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经济部门和德国有什么不同

英国经济部门和德国有什么不同

发布时间:2022-12-20 05:21:25

①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四国经济特征以及异同点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项目)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 国家元首 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广泛的实权 国王,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和议会、政府关系 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首相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首相可解散议会。议会也可辞去首相,二者相互制约 议会 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无实权)是立法机构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权力的中心 相同点 政体相同,都为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比较表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不同点 政 体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 国王;世袭;终身制 总统;间接选举;有任期 国家元首地位 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军权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首相提名,国王任命 总统提名经参议院通过任命 国家元首、议会、政府关系 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元首负责。首相可解散议会。议会也可辞去首相,二者相互制约 政府(内阁)对总统负责,内阁、总统不对议会负责。行政与立法地位平等,相互制约与监督 相同点 理论原则与经济基础 三权分立;私有制 国家性质(国体) 资产阶级专政 司法 独立 法国总统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项目) 法国总统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 政 体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 皇帝世袭,终身制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议会产生方式 法国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联邦议会由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组成,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 国家元首、议会、 政府关系 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总统对议会负责; 总统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德国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 帝国宰相(内阁首脑)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 相同点 1、都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体制 2、国会由两院组成,下院由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 3、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力,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英、美、法、德四国的国家政权组织体系表 项目 国别 政治体制 行政权 立法权 司法权 军权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及产生方式 权力中心 英国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内阁 议会下院 上院 议会 国王 首相。国王任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议会 美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 国会 联邦法院 总统 总统 总统。选民间接选举 总统 法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 议会 总统 总统 总统。议会选举产生 议会 德国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皇帝 名归帝国议会,实在皇帝 皇帝 皇帝 宰相。皇帝任命 皇帝 资产阶级代议制 核心 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本质 资产阶级力图通过立法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到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特征 1、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形成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
过程 最早产生在英国,后被欧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主要模式 英国议会君主立宪制、美国与法国总统共和制、德国二元君主立宪制 进步性 1、议员经选举产生,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并实行多数原则,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决策的科学性。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否定 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利于健全法制和保障人权 3、实行政党政治,进行议会斗争,缓和了资产阶级内部矛盾,有利于避免暴力,维护社会稳定 4、有利于无产阶级进行合法斗争,维护自身利益 5、扩展到亚洲和世界其它地区,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人类社会的民主政治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它对于人类世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局限性 1、行政权日益扩张 2、司法机关侵犯立法权 3、仍然是代表一定利益集团的利益

