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国工厂手工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初期的英国
16世纪英国手工工场的发展16世纪前,英国工业并不发达。以毛纺织业而论,英国人自己只能制造少量
粗呢,每年以大量羊毛原料输往佛兰德尔。但到了16世纪,毛织品输出激增,羊老输出则大减。1354年,英国
输出羊毛三万二千袋,呢绒五千匹;到1547年,羊毛输出就只有五千袋,呢绒则增加为十二万二千匹。毛织品
的生产在英国的东部和西南部最为发达,很多地方成了制呢业的中心,如诺福克郡的诺里季,林肯郡的波士顿
和西南部的埃克塞特等。英国的呢绒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占居首要地位,毛纺织业成了英国的“民族工业”。
毛纺织业兴起之初,其生产组织在城市是行会作坊,在农村是家庭手工业。农村中没有行会的控制,手工
业者的分化比较迅速。商业资本家挟其金融优势,插手其中。他们突破封建行会的限制,以各种方式控制分散
的生产者,开始建立资本主义式的手工工场。初起的毛纺织业手工工场一般采取分散的方式,但是大规模的、
集中的手工工场也已出现。伦敦西部纽伯里有一个名叫约翰·温彻康布的纺织业商,在16世纪初就拥有一个一
千人的手工工场,其中有男女织工、纺工和助手六百人,梳毛、理毛工人二百五十人,修整工五十人,染工四
十人,研工二十人。个体的小生产者经受不住手工工场的竞争,逐渐淘汰,变为雇工。他们在1539年的一份请
愿书中写道:“富有的呢绒商在他们的家里拥有织机,同时有织工和揉搓工按日工作。正由于此,我们这些在
自己家中做工的请愿者,包括妇女和儿童,时常失去收入。……但是,我们这些贫苦的臣民为了避免失业和得
到收入,只有被迫接受呢绒商所规定的工作。”
采矿业发展也很快。铜、铁、铅、锡等矿石的冶炼,需要大量燃料。这时森林已经砍伐殆尽,煤的使用越
来越得到推广。于是采煤业的规模扩大了,中心是诺森伯兰的纽卡斯尔。造船业也因海外活动的刺激而迅速发
展。重要港口往往是造船的中心。其余如造纸、酿酒、玻璃、肥皂、火药等业也都有发展。有些部门是新兴的
制造业,生产过程比较复杂,一开始就采取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
海外贸易在手工亚发展中,出现以专门生产某种商品而着称的中心,如诺丁昂生产袜子和花边,伯明翰
和设菲尔德生产锁、刀和其它铁制品,伦敦生产肥皂和玻璃,如是等等。各生产中心输出频繁,国内市场大为
发展,伦敦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对外贸易过去为外商所控制,威尼斯和汉萨同盟的商人分别操纵英国对东方
国家和北欧诸国的贸易。到了16世纪,全部对外贸易都已由本国商人经营。商人从国王获得特许,组织贸易公
司,专营海外某一地区的商业。1554年,莫斯科公司成立,专营范围由俄国扩展到中亚和波斯。继之而起的,
有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兰公司,经营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1581年成立的勒凡特公司,经营地中海东岸的贸易
;1588年成立的几内亚公司,专门由非洲输出黄金和向美洲贩运黑奴。最重要和最富有的是1600年成立的东印
度公司。它独占从好望角直到东方一切国家的贸易,后来还享有对殖民地军事和政治的全权。贸易公司是英国
向海外扩张殖民势力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商业是和海盗、走私、掠夺、奴隶贩卖联系在一起的。英国利用贸易活动,在海
外建立最初的殖民地。1584年,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赖雷在北美建立弗吉尼亚殖民地,夺取西印度的巴贝道斯
岛。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海岸占领重要据点苏拉特城。商人从海外的经营和掠夺中积累大量的财富。他们把
这些血污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投入各种手工工场企业。
圈地运动另一个原始积累的手段是圈地运动。由于羊毛纺织业迅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大为增加,羊毛
的价格不断上涨。养羊所需要的劳动力远较耕种土地为少,牧羊人的工资又最低,因此养羊业获利特丰,十英
亩的牧场收益超过二十英亩的耕地。许多逐利的地主贵族,利用暴力、退佃等方法,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侵
占公用地,然后用栅栏或篱笆把大片土地圈围起来做牧场。这便是英国历史上所称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首先从与市场联系最密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最初圈占森林、荒地、牧场、池沼等公地,后来
扩及小农的租地以及公簿持有农的定期的、终身的乃至世袭的租地。地主把强占来的土地改为牧场,雇佣少数
牧羊人看管数以千计的羊群。有时则出租给租地农业家,利用工资低廉的雇工耕种。法兰西斯·培根在所着《
亨利七世传》中说:“在当时(1489年),圈地更加习见了。前此非有多数人及其家族即不能施肥的耕地,都
转化为容易由少数牧人来照管的牧场了;前此为大部分小农生活所赖的有期租地、终身租地及年换租地,都转
化为领主的所有地了。”
16世纪中,因打击教廷势力而进行的宗教改革与随之而来的对寺院土地的没收,也加速了剥夺农民土地的
过程。“教会的地产,则大部分赠给那些贪得无厌的国王宠臣,或照开玩笑的价格,卖给那些投机的租地农业
家和市民”。“这班人,驱逐了世袭的旧租户,合并了他们耕作的土地。”[1]
圈地运动的重要后果是地主和农业租地家增加了土地和货币收入,大批农民则流离失所,成为一无所有的
“自由”人,因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来出卖。这样,就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正如
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不外就是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把社
会的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他方就把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劳动者。”[2]
