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12年美英开战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对战争的预估明显不足,本来应该一鼓而下的加拿大不但没有打下来还没英国和加拿大民兵杀入国内,甚至白宫都被焚毁了。长达三年的战争没有什么成果,最后还是维持原有疆界。
战争的剧本没有按照美国人预计的进行,既没有那么顺利也没有迅速完成。而是生生的打成了拉锯战。但是战争的结果也让美国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改进。由于美国是新立国不久,英国是头号强大帝国,无论如何战争的平局让世界强国开始正视这个新生的国家。客观上提高了美国的知名度。
也就仅此而已,美国自此再也没有打过入侵加拿大的主意。
2. 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为什么最后会被赶下台呢
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为什么最后会被赶下台呢?丘吉尔是保守派这边的人,他的野心很大。在战后的竞选台词中,丘吉尔主张维护英国日不落帝国地位,建立强大的殖民地,并要将英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但经历过二战的英国本身就被德国炸的破烂不堪,因为战争流民失所,民不聊生。战争后很多人都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丘吉尔的展图再好,根据当时英国的状况百姓也难以支持他。更何况保守党的对手工党的竞选口号是要让民众幸福,建立生到死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民众不想再经历战争,就把票都投给了工党,这就是为什么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以后,却无法担任英国总统的原因。
3. 华盛顿曾迫切的想要成为英国军官,后来为何要反抗英国
因为英国没有给他权利。
政府很生气,决定教训这批人。当时,有13个英国殖民地被确定与祖国交战。然后,华盛顿带领所有人在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独立宣言。7月4日是美国的国庆日。英国通常不会冒犯他人,当英国发生某些事情时,每个人都会感到高兴。欧洲国家来支持华盛顿。最后,每个人都组织了一个小组,迫使英国人帮助但要注意美国的独立性。后来,为了祝贺美国独立,法国还送来了大礼物。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美国独立100周年之际寄出的,象征着自由和反抗暴政。因此,结交像法国这样的朋友。这就是美国的诞生方式,第一任总统当然是华盛顿。
4. 英国参加一战原因
我的标准回答:
众所周知,一战导火索是塞尔维亚人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夫妇,于是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但是,塞尔维亚与俄国、法国、英国、等国是盟友(协约国),当时俄国最先投入战争,西方那时候还有浓重的骑士精神,在这种精神的诱导下,法国不情愿地参战了。英国也是同样,再加上当时德国的军力十分强大,协约国必须团结起来再能共同生存,恰好当时德国想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于是英国以保持比利时中立国地位的名义向德国施压,在德国断然拒绝后,英国正式向德国宣战,同时登陆欧洲大陆,在西线与法国形成英法联军。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英国女王与德国国王威廉二世是亲戚,威廉二世桀骜不驯,处处向英国挑衅,甚至大力发展海军挑战英国引以为豪的海上霸主地位,因此,英国参战对英国来说不失为一个遏制德国发展的好机会。
楼上所有关于保卫英国殖民地的回答都是错误的,战争初期德国并没有对英殖民地产生任何威胁。关于金钱,也远远不会导致经济势头不错的英国直接参战。
5. 日、英为何发起战争
早在1921年日英同盟将要寿终正寝时,英国决定在新加坡建立一个海军基地,并把这个海军基地作为英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进行军事部署的总根据地。新加坡原为马来亚的一部分,位于马来半岛的最南端,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入口处,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海空交通中心。1937年,日本全面掀起对华战争,日英、日美关系急剧恶化,英国开始逐渐认识到由舰队承担远东地区主要作战任务的必要性。1938年末,英美两国开始协商在太平洋地区的联合作战计划,并在基本方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舰队派驻计划:“一旦对日战争爆发,英国向新加坡派遣舰队,美国向夏威夷集结舰队,以实施作战。”