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影响英国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英国的国际地位先是在19世纪70年代被德、美两国赶上,后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美国超越。为适应国际竞争及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并巩固自己的世界霸权地位。所有这一切对该时期英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㈡ 家庭、学校、社区、宗教等对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区、宗教等对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就是家庭的教育模式以及相处模式,还有就是学校的教学模式,社区之间各个单位的沟通,还有就是宗教赋予思想政治的定义,都是会对英国思想政治教育有影响的。
家庭、学校、社区可能对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比较小,因为他们只是一个普通的单位,也就是说他们的相处模式以及教育模式可能对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也就是简单的影响一下。
但是宗教作为一个人们信仰的东西,可能会对英国思想政治教育有较大的影响。
在这种影响里面,一般都是宗教规定的东西可以进行教育,但是宗教规定不允许继续教学下去的东西就可能不会进行继续教学。所以四样东西来说最后面的宗教可能会对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比较大。
㈢ 英国宗教对教育的影响
这个论文讲的很详细
http://wenku..com/link?url=-rWOINd_
㈣ 英国国教对英国教育有何影响
1532年,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宣布成立“英国国教会”,并自任首脑,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与路德派和加尔文派不同,英国国教并不十分热心教育事业,这使得英国的初等教育远远落后于其他新教国家。由于私人团体和慈善机构的资助,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有所发展,在英国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公学”(PublicSchool)就是宗教改革时期由文法学校改造而成的。
㈤ 简述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在封建社会里,英国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产生与发展,英国的早期教育也应运而生。180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儿童保育机构,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教师,称为“保姆”,它是英国早期教育的雏形。 19世纪初期,英国才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人是罗伯特 欧文
(Robert Owen ,1771---1858年),他于1816年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为工人阶级子女(1—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以培养善良的性格。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儿童的许多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欧文认为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非常重要。在幼儿学校中教师和儿童经常进行关于自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谈话。欧文反对在幼儿学校里用当时的教科书来教儿童,因为这些教科书里充满了宗教思想,对儿童是没有益处的。幼儿学校的教师由工厂里年轻的工人担任,欧文认为虽然他们没有教育学的素养,但都能关心和爱护儿童。1818年,欧文亲自去瑞士,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和费伦伯格的教育实践。回来之后,他便提倡“新法”,在校内装备玩具、图画、模型、地图和安全卫生的动植物等设施,并注重体育活动。1818年,兰斯登侯爵及布鲁姆勋爵等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开办了第二所幼儿学校,并邀请欧文幼儿学校教师布坎南担任校长。1820年,怀尔德斯平夫妇又在斯平脱场开办了第三所幼儿学校。后来幼儿学校被纳入英国学制系统之内。1824年,英国“幼儿教育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学校的发展。
产业革命前,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不管不问,认为幼儿教育是一种纯慈善事业。所以,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快。英国自1833年开始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后,幼儿学校开始从这项政策受益。但同时,英国政府对幼儿学校的设施、设备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了控制。
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60年代后,英国的福禄贝尔幼儿园因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度受阻。70年代后方踏上坦途,此外,自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英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一种是幼儿学校及收容幼儿的小学,仍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幼儿园,以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为对象。但在19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少量招收工人子女的慈善性质的免费幼儿园。第一所免费幼儿园由马瑟爵士(Sir William Mather)于1873年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开办。同时,英国传统的幼儿学校也逐渐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由学区设置办学委员会,就地筹款,举办学校,补充私立学校之不足。从此,英国有了与私立学校并驾齐驱的地方公立学校。80年代又颁布并落实了义务教育的规定,确定了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的幼儿学校被纳入这一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蒙台梭利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的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都受其影响很大。1907年,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在罗马成立后,英国也办起了一些蒙台梭利式的“幼儿之家”和幼儿师范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的创立、发展和幼儿教育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幼儿园被纳入保育学校系统。英国1
