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国为何不加入英联邦
总:既然你提了这个问题,那我想你必要区分一点:
并非所有被殖民的国家,都是靠流血的战争实现独立的,还存在着一种独立的方法——外交独立。
1.所谓外交独立,即在外交上进行一些妥协从而得到自己想取得的结果,避免掉不必要的流血战争。
就如 一战后英国疲羸,难以维持对殖民地的的统治,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殖民地国家为了将损失减到最小,利益最大化,便给大英一个“台阶”下,在外交上妥协一下纷纷加入“英联邦”并承认效忠于共同的(大英)国王(就像澳大利亚的纸币上印的还是英国女王的头像),但可以拥有主权,互不干涉内政成为独立的国家,通过和平手段实现了独立。
2.而美国并非通过这种“妥协”的外交独立,他的独立比上面所说的那些独立时间早着呢,虽然彻底也扬眉吐气,但代价也更大,毕竟要打仗嘛。(如果美国当时赶上了能外交独立这等好事,它才不会费劲去打个什么破仗呢😂)
B. 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在英国产生,但为何它最终没有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请从地理角度回答)谢谢~
地形方面:美洲大陆并没有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太平洋和大西洋形成了很好的天然保护。
历史方面:由于英国在丘吉尔的带领下顽强抵抗,德国无暇顾及美国。而美国通过贩卖战争物资得到了大量财富。
人文方面:许多有名科学家为了避难逃到美国。最着名的是爱因斯坦。最早一批到美洲大陆的人大部分都是新教徒,这种人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不容易因循守旧
C. 二战时美国可以造能承载百架舰载机的航母,同样强大的英国为何会不行
二战时美国可以造能承载百架舰载机的航母,同样强大的英国为何会不行?航空母舰的建造需要很多的条件,当时的英国有很多的困难,下面给大家具体的说明几个方面,朋友们就会明白,请大家参考:
三、英国属于资源匮乏的国家,德国当时控制了海岸线:
英国是一个岛国,他们没有战略资源,特别是铁矿石都需要进口,那时候德国用潜艇控制了英国的海岸线,因此英国没有办法制造航空母舰。
D. 为什么美国本来脱胎于英国,最终取代英国
在历史上,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辖下的领土面积最高时,多达3350万平方公里,占到世界陆地面积的1/4。连今天的世界超级大国美国,都曾经是它的殖民地。
不过,靠着英国建立的殖民地北美十三州起家,如今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拥有近96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
而英国在二战之后,不仅殖民地丧失殆尽,连本土的爱尔兰也脱离英国独立建国。英国的领土面积崩塌式缩水,仅剩区区24.41平方公里,综合实力更是一落千丈。
美国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没少受英国压榨和剥削。本应该发展受到影响,更加落后才对。却为何在独立后不到200年光景,就能快速超越英国,成为超级大国呢?
(珍珠港事件)
四、善于抓住机遇。
脱胎于英国的美国,很快威胁到英国的世界地位,按说这时英国必然要对其进行打压,可还没等英国动手,德国人在欧洲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众矢之的。
德国战车所到之处,把当时的欧洲列强无一例外地拉下神坛,双方两败俱伤。而美国远处偏远的北美大陆,不仅毫发无损,还倾销军火大发战争财。
等到欧洲一片哀嚎之际,强弩之末的日本挑起珍珠港事件,美国不再观望,果断出兵欧亚,轻而易举横扫日本,攻入德国。取得二战的最后胜利。
由于法国早已投降德国,而老牌世界霸主英国虽心有不甘,但面对无论是领土还是实力,都已远超自己的美国,不得不低下身段,做起了美国的小弟,共同对抗东欧劲敌苏联。
就这样,美国以极低的战争代价,几乎获得了参与欧洲战场全部利益的瓜分,成为新的带头大哥,从这一点上来说,是德国挑起的战争机遇,成就了美国的强国梦。
E. 当年英国为什么打不过美国失去那么一大块肥沃富饶的土地英国不感到遗憾吗
1 英国对北美十三块殖民地的人民加以重税,平民怨愤很多
2 长期的北美移民已渐渐对自己产生了民族认同,不再认同自己是与英国的宗主国关系,渐渐形成美利坚民族。
3当时正值英法七年战争结束,法国在北美与美国结盟,美国得到许多人力,军力帮助,
4 美国等于是在家门口作战,而英国的战争补给线拖得较长,所以尽管一开始英国占绝对上风,但是持久战由于美国可以更容易获得军需,食物补给,英国主要靠的是海上补给。
5 士兵的动机和军心和凝聚力等。美国这方爱国者渴望独立,而且英勇作战敢于牺牲,而保皇党这边根本不想抗争,英国当时雇佣了好多外籍军团,得靠花钱买士兵,军心可见一斑。
这是我的个人回答,我个人对唯物主义史观持半支持状态,因此你硬要再加一条是一个阶级战胜了一个旧阶级,那也未尝不可。
F. 七年战争之后,为什么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矛盾激化
导致美国革命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国采取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经济政策。这是欧洲各国所共有的现象。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殖民地要供应母国所不生产的货物;殖民地仅能与母国贸易,不可发展工业与母国竞争,亦不可资助母国的商业竞争者;殖民地要协助母国达成“优惠的贸易平衡”,要以贵重金属供应母国。这种体制的目的,是使拥有殖民地的国家可以战时强和平时富。英国在十七世纪中叶屡次颁布《贸易及航海法》规定:英国与殖民地间的贸易仅准以英船载运;某些货品如烟草、糖、棉、米、靛青及皮草等不得输往英属港口以外的地区;所有输往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经过英国并在英国缴纳关税。这些规定虽违反殖民地的利益,但是英国在七年战争(1756年至1763年)之前执行不严,此即所谓“有益的疏漏”,再加上殖民地在法国势力的威胁下需要保护,故不至成为严重问题。
但是,七年战争决定了英国在殖民竞争上取得了压倒法国的胜利,日趋成熟独立的北美殖民地对母国的依赖程度大为减低。此时英国却决定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并且要它们分摊部分的防卫费用。于是,英国和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关系趋于紧张。这个争执后来表现在向殖民地人民征税上。1764年左右,殖民地人民认为他们在英国国会并无代表权,英国国会无权立法向他们征税,乃提出“无代表权而征税是虐政”,以及“无代议士不纳税”等口号。英国方面,则持“实际代表说”,认为英国国会议员从未仅代表其选区的利益,立法时考虑的是帝国整体利益,如果说费城未派代表出席国会,则当时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又何独不然?二地皆享有“实际代表”。 但是,殖民地人民不接受此种立场,他们服膺自然法权利、契约政府,以及无代议权不纳税等主张。争执到1770年,几经周折,英国政府决定废各税,仅余茶税。每磅茶仅征税三便士,年约一万六千镑,此仅表示母国有征税之权。同时,为了救援行将破产的东印度公司,乃准该公司直接售茶给殖民地代销商和免除销美货品之关税,东印度公司乃能减价销售,其价格低于走私进口的水货。殖民地人民仍不领情,冲突不断升高。最终爆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