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荷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
英荷战争指17世纪英国和荷兰共和国之间进行的几次战争。战争的起因,一是由于两国在欧洲、东南亚、美洲和非洲市场上展开的贸易竞争;二是由于两国在各殖民地国家特别是在印度进行的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第一次英荷战争是荷兰于1652年7月28日发动的,目的是为了回击英国国会针对荷兰把持贸易经纪权而于1651年通过的航海法案。
英荷之间,除了在两国近海展开作战行动以外,还在地中海、印度洋以及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各海峡同时进行了海战。英军舰艇装备有较先进的火炮,而且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占优势,因此击溃了荷兰海军,并对荷兰海岸实施封锁,迫使荷兰于1654年4月14日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根据这一和约,荷兰实际上承认了航海法案。
第二次英荷战争是由于英国占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而引起的。
1665年1月24日,荷兰对英宣战。1666年2月,法国和丹麦同荷兰结成同盟。在1666年6月11~14日的敦刻尔克海战中,廖特尔海军上将统率的荷兰舰队击败了英军,但未能巩固既得的战果。同年8月4~5日于北福伦角再度交战,荷军败北。1667年6月,荷兰海军封锁了泰晤士河口,歼灭部分英国舰只,由于伦敦直接遭到威胁,英国被迫缔结和约。
根据1667年7月31日布雷达和约,英国占有新阿姆斯特丹,但将英军在战争期间占领的苏里南归还荷兰。
第三次英荷战争,是荷法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英王查理二世和法王路易十四之间的秘密条约,英国参加了这场战争。英军突然袭击了荷兰海军。1673年8月,廖特尔指挥的荷兰舰队在特克塞尔附近击溃英法联合舰队。海战失利和对于比荷兰更危险的竞争者法国实力增强的畏惧,促使英国退出战争。1674年2月19日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1667年布雷达条约继续有效。
英荷战争的结果是:荷兰的贸易和经济实力下降,工业更为发达的英国夺得了把持国际贸易和夺取殖民地的霸权。英荷战争是在海上进行的,对于海军技术装备和海军学术的发展曾起了促进作用。
在战争进程中,制定了舰队的体制:舰队下辖分舰队,分舰队又辖有若干总队;确定了战列舰、巡航舰等军舰为新的舰种。海战的战术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次战争初期实际上还没有战斗队形,战斗只不过是单舰格斗,而到战争末期就已广泛使用一路纵队,舰只成一路纵队进行炮战已成为海战的主要方法。
这促进了海军炮兵日臻完善和不断发展。在英荷战争过程中,海军战略也有所变化,其基本内容就是夺取制海权。
B. 英(英国)荷(荷兰)战争简介
英荷战争是17世纪50~70年代,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商业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
第一次战争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年~1654年,1652年5月,两国舰队在多佛海峡发生冲突,7月8日正式宣战。英国海军封锁了多佛海峡和北海,拦截荷兰商船,荷兰则组织舰队护航,双方海战逐渐由封锁反封锁的贸易战发展为主力舰队间争夺制海权的决战,年8月,荷兰集中海军力量与英国决战被击败,英国控制了制海权,使依赖贸易生存的荷兰经济瘫痪。1654年4月,两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承认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第二次战争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4年~1667年,英国与荷兰争夺海外殖民地,1664年英军攻占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荷兰立即进行反击。同年8月攻占被英军占领的西非据点。1665年6月22日两国再次宣战,英国舰队随后在洛斯托夫特海战中击败重创荷兰舰队,法国、丹麦与荷兰结成 英荷战争油画反英同盟。1666年5月,经过修整恢复的荷兰舰队击败了英国舰队,8月荷兰舰队进入泰晤士河攻打伦敦,遭到英国岸炮和海军的联合打击,遭到重创,英国重获制海权。同年9月10日伦敦发生大火,城市大部遭焚毁,无力继续战争,试图与荷兰和谈。荷兰舰队趁机于次年6月19日进入泰晤士河偷袭了伦敦,歼灭了驻泊泰晤士河的英国舰队,破坏了船厂,并封锁了泰晤士河口。1667年7月,英国被迫签定“布雷达和约”,在贸易权上作出了让步,并重新划定了海外殖民地。
第三次战争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年~1674年,1672年5月,英法联合对荷兰宣战,分别从陆地和海上发动进攻,荷兰无法抵挡法军进攻,被迫掘开海堤淹没国土,才使法军撤退。1673年3月荷兰海军击退英国舰队。6月英法联合舰队与荷兰进行了两次次斯库内维尔海战,8月法国退出战争,英荷都无力继续战争,于1674年2月签定“威斯敏斯特和约”,战争结束。
夺取霸主
英国通过三次战争耗尽了荷兰的贸易和海军实力,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成为世界海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侧舷炮战的海战样式得到巩固和发展,形成了战列舰和巡洋舰的舰种划分。
