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紫雾多肉和淡雪的区别
紫雾多肉和淡雪的区别?
紫雾多肉(Graptopetalum ‘Purple Haze’)为景天科风车草属多年生肉质灌状草本植物,是一种园艺杂交培育品种。茎直立,木质化,下部分枝,下部叶逐渐脱落在茎顶排列呈莲座状,叶卵形,肉质,略有光泽,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叶片呈粉红色,非常漂亮。星状小花,花瓣5,卵状三角形,白色带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点、斑纹。可采用叶插可茎插繁殖栽培,性喜光照充足、干燥、通风良好。植株可以养成非常漂亮的老桩盆景。
淡雪
㈡ 紫雾缭绕这个成语可用在新居对联吗
紫雾缭绕不是成语。但可用在新居对联中。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㈢ 种了紫雾有必要养淡雪吗
种了紫雾没有必要养淡雪。紫雾多肉是景天科,风车草属的多肉植物,是胧月和华丽风车的杂交品种。淡雪多肉是景天科,拟石莲属的多肉植物,还叫做幽灵公主,是桃美人和胧月的杂交品种。
紫雾是朦月和华丽风车的杂交品种,它是景天科风车草属的多肉,是中小型品种,茎样没有淡雪粗壮,但它们都继续了母本朦月的皮实,非常好养容易形成群生,叶插成活率很高。
紫雾多肉的叶子形状为卵形,叶子比较厚实,叶片更窄,前端更尖,叶子颜色也有区别,紫雾在阳光充足出状态的时候叶片颜色偏紫,叶子上有时会出现红色斑点。淡雪多肉的叶子要比紫雾更厚实一些,叶片相对宽一些,前端相对较钝,叶片颜色偏粉,基本不会出现血斑,整个叶子颜色变化是从白色到微蓝色。
㈣ 其中穿越小黄人的影视小说
1.小黄人的身世之谜
2010年的《神偷奶爸》番外短片《迎新日》首次提到了小黄人的起源。那时格鲁公司迎新宣传片里介绍了小黄人是某种DNA变异的单细胞组织孕育出来的生物。《小黄人大眼萌》中,这些机灵鬼又被设定为是亿万年前单细胞进化的生物,他们的基因决定了他们找不到主人就浑身不得劲。
关于他们的体貌特征,制片人克里斯托弗·麦雷丹德瑞曾透露:整个动画制作团队设计出上千稿的小黄人造型,并找来很多各行各业的人进行调研访问,最终才甄选到我们看到的胶囊造型。
2.小黄人改变历史
火化恐龙、砸扁法老、让吸血鬼灰飞烟灭、炮打拿破仑,小黄人在不经意间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种用虚拟主人公串烧历史的手法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屡见不鲜(杨过石毙蒙哥,陈家洛手掴干隆),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3.全能唱将小黄人
在《神偷奶爸》系列发布的多款短片中,小黄人曾多次展示过他们的歌技。而《小黄人大眼萌》中,小黄人直接开起了“演唱会”:从环球影业片头配乐,到经典的"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从《雨中曲》的“Make 'Em Laugh”"到猴子乐队的代表作,再到披头士的"Revolution"——我们只能说小黄人快出专辑吧。(要为八百多号小黄人配音的导演皮艾尔·柯芬已经哭晕在厕所)
4.万中选三做主角
在《神偷奶爸》系列的电影中,十多个有名有姓的小黄人轮番亮相,只露了一脸的龙套小黄人更是不计其数。但到了本片中,真正唱主角的只有小黄人凯文、斯图尔特以及鲍勃。原因除了剧情设定的需要外,还因为这三人的身形体貌与格鲁的三个女儿Margo、Agnes及Edith一一对应。当然在凡事讲求行业规则的好莱坞,他们三人也是通过试镜后才当选的——请参考《神偷奶爸2》片尾彩蛋。
5.泰迪熊玩具
小黄人三人组出征时各有行李。鲍勃始终是熊不离手,他手中那只可爱的毛绒玩具就是大名鼎鼎的泰迪熊。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只泰迪熊玩具与憨豆先生的那只一模一样。
6.1968年=格鲁前42年
《小黄人大眼萌》中故事发生的主要年份始自1968年,影片预告中还专门提示1968年也就是42 Years B.G (Before Gru),即“格鲁前42年”。1968年加上42正好是2010,也就是《神偷奶爸》中格鲁和小黄人首次亮相大银幕的年份。
7.小黄人的制服“诱惑”
初到纽约的小黄人一身冬装,而从当时人们的着装来看,应是夏季。因此,找几套合适衣服穿上就成了当务之急。片中详细展示了小黄人如何找到了他们的“牛仔工作服”的,但这时的制服上还没有打上格鲁的logo,因为他们还没有为格鲁工作。
8.尼克松竞选总统
1968年是美国的总统大选年。因此小黄人在纽约一登岸,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悬挂在写字楼上的大广告牌,上面印有尼克松的竞选口号”Finally a name you can trust“(终于出现了一个值得你们信赖的名字)。
尼克松最终当选为第37届美国总统(任期为1969-1974),他在任内逐渐将美军从越战中撤出,并推动登月计划的实施;1972年尼克松访华也是中美两国外交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而“水门事件”暴露之后,尼克松最终以辞职告别总统生涯,他也是美国首位在任内辞职的总统。
9.反战游行
1968年是美国国内民众反越战的最高潮时期,在纽约、华盛顿等大城市,人们纷纷涌上街头,示威集会,要求政府立即撤兵。生性爱凑热闹的小黄人,自然也加入到了游行大军之中。那句着名的反战口号“Make”Love, not War"也由游行示威的人群说了出来。
10.香蕉裙子
小黄人在纽约街头压马路,路过唱片行时看到一位女士正在买碟,这位女士穿着一件通身印满香蕉的连衣裙。可不要像小黄人一样被误导,以为仅仅是契合小黄人自身的“香蕉元素”,创作团队的本意应该是在致敬史上的一张经典专辑《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原唱片于1967年发行,封面由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设计,上面只有一根香蕉。
11.梅西百货
小黄人偶入的Fancy’s百货不仅名字与着名的梅西百货(Macy's)相似,内部装饰装潢也与位于纽约Herald广场的梅西百货非常相像。注意一下那些遮阳罩,是不是大同小异?还有,在片中一晃而过的木制自动扶梯现已成为梅西百货的标志之一,该电梯建于1902年,目前仍在使用。