② 英国和德国的不同发展特征

英国的发展道路:渐进式

英国财相布朗最近声称,工党执政的九年是英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九年,这在英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目前,英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为2.5%,通货膨胀率仅为2%。作者在英国的调研和讲学的岁月里,英国近年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给作者和不少人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英国何以能做到这一点呢?不少有识之士都在探索这个问题,难怪世人对英国发展道路表现了那么浓厚的兴趣。
和平革命影响三百年
什么是英国发展道路的特征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要说清楚这一点,还得先把我们的视线拉回到三百多年前英国发生的“光荣革命”。学过世界史的朋友都知道,在1688到1689年之间在英国发生了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正是通过这场斗争,英国终于实现了对王权的限制,树立了议会至上的权威,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事实上,这是一场取消专制的极为深刻的革命,然而它又是以渐进的方式通过和平手段而非采用暴力实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之“光荣革命”的缘故。“光荣”的意义就在于可以用和平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必诉诸暴力;可以用渐进方式达到的目的,就无需采取激进手段。
这场光荣革命的意义是极为深刻的。它绝不仅只是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而更是为此后英国三百多年来的发展提供了和平渐进变革的模式,使得从此英国社会始终得以在和平的环境中稳步前进。这个作用对英国此后的平稳发展和对世界的启示都是十分重大的。
懂得妥协稳步前进
英国这个民族最不喜欢走极端,所以在这个国家没有法西斯这种极端主义生长的土壤;在解决尖锐的矛盾中,它不追求用一方大胜,另方惨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使胜负多寡不一,也以各有所得为宜。
英国人懂得妥协,认为变革与保守原本是跑在不同轨道上的两股力量,他们最终可以在一个特定的利益融合点上统一起来,矛盾双方彼此都做出理智的让步,避免事态走向极端,从而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逐步地实现变革的目的。英国人相信过时的传统中也会保有好的东西,所以他们不喜欢那种激进的砸烂的做法,认为这样会把哪怕是残存的好东西也破坏掉。英国人不喜欢沿着抵抗力大的方向走,一遇到这种状况每每迂回而行。英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智库费边社的着名思想家韦伯夫妇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中用明白无误的语言说:那样会使得“不只是旧秩序的弊端,而且连同它的物质的、知识的、道德的成就均将丧失殆尽。”在英国人看来,在前进道路上不乏许多大路障,能绕过去的,还是绕过去好,不要硬拚以节省自身力量的消耗。
英国人搞改革非常重视稳步前进,他们骨子里似乎有一种不怕慢只怕站的思想,做什么事都讲究循序渐进,有时甚至会令外人感到是否呆板了一点。然而英国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该做的工作都做了,该改革的也改革了,从而向历史交出了自己合格的卷子,什么也没有拉下!这一点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的大思想家葛德文已说过:“不要给得太快,也不要给得太多,但要不断地给我们一些东西。”
温和改革注重双赢
现今,英国也在不断地改革,它的改革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不论是政权改革,市场机制改革、公共事业改革,无不采取渐进模式。为了让读者对英国改革的渐进模式有更深切的感受,这里我们不妨以高教改革为例加以阐明。
大家知道,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英国要想建成“新英国”,就必须在大力培养优秀人才上下功夫。怪不得贝理雅对教育改革高度重视,而就中对如何培养高级人才尤为关注。英国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加速培养高级人才,迫切需要大量资金,以增加高教投入,扩大受教育面,改善大学教师待遇以及解决师资短缺等问题。你看,一方面是高教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无力额外拨款,而增加税款显然又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个矛盾呢?
英国工党政府苦思冥想,决定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推出一项适当增加本国学生费用的改革措施,规定从2006年学年起,英国各大学可按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讲授课程的内容,每年向学生征收不超过三千英镑的学费,但此项学费无需在就读期间缴纳,而由政府先行垫付,待学生毕业后在其年薪超过15,000英镑时再开始逐步偿还。而对那些工资待遇不佳,致使毕业25年后,仍无法全部还清债务的学生,其仍欠债务部分可予免还。英国经济学家曾为学生毕业后需要偿还的这笔学费做了一次框算,大部分学生可在毕业后的10-15年内还清债务。BBC的一项报告也指出,对于一个年薪18,000英镑的大学生来说,每星期的还债额不过5.19英镑,仅为两瓶啤酒的代价。
人们从这个改革方案中,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特点:(1)这一改革是温和的,它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支付能力。(2)它是渐进式的,当局为这一目标的实现绕过了难点,留足了时间。(3)它是双赢的。政府通过改革可以扩大受教育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便于完成政府提出的让更多社会成员受到更好的大学教育的目标;而学生也由于教师待遇的提高得以聆听更多优质教师的讲课,同时也因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日益充实而受益。
教育改革如此,其它领域的改革也都贯彻了渐进的精神,正是这种渐进的发展模式造就了近现代的英国,使这个岛国得以始终走在欧洲和世界的前列。你看,法治化、民主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这其中的哪一“化”,英国不是都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吗?

http://lw.taierman.com/Economic/guoji/21_51_12_902.html

现代德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并两次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灾难。尽管德国发展模式在政治方面的失败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对德国人始终能够在经济方面保持异乎寻常的活力,学者们普遍持一种赞赏的态度。德国人在基础理论,重工业,化学,精密仪器,以及军事武器制造方面的成就,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德国人为什么能够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期内,无论在何种体制下,都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经济活力?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析了以下几个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或许能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

