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学者怎么评价中国

英国学者怎么评价中国

发布时间:2022-11-21 01:36:55

❶ 如何评价西方学者马丁雅克对中国崛起的看法

这是现实,也是大势所趋。

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1945年出生于英国西米德兰郡考文垂,伦敦经济学院LSE亚洲研究中心IDEAS的高级客座研究员。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客座教授,在中国研究院举办了多场工作坊与讲座,并作为2017中国研究院思想者论坛主嘉宾发言。 2009年出版着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

曾在京都立命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创办英国智库Demos,亦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历,做过《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和《新政治家》的专栏作家,以及《独立报》副总编辑,为BBC撰写和主持过多次电视节目。

2009年,出版着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2016年3月,马丁·雅克编着的《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11月29日,作为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访问研究员的马丁·雅克为国际关系分析课程的同学作了题为“中国能为世界带来什么样的领导”的专题讲座。

❷ 英国学者刊文揭示中国贸易优势为何不能复制,他有一些什么论据

来自英国的东亚问题学者、政治和国际关系分析师汤姆·福迪刊文揭示中国贸易优势为何不能复制,汤姆·福迪是在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对中国贸易市场的规模、组成机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了了研究后,才发表了这样一篇的文章,文章中对中国的贸易发展充满了肯定,认为中国贸易是世界贸易的基础,并且将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越做越成功。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再加上中国提出了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可以说把自己更加紧密的和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和世界各国一同发展经济,交流文化、共谋发展,这些加剧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可能,所以说中国的贸易崛起是不可复制的,是多方原因造成的。

❸ 英国李约瑟博士是如何评价古老的中国文明的

英国李约瑟博士说:“至于远东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仍然被云雾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❹ 英国李约瑟博士是如何认为中国古代的整体有机观的

对于中国古代的由阴、阳结合而构成天、地、生、人系统的整体有机观,英国李约瑟博士所着《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总结说:“中国人的科学或原始科学的思想包含着宇宙间两种基本原理或力量,即阴和阳……大多数欧洲观察家都指责它是纯粹的迷信,阻碍了中国人真正科学思维的兴起。不少中国人,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家,也倾向于同样的意见。但是……我考察的是,事实上古代和传统的中国思想体系,是否仅只是迷信或者简单地只是一种‘原始思想’,还是其中也许包含有产生了那种文明的某些特征性的东西,并对其他文明起过促进作用。”

李约瑟博士所提出的疑问与思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事实上,李约瑟博士对中国古代的这一天、地、生、人系统的整体有机观曾予高度评价,他说:“在希腊和印度发展机械和原子论的时候,中国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

❺ 丘吉尔是如何看待中国的

丘吉尔对中国的态度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的。因此他的看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阶段

当日军进攻缅甸,欲切断盟军国际交通运输线时,英国急需中国出兵缅甸。因此,丘吉尔对中国给予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英国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缅甸如丧失,那就惨了。这样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

第二阶段:二战结束阶段

二战即将结束时,丘吉尔担心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会分割美、英的利益,于是便改变态度,竭力压低中国的国际地位。

他认为不应把中国看作同大英帝国相等的参战大国,也不应把中国军队同美军、苏军相提并论。他甚至刻薄地说:“把中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是场绝对的滑稽剧”。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以丘吉尔为首相的内阁首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他在任首相期间,用尽一切手段阻止香港回归中国。

对于中英合作的缅甸战役,丘吉尔评价说:“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可即便如此,内心充满着帝国骄傲的丘吉尔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中国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人是落后的。

(5)英国学者怎么评价中国扩展阅读

对丘吉尔的评价: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

《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说:“今天,温斯顿·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们的坚强领袖。不仅英国人,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信任。”还值得注意的是,丘吉尔是有名的顽固反共人物。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在处理对苏关系问题上,他以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巨大勇气和高度灵活性,从英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完成了英国政治和他本人政治生涯中的重大历史性转折,毫不犹豫地与苏联结为盟国,使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反法西斯力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成了统一战线,从而保证了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斯大林称赞丘吉尔是“百年才出现一个的人物”。