12.约会游戏
上世纪六十年代,电视业在美国兴起。ABC推出了一档经典的电视娱乐节目,很受北美观众的欢迎。每期节目会请来一名女性,现场先后会与三位男性交流,节目的最后她会选出其中一位作为约会对象。许多当年尚名不见经传的明星都曾参加过这个节目,例如卡朋特兄妹、迈克尔 杰克逊、金·凯瑞、阿诺·施瓦辛格等。小黄人在片中看的正是此档节目,还对片中出现的同名人类表现出很大兴趣。
另外在该节目前出现的两档节目分别为首播于1962年的英剧"The Saint"以及1964年首播的美剧《家有仙妻》。
13.黄色消防栓
在纽约大街上,多次出现红色和黄色的消防栓。之后的桥段中也屡有黄色消防栓露脸的情节。这可绝不是出品方的恶搞,在美国,确实有这样的规定:使用私有水源的消防栓是红色,使用公共水源的消防栓则是黄色。事实上,在中国现在也有黄色和红色两种消防栓,但用法与美国略有差异。黄色的准确叫法为“环卫取水栓”,基本上用于洒水车、高压冲洗车、多功能车等环卫用车取水。红色的消防用水则是免费的。香港地区则以红色与黄色区分使用淡水与海水的消防栓。
14.嬉皮士&彩绘巴士
小黄人在公路上要拦车搭顺风车。马路的对面有一个嬉皮士青年正在搭便车去纽约,无论是搭车客还是彩绘巴士,其风格都是嬉皮士盛行年代时的标志事物。
15.去奥兰多
片中恶人大会的召开地点被安排在奥兰多,应该是片方有意为之。目前,环球影业最大的主题公园所在地目前就在奥兰多,而本片的全球发行可是环球来做的哟。
16.坏蛋大会
小黄人凯文、斯图尔特以及鲍勃参加的”坏蛋大会“与现实中动漫展十分相似。其中的斯嘉丽·杀人狂演讲的H大厅在圣迭戈动漫展(Comic Con)中多用来举行人气最旺、观众最多的大型活动。
17.格鲁家族小团圆
在恶人大会上,小黄人径直走过一排摊位,旁若无人。但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他最终的主人格鲁其实就在他的左手边——Nefario博士正在向年轻的格鲁展示他的最新发明冷冻射线枪,而格鲁的妈妈也与他一起参加了坏蛋大会。如果再算上对应着格鲁三名女儿的小黄人三人组,格鲁家族在本片中也算“小团圆”了。
18.致敬《回到未来》
在恶人大会的展厅里,各类商铺展位林立。其中Professor Flux的时间旅行机器尤为惹眼,从形象上看Flux与《回到未来》中的疯狂科学家Emmett Brown博士很是相像,而后者当年的出品方也是环球影业。
19.格格巫乱入
在恶人大会的观礼厅里,座无虚席,各种恶人全部杀到,可谓是群恶荟萃。坐在小黄人前排的老兄神似动画《蓝精灵》中的大反派格格巫,当然它在片尾也加入了追捕小黄人的反派大军。
20.60年代最In着装
斯嘉丽与其丈夫赫布的装扮都称得上上世纪60年代的最In着装。斯嘉丽的蓬蓬裙搭配摩登长手套再加上高耸的发型都是那个年代时尚女性的首选着装,颇似奥黛丽·赫本+杰奎琳·肯尼迪的综合体。而赫布则紧追摇滚乐带起的风尚,开始尝试紧身西装搭配牛仔裤的装扮,他的发型更是跟当时还算青涩的滚石乐队成员们如出一辙。
21.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
斯嘉丽和丈夫赫布领着小黄人参观他们偷来的“藏宝室”,大卫雕像、掷铁饼者、复活节岛石像等应有尽有。赫布向小黄人显摆他的宝贝“罐头”——这幅画作是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金宝罐头汤》,现收藏于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则是《玛丽莲·梦露》,《小黄人大眼萌》还特别制作了一版这幅画作的戏仿版。
22.吉米·亨德里克斯的电吉他
在藏宝室里还有一件宝贝,也许它的历史价值更胜市场价值。这把红色吉他的主人是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摇滚音乐史中最伟大的电吉他演奏者。本片中,与画面同步发声的背景音乐是《紫雾》(Purple Haze),这正是吉他主人于1967年夏录制的单曲。1970年,亨德里克斯去世,年仅27岁。
23.《彼得与狼》
斯嘉丽给小黄人三人组讲睡前故事,这个桥段所用的背景音乐是不是听着很耳熟?这段音乐取自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所作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完成于1936年。
24.《闪灵》再现
斯嘉丽丈夫赫布的个人实验室中的地毯与1980年华纳出品的经典惊悚片《闪灵》中那间旅馆的地毯的花样如出一辙——这似乎也预示着这对品位奇特的夫妻绝不是什么善茬。
25.女王的皇冠
片中偷皇冠的一幕,其背景并非虚构。英国女王的皇冠珠光宝气,价值连城。小黄人们要偷的女王皇冠正是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3年加冕时所戴的圣爱德华皇冠。皇冠由纯金打造,上面嵌有蓝宝石、碧玺、水晶等贵重宝石与半宝石,重达2.23千克。皇冠多数时候的确会放在伦敦塔里,不过女王的皇冠可不止这一顶。
26.《毛发》之歌
小黄人试图窃取女王皇冠时,以一曲“洗脑歌”成功蛊惑了三位壮硕的侍卫,而他们所唱的就是米洛斯·弗曼执导的音乐电影《毛发》中的"Hair"。该电影于1979年上映,根据1967年初次上映的同名音乐剧改编。
这部剧作堪称上世纪60年代嬉皮士反主流文化以及性解放运动的产物,其中的多首歌曲更成为反越战运动的代表歌曲。影片中,三位侍卫在听完此曲后纷纷长出秀丽长发令人忍俊不禁,切题又搞笑。
27.拔剑称王
在被女王的手下追捕的过程中,小黄人鲍勃误打误撞,情急之下拔出了传说中的“石中剑”。根据亚瑟王的传说,能拔出此剑者就是“真命天子”,于是鲍勃被拥戴为英国国王——英伦神话预言成真了。
该传说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其中比较着名的包括1963年的迪士尼动画《石中剑》以及英国电影《黑暗时代》、《亚瑟王》及剧集《梅林传奇》。今年7月,迪士尼又宣布将拍真人版《石中剑》。
28.工期延后的悉尼歌剧院
接到凯文电话后,小黄人大军浩浩荡荡踏上旅程,前去寻找新主人。其中的一个镜头显示它们取道悉尼,途经当地的地标建筑——尚未封顶的悉尼歌剧院。而现实中的历史是,1968年的悉尼歌剧院已经进入了内部装潢阶段。出品方的无意之举,让工期大大延后了。这也可算作本片的一个小Bug?
29.人类从未登上月球?
