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国报业结构有什么特点
英国
a) 起始时期的情况:19C末,英国经济继续增长,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社会下层更加广泛地卷入了政治活动。新的形势使英国报业有了新的变化,在世纪之交出现了一批新的报刊。
b) 着名的报纸和报人:《每日邮报》《每日快报》
《每日邮报》是英国现代报纸的早起代表,创办人是阿尔弗雷德·哈姆斯沃斯。
《每》是在廉价报纸已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又有新的发展。首先,在内容上,它根据社会的需要尽量扩大报道范围。其次,在业务上它提倡精编易读,文字简短,标题鲜明,以适应“忙人”,“穷人”的需要。再次,它改善经营管理,广泛招揽广告,经济上主要靠广告支持,还与铁路公司签约,以专用于火车运报。
报人:即阿尔弗雷德·哈姆斯沃斯。他17岁救灾一些杂志当编辑,1888年创办《回答》周刊,专门回答读者来信提问,获得成功。1894年买下《新闻晚报》,1896创办《每日邮报》。他于1903创办妇女小报《每日镜报》,不久改为便士画报,销量可观。1908年,哈姆斯沃斯将《泰晤士报》买下,使其起死回生。他被称为舰队街的拿破仑,组成了庞大的报业帝国。哈姆斯沃斯在1905被封为“北岩爵士”,其报团被称为北岩报团,于是它开始了英国报业的垄断化进程。
《每日快报》:1900年皮尔逊创办,聘请美国人主笔,全面效仿美国商业报纸的办报模式。但是好景不长。
背景:英国在19C中叶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但是70S之后,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下来,被德美两国代替。英国工业垄断的地位虽然丧失,但是它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19C末到20C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英国的报业垄断也于世纪之交形成。
Ø 世纪之交的报业发展(报刊的兼并集中)
英国报业进入现代阶段之后,随着激烈的商业竞争,特别是20年代过渡的销售大战,发生了很大的兴衰变化。整个报业越来越兼并集中。自1921年至1937年,全国性晨报总销量增加了3倍,可是总数减少了1/4。一城一报的现象不断发展。
Ø 报团的发展和垄断的形成
报业兼并使得报业垄断集团纷纷出现暗,当时主要的报团有:
① 罗瑟米尔报团。业主为北岩的弟弟,早年协助北岩经营报业,自己还办了《每日纪实报》等报纸。1914年获得了《每日镜报》的控股权,1915年创办《星期日画报》。1922年,北岩去世,北岩报团逐步瓦解,罗瑟米尔继承了北岩的大部分报刊,从而成为一次大战之后最大的报团。
② 比维布鲁克报团。报团所有人威廉·艾特肯,他是加拿大人,1916年获得《每日快报》的控股权。1917年受封为勋爵,1918年创办《星期日快报》,1923年之后形成为较大的报团。
③ 贝里兄弟报团。1901威廉和詹姆斯在伦敦创办《世界广告报》,1915年买下着名的《星期日泰晤士报》。1923年收买赫尔顿报团,以此为基础大力扩充,于1924成立同盟报业公司。1926他们从罗瑟米尔手中买下当时足大的杂志出版公司,1928年又从利维家族手中获得《每日电讯报》,走向事业的全盛期。兄弟俩矛盾激化,形成两个报团,威廉的报团被称为“卡姆罗斯报团”,控有《每日电讯报》、混合报业公司、《金融时报》有限公司。詹姆斯的报团叫凯姆斯利报团,控有《每日写真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以及十几家星期日报和地方报刊。
截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上这些报团已控制了大部分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报纸。
Ø 二战之前的几大报团,贝里报团已逐步分割和变卖,其他的报团演变如下:
① 罗瑟米尔。战后由罗瑟米尔的后代经营,称为联合报业公司,主要报纸为《每日邮报》。1971年兼并了《每日写真报》,1982年创办《星期日邮报》。
② 镜报集团。《每日镜报》战前从罗瑟米尔集团分离出来后自己组成一家公司,1951年公司改组,北岩的外甥担任董事长。1958年买下了混合出版公司,后又买下了奥德汉斯报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庞大的国际出版公司。原属于奥德汉斯报团的《每日先驱报》更名为《太阳报》,1969年又卖给默多克集团。1970年,整个镜报集团并入一家大型企业,1984年镜报集团又为马克斯韦尔的培格蒙出版公司所购买。