然而,希特勒于1939年9月1日发动闪击波兰的战争,英法于9月3日不得不向德国宣战,英国海军随之被调往欧洲,就很难再抽调军舰派往新加坡方向了。1941年8月9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加拿大纽芬兰举行会谈,丘吉尔答应了罗斯福的请求:向东方派遣至少有一艘新式快速战列舰在内的舰队,以遏制日本的侵略行动。1941年10月底,伦敦的城市建筑和街道上已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雪衣,到处是一派灰白色的阴郁景象。此时此刻,正在为远东太平洋上的日本军队屡次侵犯英国利益而深感不安的丘吉尔的心情则更加忧郁。面对强大的德国,他已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可眼下,为了遏制日本的侵略扩张,迫使他不得不从已十分紧张的海军兵力中像挤牙膏似的挤出一部分,开赴远东战场。经反复考虑,丘吉尔最后决定组成以前皇家海军参谋部副参谋长、海军少将托姆·菲利普斯爵士为司令的新远东舰队,代号为“Z”舰队。
6. 美国独立战争怎么会和英国打仗英国是侵略者吗
1775~1783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又称北美独立战争或美国革命。
18世纪中叶,随着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七年战争后,英国为弥补战争损失,加重对殖民地人民的盘剥与压迫,从而使殖民地抗英斗争从经济、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1774年9~10月,除佐治亚外的12个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决定联合抗英。会后,各殖民地开始进行起义准备,训练民兵并贮藏军火。1775年4月19日,驻波士顿英军奉命去康科德查抄殖民地民兵的军火,往返途中在列克星敦附近遭民兵伏击,损失286人。列克星敦之战揭开战争序幕。5月10日,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6月14日决定建立大陆军,次日任命G.华盛顿为总司令。
7. 总统约翰逊也发声,英国持刀行兇事件有多严重
英国当地时间6月20日下午7点,发生一起惊动英国总统的持刀行兇事件。一名25岁的“利比亚”男子在雷丁市中心福伯里花园持刀袭击了一群“坐着喝啤酒”的中年男子 。
这次事件至少造成三人死亡,持刀嫌犯被一名警官当场逮捕,他很有可能是利比亚一名寻求避难者,有当地媒体透露此次事件可能与恐怖袭击有关。而事发地点也迅速被英国警方封锁。
在一项民事调查中显示,大约一半的英国人在一年中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没有看到警察巡逻。警察人数的减少,使全英国的不法分子更加肆无忌惮。
8. 英国干涉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861年4月,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一直对美国独立耿耿于怀的英国人找到了干涉美国内政的机会。在这场战争中,英国人暗中支持南方分裂势力,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不得不向美国赔偿了1550万美元的巨款。
南北战争爆发后,由于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的南方邦联政府无法与拥有强大工业经济的北方政府相抗衡,南方迫切希望能够获得外国的承认,在外国的帮助下取得战争的胜利。英国人则希望借战争削弱美国的实力。于是英国人与南方一拍即合。
1861年10月,南方派特使来到古巴的哈瓦那,与英国人秘密协商由英国派船支援南方作战一事。会谈中,英国拒绝了直接派兵参战的要求,但同意为南方建造军舰。此后,南方先后从英国购买了"佛罗里达"号、"亚拉巴马"号和"谢南多亚"号装甲舰。这些战舰活跃在北方的海上航线上,大肆掠夺北方商船,企图从海上切断北方的贸易航线,成为北方政府的心腹大患。
1862年8月,"亚拉巴马"号从英国利物浦港出发,驶向北美海域。出海后,"亚拉巴马"号几乎是逢船必抢。1863年1月,"亚拉巴马"号开进墨西哥湾,击沉了北方炮艇"哈特雷斯"号。此后,"亚拉巴马"号在加勒比海、南大西洋、印度洋、中国南海等海域到处活动,共截获了68艘北方船只,造成经济损失650多万美元。北方商船闻风色变,纷纷逃离上述海域。
为消灭"亚拉巴马"号,北军派大量军舰前往世界各主要航道进行搜索,却始终不见"亚拉巴马"号的踪影。1864年6月,"亚拉巴马"号进入法国瑟堡港整修。美驻法领事迅速将消息传回国内。几天后,北军战舰"基萨奇"号在瑟堡港外突袭"亚拉巴马"号,由于"亚拉巴马"号还没来得及进行补给,船上的火药和弹丸已经失效和生锈,结果战斗一开始"亚拉巴马"号就落在下风,经过一个小激战,"亚拉巴马"号船身多处中弹,最终葬身大海。"亚拉巴马"号被击沉后,英国又向南方提供了"谢南多亚"号装甲舰,该舰继续进行海上破袭战,共捕获北方船只36艘,使北方的海上航运遭到重创。