影片中段,小黄人后备大军途经美国,巧遇摄影棚摆拍美国宇航员登月。这也是一个着名的“阴谋论”事件。关于美国是否于1969年真正登陆月球,历来存有争议。虽然主流声音大都承认这一历史事实,但质疑此事的声音一直不断,其中,以《我们从未登上月球》一书影响最大。
30.皇室爱犬小柯基
鲍勃三人入主白金汉宫,影片不仅从多个视角对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进行了多维度扫描,而且对皇室成员的生活细节也有真实的反映。其中,小黄人骑跨的毛色黄白相间的小狗的确是英国皇室的宠物。
这种彭布罗克威尔士柯基犬气质独特,脾气温顺,从12世纪的理查一世到现在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一直倍受英国王室的宠爱,就连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它们都有出镜。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女王表示不会再多养柯基,原因是它们腿太短,走路容易绊脚……
31.横刀立马的皇室画像
鲍勃登基后,宫廷画师特别为他制作画像,挂在宫内。而他的画像与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构图大同小异,只是左右对调了下。这显然也是出品方的精心设计,可不要忘了,“大恶人”拿破仑历史上可是做过小黄人的主人哟。
32.斯嘉丽VS斯嘉丽
斯嘉丽是一个很注重自己形象的人,即将成为女王的她形容她的服装很“华伦天奴”。不过讲真,她的裙子除了华丽的颜色与华伦天奴的衣服比较相近,其设计并非讲求合身剪裁的华伦天奴所追求的。
总体而言,斯嘉丽的穿衣风格与《乱世佳人》中跟她同名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反而比较相像。此外,赫布为斯嘉丽收束衣带的场景与《乱世佳人》中女仆为费雯·丽更衣的一幕简直不要太像。
33.下水道中的英国象征
小黄人三人组在下水道展开逃亡之旅中,一口气出现了多个英国的象征——但均以指示牌的形式呈现。其中包括"God Save the Queen"(《天佑女王》,是英国国歌的名称),Fish & Chips(炸鱼薯条,英国土特产小吃),Carnaby Street(卡纳比大街,六七十年代曾是伦敦的潮人聚集地)以及"Big Ben"(大本钟)。
34.电钻车致敬《忍者神龟》
逃亡路上机关多。刚躲过了电锯,又遭遇来自电钻的攻击。穿地而出的打钻车险些就要了小黄人们的命。从车厢里一跃而下的军曹如果说硬要与《忍者神龟》的克朗相联系可能还是有些牵强了,但这个钻地车如果说没有借鉴牛头猪面的地下交通工具,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35.反派夺命团
追杀小黄人的反派团中藏着许多熟脸,其中戏份最抢眼的当属电锯杀人狂魔与野蛮人柯南,至于他们分别出自什么电影恐怕不需要再多说了。 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则是日本演员真田广之配音的相扑选手Dumo Sumo。
36.阿比路与披头士
披头士乐队早已是流行音乐史上的不朽传奇,其第11张专辑"Abbey Road",被《滚石》杂志读者评为披头士的最佳专辑。唱片的封面就是乐队四人组依次穿越阿比路(即灌制唱片的录音室所在地)斑马线,此封面亦是史上经典。
小黄人三人组逃脱斯嘉丽的魔掌,欲从马路中央的下水道井盖爬出却遭到四个路人的踩踏。无论背景、着装,都明显是对这张专辑封面设定情境的致敬。 不过,"Abbey Road"是1969年4月才开始录制,所以影片又犯了一次“时间穿越”的错误。
37.致敬《黑湖妖谭》
小黄人过五关、躲六将,但最终难逃一劫。湖中冒出的鱼怪将其擒获。这一桥段应该是向着名的怪兽片《黑湖妖谭》致敬。值得一提的是,《黑湖妖谭》的出品方正是环球影业。不过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看到这鱼怪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西游记》里的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38.金刚威武
危急关头,凯文变身巨型小黄人,救了自己的两位小伙伴。特别是双掌托人的场景,都让人无法不想起《金刚》中巨猩救美的那一幕。
39.英国人民要喝茶
任你天翻地覆,我自岿然不动,不管怎样,英国人民都要喝下午茶。警察们追捕小黄人时在警车上喝下午茶;斯嘉丽被巨黄人凯文甩出好几条街去了,搞了个乌烟瘴气,阳台上的英国老兄仍然悠闲自得地看着报纸、晒着太阳、喝着下午茶。就连小黄人也入乡随俗地集体享受下午茶时光。
40.斯图尔特比范·海伦超前十年?
在片尾的授勋典礼上,斯图尔特用电吉他演奏了范·海伦首张专辑中的"Eruption",可问题是这张专辑1978年才发行。小黄人在十年前的1968年居然就演唱了!谁“剽窃”的谁?这是个问题。
41.摇滚演出摔吉他
摇滚歌手“摔吉他”这种行为始于“谁人”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皮特·汤申德。1964年乐队的一次现场演出中,汤申德手中的吉他出了一点状况,情急之下的汤申德一口气把吉他全砸了。而之后慕“摔吉他”之名来看他们演出的观众反而多了起来,在媒体与粉丝的呼声中,“摔吉他”便逐渐成为谁人乐队甚至更多摇滚乐队的传统。
而这项原本因意外产生的偶然之举此后被包装美化为“反物质主义的宣言”。而小黄人斯图尔特在片中怒砸电吉他的行为显然也延续了摇滚乐的“精神”,影片自然也使用了谁人乐队的代表作作为配乐。
42.活学活用
影片开场中曾埋下伏笔——格鲁在恶人大会上对冷冻激光枪产生兴趣。现在到了影片的尾声,格鲁用新入手的家伙将斯嘉丽和赫布封在冰内,可谓活学活用,现学现卖。这一武器,观众在“后来”的《神偷奶爸》系列中也常常见到。
43.致敬《捉鬼敢死队》
凯文隆重变形出场,除了致敬《金刚》之外,与80年代经典喜剧《捉鬼敢死队》中终极BOSS棉花糖人的出场也非常相似——去年的大热动画《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则在外形上与棉花糖君有几分相似。
㈤ 百慕大金三角
百慕大三角 Burmuda Triangle
亦称魔鬼三角区[1]和丧命地狱。
据说已有50多只船和20多架飞机在此处神秘失踪。该地区略呈三角形,位于美国南岸、百慕达岛和大安地列斯群岛之间。该地区无法解释的事件可上溯至19世纪中叶。船只失踪有时原因不明,有时还没有发出遇难讯号即无影无踪。突出的实例是装载着锰矿的美国海军辅助船“独眼神号”在1918年3月失踪,迄今仍是一个谜。1945年有5架美国轰炸机从佛罗里达州罗德岱堡空军基地起飞,在飞行训练途中用无线电报告他们遇难,然后电讯逐渐减弱消失,救难队也告失踪。
百慕大群岛是世界闻名的一个地方,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正东约600公里的海上。百慕大三角的具体地理位置是指位于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岛、迈阿密(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和圣胡安(波多黎各岛)这三点连线形成的三角地带,面积达40万平方英里。百幕大三角由360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这些岛屿好似圆形的环躺卧在大西洋上,由于百慕大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有一股暖流经过,因此,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岛上绿树常青,鲜花怒放。百慕大又被称为地球上最孤立的海岛.因为它与最接近的陆地也有几百英里之遥,因此,百慕大群岛四周是辽阔的海洋,具有蓝天绿水,白鸥飞翔,花香四溢的秀丽风景。
