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1、语言与交流隐私对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有无孩子、恋爱关系、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话题在相互不熟识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
2、 风俗礼仪与生活习惯英国人普遍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公共事业、慈善事业等都很关注。英国人很注重礼貌修养,谈话总习惯轻声细语,很少大声喧哗。
3、在餐馆和商店中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餐盘里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盘上表明已经吃完了。如果没吃完,就把刀和叉分开成八字形放在餐盘上。
4、英国人有付小费的习惯,但不是很严格。通常在餐厅要按帐单的10%左右付,给行李员消费按每件行李50p付,给出租车四季可以按票价的10%-15%付,理发一般付2镑,饭店旅馆等帐单中不含服务费,应将10%的费用分别付给对自己有帮助的工作人员。影剧院、加油站等场所无需付小费。
(1)英国病人的特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传统的英国人非常重视餐桌上的礼仪 懂得这些得人被视为有教养的人 细节很多 在这里就简略的解释一下 剩下的需要在实践中体会与英国人交流中学习
刀叉的摆置
用餐中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放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须放下,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
刀叉的拿法
两只一组使用刀、叉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与筷子同样的是以两只为一组。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于送食物入口。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
2. 英国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有哪些特点
一:影响新冠病毒突变英国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分别有影响新冠病毒突变 、传播范围增广 、传染力增强、毒性无明显增强四个特点。
新冠病毒的突变,带来的是原先新冠病毒更多的功能。新冠病毒的变异会让疫苗失效。新冠疫情突变出现了S型和L型的亚型病毒,该病毒与先前的病毒更具攻击性,甚至能够攻击人体的中枢神经。该病毒菌株的突变有着超过现今的新冠疫苗所能抵抗的能力,这所表明的意思是,它的出现的是人体现存的抗体无法抵抗的。对原先的疫苗有产生抗体,这与新冠的RNA的组合有所改变合刺突蛋白与人类结合,我们人类研制出新的疫苗出现,使得病毒的信息有所更新,原先的病毒主要是针对人体的肺部,而现在是变本加厉。
面对新冠病毒突变,我们应该镇定,即使病毒所带来的挑战是愈来愈严峻,但我们必须心怀希望,战胜病魔!
3. 《英国病人》观后感
看完电影才记起来好像几年前看过,忘记了故事内容,只记得几个爱情片段。再观电影还是受到了很强烈的冲击。影片中超越了生死的爱情和最终的毁灭还是让我久久沉陷在无力、无助、无奈中无法自拔。影片中英国贵族夫人凯瑟琳与匈牙利考古学家阿尔马西探险沙漠的爱情眩晕又疯狂,这样的感情好像注定了会悲剧性的毁灭。我不仅自问,是什么导致了这场绚烂的爱情的产生与毁灭?是人性吗?那人性又是什么呢?
隔了一天,慢慢的从疯狂的毁灭中走出来,我禁不住又看了一遍这部现实与回忆交织,时间与空间交错的影片。当我的心不再被那场回忆中的疯狂爱情所完全吸引的时候,我看到了影片中的现实,战争中失去了爱人和好友的护士哈娜用她的善良全心的照顾着奄奄一息的“英国病人”,给他做饭,读书,听他讲述他的爱情故事,并喜欢着爱情中的凯瑟琳和阿尔马西。哈娜在战乱的生活中善意的对待身边的人,也疗愈着自己内心的创伤。她主动要求留下来照顾奄奄一息的“英国病人”;善待前来找“英国病人”复仇的人;爱上了印度排雷中尉奇普并与他美好浪漫的相爱。因为她的善良,她的爱,让我感觉了那不是在恐怖的战争中,好像和平世界邻家女子般美好与温暖。特别是影片的结尾,战争结束了,哈娜带着“英国病人”留下的那本书和欢喜的“复仇者”及他的女友,还有其他人喜悦的奔向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那里有她的战友和情郎......
若从后现代叙事角度来看,我想,“英国病人”回忆中的那刻骨铭心的沙漠爱情和那毁灭爱情的战争就是电影的主线故事吧。回忆中满是悲伤和毁灭的惨烈,凯瑟琳与阿尔马西魄人心弦的爱,以及战争中凯瑟琳的丈夫驾机复仇的同归于尽,还有名字带来的错判被捕,探险地图交换来的带爱人离开沙漠的机毁人伤......