一,以农业为依托的发展

工业化以前的德意志以农业为主,且处于分裂状态——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确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坏的阻碍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德国统一后便转化为推动工业化的巨大动力,德国社会中所有要求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占领了德国的政治舞台。其资本投资率在1850年前后估计只有5%,在1850-1860年间则增长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70年代则为12.5%。

不过,与英国相比,德国没有因为工业的发展而牺牲其农业。一旦如美国这样的国家其农产品开始威胁德国农业的基础——谷物市场时,德国政府便使用关税等方法对农业进行援助。虽然这种保护是由于物价引起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上涨才使用的,但它却使德国的农业能够在迅速工业化的时代从新的农业发展中获益,并能稳步地发展。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谷物和马铃薯的产量几乎增加了一倍。产量的增加部分地来自耕地面积的增加,但主要还是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结果。根据统计,1878-79年间的产量与1901-1910年间10年间的平均年产量进行比较,平均每公顷小麦的产量从1.35吨提高到1.86吨,黑麦从1.06吨提高到1.63吨,薯仔从7.11吨提高到13.51吨。

尽管农业部门在不断地吸收新技术以利于农业部门的现代化,但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人口流失问题依然产生了。如同其他工业化社会一样,农村生活逐渐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一场离开土地的大逃亡开始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这种变化的原因十分简单:城市需要劳动力,工资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自然向往令人愉快的城市生活环境。下表显示了这种人口变化的趋势:

各部门就业人口变化表;

年代 1882 1907 1925 1939 1950 1964
就业人口百分比
农业和林业 42.2 33.9 30.3 25.0 24.6 11.4
工业和手工业 35.6 39.9 42.3 40.8 42.7 48.3
商业、交通和服务业 22.2 26.2 27.4 34.2 32.7 40.3

当然,西方学者尚无法得出十分精确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从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工业和农业已经交换了它们在德国经济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而农业日益下降成为一个国民经济中的小伙伴。

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容克将自己的土地作为自己的财产并不断地扩大,但他们不再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是雇佣自由劳动力做工,这使得很多新技术有可能被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德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从1820年至1875年,小麦和黑麦的产量翻了一倍。 同时,德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下表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德国经济结构图:1850-1913。

各行业在国内生产所占的份额(马克) 各行业所雇佣的从业人口
1850/4 1870/4 1910/3 1849/58 1878/9 1910/13
农业 45.2 37.9 23.4 54.6 49.1 35.1
工矿业 21.4 31.7 44.6 25.2 29.1 37.9
运输 0.7 2.1 6.4 1.1 2.0 3.6
服务 30.0 25.0 20.5 19.1 19.8 23.6
住房 2.9 3.3 5.1
总计 9.6百万 15.7百万 45.6百万 15.1百万 19.4百万 30.2百万

德国工业中的传统行会势力强大,真正的职业自由在1869年后才开始出现,而德国的传统行会和手工匠的地位并未被替代,结果形成了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特点,即“双重经济”的特点。即便在1870年,手工匠人与产业技术工人的比例仍然是一比一。

因此,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未受到如同英国圈地运动那样的冲击,农业人口是逐步地离开土地,加入城市的就业大军的。同时,城市的工业构成也十分复杂,并非单一的现代工业经济。这种逐步演化,多种性质行业并存的现象,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保持了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德国人将自己传统的精细作风融进新的行业中。
二,以铁路建设为龙头的工业化进程

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逐渐形成后,从19世纪中期起,产生了一批大公司,它们是德国现代工业的标志,尽管德国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极快,其形成过程与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却没有什么不同。最初都是从纺织部门开始,因为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毛织业也慢慢采取了现代的模式,但其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转轨影响不大,主要是棉织业和丝织业在机械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业尽管落后,但也坚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现的大公司所取代。