丘吉尔还可以称之为预言家、发明家、战略家、外交家。他早在三十年代对未来战争中的一些重大技术发展所作的预见后来都变成了现实;他以超乎寻常的惊人敏感和极大的勇气,冒着和平主义浪潮的巨大压力和“在政治上几乎有被消灭的危险”,一天也不放弃向国人发出预言式的战争警告,使英国人做好了战争来临的精神准备。

他在用雷达侦察来袭敌机的方法正式使用前4年就提出对此问题的研究。他因动用海军经费改进和大量建造“陆地行舟”,使轮式装甲汽车演变成为威力巨大的现代坦克而被尊为“坦克之父”。他主持制定了“二战”中的许多战略计划。他亲自有意培育了在当时乃至后来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英美关系。总之,丘吉尔是一位人生内涵极为丰富的传奇人物。

连他政治上的对手也说:“丘吉尔是大家一致认为永远不能成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样也是在这危急关头获得大家一致欢迎,认为是唯一可能出任领袖的人。”“人们不能不喜欢他,他的才能与朝气是无与伦比的。”

丘吉尔的声望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丝毫的暗淡。时至今日,丘吉尔依然被大多数英国人看作是最伟大的首相。在2002年由BBC主办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票选活动中,丘吉尔高居榜首。

丘吉尔在世人心目中已成为英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的集中象征。

❻ 英国人怎么看中国人

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 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理解很浅薄 只是出于很表面的认识 首先 因为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 所以在英国的香港人会比大陆人占得比例大很多 大部分中国人依靠开启饭馆或外卖(take away)赚钱生存 随着中国的传媒和电影事业慢慢广阔 大多英国人对于少林功夫都抱有一种很好奇的探索心理 很多都出于关于功夫的电影或连续剧 随着留学生的不断增多 英国的很多买家会认为中国人都很有钱 因为大多数的留学生会去很多名牌店买衣服或化妆品
英国的年轻一代对于中国的了解则是更加浅薄 但总体的来说 如果你存在着一个友好和善良的心 和他们都会很好相处的 也许他们穿衣服的风格和开放的文化对于某些人来说还不好接受 但很多英国人从心底来说会很单纯