而现实中哈娜照顾英国病人的温暖以及和奇普的相爱就是那惨烈的主线故事之外给予我们生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的支线故事吧。
战争、爱情下的人性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催生了爱情和战争呢?爱情总让人想到希望和美好,战争却总让人想到破坏和毁灭。爱情、战争好像强烈的渴望生与死,这让我不由想到佛洛依德的人的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爱情是人类强烈的生本能产物而战争就是人类死本能的产物吧。一个美好让人充满遐想,一个毁灭让人充满恐惧。生的本能创造了具有活力的爱情,死的本能带来了具有破坏性的战争。
爱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人都是渴望爱与被爱的,这是普世的人性。可是爱情却像上帝带给人类的神秘礼物,爱情的相遇总是那么不期然,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预期的对象,然而当爱情来临的那一刻就给人带来了强烈的生的快乐与创造的幸福,使追逐的人欲罢不能。但爱情却有着强烈的排他性和占有欲。排他和占有这也是人性的本能吧,因为人性都有强烈的“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当激情过后,凯瑟琳开始“趋利避害”,为了不再伤害同样强烈爱着自己但自己却不够爱的丈夫,她选择了退出,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痛苦生活。记得有人说,你痛恨什么就证明你拥有或者渴望什么。凯瑟琳和阿尔马西在一次交谈中谈到了自己最恨什么,凯瑟琳说自己最痛恨“谎言”,而阿尔马西说自己最恨“占有和被拥有”,而这恰恰是她俩自身的人性弱点。凯瑟琳因为对丈夫的内疚,生活在自己的谎言中痛苦的躲避着阿尔马西,阿尔马西因为渴望占有和被拥有,在痛苦中追逐着凯瑟琳,夜晚活得撕心裂肺早晨醒来再愈合。
上帝创造的爱情给人类带来生的极大的快感和愉悦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然而,在现实中爱情要美好和长久却更需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在最好的年华遇到最美的你”“还君明月珠,恨不相逢未嫁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许上帝是最了解人性的,所以人间遇到美好的爱情是稀缺品,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更是少之又少。皆因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质特点。
正因为排他和占有所以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人类战争。人们常说爱的极端是恨,无爱便无恨。恨是人性弱点的另一面。所以爱可以让人生死相许,像阿尔马西。也可以让人决斗而死,像驾机要三人同归于尽的凯瑟琳的丈夫。所以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战争是人性死亡本能派生出的毁灭行为。人性的死本能转向人的内部时,导致个人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转向 外部世界 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战争让爱千创百孔,爱却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为爱是生命,是希望,是活力,是创造,是人与生俱来的灵性。而恨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人性,而是因为爱的缺失产生了恨,所以治疗恨的唯一良药是爱。爱可以化解仇恨。所以战争更需要善良和爱来制止和疗愈。
哈娜便是人性善和爱的代表。她的行为让我看到了人类活着的目的是繁衍爱,是抱持爱,是走向爱!所以哈娜是影片中我最喜爱的人物。
有人把人性比喻成“起源于青藏高原的九曲黄河,它注定要向东狂奔入海。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有时会孕育两岸物产华美,有时会泛滥成灾不可收拾,其实与黄河无关。”
也有人说,“每一个灵魂都是残缺的,寻找自我的存在,为残缺的灵魂找到一份安稳;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博斗,两败俱伤;自己与自己灵魂和解,凤凰涅槃。”
对此我深信不疑。
4. 谁有“龙源期刊网”的帐号能发一篇文章给我么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原则与方法探讨
韦建华 《电影文学》 2008年第3期 本文字数:2898
[摘要]电影片名如同标签,肩负着帮助人们理解影片内容、了解异域文化的重任,电影片名翻译质量的优劣对于它自身的传播效应有着直接影响。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就是要使汉语片名与英文片名实现功能对等,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要体现审美价值、商业价值,体现影片的背景和内容,在此原则下,虽有数种翻译方法,但根本的在于译者要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审美能力以及翻译技能。
[关键词]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原则