被剥夺生产资料的不幸农民,并不能立即变为工业部门或农村中的雇佣劳动者。他们到处流浪,挣扎在饥
饿线上。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写道:“他们受尽折磨,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家业……颠沛流离,和
他们居住的乡园分手……等到他们在流浪生活中把卖来的钱花得一干二净,他们就只有盗窃、受绞刑的处分,
否则就是挨家沿户讨饭了。”莫尔愤慨斥责圈地牟利的现象,说“绵羊本来是那末驯服,……现在变成很贪婪
、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这种原始积累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暴力性质,是对于农民财产所有权和人身权极
狂暴的侵夺。
迫害失地流浪者的血腥立法大批农民的破产和流浪,使统治阶级面临新的问题。他们担心失去税源和兵
源,害怕统治秩序受到影响。都铎王朝曾经对圈地采取稍加限制的办法。亨利七世于1489年颁布法令,禁止将
面积在二十英亩以上的农庄圈为牧场。1515年,亨利八世(1509-1547年)限令把改为牧场的耕地在一年内复原
;1533年,又下令限制一个牧主的羊群不得超过二千头。但所有这些法令都等于具文,政府对违背法令的资产
阶级和新贵族从来没有绳之以法。而在另一方面,从16世纪30年代起,都铎王朝却制定一系列令到法随的法令
,迫害破产农民,用暴力禁止农民流浪。1530年,法令规定除年老和缺乏劳动能力者给予乞食特许状外,凡身
体强健的流浪乞食者,一律逮捕,系于马车后部,鞭打至于流血为止,然后迫令立志愿劳动誓言,遣送回籍。
1536年,亨利八世重申前令,并规定凡第二次违令被捕者,鞭打之外,把耳朵割去一半;三度犯法者,判处死
刑。1547年,爱德华六世即位,迫害流浪农民的法令更加严峻。凡拒绝劳动的人,一经告发,就判处为告发者
的奴隶,主人有权用鞭子或锁链强迫他从事各种劳动。凡奴隶逃亡逾十四天者就判为终身奴隶,并在额上或背
上打“S”字母的烙印[3],主人可以随意把他出卖、赠送或转让。三次逃亡的奴隶以叛逆论罪处死。马克思
指出,这些法令是“惩治浪人的血腥的法律”。[4]
罗伯特·凯特起义圈地运动陷英国农民于极端悲惨的境地。被驱逐的农民完全破产,仍然留在土地上的
也受着更为沉重的剥削。与统治者加强榨取和血腥迫害的同时,英国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1536-1537年,林肯
郡和约克郡爆发了农民起义。此后农民反抗连续不断,其中以爆发于诺福克郡的起义影响最大。1549年6月,诺
福克郡一个小镇的农民拆毁地主圈地的栅栏,起义从此开始,迅即波及全郡。农民构成起义的主要队伍,以小
贵族罗伯特·凯特兄弟二人为领导,直捣诺福克郡的首府诺里季。7月初,他们驻扎城外一个名叫摩斯荷尔德的
丛林中,城内的贫民又和他们联合,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两万人。他们拟订一个包括二十九条的纲领,准备向
国王提出。纲领要求停止圈地和恢复农民使用公有地的权利,减低地租,废除庄园法庭和消灭农奴制残余。这
个温和的纲领,显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的要求。起义的贫苦阶层在另一个文件里大声疾呼说:“我
们要拆毁栅栏,填平沟渠,让每个人都有使用公共牧场的机会。……我们希望自由、平等和同样使用一切物品
。”英王爱德华六世派人带来大赦令,但他们拒绝接受。他们说:“我们是无辜的人,正直的人,用不着任何
人来赦罪。”7月22日,起义者攻下了诺里季城。
政府派瓦维克伯爵率领一万五千名雇佣军镇压起义。起义军由于内部分裂,又不善于和正规军作战,经过
两天的激战后,于8月27日在杜辛德尔战役中被击败。农民力战至死者达三千五百人。凯特兄弟被俘后牺牲,起
义者被处死刑的在三百人以上。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仍具有重要意义。农民以革命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土地权利,给封建统治阶级以
沉重的打击,使诺福克一带保存了许多自耕农,成为后来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会军的主力。
第二节都铎王朝的专制政治和对外政策
16世纪前期专制政治的加强都铎王朝统治时期(1485-1603年),英国王权空前强化。旧的封建贵族在红
白玫瑰战争中已经大大削弱了,亨利七世又继续打击他们的残余势力。他解散封建贵族的家臣,平毁他们的堡
垒,并且设立“星宫法庭”,惩治不驯顺的贵族。
都铎王朝实行国王的专制统治。亨利七世亲揽政权,排斥贵族参与重要政务,有所谘询则问之左右亲信。
1540年,枢密院正式成立,由大臣组成,听命于国王。国王遇事裁断,不一定征求或采纳枢密院的意见。在地
方政府方面,治安法官有司法、行政、征税和管理商业的广泛权力,受枢密院的严密指导和监督。
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首先依靠新贵族。其中一部分是忠于国王的高官显吏,从国王手中获得旧封建贵族被
没收的土地;一部分是称为乡绅的中小贵族,在经济利益上已经多半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联系,国王从他们
中间选任各地的治安法官。都铎王朝的另一支柱是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包括手工工场主、大商人和银行高利
贷者。都铎王朝一贯执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和航海业,借以增强国力。亨利七世对百吨以上船
只的建造,每吨给予五先令的津贴。
国王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具体表现在国王与国会的关系上。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和法国、西
班牙不同,不仅没有停止国会的活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它的作用。在都铎王朝统治的大部分时期,国
会和国王沆瀣一气。国王有事需要国会时就召集国会,国会也驯顺地遵循国王的意旨,通过一切对国王和新贵
族及资产阶级两利的法案。国王对于国会既不存戒俱,也就不必加以限制,因而国会的活动反而有所扩大。在
当时,国会是国王的御用工具,国会活动的扩大犹如为王权增添羽翼。到了17世纪国会与王权对抗的时期,过