❼ 英国学者:如何理解当代的中国

在英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圈里,马丁·雅克是个不大不小的另类分子。他担任过英国共产党杂志的编辑,在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的多所大学任过教,让儿子从5岁开始学习中文。最主要的是,他坚信,中国总有一天会统治世界,而那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 他甚至写了本名叫《当中国统治世界》的书。 雅克为英国广播公司(BBC)录制了4期专题节目,探讨中国的独特之处、解读关于中国的迷思、设想中国的发展和未来。他将“观察心得”通过电波传播出去,命名为《理解当代的中国》。 要看中国,首先摘掉“西方眼镜” 由于马丁·雅克对中国兴趣浓厚,他儿子拉威从5岁开始学习汉语,持续至今已经10年。雅克说,这个过程并不轻松,“需要丰满的钱袋和奥林匹克运动员的毅力”。拉威就读的学校开设了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拉丁语甚至古希腊语课程,但没有中文。即使现在,中文课仍然像课外活动一样,被安排在午休时间。 雅克觉得这反映了英国人对中国的忽视,以及对中国巨大影响力的后知后觉;至于错判的根本原因,是西方人坚持戴着西方的眼镜看待中国。“两百年来,西方社会将自己看作世界其他地区的榜样。但中国一直与我们不同,未来也不会成为西方的翻版。” 西方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理解中国。“不是以我们的方式,而是以他们的方式。”马丁提出,必须以中国现在和曾经的方式理解她,而不是以西方固有的历史、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如果按照这种方式,中国永远不会‘通过考验’。这种方式其实是我们的孤芳自赏,而对真正的中国缺少好奇。” 拉威学习中文的过程虽然艰难,却小有成果。雅克说,花在学中文上的时间几乎是学习一门欧洲语言的两倍;学习中文的过程就是在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进而摆脱西方固有的优越感、傲慢和预设。固守西方价值观和评判标准,会越来越不理解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并且越来越觉得无法与中国对话。 雅克说,对待中国,需要的是尊重和谦虚。 文明国家VS民族国家 这个光头、戴眼镜,总是笑眯眯的男人,曾经多次对媒体表示“我实在对英国和整个西方文明厌倦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厌倦西方文明在欧洲国家很流行。 1993年,他首次接触中国,“只是出来度假两周半,完全没有大计划”。但在广州、香港等地的游览使他震惊地发现,“这些地区要么已经现代化了,要么正积极向现代社会转变”。 但是,“中国式现代社会”骨子里又与西方千差万别。“西方多数是在同一民族基础上形成的宪法制国家,而中国是通过使异族归化而形成的文明国家。”他说。 将“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作为中西方差异的出发点,正是雅克理论的核心。 贯穿西方历史并且影响欧洲进化的民族国家概念,或多或少成了普世概念。中国自称民族国家也有近百年历史了。 雅克却认为,100年不算短,与2000多年的文明相比却不算什么,在历史中,中国并非民族国家,而是文明国家。从本质上来说,今天的中国仍然是文明国家。 在BBC的节目里,雅克用香港回归作为论据。“1997年前后,很多英国人不明白‘一国两制’是什么意思。多数人认为回归后的香港很快会与大陆毫无二致,但16年过去了,这样推测的人都错了。”香港的法律和政治都与大陆不同,中国的确是在践行一国两制。 “为什么我们当初不相信中国人?因为我们是民族国家,按照民族国家的方式思考。” 1990年德国统一,东德消失不见,统一的德国成为西德的延伸,这就是民族国家的本质:同一个国家,同一种制度。雅克指出,用这一原则来治理中国这样规模的文明国家是不可能的。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按照一个国家多种制度运行,对中国来说,重要的不是制度,而是统一的主权。 他认为,如果中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取代民族国家成为世界的潮流,那么世界将会更加多元。 而文明国家也是理解中国其他方面的关键词。“我们很难想象,超过90%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属于同一个民族。”雅克解释道,中国的民族认同来自民族融合的过程和文化的自觉。定义中国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于文化成就的骄傲。因此,汉文化是将多数人凝聚起来的核心。而这种现象的不足之处,就是对于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忽视与不尊重。 为中国的未来论战 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变动得都快,但与此同时,却享有与历史独特的亲密延续。雅克说,他在中国时总为这样的矛盾感到有趣。 “如果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引用3000年前的名言警句,千万不要惊讶,悠久的历史就反射在现实的镜子中。2500年前的儒家理论仍然在塑造今天的社会态度,比如和谐、稳定、秩序,以及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的理念。” 雅克认为,中国人将姓写在名的前面并不是巧合,这反映了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中国政府在国内享受如此高的权威,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和卫士。“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他们不是因为支持左派或者右派政党而支持政府,他们把政府看作家庭之长,因此对中国人来说,政府不是外部力量,而是家庭文化的延伸。”这种习惯在外国人看来非常有趣而神奇。 雅克认为中国比西方更加民主,这让他在学术界备受攻击。仅2013年,就有十几篇论文和媒体评论批评他“痴人说梦”。英国《卫报》专栏作家、中国观察家威尔·霍顿与雅克私交甚笃,却跟他打了10年笔仗。雅克自称,在关于中国的问题上,“我们基本上在任何方面都无法达成共识”。 如果中国成为超级大国? 2012年,雅克在北京参加外交部活动,结识了一群年轻的中国外交官,他们热衷于讨论中国应在全球政治中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这个问题也引起了雅克的好奇。“如果中国成为超级大国,会是怎样的?” 有人将中国在非洲的投资称为新殖民主义。然而,历史上中国从未拓展过海外殖民地,海外领地是欧洲的“爱好”,亚洲惟一对此感兴趣的是日本。15世纪的中国具有殖民东亚的能力,但那不是中国的选择。 这并不说明中国忽略她的邻居,相反,在几个世纪里中国都掌控着那些邻国。历史证明,中国与东亚之间的朝贡体系非常稳定,至少持续了2000年,到1900年前后才宣告解体。 朝贡体系曾是中国历史上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方式。作为上邦大国,中国君主习惯将自己作为世界中心,而东亚国家接受中国的优势地位,定期朝贺上贡,作为回报可以进入庞大的中原市场。这种方式与西方惯用的殖民主义截然不同。 雅克的疑问是,这个模式会回来吗? 雅克说,西方与中国的一个共同点,是都认为自己的方式具有普世价值,本国是其他国家的榜样。“对于欧洲和后来的美国来说,我们远渡殖民地,输出我们的生活方式,将我们的语言、教育和宗教强加于人。但中国人选择呆在家里,他们相信中国是世界中心,有最先进的文明,因此为何要到远方去,进入蛮夷的阴影中呢?郑和7次下西洋是为了彰显中国的国力,而不是为了征服。” 他认为,中国不肯外扩的另一个原因是领土面积太大,人口、文化构造太复杂,治理好国内已经很困难了。因此中国最大的优先级是保持国内稳定,此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告诉我们,一旦中国成为超级大国,会有所不同。”在雅克看来,西方历史上就有扩张性和侵略性。欧洲史是一部没完没了的战争史,到了殖民年代,战争又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将自己的方式强加于人是欧洲的精髓,而美国原封不动地继承了这一精髓。” 在这个英国人眼中,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后不会这样做,中国领导人对于统治世界的兴趣小得多,更关心维护国内政权。而在中国的新领导人执政纲领中,重点也是国内问题而非国际问题。 因为“厚爱”中国,雅克被称为“挺中派”代表。”

