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奥运会五大体育强国都有哪些,名次是如何排列的
奥运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会派运动员来参加!奥运会五大体育强国1.美国
2.中国
3.英国
4.法国
5.德国
1. 美国俄罗斯同样是一个体育强国,要知道俄罗斯一直都是前三名的有利争夺者,但是因为俄罗斯的兴奋剂丑闻,俄罗斯被禁止参加本届奥运会,但从以往的奥运会比赛来看,俄罗斯的奖牌数一直都排名前列,而且每届都非常稳定,是中国,美国有利竞争者,是奥运会五大体育强国之一。
B. 里约奥运会,英国凭什么逆袭
在体育体制与体育文化的讨论上,此刻恐怕再没有比英国更适合讨论的了。
里约奥运会,英国金牌数超越中国,跃居第二,总奖牌数也不比我们少几枚。在金牌榜上,英国人排到了老二。
老二不是重点,重点是英国人的大逆袭过程令人印象深刻。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英国队只拿到了一块金牌,排在金牌榜的第36位。(哦,那年排在第35名的是埃塞俄比亚,深深刺激了大英帝国)。雅典奥运会,英国队回到10名左右。北京奥运会,英国冒到第四名。伦敦奥运会,英国是东道国,升到第三。按规律来说,东道国的下一届奥运会成绩都会相对回落,结果英国不降反升,跑到了金牌榜第二,超过了中国。
在最近三十年的奥林匹克史上,逆袭速度这么快的恐怕除了中国外就属英国。关键是,英国在里约奥运会超越的恰恰是伦敦奥运会的第二,中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今年奥运金牌总数跟伦敦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相比有了较大幅度下滑。而中国国内,以北京奥运会为拐点,国民体育心态似乎发生了某种改变。在体育制度和体育文化的探讨上,一直存在相当的分歧和争论。
不妨看看英国,他们逆袭的秘密是什么?简单说,一个关键人物,三个关键战略。
关键人物就是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随着历史推进,他担任首相期间的高阶政治显得越来越高明。他让英国留在欧元区外,为达成北爱尔兰和平协议奠定了基础,当然,还有最近又让英国人民怀念起他的功绩之一,那就是为20年来英国体育崛起奠定了战略基础。
英国体育重新崛起的战略大致讲是三个:国家彩票、金牌战略和科学训练方式。
所谓国家彩票制度主要载体是1997年梅杰政府设立的一个专门向体育领域分配政府拨款和国家彩票资金的体育基金会。英国国会做了严格规定,国家彩票收入的一半作为将近,28%作为公益基金投入到体育文化等几大领域,其中体育领域比例为五分之一。2014年,单单给到体育领域的公益基金就达到近600亿人民币。在里约奥运会周期的四年里,英国体育理事会总共投入了3.55亿英镑。
显然,投入越多回报的确越大。那么,这些钱是怎么分配的?很简单,以金牌为导向,按照未来一个奥运会周期内体育项目夺牌的可能性来决定拨款金额的多少。哪个项目更容易得到金牌,就加大资助,哪个项目不能夺牌,就减少激励,哪些项目不够职业化,相对比较穷,可是又是重要奥运项目,就加大拨款。效果也很明显。伦敦奥运会上表现最好的赛艇、自行车、田径、皮划艇和帆船等项目得到的拨款最多。而乒乓球和篮球等根本没有希望夺牌的项目,基本上得不到资助。另外,原来的强项游泳由于在2012年奥运会上发挥失常,他们的拨款被削减了400万英镑,英国游泳协会之后被迫更换了教练和训练方式。这次奥运会上英国游泳队赢得了1金5银,超额完成了目标,预计未来一个奥运周期的拨款将会增加。
围绕这几大战略,英国人还做了很多努力,比如精心规划夺牌项目,加大下一代的体育引导,引进高水平国际教练,使用高科技训练方式。总之,英国人的战略,按照英国媒体的共识,可以概括为官办体制,或者民间执行,官方主导。
到底奥林匹克意味着什么样的精神?大方向上全人类都有共识,可是在具体到是否要唯金牌论,是否要官方主导,是否要花很多纳税人的钱,争论很多。英国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比视角。在英国人看来,英国的体育地位绝不只是体育领域的地位,与其国家地位和外交尊严关系很大。英国人的逆袭根源于他们传统里源自大英帝国时代的骄傲和自尊。在这里,其实又有一个普世主义和国家主义之辩,显然,保守的英国人选择了后者。