不过,百慕大之所以出名,并非是由于它的美丽的海岛风光,而是,提起百慕大,人们就会联想到恐怖而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海区”。相传,在这里航行的舰船或飞机常常神秘地失踪,事后不要说查明原因,就是连一点船舶和飞机的残骸碎片也找不到。以致于最有经验的海员或飞行员通过这里时,都无心欣赏那美丽如画的海上风光,而是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唯恐碰上厄运,不明不白地葬送鱼腹。现在,百慕大三角已经成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种失踪事件的代名词。[编辑本段]概况
“百慕大魔鬼三角区”名称的由来,是1945年12月5日美国19飞行队在训练时突然失踪,当时预定的飞行计划是一个三角形,于是人们后来把美国东南沿海的西大西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罗里达州南部的迈阿密,然后通过巴哈马群岛,穿过波多黎各,到西经40线附近的圣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的一个三角地区,称为百慕大三角区或“魔鬼三角”。在这个地区,已有数以百计的船只和飞机失事,数以千计的人在此丧生。从1880到1976年间,约有158次失踪事件,其中大多是发生在1949年以来的30年间,曾发生失踪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丧生或失踪。这些奇怪神秘的失踪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马尾藻海”地区,为北纬20°-40°、西经35°-75°之间的宽广水域。这儿有世界着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昼夜120-190千米流过,且多漩涡、台风和龙卷风。不仅如此,这儿海深达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沟,深7000米以上,最深达9218米。[编辑本段]形成原因
到目前为止,对“百慕大魔鬼三角”的解释可归纳为如下几类:一类认为,这些失踪是由于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联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飞碟在作怪。第二类则认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异常、洋底空洞、甚至还有人提出泡沫说、晴空湍流说、水桥说、黑洞说等等的看法,用一些奇异自然现象来解释“百慕大魔鬼三角”。最近,英国地质学家,利兹大学的克雷奈尔教授提出了新观点,他认为:造成百慕大海域经常出现沉船或坠机事件的元兇是海底产生的巨大的沼气泡。在百慕大海底地层下面发现了一种由冰冻的水和沼气混合而成的结晶体。当海底发生猛烈的地震活动时被埋在地下的块状晶体被翻了出来,因外界压力减轻,便会迅速气化。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来所具有浮力。恰逢此时经过这里的船只,就会像石头一样沉入海底。如果此时正好有飞机经过,当沼气遇到灼热的飞机发动机,无疑会立即燃烧爆炸,荡然无存。与此相反,有些人认为这些奇特的失踪现象彼此间并无联系,因而也就否定百慕大魔鬼三角的存在。百慕大这层神秘的面纱是否已经揭开,尚待后人的研究验证。
科学家们的种种解释
魔鬼三角 未解之谜全世界的科学家似乎都不允许百慕大三角的谜继续存在下去。他们运用自己已知的各种知识,去解释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种种怪事。 悲夫!
在各种解释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的这几种:
(l)磁场说。在百慕大三角出现的各种奇异事件中,罗盘失灵是最常发生的。这使人把它和地磁异常联系在一起。人们还注意到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失事的时间多在阴历月初和月中,这是月球对地球潮汐作用最强的时候。
地球的磁场有两个磁极,即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但它们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中。地磁异常容易造成罗盘失误而使机船迷航。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百慕大三角海域的海底有巨大的磁场,它能造成罗盘和仪表失灵。
1943年,一位名叫袭萨的博士曾在美国海军配合下,做过一次有趣的试验。他们在百慕大三角区架起两台磁力发生机,输以十几倍的磁力,看会出现什么情况。试验一开始,怪事就出现了。船体周围立刻涌起绿色的烟雾,船和人都消失了。试验结束后,船上的人都受到了某种刺激,有些人经治疗恢复正常,有的人却因此而神经失常。事后,袭萨博士却莫名其妙地自杀了。临死前,他说试验出现的情况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关。他没有留下任何其他论述,以致连试验的本身也成了一个谜。
(2)黑洞说。黑洞是指天体中那些晚期恒星所具有的高磁场超密度的聚吸现象。它虽看不见,却能吞噬一切物质。不少学者指出,出现在百慕大三角区机船不留痕迹的失踪事件,颇似宇宙黑洞的现象,但难以解释它何以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3)次声说。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荡。人所能听到的声音之所以有低浑、尖脆之分,这是由于物体不同的振荡频率所致。频率低于20次/秒的声音是人的耳朵听不见的次声。次声虽听不见,却有极强的破坏力。
百慕大海域地形的复杂性,造成了次声的产生及其加剧了次声的强度。波多黎各海岸附近的海底火山爆发、海浪和海温的波动都是产生次声的原因。
(4)水桥说。据认为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底有一般不同于海面潮水涌动流向的潜流。因为,有人在太平洋东南部的圣大杜岛沿海,发现了在百慕大失踪船只的残骸。当然只有这股潜流才能把这船的残骸推到圣大杜岛来;当上下两股潮流发生冲突时,就是海难产生的时候。而海难发生之后,那些船的残骸又被那股潜流拖到远处,这就是为什么在失事现场找不到失事船只的原因了。
(5)晴空湍流说。晴空湍流是一种极特殊的风。这种风产生于高空,当风速达到一定强度时,便会产生风向的角度改变的现象。这种突如其来的风速方向改变,常常又伴随着次声的出现,这又称”气穴”。航行的飞机碰上它便会激烈震颤。当然严重的时候,飞机就会被它撕得粉碎。
可惜,这些仅仅是假说而已,而且,每一种假说只能解释某种现象,而无法彻底解开百幕大之谜。何况,除了飞机和船只无端失踪之外,百慕大海底和海面还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怪事呢!