与英国相比,德国的经济起步有十分明显的不同,英国在农村中劳动力解放是与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发生的,并为工业化所需要的市场购买力作好了准备。但德国的农业由于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率没有提高,因此农村群众的购买力也没有相应的增加。结果,在德国推动工业化的动力与英国相比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方向,即来自铁路建设方面,也就是来自工业本身。由于德意志关税同盟把德国大多数地区联合成了一个统一的销售区,鼓舞了国家和私人企业主进行必要的投资,开发这一地区的交通并将其联结起来,这样才能使它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资本雄厚的经济区。1841年,着名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反复强调一个好交通网对一个国家富强的意义以后又写到:“关税同盟和铁路系统是联体双胎,同时出生……有相同的精神和意识,它们相互支持。”“价廉、迅速、可靠、定期的客货运输是把国民财富和文明推向四面八方的最强大所杠杆之一。” 同这位学者一样,鲁尔区的企业家哈尔科特也认为,铁路是一国财富的源泉,是一种为整体利益克服局部利益的团结精神的开路先锋。铁路建设确实是卓有成效的实行工业化的真正的发动机。1835年7月7日,德国开通了第一条客运铁路,1850年,德国的铁路已经有6000公里。

德国的工业化大跃进是随着1840-50年代铁路网的修建和鲁尔地区发现巨大矿藏而开始的。铁路的修建带动了钢铁工业、煤矿工业与机械工业。德国的煤矿从1820年的1.3百万吨增至1850年的5.1百万吨,到1913年的190百万吨,加上87万吨的褐煤,几乎占了整个欧洲大陆煤产量的三分之二,生铁在1826年超过了10万吨,1867年超过一百万吨,而到1913年超过了13百万吨。钢产量从1870年的126000万吨增为1913年的17.6百万吨。生产组织的规模很大,很现代并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1900年时至少有24个鲁尔的煤矿的年产量超过了500000吨,1902年,德国平均每个钢铁工厂的产量为75000吨,而英国仅为40000吨。

铁路是德国比法国发展得更快的一个部门,而且这种发展是在全德统一之前就开始的。所以德国铁路的特点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国那样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规划和基础。

德国的这种特点反倒成为它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因为它的铁路完全是以经济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以民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政府规划建设,私人也进行投资,两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国的铁路建设的速度。德国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前后经历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发展,这种铁路发展对德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德国的工业革命……看来是随着铁路作为主导部门的不平衡发展。” 铁路投资作为国民净投资的比例在1851-4年为11.9%,1855-9年为19.7%,而在1875-9年达到了25.9%的高峰。起初,对钢铁和机械的巨大需要超过了德国的生产能力,不得不从英国和比利时进口,但随着德国铁路交通网的形成,德国的钢铁和机械生产能力也随之发展,这种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860年起,德国作为钢轨进口国的局面开始改变,从1860-5年,德国每年有23000吨钢可用于出口,1866-71年,更增为150000吨。

通过银行的贷款,德国的铁路建设从未遇到过资金短缺的问题,德国政府在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担保银行的投资收益不致受到侵犯,并使得那些获利较低的铁路得以修建。由于政府的参与,至1914年时,德国政府已控制了整个铁路网。

德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将重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与英国相比,重工业以采矿业为龙头,而采矿业的起步则是以洛林地区丰富的矿藏开始的。虽然在采矿业德国并未赶上它的老对手英国,但却与以美国相等的速度发展着,所以在欧洲来说仍然是很快的。德国的煤产量从1871-1875年间的年平均3450万吨上升为1913年的19150万吨。在同一时期,褐煤的产量从970万吨上升为8750万吨,铁矿石的产量上升为2870万吨。 采矿业的发展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生铁的产量在1871年估计为160万吨,在1910年已达到1480万吨。1900年,当英国的生铁产量达到910万吨后,超过了德国的850万吨时,德国在钢铁产量方面则以740万吨超过了英国的600万吨的产量,1910年,德国的生铁产量为1310万吨,而钢产量则为1300万吨,与欧洲的其他国家远远地拉开了距离。