去通过各种法案的活动才被国会援为先例,作为资产阶级扩充政治权利的法理依据。
英国的宗教改革英国的宗教改革是由国王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的表面起因是教皇迟不批准亨利八世离
弃其后西班牙公主的离婚请求。实际上则是因为王权对教廷特权已不能容忍;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要求夺取教会
财富;日益增长的民族意识又不容一个远在罗马的权力决定英国国内的宗教。1533年,亨利八世和罗马教廷决
裂,下令禁止英国教会向教廷缴
⑵ 为什么澳大利亚的羊毛最大出口国是英国
英国是联邦制,澳大利亚是英联邦的成员国。所以往大了说英国是澳大利亚羊毛的重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已获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很可能是英国人喜欢羊毛制品,还有就是进口羊毛深加工,再出口外销。
⑶ 十五世纪欧洲羊毛纺织对经济的影响
你是要考托福了吗,哈哈,我也是
在网上还很少能找到这样的东西
十五、十六世纪,英国、尼德蓝(荷兰)等国的毛织业很繁荣,羊毛需求量激增,养羊成了很赚钱的行当。英国的地主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和公共的土地用篱笆圈起来放牧羊群,并强行圈占农民的土地。农民丧失了赖以养家活口的土地,扶老携幼,向着陌生的地方去流浪。这就是英国资本主义血腥发家史上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兴起的原因
1. 毛纺制呢业的迅猛发展。15世纪后,英国毛纺制呢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需要大片的土地。于是,贵族们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发展养羊业。 2.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急剧扩大,从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养羊业的发展。
3. 英国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在英国,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将其变为牧场。
4. 利润的刺激。英国的封建的习惯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之间的差别极大,使地主看到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更为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了圈地运动的发展。
5. 政府支持的结果。政府总的来说是支持圈地运动的。如1593年,国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不再反对圈地,从1688年起,政府公开支持圈地。
这个是有关圈地运动的。 跟羊毛纺织业有一点关系
⑷ 英国工业革命的工业革命的兴起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都是有限的。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没有错过时机。英格兰的任何一个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女王认为可以利用这个天然的优势,发展海洋贸易。但是这样做,无异于从西班牙人那里虎口夺食。伊丽莎白一世十分清楚对手的实力,她不希望在公开对抗中输给西班牙。因此女王鼓励私掠船、海盗,像雷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的人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如弗吉尼亚,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他们像走私掠船者一样行动,差不多就是海盗了,因此,如果他们和西班牙发生冲突,女王可以否认他们和她有关,并且说他们是违反政府的官方政策的。这样一来,女王可以不牵扯到一些海军行动,但是却积极鼓励他们,因为她把它看作发展国家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些新加入的竞争者,显然抢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西班牙的利益。一次次的争夺和冲突之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被彻底激怒了。1588年的夏天,他派出了自己所向披靡的无敌舰队,以遮天蔽日的骇人威势,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
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海战之一,它决定了近代早期欧洲的命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近代早期的世界都产生了影响。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英国的强大最终还是通过商业和殖民地的经济扩张。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还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全国有人口550万,其中410万人住在农村。最大的城市伦敦人口也只有20万,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过2万。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来解释工业革命能首先在英国发生。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为威廉三世。《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2.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4.人民有请愿权;5.