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怎么样了
虽然英国赢得了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具体来说,影响主要有:
经济上,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不景气,国际金融中心也由英国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纽约。一战中,英国的商船队遭到巨大损失,使其航运业遭遇重创,也导致英国贸易量的下降。
政治上,主要体现在英国自由党的没落。在一战爆发前,英国自由党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立法,开创复兴的局面。历史证明,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用下,才进一步激化了英国的国内矛盾,加剧了政坛的冲突,从而导致了英国自由党的没落。在此过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表现出了强烈的催化作用。1918年,自由党尚可与其他政治力量联合而维持劳合·乔治的首相地位,但以后自由党在大选中的得票率持续下降,1923年的大选中,工党得票率首次超过了自由党,成为英国的第二大政党,而自由党从此以后再也未能成为第二大党。
国际影响力方面,虽然英国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保持了国际事务领导者的地位,但是由于其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倒退,事实上使得英国不可能再像一战前那样控制世界,“日不落帝国”世界政治、军事霸主的地位都已名存实亡。华盛顿海军会议上规定英美海军实力保持一致,这说明英国无奈的承认了一战后不再是全球霸主的事实。
社会方面,一战使大量英国男子离开原先的工作岗位而参战,一贯被视为弱者的妇女接替男子,参与大量战时工作。一方面妇女作为家庭支柱,承担稳定社会的重任;另一方面妇女广泛就业,直接参加战时经济和社会事务,为英国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妇女社会经济地位,加速了女权运动的发展,而且使英国社会对妇女的传统偏见有所削弱。经过一战的冲击、影响,英国妇女终于获得了选举权。所以说,一战推动了英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殖民地方面,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此后英国的殖民地有很多开始独立,对英国社会各方面都带来很大影响。
‘贰’ 第一次世界大战参与的国家与人数分别是多少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请注意战争里平民大多是死于西班牙甲型流感。
协约国士兵的阵亡: 5,497,600
·比利时: 13,700
·英国: 908,000
·澳大利亚:60,000
·加拿大:55,000
·印度:25,000
·新西兰:16,000
·南非:7,000
·大英帝国:715,000
·法国:1,240,000
·法国殖民地:114,000
·希腊:5,000
·意大利:650,000
·中国:2800
·日本:300
·黑山:30,000
·罗马尼亚:336,000
·俄罗斯帝国:1,700,000
·塞尔维亚:450,000
·美国:50,600
同盟国士兵的阵亡:3,382,500
·奥匈帝国:1,200,000
·保加利亚:87500
·德意志帝国:1,770,000
·奥斯曼帝国:325,000
平民被杀:6,493,000
·奥匈帝国:300,000
·比利时:30,000
·英国:31,000
·保加利亚:275,000
·法国:40,000
·德意志帝国:760,000
·希腊:132,000
·罗马尼亚:275,000
·俄罗斯:3,100,000
·塞尔维亚:650,000
·奥斯曼帝国:1,000,000
第一次世界大战(The Great War)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
战争的简介
日期: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协约国获胜
直接原因/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大约15亿人卷进战争
死亡(约数):1669万人=将士:900万+平民:700万
发起国家:同盟国、协约国
主要参战国:
协 约 国
英国
俄国
法国
塞尔维亚王国
比利时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日本
意大利王国(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
希腊
美国
中国等
同盟国
意大利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又称奥斯曼土耳其)
保加利亚
‘叁’ 一战各国人员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与协约国两个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在萨拉热窝刺杀为导火线,自从1914年7月28日爆发至1918年11月11日结束,历时4年又3个月。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波及亚洲、非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等海域,先后有35个国家和地区参战,约占当时世界人口2/3的15亿人被卷入战争。双方动员军队达6503万余人,战争中损失3750万余人,其中阵亡853万余人;另外平民死亡1261.8万人。双方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1863亿多美元,各交战国经济损失总计约2700亿美元。其战场之大、参战国之多、人员伤亡重,战争费用和物资损失之巨,远远超过此前任何一次战争。
