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核战争爆发
其实我国曾经5次面临着美国和原苏联的核威胁,有四次是美国,原苏联一次,具体的情况是:
第一次,朝鲜战争期间。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美军开始败退,直至退到三八线以南。“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为扭转战局,曾亲自出面,要求杜鲁门总统动用原子弹。杜鲁门随后下令秘密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原子弹部件。1951年4月,志愿军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后,杜鲁门下令向关岛地区紧急运送核部件,美军甚至还在几个月后举行了核战演习,且公开予以报道。
第二次,越南战争第一阶段期间。1954年3月,3000法军在奠边府陷入越南人民军重围,法国将军厄雷飞赴华盛顿向美国人求助。当年5月25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拉什福德上将提议,如果中国军队支持越南人民军进攻河内,美国应立即用原子弹轰炸中国
第三次,金门马祖危机期间。1955年年初,美国认为中国将对金门、马祖发起总攻,担心美国可能会卷入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之中。美国向中国发出核威胁,称如果台湾海峡发生战争,美国准备使用战术核武器。
第四次,解放军炮轰金门期间。为打击国民党自1957年以来“反攻大陆”的部署,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开始炮轰大小金门等岛屿。美国很快又举起了核大棒,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特文宁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出:“向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5个机场各投一枚当量为7000吨-1万吨的战术核弹,观察中国的反应。”
第五次,珍宝岛冲突及中苏关系极度恶化期间。1969年3月,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发生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等军方强硬派主张准备动用核弹头,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当时的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甚至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向美方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美国总统尼克松认为,苏联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遂决定采取某种措施通知中国。1969年10月15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接到报告:中国的导弹基地已进入临战状态,美国也已拟订了同俄罗斯进行核战的具体计划。勃列日涅夫愤怒地喊道:“美国出卖了我们。”
抗美援朝期间,我国一直没有对美国宣战,而是以志愿军的名义赴朝参战,美军对我国进行核攻击师出无名,再者,入侵朝鲜的联合国军中,英国也不原意美军使用原子弹,因为英国在二战结束后国内也是百废待兴,工业基础和国民经济都比较薄弱,一旦美军使用核武器,第三次世界大战立即爆发,苏联军队会乘机进攻欧洲,在当时的情况下,美国在欧洲以英国为代表的盟国是绝对没办法抵抗苏联的攻击的,当时的英国政府紧急和美国政府磋商,说服杜鲁门总统放弃使用核武器.而当时的苏联也是害怕美军使用核武器后占领全部朝鲜和我国东北,在他的远东后方地区驻扎军队造成对他的威胁,所以曾经放出话说如果美国对中国使用原子弹,苏联将站在中国一边.当时世界上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只有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一旦使用核武器,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将会对整个人类造成毁灭性的伤害,最终还是理智让美国人放弃使用核武器,这一次是苏联帮助了中国,在中、苏两国关系恶化,战争一触即发时,苏联曾经想使用核武器对我国的西北核武器试验基地进行核攻击,美国政府却告诉了我国,并作出了对苏联核攻击的计划,这一次是美国政府帮助了我国。
不过,美国虽几次对我国进行核讹诈,都是威胁性质的,但最终还是理智代替了鲁莽,我国在核武器威胁中以高超的智慧一一化解
越南战争没使用原因有几种.请看这http://news.qq.com/a/20041220/000337.htm