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一法案的实质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规定国王的法令必须由有关大臣的签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不同意议会的决议,大臣就须辞职。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与后来的资本积累不同,前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建立之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后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者称为资本积累。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在国内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例如国债制度、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严密的税收制度三个途径完成的。
(3)对外贸易
自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政府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发展贸易,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权贸易公司。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是强迫式贸易。如强迫印度农民种鸦片,输出到各国取得高额利润,中国也是受害国。英国低价收购印度大米,再卖给其他国家,获取暴利。
英国殖民者对于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着,一方面进行残酷的消灭屠杀,另一方面进行掠夺式的贸易。1670年英国在北美创立的哈德逊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英国就是这样通过强迫和掠夺的贸易,使大量的财富和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回国内。
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问,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早在15世纪,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到15世纪末,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呢绒商人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逐渐地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形成了早期的毛织业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在16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导地位。英国手工工场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与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大量工匠移民有密切关系。在中世纪末期,法国、尼德兰等国的手工业技术水平超过英国,拥有大量的技术熟练工匠。
但是,不断发生的宗教战争,使大批新教徒遭到迫害,因此,许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难。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人英国之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深入,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为英国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种技能的廉价劳动力,于是集中的手工工场逐渐地发展起来。至于分散的手工工场就更为普遍了。所有这些,意味着英国资本主义结构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成熟。
英国手工工场在18世纪普遍地扩大起来。手工工场发展的结果,使技术分工更加精细,操作分成各种细节,从而使专门工作日益精巧、熟练。这样就出现了适宜于各种专门工作的细小而简单的生产工具,同时也出现了高度熟练的技术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区别。手工工场分工的发展,把工具改良成为许多只适合专门动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这些工具联结在一起成为机器的可能性。此外.手工工场讲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所有这些,为发明机器创造了物质前提。其次,当时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尚不能适应广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技术改革成为迫切需要,这就提出了发明机器的历史任务。
(5)自然科学的进步