③ 比维布鲁克报团。1964年比维布鲁克去世之后,这家报团日渐衰落,1977年被特拉法加投资公司买下,改名为快报报业公司。1978年在曼彻斯特创办全国性的日报《每日明星报》。
Ø 战后英国出现的新型报团:
i. 汤姆森集团。业主汤姆森本来是加拿大人,50年代初来到英国经营电视和报业。1981年将《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以及另外三种附属刊物卖给默多克集团,从此汤姆森集团在英国的地位大为下降。
ii. 默多克集团。默多克出生于澳大利亚,1969进入英国,先后买下《太阳报》,和销量最大的《世界新闻》,大量刊登黄色新闻以招待读者,获取高额利润。1981年默多克买下了《泰晤士报》以及其他几家报纸,成了舰队街举足轻重的报业大王。默多克1985年加入美国国籍,但他继续在英国报坛扩充势力,1987年买下全国性日报《今日报》,并购买了控有《金融时报》等多家报刊的Longman公司大量股份。
iii. 马克斯韦尔集团。马克斯韦尔出身于捷克斯洛伐克的犹太家庭。截止20C90年代初,马克斯韦尔斯集团拥有三大实业公司:马克斯韦尔传播公司,包括麦柯米兰出版公司、麦柯米兰/买个老-希尔教科书出版公司、柯利尔-不列颠网络全书公司等子公司;镜报集团公司;马克斯韦尔家族有限公司。由于摊子过大,1991年开始,该集团迅速瓦解。
Ø 垄断近况:
目前有十来家最大的报团左右着英国报业。有几家国际性的报团具有国际性的影响。
i. 新闻国际公司:默多克的集团公司。他在英国拥有全国性的《泰晤士报》、《太阳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以及《利物浦邮报》等30多家地方报纸,控制的报纸发行量占英国报纸总发行量的1/3。他还拥有Reuter的10%的股权,兴办了几家重要的广播电视台。作为一家跨国的公司,它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共控有80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制片公司、特稿社以及其他企业。
ii. 镜报报业公司。这家公司战后多次易主。现在拥有《每日镜报》、《星期日每日镜报》、《星期日人民报》三份畅销的全国性报纸,拥有苏格兰的《每日记录报》等重要的地方报纸。报纸发行量占到全国过的33.6%,地方报纸的8.6%。
iii. 快报报业公司。拥有三家全国性报纸《每日快报》、《每日明星报》《星期日快报》
iv. 联合报业公司。《每日邮报》、《星期日邮报》等十多家地方报纸、周刊。拥有百家子公司。
v. 汤姆森集团。该公司曾是英国战后英国最大的报团。目前尚拥有50多加地方报纸,50多家杂志。作为一家国际性传播集团,它在美国、加拿大和南非、澳大利亚等拥有大量报刊和广播电台。
vi. Langman公司。包括金融市报报团,西敏斯特报团、朗曼图书印刷公司三个主要分支。拥有《FT》、《FW》《FN》和四十多家地方报纸以及大批其他出版物,控有《经济学人》的半数股权。还在香港的《远东经济评论》等国外刊物拥有股份。
vii. 合众报业公司
viii. 电讯报业公司
ix. 卫报和曼彻斯特新闻晚报公司
x. 观察家报集团。拥有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星期日报《观察家》创刊于1791年。
‘贰’ 为什么英国太阳报畅销 受欢迎
太阳(网络)报是属于小报,也就是针对大多数读者的,内容挺(网络)粗俗的,很多也没啥可信度,就是够八卦,消息够快,但“娱乐性”够强。
以前外教跟我们说,在英国,看啥报纸决定你是个啥人,有很多人喜欢去装(网络)b,就拿份泰晤士报,都是密密麻麻的字……凸显自己高文化。
但在这样繁忙紧张的社会中,大家都需要些娱乐性,放松下自己的思绪,所以很多人都会喜欢看太阳报这类的小报。打个比喻吧,就想咱这里的八卦杂志。
其实不少人也挺讨厌太阳(网络)报的,尽管他们还是会看。
‘叁’ 为什么英国人爱看报纸,尤其是《泰晤士报》呢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英国的知识氛围非常好,他们都喜欢阅读纸质书籍,喜欢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报纸的东西。
‘肆’ 英国政府办报纸
英国报纸大多是由私人或私人集团办的,都不是政府办的,只不过有的报纸有官方背景罢了,比如英国三大报纸中的《每日镜报》,他在政治上一直是英国工党的支持者,工党就是他的后台.而其他两大报纸,卫报和《泰晤士报》都多多少少有官方背景,如果没有官方背景,是混不成三大报的,充其量只能是花边小报.