❽ 英国学者研究20年表示:他们将团结刻进骨子里,当今中国有多强大

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度,经过历史沉淀形成中国文明,又称华夏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是当今存在文明中,唯一完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原生文明,诸如古埃及文明,奥尔梅克也被称为原生文明,但早已消失匿迹。中国历史历经五千年,源远流长,可想而知经历过多少风雨,中国一直都在探索中蓬勃发展,创造出很多奇迹。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强大起来,从只能生产小型物件到能生产飞机、卫星,并且在科研方面还跻身前列,有过很多成就,比如建桥技术、高铁技术、激光技术,都能使国际友人称赞不绝的。这些所有都归功于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攻坚克难的成果,这也是中国能不断强盛的缘由。

❾ 伏尔泰如何赞美中国为什么

伏尔泰热衷于赞美中国的道德与法律,在其言行着述中,极力地推崇中国,推崇孔子及其学说,他把孔子看作“理性”和“智慧”的“阐释者”。伏尔泰借用了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的思想文化,拓展了自己的思想视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启蒙思想体系。

伏尔泰对于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的推崇,绝非出于猎奇的好奇心,而是他与中国的“接触”,跟当时的启蒙思想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解放有不谋而合之处,产生了共鸣,使之从中汲取了思想营养,满足了当时他寻找某种思想以反对当时法国的宗教思想及其势力,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

在伏尔泰眼中,中国多有值得赞美之处。中国历史“几乎没有丝毫的虚构和奇谈怪论,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历史从一开始起便写得合乎理性”。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是合乎理性和自然法则的。

(9)英国学者怎么评价中国扩展阅读

伏尔泰(法文:Voltaire,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文:François-Marie Arouet),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他被广泛传颂的一句话是(为后人杜撰,非伏尔泰本人所说 ):“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 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❿ 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你知道为何远远地超过西方呢

英国学者李约瑟,从1943年开始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行考察,花几十年时间撰成着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他振聋发聩地提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时间地、远远地超过西方。他说:


其复杂和深刻的程度,不但使中医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现代科学也还无法解释甚至无法研究。

阅读全文

与英国学者怎么评价中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最贵的鱼叫忘什么鱼 浏览:326
意大利有什么文化建筑 浏览:749
如何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 浏览:692
彩叶印度榕怎么养 浏览:31
如何注册中国外交部邮件 浏览:57
非典为什么会发生在印度 浏览:581
英国的上院与下院分别管什么 浏览:184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62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72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52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88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43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1002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22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34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814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26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8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5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