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国发生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十万火急!急急急急!!!!!!
1996年3月20日,英国政府宣布:困扰英伦三岛的疯牛病可能危害人类健康,使人感染致死性的克-雅氏(C-JD)病。世人从此谈“牛”色变。
据报道,英国现在因为疯牛病每年要损失7.8亿英镑收入,如果加上农民补偿和失业救济,则可高达20兆英镑。
1985年4月,在英国阿什福德的一个农场发现了第一个病例。
临床症状
使牛脑变成带有无数小孔的筛子,如同海绵状。这是一种散发的成年牛的慢性神经疾病,主要侵害牛的中枢神经系统,使牛出现运动失调、震颤、惊恐不安(因而俗称疯牛病)、感觉过敏等神经症状。
引起BSE的病原称为BSE因子,类似于羊和山羊的瘙痒疫(Scrapie)、人的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氏病(Creutz-feld-Jakob Disease, CJD)、库路病(kuru)、G-S综合症(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 Disease, GSS)、水貂的传染性貂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alpathy, TME)、鹿或麋鹿的慢性消瘦症(Chronic Wasting Dise-ase, CWD)等因子,并都暂归属于朊病毒。
三、朊病毒(Prion)的发现
30年前,英国的放射生物学家Alper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种异端的观点:一种传染病-羊瘙痒病的病因可能是不含有核酸的蛋白质。
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生物化学家Prusiner15年来的工作使人们接受了上述观点。并首次用Prion这一名词把这类病与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已知的病原体分开。
四、致病机制
这种传染病的传染因子是由208个Aa残基组成的疏水性很强的蛋白质,称为普列昂蛋白(Pr-ion Protein,PrP),即朊病毒。
分子杂交实验证明,编码PrP的基因普遍存在于小鼠、大鼠、羊、人等脊椎动物体内,统称为Pro-P基因。在正常的个体中其表达产物为PrPC,即正常细胞中的普列昂蛋白;在患病的个体中,则为PrPSC ,即瘙痒病普列昂蛋白,具有感染能力,sc是瘙痒病Scrapie的缩写。
PrPSC和PrPC在一级结构上是没有区别的,因此PrPSC的感染机制不在于对Pro-P基因的表达调控,也不在于影响表达后的修饰。
1992年,瑞士苏黎世大学的魏兹曼教授报道了:对于小鼠来说,如果剔除了Pro-P基因,即使用PrPSC感染也不会发病。在体外实验中,加入少量PrPSC,可使原来无感染活性的PrPC转变成有感染活性的PrPSC。
对于上述现象的解释(两种模型)
催化模型
当发生感染时, PrPC变得相对不稳定。这时PrPSC单体会与PrPSC常形成双体,进而诱导正常的PrPC变构成PrPSC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并造成PrPSC扩散,就像篮子中有一个烂苹果,其它苹果也会变烂。
结晶模型
正常的PrPC会瞬间自发的变构为PrPSC形式,但仅在有致病的PrPSC作为“晶种”时,才形成聚合物,从而导致脑神经损伤。
Prusiner工作的结论
不是DNA,也不是RNA,而是蛋白质性质的普利昂是病原物。其致病机制是,通过蛋白质分子-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病原物PrPSC使原来正常PrPC在大分子高级结构上起变化,就成为PrPSC 。
五、疯牛病会不会传染给人?
最初,英国政府出于贸易的考虑一直宣称吃牛肉是安全的。但是1996年底英国爱丁堡CJD监测小组提交的研究报告使得英国政府承认食用受感染的牛肉“有可能”引起人类致命的CJD症。
1、从病原体即朊病毒来看
人的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氏病(CJD)、库路病(kuru)、G-S综合症和疯牛病的病原体都是朊病毒,且症状相似。
2、从疯牛病的流行病学上看
英国的疯牛病认为是因在1988年之前在牛的饲料中添加羊的肉和骨等产品作为蛋白质来源而引起的。
因此证明牛和羊的交叉感染时存在的。
3、感染试验的证明
英国爱丁堡CJD监测小组于1996年6月发表的一分科研报告称,BSE可以通过食物途径传染给羊和鼠。现已证明BSE可以感染鼠、牛、羊、山羊、猪、水貂等动物,证明在不同动物之间的交叉感染是可能的。
4、BSE的宿主范围已扩大到了灵长类动物
Baker等在1993年报道了BSE可以感染南美绒猴,推测感染人类的可能性加大。
5、CJD的病原体(朊病毒)可以传染给动物
已有实验证明人的朊病毒可以传染给动物,那么,有什么理由认为动物的朊病毒不能传染给人类呢?