保育学校的创始人是麦克米伦姐妹。1908年,麦克米伦姐妹在博乌开设实验诊疗所;1910年改称德普特福特学校治疗中心;1911年发展为野营学校;1913年正式命为“野外保育学校”(Open Air Nursery School)。该校为5岁以下儿童提供教育,特别是贫民和工人的子女,其办学的首要目的是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及增进幼儿健康。办学特点是:糅合欧文、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及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反对拘谨的形式主义教学,注重幼儿的手工教育、感觉训练、言语教育、家政活动训练及自由游戏,在郊外开设校区,注意环境的布置以及采光、
通风等条件。麦氏的保育学校的创办受到英国社会各界的赞誉,英国政府也大力支持保育学校,1919年,保育学校开始接受国库补助。就在这一年,英国的幼儿园也改称为保育学校。1923年,以马格丽特 麦克米伦为首的英国保育学校联盟成立,致力于推广保育学校及保育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麦氏的保育学校使欧文传统的幼儿教育思想得到发扬光大。
㈥ 留学生对英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优点有哪些
1、英国教育资源充足,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
国内的学生多,但大学每年的录取名额却很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入学需求,想要进入好的大学只有高考一个选择,很多同学由于高考失利而与好大学失之交臂。而选择英国留学,不论学生在国内的水平高低,只要达到英国院校的录取水平,都能进入到英国知名大学就读,而英国大学很多在世界排名都很优秀,学生选择更多。
2、英国学历广受认可,在国际上有良好的声誉。
英国教育制度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高等教育体系比较完善,并有享誉世界的教育水平,严谨的学习风气及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这些都是国际学生选择留英的主要原因。科学研究方面,英国获得过90多次诺贝尔奖,其中大多数都是英国大学的校友。英国大学的传媒与商科专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金融方面,伦敦的货币交易量大于纽约和东京的综合;英国的时装及奢侈品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且英国拥有浓厚的艺术色彩,为求学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3、英国教育善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信、分析判断及决定能力。
很多学生在出国前,生活都离不开父母的照顾。但是到英国留学后,凡是都需要自己解决。办理留学入学的各项事宜,课程选择等都需要自己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及独立能力。英国的老师会跟你将怎么办理各项事宜,但是不是帮你办理,这也有助于学生快速的成长,独当一面。
4、留学生能够获得两年留英工作机会。
英国为国际学生设置了“毕业工作类签证计划”,获得工作类签证的毕业生可以申请两年的留英工作机会,两年时间到期后,想继续留在英国可以申请“记点积分制”体系中的其它类别签证。留学生可以获得高学历,还能有在英国工作的机会,日后回国找工作也更具竞争力。
5、英国留学学制短、费用合理、留学性价比较高。
英国大学本科一般都是3年制,比国内更节省时间,而英国大学的硕士课程一般都是一年制,学制短、含金量高,文凭受到国际认可。节省时间就相当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留学成本。且近年来英镑汇率逐年降低,留学费用也相对降低不少,以其他国家相比花费更少。本科及硕士留学费用一年只需要20万左右。
㈦ 近现代英国教育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论述题
17—18 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
初等教育
一种是国教教会控制的学校;另一种是非国教教会的个人或团体创办的慈善学校。最有代表性的是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1780年由传教士雷克斯在英格兰创办,这是一种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它在星期日把贫民阶层的儿童聚拢起来,既可防范、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又可用宗教宣传来麻醉儿童的精神,因而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和公学。文法中学是沿用传统名称,目的是培养一般官吏。公学,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言,由公众团体筹资兴办,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高,目的是培养一般的公职人员。二者都比较注重古典文科教学和宗教课程且与初等教育不衔接,体现出明显的双轨制。
高等教育
中世纪建立起来的古典大学,最着名的是牛津(1168)和剑桥大学(1209),它们以上层社会青年为主要 教育对象,以古典文科与神学为主要教育内容。
19 世纪—20 世纪初的学校教育
初等教育
导生制学校(兰卡斯特——贝尔制),1798 年由英国传教士兰卡斯特和贝尔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 形式,又称为兰卡斯特——贝尔制或相互教学制度,即由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或年龄较大、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助手,先让他们接受教学内容,再让他们转教其他学生的一种教学制度。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短缺的困难,又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故在英国广泛流行,对欧、美等 其他国家也有影响。但采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的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最终被人们所抛弃。
1870 年《初等教育法》
又称福斯特法案。主要内容有 ▼
➀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➁全国划分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本区的教育;
➂对 5—12 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➃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
➄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等。
意义《福斯特法案》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它宣告了强迫的初等义务教 育的实施,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由此奠定了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中等教育
