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国为什么要建立海上霸权
英国地域狭小,工业革命后,土地大量圈占,农业受到排挤,英国不像当时的中国,无法自给自足,必须建立在海外殖民扩张的基础上才能通过掠夺获得财富,而对海外的扩张首先必须取得对海洋的绝对控制,当时,海上强国不止英国一家,还有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他们都处于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国内的物质需求旺盛但生产不足,于是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就变成了海洋霸权的争夺。
㈡ 二战时苏联红军巅峰时期为什么没有拿下黑海出海口可以说一下吗
二战时苏联红军巅峰时期为什么没有拿下黑海出海口,具体有哪些原因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苏联之所以在二战期间的巅峰时期没有赢得黑海海港,主要是因为苏联虽然外表强大,但其实力无法支持他赢得黑海海峡。事实上,自沙皇统治时期以来,苏联一直在考虑以自己的名义将黑海的管辖权包括在内。苏联时代,由于苏联已经是世界强国,斯大林在当时的波茨坦会议上要求将黑海交给苏联。
正是因为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苏联斯大林权衡自己的实力后,终于放弃了强行夺取黑海出海口的计划,采取谈判的方式,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英国、美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土耳其达成了苏联红海大家庭的有限权力。
综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全部内容了,你清楚了吗
㈢ 英国舰队擅闯黑海遭俄围堵,5天之内寸步未移, 就这还要闯南海吗
随着国度的愈发强大,曾经为了对立苏联阵营而组建的北约联盟内部发作了宏大的变化,美国在此联盟中已逐步成为了“老大”。其他“小弟”不只随美起舞,屡次粗暴干预别国内政,还协同美军张牙舞爪地去别国度门口找存在感,恶劣至极。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有美国在暗中默许。
不过很明显的是他们走错了方向。专家表示,英国如今更应该注重国内的经济开展,而不是军事开展。在本人国内存在如此困境的状况下,还不惜向外派兵,以至还想对中国南海横插一手,只能说英国之所以会呈现如此现状,完整是咎由自取。但假如英国照旧沉沦旧梦不愿醒来,那么这次被俄罗斯黑海舰队围追堵截,脸面尽失,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㈣ 黑海海峡问题的演变过程
黑海海峡问题的演变过程分4个阶段。第1阶段(1696~1840),沙俄在海峡占优势。18世纪后期,沙俄发动对土战争,侵占黑海北岸大片领土;迫使土耳其于1774年7 月21日签订《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俄国商船获得自由通行海峡的权利。根据1833年俄土《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沙俄进一步获得海峡只对沙俄一国军舰开放的特权。1833~1840年间,海峡实际上处于沙俄控制之下。第2阶段(184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海峡平时对外国军舰封锁,战时开放与否取决于土耳其。《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缔结后,俄、英对海峡的争夺加剧。1841年 7月13日,英、法、奥、普、俄、土 6国签订《伦敦海峡公约》。这是对海峡制度作国际规定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实际上废除了沙俄的特权。
沙俄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1856年的《巴黎和约》重申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的原则。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再次确定海峡对外国军舰不开放的原则。1878年柏林会议确认《巴黎和约》和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关于海峡制度的决定仍然有效。1913年德国插手海峡问题,进一步激化俄、德两国的矛盾。1915年3月12日,沙俄同英国达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规定战后俄国有权兼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随后法国参加了这一秘密协定。第三阶段(1920~1935),平时和战时任何国家军舰均可自由通过海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废除1915年《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1920年协约国一度占领君士坦丁堡,利用其在海峡的优势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23年 7月24日签订的《洛桑协议》(见洛桑会议)规定:平时和战时一切军舰可自由通过海峡,仅对军舰的艘数和吨位作有限限制。苏俄政府未批准这一协议。第四阶段(1936年迄今),苏联等黑海国家军舰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则受一定限制。在土耳其政府建议下,1936年召开蒙特勒会议,讨论修改《洛桑协议》。会上,土耳其代表力争海峡对任何国家军舰封闭。英国代表坚持要求将黑海视为国际公海,反对对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海峡作任何限制。同年7月20日签定《蒙特勒公约》,规定黑海国家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派遣进入黑海的军舰类型、吨位和在黑海停留时间则受到限制;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海峡;如土耳其参战或受到战争威胁时,有权允许或禁止任何军舰通过海峡。1945年 8月,苏联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同意在两海峡建立军事基地以及土、苏共同组织海峡防御。1950年土耳其政府宣布拒绝苏、土共管海峡的要求。《蒙特勒公约》仍然是关于海峡制度的现行国际公约。