㈡ 英国是否军备核打击能力
不得不说,英国的各项军备在走下坡路
如果说40多年前英国还具备独立核打击中国的能力的话,现在的英国核力量已经彻底沦为了美国的附庸
英国自购买“三叉戟”导弹之时起就与美国达成了如下协议:没有美政府的同意,英国皇家海军不得擅自使用核导弹。
1998年3月,英国皇家空军正式结束了长达40年的核战备值班使命,这也意味着英国彻底失去独立核打击能力。
所以,英国是不具备核打击能力的
㈢ 冷战期间美苏争霸世界准备打什么大战
冷战期间美苏争霸世界准备打世界大战与核战争。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华约解散,之后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前后共4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
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不动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3)英国什么时候打核战争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的伦敦第一届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开始,围绕与意、罗、保、匈、芬五个次要敌国缔结和约的问题,四国外长前后共开了四届7次会议进行讨论。
经过反复争论,最后终于就战败国的领土划分、赔款以及政治军事条款达成一致,并于1947年2月10日缔结了五国和约。五国和约的签订反映出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图。
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确立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各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原则。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并由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
㈣ 英国军队是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目标计划的
事实上,英国政府最高层从一开始就固执地认为,核武器不仅仅对威慑欧洲十分重要,而且对威慑远东特别是中国也同样重要。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956年,一份绝密报告放在了英军总参谋长的桌面上,这份绝密报告中直言不讳地挑明:一旦东盟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战争,那么英国将毫不犹豫地使用核武器!一个针对中国进行核战的计划开始秘密进行。
1957年,英国空军部向总参部打报告,由于航线沿途重要机场的跑道太短和支援设施有限,可以携载原子弹的英国皇家空军的“勇士”、“火神”和“胜利者”重型轰炸机(由于这三种飞机的第一个英文字母都是“V”字打头,所以被英国人称为“V”中队)根本无法起降,所以根本无法对远东地区实现核打击。为此,空军部建议,英国皇家空军应该在马尔代夫的冈岛上修建一个重型轰炸机机场,作为远程奔袭远东的落脚点,同时扩建现有新加坡的丁加机场,使其成为英国皇家空军原子弹轰炸机中队的临时基地。
同年,英国皇家空军的原子弹轰炸机中队派出轰炸机,在没有携带原子弹的情况下对上述航线进行熟悉性飞行训练。
1958年,英军决定在新加坡的丁加机场修建一个永久性的核武器储存基地。到1960年,英军已经开始制定对远东地区(中国)实施核打击的目标计划。
1962年,在时任英国首相麦克米伦的亲自密令下,一架载有“红胡子”战术原子弹的皇家空军大型运输机取道利比亚、也门和马尔代夫飞抵新加坡机场,一些核武器专用设备同时运抵。4个原子弹轰炸中队同时进驻丁加机场,其中3个是具有高空投掷原子弹能力的“V”轰炸机中队,1个是可以进行低空原子弹轰炸的“堪培拉”轰炸机中队。此外,英军还在肯尼亚的恩巴卡西机场和马来西亚的巴特沃思机场部署了核武器的特别处理装备。
1963年11月,英军开始在新加坡进行教练原子弹投掷训练。
不过,英国人的如意算盘很快落空了。由于英国与印尼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所以在1963年至1966年间,英国皇家空军只在丁加部署了4到6架重型原子弹轰炸机。
然而,在整个六十年代期间,英国的原子弹轰炸机不断在这一地区进行核攻击演习。到1963年末,“堪培拉”中队开始在丁加机场进行低空核轰炸演习,并且一直呆到1970年。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些英国轰炸机的攻击目标还包括缅甸。因为英国军方异想天开地认为,一旦中国与东盟开战,那么中国军队肯定要向缅甸挺进,所以原子弹打击的范围必须包括缅甸境内的目标!