德国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它的工业产量在1910年即已超过英法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而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它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870年的13.2 %上升到1913年的15.7 %;同期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9.7 %上升到12.6 %,仅次于英国,也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向帝国主义过渡,德国从19世纪80年代起疯狂进行对外扩张。1914年,德国殖民地面积达到290万平方公里,人口1230万人,但还不及英国殖民地面积的1/11和法国殖民地面积的1/3。它不惜诉诸战争,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霸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1918年,交战双方经过3年多激战,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极大。战局互有胜负,相持不下。此时,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美国远征军尚在大量组建训练之中。德军统帅部力图抓住摆脱两线作战困境和大批增援美军尚未到达欧洲的时机,在西线发动决定性的进攻,在1918年夏季之前打败英法联军,夺取战争胜利。德军在西线共集结194个师,编成4个集团军群,总兵力约400万人,拥有火炮5000余门,飞机3000架,坦克近200辆。与之相对抗的西线协约国军队,有186个师,分属于法国和比利时的4个集团军群及英国远征军,总兵力500万人,火炮1.6万余门,飞机3800多架,坦克800辆。稍后美国远军大批抵达欧洲,有14个师55万人参加夏季作战。自3月至9月,双方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系列进攻和反攻战役。
德军从1918年3月21日至7月17日,先后发起5次大规模进攻战役。这几次战役虽然给了英法联军以沉重打击,攻占大片土地,再度迫近巴黎,但德军并未实现各次战役的预期目标,在协约国军顽强抵抗下被迫停止进攻.其新占领地区形成3个巨大突出部,使战线拉长,给协约国军队实施反攻提供了条件。经过这5次进攻,德军折兵百万,兵源枯竭。1918年夏季每月需要补充16万兵员,实际只能拼凑到6万人。它再也无力发动新的攻势了。
另一方面,增援美军大批到达,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更加有利于协约国军的变化。从7月18日起,协约国军队转入反攻,接连发动3次战役。至9月15日,已消除3个突出部,将德军逐回其春季攻势出发地,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向德军发起总攻。德军全线溃退,败局已定。
与此同时,在巴尔干战场,协约国军队于9月15日向保加利亚军发动进攻。保加利亚在9月29日投降。在中近东战场,英军在10月1日占领大马士革,大败土耳其军,相继占领巴勒斯坦、叙利亚全境和美索不达米亚,迫使土耳其于l0月30日在停战协书定上签字。在意大利战场,意军于10月24日向奥军发起进攻。几天后奥军全面崩溃。奥匈政府于27日向协约国求和。10月28日,奥匈境内各被压迫民族掀起民族革命浪潮。维也纳爆发总罢工和游行示威,要求奥皇退位。11月3日,已经瓦解的奥匈帝国投降,与意大利签订停战协定。
同日,德国开始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于9日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国投降,德国政府代表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意志帝国在1913年拥有6690万人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军事人员死亡177.3万人,连同负伤和被俘失踪者共714万人;因饥饿、贫困、瘟疫、战争而死亡的人数高达630多万人,接近全国人口总数的9.5 %。它的直接军费支出约800亿马克(按1914年不变价格计算,折合190.4亿美元),相当于其同期国民收入的40 % 以上。整个工业生产下降43 %。在贡比涅森林签署停战协定时,德方除承诺从所有侵占领土撤出军队,遣返所有协约国战俘以外,还要交出大量战争物资,包括5000门大炮、2.5万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以及5000台机车、1.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交出公海舰队的全部舰艇和150艘潜艇。加上此前被美国夺得的50余万吨德国船只,以及其他被夺去的海外资产,德国可以说是一败涂地,倾家荡产。
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也是欧洲强国。其疆域包括现今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等国全境,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意大利的一部分。1910年人口为5139万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的军事人员伤亡和被俘失踪共计702万。土耳其军事人员的伤亡和被俘失踪人数达到97.5万;保加利亚为26.7万。
伴随军事上的失败,这四国在战争结束前后都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德意志、奥匈、奥斯曼三个帝国先后为革命倾覆。保加利亚国王则因士兵起义而被迫退位。