机器的发明必须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基础。16世纪以前,整个欧洲都受到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熟,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取得了显着成果。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他既是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培根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深入到自然界去,研究和反映自然界,从中获得知识,以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在培根看来,知识并不像经院哲学那样只是空谈,严重地脱离实际,更不能被宗教信仰所代替,知识之所以成为力量,就在于它能起到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作用,促进生产的发展。培根提倡认识自然要通过科学实验。他认为,实验是观察、认识和形成知识,得到新发现的最有效方法。培根的思想对英国自然科学家产生积极影响,活跃了17世纪英国自然科学领域,解放了生产力。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这个时期除英国之外,整个欧洲在自然科学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对英国自然科学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波兰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1541年)创立“太阳中心说”;法国的数学家勒内·笛卡儿(1596年—1650年)发明了解析几何;意大利的科学家伽里列奥·伽利略(1564年—1642年)在动力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伊萨克·牛顿(1643年—1727年)继承和发展了伽利略的科学突破,并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在这些科学成果中,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工业革命的兴起都产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响。这个时期取得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6)指导变革的新经济学理论
每当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诞生的时候,反映到意识形态方面,总是要有新的经济学理论为先导。这种新学说为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大声疾呼,宣传它的优越性,指导人们走上新的生活。新的经济学理论在巩固和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和开始之初,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就已经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到来做了大量的舆论工作。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大。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再单纯表现为货币的积累,而且也表现为生产的增长,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扩大。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限制生产。随着资产阶级利益的重心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移,重商主义学说趋于崩溃,新的经济学说产生了。这种新的经济学说就是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它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的经济学。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译本名为《国富论》)。这本书可以说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着作,是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在思想上的体现。它对工业革命的蓬勃展开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国富论》的出版,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它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工业革命时代到来的号角。
(7)新兴产业的出现
英国的毛织业是十三四世纪由尼德兰工人引进的。此后几百年间,毛纺织业在英国城乡广泛地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16世纪中叶,英国羊毛织品的输出占全部输出商品的80%。到17世纪初,羊毛品的制造业已普及到全国,大约有1/5的人口从事这项事业。此外,有一些与行会无关的新企业,如棉纺织业、采煤、制铁、玻璃和造船等行业也都发展起来。到了17世纪初期,英国集中的手工工场和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极为普遍。但是,英国工业生产品的质量在当时还不及西欧的某些国家。那时,英国的粗毛呢还要到荷兰进行最后的加工。英国的冶金业、采矿业和采煤业,在16世纪到17世纪刚刚起步。就矿石开采的数量和加工的技术而言,在17世纪前半叶,英国还不如捷克和瑞典,某些工业部门的生产水平也不如法国。不过,英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成长有其本身的特点,就是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农村,使英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遭到剧烈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18世纪,虽然毛织业在英国是最发达的工业,但这种工业是从封建社会后期发展起来的,受政府严格控制,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保证质量,维护民族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信誉,但是在达到这个目的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毛纺织业技术的更新。