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国国王是如何失去权力的
英国《权利法案》背景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开始倒行逆施,不仅大力压制反对派,企图恢复国王集权,而且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这引起了当时英国辉格党和部分托利党人的反对,矛盾逐渐激化。恰好,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个妻子生了一个儿子,这位未来的国王将来必定信奉天主教无疑!这样,原来人们认为詹姆斯二世死后他的信奉新教的女儿将继位的希望破灭了,于是人们决定采取行动。包括伦敦主教在内的几位着名人物发送了一封密信给在荷兰的信奉新教的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邀请他们到英国来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对威廉来说,他主要关心的是如何能为他的妻子和他自己争夺英国的王位继承权,同时他也认为他入主英国可以防止英国同法国结盟以共同反对荷兰,因而接受了邀请。为了避免当年(1660年)邀请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前车之鉴,英国决定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自己的权力,于是在议会上、下两院共同召开的全体会议上,向威廉和玛丽提出了一个“权利宣言”,要求国王以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今后任何天主教徒不得担任英国国王,任何国王不能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等。威廉接受了这些要求,即英国王位,是为威廉三世,玛丽即位为英国女王,是为玛丽二世。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权利宣言”并制订为法律,是为《权利法案》。英国《权利法案》的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
英国《权利法案》的意义
为限制国王的权力提供的法律保障。
确立了议会的权力。
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权利法案》最重大的意义是:以法律权利代替君主权力。
英国《权利法案》内容英国《权利法案》(theBillofRights),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noftheCrown),内容并不多,只有短短的十三条: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0、不应要求过多的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11、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让与及对罚金与没收财产所做的一切承诺,皆属非法而无效。
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人们可以看到“十三条”主要有两方面内容:①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实际统治权,如第1、2、4、6条;②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如第8、9、13条。
英国《权利法案》续作1701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一部《王位继承法》,被看作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迈向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一步,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权利法案》是英国历史上自《大宪章》以来最重要的一部法案之一,英国的《权利法案》可以被认为是英国宪法的前身。它改变了人类历史,对英国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最后顺便补充两点:1《权利法案》在英国起宪法作用,属于宪法性质文件,但它并不是成文宪法,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2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后,曾于1789年有大幅度修正,主要是补充了10条修正案,这10条修正案也往往被称为《权利法案》(或《人权法案》)。
自此后,权利法案使英国变成了一个君主立宪国家
② 英国国王的行政权是什么时候变成内阁的国王是从1689还是1721开始统而不治的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R.沃波尔取代国王而成为内阁首脑。沃波尔内阁是英国第一届正规内阁。
③ 英国王室
伊丽莎白一世 ( Queen Elizabeth I 1533-1603),在位时间:1558--1603
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
查理一世 ( Charles I 1600--1649 ),在位时间:1625--1649
查理二世(1660-1683)
詹姆斯二世(1683-1688)
威廉三世-1689~1702,玛丽二世-1689~1694
安妮女王 ( Queen Ann 1665~1714 )
乔治一世 ( King George I 1660--1727
乔治三世 ( King George III 1738--1820)
乔治四世 ( King George IV 1762--1830)
威廉四世 ( King William IV 1765--1837)
维多利亚女王 ( Queen Victoria 1819--1901)
爱德华七世 ( King Edward VII 1841--1910)
乔治五世 ( King George V 1865--1936
爱德华八世 ( King Edward VIII 1894--1972)
乔治六世 ( King George VI 1895--1952)
伊丽莎白二世 (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1926--?)