㈤ 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开凿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概况
运河并非以最短的路线穿过只有120公里(75哩)长的地峡,而是自北至南利用几个湖泊∶曼札拉湖(LakeManzala〔Buhayratal-Manzilah〕)、提姆萨赫湖(LakeTimsah〔Buhayratat-Timsah〕)和苦湖∶大苦湖(GreatBitterLake〔Al-Buhayrahal-Murrahal-Kubra〕)、小苦湖(LittleBitterLake〔Al-Buhayrahal-苏伊士运河Murrahas-Sughra〕)。苏伊士运河是条明渠,无闸。虽然全长是直的,但也有8个主要弯道。运河西面是尼罗河低洼三角洲,东面较高,是高低不平且干旱的西奈半岛。在建造运河(1869年竣工)之前,唯一重要居民区是苏伊士城。可能除了坎塔拉(Al-Qantarah)外,沿岸的其他城镇都在运河建成后逐渐发展起来。 这条运河允许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而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好望角),大大节省了航程。从英国的伦敦港或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有时人们通过从船上卸下货物通过陆运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实现运输。 1859-1869年凿成。着名的国际通航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它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之一。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从最低部位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沿途利用大、小苦湖等原已干涸的湖沼和洼地作为航道。从塞得港至陶菲克港长161公里,连同伸入地中海、红海河段总长173公里。河面宽160-200米,河底宽60-100米,可通行吃水11.6米、满载6.5万吨或空载15万吨的海轮。通过时间平均为15小时。运河通航后,从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苏伊士运河远景道非洲好望角缩短5,500-8,000公里。当欧、亚、非三洲交接地带的要冲,战略地位重要。通过船舶数及其货运量在各国际运河中均居首位,货运以北上的石油和南下的金属及其制品最重要。运河原由英、法国管理。1956年埃及宣布将运河收归国有。1967年中东战争后,埃及关闭运河。1975年6月重开后开展大规模拓宽浚深。第一期工程于1980年完成后,河面展宽至365米,使吃水16米、满载15万吨或空载35万吨海轮得以双向通行。第二期工程在实施中。 苏伊士运河全长170多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1858年开凿到1869年竣工。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 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地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将近10万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把它的占领军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离埃及领土。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10月29日,英国伙同法国,并和以色列相勾结,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战争结局以埃及获胜而告终。 1976年1月,埃及政府开始着手进行运河的扩建工程。第一阶段工程1980年完成,运河的航行水域由1800平方米扩大到3600平方米(即运河横切面适于航行的部分);通航船只吃水深度由12.47米增加到17.9米,可通行15万吨满载的货轮。第二阶段工程于1983年完成,航行水域扩大到5000平方米,通航船只的吃水深度增至21.98米,将能使载重量25万吨的货轮通过。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从地形上说,苏伊士的地峡并不相同,有3个是浅而充满水的凹洼:曼札拉湖和提姆萨赫湖和苦湖,后者虽然有大小之别却形成一片不断的水域。地峡是由海洋沉积物、粗沙和在早先降雨时期积存苏伊士运河水面的砂砾、尼罗河的冲积土(尤其在北部)和风吹来的沙等构成的。 运河于1869年首次开启时有一个水道仅8公尺(26呎)深、底部22公尺(72呎)宽、水面60∼90公尺(200∼300呎)宽。为了让船可双向通行,每8∼10公里(5∼6哩)建造一个供通行的湾。建筑包括挖掘和疏浚7,400万立方公尺的沉积物。1870∼1884年间,由于水道的狭窄和曲折曾发生3,000次的船搁浅。主要的改进始于1876年,后经过连续的放宽和加深,到1960年代,运河的最窄处的宽度已达到55公尺(179呎),沿岸深10公尺(33呎),水道深在低潮时也达12公尺(40呎)。1964年计划作进一步的扩大,惜因1967年6月发生以阿战争而未能付诸实施,战争期间,运河被封锁,一直到1975年6月才重新开启使用并重新开始改进。