与此同时,英国皇家海军也卷入了所谓的东盟保卫战,加入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行动计划。
1959年,英国海军首次装备“红胡子”战术核武器,配备给航母的“短弯刀”舰载机。
1960年,英国皇家海军的“胜利者”和“赫尔墨斯”号航母抵达新加坡。在接下来的十年间,英军航母轮番游弋东南亚地区,并且在东盟与中国战争计划中扮演重要的核打击角色。根据作战方案,核弹头与裂变物资平时分开放置,一旦形势需要,游戈在这一地区的英国航母就能把舰上的核武器卸到新加坡的码头上,然后运到丁加空军基地进行组装。
到1968年,已经装备了核武器的英国军舰包括5艘航母、2艘弹药储存舰、2艘“虎”级反潜巡洋舰;到1970年,英军开始装备新型的WE177核弹之后,几乎所有的英国军舰都有可能装备核武器,而且,由于WE177换了常规弹头后还可以当成普通的深水炸弹,所以更具隐蔽性。
1971年,英国海军被迫撤出新加坡,此后,海军的部署和注意力才重新回到北大西洋。1992年,英国将海军的战术核武器全部撤走,但保留了4艘装备了“三叉戟”导弹的潜艇。不过,这些潜艇再也没有进行海外访问或者部署。
㈤ 第三次世界大战全面核战争开始是什么时候
本人相信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会在2016年10月16日开打,到时候世界上95%的人口都要灭绝,我已经2次做到这样的梦了,所以相信是真的
㈥ 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核弹爆炸于何时
爆炸于1945年8月6日。
爆炸地点在日本的广岛。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区”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
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
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
(6)英国什么时候打核战争扩展阅读:
原子弹对日本造成的伤害:
以前的日本的通用国号叫做“大日本帝国”,国际上多用此来指称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1945年二战战败之间,天皇掌握政治实权,对外施行扩张政策的历史时期。
那段时间的日本对周围的邻国展开了疯狂式的侵略,对中国犯下了惨无人道的罪行,而且在侵略南京后在全城进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杀,之后又偷袭了珍珠港引起了全世界的愤怒。
而之后美军发明了当时史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原子弹。这种武器的原理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
1945年8月美国空军在广岛投下了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当时有7万日本平民直接在爆炸中死去,另外还有7万多人收到了严重的伤害。
紧接着三天后,长崎被投下了代号“胖子”的原子弹,造成长崎市约有60%的建筑物被毁,伤亡人数高达8.6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6天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落下了帷幕。
但当全世界的人都在欢呼庆祝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日本的原子弹现场有多么的惨烈,仿佛历史的改变因这两颗原子弹的爆炸一锤定音。
原子弹的爆炸的闪光以光速释放出辐射热,产生了相当可怕的4000摄氏度高温,相当于钢的熔点的两倍,而这种温度基本上接触到人的那瞬间,被害者可能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就已经直接死去。
而在原子弹爆炸的最中心240米范围内,更是没有人能够生还,那里的爆炸现象就像之前我们所看的电影中的场景,人直接灰飞烟灭只遗留在地上的黑色阴影。以此来想象当时的爆炸是多么的可怕,在面对这种未知的灾难中,日本的投降在现在看来也理所当然。
当时的街上死的死伤的伤,很多人拖着残缺的身体在地上痛苦的前行,到处都是残值断臂,哀叫声连天,所有的屋子都燃着熊熊的火焰,前一秒还在幸福的活着,下一秒却成为了人间的地狱。
而且因为巨大的温度,很多人的皮肤都被烧烂,而且大多剥落挂在自己的脸上,双手直挺挺,因为严重的烧伤让他们的肌肉已经损毁不得动弹。
而且要命的是岛上的救援系统全部崩溃,几乎没有医护人员的存在,而且核辐射的副作用摧残着这些幸存下来的人,很多人开始呕吐、脱发生不如死。就是这样的场面,如今想想也是悲哀,战争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惨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原子弹