使这个行业的生产过程僵化、定型,成为一个保守的、毫无生气的、传统的生产部门。而英国棉纺织业则不同,它是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英国棉纺织业是1588年由尼德兰技工引进的,到17世纪才在兰开夏建立生产中心。在此之前,它的生产基地散布予农村,不受行会和政府法规的约束,也不存在生产上的清规戒律,没有传统的阻碍。因此,棉织业具有良好的技术改新环境。18世纪以前,英国棉织业的原料主要靠进口,生产技术相当落后,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质量不及印度,同类产品的价格比印度的贵50%—60%,英国棉织业的处境十分艰难。英国棉织业为了求得生存,为了抵制印度棉布,就只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因而,进行技术革新势在必行。其次,棉织品适宜于普通大众日常穿着,且价格较毛织品低廉,属于低档商品,国内外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可见,棉织业更适合于发明新机器,推广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所以,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新兴的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开始了。
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各工业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作机到发动机,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最后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起到19世纪中叶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时间。
总之,可以说,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种种因素相互交叉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系列排列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能够在欧洲其他国家看到他们具备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有的甚至很显着。但是,只有英国具有如此丰富的各种因素的结合,这些因素积累触发了一种连锁反应,即一个递增的、自我持续的技术发展过程,这就是英国的工业革命。
⑸ 16世纪英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是什么
15世纪,英国从羊毛输出国转变为呢绒出口国,16世纪中年出口呢绒达十几万匹。毛纺业几乎遍及每个村庄,形成了许多乡村工业区。可以说,英国能迅速成长为国际经济大国,正是因为具有以毛纺业为主要支柱的坚挺的国内经济背景。毛纺业是民族工业,更应从它是振兴民族的工业这个意义上理解。
⑹ 羊毛的加工工序
原毛纺织前需先初步加工成为洗净毛。加工时先通过选毛,使羊毛品质趋于均匀,再通过开毛打土,使羊毛蓬松,以提高洗涤效果。然后进行洗毛,使羊毛脂形成稳定的乳化液,污浊杂质则浮在洗涤液中,经处理后可获得含水约40%的湿毛,再予以烘干。生产中多利用联合机连续操作一次获得洗净毛,然后进入毛条制造工序;毛条在细纱机上牵伸变细后进入纺织工序。
⑺ 为什么英国是澳大利亚羊毛的重要出口国
英国是联邦制,澳大利亚是英联邦的成员国。所以往大了说英国是澳大利亚羊毛的重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已获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很可能是英国人喜欢羊毛制品,还有就是进口羊毛深加工,再出口外销。要不英国以前怎么搞圈地运动呢。。。
⑻ 英国传统制呢业是指什么意思
新航路开辟后引起商业革命,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有利的位置,贸易发达,促使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特别是制呢业(羊毛加工业:英当时民族工业),羊毛需求量大增,出现圈地运动(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中的扩展过程,变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市场等),产生了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
希望能够帮到您!
⑼ 如何将羊毛加工成毛线
1、毛条洗净。将从羊身上剪下来的油毛(含油脂和杂质),去油脂除杂质,如下图所示。
(9)16世纪的英国人如何加工羊毛扩展阅读
组织结构
羊毛是细长的实心圆柱体,呈卷曲状,纤维的组织结构分三层,即鳞片层、皮质层和髓质层。
1、鳞片层:鳞片层是羊毛的表层,它的生长有一定的方向,由毛根指向毛尖,每一鳞片在毛根的一端与皮质层相连,另一端向外撑开着,一片片覆盖衔接。鳞片在羊毛上的覆盖密度,因羊毛品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羊毛越细,鳞片越多,重叠覆盖的部分越长,鳞片多呈环状。
2、皮质层:皮质层是羊毛纤维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由许多蛋白质细胞组成的,其组成物质叫做角朊或角蛋白质。细胞之间互相粘合,中间存在空隙。皮质层是决定羊毛纤维物理、机械和化学性质的主要部分。在有卷曲的羊毛纤维中,受力后可以拉直延伸达20%左右,放松后,又能恢复原来的卷曲状态。
3、髓质层:髓质层在羊毛纤维的中心部分,是一种不透明的疏松物质。一般细羊毛无髓质层,较粗的羊毛有不同程度的髓质层。髓质越多,羊毛外形越平直而粗硬,品质越差。含有大量髓质层的羊毛,性脆易断,卷曲少,干瘪的称为死毛。有些羊毛中有不连续的毛髓,一根纤维上同时有细毛和粗毛的特性,这样的羊毛称为两型毛