德国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业发展的优势,在其他产业部门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等最早起步的工业国家。其具体的一些指标为:1,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铁路系统,其铁路长度从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商业贸易舰队,其蒸汽动力的船只从1871年的81994万吨增至1913年的4380348万吨,3,迅速地扩大了自己的机械制造工业,使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输出国之一,而军事工业在机械工业中所占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1912年,克鲁伯公司在埃森就雇佣了68300工人。在同一时期,德国的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雇佣的人口看,这两个行业的工人总数并不是很多,但由于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使其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它们在工业中所占的比例。

事实上,早在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前,德国的一些重要企业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了。1816年,德国最早的铸钢厂之一的克鲁伯工厂因为负债而停产,1818年其创始人弗里德里希·克鲁伯使它恢复生产后,在1826年被迫将工厂转交给他的儿子,但情况仍然没有起色。所幸的是在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意志的经济开始起步,1834年,由于铁路的修建,克鲁伯接受第一批铸钢车轮的订货,于是,工厂的转机出现并开始了真正的发展。1831年,其工厂的工人才11人,1849年已经增加到683人,至19世纪中叶已经超过了1700人。而这时克鲁伯已经不但供应车轮,而且还生产火炮,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供应外国的。

电气工业的发展是与威纳尔·冯·西门子和埃米尔·拉特瑙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西门子是一个灵巧的发明家,他在1867年设计并制造了发电机并将其用于电气化铁路上。在与西门子的合作下,拉特瑙在1883年成立了德国爱迪生电气公司,后来逐渐脱离了西门子而成为独立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这两个公司推动了德国电气工业的发展,并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化学工业的起步不同于电气工业,这是因为德国早已形成了化学实验的传统。不过,化学工业的决定性发展是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内完成的,很多化学工业后来合并为德意志中央染料公司并一直保持到现在。这个染料公司在德国的化学工业中一直处于十分领先的地位,德国的染料、化学制药以及其他的化工产品在此期间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加上德国在基础科研方面的实力,使德国的化工产品享有了国际性的声誉。
正是由于这些大公司的规模性发展,使德国的工业能够后来居上,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国。
三,银行与卡特尔

如果不充分考虑到银行的作用,那么任何对德国工业化的思考都是不完整的。可以这样认为,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德国的银行业形成的独特系统有很大的关系。与英国、美国和法国相比,德国的银行系统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最有力和最成功的刺激。在德意志,银行的含义与英国是不同的,在这里,银行是一个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与投资信托的联合体,而这个联合体只有在中央银行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战以前,具有代表性的银行,只将其较少部分的资金投入政府的债券,另一部分则投资于商业票据,这些票据得到了德意志银行的承认,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流动储蓄。不过,德国银行的资金大多是直接投资于工商企业和用于促进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或资金的筹集都要通过某一银行来进行,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国际性的财团。银行或财团控制股票或债券以固定的价格发行,并将其尽量出售给公众。其结果是银行通过自己的职权保留了对工业化商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潜在所有权,这就使其具有了直接干预工商业运行和管理的能力。

为处理商务或为商人提供短期贷款和交易上的服务,德国从1835年开始逐渐出现了比较集中的银行与金融系统,但其在19世纪中期以前还是比较原始的,私人银行为数不多,且缺乏规模较大的银行。改变这种局面的决定性的第一步是1846年普鲁士政府将柏林的皇家银行转变为普鲁士银行,并赋予它发行纸币的权力,这成为德国银行朝着现代方向发展的标志。当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它便转变为中央银行,其任务是维持新建立的金本位制。与英格兰银行不同的是,它拥有很多分行,并随时准备在遇到麻烦时支援其他银行,作为回报,其他银行也必须接收更加先进的管理系统。