[编辑本段]经济
运河于1870年开始使用。最初,双向通行时必须有一船进入通行湾停靠,但是1947年后采用了护航体制。起初通行时间平均40小时,到了1939年已减少到13小时,但1942年后运输量增加,至1967年又升到15小时,有护航也还是如此,这反映了当时油船的运输量增加了。护航队每天都出发,两队向南,一队向北。南行的护航队在塞得港、拜拉赫(Al-Ballah)、提姆萨赫湖和卡布里特(Al-Kabrit)停靠,北行这些地方都有旁道,护航队可在这里继续前进毋须停留。随着总的运输量减少和运河相应地扩大,自从1975年以来,通行时间大约为14小时。埃及伊斯梅利亚附近苏伊士运河上的货船自1945年创记录地运输了984,000名乘客后,由于来自飞机的竞争,客运已减少到微不足道的数字。飞机还运带小量的高价值货物。运河运输量进一步下降是由于澳大拉西亚的贸易从欧洲转移到日本和东亚。不过石油的运转,从俄罗斯、南欧和阿尔及利亚的炼油厂主要运往印度的运输任务还在继续,干货的运输包括谷物、矿石和金属增加了。 向北方运的主要货物有原油和石油产品、煤炭、矿石和金属、加工金属、木材、油籽和油籽饼以及谷物。南运的货物则有水泥、化肥、金属制材和谷物。 交通和城镇。运河的建成导致居民区的发展,即除苏伊士城以外,原先几乎无人居住的干旱地方也开始热闹了起来。1967年几乎所有的人口都疏散了,在接连的战祸中,大部分的居民区被严重地破坏。1975年运河重启。塞得港于1975年被建成一个免税地带,沿着运河还设立了若干免税工业区。主要的城市中心是塞得港,福阿德港(Bur Fuad)、提姆萨赫湖北岸的伊斯梅利亚(Ismailia〔Al-Ismailiyah〕)、以及苏伊士和它的西岸外港陶菲克港(Bur Tawfiq)。灌溉、家用和工业等用水由尼罗河通过伊斯梅利亚运河供应。 在西岸有两条1967年前的公路。渡船大部分被4条地道所取代∶苏伊士北面、提姆萨赫湖南面和北面,和坎塔拉。从这最后一条地道又有一条公路继续沿着东岸延伸至福阿德港,另一条向东穿过西奈至以色列。在东岸有几条较新的公路向东通向库特米瓦(Khutmiyah)、吉迪和米特拉等要隘,由此可进入西奈半岛中部。运河西侧的铁路于70年代修复。1980年艾哈迈德•哈姆迪公路隧道开放,将埃及本土和它的西奈省连接起来。隧道约有1.6公里(1哩)是在运河下面通过。
[编辑本段]穆巴拉克大桥
1980年10月25日,埃及第一条苏伊士运河海底隧道通车,从而大大缩短了往返运河西岸所需时间。这条在苏伊士以北17公里处的隧道,加上两边进口,共长5.9公里,隧道本身长1.64公里。隧道内公路宽7.5米,来往车辆往返并行,每小时可以通过2000辆汽车,这是经过苏伊士运河海底下穆巴拉克大桥连接亚洲和非洲的第一条陆地通道。 亚洲和欧洲之间除石油以外的一般货物海运,80%经过苏伊士运河。由于中东地区铺设了大量的输油管道,以及公路和铁路发展迅速,苏伊士运河面临着过往船只、特别是运油船逐年减少的局面,埃及通过对苏伊士运河上的过往船只收取的过境费收入也开始下降。1993年2月14日,埃及决定拓宽和加深苏伊士运河,以增加外汇收入。运河加宽30米,加深1至17米,此项工程于当年底完工。1996年7月24日,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决定进一步增加运河深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型油轮和货轮使用苏伊士运河,以确保埃及靠苏伊士运河所得的收入不会下降。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仅次于侨汇和旅游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运河管理局统计报告显示,苏伊士运河自1975年6月重新启用到2000年6月的25年里,共为埃及征收的船只过境税达300亿美元,是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11月正式建成启用到1969年6月因中东战争而关闭的98年间过境费收入总和的6倍。据运河管理局公布的年度报告,2001年共有13986艘各类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这些船只的总载重量达4.56亿吨,收取的船只过境费达19亿美元。2002年7月1日至2003年6月60日的财政年度里,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3.08亿美元,创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新高。
[编辑本段]历史概述
简要概述 埃及是第一个开凿贯穿尼罗河及支流,连同地中海和红海的人工运河的国家,这项工程可以追溯到法老SENAUSRET三世约公元前1874年。运河被废弃以至泥沙淤塞然后又重开了若干次: SITY一世时期的运河 公元前1310年NKHAW时期的运河 公元前610年 DARIUS时期的运河 公元前510年 PTOLEMY二世时期的运河 公元前285年 ROMANS 时期的运河(TRAJAN国王) 公元前117年 AMIR EL MOEMENEEN时期的运河 公元后640年。随着穆斯林征服并开放了150年 苏伊士运河实际上是第一条连通地中海和红海的通道。1869年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向国际运输开放。 苏伊士运河于1956年7月26日收归埃及国有。 苏伊士运河总计被关闭了5次,最后一次最严重,长达八年之久。 苏伊士运河于1975年6月5日向海运重开。 1956年10月29日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入侵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 亦称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对地峡的勘测一直到法国占领埃及时(1798∼1801)才初次进行。