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大众化报刊的发展阶段
自1855年起,英国大众报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初创阶段、形成英国特色的大众化报刊阶段、当代报刊阶段。
1855年至19世纪末,是英国大众化报刊的初创阶段,这一时期内,英国的便士报全面兴起,作为这一时期大众化报刊的一个重要特点。
虽然这一时期内便士报全面兴起,但是很多便士报的初创者并没有注重新闻业务上的改进,无法适应新的读者群,因此在这个时期内,很多便士报也因此在竞争中被淘汰了。当然其中也有成功的例子,如斯雷(A·Sleiph)于1855年6月29日创办的《每日邮电报》。这份报纸在1855年9月17日转手给斯雷的债权人利维(J·Levy)后变为便士报,该报注重第一手新闻的采写,刊登特约作者的文章,注重以大众化的形式推出新闻和评论,迅速打开了销路,在1856年利维的儿子爱德华·利维·劳森(E·L·Lawson)接手报纸编务后,大胆采用美国的编辑方式,重视新闻标题的制作,聘请高水平的记者和作家参与报纸工作,扩大报道面,根据读者的特点采写新闻。到1888年,该报纸发行量到达30万份,成为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引。 知识税废除以后,内容较为严肃的报纸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失去了独霸报坛的地位。
1887年,《泰晤士报》因为连续报道了一个假信件,陷入新闻官司,声誉大减。1914年,该报正式改为便士报,由于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消息的社会需求大增而保持了30万份的较高发行量。1922年哈姆斯沃斯趋势,报纸又面临财政困难,主要股权转手于与沃尔特家族有血缘关系的阿斯特(H.Astor)。此后,在总编辑道森(G.Dawson)持续20年的主持下,该报继续保持了高雅风格。
与此同时,改为日报的《曼切斯特卫报》,1872年起,有斯科特(G.Scott)主持编务,一直维持着高雅而生动活泼的风格,与便士报有明显的不同,奠定了该报后来发展为全国性高级报纸的基础。
便士报风潮之后便是晚报的兴起,这也是英国报刊大众化过程中的一景。在众多新创办的晚报中,1888年有T·奥康瑙尔创办、与100年前英国第一家晚报同名的《明星和广告人晚报》是成功者的代表。它以美国的《世界报》为楷模,售价半便士,注意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在新闻业务方面。创刊号宣布:“革除过去报纸的陈腐形式,不再给冗长累赘的论题提供篇幅。”该报创下了当时创刊号发行14·26万份的世界纪录。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新闻工作者开始致力于将英国传统风格、美国大众报纸的风格与现实英国大众的兴趣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一批新的大众化报刊。经过报纸大众化的风潮的洗礼,各报刊逐渐确定了自己的读者对象和风格,形成在便士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大众报纸”,沿袭传统的严肃风格的所谓“高级报纸”两大类型。前者拥有巨大的发行量,格调相对低下,往往被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看不起;后者发行量一班保持在每年几十万份,但提供的信息较有参考价值,通常被视为国家的代表性报纸。
其中哈姆斯沃思(A·Harmsworth)于1896年5月4日创办的《每日邮报》、1900年由皮尔逊(C·Person)创办的《每日快报》以及1903年同样由哈姆斯沃思创办的《每日镜报》成为当杰出的代表,《每日邮报》提供全面而丰富的新闻,标题生动但不煽情,读者对象广泛,不仅包括下层大众,也涵盖中产阶级,创刊号新创39.72万份的当时世界纪录。《每日快报》将美国风格英国化,更加吸引年轻一代的读者。《每日镜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在创办的第二年改为半便士画报之后获得巨大成功,在1951年,发行量达到500万份,位居当时世界第一位。但与此同时,随着广播和电视的普及早前逐步发展的晚报在这一时期逐渐落寞下去了。
《每日电讯报》在劳森的主持下一度辉煌,1916年他去世后报纸走下坡路。1928年该报被贝瑞(Berry)兄弟购得。在哥哥W.贝瑞的主持下,对报纸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格调较过去庄重一些,开始脱离大众报纸的行列,演变成相对“高级”的报纸。
晚报进入20世纪后变得成熟起来,1928年几经合并,伦敦的晚报剩下三家,即《明星晚报》、《新闻晚报》和《旗帜晚报》。但随着广播和电视的普及,晚报逐渐退出英国新闻传播的舞台。1960年,《明星晚报》合并于《新闻晚报》,已经标志着晚报这种类型的大众报纸的衰落。1981年《新闻晚报》停刊,英国只剩下一家《旗帜晚报》了。1987年曾恢复出现过几家晚报,但均昙花一现。 在20世纪之后,为了满足新一代的读者群,富于视觉冲击和内容更加煽情的大众化报纸取得了成功。其中,于1843年创办的《世界新闻报》集中报道一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和黄色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视觉,成为当时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另外,1912年创办的《每日先驱报》(1964年改名为《太阳报》),在1969年由鲁伯特·默多克买下之后(他同年也买下了《世界新闻报》),成为面向下层公众的报纸,较多的报道下层民众的生活,社会新闻偏多,同时也有一些色情内容,此时的《太阳报》发行量达到400万份,成为当时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日报。这一时期的大众报纸打破了英国报纸的传统风格。新的大众报纸对英国传统的报纸风格冲击较大,也波及高级报纸原有的风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代英国读者兴趣和接受特点的变化。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读者群不会很快变化,原来的“三每”报依然保持着相当数量的读者。
B. 二战后法国的主要日报与二战后英国的日报比较,谈谈其特点
日报作为传统媒体的主流代表而具有重大意义,而二战之后,新闻控制审查机制为核心的国家公权力与私人媒体之间提倡的自由开放形成了一种矛盾,双方的合作与纷争在法国和英国中各有特色
英国的传媒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它的雅俗分明十分明显,尤其是报纸。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拿到的,在其他国家的情况也都类似,严肃的高级报纸发行量永远够不上大众报刊。我们也可以说,英国人再保守再尊重传统再高傲自负,也不影响其中部分受众选择庸俗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或者说在解释大众报刊发行量较严肃报刊更大的问题至上,英国的民族性格就没有说服力
法国的报刊在内的传媒从理论上说一贯奉行客观公正的心跳,在国家社会关系结构中不是完全独立自由的,它承担的角色是两可的
参考文献
刘可:《法、韩两国传媒业特点溯源之比较》
侯聿瑶:《法国文化产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以上资料来源杭州图书馆,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研究
C. 大众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是什么