不过德国银行的最大特点是其资金的来源,由于官方的刻意关照,德国银行家主要依靠自己的资金而不是储户的存款,所以他们愿意进行较为中长期的工业投资,并自己承担风险。这样,他们也就比英法的银行家更有兴趣直接参与工业公司的管理工作。

这样的金融服务对整个迅速扩张中的工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在钢铁、煤矿、电气、机械和重化学工业等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更是如此。正是由于德国银行的这个特点,保证了德国工业化较高的增长率,而银行业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扩张,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结果银行业忽视的那些行业如纺织等,其发展的速度则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

银行本身的发展也出现了集中的趋势,1913年 德国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被4家大银行所控制。但大银行投资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更加有利的作用,如在住房等的建设方面就是如此。此外,各种历史文献证明德国银行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这种贡献不仅在于它为重工业提供了大量的风险资金,而且在于银行直接参与了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为了确保在市场的风险中渡过难关,各家银行都必须拥有一大笔资金。但德国银行的资金大部分都用于了投资,所以它们的存款大部分也来源于它们投资的企业。由于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了工业,在185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私人银行,而这些银行也由于德国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地发展起来。由于这一特点,德国银行一开始就与英美银行不同,它不是作为商业信贷的借贷机构而建立,而是作为对工业提供资金的投资机构而发展起来的。按德国学者的看法,德国银行在1848年以后对工业的投资显示了一种革命的精神,这些私人银行家 在当时是资本市场万能的主人。德国第一家现代银行集团在1848年建立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这种革命性的工业投资思想十分明显地受到了普鲁东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为了工人的利益组织工业银行,而其特点在法国的信贷银行中还可以发现。

由于这种特点,德国在1849年就出现第一家矿业股份公司,由银行与工业界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工业。在这种活动中,银行并不总是提供一切贷款,很多资金也是由一些个人提供的,但银行把所有这些关系联结到一起,使其在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持久的影响力。随着德国工业的全面发展,银行几乎在每一个新的领域都参与了开发与发展的活动,并在每一项工业的发展前景中成为一个主要的因素。银行的这种权力不仅来自它所持有的这些企业的股票,而且来自于自己顾客的支持。银行凭着其公认的权力和作为保险人的影响力,积极地参与了工业的决策,并委派自己的职员加入公司的董事会。而大量的工业业务由银行职员承担,工业企业也通过银行董事拥有了自己的商业顾客。

像克鲁伯公司和斯森公司这样的大型重工业企业,最初原本是完全独立的,但逐渐地也与银行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一些主要的银行也相互竞争着与这一类的大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趋势发展到后来,每一家大银行都至少与一个以上的大型重工业集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而银行与企业的这种联合的趋势加快了银行和企业在各自的领域的集中的趋势,使得德国的垄断财团的规模迅速地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国。银行的合并加速了工业的集中,由于银行的逐步集中,越来越多的银行集中投资于几个有限的产业,或是几个行业,但它们在生产技术上是相互联系的,而这种趋势很自然地有助于垄断集团的形成,其结果是,银行运用其影响力加速了德国的工业组织的规模化和卡特尔的形成。