拿破仑本人研究了古运河的遗迹。1834和1846年对运河再次作了研究。雷赛(FerdinanddeLesseps)接到埃及总督赛义德•帕夏(Sa'idPasha)的特许状来建造一条运河;1856年第二个特许状授予苏伊士运河公司在运河竣工之后99年的经营权。工程于1859年动工,用了10年而不是原先设想的6年完工,气候恶劣、1865年的霍乱流行、早期的劳工纠纷等等都耽误了施工。初步的计画是从三角洲沿着图梅拉(Tumelat)河凿一条小运河和一条南支线(今称赫勒沃苏伊士〔As-Suwaysal-Hulwah〕运河,两条运河合起来原先叫作甜水运河〔SweetWaterCanal〕)通往苏伊士,一条北段(阿巴西耶运河〔Al-AbbasiyahCanal〕)至塞得港。这条运河为其他干旱地区提供了饮水,于1863年竣工。 苏伊士运河公司曾是一家埃及联合股份公司,总部设在巴黎。1956年苏伊士运河由埃及总统纳瑟(GamalAbdelNasser)收归国有。自此,埃及政府行使了全面的控制权,虽然原来的公司仍作为联合企业继续存在于巴黎。 国际地位。虽然运河是为国际贸易而建并从国际贸易中获利,但是多年来其国际地位始终不明确。1888年当时海上强国(英国除外)签署了一份《君士坦丁堡公约》,规定不论在和平还是在战争期间运河向所有国家的船只开放。此外公约还规定在运河水域里不得有任何敌对行动,并不得在其沿岸修建防御工事。英国直至1904年才在这项公约上签字。 战争期间国际使用运河的史实有下列几起: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不准西班牙战舰通过,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准许俄罗斯海军舰队通过,1935∼1936年意大利入侵衣索比亚期间也准许其船只通过。原则上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河向所有交战国开放,但是同盟国军事上的优势使德国及其盟友不能有效地使用运河。 1949年以色列及其阿拉伯国家停战后,埃及不准以色列使用运河,也不准所有与以色列有贸易往来的船只通过。两次关闭运河的第一次发生在1956∼1957年的苏伊士危机期间,在以色列攻击了埃及军队,法国和英国军队占领部分运河地区之后。第二次关闭是1967年6月以阿战争后,在战争期间和战后,运河成为埃及和以色列许多战斗的战场,有好几年变成了这两国敌对军队的前线。随着1975年6月运河的重新开放和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的签署和平条约,所有船只(包括那些在以色列注册的)又重新得以进入这条水道。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的苏伊士地峡上,北起塞得港,南到陶菲克港。1859年由苏伊士运河公司破土动工,1868年8月18日修成,11月17日正式通航。刚修成的运河全长162.5千米,水面宽52米,水底宽22米,河床深7.5米。1882年因英国入侵埃及,运河被迫关闭。英国占领运河区后,企图完全控制苏伊士运河;因该运河是重要的国际航道,关系着各国的切身利益,所以,英国的企图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反对,英国独占运河的目的未能达到。但英国占领埃及后,在运河区驻军10万,严重损害了埃及的主权。英国占领的74年间,每年攫取了运河收入的97%,埃及人民却没有从运河得到什么利益。埃及人民为了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收回运河,经过长期斗争,1956年,埃及宣布运河收归国有,同年10月英法为此发动侵略战争,运河又遭关闭;1967年中东战争,以色列侵略埃及并占领埃及西奈半岛,兵临城下,苏伊士运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直到1975年6月5日才又恢复航运。 1980年12月苏伊士运河完成第一期扩建工程后,运河全长195千米、宽365米、深16.16米、复线68千米,可以通航满载15万吨、空载37万吨的油轮,是世界上沟通海洋的重要运河之一。 1859年运河公司以极低的工资雇用了成千上万埃及民工,强迫他们在苏伊士地峡热带沙漠地带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工地饮水十分缺乏,大批民工渴死。公司提供的伙食粗劣量少,一份饭甚至不够一个小孩充饥,多数民工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卫生条件十分恶劣,支气管炎、肝炎、肺并赤痢等疾病极为普遍,特别是瘟疫流行,夺去了大批民工生命。1863年,伤寒席卷工地,许多民工猝然死去;1865年,工地爆发霍乱,大批民工死亡,以至连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找不到,也无人去处置工地上死去的民工的尸体。为修建苏伊士运河,埃及12万民工为之献身,平均每千米就死亡738.5人。 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把苏伊士运河称之为“东方伟大的航道”。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大致可缩短8000~10000千米以上。它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经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国际航运水道。例如,从广州去康斯坦萨航程可缩短12423千米;从广州到法国马赛比绕道好望角航程可缩短9197千米。从波斯湾到西欧去的船只,经过苏伊士运河一年可往返9次,而绕道好望角则一年只能往返5次。况且通过运河的航线大多途经内海,远比风险闻名的好望角航线安全得多。(注:由于欧亚航道经苏士运河过红海后要经过亚丁湾,近年索马里海盗的猖獗使这条航道也面临严重安全威胁。) 苏伊士运河,在埃及本国经济发展上也具有极大的价值。