C.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英国为什么退出战争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是荷法战争(1672~1678年)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英王查理二世和法王路易十四之间的秘密条约,英国参加了这场战争。英军突然袭击了荷兰海军。1673年8月,廖特尔指挥的荷兰舰队在特克塞尔附近击溃英法联合舰队。海战失利和对于比荷兰更危险的竞争者法国实力增强的畏惧,促使英国退出战争。1674年2月19日,《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1667年《布雷达条约》继续有效。
D. 英国17世纪下半叶击败了哪两个国家
英国在17世纪下半叶应该是击败过荷兰,还有法国,当时这两个国家是英国最大的对手,荷兰是英国商业上的对手,因为荷兰的商业很发达,而且创造了当时最先进的商业形式,所以它是英国最大的商业对手,而法国是英国最大的军事上的对手,当时,法国和英国的对立一直延续了几百年,所以这个时期法国和英国的军事方面的问题还是很对立,一直是延续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直到后面德国的统一,才使得法国转向英国合作,共同对抗德国。
E. 日不落帝国形成的时间
历史上公认的日不落帝国有两个:
1、16世纪的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被认为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西班牙从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开始的三个世纪里,殖民地遍布美洲、欧洲,西班牙在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就不断地进行着征服和殖民,先后占领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岛屿(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达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内陆。1588年“无敌舰队”大败于英国海军,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的丧失。1596年菲利普二世去世以后,西班牙沦落为二流国家。
2、1588年击败西班牙后,英国开始了迅速的殖民地扩张,到一战前夕,英国控制的势力范围达到全世界面积的1/4,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国的殖民地,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包括今天的亚洲的印度、缅甸;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澳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马耳他;非洲的博茨瓦纳、黄金海岸、莱索托等等。
F. 英(英国)荷(荷兰)战争简介
第一次英荷战争 背景: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国内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开辟新的海外殖民地、拓宽海外市场,而荷兰对于海上贸易的垄断成了这种需求最大最直接的阻碍和威胁。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当政时期为此制定了控制海洋的战略。他非常重视海军的组建,专门成立了“海军委员会”负责建造为海战设计的新型战舰。英国海军从1649年的39艘猛增至1651年的80艘,其中大部分是二层甲板、并拥有60至80门炮的巨型战舰。克伦威尔还加强海军训练和管理:改善水兵的薪饷膳食;制定所谓的“奖金”制度,犒劳俘虏或击沉敌舰有功的士兵;还专门从陆军中选出兵士担任职业海军军人,并任命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指挥海军。英国在完成战备后对于荷兰公然挑衅,英国议会颁布了着名的《航海条例》.此《条例》中的各款明显是针对大量从事“中介贸易”和海运的荷兰,是对荷兰的严重挑战。荷兰提出抗议要求英国废除,遭英国断然拒绝。于是双方都意识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剑拔弩张的形势下秣马厉兵式扩军备战展开了。英国在原有的基础上紧急动员了125艘武装商船;荷兰也在1652年大量征用商船,使海军舰艇扩充至226艘。
导火索:
1652年5月,英国海军将领布莱克率领20多艘舰船在多佛尔海峡巡逻,与荷兰海军上将特罗普率领的42艘为商船护航的军舰不期而遇。布莱克要求荷兰海军下降军旗向英国国旗致敬,遭到拒绝。(自从13世纪以来,英国总是要求其他国家的船只在经过多佛尔海峡时必须向遇见的英国军舰行“升旗”礼。以示敬意,承认英国的所有权。原本这一要求无碍大局,但在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敌对气氛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摩擦自然不可避免地不断发生。)英国开炮轰击,于是双方互酬炮弹4个多小时,荷兰损失了2艘战舰,布莱克的旗舰“詹姆斯”号被射穿了70多个弹孔。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序幕被拉开了。7月28日,双方正式宣战。
规模及过程:
第一次英荷战争由一系列规模空前的海战组成,主要集中在多佛尔海峡战区(包括北海在内)和地中海两大战区,其中又以多佛尔海峡战区为主——这是由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几乎每次海战双方都要投入2-3万名水兵6000-8000门大炮,而其作战次数之多恐怕亦是历史上所罕见的。据说有人作了次统计,仅在1652年5月至年8月的15个月之内,双方舰队作战次数已经不亚于当时世界各海洋历次战役的总和。
英国方面制定的战略主要是控制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切断荷兰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迫使荷兰人投降。为此,海军舰队司令布莱克采取了集中强大舰队、拦截通过海峡的一切荷兰船只的战术,以确保其的绝对制海权。他大胆地在海军作战中引进了陆军作战注意队形和整体效果的战法,发展了海军战术。战争的伊始,英国便将自己的舰队分成红、白、蓝三个支队以便于指挥。并颁布了“第一个海军纪律条令”,整顿军纪。另外,他还派出舰队到苏格兰北部袭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银船,到北海击沉或捕获荷兰的捕鱼船,甚至进入波罗的海,破坏荷兰和北欧、东欧方面的海上贸易。毫无疑问,这种战略战术的运用对于荷兰经济方面的打击是致命的。
荷兰方面制定的战略是以强大的舰队为商船护航,强行通过多佛尔海峡,确保与外界的联系。决定于海军实力的对比,这本就是多少有些消极的战略,然而战略部署的不当却更使之陷入劣势的境地:荷兰在次要战场,即地中海战区投入了过多的兵力,从而使其在海峡争夺方面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荷兰海军将领马顿·特罗普(1579-)尽管在与法国海盗和西班牙海军的长期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战经验,具有很高的统率艺术,荷兰水兵的战斗素质也比较高,但各舰常常缺乏协调能力,加之装备、数量方面的欠缺,以致在军事方面仍处于劣势,使得英国的海上封锁奏了效。
双方海战次数不计,但一般意义上规模较大的公认的有9次,多以发生地点命名。
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战区:
这一战区的战斗通常被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652年5月~年2月)(说法不一,另一说为1652年5月~年5月)
阶段特点:战略相持,英荷双方在这一阶段互有胜负。
主要海战:普利茅斯海战、肯梯斯诺克海战、波特兰海战
第二阶段(年2月~1654年4月)
阶段特点:英国取得战略优势。
主要海战:加巴德沙洲海战、斯赫维宁根战役
地中海地区:这一战区的战斗从战略层面观之,对战争影响不大。但在这个地区荷兰集结了强大的舰队,始终保持着对英国的优势。
战争的结果:
在英国海军绞杀式的封锁之下,荷兰经济最薄弱的一面——过度依赖对外贸易,很快就暴露出来了。据说当年阿姆斯特丹街道上杂草丛生,乞丐遍地,将近1500所房屋无人居住。封锁几乎使得荷兰处于一种民穷财尽的窘境,于是荷兰被迫与英国进行和谈。
1654年4月15日两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荷兰承认英国在东印度群岛拥有与自己同等的贸易权,同意支付27万英镑的赔款,同意在英国水域向英国船只敬礼,并割让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那岛。
第一次英荷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英国胜利之因固然离不开对方战略部署的失当——在次要战区集中优势兵力,忽略了生死攸关的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战区,但更为重要的恐怕是英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能够迅速补充战力、战略指导思想的正确和其海军的装备、数量、火力乃至战术水平都要优于荷兰所致。
G. 第四次英荷战争历程
第四次英荷战争
战争从1780打到1784年。起因于英国以荷兰支援美国独立战争为理由,在1780年片面废除当初威廉三世所主导英荷同盟的各种条约,并发动了第四次英荷战争。
英国靠着优势的海军,把军备废弛的荷兰彻底打垮,并掠夺荷兰丰厚的商队物资与殖民地。1784年战争随着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而结束,而荷兰因为国势与信用一落千丈,被迫依赖盟友法国作调停,帮荷兰向英国争取较好的和平条约。
英国打垮荷兰可以说是作为失去北美十三州的巨大补偿,这增强了英国的国力与竞争力(荷兰从此失去与英国竞争商贸的力量),原本在一百年内向荷兰人借贷的巨额国债,也可用战争为借口而免付利息,并在战后以低价向荷兰商人收购国债。战败的骨牌效应越滚越大,此前一直是全世界金融中心的阿姆斯特丹,战后被伦敦取代其金融地位;荷兰东印度公司亦被战败影响而出现经济危机,曝露其腐败无能的巨大赤字,最后在1799年宣布破产解散。
当初在17世纪叱咤风云的“海上马车夫”与殖民帝国,随着这场战争而崩溃衰落,成为欧洲强权轻视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的战役:
1781年2月,英国分舰队袭击荷兰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St. Eustatius 海战,荷兰海军少将Willem Crul战败
英国海军在全球范围封锁、抓扣荷兰商船,造成荷兰经济惨重损失
荷兰守住了少数岛屿和苏里南的殖民地
1781年8月, Dogger Bank海战,荷兰袭击英国船队,荷兰没有占到便宜
1782年初,英国进攻锡兰;
3月,英国在西非海岸袭击荷兰东印度船队
8月,英国进攻苏门答腊的巴东,获得大量战利品
1783年两国事实上停战,次年签订协议,荷兰恢复了对锡兰的控制。英国获得了自由贸易的权利与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一部分,
H. 英国在建立“日不落帝国”过程中的三次主要战争