‘伍’ 介绍几种英国报纸
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The Times)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发行的日报,是一张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报纸。
《泰晤士报》隶属于鲁珀特•梅铎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泰晤士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购之后,有指《泰晤士报》的风格逐渐趋向保守。
《泰晤士报》的英文名称The Times,中文直译过来应该是《时报》。然而它的译名却变成与读音相近、但毫无关联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样。由于约定俗成的关系,错译保留至今。现今世界各地有许多名为Times的报章,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为了区分出来,《泰晤士报》有时被英语使用者称为《伦敦时报》(The London Times)。《泰晤士报》是世界上第一张以“Times”命名的报纸。
历史
《泰晤士报》的版面
《泰晤士报》诞生于1785年,创始人是约翰•沃尔特。诞生之初,这张报纸的名称是《世鉴日报》(The Daily Universal Register)。1788年1月1日,正式改为如今的名称。约翰•沃尔特同时也是《泰晤士报》的第一位总编。他于1803年辞职,将发行人和总编之职传给了他的儿子小约翰•沃尔特。约翰•沃尔特曾经因为诽谤罪而入狱16个月。然而正是在约翰•沃尔特职掌时期,《泰晤士报》最先将新闻视角延伸至英国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这为《泰晤士报》在政界和金融界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作为一张综合性日报,《泰晤士报》关注的领域包括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等,并几乎在每个领域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创立初期,《泰晤士报》都是盈利的,而且利润空间非常之大,几乎没有另外一张报纸能在质量或经济上与之抗衡。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泰晤士报》的从业人员,包括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的收入要高于供职于其他报纸的新闻从业者。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报》历任三位总编辑约翰•斯托达特、托马斯•巴恩斯和约翰•撒迪厄斯的励精图治,其影响力再次得到增强,尤其是在英国政治和伦敦事务领域。
《泰晤士报》是第一张拥有驻外记者的报纸,也是第一张派驻战地记者的报纸。W•H•罗素曾经被《泰晤士报》派驻到克里米亚战场,他所撰写的一系列战地报道曾经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记者声名大噪。
在19世纪的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泰晤士报》都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国内战中,该报就公开反对蓄奴制。《泰晤士报》会依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公开支持某些政治人物,却从不迎合公众的观点。美国总统林肯曾说:“除密西西比河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拥有《泰晤士报》那样强大的力量。”
1847年,约翰•沃尔特第三接任他的父亲称为报纸的发行人。尽管沃尔特家族在政治上越来越保守,《泰晤士报》的言论却始终保持着独立。然而1850年前后,廉价的“便士报”的迅速崛起对《泰晤士报》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威胁。主要威胁主要来自两张成功的廉价报:《每日电讯报》和《每日邮报》。
1880年,北岩爵士取得了该报的所有权,加以革新,使之重有起色。1922年,约翰•雅各•阿斯特从北岩爵士手中收购了《泰晤士报》。30年代是《泰晤士报》发展史上极不光彩的一段时期,因为该报秉承“绥靖政策”,公然纵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活动。其时,《泰晤士报》的主编乔治•杰弗里•道森和英国首相张伯伦结成政治同盟,公然支持英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1966年,阿斯特家族将《泰晤士报》出售给来自加拿大的大出版商罗伊•汤姆森。也正是在这一年,《泰晤士报》开始在报纸的第一版刊登新闻报道(在此之前,《泰晤士报》的第一版一般主要刊登小型的奢侈品广告,对象为英国的富人阶级)。这时的《泰晤士报》已经不堪重负。
发生于1979年的一起工业纠纷使得《泰晤士报》停刊将近一年。直到1981年,新闻集团的鲁珀特•默多克以1200万英镑收购了该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同时还拥有英国发行量最大、以第三页裸女而闻名的通俗报纸《太阳报》。
