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加勒比海盗3最后那英国人为什么不开炮啊
首先,人是有名字的,他叫卡特勒·贝克特勋爵。
第二,他并不像楼上所说的什么懵了傻了,他在一瞬间已经反应过来了。
贝克特勋爵和杰克是绝对的敌人,两人从来没有放弃过交手,两个人之中不可能有和解。所以最后贝勋爵独自出击黑珍珠号就是如此。最后遭到围攻,他说:“It's just a good business.”就暗含他承认自己失败了,他愿意用生命来承受失败代价。
他不反击是英国绅士教育的影响,败就败了,死亦从容。
最后附上官方解释和他和杰克的恩怨。
直到黑珍珠号和飞翔的荷兰人号包围了胜利号,贝克特怔住了片刻,并没有下达任何命令。飞翔的荷兰人号和黑珍珠号对齐了船舷,并且对着胜利号开火。贝克特思索着自己的过往,释然了,说:“It’s just a good bussiness.”,并且微微一笑。于是格罗夫斯上尉下令所有人弃船逃生。贝克特接受了失败,一个人平静地走下舵旁被炮火包围的后甲板的楼梯。最终,在两船的夹击之下,贝克特死在了胜利号的爆炸之中,消失在了炮火中。他的尸体从甲板落到了东印度公司的旗帜上,标志着他曾经热爱的国家和工作。
他与杰克的恩怨:杰克曾经是英国私掠船的船长,后来背叛贝克特勋爵,黑珍珠号被贝克特勋爵下令销毁,并且给杰克打上象征Pirate的“P”字,后来黑珍珠在杰克与琼斯的交易中恢复原样,这是杰克和琼斯的债)
㈡ 鸦片战争时清朝的大炮和英国的炮差别有多大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鸦片战争中清军之所以败,是因为清军的装备上与英军有着巨大的代差所导致,以致于清军败北、英军取得碾压性胜利。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因为鸦片战争时,清军与英军在装备上并没有很大的代差,足以取得碾压性的优势。换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当时的英军处于初期火器时代、清军处于冷热兵器混合使用时代。
当时清军主要的火器是沿用明朝时期的“鸟铳”、“佛朗机”、“红夷大炮”等,但这是是明朝时引进的。这里有一点我们要注意,那就是这些火器本质上属于西洋火器,由明朝对其进行了改进。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军使用的是老式的“洋枪洋炮”。与英军相比落后西方世界200年。虽说,这200年里西方火器发展进程缓慢,但在性能上还是有一定差别,只是这差距还不致命。
而清军制造的火药用的还是明朝的配方,硝80%、硫10%、炭10%,且以手工业作坊或工场生产。这个配方中含硝量过高,易受潮,且手工生产无法提炼出高纯度硝和硫,杂质高,依靠舂碾的火药颗粒粗糙,大小不一,无法充分燃烧,爆炸效果低。
㈢ 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的火力是不是太猛了
悬殊并不大: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火力对比
上铁甲舰到鸦片战争以后才出现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Robert Fulton,1765~1815)造成以蒸汽机为动力,使用桨轮的轮船“克雷蒙特号”(Clermont)。在鸦片战争爆发时,尽管轮船技术已经有一定改进,但仍然没有用作战船。西方人对它的评价并不一致,历史学家大多喜欢夸耀它的先进性,工程技术界则认为它并非成功的船舶类型,它在内河、湖泊尚可使用,但在风浪大的海面上航行就不稳定,常常因一侧桨轮高出水面因而失去作用。另外,蒸汽机和煤仓占去太多空间,尤其是巨大的轮桨,不但占去甲板上原来用以安装火炮的很大地盘,而且目标大,非常容易被打坏,一旦损毁,船舶就失去动力。总之,轮船不适宜于航海,尤其不适宜作战船。