第一次主要战争——英西战争;
第二次主要战争——英法七年战争;
第三次主要战争——三次英荷战争。
1、英西战争指西班牙帝国与英格兰王国之间未经正式宣战的间歇性冲突。 英西战争由多场大范围战役组成,起于1585年英国与荷兰签订楠萨奇条约,拥护荷兰抵抗西班牙帝国的统治。
2、英法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
3、三次英荷战争是发生于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四次战争,总体而言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海上贸易主导权。
1、英西战争
战争中英国使用皇家海盗同西班牙争霸成了以后一百年的国策。必须指出的是,这个国策其实迟缓了英国建立海上帝国的脚步。
当时以伊丽莎白王朝的重臣伯利男爵为代表的商人势力主张通过贸易实现海外扩张,而不是去劫掠别人的财富,可惜这些有识之士的声音淹没在英国上下急功近利的喧嚣之中。这一耽误就是一百年。
这一百年里西班牙、葡萄牙继续他们的海外扩张,而独立不久的荷兰后来居上,超过西、葡、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并在十七世纪中后期同英国发生三次争霸战争。荷兰虽然是小国,但却依靠强大的财力和英国打了一个平手,并几乎将英国拖垮,这才迫使英国深刻反思自己的战略失误。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 ,来自荷兰的奥良治公爵威廉登上英国王位,英、荷合流,英国才重新回到帝国事业的正轨上来,而此时距离英国击败无敌舰队已经整整一百年。
2、英法七年战争
在七年战争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初期(1756年~1757年)是法国取得了胜利。在巴利阿里群岛的梅诺卡岛战役(1756)中,5月20日法国舰队战胜了英国舰队。但是,随着1758年战局的开始,被欧洲战场拖住的法国,在海上和各殖民地开始遭到失败。
英国只给普鲁士以财力援助,因此逐渐在各殖民地积蓄了力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760年占领了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佛罗里达和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七年战争结束。
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和约》(1761年参战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了该和约。西班牙站在法国一方,葡萄牙站在英国一方)。
1763年2月15日,以普鲁士为一方,以奥地利和萨克森为另一方签订了结束七年战争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和约确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和格拉茨伯爵领地的领有权。
3、三次英荷战争
17世纪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商业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互有胜负,双方实力均受到不同程度伤害。
英荷战争的结果,是法国在其中渔翁得利,获得了大片土地与商贸利益;国力直线上升而超越荷兰,成为欧洲最强的霸权。
而在18世纪的第四次英荷战争,英国击败荷兰开始获取世界金融霸权。
I. 谁有英国历史年代大事表啊
公元1~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
公元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829年: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
850年:遭维京海盗侵袭。
1016~1042年:为丹麦(维京)海盗帝国的一部分。
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
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王权遭抑制。
1337~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
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统一,这才有了英国确定的历史。
1588年:击败西班牙王国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
1600年:英国侵入印度。并建立东印度公司。
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击败素有“海上马车夫”称号的荷兰。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
1688年:之后又疯狂扩大地盘。
1750年:工业革命的开始。
1840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 。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
1856~1860年:第二次中英鸦片战争。
1900: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14-1918: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2年4月12日:《英爱条约》生效,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
1973年1月1日:加入欧洲共同体,今欧盟。
“一定要采纳哦!”