④ 英国国王为何没有实权
说起英国国王,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因为英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现在的英国女王,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不过英国国王虽然很引人注目,生活得也非常好,不过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在英国的政治体系中,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没有任何实权。很多人都知道英国是君主立宪政体,所以国王才没有实权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英国国王之所以失去实权和一战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是一战让英国国王丧失了掌权的资本。我们看一下一战和英国国王到底有什么关系。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力法案》,这标志着英国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很多人以为所谓的君主立宪制度就是确立之后国王就成为了象征,没有任何实权。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权力法案》通过之后,议会只不过拿到了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英国国王还是掌握行政权的。当然,之后英国议会权力不断增加,国王的削弱的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后期,英国国王几乎不问政事了,首相逐渐掌握行政权。不过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国王还是有很大权力的。只不过是国王暂时掌权,是主动放弃的。也就是说,只要国王愿意,还是能随时掌权的。不过最后让国王彻底丧失大权的就是一战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欧洲,交战双方分别是英国、法国、俄国、美国、中国、日本等组成的协约国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奥斯曼土耳其等组成的同盟国。这场战争进行了四年,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英国是协约国中的领导者之一,在协约国中地位非常重要,对一战的也很大。不过英国虽然打赢了一战,国王却彻底丧失了大权。之所以这样说,因为王室的根基在一战中几乎丧失殆尽。
一战前,欧洲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在军事方面更是突飞猛进,武器的杀伤力也更大。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说一战是最残忍的战争,其残忍程度远远超过后来的二战。因为一战时只是武器装备突飞猛进了,其他方面并没有与时俱进,所有国家的军事水平都还停留在之前的水平。之前都是靠士兵冲锋,现在用士兵的血肉之躯对抗新的军事武器,伤亡比例非常高。
一战之前的英国军队,有一个传统,军官几乎都是贵族担任。之所以这样,不是因为有规定平民不能担任军官,而是平民负担不起贵族的装备。英国的军队始终是雇佣制,并不是义务兵,所以人数很少。说白了去当兵和工作是一样的,国家发钱给你。不过英国军队并不提供所有装备,有些东西是需要自己购买。要知道军官的武器装备非常多,不仅要有专门的军装,还要有枪支弹药,战马等等。这些东西加起来价格非常高,一般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贵族经济实力还是比较强的,能负担得起这些东西。这也就是英国军队中平民军官少的原因。
当然,英国贵族担任军官时不仅仅只是形式这么简单,在作战的时候他们都是冲在最前面的。他们不仅是为国作战,也是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而且在一战之前,欧洲的战争都比较绅士,贵族虽然冲在最前面,双方一般都不会射杀贵族的。也正因为这样,战场上到处都是贵族的身影。正如一位爵爷说,“如果我有二十个儿子,那么如果任何一个在他该走向战场时而没去,我会觉得无比耻辱。”可见英国贵族还是非常热衷于参加战争的。人家认为战争是最能体现自己绅士风度的事情。
一战爆发之后,最初的时候英国贵族参加战争的并不多。有些贵族因为没有参加战争非常担忧,他们害怕自己没去参战战争就结束了。后来随着战争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贵族参加战争。在冲锋的时候,这些人都是身先士卒。不过一战的时候由于武器太先进,战略战术并没有跟上,所以死亡率非常高。所有重要的战役中,都有贵族伤亡的身影。根据后来的统计英国在一战参战兵力达到600万人,死亡了72万,可以说死亡率是非常之高。不过这只是平民的伤亡率,贵族的伤亡率更高。
1914年,战争进行第一年时。就有6名上院贵族、16名从男爵,95名上院贵族的儿子、82名从男爵的儿子阵亡了。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20名上院贵族、49名上院贵族继承人和更多的贵族子弟战死。在以贵族子弟为核心的伊顿公学的5679名“参战生”中,伤亡率高达45%。总的来说贵族的死亡率高达30%以上,远比平民伤亡率高。
总的来说,英国贵族在一战中伤亡惨重。要知道贵族是英国国王统治的根基,国王是他们的代表。不过现在代表还在,根基却已经不在了。即使英国国王想要掌握大权,也是没有可能的。一战之前,贵族在政治领域上非常活跃,他们担任很多重要官职。不仅是在军事上,在所有领域他们都是有一定的特权和优势的。不过由于贵族在战争中损失太大,空出了很多重要职位,越来越多的平民涌上政治领域。这样,时间久了之后,贵族就只是象征,不再参与政治了。
一战之后,很多平民开始担任军官。这一点不仅在英国是这样的,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是如此。主要是他们的贵族都受到重大创伤,不得不让其他人参与进来。之后国王的权力被慢慢削弱。二战之后国王再也没有任何实权了,只是起到象征的作用。当然很多会认为,一战前的英国国王根本没有实权,因为君主立宪让他们失去了实权。