据统计,每年约有1.8万艘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通过运河。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在世界上适于海运的人工运河中,其使用国家之众,过往船只之多,货运量之大,苏伊士运河名列前茅。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经济的“生命线”和“摇钱树”。过往船只通行费,多年来一直与侨汇、旅游、石油一道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四大支柱。现在运河每天为埃及政府收进200万美元的外汇。船过运河按吨位缴纳通行费,还要交付引水费和航标等费用。1993年运河收入达19亿美元,1994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 1981年10月1日起,苏伊士运河正式启用电子控制系统,从而标志着运河管理进入了现代新时期,它不仅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还使运河的通过能力增加近一倍。现在每天通过运河船只可达100艘以上。 为了适应国际航运日益发展的需要和赚取更多的外汇,苏伊士运河第二期扩建计划的第一阶段工程已于1994年开工,这期工程把运河的河面由265米拓宽到415米,吃水深度增深到23.8米,使25万吨级油轮得以顺利通过。这一工程得耗资10亿美元,费用的75%由埃及承担,25%由日本、比利时承担。可以预料,运河第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后,将会对国际航运和埃及民族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便于运河两岸的交通以及向西奈半岛供水,埃及政府于1980年建成了长5912米的艾哈迈德·哈姆迪隧道,它是连接亚非两洲的一条重要纽带。隧道底部敷设了输水管道,每天把3.4万立方米的尼罗河水输往干旱缺水的西奈半岛,灌溉1.4万公顷土地,隧道内公路宽7.5米,每小时可通过2000辆汽车。
[编辑本段]目前运河状况概述
总长:190.25公里 从航路浮标至塞得港灯塔:19.5公里 从等候区域到南入口:8.5公里 从塞得港到伊斯梅利亚:78.5公里 从伊斯美利亚到陶菲克港:83.75公里 提速区的长度:78.00公里 水面宽度(北/南):345/280米 浮标之间的宽度(北/南):215/195米 运河深度:22.5米 最大船舶吃水允许值:62英尺 交叉区域:4800/4350平米 最大吨位:21万吨 满载油轮的限速:13公里/小时 货舱船限速:14公里/小时
[编辑本段]苏伊士运河的优势
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 与其他水域相比,事故发生率几乎为零。可昼夜通航。 当船尺寸过大时,有可能加深、加宽河道。 VTMS(船运管理系统)被引入,这是一个非常精确的电子雷达观测网络。 苏伊士运河可以为各种超级货轮提供服务。 运河通航之后,欧洲的船只可经地中海,驶过苏伊士运河和红海直接进入印度洋。有人曾计算过,从英国的伦敦港或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时间和燃料都大大地节省了,
[编辑本段]苏伊士运河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沙特阿拉伯吉达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间绕好望角的距离是11771英里,而经苏伊士运河的距离仅1698英里,节约86%的距离。 荷兰鹿特丹和日本东京之间的距离经苏伊士运河,也可比经好望角节约23%。 世界海运贸易额的7%都是通过苏伊士运河,其中35%的份额是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20%是印度和东南亚港口,39%是远东地区。
[编辑本段]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入侵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 亦称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苏伊士运河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运河是埃及人民血汗和生命筑成的,但却为英、法的运河公司把持。苏伊士运河公司每年攫取巨额利润,成为埃及的“国中之国”。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胜利后,埃及人民掀起反对英军占领运河区,要求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于1956年6月13日前将占领军撤出运河区。埃及为发展民族经济和抵御以色列的侵略,在向西方寻求军事援助遭到刁难与拒绝后,于1955年9月与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签订贸易协定,购买苏联等国的武器装备。这引起英、法、美西方国家的强烈不满。为迫使埃及政府放弃独立自主的政策,1956年7月,英、美发表声明,撤回1952年允诺的就埃及建造阿斯旺高坝工程提供的7000万美元援助。接着,世界银行也停止贷款 2亿美元给埃及的计划,埃及不屈服于西方压力,同年7月26日纳赛尔颁布“关于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命令”,以便用运河航运的收入作为建造阿斯旺高坝的款项。英、法担心运河关闭,海湾与西欧之间的石油运输线被切断,对埃及进行威胁制裁。首先冻结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运河公司的基金。8月2日,英、法、美三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主张苏伊士运河“国际化”,并提出召开24国参加的伦敦会议,遭埃及拒绝。