协约国集团为取得大战的胜利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除了美国攫得很多实际利益,日本掠获不少以外,其他国家大多失大于得。尤其是它的主要成员英法两国,实际上只是一种“惨胜”。至于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更在大战结束一年以前即被革命所推翻。
从一开始就卷入战争,肩负协约国主要战争重担的英、法两国,不仅损失惨重,而且整个国力遭到严重削弱,使它们在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的角逐中处于相当孱弱的地位。
首先是战争直接损失巨大。1913年英国本土人口4586万人,法国本土人口3979万人。战争期间,它们的军事人员死亡分别为90.8万人和153.7万人,负伤被俘失踪者分别为22.8万人和480.3万人。英国1913~1918年国家预算从1.97亿英镑增加到25.79亿英镑,5年中增长12倍。整个战争支出达124.54亿英镑,相当于同期国家收入的44 %。法国战时所受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其东北部10个省开战不久即被德军占领,被占区原为重要采矿、冶金和纺织中心,主要产品在全国产量中的比重,钢为63 %,铁8l%、煤74%、毛织品81 %、砂糖76 %;沦陷4年,与法国经济生活相隔绝,工业品完全丧失。
其次是生产下降。大战期间,尽管军事工业有所扩展,但英法整个工农业生产趋向衰退。英国工业指数,以1913年为100,至1918年降至80.8。
再次是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战争期间,英国丧失原有船只的70 %,造船业由1913年建造船只总吨位120万吨降至1918年的77万吨。德国的封锁,商船的减少,民用工业的衰落,使英国对外贸易受到严重的影响。1913-1918年间,按实物量计算,出口贸易减少一半;贸易逆差由1914年的1.39亿英镑增加到7.84亿英镑。为平衡国际收支,英国变卖10 % 的海外资产,并从美国的主要债权国降为它的债务国。1919年英国欠美国债务8.5亿英镑,占美国对协约国贷款的45 %。英国同时失去了世界主要金触中心地位,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以及控制250余年的海运垄断地位。
最后便是国内阶级矛盾的发展。战争的苦难主要落在劳动大众身上,他们不但要承受失去亲人的创痛,而且生活水平更加下降,劳动条件愈益恶劣。
与此相反,垄断资本家却大发战争横财。英国垄断资本在战争中获得利润40亿英镑。其矿场全部投资仅1.25亿英镑,而利润达到1.6亿英镑。英伊石油公司1914年纯利2.7万英镑,1917年为34.4万英镑,1918年达到110万英镑。法兰西银行发行公债的佣金和利息,1914年第一季度收益1523万法郎,1917年第一季度增加到3362万法郎。
协约国在大战中失大于得的还有意大利。意大利原本是德奥意三国同盟一员,大战一爆发,交战双方都积极争取意大利。它暂时保持中立,与双方同时进行谈判,以争取在对它最为有利的条件下参战。1915年4月26日,英法意俄四国在伦敦签订秘密条约,许诺意大利将在战后从奥匈帝国取得南蒂罗尔、特伦蒂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的部分地区和所属岛屿,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地区,土耳其的安塔利亚和伊兹密尔两省,并在瓜分德国非洲殖民地时得到它将得到的一份。英国还同意向意大利提供5000万英镑贷款。5月,意对奥匈宣战。
在战争中,意军伤亡极大。意大利总共支出军费650亿里拉,而它每年的国民收入仅200亿里拉。为此,共借外债200亿里拉,内债350亿里拉。
与英法意等国的情形大不相同,美国和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中趁火打劫,肆意掠夺扩张,大发横财。特别是美国,参战时间短,战场远离本国,又是协约国军需供应的“兵工厂”和总后方。它的损失轻微,获利最大。到大战结束时,美国远征军的兵力共197万人,军人死亡12.6万,负伤被俘失踪23.85万,合计36.48万。美军人员损失只相当于法军人员损失的5.92 %,英军人员损失的11.76 %。美国支付战费共335亿美元,其中105亿来自税收,230亿来自发行长期债券。按1913年比价折算,美国支付的战费仅为英国的55 %。
欧洲交战国对军需物资的需求及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能力的削弱,为美国提供了增加工业生产和扩大商品输出的极好机会。1914~1918年间,美国加工工业增长32 %。
大战结束时,整个世界的国际贸易缩减到战前的60 %,美国对外贸易却大量增长。与战前相比,美国出口总值增加两倍,进口增加80 %,贸易顺差累计达116亿美元。大战以前,美国是从欧洲输入资本的国家,积欠欧洲诸国60亿美元债务。战争期间,美国供应物资和军火,对英、法贷款,不仅偿清原先所欠债务,还借给协约国欧洲参战国103.38亿美元。1913~1924年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从19.24亿美元增至44.99亿美元,占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1/2。
美国参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一群在伦敦的美国人说:“要确保战争胜利,第一必须有船,第二是船,第三还是船。”因为1917年4月德军潜艇创下击沉协约国船舶88万吨的惊人记录。在1917年内,德国潜艇共击毁650多万吨船舶,而美国、协约国欧洲列强及中立国所有造船厂的造船总吨位只有270万吨。德国海军部估计,如果每月击沉60万吨船只,6个月就会使英国屈服。美国靠夺取停泊在美国港口的共50多万吨位的97艘德国船,没收在美国港口的50多万吨荷兰船,以及征收私营造船厂正在建造的300万吨、431艘船舶,建立庞大的远洋运输队,加强护航,大量运送远征军和各种物资,保证了战争的胜利。1914~1919年,美国商船总吨位增加10倍,大大加强了它的对外扩张的实力。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攫取的利益仅次于美国。日本元老重臣井上馨给元老、内阁讨论日本是否参战的联席会议写信说:“这次欧洲大祸乱,对于日本发展国运,乃大正时代之天佑良机”,必须抓住时机,“确立日本对东洋之利权”。