蒸汽机用作船舶动力,只有在发明出螺旋桨以后才有可能。瑞典人埃里克松(John Ericsson)于1840年在美国造出世界上第一艘用螺旋桨推进的内河航行船“阿基米得号”(Archimedes)。1862年,埃里克松才造出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用螺旋桨推动、有旋转装甲炮塔的铁甲舰“监控号”(Monitor)。在美国内战中,这艘北军铁甲舰曾经与南军的“弗吉尼亚号”(Virginia)有过一次着名交火。后者原来是一艘木质机帆船,后来加装了铁甲成为装甲船,它的吨位比“监控号”大很多,但后者速度快,尤其是有先进的旋转装甲炮塔,二者打了个平手。这次规模很小的海战让人们看到了铁甲舰的优越性,于是西方各国纷纷建造这种军舰。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铁甲舰已经完全取代木质风帆战船,用它武装起来的海军被称为“新海军”。帆船时代的“74炮战列舰”演化成“主力舰”(battleship)和小一点的 “巡洋舰”(cruiser)。
在战船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同时,火炮技术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中国的火炮技术经蒙古人传到欧洲。欧洲的铸炮技术在十六世纪已经有明显进步,所以明代曾于嘉靖三年(1524年)聘请葡萄牙技师和炮兵,学习铸造“佛郎机炮”。清初出于对明作战的需要,也学习过铸造西炮,传教士南怀仁并因此获康熙加赐工部右侍郎职衔。但当天下大定以后,大清皇帝就不再想铸炮的事,只想如何禁锢人们的思想以保证自己坐稳龙椅了。
十九世纪初欧洲炮术开始迅速发展。拿破仑时期,火炮的射程增大了,可以移到步兵后面实施“超越射击”。拿破仑战争距鸦片战争不过30年,可见欧洲“炮利”也还是不久的事。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火炮虽然比大清帝国的好,但二者也没有什么“质”的差别,这可从炮筒铸造与所使用的火药两方面看:一是德国人克虏伯(Alfred Krupp,1812~1887)在鸦片战争之后11年(1851年)才发明整体铸造炮筒的技术,彻底解决炮筒容易爆裂的问题;二是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使用的火药也是黑火药,只是配方有所改进。6年以后(1846年)一位意大利人才发明液体的硝化甘油炸药,但却无法在火炮上使用。又过了21年(1867年)瑞典人诺贝尔(Alfred Nobel,1833~1896)找到以硅藻土作吸收剂的办法,才生产出在工程和军事上具有实用价值的固体炸药。炸药的爆炸力大约是同等重量黑火药的8倍,或者同等容积黑火药的13倍。另外,此前3年(1864年),欧洲人也才开始制造“隔膜弹”,即用铁片把弹头与火药引信隔开的炮弹。解决了炮筒和炸药这两个关键问题以后,现代大炮才得以问世。
安装了现代大炮,以蒸汽机为动力、用螺旋桨推动、有旋转装甲炮塔的铁甲舰已经接近现代军舰。战船与火炮的革命性变化还导致了战术的彻底改变,由于使用旋转装甲炮塔,攻击用的主炮被安置在舰首,舷炮和尾炮的主要任务变成防护,口径都比较小,所以交战时总是力图以舰首对着敌方,这样既可充分发挥主炮的威力,又可使自己暴露在对方炮火下的目标减到最小。从这时起,海战进入了“铁甲舰时代”,但这已是两次鸦片战争以后的事了。
㈣ 滑膛炮和线膛炮哪个好为什么全球只有英国坦克使用线膛炮
如今在全球服役的那些主战坦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几乎全世界所有的主战坦克都采用滑膛炮,而只有英国主战坦克仍然在坚持使用二战时期的线膛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假如线膛炮真的高端好用,也只有英国独特工艺能造的出来,物以稀为贵,那英国主战坦克采用绝无仅有的线膛炮也能说的过去。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在目前稳定翼脱壳穿甲弹普及的时代,线膛炮早已被各国淘汰...