廉价报纸也称为大众报纸,除了价格低廉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二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乃至几十万分。
三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四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D. 报纸有哪些特点
报纸的特点:
1、可随时阅读,不受时间限制,不会如电视或电台节目般错过指定时间报导的讯息;
2、互相传阅,读者人数可以是印刷数的几倍;
3、即使阅读或理解能力较低的人,亦可相应多耗时间, 吸收报章的讯息;
4、因特网崛起,网上版报纸的传阅力较传统印刷品报章强。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
“报纸”的英文一词(Newspaper)最早出现于1665年英国第一家报纸《牛津公报》上。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现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但是日报成为报纸的主角,是在18世纪以后。日报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业得以成熟,因为日报的连续出版,对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印刷技术、新闻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E. 报纸的特点
报纸的特点:
1、可随时阅读,不受时间限制,不会如电视或电台节目般错过指定时间报导的讯息;
2、互相传阅,读者人数可以是印刷数的几倍;
3、即使阅读或理解能力较低的人,亦可相应多耗时间, 吸收报章的讯息;
4、因特网崛起,网上版报纸的传阅力较传统印刷品报章强。
5、及时性
报纸区别于书刊的最主要特征,又称新闻性和时间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快就是报纸的价值所在。当天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在当天或次日的报纸上就能反映,有的新闻时差仅几小时而已。
6、信息量大,说明性强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
7、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人们从报纸上可以得知即将发生的事(预测)、正在发生的事(报道)、直到对最后结束的反馈信息(综述)、以及发生的事意味着什么(分析、评论)。
8、易保存、可重复
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5)英国大众报纸的特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有固定名称,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现代报纸每日出版一次,称为日刊。
或者每周出版一次,称为周刊。这种意义上的报纸只出现在现代社会,古代社会的“报纸”或不是纸质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连续发行,一定意义上也不是面向公众的。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
“报纸”的英文一词(Newspaper)最早出现于1665年英国第一家报纸《牛津公报》上。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现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但是日报成为报纸的主角,是在18世纪以后。
日报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业得以成熟,因为日报的连续出版,对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印刷技术、新闻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网络—报纸
F. 传播学专题之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含义特点)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和生产传播活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其一,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其二,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印刷技术以及电子传播技术的进步。
其三,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是受众。
其四,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也具有文化属性。
其五,大众传播是以传统媒体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其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 为什么它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由于大众传播是从事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传播的信息产业,由于它的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有直接关系,由于传播过程的特殊性赋予它的巨大社会影响,无论哪个国家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
最早对传播功能做出全面分析的是拉斯韦尔将传播功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监视功能
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起到了望哨的作用。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各部分组成网络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适应环境变化。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只有将前人的经验知识智慧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 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赖特的“四功能说”
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 中,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
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政治、经济、生活)的信息需要,在这里,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2解释与规定