㈦ 核武器在人类历史上使用过几次核武器都是什么时候
人类曾两次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分别是1945年8月6日美国使用核武器“小男孩”投放日本广岛,第二次是1945年8月9日“胖子”投放长崎。
相关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市和长崎市投下两枚原子弹,原子弹的威力使这两个城市灰飞烟灭,30万人死于原子弹爆炸,不过这也导致了日本天皇及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投降。
(7)英国什么时候打核战争扩展阅读
自从有了核武器以来,人类战争就进入了一个新的,以核武器为基础的时代。核武器是以核反应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作为破坏力的武器,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发明的威力最强大的武器。
核武器又是拥有强大威慑力的武器,能够赋予核国家巨大的战争潜力和显赫的国际地位。中、美、俄、英、法五国同时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核武器大国。
核弹的主要的破坏力来自于冲击波效应。绝大多数的建筑,将受到致命的摧毁。冲击波的速度将超过超音速的传播,而他肆虐的范围会随着核武器当量的增加而增加。两种相似又不同的现象将随冲击波的到来而产生。
㈧ 核战争的危害
之前人们虽然对核战有一定的恐惧,但众所周知的是,美苏两国均拥有可以抵御核袭击的军事基地,因此“相互毁灭"理论并没有绝对的威慑性。而“核冬天”理论的提出,则使人们彻底明白了核战的毁灭效应,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储存数百年的食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核战袭击后还有干净的空气,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核大战后活下来。萨根长期从事太空气象研究。早在1971年,美国"水手"9号宇宙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发回了火星被其风暴掀起的尘埃所遮盖的照片,就引起了卡尔·萨根的注意,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跟踪监测。结果发现,升到火星上层大气中的这些尘埃能大量吸收阳光,并使这一层的大气加热,而火星表面则变得黑暗不清,温度很低。1983年初,当卡尔。萨根从瑞典《环境》杂志上看到《核战争后的大气层:昏暗的中午》论文后,思维豁然开朗,这一问题与他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具有重大的潜在意义和深远影响。由于问题重大,他又感到个人力量之不足,于是,他迅速会同美国航天局的另外四位着名科学家:科特,图恩,阿科曼,波拉克,组成小组,利用物理模型,核战争模型,就一场大规模核战争产生的烟云和尘埃对地球大气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小组五位科学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初步攻克了这一课题。1983年10月31日,在华盛顿召开了"核战争以后的世界--关于核战争带来的长期的全球性生物学后果讨论会"。
有苏美等近20个国家的500名正式代表参加。与会代表中有科学家,各国的外交使节和官员以及来自美国各地的政府官员,教育学家,环境问题专家,企业界领导人,外交政策制定者和军界头面人物。会上。小组联名宣讲了他们的学术报告,题目是《核冬天:大量核爆炸造成的严重后果》。会议还安排了一个90分钟的电视节目,即与由着名的苏联科学家组成的小组进行电视对话。苏联人的研究结果证实了美国科学家的观点。在这个划时代的华盛顿会议之后,又有许多详细的研究工作证实了,兀'小组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地球上的生命正面临着核冬天的严重威胁。这篇报合后来公开刊登在美国1983年2月2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核冬天的影响