在本世纪海上发生的神秘事件中,最着名而以最令人费解的,当属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连串飞机、轮船失踪案。百慕大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在这里不明不白失事的飞机多达数十架,轮船100多艘,不仅如此,百慕大还出现过许多穿越时间隧道失踪,而又突然出现,且“使人年轻”的传闻。
在全球,当人们一提到百慕大,就会感到毛骨悚然,一个科学团体认为,此处可能有一个巨大的陨石。据研究,约1500年前,有一个巨大的陨石从太空飞来,掉入大西洋。这块大陨石犹如一个大黑洞,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连光线也能吸引进去,何况飞机、轮船。墨西哥半岛上的伯利兹也曾经飞落过一颗陨石,摧毁了地球上万物生灵,其尘埃在地球上空弥漫十年之久。百慕大离伯利兹不远,是否是受双重影响也不得而知。
如果陨石造成百慕大魔鬼三角区的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北纬30度一线附近的种种怪异现象是否也可用陨石论的观点来解释呢?
西方着名科学家赫尔比格曾提出过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地球在其46亿年的历程中,先后捕获了4颗卫星,即4个月亮。这4个月亮恰好跟地球的4个地质年代相符合,同地球4次大变动相印证。我们今天看到的月球是地球的第四颗卫星,前三颗由于在运行中离地球太近,最后都坠落了。在坠落到地球赤道偏北附近三个地方之前,他们发生了爆炸,摧毁了世界上万物之灵,地球变形了,形成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颗月亮落地中心除印度洋以外,其他两颗硕大的月球都是在北纬30度附近,不仅形成了三大洋,其地球内部地核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使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均呈倾斜。
但也有人认为,地球运转轨道呈斜形是面积217.56万平方米的格陵兰岛亿万冰雪融化导致地球失去重心所造成。还有人认为,地球运行呈斜形(往西北方倾斜)并非上述两大原因所致,而是地球的卫星——月亮在起作用。因为月亮始终是绕地球转的,地球被月亮牵制住了。众说纷纭,但这些说法与神秘的北纬30度主题都离得较远。
据说自从1945年以来,在这片海域已有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神秘的无故失踪。失踪事件之多,使世人无法相信其尽属偶然。而该地区无法解释的船只或飞机失踪事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科学研究与探索
1979年,美国和法国科学家组织的联合考察组,在百慕大海域的海底发现一个巨大的水下金字塔。根据美国迈阿密博物馆名誉馆长查尔斯·柏里兹派人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到这个水下金字塔比埃及大金字塔还要巨大。塔身上有两个黑洞,海水高速从洞中穿过。
水下金字塔的发现,使百慕大三角谜变得更为神秘莫测,它到底是人造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它与百慕大海域连续发生的海难和空难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讨。百慕大这个黑洞,至今还没有看见底。
《并不存在的“百慕大魔鬼三角”》
作者:方舟子
“百慕大群岛是大西洋上着名的旅游胜地,然而却跟一个恐怖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在地理学上,并不存在“百慕大三角”这样的划分,但是神秘现象的鼓吹者将百慕大群岛、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这三个地方硬是划了三条连线,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声称在这一海域曾多次发生过莫名其妙的航船、飞机失踪,称之为“魔鬼三角”。有的甚至声称这种“魔鬼三角”在地球上还有多个,较着名的还有一个日本“魔鬼海”。这种说法经过无数文章、书籍的渲染,越传越神,不仅家喻户晓,甚至连某些专业人士也信以为真,比如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海洋信息网也将“百慕大三角”当成“海洋奇观”、“海洋之谜”,收录了几篇有关文章。国内海洋方面的主要科普杂志《海洋世界》在80年代初首次向国人介绍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以后又多次提起这个话题,直到2000年,上面至少还有两篇介绍文章,一篇是赵俊涛《百慕大:死亡三角》(2000年第2期),一篇是洋洋《海洋中的神秘地带》(2000年第4期),声称:“几十年来,有许多船只、飞机在这里神秘失踪,而且从来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这片海域内,无人驾驶的鬼船飘来忽去,奇光异雾时隐时现……百慕大三角被人们称为‘死亡三角’、‘魔鬼三角’、‘魔海’……”(赵俊涛《百慕大:死亡三角》)一个风景优美的人间天堂在这些作者笔下成了人间地狱,实在骇人听闻。
五花八门的理论、假说被提出来试图解释这个神秘现象,简直成了一门学问。比如上面的这篇文章,就提到了“外星人绑架”、“大西国发射激光”、“黑洞理论”、“海上次声波振动理论”、“高压油气说”、“平行宇宙”、“第二重力”、“四维空间”、“时空收缩论”等等。最流行的说法认为百慕大三角海底有个外星人基地,那些失踪的飞机和船只被外星人掠走了,失踪者被外星人带去当实验品,科幻电影《第三类亲密接触》就有几十年后那些失踪的飞行员被外星人放回的镜头,而且还跟失踪前一样年轻。还有一种很迷人的科幻说法,说是这些飞机和船只进入了“时间旋涡”或第四维空间,去了另一个世界。也有人试图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比如海啸、地震、龙卷风、重力异常、磁异常(美国海军在普查绘制海图时测量过这个海域,并未发现任何异常)。其中有一个“磁偏角异常”的说法,看上去似乎很合理,甚至连一些怀疑论者也接受。众所周知,地球的磁极和地理极往往是不相吻合的,导致罗盘所指的北极与实际的北极有一定的偏差,不同地点的磁偏角一般均不同,这种磁偏角现象早在宋朝就已被中国人发现,是航海的一个基本常识。
有人声称,百慕大三角这个地方与众不同,磁北极和北极是在同一直线上,即磁偏角为零,如果海员、飞行员在百慕大三角继续保持校正磁偏角的习惯,就会迷失方向。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磁偏角现象是每个海员、飞行员都时刻牢记着的,如果他们一时忘了,在别的地方会偏离航向,在磁偏角为零的地方却偏偏不会。即使有海员、飞行员发神经突然在不需校正罗盘的地方去校正罗盘,也只能解释为什么飞机、船只偏离了航线,却无法解释它们为什么会消失。地磁上有很多地方磁偏角为零,将这些地方连接起来,成了一条假想的“零磁偏线”,这条线从美国五大湖区,经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古巴一直延伸到南美。百慕大三角实际上并不都在零磁偏线上,只有在靠近佛罗里达的地方磁偏角才接近零,往东则磁偏角逐渐增加,在百慕大群岛处达到15度。