随后,美国、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伊朗和瑞典组成的“五国委员会”对埃及施加压力。英、法还煽动几百名外籍职员离职,但埃及领航员成功保证了航运畅通。9月,英、法、美再次召开伦敦会议,决定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 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10个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岛,向运河逼进,埃及军队进行顽强反击。10月30日,英、法要求以埃双方军队在12小时内从运河区撤出,否则将派兵干涉,遭到拒绝。1 0月31日,英、法军队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11月5日,英、法海军陆战队在塞得港附近登陆,但在当地军民的英勇抵抗下,侵略军受阻。埃及宣布与英、法断交,埃军主力撤出西奈,集中保卫运河区。世界各国人民支持埃及反抗侵略的正义斗争,一些阿拉伯国家与英、法断交,对英、法实行石油禁运。11月1日,美国在联大紧急大会上提出立即停战的提案。2日,联大以压倒多数票通过这个提案。11月5日,苏联建议与美国共同出兵“制止” 侵略,并向英、法发出最后通牒,声称“决心使用武力”恢复和平。英、法政府内外交困,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3日,英、法宣布从埃及撤军,22日全部撤走。1957年3月8日,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㈥ 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率先踏上征程,英国为何成为最大赢家
欧洲经历了长达千年的中世纪以后,忽然开始自我反省了。为啥?因为打了上千年,不仅 社会 没进步,反而因为各种瘟疫、战争,把人口搞掉了一大半。
这么玩下去,日耳曼人的各大分支,可能都要完犊子了!因此大家开始冷静下来,进行反思。着名的文艺复兴时代,就这么到来了。光思考,不行动,那咋行呢?
由于思想比较活络,这期间外出游学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其中有个意大利富商的儿子,踏上了前往东方的道路,他的名字叫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个很厉害的混子,走到哪儿都有饭吃,到了东方,还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甚至在元朝皇帝忽必烈那儿混了个差事。
他得到的工作实在是太美了,巡视各地!啥意思呢?就是公费 旅游 呗,这期间,他花了17年时间,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
等到马可波罗回到欧洲以后,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因为这哥们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将东方形容成了一个满地黄金的富裕天堂。
好家伙,一帮欧洲人流着哈喇子看着,其实早就对东方心驰神往了。他们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总是窝里横是不对的,要想求发展,完全可以到东方去掘金。这么一来,欧洲 历史 ,便拉开了新的篇章。
马可波罗本人,其实是从陆地上前往中国的。为啥不坐船呢?其实一开始他们也坐船,他们本打算通过地中海、黑海,继而从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乘船到中国。
奈何,走到半路上,他们被一伙强盗给打劫了。他们到霍尔木兹等了两个月,都没有等到去中国的船。无奈,只好改由陆路出发。
他们从伊朗沙漠经过,跨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中国的新疆。此后他们又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敦煌。再经玉门关,穿越河西走廊,到达了中原。
很显然,这条路上,不仅有环境恶劣的沙漠和高原,还有若干强盗、猛兽,显然不是一条比较顺利的路线。
如果欧洲人强行按照这条路到达东方,不仅不能在这里掘金,到了这儿失去了战斗力,反倒是会被关进动物园,让中原人猎奇。
而且,等到欧洲人有了前往东方的想法时,着名的拜占庭帝国,已经被奥斯曼帝国攻克了!这时候地中海大片地盘,都落入了奥斯曼帝国之手。
基督教徒,想要从伊斯兰教的地盘上经过?目的还不纯!那非得脱层皮不可!因此,从陆路出发,基本没什么希望了。
因此欧洲人,想到了水路。虽然水路有风有浪,可至少没有人收过路费吧?说干就干,大航海时代,就这么来了。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到东方淘金。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也有一个过程,毕竟他们在陆地上打惯了,突然之间让他们到海里去,有点儿不适应。
第一个试水的,便是葡萄牙。估计是罗盘不太准,所以这帮人的船虽然是向东开,可开着开着居然跑到了非洲的好望角。
虽说过程比较艰辛,目的地也搞错了。可是葡萄牙也在非洲这块土地上,发现了商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金矿、香料,还建立了不少殖民地,算是发了一笔小财。
第二个出发的,是葡萄牙的邻居西班牙。西班牙看葡萄牙出去转一圈,就发了财。这心里也痒痒的,于是他们的船队也出发了。
由于葡萄牙人保有南非航线,西班牙人必须要寻找属于自己的航线。因此1492年,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便派遣哥伦布出海,希望他能找到前往印度洋的航线。
哥伦布估计是把罗盘给拿反了,人家让他寻找东方,他偏偏反其道而行,跑到了美洲大陆上来。关键是,女王可是出了钱的,没找到目的地怎么交差呢?