对于中国来说,很多问题是不是也似曾相识?体育与政治,体育精神与民族荣耀,官办体制与民间体育,在里约之后,我们应该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C. 英国奥运代表团怎么突然就牛逼了
据分析,这得益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红利,一个国家在举行奥运会的时候,都会对体育运动加大投入,在奥运会举办当年及接下来的一届奥运会中,成绩会有明显的提升。
D. 英国虽小体育强大:英国地域面积小,人口也不多,但是每届奥运会奖牌榜都是前几位,体育很强大,这是什么
英国人口并不少,2014年英国人口6400万,在全世界排名22位,属于人口大国。
英国是传统的体育强国,从第一届现代夏季运动会(1896)就有大不列颠的身影,并且英国向来有重视奥运奖牌榜的传统。
并没有所谓的英国全民运动,而中国举国体制的说法。现在奥运会运动员基本都是职业运动员,普通人想要达到奥运标准是很困难的。
英国肥胖率欧洲第一,美国肥胖率世界第一,然而他们都是奥运体育强国。
英国有许多传统优势项目,比如马术、皮划艇和自行车,这些项目不仅是对于中国运动员来说,对于中国国民也是不熟悉的。而奥运会中,中国并没有类似的“专属项目”。
英国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举办国,在上一届运动会中,英国更多的选手获得了奥运会参赛资格,而今其中大部分尚未退役,这些有经验的选手自然能在奥运会中有更出色的发挥。
E. 英国在北京奥运会的成绩怎么样
在北京奥运会,英国取得19金13银16铜的好成绩,无论金牌数还是奖牌数都名列第四,是该国自1924年巴黎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这也使得英国对伦敦奥运会充满了信心。
F. 英国获得奥运会举办得益于什么因素
原本呼声不高的伦敦凭什么获得2012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呢,总结如下——
其一:占了对手太“强大”的便宜。
就拿角逐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的例子来说,当时,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确信夺标大热门北京将获得胜利,据说还通过自己的私交为北京拉了不少选票。可是当他念出“获胜者是悉尼”的结果时,他的脸上出现了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那么,竞争2012年举办权的这一届,根据此前的舆论看,巴黎中头彩的呼声最高,它已成了众矢之的。所以根据以往的“意想不到的经验”,中头彩呼声最高的巴黎也是最危险的城市,其“强大”的优势也是他的“劣”势。果不其然,巴黎的出局让人惊叹历史惊人的相似!
其二:首相布莱尔的外交谋略。
媒体分析称,伦敦的胜利,得益于他们的韧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此外,也是布莱尔首相的个人胜利。正是他提前两天在新加坡施展外交攻势,以及在此次申奥过程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才帮助伦敦实现了一个近乎不可能的逆转。除了布莱尔,这次伦敦阵营中的另外一个赢家是足球明星贝克汉姆。这位足坛“万人迷”偕同明星妻子辣妹不远万里赶赴新加坡,为自己的家乡城市伦敦助威,他们魅力四射,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支持。
其三:吻合奥运理念的陈述报告,“将激情和希望”留给了未来一代。
伦敦的陈述报告严谨务实,提出的理念旗帜鲜明地强调体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与价值,和强调体育的遗产应该往下传递,而这“投其所好”恰恰是与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运动核心理想相当吻合。另据英国申奥代表团的团长科尔在分析伦敦最后一轮击败巴黎的理由时,其关键因素是他们伦敦申奥代表团中很多人是运动员和孩子,在谈到这一和其他代表团有所不同的安排时,科尔不无得意的表示 “我们为什么没有象其他代表团那样把名额留给政客或者是商人呢?因为我们更看中体育在年轻一代身上所蕴涵的潜力!”