6、从致病机制上看
人类体内也含有PrPC。
7、10例新型CJD症与BSE的关系分析
一般认为CJD主要引起老年人发病,出现老年痴呆等症状。但最近在英国出现了10例特殊病例,这10名患者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仅为27.5岁,这或许是一种新的脑病,但其中两位是拥有“疯牛病”牛的农场主(二人已死亡),还有3位是生活在最先发现BSE的阿什福德镇。
六、结论与展望
疯牛病及朊病毒病和艾滋病被认为是上个世纪末的两大顽疾。
朊病毒病是一种新型的传染病,有关的研究可能会丰富我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内容。
另1996年8月出版的Science上,芝加哥大学的遗传学家Susan Lindguist报道,在酵母中也存在着朊病毒,并与哺乳类的朊病毒相似,认为时无需DNA的遗传。
这一发现使我们想到在其他生物中是否也含有朊病毒及其造成的传染病。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㈡ 为什么考古学家称英国的爱丁堡为闹鬼之地呢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闹鬼”的传闻,而其中最广为人所知的,就是英国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上世纪50年代,英国几位科学为了揭开爱丁堡的“闹鬼之谜”,于是就考察了很多古老的城堡,结果就发现闹鬼之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爱丁堡历史悠久,曾经作为英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但后来随着英国的发展,地理位置更好的伦敦开始崛起,因此也导致了爱丁堡的衰退。走在爱丁堡的大街上,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堡,看起来具有十分浓厚的艺术气息,然而您所不知道的是,这些表面上看起像童话一样的古堡,但是当你走进去之后就会感到毛骨悚然,因为里面实在是太阴森了。
看到这里,知道您心中还有疑问,究竟爱丁堡的古堡中有没有鬼呢?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或许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只能相信科学在未来,会给我们更合理的解释。
㈢ 英国大城市排名
1、伦敦
867万多人的伦敦(London),是英国首都,伦敦大都会区人口约1387.9万人欧洲最大的城市。与美国纽约并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
总人口:690.5万
学生数量:188,000人
2、伯明翰
110万多人的伯明翰(Birmingham)是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英国中部城市),全英主要制造业中心之一。
总人口:100万
学生数量:45,000
3、利兹市
76.6万多人的利兹市(Leeds)是英国第三大城市,利兹有三所大学,全市的学生人口超过了二十五万。
4、格拉斯哥市
60万多人的格拉斯哥市(Glasgow)是现代苏格兰的灵魂。格拉斯哥是最典型的苏格兰城市,也是苏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和港口。
总人口:70多万
5、谢菲尔德
谢菲尔德是英国第五大城市,位于英国中部,距离曼彻斯特62公里,坐火车2个小时即可到达伦敦,交通十分方便。谢菲尔德是一座拥有着多元文化的城市,这里居住着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你可以听到至少84种语言。在这里你能够找到亚洲、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世界各国不同风味的饭馆和咖啡馆。
6、布拉德福德
52.8万多人的布拉德福德(Bradford)是英国十大城市之一,毛纺织工业中心。
7、曼彻斯特
52万多人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英国英格兰西北区域大曼彻斯特郡的都市自治市、城市、单一管理区,曼彻斯得名于古英语名字”Mamucium“(意思是奶头形状的山),及后演化,加上”ceaster“,起源于古拉丁语”Castra“而变成”Manchester“。
总人口:250万
学生数量:70,000
8、爱丁堡
46万多人的爱丁堡(Edinburgh)是英国着名的文化古城。苏格兰首府,造纸和印刷出版业历史悠久。
9、利物浦
利物浦(Liverpool),是英格兰西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英国第四大城市,利物浦人口52万多。是默西河畔都市郡的5个自治市之一,也是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的首府,位于伦敦西北325公里,乘火车到伦敦需2小时40分钟。英国着名商业中心,也是第二大商港,利物浦腹地宽广,对外贸易占全国1/4。输出居英国首位,输入仅次于伦敦。曾经是英国着名的制造业中心。从1970年代起利物浦的船坞和传统制造业急剧衰落。
10、布里斯托
44万多人的布里斯托(Bristol),英国英格兰西南区域的名誉郡。单一管理区。城市。
㈣ 英国爱丁堡安全吗
给人的感觉英国治安好的大城市还是伦敦市区吧,爱丁堡也还行,旅游城市整体好一点,但爱丁堡明显不如伦敦,街头流浪的人多很多,卫生环境也差一些,有时晚上78点wavely bridge 流浪人的还在那聚集,但是平时生活应该没多大问题,个人最不喜欢的就是曼城,城市老旧,流浪乞讨的人很多,还街上遇到几次骗子,英国总体比欧洲其他国家城市管理规范还算安全一些。
㈤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科学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展示感染奥密克戎病毒的非洲绿猴肾细胞。左图为未感染奥密克戎病毒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中图为感染奥密克戎病毒24小时后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右图为感染奥密克戎病毒48小时后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 (视觉中国/图)
