不顾,携妃嫔游行园中,寄情于声色既聊以自慰,又自我麻醉。野史记载,山西籍霜妇曹氏,风流姝丽,脚甚纤小,喜欢在鞋履上缀以明珠。咸丰帝诏入宫中,最为眷爱。国难当头,他却依然沉浸于美色,不思进取。
二是爱好文艺。玩戏子。他把一个戏班挪到承德,上午唱叫“花唱”,下午要“清唱”。天冷在屋子里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每天乐不思蜀。咸丰逃往热河避祸时,还不忘在行宫召集戏班为他演唱。有一次,他在演出中当众训诫演员称有一字读错。当演员表示旧的戏谱子上就是如此标注时,他答:旧谱错了。
三是贪美酒,一酒色之徒。咸丰贪杯,一饮即醉,而且大耍酒疯。野史记载: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内侍或宫女遭殃。其甚则虽所宠爱者,亦遭戮辱。幸免于死者,及醒而悔,多有赏赐,以偿其苦痛。然未几而醉,则放态复萌矣。
F. 为什么叫女人三八
因为当时南朝鲜(韩国)和北朝鲜内战之后,是依据38°纬线作为界限分家的。那条线从此被称作“三八线”。据我爸爸说,他们小的时候都是男生跟女生同桌,因为不和,常常在桌子中间的位置画一条“三八线”,谁越过那条线就是“三八”。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吧
G.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1856年,英法两国联手向清朝发动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长达四年时间。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劫并焚毁了着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同年10月,恭亲王奕欣作为清朝政府的全权代表,同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朝完败告终。
与此同时,清朝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还在进行着另一场战争,那就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从1851年爆发,直到1864年被灭亡。在此期间,中国的半壁江山都卷入了战火之中,如果不是因为太平天国后来发生了内乱,清朝的历史很有可能会提前终结。
许多人对1856年到1860年的这段历史都感到很奇怪。双线作战历来是兵家大忌,以当时清朝的实力,连太平天国都搞不定,为什么又要同拥有坚船利炮的英法联军交战呢?是英法两国想要侵占中国,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首先要回答是不是英法两国想要侵占中国,就得先来看看《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规定:1、开天津为商端口;2、准许招募华工出国;3、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4、传教士可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教堂;5、赔付两国战争赔款各八百万两。
《北京条约》对清朝来说自然是个不平等条约。但作为完全占据了战争主动权的英法两国,提出这样的条件其实并不算非常过分,毕竟以当时的国际环境来说,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条约》中最苛刻的地方就是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今香港九龙半岛南端)和赔付两国战争赔款各八百万两。但这和清朝后来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比起来,几乎是九牛一毛。
因此,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上来看,说英法两国欺负中国,那是毫无疑问的。但如果说他们是打算侵占中国,就有点危言耸听了。事实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最大的损失恐怕就是被洗劫和烧毁的圆明园了。
既然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并不是想要侵占中国,那难道是清朝自己在搞事情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实际上,这场战争本来完全可以避免,之所以最终爆发,其实是清朝政府一系列重大外交失误造成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英国完胜结束,清朝被迫接受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南京条约》中,英国政府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求清朝开放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中国官府“潜规则”的限制。
英国方面原本以为,既然双方达成了条约,就应该按条约办事,英国商人可以正大光明的在中国做生意了。可他们却忽略了清朝官员“打太极”的能力。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契约精神是个啥玩意儿,没人能整的明白。虽然《南京条约》上白纸黑字写着英国人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可是想要落实到实处,哪有那么容易。
以广州为例,首先是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百般推辞,今天一个理由,明天又一个理由,反正就是不让英国人进城。其次,广州的老百姓也不干,坚决表示反对。看到广州城这种情况,英国人也很无奈。最后,耆英答应英国人一定要尽快实现《条约》上的内容。
那这尽快有多快呢?1848年,耆英通过活动,调回到了京里任职。广州城这一摊子烂事就全丢给了下一任两广总督徐广缙。此时离《南京条约》签订已过去了整整六年。
徐广缙上任后,英国人再次找来询问进城通商之事,可徐广缙却把皮球踢回到了耆英身上,推说自己刚刚上任,耆英从前答应的承诺还得从长计议。这一推又是四年时间。
1852年,徐广缙调任湖广总督。广州城的这个烫手山芋又被交到了新上任的叶名琛身上。叶名琛有个外号叫“六不总督”,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此时已干等了十年的英国人已经非常愤怒了,可叶名琛对一切投诉均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这就导致了矛盾的更加激化。
1856年,再也按捺不住的英国人联合了正在谋求向东方扩张的法国,一起向清朝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导致这次战争的最主要起因竟然只是不让英国人进城做生意!
H. 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的背景资料
背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
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略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而又屡屡节外生枝,条件愈益苛刻,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面对侵略者的计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
(8)英国人进城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圆明园评价
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干隆盛世。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I. 针对鸦片战争后广东地区英国人要求入城问题,你认为当时广州官员处理的是否得当并说明理由。
鸦片战争后,除广州外,其余口岸都按时向外国人开放通商、居住和驻设领事的权利,唯独广州的居民强烈反对英国人入城。夹在广州居民和英国人之间、时任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耆英,迫于无奈在1846年1月宣布广州开放入城,但是这么做的结果是造成了广州城内一片混乱。老百姓们抨击他的政策,说他阿谀奉承,更有甚者放火烧了他的衙门,情势危急下耆英又不得不修改了公告。
所以当时的官员处理并不妥当,第一政府官员应该对此有预案,而不是说直接放开,使城市管理混乱,第二当时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但是他不尊重民众的意见,第三这件事情应该是主动行为,主动权在手里,但是他的行为使主动变成被动,增加了侵略者的野心
仅供参考
J. 憨豆的假期中 法国交警看都憨豆后为什么说英国人进城了 他们是怎么知道憨豆是英国人的
呵呵,法国人和英国人历史上有不少战争,平时有些半真半假的调侃。憨豆长的那个德行。。。还确实有几分典型英国人的样子。或者是警察们一见到行为怪异如憨豆的家伙,就认定是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