在每一个核爆炸地点上空,都会腾起一股巨大的由尘土和烟灰构成的柱状云团。这股云团上升到大气层5 10英里乃至更高的地方,然后沿着水平方向四处扩散,很像暴风雨来临前的“铁钻”状积雨云,接着又合拢到一块。核打击次日的清晨将没有黎明,中午时分天空仍会一片漆黑,这种黑暗将持续若干星期。在此期间,气温将日复一日地下降。在大陆内地,气温总计可能下降40 (72F),这足以变夏日为冬日,变冬日为北极的冰天雪地。至于在沿海地区,例如在英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会少得多,可能只下降15 (27F)。这是由于海洋温室效应的缘故。但即便如此,沿海地区气温的变化也足以变夏季为冬季了。要知道在正常情况下,英国四季的气温差本来就不像大陆性气候那样明显,这当然也是出于海洋温室效应的作用。首先是 这种黑暗与致命的霜冻,再加上来自放射性尘埃的高剂量辐射,会严重地毁灭地球上这个地区的植物。严寒、高剂量辐射、工业、医疗、运输设施被广泛破坏,再加上食品和农作物的短缺,将会导致因饥荒、辐射和疾病引起的人类大规模死亡。科学家还认为爆炸产生的氮氧化物将破坏臭氧层。科学家已经在热核爆炸实验中观察到了这种此前未曾预料过的效应。由于臭氧层的再生,这种效应会被削弱了。但是一场全面核战争的效应,毫无疑问将会更加巨大。臭氧耗尽(以及随之而来的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次生效应将非常显着,它会对人类多种主要农作物产生影响,也会通过杀死浮游生物而毁坏海洋食物链。
其他
此外,核国家之间的紧张对立依然是最有影响力的“三战起源说”,他们相信诸如巴基斯坦与印度、中国、朝鲜、俄罗斯与美国等核国家之间的对立将是未来和平的最大威胁。总之,各种说法似乎都离不开一个地区性大国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同其他国家的冲突,似乎被形形色色的观点普遍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关键性”因素。
威胁依然存在
我们发现自己所处的战略环境越来越危险。乌克兰危机已经威胁到了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稳定,包括在核武器层面。上月有报道称,克里米亚危机期间,俄罗斯的国防官员曾建议总统弗拉基米尔·V·普京(Vladimir V. Putin)考虑让俄罗斯的核武库处于警戒状态,尤其能说明危险的存在[3] 。
外交行动几乎未对这种新的核紧张局势起到任何缓解作用。这使俄罗斯和美国进行谈判,以缓解在危机期间“要么使用,要么失去”核力量的压力,并将错误发射的风险降到最低,变得更加关键。
事实是,我们依然信奉冷战时期的核打击原则。这一原则规定了三个战略选择:先发制人、收到预警后发射和遇袭后报复。只要“共同毁灭原则”(mutuallyassured destruction)的架构完好无损,就没理由认为俄罗斯和美国已经放弃了这些选择。
对任何一方来说,收到预警后发射的决定,都是基于来自早期预警卫星和地面雷达的信息。考虑到战略导弹的飞行时间为15到30分钟,在收到可能会遭到攻击的警报后,必须在几分钟内做出发射决定[3] 。
擦肩而过
“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武器足以让对方毁灭数十次,因此不得不保持“恐怖平衡”。现在不少人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核裁军导致了核武器数量的削减,核恐惧以前没有导致核战争,以后也不会导致核战争。印度一位学者研究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对美国和苏联两个核大国数次核威胁。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不但向总统提出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而且提出要使用原子弹。
英国不只一次计划用核武器攻击中国[4] 。英国战略核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秘密部署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并且一直到1998年才停止在海外部署核武器,部署的范围遍及欧洲、美洲、澳洲和亚洲,其中最为惊人的是,英军曾制定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绝密计划,1963年11月,开始在新加坡进行针对中国的原子弹投掷训练。我们老老实实过自己吃糠咽菜的穷日子,没招谁没惹谁,真是人在家中坐,祸自天上来。英国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核武器部署的理由,是准备对付东盟与中国之间可能爆发的大规模有限战争,也是不让美染指英国“传统的势力范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此时的想法是美国人的势力控制了朝鲜半岛、台湾和印度支那半岛,那么东南亚这一片决不能再落入美国人手中!向东南亚地区部署核武器是“最没有风险”便可达到控制该地区的一个办法。更让人震惊的是,英国轰炸机的攻击目标还包括缅甸,因为英国军方异想天开地认为,一旦中国与东盟开战,那么中国军队肯定要向缅甸挺进,所以原子弹打击的范围包括缅甸境内的目标。英军在新加坡丁加机场低空核轰炸演习,一直持续到1970年。2006年6月30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了一批1957年—1961年间的绝密档案,从而揭开了一个惊天秘密,英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防止中国收回香港,曾计划对中国进行核打击,并且在新加坡部署核轰炸机,计划秘密储存48枚核弹。为给保卫香港上“双保险”,又唆使美军参与对华核战争计划,狼子野心,何其毒也。1966年,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这场核战争闹剧终于偃旗息鼓。