截至2022年5月21日,新冠病毒在全球感染人数已超过5.2亿,死亡人数也超过627万。5月12日,朝鲜首次报道新冠病毒病例,预计感染人数已超过朝鲜总人口的10%。自2021年底以来,中国多地也因为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反复暴发疫情,导致疫情防控形势复杂而严峻。5月中旬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上的最新研究显示,正是因为新冠病毒不断发生变异,且主流变异株如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减弱,传染性变强,致使疫情防控难度加大。
在学术界,一般根据基因突变的遗传关系来确定病毒的系统发育谱系,然后根据系统发育谱系给病毒变异株命名,如在2020年10-12月首先在英国发现的B.1.1.7变异株,在南非发现的B.1.351变异株,在巴西发现的P.1变异株,以及在印度发现的B.1.617变异株。由于字母加数字的命名法难以记忆,媒体往往喜欢用地名替代这种科学命名法,但是这势必容易造成对所涉国家或地区的误解和歧视。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决定用希腊字母对这些病毒变异株进行通俗命名,比如将B.1.1.7、B.1.351、P.1和B.1.617.2变异株分别命名为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和德尔塔(Delta),之后出现的变异株均按这种命名法。
相对而言,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能力更强,超过了以往所有的变异株。截至2022年3月31日,奥密克戎变异株已在188个国家被发现,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变异株,占2022年2月23日至3月24日提交序列的99.7%。2022年1月,全球 健康 专家、美国华盛顿大学克里斯多夫·默里(Christopher Murray)教授在《柳叶刀》杂志撰文预测,奥密克戎变异株将感染全球超过50%的人口。在2021年12月中旬登陆中国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在中国多地引发较大规模的疫情,其中上海感染者累计已超过60万人。
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重症率、住院率、入住ICU率、死亡率、住院时间等均大幅降低或减少。相反,奥密克戎变异株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则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患者表现出比感染早期变异株的患者更轻微的症状。
除了临床观察结果之外,为了进一步研究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科学家一般选择体外细胞培养和动物试验进行。
2022年1月,《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香港大学和海南医科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利用人类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试验观察到,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复制效率比新冠病毒原始毒株降低3.4~4.2倍,相应地,阿尔法、贝塔和德尔塔变异株复制效率与原始毒株相当或更高。研究人员观察到,在细胞中检测到的传染性病毒滴度方面,奥密克戎变异株比原始毒株降低100~500倍。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进行了转基因小鼠攻毒试验,该转基因小鼠表达了人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这是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受体。鼻内攻毒试验显示,与原始毒株和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小鼠体内鼻细胞和肺上皮细胞的复制效率同样大幅降低。从小鼠感染后的症状来看,与原始毒株和其他常见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小鼠体重减轻幅度显着减少,发病时间明显推迟,存活率大幅提高。
在同一天,《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的着名病毒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河冈义裕(Yoshihiro Kawaoka)团队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1.1.529)致病性减弱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与香港大学的研究类似,河冈义裕团队利用表达人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转基因小鼠和仓鼠作为动物模型。结果显示,与贝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后实验动物体重减轻幅度很小,鼻甲和肺部的病毒复制水平和可传染性病毒滴度都大幅降低,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显着变弱。
2022年5月16日,河冈义裕团队再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同样采用表达人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转基因小鼠和仓鼠作为动物模型,这次重点评估了奥密克戎三个子变异株特别是BA.2的致病性和传染性。无论是转基因小鼠还是仓鼠,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之后,实验动物的肺脏或鼻甲病毒滴度和病毒载量均显着降低。具体来说,BA.2和BA.1的致病性和传染性相当,但是它们的致病性都显着低于原始毒株,这项研究也是首次在体内证实BA.2子变异株的致病性显着低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