⑽ .“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因为当时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而其它国家却不具备,那么这些条件是什么呢?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威廉和玛丽共同即位,威廉称威廉三世。它开始从议会多数党中挑选大臣,协助统治,这个时期,辉格党经常占议会多数,所以,辉格党长期执政,而托利党执政时候很少,此后,两党轮流执政局面形成。在此期间,英国的内阁制也基本定形,华尔-波尔执政时期,经常以财政大臣身份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实际上的首相,议会内阁制的确立,保证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有效统治,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条件。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中世纪,在欧洲很多地区,却出现过地主圈占土地的现象,15世纪末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对外贸易大大发展,羊毛出中和毛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于是,在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地主首先开始进行圈地,最初,贵族地主只是圈占公有土地,后业,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家持有农的份地,此后,一些新贵族也加放圈地行列,许多小农的土地被圈占,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年流浪,英尔在他的名着《乌托邦》中,辛辣地斥之为“羊吃人“。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工场和手工业得到发展,城市兴起,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增,圈地运动进一步高涨,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王室、教会、和封建贵族在大量土地被拍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资产阶级手中,此后,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通过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法令,英国有六百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地主夺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或是自己进行资本主义经营,于是经营农场或牧场的人也就成为农牧场业资本家,他们雇佣工人,利用大农场的资金,场地待方面的优势进攻耕作制度,对土地衽深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产量,同时,牛羊由放牧改为圈栏饲养,工人进牡畜品种,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
十八世纪,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更加猛烈的展开,1700——1801年,议会共通过节2208项圈地法令共圈地占领349万英亩土地,通过圈地运动大批农民丢失土地,流离失所,自耕农完全被消灭,这就为资本家提供了自由劳动力的条件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重要来源,是大规模的殖民掠夺,贩卖奴隶和海外贸易。英国位于大西洋中的不列颠岛上,东南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因此,英国居民的海外生活早已有之。
9世纪晚期,已筹建海上舰队。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地处新航路的英国,具备了扩大海外贸易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拥有欧洲啊大海军和舰队的西班牙控制欧美之间的大西洋水域,号称“殖民先锋”的葡萄牙控制着绕过好望角的东方航道。一连串的英国探险家,欲避开强敌,开辟从英国东北、西北经大西洋前往东方的航道,都没有成功。于是,英国人闯入西属美洲,贩卖该地区最需要的布匹和黑奴。布匹是英国生产的,黑奴则购自非洲。霍金斯就是第一个奴隶贩子,他的表弟德雷克更因劫掠西班牙船只和殖民地的海盗行径名噪一时。这些活动都得到英国女王的支持,英国海盗式劫掠使西班式遭受惨重损失。西班式国王决定远征英国。由于西班式封建势力强大,工业不发达,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多用于宫庭开支和迷补外贸亏空,而流失到工业较发达的荷兰、英国、法国,国力大为衰落,结果被新兴的英国击败。无敌舰队的战船败,标志着西班式海上实力丧失和英国海上霸权开始确立。英国海外殖地扩张的政策与西班牙、葡萄牙不同。基本组织形式是,商业垄断公司,由工场主和商人集资组建的公司。从政府获得贸易和殖民的特许权,甚至拥有自己的陆海军。有修建要塞和兵工厂的权利,有权宣战和讲和,管理殖民地,审判和惩处殖民地殖民。公司所得利润按股分成。东印度公司就是其中势力最雄厚的,伦敦公司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从此,英国不断在印度,北美积极进行殖民扩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海外利益更加重视,为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而发布《航海条例》,旨在排挤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中介作用,引起第一次英荷战争,由于荷兰的繁荣,并未建立在本国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以本国产品,为海外贸易主要货源的英国实力优于荷兰,结果英国夺得大量商船并攻占新阿姆斯特丹,摧毁了荷兰的海上优势。18C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英法七年战争,对打败法国,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北美、印度和西印度群岛,1757——1766年,仅孟加拉一地,东印度公司所获财富即达万镑,七年战争后的五十五年内,英国又从印度掠夺了近十亿镑财富,在此期间,英国殖民者又从贩卖黑奴的肮脏贸易中获大量金钱。