电影片名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书名翻译,它是一种因实际需要而故意加进原本没有意义的一种传达方法,有别于文学翻译那种严格依照作者本意,力求神似的翻译方法。因此,作为广告翻译的电影片名翻译就可以改动得与源语(Sourcelanguage)名称完全不同,以适应译入语(target language),本土市场。即使是这样,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应该有章可循,而不能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而放弃一切原则去迎合观众。
一、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电影片名的翻译应以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t)为目标,“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中强调:译入语接受者对译入语信息的反应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具体在电影片名翻译上是指,译名的功能要与原名的功能相等,即实现原片名的信息功能,能够切实反映影片的内容;美学功能,能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交际功能,能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广告宣传功能,能够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提高票房收入。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就是要使汉语片名与英文片名实现功能对等,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具体来说,笔者认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泽应该遵循以下翻译原则。
1 片名翻译要具有审美价值。
生动而美观的题名能吸引观众,传递美感,这便是电影标题的美学功能。我们讨论的是将英语片,名泽成具审美价值的汉语片名,因此只讨论汉语的美学原则。汉语文字必须简洁、优美,生动、形象,力求浓缩和概括电影内容,揭示其主题,同时又要尽可能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价值要讲求精练,总体而言,选词时应力求做到:音意俱美,达意传神。Ordinary People直译为《普通人》虽然忠实原名,但是不精练,译为《凡夫俗子》显得更好!片名翻译同时还要讲求音美。译者通过节奏、音调、韵律,使片,名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既传达了情感意义,又增强了审美效果。汉语是声调语,以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音乐美,准确地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比如将Outland译为《天外天》,Courage Under Fire译为《生死豪情》,都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韵美,除此之外,翻译还要讲求言简意赅,简洁明确的片名更能吸引观众。我国许多翻译家的译作在这方面可谓登峰造极。如将A Puzzlement of Love译为《情惑》,The Strange Tale译为《奇谈》,Intolerance译为《党同伐异》都是绝作!
2 片名翻译要具有商业价值。
电影是一门文化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艺术,在片名翻译时当然需要考虑到商业因素,这就要求译后的片名能唤起观众的心理认同,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观看欲望,比如加拿大影片TheEnglish Patient,讲述的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下男女主角一段超越道德界限的,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直译为《英国病人》,虽忠实原名,符合片中沉稳、黯淡的情绪,但略显灰色,不利于影片的推广。此片台湾译名《英伦情人>扣住了影片凄婉的爱情主题,诗意浓厚,不失为佳作。片名译名商业价值的另一体现是其新颖醒目,善于煽情,比如将It Happens OneNight译为《一夜风流》,Sister Act译为《修女也疯狂》,TheNet译为《网络惊魂》,就十分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惊险片The Rock的大陆译名《勇闯夺命岛》,港译《石破天惊》,台译《绝地任务》也都雅俗共赏,自然贴切,悬念十足,成功地体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为达到以上两方面目的,商业价值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大胆创新,得“意”忘“形”,甚至可以以改变片名形式为代价,最大限度地保存原片名之内容,在具体操作中,译者经常运用增词、减词、转类、扩展等方法进行翻译,从而起到深入传达原片内容,增强片名感染力的作用。
3 片名翻译要体现影片内容和背景。