这是英国,美国也同样,多次计划动用原子弹[5] 。白宫的一份文件《美国对共产党中国的政策》认为,“在与中国全面冲突时,美国的力量(使用所有可以使用的武器)将给中国共产党的空军和地面装备以致命打击”;并且指出,这样做,“或许会消耗掉美国原子弹储备的一个相当的比例”。据公开的文件表明,1954年一年之内,白宫专家们曾五次劝说艾森豪威尔对中国进行核攻击。五次建议虽然都未被艾森豪威尔采纳,但是,为了对“迅速增长的苏联和中国的威胁”作出反应,艾森豪威尔还是于12月1日会晤国防部长威尔逊和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斯特劳斯,安排“增加在海外部署”美国的核武器,让他们放手执行一项把36%的氢弹和42%的原子弹部署在海外的计划。他还指示斯特劳斯把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对原子弹的控制权移交给国防部。
美国军事指挥官也曾计划对中国进行核打击[6] ,以保护法国统治的印度支那免遭侵略。并说,他们“并不打算对共产党国家的领土和人民进行大规模的核打击,而是打算在适当的时候,对朝鲜的军事目标以及中国境内的那些被用来支持在朝鲜的军事行动的军事目标进行常规打击和核打击”。国家档案馆公开这份备忘录只是大量销密工作的第一阶段。根据克林顿总统的命令,大约有长达4400万页的曾经是机密的文件最近将公之于众。
2006年4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公布了12份冷战期间的文件,有原子弹攻击中国厦门的具体步骤。艾森豪威尔回忆说,在1958年8月解放军炮击金门后的九个月里,美国为了支持台湾国民党军队,不得不卷入一场危机之中,也差点使国家走向“战争的边缘”。 从一开始,白宫内部就有分歧。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瑟·W·雷底福海军上将代表参谋长联席会议大多数成员宣称,对这些岛屿全力防御对于保卫台湾至关重要,他还提出如果中国对台湾发动一场大规模攻势,美国就应动用原子武器。这是雷底福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第三次建议对中国采取侵略行动,包括投掷原子弹。核战争的幽灵严重威胁着中国与世界的安全。波兰解密的 历史 档案显示,华约曾想用核弹荡平欧洲。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苏联也曾计划动用原子弹袭击中国。
㈨ 英国有核战争或其他末日掩体吗
谢谢你的A2A Will。
你指的是目前正在运营、停用或可能对公众开放吗?
我知道,最初建造/重新用作RGHQ(区域政府总部)的地堡,虽然是私人经营的,但至少有一些已经向公众开放。
RGHQ背后的想法是建立在以前的民防方案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的区域前哨,如果该国受到核辐射,这些前哨将作为政府的行动中心。
如果你问这个问题与你的研究有关,那么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找出具体的地形测量地图,显示所有的确切位置和参考数字。
很多这样的网站隐藏在相对无害的表面之下,其中一些看起来就像电影里一样:克雷格,这太棒了!谢谢你!我想象你这样的冷战战士应该知道这事。黑克格林的电脑控制台是非凡的。看起来就像是从007电影或科幻电影里出来的。我看过一些美国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的准备,但从未看过英国的版本。“秘密地堡这边”!或者是《秘密Bunkah Dis Vay》。;-)当然,如果你在某个下雨天有时间,我很想看看你有关于这一切的资料
㈩ 香港回归过程中英国制造了什么事件阻止
核弹,以核为威胁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当时的香港不仅是英国工业制品的倾销地,还成为英国与亚洲各国经济往来的桥梁,许多英国大型公司也纷纷在香港落户。
与此同时,香港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1959年7月,英国内阁大臣诺曼·布鲁克在致首相麦克米伦的信中就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对英国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经济意义。从战略上讲它已经是我们在远东地区最后的反共堡垒了,基于政治考虑,我们不能放弃它。”