德国同时迅速成为了一个企业和商业机构联合与合并的中心国家。尽管许多小的公司仍然存在并积极地发展着自己的业务,但由于德国强调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加上政府的支持,为新的大公司和卡特尔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1870年时,超大型公司如克鲁伯等已经控制着德国金属、矿产、以及军火和造船等行业。这些行业巨大的资本需求鼓励了德国的投资银行与这些大公司结合以保证自己的利润。一些新发展起来的行业如化工与电气行业,很快就被两到三家企业所控制,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得到了投资银行的支持。这些大公司如西门子等,不仅在国内发展了若干小的分公司,而且在国外也发展起若干分支,成为国际性的垄断公司,由于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飞速发展的前景,使得这些垄断集团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市场的需求,甚至能够不顾市场力量的左右而自行地设定某类产品的价格。 实际上,钢铁、煤炭以及一些其他的重要的工业资源和产品,在德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被一些着名的卡特尔所控制,其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垄断公司所决定的。这是在工业化发展的第二梯队中生产的一种全新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使得英国古典式的纯粹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战略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卡特尔是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种垄断组织,与英美不同的是,在德国的这些垄断性组织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支持。在某些行业,卡特尔甚至成为生存的必须方式。1905年,大约有385家卡特尔,而到1907年,它们已经控制着全国50%的钢,74%的煤和70%的纸张市场。 到20世纪以后的时间里,德国内部的卡特尔的趋势在进一步加强。卡特尔的数目从1923-24年间的1500个增加到1930年的2100个;法本公司在1926年以后控制了化学工业;到1926-27年时联合钢铁厂已经重新集合了四家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并且在1929年德意志银行和贴现会社合并以后,德国的三家银行控制了几乎全部银行系统。1933年德国政府更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各公司参加各自所属部门的卡特尔,使德国的资本主义的组织彻底系统化了。 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或许认为竞争对于提高效率是有益的,但德国的卡特尔式的工业化证明,这种民族国家式的集约化竞争手段是其在国际竞争和经济增长方面最成功的组织方式,因为它能够同时考虑到横向和纵向的合理化措施。

四,政府与教育

学术界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德国有一个干预性很强的政府和一个主动积极的官僚体系,很多文献都强调德国政府在其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普鲁士政府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所起的积极作用

③ 能说说英法德3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么

英国
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其国内生产总值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居前列。英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和能源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其中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发展较快。 2002年,英经济规模居世界第四,是世界第二大海外投资国。私有企业是英国经济的主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服务业是衡量现代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英国的服务业从业人口占其就业总人口的77.5%,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以上。英国是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主要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主要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和水力等。铁矿储量为27亿吨、煤的可采储量达46亿吨、石油储量为70亿吨、天然气储量达12260-38000亿立方米。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满足本国2600万电、气用户的国家。

货币:英镑(Pound)

工业:航空航天、电子、石化、核能、汽车、纺织、冶金、机械、造船等

农业:大麦、小麦、燕麦、甜菜、马铃薯等

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等

法国
法国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世界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建筑为三大支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逐步减少的趋势。第三产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电信、信息、旅游服务和交通运输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70%。
法国商业较为发达,创收最多的是食品销售,在种类繁多的商店中,超级市场和连锁店最具活力,几乎占全部商业活动的一半。法国铁矿蕴藏量约为7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依赖进口。煤储量约为210亿吨(其中褐煤100亿吨),有开采价值的约为14.7亿吨。铝土矿储量约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石油储量只有30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2500亿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依赖进口。水力资源约为1000万千瓦,核能,水力资源和地热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约1500万公顷,占欧盟森林总面积的25%,人均拥有绿化面积0.2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6.7%。农业很发达,农牧结合,综合发展。主产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烟草、葡萄、苹果、蔬菜和花卉。葡萄酒产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业和禽蛋业。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
随着法国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法共有土地面积5500万公顷,其中61%为农业用地、27%为林业用地、12%为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的96%为家庭所有。农业的传统地区结构为:中北部地区是谷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产区,西部和山区为饲料作物主产区,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区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产区。机械化是法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外贸出口获取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欧洲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24家在法国,世界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7家在法国,法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场的11%。
法国是世界着名的旅游国,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都是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尔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法国一些着名的博物馆收藏着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法国也是世界贸易大国,其对外贸易有两个特点:一是进口大于出口,造成贸易逆差,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和军火等;另一是非产品化的技术出口增长较快,纯技术出口在整个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要。
法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高于美、日等国,其中主要来自增值税,其它还有所得税、公司税、社会福利税等。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重要海港有马赛、勒阿弗尔、敦刻尔克、南特、圣纳泽尔、鲁昂等。

德国
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属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德国的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R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

阅读全文

与英国经济部门和德国有什么不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42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58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36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67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23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86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04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12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2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05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19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0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397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72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88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65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0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28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58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