研究人员还评价了已批准上市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单克隆抗体和口服抗病毒药物对BA.2的治疗效果,其中一些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BA.2在仓鼠肺部的复制,而他们之前的研究显示这些抗体对BA.1基本无效;另外,三种抗病毒口服药均能有效抑制BA.2在仓鼠肺部的复制,而且有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的S-217622抗病毒药物还能抑制BA.2在鼻细胞中的复制,有望成为另一款疗效显着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
如果说致病性变弱勉强算一个好消息的话,那么传染性变强则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带给人类的一个坏消息。有研究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基础繁殖数(R0)可达8-10,是德尔塔变异株的2-3倍,仅次于传染性极强的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和水痘。致病性变弱无疑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变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为病毒感染留出了大量的时间,也让疫情防控难度大幅增加。除此之外,奥密克戎变异株依靠基因突变获得了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无论是疫苗接种还是感染病毒获得的免疫防线,奥密克戎变异株都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据丹麦一项涉及近1.2万个家庭的研究显示,在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性是德尔塔变异株的2.6-3.7倍,而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两种变异株之间的传染性没有显着差异,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比德尔塔变异株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潜在再感染率大约是德尔塔变异株的10倍。据2022年5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涉及360万名南非新冠感染者的监测研究显示,相对于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再感染风险显着增加,其中近84%的三次或更多次再感染风险是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
奥密克戎变异株超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主要体现在能躲避各类中和抗体的攻击。据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等研究机构2022年2月发表在《细胞》杂志的研究论文显示,接受三剂疫苗的接种者或新冠康复者血清的中和抗体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作用大幅减弱,这些康复者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原始毒株、阿尔法变异株、贝塔变异株、伽玛变异株或德尔塔变异株。不过,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的康复者血清中的中和抗体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滴度仍然较为可观。
相对而言,接种第三剂疫苗的中和抗体滴度可比接种第二剂后的提高30倍以上,说明加强免疫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有效。早期数据表明,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两次疫苗接种只能提供30%至40%的感染保护和约70%的住院保护,而第三剂疫苗加强免疫则可将抗感染的有效性提高到75%左右,重症保护率则可提高到88%。因此,加强接种仍然是对付新冠病毒新变异株的有效方法。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汤波
㈥ 坐飞机容易被病毒传染吗
疫情之下,许多人都避免搭飞机。毕竟跟不认识的陌生人一起挤在窄小的机舱内数小时,并不是件舒服的事。但是根据专家研究,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在飞机上感染Covic-19的概率其实比想象中都还要低。
为何搭飞机其实遭受感染的概率相对低?有一个解释是因为其实机舱内部每两到三分钟就会替换干净的空气,并且大部分的微粒都会经过过滤。同时,现在搭机的防疫措施进行的相当严格,乘客以及机组人员都被要求要戴口罩,上机前也得先测量体温,并且进行手部消毒。
从今年七月开始,凯达航空成为全世界第一间航空公司强制要求乘客佩戴[脸部防护罩]才可登机的航空公司。这个防护罩免费由航空公司提供,强制全部经济舱的旅客都要配戴,但商务舱的旅客则只是建议配戴,原因是商务舱的旅客人数比较少,个人空间也比较大。
然而,巴内特教授也承认,在疫苗发明以前,大部分的人还是对于坐飞机感到恐惧。72岁的他也承认现阶段他也不敢搭飞机,因为[老人]与[男性],似乎是感染病毒的高危险群。
㈦ 传播对疫情的影响
外媒分析:病毒“超级传播者”对疫情影响为何如此重大?
新华社客户端
2020-02-14 10:04新华社客户端官方帐号
关注
原标题:外媒分析:病毒“超级传播者”对疫情影响为何如此重大?
参考消息网2月14日报道阿根廷《民族报》网站2月11日刊文分析了关于新冠病毒疫情中的“超级传播者”的两个问题:谁是这次疫情中的“超级传播者”?他们在这次疫情中为何如此重要?现将文章摘编如下:
“超级传播者”,也就是一人将病毒传染给多人的患者,是以往几乎每次传染病疫情暴发中都会出现的特征。
虽然成为“超级传播者”并不是这些人的错,但他们对病毒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在这次从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超级传播者”的案例。
例如,在新加坡感染该病毒的英国人史蒂夫·沃尔什,与同期在法国阿尔卑斯山区度假的另外11人的感染有关。有5名感染者在英国,5名在法国,还有一名在西班牙马略卡。
沃尔什11日表示,他已经完全康复,但他和他的家人仍然处于隔离状态。
什么是“超级传播者”?