自 19 世纪以来,英国的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原有的中等教育在产业革命的冲击下,已不能满足现代资本 主义发展的需要了,社会要求改革中等教育、增加实用科学、改革宗教教学、削减古典课程比重的呼声越 来越高。19世纪后叶起,原有古典主义传统占主要地位的英国中等教育受到了较大冲击,并开始向实科教 育与现代化方向迈进。
1861—1864年。克拉雷顿委员会对九大公学进行调查,并针对其存在的弊端提出改革建议。在该报告的影响下,公学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课程内容有所扩充,虽以古典学科为主,但英语、现代语、 数学和科学等学科日益受到重视;其次是公学董事机构的改革,成立了校长会议。
1864—1868年。汤顿学校委员会对900余所文法学校进行调查,并提出了报告,建议按社会阶层设立三类学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尽管没有被采纳,对后来的中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等教育
19 世纪以后,产业革命带来了文化科学知识的勃兴,要求大学研究、教授实用的新课程,进一步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新大学运动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揭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这所学院不进行宗教教学, 重视自然科学,1829年,国教派成立英王学院,除在宗教教学问题上的分歧外,这两所大学开设的课程大 多相同。1836年,两院合并为伦敦大学。19 世纪下半叶,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许多城市学校纷纷成立, 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
这些新大学的共同特点是:私立,不问教派,男女均可入学,采用寄宿 和走读两种制度,重视数学、科学和商业。城市学院的兴起改变了英国高等教育传统,从此,科学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除贵族和上层阶级、中产阶级也有机会进入高校大门。
大学推广运动
19世纪40年代,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它加强了大学与社会 之间的联系,促使社会中下层阶级和女子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了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的 发展。
20 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
《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1902 年英国颁布《巴尔福教育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为 ▼
❶设地方教育当局管理学校教育,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
❷地方教育当局还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法案》是 20 世纪英国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它的颁布结束了英国教育的长期混 乱状态,促进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基本形式,即形成英国的以地方教育局 为主体,中央议会、教育委员会(1944 年改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费舍教育法》
1918 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文教大臣费舍尔提出的初等教育法案,称《费舍教育法》,内容如下 ▼
➀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利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
➁地方当局为 2—5 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规定 5—14 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免费;
➂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 14—16 岁的年轻人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教学和 体育训练。 该法案调整了中央和地方教育当局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行全国统一计划的可能性,在建立完整 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迈进了一步。该法案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但并没有解决面向所有儿童的中 等教育问题,反而规定了继续教育的条款而掩盖了对中等教育的关注,而继续教育也由于当时的经费不足 而被搁置起来,双轨制的问题实质上并未得到解决。
㈧ 英国阶级教育差异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英国的阶级教育主要体现在英式精英教育,不同阶级的教育方式,和国内有很大的区别,而中国来说的话,教育内卷化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还是来源于社会舆论的贩卖焦虑。英国的阶级教育把每一个阶层。划分成不同的模式,而不同的模式的教育方法又不一样,比如比如说底层可能更多的话,会讲究什么快乐教育啊,对于知识水平的摄入量偏低,所以很多学生毕业了之后,可能并没有在学习上有很大的一个收获。其实这本质上来讲是一种阶级固化的手段。而中国教育其实是处于一种良性的状态虽然。西方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有一定的深远,但本质上来说中国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在国内是一种政府可管控范围内的可能还有很多不足,但整体来讲依然正面更多一点,教育本身来讲是一种自我提升,呃,甚至阶级跨越的一种手段,而在国内来说的话,并没有出现像西方这种阶级固化的一个倾向上升通道其实还是蛮开的,尤其是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良好,可能的话呢,更多家长会把自己的期望呃或者说对孩子的期许放的非常高,那么就会导致一些教育的话呢一些呃内卷化,这种的话呢,其实整体来说影响不大,而对于孩子本身来说,他想要有个人的成就想要达到更高的一个程度,这个的话呢,还是主要取决于家长和学校以及孩子。三方的一个配合。英国的阶级教育对英国本身民众来说,其实现在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相反他们也是意识到高素质人才只有大规模兴起才会对一个国家产生更有利的影响,所以英国教育现在也逐步在下沉,而国内来说很多高校因为可能生源的有限,所以更多家长会在初级阶段,比如初中或者高中会进行大规模的呃课外班啊进行补习,本身来讲也是希望自己孩子能步入所谓的精英这个层级,但是事实你大学毕业了之后,可能每个人的选择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在这里的话呢,我不做过多的一个关于阶层上的一个阐述,但是你要珍惜一点,国内的高校普及率肯定会越来越高。如果说你孩子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程度那是最好的,但就算说达不到也不用焦虑,尽你们最大的努力啊,跟孩子坦诚的沟通,互相的帮助,互相的进步,这个才是教育的本质,而一味的强调精英化本身就是一种舆论的争议,对于你本身的教育来说,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