要实现译名信息功能,使其能突显影片内容,传达主题信息,确立影片感情基调,这一原则是影片翻译中的关键。翻译片名首先要了解片名的出处,影片的内容、背景和主题,否则翻译出来的片名很可能离题万里,与影片内容大相径庭。如:The Third Man有人把它译为《第三者》,这个译名很容易让观众把这部影片误认为是婚姻伦理片,但“The Third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其准确的译名应该是《第三个人》。造成这种误译,显然是译者没有看影片,只是根据片名,凭空猜想。影片The Lord of King(《指环王》)被有的人误译为《皇上回宫》,看片名观众可能会以为这是关于中国皇帝的电影,一部经典的美国大片就这样给糟蹋了!The Day After Tomorrow有人译为《后天》,这个片名的字面意思是“后天”,那么这样翻译是否恰当?影片的宣传语“The Day After Tomorrow,Where We Will Be”能给译者一些提示“后天”只是一个时间代词,重点是“之后”将发生什么,我们将身处何地。影片讲述的是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期的科幻故事。强调了明天过后无处容身的绝望,《后天》这个译名无法使人们联想到灾难,无法体会到面对未知将来的惶恐,译为《末日浩劫》更切合影片的内容和主题。英国影片《红菱艳》(The Bathing Beauty)的译名也算上乘之作。其构思独特,引人入胜。“菱”形象地显示了年轻的女主角蓓姬在跳芭蕾舞时脚尖的菱形形状,又体现出这个以芭蕾舞为主的艺术片特色;“艳”既形容芭蕾艺术之灵,又暗喻舞剧演员蓓姬在追求纯真的爱情中曲折而动人的经历。美国影片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Pretty Woman译为《风月俏佳人》都是成功的例子。
二、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
1 直译。
电影制造商要兼顾广告效应和商业效应,因而电影片名大都能够迎合观众口味,译者为了保证片名的个性特点,也便多采取直译。如The Godfather译为《教父》;Chicken Run译为《鸡快跑》,Taxi Driver译为《出租司机》等等。直译的片名继承了原片名简洁明了、易于吸引观众等特点,给异国观众的印象和原片名给本国观众的印象是基本等值的,还有一些片名,由于语言文化差异的特点,在词序、结构上稍微有所改变,但由于总体一致性,仍可看作直译,如AmeriCanBeauty《美国丽人》,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ont《西线无战事》,The Sound 0f Music《音乐之声》,The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更要注意到的是,名着改变而成的电影名应尽量与原着靠拢,如The Old Man andthe Sea《老人与海》,一方面避免观众产生陌生感,另一方面可借名着效应提高电影收视率。
2 意译。
意译来自语言上的差异,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时,为了保持原文的内容而不能完全再现其表层形式的风格。陈宏薇将词语的“意译法”定义为:译者在受到译入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所以,意译并非“乱译”,而可以概括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以对影片内容的正确把握为根据,抓住原文的意义,抛开原文的形式。Oliver Twist的翻译可谓是经典之作。原名是以主人公的名字作为片名,讲述伦敦一名孤儿的遭遇,译名《雾都孤儿》就非常贴切地展示了作品的内容,原本平淡无奇的片名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又如影片The Wizard OfOz若直译为《奥兹国历险记》就会显得过于平淡无奇,而意译为《绿野仙踪》,则不禁会让人联想到空旷美丽的绿色原野中仙女的踪迹,而这也正是电影所展现的场景,另外“仙”字也点出该片的神话色彩,再加上译名采用了四字成语,贴近汉语表达习惯,念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传播,也是一个难得的佳译。
3 音译。
根据原语发音直接将片名译成另一种语言,在片名翻译中使用较少。但在不少的英美影视片中,常采用主人公的名字或故事发生地点作为片名,其中有些是由着名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其人名、地名早已为众多民族所熟知,所以翻译时可直接沿用原有音译也不会令人费解。如由莎士比亚名着改编的电影Hamlet和Romeo and Juliet就直接采用《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译;近几年在两岸三地热映的HarryPotter系列《哈利·波特》,采用的也是音译,因为通过原着的持续畅销和电影前期大规模的宣传,主人公哈利早已成为大家所熟悉的形象。中国电影的翻译也有一些采用音译法,同样也主要用于翻译以人名、地名为片名的电影。
4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有些片名如果直译,由于文化的差异,观众对译名会茫然不知其意,或直译缺乏艺术的感染力。这类片名需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直译以传达原片名的字面意思,意译以补充原片名的隐含之义,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原片名的信息量,增强译名的艺术感染力,是一种非常值得称道的翻译方法。例如: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Madison CountyBridge《廊桥遗梦》,Pretty Woman《风月俏佳人》,Speed《生死时速》,The Net《网络情缘》等片名翻译都是佳作。
三、结语