这是一个没有严格科学定义的术语。通常来说,如果一个病人传染的病例数比一般情况多出许多,那这个人就会被称为“超级传播者”。
平均而言,每名新冠病毒感染者会传染两到三个人。
但这仅仅是一个平均数。有的患者不会传染任何人,而有的患者会传染许多人。
“超级传播”事件规模会有多大?
通常规模较大。而且这种事件对疫情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2015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期间,曾出现过一家医院中的一名病人传染82人的情况。引发MERS的冠状病毒与此次的新冠病毒有相关性。
在西非暴发的埃博拉疫情中,61%的确诊病例是被3%的患者传染的。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纳萨莉·麦克德莫特博士说:“2014年6月的一场葬礼就曾导致超过100个新传播链的出现。”
为什么有些人会传染更多人?
有些人只是由于工作或住所位置的原因,才会跟更多人接触。这意味着无论他们自己是否有症状,都可以将这种疾病传播到更多地方。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专家约翰·埃德蒙兹说:“儿童很容易成为病毒传播者,因此关闭学校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爱丁堡大学的马克·伍尔豪斯教授说:“曾有一段时间,艾滋病病毒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性工作者传播扩散的。”
还有其他一些“超级传播者”会从体内释放出异常大量的病毒,因此与他们接触的任何人都更有可能被感染。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期间,收治重症患者的多家医院曾成为“超级传播”事件的中心,因为通常病情最严重的病人传染能力也会最强,而他们会接触许多医护工作者。
“超级传播者”会如何改变疫情?
埃德蒙兹说,在每次疫情的初始阶段,“超级传播者”都会发挥重要影响。
包括这次的新冠病毒在内,许多新传染病都被怀疑或认定来自动物。
在病毒侵入第一个病人体内之后,这种疾病可能会消退一段时间,直到随后引起大规模暴发。但如果病毒可以迅速找到进入“超级传播者”体内的途径,那么疫情暴发速度会大大加快。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同一种病毒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播。
麦克德莫特说:“如果在较小范围内有多名‘超级传播者’出现,该地区的疫情将会更难控制。”
如果出现“超级传播者”,还能怎样阻止新冠病毒扩散?
新冠病毒疫情中出现“超级传播者”并不令人意外,也不会促使对疾病的防控方式进行重大调整。
目前的方法完全依赖于确定具体病例,并尽快寻找与他们有过接触的所有人员。
伍尔豪斯教授说:“这使‘超级传播者’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谁也承担不起漏掉‘超级传播者’的风险。”
疫情是“超级传播者”的错吗?
从历史上看,大规模疫情暴发时,“超级传播者”通常都会被妖魔化。
例如,历史上着名的“伤寒玛丽”——爱尔兰厨师玛丽·马伦(1869-1938),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传播了伤寒,最终被流放并强制隔离数十年。
但实际上,这不是患者的错。
麦克德莫特说:“我们应该在相关用语上多加注意。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传染是在他们本身没有错误行为的时候发生的。”
㈧ 克隆~~~克隆的基本资料!!!
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通常的有性生殖是由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结合发育成胚胎,经妊娠后产出新的个体。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这种以单细胞培养出来的克隆动物,具有与单细胞供体完全相同的特征,是单细胞供体的“复制品”。英国英格兰科学家和美国俄勒冈科学家先后培养出了“克隆羊”和“克隆猴”。克隆技术的成功,被人们称为“历史性的事件,科学的创举”。有人甚至认为,克隆技术可以同当年原子弹的问世相提并论。
克隆技术可以用来生产“克隆人”,可以用来“复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对人类来说,克隆技术是悲是喜,是祸是福?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一分为二的。克隆技术也是这样。如果克隆技术被用于“复制”像希特勒之类的战争狂人,那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呢?即使是用于“复制”普通的人,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果把克隆技术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将会使优良牲畜品种的培育与繁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若将克隆技术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就极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顽疾。克隆技术犹如原子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剑柄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应该采取联合行动,避免“克隆人”的出现,使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社会。
——《素质教育新学案》
克隆技术的危害?
...尽管如此,克隆技术的巨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促使科学家们加快了研究的步伐,从而使动物克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入一个高潮。 ... ...这些成果说明克隆技术有可能成为保护和拯救濒危动物的一条新途径。 四、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 克隆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应...
寒冰163 - 2005-12-7 19:38 - 最佳回答者: 十字军刀客 - 教育/科学 > 自然科学
克隆技术是怎么回事?