收购《泰晤士报》后,默多克立即撤换了原来的总编辑威廉•李斯-摩格,并委任哈罗德•埃文斯担任新总编。埃文斯对《泰晤士报》做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主要包括对新的采访和传播技术的采用以及引入了更加高效的管理系统。1982年,《泰晤士报》开始采用当时电脑排版和激光照排印刷技术。这一举动导致《泰晤士报》的一次大幅度裁员,其印刷部门的员工总数从375人缩减到186人。然而此时记者们还不能直接通过打字输入来撰写稿件。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86 年。
2005年,英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泰晤士报》日均发行量为68.8万份。这一销量已经是《泰晤士报》近年来最好的发行水平。同属综合性品质报纸的《每日电讯报》在销量上要高于《泰晤士报》,其日均发行量约为92万份,订户总数也超过30万。
特征
《泰晤士报》一直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但纵观其200多年的历史,可见该报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保守的,在历史上历次重大国内及国际事务上支持英国政府的观点。
《泰晤士报》每天40版左右,版面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内外新闻、评论、文化艺术、书评,一是商业、金融、体育、广播电视和娱乐。报道风格十分严肃,报道内容也很详尽。其读者群主要包括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识界。
默多克收购《泰晤士报》后,曾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干涉报纸的编辑方针,不降低其历史积淀的品质和风格,但有指《泰晤士报》仍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编辑风格上,图片新闻更多,社会新闻的比例在加大;在政治倾向上,出现了亲美国政府的趋势。
历任发行人
• 约翰•沃尔特 (1785-1803)
• 小约翰•沃尔特 (1803-1847)
• 约翰•沃尔特第三 (1847-1894)
• 亚瑟•弗雷泽•沃尔特 (1894-1908)
• 北岩爵士 (1908-1922)
• 阿斯特家族 (1922-1966)
• 罗伊•汤姆森 (1966-1981)
• 鲁珀特•默多克 (1981- )
历任总编
• 约翰•沃尔特 (1785-1803)
• 小约翰•沃尔特 (1803-1809)
• 约翰•斯托达特 (1809-1817)
• 托马斯•巴恩斯 (1817-1841)
• 约翰•迪雷恩 (1841-1877)
• 托马斯•切诺利 (1877-1884)
• 乔治•厄尔•巴克尔 (1884-1912)
• 乔治•杰弗里•道森 (1912-1919)
• 亨利•威克汉姆•斯蒂德 (1919-1922)
• 乔治•杰弗里•道森 (1923-1941)
• 罗伯特•麦克高温•巴林顿-瓦尔德 (1941-1948)
• 威廉•凯西 (1948-1952)
• 威廉•黑利 (1952-1966)
• 威廉•李斯-摩格 (1967-1981)
• 哈罗德•埃文斯 (1981-1982)
• 查尔斯•道格拉斯-休姆 (1982-1985)
• 查尔斯•威尔逊 (1985-1990)
• 西蒙•詹金斯 (1990-1992)
• 彼得•斯托萨德 (1992-2002)
• 罗伯特•汤姆森 (2002- )
在职专栏作家
• 西蒙•巴恩斯
• 艾伦•科伦
• 本杰明•科恩
• 伊莱斯•科恩
• 迈克尔•高夫
• 提姆•休姆斯
• 安东尼•霍华德
• 菲利普•霍华德
• 米克•休姆
• 阿纳托尔•卡莱斯基
• 马格纳斯•林克莱特
• 安东尼•罗伊德
• 本•马奇泰尔
• 凯特琳•摩伦
• 理乍得•莫里森
• 马修•派里斯
• 利比•珀维斯
• 威廉•李斯-摩格
• 彼得•李戴尔
• 尼克•罗宾逊
• 玛丽•安•西格哈特
• 詹妮斯•特纳
• 佩兴斯•维特克劳夫特
外部链接
• 《泰晤士报》网络版
• 《泰晤士报》时尚手册de:The Times
en:The Times es:The Times fi:The Times fr:The Times he:הטיימס ja:タイムズ nl:The Times nn:The Times no:The Times pl:The Times pt:The Times ru:Times sv:The Times
补充内容