事实上,我们熟悉的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就掌握大权的。他的丈夫曾控制了内阁和议会等重要部门。就是说在维多利亚统治初期,王权还是得到了恢复和扩大。如果一直按照最初的发展,之后的国王会一直掌握大权的。当然,虽然维多利亚女王晚年几乎不参与政治,但她还是拥有参与政治的资本。就是广大的贵族阶层依旧掌握大权,我们熟悉的丘吉尔、蒙巴顿等都是贵族出身。一战让贵族受损严重,国王再也没有任何希望重新掌权了。之后也就安心地做自己的象征。虽然没有实权,但经济方面过得还是比较好的。
当然,这只是一战的一小方面的影响。事实上,一战的影响远比我们认为的大,比后来的二战影响大得多。在欧洲人的心目中,一战比任何一场战争都重要。但光是这方面的影响,就彻底改变了整个英国的政治面貌。如果不是一战,英国国王也不会这么闲,没什么事做。
⑤ 英国的国王、女王是什么时候取消实权的为什么
应该从最初的1688年的光荣革命开始,到1701年完全角成吧。因为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同时登位。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于1689年召集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实施。并规定,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专制君主为受宪法约束的立宪君主所取代。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随后议会又制订了《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保持一年。为了防止国王排斥议会而独断专行,保证议会能定期召开,议会在1694年制订了一个《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议会在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英国国王的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加入英国教会;同时,还对国王的其它一些权利作了明确限制
希望被采纳
⑥ 英国分为哪四个部分,为什么要分开
因为英国原本就是四个国家,在中世纪,苏格兰是苏格兰,英格兰是英格兰,其差距和德国与法国一样大。 但英格兰在金雀花王朝开始就不断侵入威尔士公国,最终完全掌握了威尔士的大公位,而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詹姆斯六世凭借着母系血统继承了英格兰王位成为詹姆士一世,从而使英格兰苏格兰成为一个邦联。但两者有两套政府来管辖,其唯一的通点就是国王是同一个人。就像当年满清的皇帝同时继承了中国皇帝的称号和蒙古大汗的称号是一样的(同样还有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会兼任匈牙利国王。) 而爱尔兰则一直在受到来自大不列颠的侵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被并入英国,最初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后来虽然爱尔兰独立了,但北部一直被不列颠人控制着,所以英国的全称便改为今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⑦ 英国国王的个人财富与国库是分离的吗
当然是啊。不但是英国,现在君主制国家都是如此。
国王的私产和国家的公产是分者的。
⑧ 18世纪上半期英国制度
简单的理解可以说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但是确切点说,应该是内阁制。
从18世纪出,华尔波尔任英国内阁首相开始,英国内阁制可以算是正式形成,并向责任制内阁的方向发展。
资产阶级内阁制是英国政治的典型特点。
⑨ 英国王室的权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架空的
《权利法案》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但是,国王依旧有召开内阁的权力,即在《权利法案》下确立的是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政体,但斯图亚特王朝结束后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二世 三世不再主持内阁会议,转而由财政大臣主持,通过一系列的完善和创新,内阁逐渐由对国王负责转向对议会负责,英国即确立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国王王权完全被架空,国王成为象征。
三、二战期间,英国王室已经成了花架子在一战刚刚结束时,有些贵族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但老一代的贵族大量凋零,新一代的贵族数量又大幅度减少。
⑩ 英法两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为何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公元1688年,英国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即光荣革命。英国内部各个阶级在经过长时间的斗争后,终于确认了以君主立宪制为主体的新的政治体制。从此,英国国王就成为了国家的象征,只"统"却不"治"。即便到了现代,这一制度也并没有发生改变。
法兰西王国国王路易十五
种种因素都在向法国人表明,法国的衰落已经不可逆了,而罪魁祸首就是无法给国民带来福祉,反而要把全体法国人带向亡国深渊的波旁王室。
不难发现,英国和法国虽然同样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但是引发革命的原因却是完全不同的。英国是因宗教纠纷而引发的政治革命;而法国则是因为国王的无能和国家的衰弱,引发了法国国民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和失望,最终才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