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通常的有性生殖是由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结合发育成胚胎,经妊娠后产出新的个体。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
sfn123 - 2005-12-19 17:52 - 最佳回答者: 272928861ml - 教育/科学
克隆技术有关资料
...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植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的设想是由德国胚胎学家于1938年首次提 出的,1952年,科学家首先用青蛙开展克隆实验,之后不断有人利用各种动物进行克隆技术研究。由于该项技术几乎没有取得进展,研究...
jywjyw333 - 2006-3-5 13:42 - 最佳回答者: leijunyu -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我国的克隆技术是世界前列吗?
... 动物克隆技术被生物科学家誉为“生物原子弹”,各国都在竞相发展。动物克隆技术分胚胎克隆和体细胞克隆。相比而言,体细胞克隆...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克隆技术科研群体,在1990年就掌握了胚胎克隆技术,繁育出世界首批克隆山羊。1995年又利用胚胎克隆技术,...
仙人指3 - 2005-9-21 13:01 - 最佳回答者: 我字不帅 - 教育/科学 > 自然科学
以现在的克隆技术能把一个死去的人克隆出来吗????
只有有这个人的活细胞。提取这个细胞的DNA,然后通过RNA复制出千千万万个细胞。以现在的克隆技术是可以做到的。以前这个人某处... ...目前的克隆技术,只能克隆生命的肉体而已,并不能克隆生命的“灵魂”。也就是说,克隆出来的人无感情,以前学过的东西、遇过的...
shundechaoren - 2006-2-20 18:10 - 最佳回答者: kingkongs - 教育/科学 > 自然科学
克隆技术和第一只克隆羊的情况
...它的诞生被视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它引发了全世界科学家研究克隆技术的热潮,也导致了大量技术和伦理方面的争论。 ... ...当时,曾领导克隆多利的研究的伊恩·威尔穆特教授曾表示,多利患有关节炎可能意味着克隆技术“效率低”,需要进一步研究。(完) ...
5072159 - 2005-10-9 20:36 - 最佳回答者: 晋山河 - 社会/文化
克隆技术是什么东西
克隆技术其实就是从动物A上拿一个细胞,取出细胞核!再到同种动物B的身上拿一个细胞,去掉细胞核!把取出来的细胞核放到另一个去掉细胞核的细胞中!再把它放到同种动物母体C的子宫中!这样将C将会生出一个和A一模一样的动物来!还有就是直接拿一种动物的细胞...
wasong - 2005-10-7 16:18 - 最佳回答者: 紫色残云 - 教育/科学 > 入学信息
能不能用克隆技术增加大熊猫的数量?为什么?
...而克隆技术则不能增加大熊猫的进化过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动物园、四川大熊猫繁育中心、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繁育中心等几个地方都比较成功地繁殖了大熊猫;而在秦岭650平方公里的地方,大约150只大熊猫在13年的时间内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
小小花生 - 2005-12-28 21:42 - 最佳回答者: 我是张楚 - 教育/科学 > 自然科学
克隆技术会在生活中应用吗?为什么?
看运用在什么地方因为现在的克隆技术还不是很发达,掌握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容易出些差错。如果运用得好的话,可以运用到人体重要器官的移植以及对稀有动物的繁衍但对人的克隆还在争论中,因为这样不利于人的辨认与管理。容易出现政治问题
409257127 - 2005-11-4 20:39 - 最佳回答者:匿名 - 教育/科学 > 自然科学
法律更有利于控制克隆技术的恶性发展
不是法律有利于干吗,而是制定相应规制的法律更有利于控制克隆技术恶性发展。
克隆”是从英文“clone”音译而来,在生物学领域有3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1.在分子水平,克隆一般指DNA克隆(也叫分子克隆)。含义是将某一特定DNA片断通过重组DNA技术插入到一个载体(如质粒和病毒等)中,然后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所得到的大量完全相同的该DNA片断的“群体”。
2.在细胞水平,克隆实质由一个单一的共同祖先细胞分裂所形成的一个细胞群体。其中每个细胞的基因都相同。比如,使一个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液中分裂若干代所形成的一个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细胞集体即为一个细胞克隆。又如,在脊椎动物体内,当有外源物(如细菌或病毒)侵入时,会通过免疫反应产生特异的识别抗体。产生某一特定抗体的所有浆细胞都是由一个B细胞分裂而成,这样的一个浆细胞群体也是一个细胞克隆。细胞克隆是一种低级的生殖方式-无性繁殖,即不经过两性结合,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生物进化的层次越低,越有可能采取这种繁殖方式。