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 “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价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件,社论或评论也都是有明确意图的说服或动员活动。“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3.社会化功能
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爱的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既是在家庭、学校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这个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是相对应的,也有学者将其称为教育功能。
4提供娱乐
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传播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观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人物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非尔德和默顿认为,这种地位赋子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逃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大众传播到来时代的标志
根据施拉姆的观点,大众传播诞生于15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标志是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施拉姆把它作为大众传播开始的标志。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并不确切,因为古登堡印刷虽然有重要意义,但真正意义的大众传播是在400年后的事,确切的说,近代传播到来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大众报纸的特点(廉价报纸) 以《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为标志
特点:
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或十几万份。
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广告的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电影电视广播在大众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电报
1837 年,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
1844年,美国开设了第一条电报线路。
此后,这种“闪电式的传播线路”迅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通信网络。
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电影
与电报不同,电影开始就是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的。电影的发展非常迅速,自1895年巴黎出现第家电影院以后,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由“一个新奇的玩意”进化成了种主要的大众娱乐形式。
电影虽然创造了新的大众文化,但它并没有进入一般人的家庭。
广播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人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广播是在无线电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军事通信和电波管理的需要,广播事业一开 始就处于各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1920年11月, 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获得了从事标准广播的第一张正式营业执照, 开始播放新闻、音乐、讲话,转播体育比赛实况等节目,这标志着商业广播的开始。到了40年代,美国的家庭收音机的普及率已经超过8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收音机越来越趋于小型化、便携化,价格越来越低廉,成为现代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便利媒介。
电视
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电视媒介的出现和发展。
在电视出现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拥有如此众多受众和普遍影响。电视的吸引力来自于它的媒介特性,集试听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 画面 声音 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电视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基于乐观主义的期待:
1)布莱士 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布莱士认为报刊具有三种功能
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功能 作为政治主张代言人的功能 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
2)塔尔德
塔尔德认为报刊最主要的贡献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在报刊出现以前,群体通常聚集于同一物理空间中,容易受到模仿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往往形成非理性行为。报纸的出现导致公众的诞生,他们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由理性有教养有知识的个人组成,能够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
3)库利
印刷意味着民主
基于悲观主义的期待
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满足于肤浅的表层信息,具有麻醉神经的负功能
人类传播中的所有革新都造成对时间偏倚的破坏,美国垄断加拿大纸张市场进而造成文化、知识垄断。空间偏倚媒介将导致帝国现象
G. 何谓大众报刊其主要特征与意义何在
大众化报刊(popular news paper)又名廉价报刊(cheap news paper),指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读者对象较政党报刊更大众化及售价低廉而得名。其基本含义就是面向大众出版的报刊,与面向小众的专业化报刊相对。其内容以大众普遍关心的内容为主,一般分为多个不同版块分别刊登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房产、美食、汽车、教育、数码等信息;专业性不强,内容一般浅显易懂,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价格一般不高,主要利润来源于广告。其价格一般定位于5 角至两元,依照版面多少和印刷精美程度而不同。价格策略是不求在零售或订阅价格上收回成本,以低廉的价格尽可能大的扩大发行量,然后再把大批的受众出售给广告商。现在有一些品种的大众化报刊实现了免费发放,这也是以尽量扩大发行,以换取广告为盈利手段。