也正是因为有这种战绩,所以至今为止,英国人还一直以这款线膛炮为豪,不愿舍弃也有可能是守旧的原因;第三,虽然线膛炮在发射稳定翼脱壳穿甲弹或碎甲弹时,精度会受到影响,但它发射普通炮弹的精度和射程却远高于滑膛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轰击装甲目标,而是打击普通目标,那英国坦克使用的线膛炮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这恐怕也是英国主战坦克一直坚持使用线膛炮的主要原因,不过,据说现在英国主战坦克也已经开始用滑膛炮代替线膛炮了...
㈤ 为什么清朝的火炮技术,在鸦片战争时期和英国差距甚大
虽然都是火药和炮,但是清朝的火炮和英国的的火炮无论是火药的成分还是炮筒的工艺上都相差甚远,这就导致最后两军战场上火炮的杀伤力其实是有天壤之别的。
所以,虽然清朝当时也有火炮,甚至看上去样貌都差不多,但是实际用起来的时候,作用还是天差地别的。也就是导致了后来在战场的惨败。
㈥ 鸦片战争时清朝的大炮和英国的炮差别有多大
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铁炮,为重型前膛装滑膛炮。此时期,英国皇家海军火炮的类型总共有5种,分别是加农炮、榴弹炮、臼炮、卡龙炮和康格里夫火箭炮。与同时期清军火炮比,英军火炮炮壁薄,重量轻,质量好,射程远。
此外,清朝统治者对汉人的猜防之心也对火炮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不利影响。据《清实录》和《清会典》记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西总兵官金国正上疏表示,自己标下的军队没有子母炮,愿意捐资造22门分给各营。
然而这样一个十分诚恳的请求,却换来了康熙皇帝的严厉训斥:“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前师懿德、马见伯曾经奏请,朕俱不许。”到了雍正时期,雍正皇帝更是按照他父亲的这一旨意,进行了一场全国性的“废武备”运动。
具体做法如下:除保留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地的子母炮外,其余各省的子母炮全部收回;其他各种火炮,每1000名清军士兵只准留10门炮;水师战船及海防、边防、省城要隘的原有火炮予以保留。虽然水师保留了火炮,但这种全国性回收、限制火炮的做法,严重阻碍了火炮的使用与发展。
这子母炮究竟是何方神器,竟让清朝统治者将其作为“八旗火器”,而拒绝给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军队使用?说来滑稽,这子母炮,其实就是明朝的佛郎机。
明朝中期,西方人将佛郎机传入中国,并很快为中国人仿制。到明朝中后期,各种样式的佛郎机已广泛装备明军,并应用于战场。佛郎机采用母铳和子铳的结构,具有射速快的特点,因而在清朝被称为“子母炮”。这样一种明朝早已装备的火器,在清朝却被基本限制在八旗军范围内,实在让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悲。
当时英国人描述清军的火炮:中国的战舰庞大而笨重,像一堆木材,有着席帆、木锚、藤缆。
中国火药粒子粗糙,大小不一。发射后留下的臭味,显然是因为含有硫黄过多,它们受到空气的影响后很快就分解了,在纸上留下黑点和湿气。知道这点以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何中国大炮缺乏扩张力了,这是凡看过它发射的人都能注意到的。
许多大炮是葡萄牙或荷兰造的,各个时代、各种长度、各种形式、各种口径都有,其中不少已陈旧不堪,百孔千疮,以致无用,名副其实的海军大炮一门也没有。安装在帆船上的野战炮或攻城炮,情形也是如此。
土炮是中国人铸造的,而我们相信一般是铁的,其炮膛不像欧洲大炮那样钻得平滑;炮架只是一种木架或固定的炮床,上面用藤把炮捆住,因此炮只能直射,极难瞄准任何目标,除非目标就在炮前面。虎门周围的炮台就是安装着这种光怪陆离的大炮……中国的火绳枪是制作粗劣的武器,子弹多是铁的,他们不知道有刺刀这种武器,燧发枪、卡宾枪、手枪和其他的火器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