对国外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门艺术,没有深厚的外语功底及扎实的汉语基础,就无法将原名中的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加以体现,好的翻译是一种享受,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译者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审美能力以及翻译技能,我们的翻译工作者还需要更加努力,为国内影视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影视文化大餐。
[作者简介]韦建华(1964—),男,布依族,贵州三都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与教学论。
5. 英国人民有什么显着的特征
英国人民族性中最显着的特征是主实践重行动,他们看重的是实际、讲究的是效果。他们做事依赖直觉、本能和经验,经验主义是这个民族性的最好表述。提到英国,人们首先想到一些专属于英国的词语,比如,英国绅士,这是一个在精神气质上有类于贵族但在行为规范上又与之有差别的群体,从而有研究者从中提炼出了“绅士道”这样一个文化概念。再比如,“约翰牛”,这是一个饱经事故又颇有些牛劲的实干家形象,经过渲染,john bullism从而成为了“英国习气”或“英国的典型性格”的代称。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之伟大,总是以其民族精神为支撑的。但,作为一个对世界政治历史关注比较多的研究者,"我"始终以为,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之所以伟大,总是以多面向的民族精神为内涵的。正如中华民族并不只是勤劳勇敢一样,英吉利民族也并非仅仅是“绅士道”和“约翰牛”,或者再加上“英国病人”。 如何展现作为“复杂综合体”的英国精神呢?这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英谚云: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两个英国人,一场足球:三个英国人,一个不列颠帝国。"我"以为,把一个个英国的人或事分开来讲,难免得到一个呆板的形象。用剧情展示的方式,截取能够体现英国精神的方方面面,以点睛之笔,穿插勾连,形成一幕幕英国精神活剧,让事实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家体会,恐怕是展示英国精神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或许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三个英国人身上看出一个不列颠帝国。 在英国精神里面,有一种强烈的普世主义色彩。大文豪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了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这种普世主义色彩。体现在英国以及英国人的方方面面,政治、文化、社会、科学、教育、理性、冒险、事业等等。这种普世主义对于英国精神——英国文明和价值观——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英国人友好,热情,也多少有一点傲慢。英国人诚实,厚道,不乏有一定的幽默感。 英国人比较准时守约,讲究礼节,在正式社交场合特别注重服饰。
英国男人讲究"绅士风度",英国女人严守"年龄秘密"。"女士优先"在英国已成为风气。
英国人不愿轻易吐露心扉,也无意打听别人的隐私,以"不管闲事"着称。
英国人不欣赏美味,不善于烹调,但却讲究席间礼仪。
英国人颇爱宠物,对马、狗、猫、鸟等动物感情很深。有"爱我就爱我的狗"之说。
天气是英国人经常的话题。
英国人有付小费的习惯。
6. 《英国病人》这部电影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故事是以战争为背景的,但这里并没有英雄或圣人:为了爱情铤而走险的欧洲贵族,擅离组织的英军护士,内心充满矛盾的锡克工兵,被砍掉手指的双重间谍……受到战争重创的人们都有一种超越的渴望。所有影片中的人们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片中的动人之处正是对人类心灵和细微感情的描述:从奥马殊和嘉芙莲对爱的热情追求,到哈娜和基普因怕受到伤害而对爱的回避,其间充满了人性美的瞬间。影片结尾奥马殊抱着情人的尸体痛哭的场面令人震撼,它似乎表达了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抗衡。影片重要价值在于它对人性道德冲突的深思,这种冲突不单单是爱与道德的冲突,而是人与观念——即民族主义,主流道德标准,政治思想等等意识形态的冲突。影片在这一点上是立场分明的,即它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在人性面前,在爱面前,一切地图上的疆界都显得多么渺小。
7. 什么是英伦情人
《英伦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又译作《英国病人》,是1996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安东尼·明格拉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克莉斯汀·史考特·汤玛斯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朱丽叶·比诺什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此片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最初被称为“英国病人”的严重烧伤男人的爱情故事。