神秘现象的鼓吹者都承认,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理论、假说能够解释百慕大三角的神秘失踪现象。问题是,如果这个神秘失踪现象本来就不存在,又何必挖空心思去解释呢?但是这些“研究者”却没有一个想到要去调查调查是否真有那么多船只、飞机在百慕大三角失踪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员拉里·库舍(Larry Kusche)决定为他们代劳,挨个挨个地调查神秘现象鼓吹者所具体提到的全部五十多(因为有的相关事故很难说该算在一起还是分开,所以不用确定数字)起事例的真相,查阅美国空军、海军、海岸警备队、伦敦劳埃德(LLoyd's)保险公司的有关调查报告,事故发生时报纸的报道,以及向有关人员写信查询,在1975年出版了《百慕大三角神秘--已解》(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 Solved)一书,详细地介绍了他对每一起事例的调查结果。该书被美国海岸警备队、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和许多权威机构认为是对百慕大三角现象的定论。
在这本书中,库舍得出了十条结论:
一、在找到了足够的资料以后,大多数的事故都能有合理的解释,并不神秘。比如,有的是因为遇到了飓风,有的是船体结构本身有缺陷又遇到坏天气,这些在事后的调查报告中都有结论。
二、在一些传说的“事故”中,关键的细节,甚至整个事故,都是虚构的。
三、一些明显发生在别处的事故也被算进了百慕大三角之中,最臭名昭着的是1902年发生在太平洋的一起海难和1951年发生在爱尔兰的一起空难,都被当成了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如果我们根据鼓吹者所提到的百慕大三角事故划定百慕大三角,它将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北大西洋的无比广阔的海域。船只、飞机失踪是全球各地到处发生的,比如,自1850年以来,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和北欧之间,有近两百艘(架)船只或飞机失踪或被遗弃。事实上百慕大三角的失踪现象并不突出。
四、有一些失踪的船只的航线经过了百慕大三角,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否是在那里失踪的。
五、在许多事例中,船只或飞机的失踪地几乎完全未知,搜寻者不得不被要求寻找广阔的海域。
六、许多事故在发生的时候,当时的人并不认为有神秘之处,但在许多年后,神秘现象的鼓吹者在寻找证据时,却开始把它们也算入了神秘事故。这时候要再去完全搞清楚发生在多年前的事故的详情,一般是很困难的。
七、与传说的相反,在许多事故发生的时候,天气都非常恶劣。在几起事故中,飓风应承担责任。
八、许多事故发生在下午或晚上,使得援救人员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看清现场,因此大海有整夜的时间“破坏”现场,难以找到残骸。
九、许多作者在介绍事故时,并未做原始的调查,而只是引用别的作者的文章,因此以讹传讹,越传越离谱。
十、在介绍某些事故时,鼓吹者隐瞒了那些能对失踪有明显的解释的重要细节。
库舍在书中(第二版)并没有具体统计有多少起事故是可以确定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我根据他对每一起事故的具体描述算了一下,在这五十多起事故中,只有二十起左右可以确定是发生在百慕大三角或其邻近海域。考虑到那是一个船只、飞机出入极其频繁的地区,在一百多年中只发生了这些事故,并不算多。此外,与传说的相反,有的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找到了残骸,甚至还有幸存者。
这些结论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魔鬼三角”,比如日本的“魔鬼海”,库舍发现实际上是美国人捏造出来的。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想到,如果百慕大三角真的频繁发生神秘的海难、空难,最该重视的是海洋保险公司,应对经过百慕大三角的船只收取额外的保险费。但是保险公司并不认为百慕大三角是个特别危险的海域。1975年,在答复《命运》(Fate)杂志的询问时,垄断英国海洋保险的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声明:“根据劳埃德记录,自195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有428艘船只被报失踪,而你们也许有兴趣知道,我们的情报部门未能发现任何证据支持百慕大三角比其他地方有更多失踪案的说法。美国海岸警备队有关大西洋事故的计算机记录可以追溯到1958年,其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
如此看来,所谓“百慕大魔鬼三角”神秘现象是根本不存在的,神秘的倒成了这个神秘现象是如何被炮制出来、流传开去的?这必须从美国航空史上一起着名的空难事故--美国海军第19飞行中队失踪说起。
对“百慕大三角”的渲染可以追溯到1950年9月16日,合众社在那一天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在佛罗里达海岸和百慕大之间,船只和飞机神秘失踪”,该文的作者琼斯(E.V.W. Jones)可视为“百慕大魔鬼三角”之父。两年以后,《命运》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乔治·桑德(George X. Sand)的文章,总结了在百慕大一带发生的“奇怪的海上失踪案”。随后又有几本描述百慕大一带的神秘现象的书籍出现,比如杰萨普(M.K. Jessup)着的《不明飞行物案件》(The Case for the UFO),奇霍(Donald Keyhoe)着的《飞碟阴谋》(TheFlying Saucer),都宣扬这些百慕大失踪案是由于外星人绑架。1964年2月,
在一本名为《商船队》(Argosy)的小说刊物上,嘎迪斯(Vincent Gaddis)发表了《致命的百慕大三角》(The Deadly Bermuda Triangle)一文,首次提出“百慕大三角”一词。1969年,斯宾塞(John Wallace Spencer)出版《失踪地带》(Limbo of the Lost)一书,专门研究“百慕大三角”,影响不小。两年后,一部名为《魔鬼三角》(The Devil's Triangle)的长篇纪录片发行。1974年伯利兹(Charles Berlitz)出版《百慕大三角》一书,成为畅销书,卖出了五百万册。在这些文章、书籍、电影的鼓吹下,“百慕大魔鬼三角”成了在西方家喻户晓的神秘地带。库舍的《百慕大三角神秘--已解》一书,主要就是为了反驳伯利兹的畅销书而写。在该书出版后,伯利兹又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在百慕大三角的海底发现了一座大金字塔,至少高420英尺,底座边长540英尺,并认为这座金字塔可以揭示神秘失踪的奥秘。1978年3月,库舍向伯利兹提出挑战,要求伯利兹提供发现海底金字塔的证据。库舍与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海军等机构的海洋学家联系,都无人知道有海底金字塔这一发现。他要求与伯利兹打赌,各向一家银行存入一万美金,如果在1978年9月1日之前,伯利兹能够出示海底金字塔存在的证据并被美国考古研究院、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全国地理学会等权威机构证实,将赢得赌金,更重要的是,库舍将承认伯利兹是正确的。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周,1978年4月24日,伯利兹通知这家银行的副行长,他不愿接受库舍的挑战,等于承认了自己是在毫无证据地信口开河。这出以讹传讹的闹剧至此在美国告一段落,紧接着却在中国开演,至今未停息。