毛泽东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但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以及其他帝国主义的干涉,使得经过那时的卖国头子袁世凯签了字的对日屈服投降的条约二十一条,不得不宣告无效。”日本迫不及待地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其目的就是要接管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独霸中国,进而攫取德国的太平洋属地,向南扩张。
日本战时经济的繁荣,其主要因素是对中国的扩张和掠夺。它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并加紧掠夺中国的资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带来的最具根本性的结果之一,便是帝国主义制度各种基本矛盾的扩大和加深,世界帝国主义体系进一步陷入全面危机之中。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非但没有真正获得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错宗复杂。原有的突出矛盾暂时被强行抑止,某些新的矛盾产生并发展起来,另一些矛盾又逐步趋于激化。无论是在国际关系中,还是在帝国主义各国内部,都爆发了或孕育着新的危机和冲突。
第一,由于沙皇俄国的倾覆,在世界l/6土地上诞生了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增加了一组基本矛盾,即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双方的展开和力量的消长,长时间影响着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和各国内部的发展。
第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多方面的扩展和深化。不仅在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存在控制与反控制、掠取与反掠取的矛盾,而且在战胜国列强之间,为着瓜分胜利果实,占据战后争霸世界的有利地位,明争暗斗,纵横捭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第三,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加剧。站在协约国方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除英、法、俄、意、美、日等6个强国外,还有英国自治领和直辖殖民地(印度) 5个,欧洲国家7个,亚洲国家3个,非洲国家2个,拉丁美洲国家8个。欧洲参战国家大多处于战区或被占领状态,山河破碎,苦难深重。英国自治领和其他殖民地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其实是在为英国的利益而战。还有一些半殖民地国家,如中国,为协约国作战提供大量粮食和人力,被招募当劳工或当炮灰的青壮年达数十万人之多。
第四,帝国主义国家国内阶级矛盾趋向激化。无产阶级和广大中下层民众是战争重负及苦难的主要承受者。他们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物资匮乏,生活艰辛。垄断资本有国家大力扶植,企业扩大,利润剧增。一批大发战争横财的暴发户更是骄奢淫逸,趾高气扬。广大民众对于这种种不同境遇本来就郁结愤懑,只是为严格的战时管制所约束,这种情绪在很大程度上被强行抑制。一旦战争结束,大笔军事订货消失,大量军人复员,从战时经济转入平时经济,立即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社会动荡,生产下降。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失业人数与日俱增,农民要求土地,物价居高不下,很快就在1920~1921年间发生了战后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各阶层人们改善自身境遇的渴望再度落空。
帝国主义体系的各种基本矛盾的扩展和激化,标志着帝国主义全面危机的继续深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另一次世界大战又在孕育之中。
‘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的陆军人数各有多少
各个时期不同,无法逐一描述出,下面给出开战初各国兵力
德国(施利芬计划):西线左翼8个军团(crop)320000
中间11个军团,400000
右翼16个军团,700000
东线大约西线的1/8,150000左右
总计1600000,包括了预备部队
法国(17号计划):全部兵力集中于德法边界,第一集团军280000
第二集团军180000
第三集团军200000
第四集团军160000
第五集团军240000
总兵力约1000000人,没有包含预备部队,因为法国认为他们没有实力参加第一线战斗
俄国:和平时期就1423000,战时扩充军力为3115000,预备部队为2000000,总计约为6500000,庞大的压路机。
英国:由约翰弗伦奇爵士(sir John French)率领的远征军赴法作战,约为150000
‘伍’ 一战时,英国的军队最多是多少
英国共投入25个集团军,约有110万人