H. 大众化报刊的主要特点
首先,几乎所有的大众化报纸,都没有例外地标榜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这与政党报刊公开表明党性原则绝然不同。在自由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资产阶级报刊自以为代表着真理与正义,作为阶级力量的代表,它们毫不讳言自己的阶级特性。为了阶级的根本利益,为了阶级内某一集团的根本利益,它们甘愿作为资产阶级政党的宣传工具。出于宣传的目的,政党报刊主要是讨论政治问题,攻击甚至是谩骂对方,客观报道不是它的任务。大众化报纸则不同,其读者队伍明显地超越了政党报刊读者的阶级界限。在这种情况下,标榜党性,不仅无益于扩大发行,甚至会赶走已有的读者。何况,政党报纸标榜党性的另一目的——取得政党的财政援助——在此时已由于经济上的自立变得毫无意义了。所以大众化报刊普遍采取了超党派的独立立场。
其次,大众化报刊都维持了经济上的独立。在此之前,几乎所有国家的报人们一直在为经营的困难而苦恼。在更多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生存,报刊不得不出卖自己的立场,以此为条件,接受政府、政党或某些利益集团的津贴。“英国报业之父”且尼尔·迪福、大名鼎鼎的《泰晤士报》都未能例外。19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给报纸增加了大量的具有购读能力的读者;与此同时,出于拓展市场的需要,新兴的工商资产阶级大大地增加了广告开支。报纸的收入空前地增加,发行与广告成了支撑大众化报纸的两大支柱。由此,报纸也从赔钱的政治事业变成了赚钱的盈利企业。经济上的自立,为政治上的独立创造了条件。
其三,与政党报刊相比,大众化报纸大大地拓展了报道领域,尤其是重视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这显然是为了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的需要。他们固然关心政治,但是其关心程度远不及上层社会的读者。这也是政党报刊何以重视评论、政论,以政治报道为主的原因。
其四,由于是面向社会中下层读者,大众化报刊都显得很通俗,平易近人。在文字上,损弃深奥典雅的书面语言,而以口语为主;不用充满陈腐气息的古代语言,而以现代语言为主。这方面,日本的小报做得很出色。在版面编排上,使用多行标题,大量采用图片,使报纸摆脱了过去庄重、呆板、严肃的传统,而显得醒目、生动,富有变化的活力。在内容上,还大量地刊用非新闻性题材,如刊登诗词、连载小说、知识小品等。
其五,大众化报刊的定价远比政党报刊低廉。这正是大众化报刊得以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前,面向上流社会的政党报刊的订价,是远非下层民间所能承受的。英国知识税废除前,每份报纸售价5便士,相当于后来《每日电讯报》的5倍。美国大众化报纸问世前,普通报纸每份售价3美分,为此后大众化报纸的3倍。日本的大报每份售50至70钱,而小报每份仅20钱。报纸的廉价化,使得下层民众都有能力购买,从而在根本的意义上拓展了报业的生存空间。
最后, 在经营管理方面,与政党报刊的政党全权负责不同,大众化报刊实行企业化管理,商业经营,广告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I. 英国和美国的大众化报纸有什么不同
美国的大众化报刊
从美国独立至19世纪初期,经过联邦党人与共和党人的反复较量,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终于最终确立下来。在稍晚些时,工业革命又开始在美国出现,城市发展,工人数量激增,工商资本家也感到有必要寻找一种能在更大范围内诉诸消费者的广告媒介。所有这一切条件,美国比欧洲诸国都提前具备了。这样,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大众化便士报(一分钱报)。 美国第一张成功的便士报,是由本杰明·戴(1810—1889年)于1833年9月3日创刊的《太阳报》。虽然在《太阳报》之前,美国已有数家便士报,但它一出现便成了大众化报纸成功的典范。它每份售价一分钱,并且首创街头出售。作为一家仅有4页的小型报纸,其报道内容主要为当地发生的事件与暴力新闻,其取材大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琐事,但是读起来极有趣味。《太阳报》以其特有的风格和低廉的价格,深受读者的欢迎。 《太阳报》的成功,使得短时间内,美国各地出现了许多效法者。其中影响最大者,当推詹姆士·戈登·贝内特(1795—1872年)于1835年5月创办的《纽约先驱报》。贝内特仿效《太阳报》的作法,采用耸人听闻的题材,并加上自己的花招;在犯罪新闻的报道方面,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为了战胜《太阳报》,贝内特一方面扩大报道领域,创办富有特色的金融专业,报道金融市场、货币交易和证券行情,以吸引商业阶级读者;另方面,他还提出了“人道主义”、“改良社会”的口号,大肆攻击政客、议员和教会,以造成耸动性效果。 如果说,《太阳报》和《纽约先驱报》等大众化便士报的犯罪新闻与煽情宣传,使得它们还够不上称为一个负责的报纸,那么,霍勒斯·格里利(1811—1872年)创办的《纽约论坛报》,则以其高尚的理想、客观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代表着便士报的最高典范。它的创刊、发展,标志着美国大众化报刊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法国的大众化报刊
英国的大众化报刊
英国虽然在历史上最早完成了资产阶级苏命,但是由于这场革命的不彻底性,一些封建传统尤其是封建君主控制言论的手段,又为那些曾经高呼自由的新的当权阶层所继承。到19世纪初,尽管工业革命已席卷了整个英国,工商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英国报业非但末承其惠,反而还在知识税的重压下,苟延残喘。随着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和劳动者阶级的呼声不断增长,英国的知识税最终于1861年废除。至此,英国报刊头上的重压解除,一时间,大众化廉价报刊纷纷出现。《每日电讯报》成为英国第一家成功的大众化便士报。
J. 英国的"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有何特点
高级报纸的特点是:篇幅较多,报价较高,版面严谨,内容庄重严肃,极少有煽情新闻,以国内外新闻报道和评论为主,报道体裁多为解释性报道。其核心读者群是政界经济界以及中高级知识分子。这类报纸发行量稳定,广告来源也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
大众报纸的特点是:篇幅较少,报价较低,版面夸张、泼辣。主要内容是黄色新闻和娱乐材料,发行量非常高。读者大部分是工人,其次是小资产阶级、职员和城市平民。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的两极分化在战后越发严重。美国新闻学者约翰·蒂贝尔说,英国出版了一些世界上最好的报纸和最坏的报纸。电视的冲击使大众报纸销路大减,高级报纸以国际国内新闻报道、解释、评论的权威性取胜,还能基本维持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