因此哥伦布一口咬定,自己找到了这片新大陆,就是日本或者印度。穷是穷了点,跟中国没法比,但是好歹也完成了一小步计划了。
好在幸运的是,哥伦布在美洲发现了不少金矿,这让西班牙发了一笔大财。而1498年,葡萄牙也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从此以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成了欧洲大航海时代,第一批富起来的国家。
有了钱以后,炫耀是少不了的。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两个土大款,带着一大堆现金,就跑到欧洲大陆上各种消费了!
这可把欧洲其他国家给急坏了,尤其是英国,作为着名的岛国,航海技术是他们的看家本事,怎么能看着人家靠航海发财,自己却只能干瞪眼呢?
说干就干,从此以后,英国的舰队,就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工作,主要对象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队。你们不是有钱吗?借点给我们大英帝国花花!
但是你要知道,光靠打家劫舍,是很难真正意义上富裕起来的。你见过世界上哪个巨富,是靠打家劫舍发财的呢?想要挣大钱,还得学人家,自己搞航海计划。
因此,不光英国,法国、荷兰也打算实行自己的航海计划。可发财的路子去哪儿找呢? 没有远航的经验是硬伤,所以他们仨合伙,通过各种摆不上台面的手段,拿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图。有了目的,有了计划,那就出发吧!
英国、法国、荷兰的计划十分简单,葡萄牙、西班牙去哪里,我们就跟着去哪里。他们在哪里有殖民地,我们就在他们旁边搞殖民地。
好家伙,这么个蹭热点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有点儿恶心。比如说在印度洋上,这条航线本来是葡萄牙垄断的,后来西班牙插了一手,勉强还能混。
可如今英国、法国、荷兰也来了,这就有点儿拥挤了。 各自的舰队数量不断增加,葡萄牙的市场份额自然就跟着下降了。
这么一来葡萄牙肯定表达了强烈不满,可惜反对无效,不服就干啊! 英国、法国、荷兰,早就把军队运到了殖民地上,就等着葡萄牙开口,好把对方摁在地上揍一顿了。
除了对亚洲和非洲的 探索 ,英国、法国、荷兰,还把目光看向了美洲北部。这地方是西班牙看不上的地盘,可他们仨却觉得这里是香饽饽。
大家合伙搞了一阵子以后,英国觉得自身技术已经达标了,没必要再抱团取暖了。所以英国开始单干,1728年,英国有个着名的航海家詹姆斯库克,他就曾经三次远渡太平洋。
目的很简单,库克在太平洋上找到了不少小岛,每去一个地方,就在这儿插一面旗子,表示这里是大英帝国的地盘。
一不小心,英国就把澳大利亚、新西兰给拿下了。 所以说,这次大航海计划过后,英国赚得盆满钵满,不仅抢占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旧有航线,而且还开发了自己的新航线,占领了若干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很多人说,战争才是 科技 的催化剂。虽说有一定道理,但未免也太残酷了些。用那么多人命去换取 科技 的进步,我觉得划不来。
其实大航海计划,也是科学技术的催化剂。欧洲人到海外浪了一圈以后,可谓是大开眼界。 完全颠覆了昔日对世界的看法,因此欧洲人的各方面科学技术,就这么发展了起来。
为了在大航海中得到实践应用,各种先进的航海技术都得到了发展,包括着名的蒸汽机。 再往后,就是工业革命了,所以说,没有战争,人类依旧可以飞速进步。毕竟星辰大海,还有太多未知,可以值得我们去 探索 。
㈦ 俄飞机黑海上空飞行英国怎么应对
近年来,黑海已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与俄罗斯交锋的一个重要场所。有外媒22日曝出,2架俄罗斯飞机被发现在黑海上空飞行,英国皇家空军不仅密切监视,还派出战机紧急升空应对。
英国皇家空军135远征部队事后发表声明称,发现俄罗斯飞机时,他们进行了密切监视。与此同时,135远征部队还派出战机进行升空应对。派出的2架战机向东飞行,直奔目标,一切都按计划进行。
“这2架俄罗斯飞机在罗马尼亚飞行情报区飞行时,我们依靠雷达进行跟踪,但我们没有在视线范围内看到这2架飞机,”声明进一步指出,“这是一次成功的作战任务,派出的2架‘台风’战机精准地执行了英国皇家空军135远征部队及北约的空中警戒任务。”
据了解,从2004年起,北约为了加强在黑海地区的防卫,开始轮流派遣其他国家的战机前往罗马尼亚,执行空中警戒任务。作为北约加强空中警戒任务的一部分,英国皇家空军早前在罗马尼亚东南部米哈伊·康斯坦蒂内斯库空军基地(Mihail Kogalniceanu Air Base)部署了4架“台风”战斗机。这些战机为了“保护北约天空”,在那里拦截进入北约领空的任何一架飞机。
虚惊一场。
消息来自网易新闻。
㈧ 真正的战争来临!也就没有什么公海了!