当时,英国很担心中国会搞突然袭击,以武力“夺取”香港。为了继续留在香港,英国认为,用常规战争不能达到目的,英国政府决定在必要时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核计划政策并不是英国政府的突发奇想。1952年英国成功试爆原子弹后不久,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就制定了一份“全球战略文件”,明确提出将使用核武器遏制对手。1956年,英国人在一份绝密作战计划中写道,如果东盟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话,中国军队有可能进入缅甸,届时英国将毫不犹豫地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这是英国首次将核战争的目标对准中国。
几年后,英国再次讨论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可能性。1961年2月22日,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姆致信首相麦克米伦,认为“如果中国政府有一天要动用武力收复香港了,英国政府可以采用常规武器或实施核打击来解决,但显然动用核武器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一建议得到麦克米伦的赞同,到1961年3月,英国政府内的主要负责官员已经对核打击中国的计划达成了“一致意见”。
在新加坡部署核轰炸机
为贯彻英国政府的核计划,英国军方开始为核轰炸中国进行秘密的准备。当时,英国的“胜利者”、“勇士”和“火神”三种重型轰炸机可以携带原子弹,但由于中英距离遥远,它们无法从英国本土起飞,执行轰炸中国的任务。英国在东南亚的军用机场也由于设施有限,不能支持这些轰炸机起降,所以无法对中国实现核打击。
为此,英国空军决定,从1957年起,在马尔代夫的冈岛修建重型轰炸机场,同时扩建新加坡的丁加机场。英国空军认为,它们不仅能作为皇家空军远程奔袭中国的落脚点,还能成为英国原子弹轰炸机的临时基地。1958年,英国国防部又在丁加机场秘密兴建了一座永久性核武器储存基地,并准备把48枚核弹头运往该基地。
1962年,英国首次将“红胡子”战术原子弹运往丁加机场,原子弹轰炸机也开始进驻该机场。紧接着,英军在丁加基地进行了频繁的模拟原子弹投掷训练。在整个六十年代,英国的核轰炸机不断在这一地区进行核攻击演习。为了扩大打击范围,英国还在马来西亚的巴特沃思机场和肯尼亚的一处军事基地修建了特别设施储存核武器。此外,英国还轮番派遣携带有核弹的航母到东南亚海域巡逻,并一度计划将装备有“北极星”核导弹的战略核潜艇部署到东南亚地区。
美军参与对华核战争计划
由于英国在防务上极端依赖美国,因此极力想拉美国参加对中国的核战计划,以便为保卫香港提供“双保险”。为此,英国国防大臣威金逊建议首相麦克米伦,让英军参谋总长蒙巴顿勋爵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费尔特上将秘密会谈,并向美国许诺,如果美国在核战中打击中国,那么英国皇家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将配合美军行动。外交大臣赫姆也认为,“香港无法以传统方式来防卫,美国人对此一定非常了解……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需要非正式地与美方就使用核武器交换意见。”
1961年3月,蒙巴顿受命与费尔特在夏威夷举行秘密接洽。在会晤中,蒙巴顿表示英国无法依靠常规武器保住香港,“对中国实施核打击是保住远东桥头堡的不二选择!”蒙巴顿希望美英能够在此问题上共同行动。费尔特则表示,如果中国强行收复香港,美国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此后,英美两国官员又多次在访问香港的美国航母上秘密会谈,敲定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细节问题。
消息传回英国后,威金逊大喜过望,他对手下说:“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政府明白美国的真实意图,那就是美国会随时启用核武器来报复中国政府试图以武力收复香港的行为!”有了美国这个后台,英国以为它的核讹诈计划很快就能成功,香港将会永远处在自己的统治之下。
中国试爆原子弹英国核计划偃旗息鼓
然而,英国的如意算盘打得过早了。先是在东南亚殖民地存放核武器的计划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对。1957年年初,英国公开宣称,将在马来亚和新加坡储存核武器。全世界舆论一片哗然,就连英国驻新加坡总督也表示坚决反对。
此后,英国对中国的核战计划不得不在更为秘密的状态下进行准备。后来,英国虽然在新加坡的丁加基地部署了核武器,但却一直瞒着新加坡政府,就连一向亲英的马来西亚首相拉赫曼都不知情。不过,由于忌惮东南亚国家的反对,英国在丁加基地最多时也只部署了6架原子弹轰炸机。这个数量的轰炸机显然无法突破中国严密的防空网,更别提完成轰炸任务了。
1964年,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英国的核攻击计划遭到了致命一击,这场核战争闹剧终于就此偃旗息鼓。而英国一直恋恋不舍的香港,也在1997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