‘陆’ 一战二战世界总共死亡多少人口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意志帝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而告结束。而这场战争总计造成了6千2百多万人的死亡,占了当时世界人口的3.2%左右。
‘柒’ 1.一战各国死亡人数(一一列举)
具体如下:
协约国士兵的阵亡: 5,497,600
比利时: 13,700
英国: 908,000
澳大利亚:60,000
法国:1,240,000
法国殖民地:114,000
希腊:5,000
意大利:650,000
中国:3000
日本:300
同盟国士兵的阵亡:3,382,500
奥匈帝国:1,200,000
保加利亚:87500
德意志帝国:1,770,000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一战
‘捌’ 一战后英国为何接受德国崛起而压制法国称霸
至今英国人心中最大的创伤是一战而非二战。然而一战结束后,英国对战场上敌人德国的态度远比对盟友法国宽厚。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博伊斯在他的新书中宣称,一战里损失惨重的英国能在情感上能迅速地接受德国重新崛起,而压制法国称霸,更多原因是出于欧洲不同人种之间的复杂争斗。欧洲占主导地位的为三大人种:以法国为代表的拉丁人种,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人种,以及以英德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种。罗伯特·博伊斯在新书中提到,英国和德国属于同一种族,大部分英国人认为一战是一场错误的战争,他们之所以与德国作战,是因为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执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脱离了盎格鲁-撒克逊的民主政治路线。一战结束后,德国成立民主政府,在英国人看来,战争使德国重新回到了盎格鲁-撒克逊的大家族。因此在赔款问题上,英国倾向于袒护德国。赔款是一战之后最复杂、影响最深远的问题。巴黎和会上各国就赔款的问题明争暗斗,其中英法唱主角。当时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一战后的议会选举中,公开表示要求德国赔偿战争的全部损失。劳合·乔治的同僚更是宣称:“如果自由党能够再次当政,那么德国将要赔偿我们为战争付出的每一便士。我们要像挤压柠檬一样,挤出德国的最后一滴财富。我担心的不是我们的政府能否对德国执行强硬的政策,而是德国是否有足够的财富来赔偿我们的损失。”1919年初,英国提出德国应支付总共250亿英镑的赔款要求。然而这种夸张的赔款要求只是英国的策略。在法国提出对德国的领土要求和赔款要求后,劳合·乔治很快改变态度,指责法国对德国的不合理要求将会使德国投向布尔什维克主义。接下来的几年中,劳合·乔治在公开场合多次宣称,一战是法国为1870年德法战争复仇所挑起的。他和大部分英国人认为,英国是被迫加入一战的。法国是英国的协约国伙伴,英国需要给予法国一定的支持。但英国人同时也认为,法国是他们天然的敌人,是一个同英国完全不同的种族。另一方面,德国虽然因为“德皇威廉的愚蠢”和他在扩张上的野心犯了错,却是英国天然的兄弟。一战中英国有100万人牺牲,英国的精英阶层认为是法国将英国拖入了战争,他们认为是法国的拉丁人,为实现法国复仇的愿望,收复法国在1870年德法战争中失去的领土,称霸欧洲大陆,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用拉丁人的自私、狡猾和不道德的品质”,将英国拖入了同自己兄弟的战争之中,为法国的国家利益服务。法国在一战后希望肢解德国,使德国失去任何复兴的机会,但英国反对任何肢解德国的做法,甚至反对任何严厉惩罚德国的措施。英国人在一战后不愿意相信英国和德国之间还会进行任何战争,因此英国反对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激进行为。在英国人看来,德国有最具活力的种族,而拉丁人和斯拉夫人则是麻烦的制造者。罗伯特·博伊斯认为,法国在赔款问题上的激进行为同样可以用人种进行解释,尤其是对鲁尔区的军事占领,可以说是人种冲突的体现。德国在1922年没有按时提交赔款,美国和英国对此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法国在寻求英国和美国支持失败之后,得出了“盎格鲁人无法满足法国在大陆的利益要求”的结论。法国采取激进的军事占领德国鲁尔区的决定。鲁尔危机发生以后,英美两国都倾向于偏袒德国,法国在高昂的占领成本的压力下和外交孤立的形势中,撤出了鲁尔区,丧失了一战之后暂时取得的欧洲大陆的主导权。罗伯特·博伊斯的结论是,欧洲三大人种中,不同的种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理念。文化上的同源性,使得英国在指责德国的同时,更注重抑制法国在欧洲大陆称霸。传统观点认为,这是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实施。但罗伯特·博伊斯认为,从德法两国的实力对比和国内资源来看,法国有天然的竞争劣势,法国缺乏工业发展必需的能源,工业基础在战争中被摧毁,国库空虚只能依靠外国资本,因此法国不具备称霸欧洲的实力。反观德国,作为西欧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具备在欧洲取得优势地位的资源。因而仅用“大陆均衡”政策,无法解释为何英国在一战后,尤其是鲁尔危机之后,执行偏向德国的政策。(杜河禾)
‘玖’ 一战以前各国的人口和军队数量多少
1913年各大国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俄国175.1
美国97.3
德国66.9
奥匈52.1
日本51.3
英国45.6
法国39.7
意大利35.1
1914年列强陆海军人员数量
俄国135万2千
法国91万
德国89万1千
英国53万2千
奥匈44万4千
意大利34万5千
日本30万6千
美国16万4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