《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元旦,原名为《每日环球纪录报》,也有资料翻译为《世鉴日报》,创办人是约翰·沃尔特。1788年正式定名为《泰晤士报》。该报创刊时并不显眼,但由于它致力于详尽而迅速的报道国内外新闻、整版刊登国会辩论实况,以及时报道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几年后便成为伦敦第一流的大报。到1803年沃尔特儿子小沃尔特接手《泰晤士报》时,又进一步扩大该报的报道面,一步步把《泰晤士报》推上了它历史发展的第一次巅峰。这一时期,小沃尔特对《泰晤士报》进行了全面改革:1.在经营方面,该报完全割断和政府的联系,依靠广告和发行收入而充分自立。2.在报道方面,它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派遣干练的记者奔赴国内外热点地区采访获得许多独家新闻, 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的消息就是由《泰晤士报》抢先报道的。当时《泰晤士报》在国外的影响力很大,以至于报社的驻外记者常被人们视为第二大使。3在言论方面,它崇尚独立,通过遍布全国的记者网经常了解各基层的情绪和意见作为评论依据,因此逐步成为舆论界的重要力量。4在技术方面,重视新技术,率先采用蒸汽印刷机、轮转印刷机,不断提高印刷质量和速度。经过这些改革《泰晤士报》成了当时英国首屈一指的大报,到1847年小沃尔特去世时,《泰晤士报》的发行量已达三万多份,竟然超过了伦敦其他大报发行量的总和。
到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英国一些新兴报纸的产生,《泰晤士报》就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由于它长期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导致发行量不断下降,直到 1908年被当时英国最早的报业集团———北岩报团买下,才使它起死回生。北岩报团的掌门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姆斯沃思,这个人很有本事,现在英国很有名气的两种小报《每日邮报》和《每日镜报》就是由哈姆斯沃思创办的,后来被封为北岩勋爵。他任命道森为主编,全力革新,使《泰晤士报》重有起色,发行量由3万份上升到31万份,这是《泰晤士报》的第二次巅峰时期。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广播电视的问世,英国报业受到严重的冲击,《泰晤士报》也逃脱不了衰落的命运。到北岩勋爵去世以后,它的后代把《泰晤士报》卖给了阿斯特家族,阿斯特家族又因财政困难转卖给了国际报业大王汤姆森。汤姆森本是加拿大人,50年代到英国闯荡,创建了汤姆森集团公司,该公司是二战以后英国最大的报业公司,目前尚拥有五十多家地方日报、五十多家杂志。尽管由这么大的报团来经营《泰晤士报》但也没能挽救《泰晤士报》。老汤姆森曾为弥补报纸赤字花掉了80万英镑的家产,老汤姆森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小汤姆森不堪重负,最终将《泰晤士报》以1200万英镑的价格卖给了传媒大王默多克。默多克堪称传媒界奇人,他从澳大利亚办一份小报起家,逐步成为澳大利亚着名报业主,它控制着澳大利亚三分之二的报纸。1969年进入英国创业,先后买下了《太阳报》、《世界新闻》、《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及其附属的三种周报和《利物浦邮报》等三十多家地方报纸,还有广播电视台,组成了新闻集团,成为目前世界上由个人控制的最大的媒介集团,个人财产已超过110亿美元。他主张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努力在中国拓展业务,他的第三任妻子就是中国的青岛姑娘邓文迪。
在默多克接手《泰晤士报》之后,《泰晤士报》开始注重施展商业手段,在编辑方针、经营策略、人员管理等方面都做了较大调整,既要抑制报纸下滑势头,又要向竞争对手发起挑战,向市场争夺读者。
《泰晤士报》的调整是多方面的, 在编辑方面力求新颖,《泰晤士报》注意寻找严肃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更多地采用彩色报纸和大幅彩色照片,总体风格进一步软化,对重要文章都要求“以跳动的文字抓住读者”。另外,该报扩大了报道范围,在保持言论、头版头条独家新闻报道这些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社会新闻、体育、音乐和文学等内容也明显增加,目的在于适应青少年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
在市场营销方面花样繁多,采用报纸降价、强化报纸品牌、赞助公益活动等商业手段。例如,1996年,该报赞助了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名为“中国的奥秘” 的展览。1999年,该报还赞助举办了中国陕西文物珍品展览。1998年默多克还通过新闻集团向中国洪灾重灾区捐款100万美元。
在人员管理方面求新求变,人员管理上出现了年轻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开始招聘非英国籍的编辑与记者,比如目前常驻中国的记者郭橄农就毕业于牛津大学,但出生于德国。
自《泰晤士报》被传媒大王默多克控股后,《泰晤士报》的变化就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当时很多英国人担心,《泰晤士报》将会像默多克先期收购的《太阳报》一样,大肆刊登“丑闻、半裸女郎照片”,该报总编辑斯托萨德先生等认为,报纸既要保持传统优势,又要符合当代读者的口味,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在报纸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如今的《泰晤士报》虽然不无默多克传媒经营手法的痕迹,但是近年来《泰晤士报》的调整,更多地体现在竞争手段上,而传统风格变化不大,政治性报道的数量并未减少。