3.在个体水平,克隆是指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比如,两个同卵双胞胎即为一个克隆!因为他(她)们来自同一个卵细胞,所以遗传背景完全一样。按此定义,“多利”并不能说成是一个克隆!因为“多利”只是孤单的一个。只有当那些英国胚胎学家能将两个以上完全相同的细胞核移植到两个以上完全相同的去核卵细胞中,得到两个以上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多利”时才能用克隆这个词来描述。所以在那篇发表于1997年2月出版在《Nature》杂志上的轰动性论文中,作者并没有把“多利”说成是一个克隆。
另外,克隆也可以做动词用,意思是指获得以上所言DNA、细胞或个体群体的过程。
二、克隆技术
1.DNA克隆
现在进行DNA克隆的方法多种多样,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未按比例)
可见,这样得到的DNA可以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很多方面,包括对特异DNA的碱基顺序的分析和处理,以及生物技术工业中有价值蛋白质的大量生产等等。
2.生物个体的克隆
(1)植物个体的克隆
在20世纪50年代,植物学家用胡萝卜为模型材料,研究了分化的植物细胞中遗传物质是否丢失问题,他们惊奇地发现,从一个单一已经高度分化的胡萝卜细胞
可以发育形成一棵完整的植株!由此,他们认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从一棵胡萝卜中的两个以上的体细胞发育而成的胡萝卜群体的遗传背景完全一样,故为一个克隆。如此的植物的克隆过程是一个完全的无性繁殖过程!
(2)动物个体的克隆
① “多利”的诞生
1997年2月27日英国爱丁堡罗斯林(Roslin)研究所的伊恩·维尔莫特科学研究小组向世界宣布,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绵羊“多利”(Dolly)诞生,这一消息立刻轰动了全世界。
“多莉”的产生与三只母羊有关。一只是怀孕三个月的芬兰多塞特母绵羊,两只是苏格兰黑面母绵羊。芬兰多塞特母绵羊提供了全套遗传信息,即提供了细胞核(称之为供体);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提供无细胞核的卵细胞;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提供羊胚胎的发育环境——子宫,是“多莉”羊的“生”母。其整个克隆过程简述如下:
从芬兰多塞特母绵羊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将其放入低浓度的营养培养液中,细胞逐渐停止了分裂,此细胞称之为供体细胞;给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并立即将其细胞核除去,留下一个无核的卵细胞,此细胞称之为受体细胞;利用电脉冲的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发生融合,最后形成了融合细胞,由于电脉冲还可以产生类似于自然受精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使融合细胞也能象受精卵一样进行细胞分裂、分化,从而形成胚胎细胞;将胚胎细胞转移到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的子宫内,胚胎细胞进一步分化和发育,最后形成一只小绵羊。出生的“多莉”小绵羊与多塞特母绵羊具有完全相同的外貌。
一年以后,另一组科学家报道了将小鼠卵丘细胞(围绕在卵母细胞外周的高度分化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得到20多只发育完全的小鼠。如呆“多利”因为只有一只,还不够叫做克隆羊的话,这些小鼠
就是名副其实的克隆鼠了。
② 通过细胞核移植克隆小鼠的基本过程
在本实验中,卵丘细胞是经如下过程得到的:通过连续几次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使雌鼠诱导成高产卵量状态。然后从雌鼠输卵管中收集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的复合体。经透明质酸处理使卵丘细胞散开。选择直径为10-12微米的卵丘细胞用作细胞核供体(前期实验表明,若用直径更小或更大的卵丘细胞的细胞核,经过细胞核移植的卵母细胞很少发育到8细胞期)。所选择的卵丘细胞保持在一定的溶液环境中,在3小时内进行细胞核移植(与此不同的是,在获得“多利”时用作细胞核供体的乳腺细胞先在培养液中传代了3-6次)
卵母细胞(一般处于减数分裂中期 II )通过与上面描述类似的方法,从不同种的雌鼠中收集。在显微镜下小心地用直径大约7微米的细管取出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尽量不取出细胞质。同样小心取出卵丘细胞的细胞核,也尽量去除所带的细胞质(通过使取出的细胞核在玻璃管中往复运动数次,以去除所带的少量的细胞质)。在细胞核被取出后5分钟之内,直接注射到已经去除了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进行了细胞核移植的卵母细胞先放在一种特制的溶液中1-6小时,然后加入二价的锶离子(Sr2+)和细胞分裂抑素B。前者使卵母细胞激活,后者抑制极体的形成和染色体的排除。再取出处理过的卵母细胞,放在没有锶和细胞分裂抑素B的特制的溶液中使细胞分裂形成胚胎。
不同阶段的胚胎(从2细胞期到胚泡期)被分别植入几天前与已经结扎雄鼠交配过的假孕母鼠的输卵管或子宫中发育。发育完全的胎儿鼠在大约19天后通过手术取出。