当然还可以总结出许多理由,比如伦敦与奥运会的历史渊源啦,以及投票过程的运气等等!但如何总结都行,关键是胜了才是硬道理,所有的总结也都成了申办成功的亮点了。
G. 前几次奥运会英国都排不上名次,为什么这次它进步那么快第三了
那就是东道主的优势,天时地利人和,本土运动员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以及心理稳定优势,裁判员打分上对东道主不会有偏失。所以综合各种因素就造就金牌数猛增了。08年中国奥运我国也远超本届金牌数,同理。
H. 为什么维多利亚时代英国那么厉害为什么后来输给了美国和德国
以下为转文,我个人觉得很有道理
………………………
探索大国衰落的过去,是因为我们必须领悟大国崛起的奥妙。而如此深刻的教训,只有英国短暂、磅礴却跌宕的历史才能给予
作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东道主,英国上下对于奥运奖牌似乎突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强烈渴望。英国本就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英超联赛更是全球翘楚,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也都跻身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前十名之列。但这次,他们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6年,英国奥组委宣布开展一项类似“举国体制”的运动来增强该国在各项赛事中的实力。这一年,伦敦发出了“20-4-2012”倡议,即在2012年奥运会上获得20枚金牌和总排行榜第四的成绩。为此,他们从全国选拔了150万名11岁到16岁的儿童,并对他们进行了持续数月且门类复杂的评估,最后选出1000人交由专业教练进行训练。英国当然获得了成功:在投入了数亿英镑之后,本土作战的他们以29枚金牌成功抢得金牌榜的探花席位。
然而,就像金牌数量的增加无法代表全面健身的出色一样,奥运奖牌的激增也无法逆转英国日渐下滑的经济曲线。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在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持续下滑,已经变成了百多年来最着名的迷思。所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而在全球格局可能迎来巨变的大背景下,这些思考以及由此得出的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无疑极具价值。
如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一样,人们喜欢将国运兴衰归因于文化。1982年,马丁·维纳(Martin Wiener)就在《工业精神与英国的衰落》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维纳认为,英国文化易于导致工业精神的衰落,正是后者进一步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英国的衰落。
维纳的言论盛极一时,但历史却无法佐证类似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反思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与英国相比,那些取得更大成就的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反思甚至更胜一筹,但他们却并未经历如此强烈的国运衰退。
我们可能搞错了某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确实决定了其文化影响力,但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却并不必然成立:一定经济成就的取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文化只是其中最边缘的因素。如若不然,我们将无法解释东西两德以及韩朝两国在经济领域截然不同的表现。将经济问题归为文化,更多是人们面对复杂经济问题时刻意选择的回避。
蒸汽革命之后,英国并非没有机会继续辉煌。两百多年前,那时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英国必将赢得电气产业的国际竞争。从18世纪到19世纪,尽管对电力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来自欧洲大陆,但奠定产业基础的伟大发明却几乎全部来自英伦三岛。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奠定了电化学的基础,并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是经典电磁理论的创始人,这为电工学和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此外,斯万(Joseph Swan)发明了白炽灯,惠斯通(Charle Wheatstone)发明了电报、发电机和打孔机,帕森斯(Charles Parsons)发明了蒸汽涡轮,弗莱明(John Fleming)发明了热电子管。
在这次创新浪潮中,英国完全可以像它在蒸汽时代那样再次居于领先地位,但英国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在欧洲,它被德国迅速超过;在全球,它则完败于美国。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历史古今中外都或有雷同之处。公元前503年,孙武意欲归隐田园,阖闾令伍子胥劝留。孙武告诉伍子胥:“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此乃自然之情,其实人事亦然。今吴王自恃国力强盛,边境无事,已经变得骄奢淫逸。自古功成不退,必有后患。我归隐林泉,乃避祸全身之计。”随后的历史证明了孙武的睿智,而对英国,所有这些预言几乎同样适用。
工业革命的璀璨历史曾经为英国指出一条通往强大的永恒之路,那就是培养企业家精神以发展商业、改进教育以提升劳动力水平、发展科技以推进创新。但遗憾的是,英国并未正视这些经验,这个骄傲的帝国将历史留给他的宝贵经验以及更加宝贵的发展良机一一挥霍。
被招安的企业家精神
维多利亚时代,无疑是英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与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只有上下两层的社会结构不同,英国还拥有一个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这些人勇敢地发展商业、开辟市场、促进贸易,他们刺激着古老的英国不断改变因循守旧的传统,从而使英国社会充满了活力。
很快,中产阶级就在经济上大获全胜,他们也因此得以不断从贵族手中夺取政治资源。但令人遗憾的是,英国的中产阶级未能珍视这些来之不易的胜利,过度的贪婪最终导致他们在关乎“正统”地位的价值观竞争中意外遭遇完败,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也因此最终到来。
当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令很多社会底层人士变得一无所有。英国最富有的140万人控制了全社会财富的1/3,这一数字超过了下层社会3000多万人财富的总和
I. 英国这两届奥运会成绩为什么会好
英国为奥运投入很多钱的,现在他们也是国家养运动员。
本届有点点原因,是俄罗斯田径队禁赛,使英国在一天的田径比赛中就拿了6块,一下子超过中国。
当然,整体来说,英国确实进步超快。
反观中国,曾经那么令国人骄傲的体操队被剃了光头,这在1984年中国参赛奥运会以来史无前列。这样差距一下子就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