事实证明,正是该报编辑方针和报道内容等方面的调整,成为其发行量上升、报纸影响力扩大的有效措施。据介绍,在英国近年来的报刊大战中,其它报纸发行量一般至多增加了15%左右,但该报发行量则翻了一番,从3年前的37万份上升到今天的80多万份,现在泰晤士报正处在其发展历史的第三次巅峰时期。未来的泰晤士报将如何发展,会不会再次被转卖,会不会被网络媒体所取代,让我们大家来拭目以待。
‘陆’ 英国大众化报刊的产生背景
1855年6月30日,英国废除了知识税中最主要的印花税,同年,英国的许多报纸转变为便士报,新创办的报纸几乎清一色的都是便士报,地方城市的《谢菲尔德每日邮电报》是为英国便士报持续发展的开端。虽然第一张便士报并不成功,但它标志着英国大众化新闻传播业的开端。
1861年英国的知识税被完全废除,英国所有束缚报业发展的旧法律全部取消,这意味着英国的新闻自由得到法律上的最后确立。经历了数百年的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英国的新闻事业终于可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自由发展。而在英国大众化报刊确立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的大众化报刊仍在不断的发展。
‘柒’ 为什么英国全球性报纸占据多数,而美国报纸大多是地方性的
这跟英国当时。殖民了很多第国家有关系。他出版的报纸要考虑到。各国人民的可读性。
‘捌’ 英国有名的报纸
1、The Times,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发行的日报,《泰晤士报》隶属于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
2、每日电讯报,是英国有影响的全国性报纸。1855年6月29日创刊,1937年与英格兰地区的《晨邮报》合并,称《每日电讯和晨邮报》,后改为现名。初创人亚瑟·巴勒斯·斯莱上校。
3、Financial Times,由James Sheridan及其兄弟于1888年创办的世界着名的国际性金融媒体。该报在伦敦、法兰克福、纽约、巴黎、洛杉矶、马德里、香港等地同时出版,日发行量45万份左右,其中70%发行于英国之外的140多个国家。
4、《卫报》,是英国的全国性综合内容日报。与《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被合称为英国三大报。由约翰·爱德华·泰勒创办于1821年5月5日。因总部设于曼彻斯特而称为《曼彻斯特卫报》。1959年8月24日改为现名。总部于1964年迁至首都伦敦。
5、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创刊于1986年,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日报之一,鼎盛时期每天发行量达40万份。但2015年12月的统计数字显示,该报每天发行量下滑到只有5.6万份,远远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
‘玖’ 为什么英国人的一天都从看报纸开始
因为直到2020年,伦敦地铁仅在站台有免费WiFi信号,其余地下路段2g都没,而且地铁报纸是免费白拿的,不能看手机,所以就看报纸了。
去过英国的国人都会感叹伦敦地铁的破旧,车厢老旧,没有空调,没有信号打不了手机。也正是这样一个传统的伦敦地铁,反映出了英国人对于地铁,对于地铁的公共环境一种执着的态度。
英国的民众更喜欢一个安静的地铁环境,而不是一个充斥着手机铃声和讲电话声音的地铁。英国地铁除了表面看到的设施比较老旧之外,最大的一个特色便是安静。伦敦地铁高峰期,同样也是人头攒动,完全不亚于上海、北京。
但是,英国的地铁里面除了听到机器运转的嗡鸣声之外,连人们的的交谈声都很少听到。最为常见的现象就是人手一份报纸;或者带了书籍一路阅读。
或者是听音乐,或者是安安静静的阅读英国地铁中“地铁诗歌”,这也成了英国地铁的一道风景线,乘坐地铁的同时也在受诗歌的熏陶。
地铁诗歌始于1986年。该项目是美国作家Judith Chernaik创造的作品,目的是让伦敦地铁的大量乘客都能成为诗歌的读者。
预计2024年覆盖4G:
2024年底前伦敦地铁将实现全覆盖,不过到时候我国恐怕早就实现5G全覆盖了吧。不光伦敦,根据相关报道,巴黎在2020年才实现了地铁4G信号全覆盖。
‘拾’ 英国的"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有何特点
高级报纸的特点是:篇幅较多,报价较高,版面严谨,内容庄重严肃,极少有煽情新闻,以国内外新闻报道和评论为主,报道体裁多为解释性报道。其核心读者群是政界经济界以及中高级知识分子。这类报纸发行量稳定,广告来源也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
大众报纸的特点是:篇幅较少,报价较低,版面夸张、泼辣。主要内容是黄色新闻和娱乐材料,发行量非常高。读者大部分是工人,其次是小资产阶级、职员和城市平民。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的两极分化在战后越发严重。美国新闻学者约翰·蒂贝尔说,英国出版了一些世界上最好的报纸和最坏的报纸。电视的冲击使大众报纸销路大减,高级报纸以国际国内新闻报道、解释、评论的权威性取胜,还能基本维持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