事情是这样的,在6月23号这一天,英国的一艘军舰,捍卫者号驱逐舰,它来到了黑海,在黑海就闯入了俄罗斯的管区,也就是说,它闯入了俄罗斯的领海,当然英国不承认,说这是可以通行的公海,而俄罗斯就对它发出了警告,向它进行广播驱离,同时据说向它鸣枪示警,英国他根本不在乎,他觉得这是公海的地方,我可以通行的地方,在那游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俄罗斯我们知道,我们都说他是战斗的民族,他真的拿出点儿勇气了,据说他的战斗机向英国的军舰,投掷了几枚炸弹,当然没有炸到它,是在它军舰的边上爆炸,最后英国这个军舰,老老实实地离开了这个地区,离开了这片海域。
俄罗斯说英国军舰进入了我们的领海,英国说没有,我们是在公海上航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最后以英国军舰离开这个海域,这个事情结束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英国和俄罗斯,在海洋上是有冲突的,而且这个冲突还是非常明显的,差一点酿成一个火拼。那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俄罗斯他是非常强硬的,虽然我们说俄罗斯在海上,和英国目前还没有发生过冲突,但是俄罗斯对于进入他领海的军舰毫不示弱,首先是广播驱离,广播警告,然后据说还鸣枪示警,最后投掷了炸弹,这三步走,你看俄罗斯,他是有板有眼。据说当时英国军舰上还有一位BBC的记者,他说他当时真是听到了飞机的轰鸣声,也听到了一些广播的声音。
飞机的轰鸣声表示什么?表示真的有飞机到达了这个军舰的上空,或者是到达了他的附近,英国方面不承认,说我们没有闯入你的这个领海,我们也没有受到这样的攻击,而BBC这个记者说了实话,他说他已经听到和看到了很多战争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这说明什么?说明俄罗斯和北约这些国家,他是有利害冲突的,而且俄罗斯是不惧怕战争的,这一点,俄罗斯向世界展示了他强硬的一面。虽然这个战争没有真正的爆发,但是给人感觉,这是战争来临的一个前奏。所以我们大家要密切关注,俄罗斯会不会和英国有小的摩擦,或者有真正的摩擦,真正的擦枪走火?我们大家拭目以待。
㈨ 二战时期,苏联为何没有乘胜夺取黑海出海口呢
苏联作为一个传统的陆军强国,其实他们国家一直都希望能够获得一个自由的出海口,来为他们的海军增加生存的空间,但是即使是强如上世纪的苏联红军巅峰时期,他们都会能够将黑海的出海口拿到手上,那么很多人就非常疑惑,为什么当时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他们为什么没有乘胜夺取黑海出海口呢?
其次,从经济上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国内百废待兴经济急需恢复。因为战时体制的影响,苏联资源大量倾泻到军工以及国防的产业,就是为了防止美国以及英国等西方国家再一次发动战争,因为经济分配的不均衡,导致苏联国内的民生经济极为脆弱,何况在当时德国入侵苏联的时候,苏联的经济因为大量依赖着英国和美国的输血资源,这也就导致苏联自身工业造血功能无法与英美等国相比,而此时如果苏联强行夺取土耳其所拥有的黑海出海口,那么反倒给了美国和英国向苏联再次开战的理由,这无疑会使第二次大战的结局悲剧再次重演,这肯定是经济遭受重创还未恢复的苏联所无法接受的。
㈩ 为什么夏季英国人喜欢去地中海度假
1. 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最高温度只有23
4度的样子,还总有雨,感受不到阳光明媚,而地中海就不是了,它夏季炎热干燥,阳光很好。
2.距离近,方便。
3.地中海自然风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