战后,美国政府终于能腾出手来收拾英国人。当时,许多被英制战舰掠夺过的美国船主和货主纷纷提出赔偿要求,总额高达1500多万美元。但英国政府拒绝承担责任,两国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两国报纸也展开了一场舆论大战。
1869年,南北战争中的北军统帅格兰特出任美国总统后,美国政府的态度日趋强硬。美国政府以英国支持南方打内战,使南北战争的时间延长一倍,导致美国经济遭受严重损失为由,向英国正式提出赔偿要求。格兰特强调:"‘亚拉巴马’号的赔偿要求是美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唯一严峻问题。"更有美国议员提出,英国不仅要赔偿战争的直接损失,还要赔偿间接损失,并要求英国割让加拿大殖民地给美国作为补偿。1872年9月,由瑞士、意大利和巴西等国组成的国际法庭做出最终裁决:英国应向美国赔偿1550万美元,以补偿英制军舰在南北战争中造成的损失。英国插手别国内战的可耻行为终于得到了应有惩罚。
独立战争后美国虽然独立了,但因为实行联邦制,所以整个国家还是比较松散。
渐渐地分裂为南北两个经济体,北方实行大工业,南方为种植园经济。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南方的种植园经济不仅为他提供了原材料购买市场而且提供了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因此英国支持南方,同时不希望北方强大起来与他竞争。
另一方面北方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却无法获得国内市场和原材料,因此希望能通过废除黑奴的方法改变南方的种植园经济。
最后双方的矛盾无可调和的时候,爆发了南北战争。
英国在南北战中中支持南方,北方获得了与英国为敌的法国的支持。最后因为人心向背和实力的绝对优势,北方获胜。
9. 为什莫,美国这个国家,历来总统一上来,就是打一仗
有时并不是说总统上台就打仗,而是因为有战争需要,才推举一个总统领导,毕竟战争的最终目标是和平。如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来自美国北方的共和党人林肯虽然不是解放黑奴的倡言者,但他认为蓄奴不人道,反对扩大蓄奴,而一向以奴隶来发展产业的南方对此感到强烈反对。然而,北方对于南方这种工人的垄断者亦产生仇视心理,双方开始出现矛盾。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而林肯在政纲中提及的保护关税及《宅地法》大大削弱了南方奴隶主的利益。这使南卡罗来纳州在1861年旋即宣布退出联邦,而南方各州亦纷纷响应南卡罗来纳州,脱离联邦,并成立“美利坚联盟”,推举来自肯塔基州的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两个月后,南方政府开始发动武装起事,北方政府被逼应战,南北战争开始爆发。双方推举总统都是使两个联盟有代表自己利益的领头羊来号召大家共同对抗,也能因此振奋士气。而当代一些的上任做法,我觉得也带有很强的政治利益色彩,要么为了打击其他政党,要么想通过战争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财富,要么是趁着"新官上任三把火"想干一些“于人民有益之事”其实战争最受苦的当然还是普通民众。等等
10. 丘吉尔带领英国赢得二战,为何战后立刻被赶下台
丘吉尔,英国贵族出身,一个集智慧,谋略,阴险和傲慢于一身的英国领导人。德军闪击波兰,宣告了英国的绥靖政策失败,英法被迫向德国宣战。张伯伦因此被赶下台,在英国担任陆军大臣,一向主战的丘吉尔作为英国的鹰派代表,取代鸽派出任英国首相。
丘吉尔确实是伟大的领导人,强令启动“发电机”计划,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支持戴高乐流亡政府的自由法国运动,坚持抵抗德军的海狮计划,摧毁意大利海军,支援苏联,争夺北非,号召英国抵抗德国进攻,为惶恐的英国人民给了一剂定心丸。
同时,丘吉尔力促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为二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丘吉尔骨子里的傲慢,决定了他的嚣张。
二战胜利前,丘吉尔就开始游说罗斯福总统,想一起暗算苏联驻扎在波兰的军队,罗斯福没有买账,英国的紫石英号军舰强行闯入长江,炮击解放军渡江部队,被击伤搁浅后,丘吉尔叫嚣要武力报复中国。二战结束时,英国一片废墟,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争,想要和平的生活,此时英国已经有510万军队,规模非常大,但丘吉尔仍然要求扩军,要和美苏抗衡,要恢复日不落帝国的霸气,这是英国人民不能接受的,英国人民为了二战已经付出了太多,伤亡了很多人,再也不愿意重新面对一场由英国挑起的战争,所以,在二战结束后的大选中,英国人民很务实的把票投给了相对温和的艾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