目前胚胎细胞核移植克隆的动物有小鼠、兔、山羊、绵羊、猪、牛和猴子等。在中国,除猴子以外,其他克隆动物都有,也能连续核移植克隆山羊,该技术比胚胎分割技术更进一步,将克隆出更多的动物。因胚胎分割次数越多,每份细胞越少,发育成的个体的能力越差。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的动物只有一个,就是“多利”羊。
三、克隆技术的福音
1. 克隆技术与遗传育种
在农业方面,人们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在这方面我国已迈入世界最先进的前列。
2. 克隆技术与濒危生物保护
克隆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3. 克隆技术与医学
在当代,医生几乎能在所有人类器官和组织上施行移植手术。但就科学技术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仍是最为头痛的事。排斥反应的原因是组织不配型导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给“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则绝对没有排斥反应之虑,因为二者基因相配,组织也相配。问题是,利用“克隆人”作为器官供体合不合乎人道?是否合法?经济是否合算?
克隆技术还可用来大量繁殖有价值的基因,例如,在医学方面,人们正是通过“克隆”技术生产出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病毒感染的干挠素,等等。
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通常的有性生殖是由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结合发育成胚胎,经妊娠后产出新的个体。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这种以单细胞培养出来的克隆动物,具有与单细胞供体完全相同的特征,是单细胞供体的“复制品”。英国英格兰科学家和美国俄勒冈科学家先后培养出了“克隆羊”和“克隆猴”。克隆技术的成功,被人们称为“历史性的事件,科学的创举”。有人甚至认为,克隆技术可以同当年原子弹的问世相提并论。
克隆技术可以用来生产“克隆人”,可以用来“复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对人类来说,克隆技术是悲是喜,是祸是福?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一分为二的。克隆技术也是这样。如果克隆技术被用于“复制”像希特勒之类的战争狂人,那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呢?即使是用于“复制”普通的人,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果把克隆技术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将会使优良牲畜品种的培育与繁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若将克隆技术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就极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顽疾。克隆技术犹如原子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剑柄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应该采取联合行动,避免“克隆人”的出现,使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社会。
克隆(clone)是指通过无性生殖而产生的遗传上均一的生物群,即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组成的一群细胞或者生物的个体。克隆在希腊语中是“小树枝叶”的意思,用以指无性增殖物。现在则指个体、细胞、基因等不同水平上的无性增殖物。(1)个体水平:在植物的无性增殖中,植物的发芽、插条等由同一个体通过无性生殖而增长的个体群均被视为克隆。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可使植物细胞培养发育成完全的个体(愈伤组织),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群,也被称为克隆;在动物的无性增殖中,典型的例子是采用核移植实验方法,把分化细胞的核移植到一个事先去核的蛙卵中,让其发育并得到克隆蛙。克隆动物具有均一遗传性质,在研究环境条件对发育、分化的影响以及药物的检测方面都是重要的实验材料。在哺乳动物中,由于细胞分化,核异质化的程度加剧,因此核移植尚无成功的例子。(2)细胞水平:由一个细胞经过有丝分裂生成的细胞群叫克隆。但如果培养细胞发生转化,则很容易引起染色体变异。(3)基因水平:利用基因重组操作技术,使特定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在细菌等宿主中进行增殖,有可能得到均匀的基因群。克隆基因在基因功能与精细结构的关系等基础研究及在有用物质的生产方面,均已得到应用。
在上述3种水平上,增殖并分离获得单一的克隆群称为克隆化。此时,克隆一词也可作为动词理解。克隆是重组DNA技术的核心部分。事实上,克隆技术现已被人们用来通过营养方式繁殖病毒等微生物和植物的纯种,从而保证了这些生物基因组的准确连续性。现在,克隆这个词还包括单个自主遗传因子的分离与保存。细胞生物的克隆只需要营养培养基,而基因的克隆则需要某种载体复制子、特定的寄主细胞和营养培养基。各种类型生物的克隆技术在生物工程中均有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