殖民者劫掠非洲黑人为奴,并把他们当做商品进行贸易,从中获得的巨额利润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非洲是欧洲殖民者最早侵入的第一块大陆,1415年,葡萄牙国王率一支舰队侵入北非,占领休达,这是欧洲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15世纪40年代,葡萄牙从西非海岸猎捕黑人贩回欧洲,是奴隶贸易的开始。16世纪,由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衽“种族灭绝”,矿山,种植园缺乏劳动力,非洲黑人能适应热带气候下的劳动,具备种植热带作物的技术,第一批黑奴被运往美洲,1510年,西班牙王室颁发贩奴执照,贩奴成为由政府支持的“合法”行业,奴隶贸易泛滥起来,霍金斯开创了英国人贩卖黑奴的买卖。后来,英国凭借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海军,夺得了解情况0年内每年向西属美洲输送近五千名黑奴的特权。成了最大的奴隶贩子。
通过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英国到底得到了多少财富,无法精确计算,但是,据英国剑桥1962年出版的《英国经济的发展,1688—1959》一书称早在职688年,英国的国民收入就已经有10%来自海外,18世纪中期,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法国被近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娜,非洲塞内加尔的法国商站及除名个商站以外的印度法属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在殖民地的大肆掠夺。据统计,英国在北美建立的哈得逊公司,1670——1720年间的财产额增加了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757——1815年间,从印度掠夺了高达成0亿英镑的财富,印度因而被称为是“英国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其间,1770年,英国人在孟加拉地区竟用囤积全部大米的办法榨取更大的利润,因而夺取的一千万人饿病而死,1741年,英国人克莱武赴东印度公司任职员时,年工资只有5英镑,但全开支却要素40英镑,他在印度想方设法进行搜刮,1760年回国时,已经成为一名大富翁,携带来5万英镑的巨款,回国后,他以贿赂手段进入议会,甚至还取得了爵位。以后,他被英国政府委任为孟加拉总督,驻印度英军总司令,为了鼓励英国人去殖民地掠夺更多的财富,英国议会还通过决议,表彰“罗伯特-克莱武勋爵为我国立下了丰功伟绩。”
英国参与奴隶贸易,最初,英国只是向北美等地贩运黑奴,1713年,英国取得了向西属拉美贩卖黑奴的权力,一跃成为最大的奴隶贸易国,据理力争931年出版的《英格兰史》统计,英国从开始贩运奴隶到期8世纪的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共向美洲贩运了五百多万名黑奴,通过奴隶贸易,英国大发其财,仅利物浦在职783——1793的11年内,就向西印度群岛出售了三十多万名黑奴。平均每年获利171.8万英镑,许多奴隶贩子把赚来的钱用于国内投资。比如,英国着名的冶铁业大老板安东尼·培根就曾在1768年——1776年间靠贩奴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投资冶铁业成为冶铁业巨头,同时由于奴隶贩子主要是把本国的工业品,如纺织品、玻璃制品、烟、酒、刀、剑、枪支和其它金属制品运支非洲出售,扩大了国际市场。然后,把黑奴运到美洲出售,运回本国和欧洲需要的棉花、靛青和木材等工业原料,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国内工业的发展。
同时,海外贸易也不断增长。1697年,输出总额约为350万镑,1770年,激增至1420万镑。
增加国内捐税和大量发行公债,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三条途径。1688年——1755年,全国捐税额由181万镑增为668万镑。国债发行额则由1697年的2100万镑增至1782年2亿3千万镑。总之,圈地运动、殖地掠夺、贩卖奴隶、海外贸易以及增加捐税和发行国债是18世纪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五大主要来源。它客观上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积累了资本,并提供了大量的自由雇佣劳动力。
不列颠岛煤、铁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工业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同时,岛上的地形地貌,也便利于开凿运河。从1750年开始,兴起了开凿运河的热潮。经过40年努力,全国运河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同时,水流湍急的河岸,往往也是设立水利纺织厂的理想场地。
英国还拥有欧洲最先进的手工工场,17到18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不仅是传统的毛织业,也在冶金、金属加工、制盐、酿酒、丝织和棉织等工业中进一步发展。他们大而焦中,如1736年,一个大尼绒工厂,往往拥有600台左右的织布机。手工工场高度发展,在这种工厂内,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一系列简单的操作。生产工具也日益专门化。为把手工生产转化为机器生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为机器实际上就是由一个个最简单的工具组合而成的,把一个生产过程分解成一个个最简单的工序。同时,也培养出一支熟悉生产过程,了解生产中存在问题,肯人发明和使用机器能力的熟练工匠队伍。他们成为工业革命的技术骨干。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些工匠们就想方设法地改进生产工具,提高产量,从而导致了工业革命。由于当时英国,首先具备了这些条件,因此,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