一架英国飞机在飞越撒哈拉沙漠时被德军击落,飞机上的机师面部被全部烧伤,当地的人将他救活后送往了盟军战地医院。这个机师由于受伤,不能想起自己是谁,因此只被叫做“英国病人”。 护士汉娜是战地医院的一名护士,战争使她失去了男友麦根,在伤员转移途中由于误入雷区,又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珍,这使她身心交瘁。于是她决定独身留下来照顾那个“英国病人”。这是意大利的一个废弃的修道院,远离战争的喧嚣,显得宁静而闲逸,“英国病人“静静的躺在房间的木床上,窗头的一本旧书渐渐唤起了他的思绪... ... 匈牙利籍的历史学者艾马殊伯爵跟随探险家马铎深入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在那里,他结识了“皇家地理学会”推荐来帮助绘制地图的“飞机师”杰佛和他美丽的妻子嘉芙莲。嘉芙莲的风韵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艾马殊,并对她产生了无法抗拒的爱慕之情。杰佛由于回开罗筹集资金,留下嘉芙莲和考察队一同进行考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共同发现了沙漠深处的绘有原始绘画的洞穴,同时,嘉芙莲对机警、智慧、幽默的艾马殊也产生了好感。终于,一场激情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嘉芙莲倒入了艾马殊的怀抱,不尽的温存使艾马殊深陷情网而不能自拔。然而,身为有夫之妇的嘉芙莲深知这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爱情,尽管她深爱艾马殊,但她无法逾越道德的屏障,最终,她决定与艾马殊分手,这深深地伤害了艾马殊。 由于英国对德宣战,马铎也要回国,留下艾马殊在沙漠继续他在原始人山洞的考察。在一次杰佛驾驶飞机来接艾马殊时,飞机降落出了事,杰佛当场死去。而同机的嘉芙莲也受了重伤,艾马殊抱起嘉芙莲将她送往山洞,嘉芙莲此时向艾马殊道出了自己一直都在深爱着他。 艾马殊要拯救嘉芙莲,可是那里没有人烟,他必须步行走出沙漠求救。他将嘉芙莲安置在山洞里后,对他许诺一定会回来救她。 然而,当走出沙漠的艾马殊焦急地向盟军驻地的士兵求救时,却因为他的态度和名字被当作德国人抓了起来,并送上了押往欧洲的战俘车。 时间在一点点地流逝,心挂嘉芙莲的艾马殊焦急万分。他终于找机会逃了出来,此时,对他来说,没有比救嘉芙莲更重要的事了,情急之中,他用马铎绘制的非洲地图换取了德国人的帮助,用德国人给的汽油驾驶着马铎离开时留下的英国飞机返回山洞。他没有违背诺言,可是,时间已过去太多,嘉芙莲已在寒冷中永远地离开了他... ... 在照顾“英国病人”的日子里,汉娜结识了印度籍的拆弹手基普………………
整部影片在过去的世界与现在的时间里来回穿梭,彼此衔接非常自然。现实与回忆有机地融合成一幅绚丽的历史画卷,既气势磅礴又细腻动人。个人的命运和遭遇放在推至远景的历史框架中,淋漓尽致地抒发着人类最内在的情感,喷发出强烈的爱恨交织的情感洪流。 故事是以战争为背景的,但这里并没有英雄或圣人:为了爱情挺而走险的欧洲贵族,擅离组织的英军护士,内心充满矛盾的锡克工兵,被砍掉手指的双重间谍……受到战争重创的人们都有一种超越的渴望。所有影片中的人们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片中的动人之处正是对人类心灵和细微感情的描述:从奥马殊和嘉芙莲对爱的热情追求,到哈娜和基普因怕受到伤害而对爱的回避,其间充满了人性美的瞬间。影片结尾奥马殊抱着情人的尸体痛哭的场面令人震憾,它似乎表达了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抗衡。影片重要价值在于它对人性道德冲突的深思,这种冲突不单单是爱与道德的冲突,而是人与观念——即民族主义,主流道德标准,政治思想等等意识形态的冲突。影片在这一点上是立场分明的,即它突出了“人”的重要性。求。在人性面前,在爱面前,一切地图上的疆界都显得多么渺小。
8. 电影《英国病人》讲了什么
影片《英国病人》讲的是二次大战末,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北部山区的别墅废墟中,躺着一位被称为“英国病人”的神秘男子,他从一架燃烧坠毁的飞机中被全无国界观念的贝都因牧人救活,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女护士汉娜、卡拉瓦焦和一个叫基普的锡克族工兵和他生活在一起。
原来他名叫艾玛殊,是一名匈牙利籍的历史学家,他在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时,结识了杰佛和他美丽的妻子凯瑟琳,并对凯瑟琳产生了无法抗拒的爱慕之情,终于一场激情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凯瑟琳投入了艾玛殊的怀抱。
在一次杰佛驾驶飞机来接凯瑟琳时,飞机失事,杰佛当场死去,同机的凯瑟琳也受了重伤。当艾玛殊历经千辛万苦驾驶飞机救嘉芙莲时,她已经死去了,艾玛殊把凯瑟琳的尸体抱上飞机,他们要永远地飞离这尘世,但凯瑟琳的飞机被击落,艾玛殊变成火人掉向地面。最后艾玛殊离开了这个世界,追随他的爱人去了。
(8)英国病人的特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英国病人》由安东尼·明格拉执导,是根据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拉尔夫·费因斯、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朱丽叶·比诺什等联袂主演。影片于1996年11月6日在美国上映 。
电影以战争和沙漠为背景,演绎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情悲剧。二战期间,一架英国飞机在飞越撒哈拉沙漠时被德军击落,飞机上的机师面部被全部烧伤,当地人将他救活后送往了盟军战地医院。由于受伤这个机师丧失了记忆,不能想起自己是谁,因此只被叫做“英国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