最后,科学家找到了答案。这是因为,百慕大三角的海水下有可燃冰。
㈥ 小黄人大眼萌里出现的吉他是谁的…感觉好牛的样子
"Jimi" Hendrix,吉米·亨德里克斯(黑人)
非常牛B的吉他手,说最伟大也不为过,你网络下就知道了,超级牛。
退役后,亨德里克斯参加了一些音
吉米·亨德里克斯
乐演出。在他移居纽约之前,他还与小理乍得(LITTLE RICHARD)、艾克和蒂娜·特纳(IKE & TINA TURNER)合作过。在纽约的“柯蒂斯骑士”(Curtis Knight)乐队中,他担任主音吉他。1966年吉米在摇滚明星的梦想的召唤下来到英国。在伦敦,“吉米·亨德里克斯经验”(Jimi Hendrix Experience)乐队组建,主音吉他手兼主唱亨德里克斯,贝司手诺埃尔·雷丁(Noel Ridding)和鼓手米奇·米切尔(Mitch Mitchell)。该乐队几乎一夜成名,亨德里克斯引起了英国流行音乐界的极大关注。那个冬天,埃里克·克拉普顿(ERIC CLAPTON)和皮特·汤森(Pete Townshend)观看了他所有的演出。1967年夏,他成功地进行了欧洲巡演,并录制了单曲《嘿,乔》(Hey Joe)和《紫雾》(Purple Haze)以及专辑《你经历过吗?》(Are You Experienced?)。在保罗·麦卡特尼的大力推荐下,他参加了蒙特利尔音乐节,他的成功使他跻身于世界明星的行列。
作为一名黑人,吉米的听众几乎都是白人,他是第一位赢得所有白人听众的黑人歌星。但是黑人们却要求他在音乐中表达自己的黑人立场。吉米对政治的陌生使他不知该如何是好。不过他的音乐最终还是超越了所有的争议与限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
争议编辑
Hendrix那争议性的同时也是根源性的
自然风格可以用其在《星条旗永不落》中用吉他模仿出战争的声音(包括机枪声,轰炸声以及人们的尖叫声)的激情演奏作为概括。他对此曲印象派手法的演绎充分描绘出了当时普遍的反美主义风潮并且成为了60年代动荡时期的美国社会的内心独白。
对美好事物的怪异符号化,自发性的多愁善感成为了Hendrix特有的个性。当被问到在''Dick Cavett Show''上所做的非正统的拥有非洲异教派风格的表演时,Hendrix回答说:“我以为那是美丽的。”[1]
㈦ 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太多了,
北京的沙尘暴,黄河水的泥沙,原子弹的辐射下的畸形儿,水资源的减少,臭氧空洞,英国伦敦的紫雾,泰晤士河的污染与治理,北大洋的冰川消失
㈧ 世界上谁的电吉他弹得最好
jimi hendrix
乐队/艺人: Jimi Hendrix 查看该乐队全部信息 给乐队打分
风格: Acid Rock(酸性摇滚) Album Rock(专辑摇滚) Blues-Rock(蓝调摇滚) Hard Rock(硬摇滚) Psychedelic(迷幻音乐)
原名詹姆斯.马歇尔.亨德里克斯(James Marshall Hendrix),1942年11月27日出生于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吉米.亨德里克斯生长于一个贫穷的黑人家庭,他是摇滚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吉他天才和60年代末唱片工业摧毁力量的牺牲品。亨德里克斯在上学期间就自学吉他,并热衷于听南方布鲁斯歌手的作品,从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Johnson)到B.B.金(B. B. King)。1961年,他在美国伞兵服役期间,在部队俱乐部演奏音乐,并结识了贝司手比利.考克斯(Billy Cox)。在亨德里克斯以后的生涯中,他对亨德里克斯的帮助很大。退役后,亨德里克斯参加了一些音乐家的演出。在他移居纽约之前,他还与小理乍得(LittleRichard)、艾克和蒂娜.特纳(Ike and Tina Turner)合作过。当他在纽约的黑人俱乐部里为“艾斯利兄弟"(IsleyBrothers)、金.柯蒂斯(King Curtis)和其他乐队伴奏时,被实业家埃德.查普林发现,并与他签订了录音合同,还使他成了“柯蒂斯骑士”(Curtis Knight)乐队的主音吉他手。同时,亨德里克斯作为一个吉他手的绝顶天赋被前“动物”(Animals)乐队的贝司手蔡斯.钱德勒(Chas Chandler)所赏识,并向他许愿把他培养成顶级歌星。亨德里克斯被他打动了,并于1966年随他到了英国。在伦敦,“吉米.亨德里克斯经验”(Jimi Hendrix xperience)乐队组建,这是一支有魔力的三人乐队,主音吉他兼主唱亨德里克斯,贝司手诺埃尔.雷丁(Noel Rid ding)和鼓手米奇.米切尔(Mitch Mitchell)。该乐队几乎一夜成名,尤其是亨德里克斯引起了英国流行音乐界的极大关注,据报道,那年冬天,埃里克.克拉普顿(Eric Clapton)和皮特.汤森(PeteTownshend)观看了他所有的演出。1967年夏,他成功地进行了英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巡回演出,并录制了热门单曲“嘿,乔”(Hey Joe)和“紫雾”(Purple Haze)以及专辑《你经历过吗?》(AreYouExperienced?)在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的大力推荐下,他参加了蒙特雷音乐节,他的成功使他跻身于世界超一流歌星的行列。作为一名黑人歌星,人们注意到,他的听众几乎都是白人,他是第一位赢得所有白人听众的黑人歌星。1969年,他却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黑人团结,但他并不懂政治,因此感到不解和紧张。在商业方面,1968年是最成功的一年,《像爱一样勇敢》(Axis: Bold As Love)(1969)和《电子女儿国》(ElectricLadyand)都成为金唱片,他还从音乐会及无可争辩的超级歌星的身份中赚取了大量的金钱。在1968年底,他被认为是其他“激进摇滚”吉他手的鼻祖。他那忧郁而激动人心的独特风格,体现了强烈的布鲁斯音乐的情感。爵士乐大师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甚至预言他将成为一名伟大的爵士乐吉他手。他的演奏具有很浓的实验色彩,把电吉他的技巧和功效发挥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但当他进一步成功时,麻烦也随之而来了。1968年1月,他因与贝司手诺埃尔.雷丁争吵斗殴而被拘留,这标志着乐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激剧恶化。一个月之后,在他第二次环美旅行演出中,他放弃了舞台表演中所有花哨和噱头,直接表现他那复杂的音乐。这一举动遭到了观众的反对,亨德里克斯为逃避这种反应,取消了47天中的54场演出,并用大量吸毒的狂乱生活方式麻醉自己。他消瘦了许多,并指责他的经理人对他的钱财管理不当。除了他的魔力在公众中的巨大影响,1969年却是一个不顺之年,他的经理人蔡斯.钱德勒被解雇,“吉米.