J. 关于荷兰和英国的历史关系。
由于有着强大的造船业以及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及强大的金融支撑,荷兰在17世纪完全垄断了世界贸易,17世纪真正成为“荷兰世纪”。
荷兰17世纪上半叶对海上的垄断权,成为后起的英国海外扩张最大的障碍和威胁,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英荷战争使荷兰从海上霸主的地位上跌落下来,从此再也没有恢复昔日的辉煌。
英国于16世纪晚期,挫败了西班牙海上霸权,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垄断局面,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它要求独占海权、独占原料、独占市场,这使英国同荷兰的斗争不可避免,并由竞争、抢夺发展到武装冲突。
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航海条例》,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不许其他有航运能力的国家插手。
荷兰一向以商船多、体积大、效率高、组织完善而成为贸易中介国家和全世界商品集散的中心。英国的新航海条例显然是对付荷兰的,以打击它在英国对其他国家贸易中的中介作用。荷兰反对英国的航海条例,英国拒绝废除航海条例,这就导致了英荷海上大战。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1652年5月,两国舰队在多佛海峡发生冲突,7月8日荷兰正式宣战。英国海军封锁了多佛海峡和北海,拦截荷兰商船,荷兰则组织舰队护航。年8月,荷兰集中海军力量与英国决战被击败,英国控制了制海权,使依赖贸易生存的荷兰经济瘫痪。1654年4月,两国签定《威斯敏斯特和约》,根据这一和约,荷兰实际上承认了航海法案。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年),是由于英国占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而引起的。1665年1月24日,荷兰对英宣战。1666年2月,法国和丹麦同荷兰结成同盟。在1666年6月11—14日的敦刻尔克海战中,廖特尔海军上将统率的荷兰舰队击败了英军,但未能巩固既得的战果。同年8月4—5日于北福伦角再度交战,荷军败北。1667年6月,荷兰海军封锁泰晤士河口,歼灭部分英国舰只。由于伦敦直接受到威胁,英国被迫于1667年7月31日缔结《布雷达和约》,英国占有新阿姆斯特丹,但将英军在战争期间占领的苏里南(在南美)归还荷兰。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1672年5月,英法联合对荷兰宣战,分别从陆地和海上发动进攻,荷兰无法低挡法军进攻,被迫掘开海堤淹没国土,才使法军撤退。1673年3月荷兰海军击退英国舰队。6月英法联合舰队与荷兰进行了两次斯库内维尔海战,8月法国退出战争,英荷都无力继续战争,于1674年2月签定《威斯敏斯特和约》,战争结束。
长达几十年的海上战争使荷兰失去了大量殖民地和对航路的保障,国力一落千丈。从此这个昔日的“海上马车夫”将缰绳交给了英国,自己沦为欧洲二流。
(10)英国打败荷兰是多少年扩展阅读:
荷兰在1648年以前先后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的统治,1581年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共和国), 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认其独立,并在17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1815年成立王国,1848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荷兰是世界有名的低地国家,本土设12个省,下设443个市镇。首都设在阿姆斯特丹,但是其中央政府、国王居住办公地、所有的政府机关与外国使馆、最高法院和许多组织都在海牙。
国土总面积41864平方千米,位于欧洲西偏北部,是着名的亚欧大陆桥的欧洲始发点,与德国、比利时接壤。还是欧盟和北约创始国之一,也是申根公约、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成员。
荷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海堤、风车、郁金香和宽容的社会风气而闻名,在对待毒品、性交易和堕胎的法律是全世界是最为自由化的。荷兰是全球第一个同性婚姻与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