亨德里克斯经验”乐队解散,一个多伦多的毒品贩子控制了他,整整一年,金钱如流水般地花掉,他的私生活更加无序。同时,他还面临来自黑人听众的巨大政治压力,要求他组建一支全黑人乐队。尽管他在纽波特音乐节上露面,并重新启用米奇.米切尔,还邀请他的朋友比利.考克斯(Billy Cox)任贝司手,他的现场演出还是比以前大大减少了。一个月后,他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露面,这是他音乐生涯中的最后高潮,同年12月,他的全黑人乐队(“吉普赛人乐队”(Band of Gypsies)终于组成),但他对乐队第1张专辑并不满意,不久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演唱会后“吉普赛人乐队”宣告解散。此时,他还在准备下一个双张套专辑《新升太阳的第一束光》(FirstRays of the New Rising Sun)。此后,亨德里克斯重组“吉普赛人乐队”,乐队由亨德里克斯、考克斯和巴迪.迈尔斯(Buddy Miles)组成,到夏威夷拍电影,开更多的演唱会,在新开的“电子女儿国”录音棚里录音。8月份,他最后一次离开美国,参加怀特岛音乐节。当时舆论认为他那次表演水平并不高,可现在回想起来,那次表演依然十分出色,接下来的欧洲巡回演出被缩短了。亨德里克斯于9月中旬回到英国。
1970年9月18日,他因过量服用安眠药剧烈呕吐窒息而死。当时亨德里克斯心理压力很大,种种迹象表明他并非自杀——他的死只是个悲剧事件。许多人认为亨德里克斯死的时候,灵感已枯竭。摇滚歌星们应该知道在这种职业生涯中该如何保护自己,可惜一个人在青云直上时不会明白,而等他明白时,已经太晚了。亨德里斯从来不知道如何筑起保护墙。我们不能说他在70年代的作品缺乏创造力,不幸的是亨德里克斯的音乐深奥重要之处已被营利目的搞的面目全非——《新太阳的第一束光》这张未完成专辑中的大部分歌曲被收录在亨德里克斯死后最初出版的两张专辑《爱之哭泣》(Cry of Love)和《彩虹桥》(Rainbow Bridge)。
随后,突然之间到处都出版了亨德里克斯拼凑歌曲的专辑,直到1974年制作人艾伦.道格拉斯(Alan Douglas)开始接管他的遗作时,情况才消失,道格拉斯最初出版的两张“新”专辑《紧急着陆》(Crash Landing)和《午夜之光》(Midnight Lightning)全都是把亨德里克斯1969-1970年的录音室原声经过道格拉斯把吉他以外的噪音抹去,再重新加上乐手的伴奏而编辑的,如果说这些专辑毫无生机的话。那么道格拉斯制作的另一张“新”专辑《宇宙的九个》(Nine to the Universe)倒并不太坏,的确是当时亨德里克斯和当时的乐手一起演奏的。现场演出版本的一些专辑,像《音乐会》(Concerts)、《温特兰德现场唱会》(Live at Winterland)以及4CD装的《舞台》(Stages)倒是一些很具历史价值的东西,就像《第一电台》(Radio One)(是“亨德里克斯和经验”乐队1967年在BBC电台做的),一样都是尽收全文未经改动的真实演唱会版本。
从音乐上来说他对以后无数继承者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这位巨匠的吉他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对后人影响的结果是竞争多于启示。这本身是他的力量和形象的象征。至今还无人能超过这位天才,或许永远不会有。
㈨ 威廉姆·布雷克
威廉·布莱克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一生极其简单,也没有什么大书特写之处,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单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1757年,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由于个性过于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着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他的一生便是一方面与妻子相依为命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一方面继续从事12岁就开始的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谈论威廉.布莱克必然要澄清有关对他的诸多猜测与指责,有人说他是疯子和魔鬼信仰的杜撰和散播者,像伦敦夜间人们能够听到的墓地里走出的勾小孩子灵魂的新年老人,当然,布莱克不可能如拉伯雷与阿莱丁诺一样对世俗做彻底的思考或澄清,也许他是信仰的迷雾,但那也是饱蘸着痛苦和爱的“紫雾”,布莱克开创了一种藉想象力促成的幻觉而进行的思考,从这一点上看,他启发了爱米莉迪金森和迪兰·托马斯,甚至阿尔蒂尔·兰波。布莱克是想象力的先知,和经验的忠实记录者,我们宁愿把他看成从 “魔鬼作坊”里冲出来的最优秀的净化知觉的学徒。
布莱克最被人们引用和传诵的,也是后代文学大家反复赞美的几首诗歌如《擦烟囱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的赞美诗》,皆可以看作构筑布莱克之“天国原形”的一部分,这个自比为以西结的少年,四岁就看到了宗教幻象,并且可以用一种亲喃的语言和“白色诸神”寂静的交谈,尽管世风低落,文途滞涩,但布莱克怀着极大的天真和壮丽的想象力与战斗力,投入了类似班扬和马娄的“世俗反讽”运动中。
布莱克在和他相伴一生的乡村姑娘凯瑟琳的邂逅与共处中,获悉了平民心中的童话与贞洁,并以此与自身的经验和想象作为对比,参照了很多从中世纪就开始进行和流传的童话寓言式写作,并加上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创造力,布莱克为我们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纪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想象力的赞美诗》和《天真与经验之歌》,如果说前者是为结婚后守教的人看的,那么后者更多是小学生们的新年读物,或者圣诞老人给大家的金黄色的发光玩具。但我宁愿认为,布莱克构筑了我们世界的宏伟与庄严教堂的顶层,在那里,理想与现实的箴言熠熠闪光,时时为我们提醒着圣母般的洁净与肃穆。
布莱克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藉天真想象而进行创作的人,但同时代的人除了为他的怪异举止和热情四溢的精力而感到困惑外,还为他的面貌的高深与可敬而感到迷惑。布莱克显然不是为属他的身体命运的那个时代写作的作家一样,同阿蒂尔兰博一样,他藉一种基于神秘与梦幻经验而“对感官不同程度”的扰乱,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赞美的 “天国诗歌”的归依与信仰。也许,这就是布莱克为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经验与价值,布莱克“玫瑰的哭嚎”和“真理总是隐藏在疯狂的暮蔼中”的大胆语句,为我们找到了些许从“黑暗的烟囱”延伸到“玫瑰色天国”的神秘体验路途。
布莱克的关于:“在荒原尽头,手指可以触天”的诗句启发了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和达利,在《柔软的时间》和《西班牙内战的讽喻想象》中,达利用天才的化笔表达了对这位十八世纪最伟大诗人的认同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