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争着抢着借给清朝钱,西方列强们为何这么“仗义
自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清朝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辱,被迫向他们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些列强们曾经还干过一件事,逼着清朝向他们借钱!借钱这件事一般都是债务人主动向债权人提出借款的,西方列强为何强迫清朝向他们借钱呢?
众所周知,清朝末前财政出现严重的危机,主要是因为战争的因素,所以不得不对外借债。比如在中法战争期间,清朝以两广总督的名义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1259万两白银。这时候正赶上清政府搞“洋务运动”,大兴实业,所以经常对外借款,不过这时候的借款,都是清朝主动要求的。
最后经过总税务司赫德的调节,清朝向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借款1600万英镑,折合白银9762.2万两。到了1898年,清朝再次借款偿还赔款时,西方列强又抢了起来,都逼着清朝向他们借钱。那么问题来了,西方列强为何这么好像,居然抢着向清朝借钱呢?
其实他们才没安什么好心呢!西方列强抢着向清朝借钱,看重的是背后的政治经济权益,扩大在华的势力。俄国向通过借款,插手中国海关的权力以及东北地区的权益,法国则向通过借款,获得在云南、两广地区的特殊权益。英国借款则是想独享在海关的权益,同时扩大在长江流域的权益。
另外这些对外借款是以中国的关税、盐税作为担保的,如果清朝到期后不能还本息,他们就可以直接在各通商口岸征收。从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正所谓“弱国无外交”,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只能任人宰割。
Ⅱ 清朝灭亡,剩下许多赔款,这笔大头债到底背了多久
清朝晚期,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的内容,清朝不但要割地,还要赔款,由此引发许多民间抗议活动,签订条约的官员被民众骂得狗血喷头,比如耆善、李鸿章。
赔款的数额实在太大,直到清朝灭亡都没有赔完。但此后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就少了,有些朋友便以为这些债务已经免除,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西方列强之所以没来讨债,是因为民国政府不敢赖账,一直在还。统计下来,清朝主要有这么几项赔款。
需要说明的是,退款的那些国家,也绝不是出于好心,一是因为中国是一战战胜国,二是为了未来在中国的利益。但晚清及民国政府用庚子退款做了许多事,比如建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兴建清华大学等等。
Ⅲ 列强为什么要贷款给清廷
经过总税务司赫德的调节,清朝向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借款1600万英镑,折合白银9762.2万两。到了1898年,清朝再次借款偿还赔款时,西方列强又抢了起来,都逼着清朝向他们借钱。那么问题来了,西方列强为何这么好像,居然抢着向清朝借钱呢?
其实他们才没安什么好心呢!西方列强抢着向清朝借钱,看重的是背后的政治经济权益,扩大在华的势力。俄国向通过借款,插手中国海关的权力以及东北地区的权益,法国则向通过借款,获得在云南、两广地区的特殊权益。英国借款则是想独享在海关的权益,同时扩大在长江流域的权益。
另外这些对外借款是以中国的关税、盐税作为担保的,如果清朝到期后不能还本息,他们就可以直接在各通商口岸征收。从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正所谓“弱国无外交”,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只能任人宰割
~
Ⅳ 鸦片战争英军其实花费一千二百万银子,为何只索赔八百万
鸦片战争英军其实花费一千二百万银子,却只索赔八百万的原因在于英国的真正目的是打通中国的市场,这其中可以赚取的利益才是主要的,其次就是英国也明白,做事不能太绝,中国当时虽然衰弱,不过也是地大物博,英国也害怕一下子彻底激怒中国。
虽然现在中国逐渐强大起来,但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来作为我们前进路上的警钟,中国的崛起已经不是谁就能阻挡的了,只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保证人民不受外界欺凌。
Ⅳ 甲午战争,中国到底赔了多少钱给日本
马关条约的赔款明细
按照中日《马关条约》的要求,中国需要支付2亿两白银的本金给日本政府,并且定期还要缴纳剩余数额的百分之五作为利息。
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清政府的赔款明细(全部以白银为基准):
第一、本金2亿两白银,清政府全部赔款完成;
第二、截止1898年付清全款为止,清政府支付利息为1083万两白银;
第三、作为“答谢”日本归还辽东的报酬,清政府又被勒索“续辽费”3000万两;
第四、由于清政府缴纳的白银成色不足,额外补贴日本1325万两白银;
第五、赔款之前由于银价暴跌,日本要求清政府全部以英镑付款,按照汇率损失,折算下来中国多支出了1500万两白银;
第六、直到1898年付清全款,日军才撤离威海卫。这段时间里,清政府缴纳日军军费150万两白银。
即便我们不计算日本从清朝掠夺的战船、粮食、军火、贵重金属等物品的总价值,实际付出赔款也有2.7亿两白银之多。
如此庞大的赔款超过了过去清朝与列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赔款总和,暴露了日本人贪婪的本质。
但是,清政府要如何支付如此庞大的赔款呢?
清政府的赔款来源
清政府为了缴纳这笔赔款,首先是在国家提高赋税和田税。
普通百姓的收入是铜钱,需要兑换为白银才能缴纳,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被清朝官吏中饱私囊,所以上下剥削关系就成了帝国主义剥削清政府,清政府剥削百姓,这就是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马关条约》加大了百姓负担”的本质。
在税收以外,清政府还发行了公债“昭信股票”,向民间集中资金。
不过,这些措施对于赔款而言都是“杯水车薪”,清政府主要的赔款来源是以出卖领土和资源等主权为代价的对外借款。
1895年,清政府支付了《马关条约》赔款的第一部分。
其中,清政府向沙俄和法国签订了“俄法洋款”,借得1582万英镑;又和瑞士签订了“克萨磅款”,借得100万英镑。
按照当时的汇率,这笔借款总价值约为1亿两白银。
1896年,清政府支付第二次部分的赔款。
其中,清朝向英国、德国共借款1600万英镑,也就是“英德洋款”借据。
借款剩余的部分和国内收入主要用于第三次赔款。
1898年,清政府第四次向日本赔款,并付清了剩余的全部赔款,因此日本没有追加利息。
这次赔款的主要来源还是向英、德银行借款,也就是“续借英德洋款”1600万英镑。
笔者需要说明的是帝国主义借给清政府的钱并不是无条件的,比如德国以此为借口强占胶州湾,英国则夺取我国沿海口岸征收海关税。
通过这些借款的附加条件,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征收海关税,并享受其他政治特权,甚至可以干涉中国内政。
本质上而言,清政府的借款就是以出卖领土主权为代价的饮鸩止渴。
Ⅵ 英国想租借香港100年 为什么清政府坚持99年
我们知道,清朝末年,腐朽的清政府实在是太过无能,战争上打不过其他国家,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的,签订了非常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其中,香港就被清政府租借给了英国,一共是99年的时间。但是这个时间让人感觉很奇怪,为什么会是99年?据说当时英国的要求是一百年整,但是清政府却坚持只租借99年,这是真的吗?99年到底有没有什么别的含义?
英国绝对是十九世纪欺负中国最多的一个国家,这也难怪,谁叫大清国当时羸弱不堪呢?
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还算强大,在康熙、雍正、干隆三位皇帝的治理下,大清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就在这个时候,因为闭关锁国,中国停滞不前,而欧洲的工业时代却来临了,生产率极大提高,武器等装备发展迅速,于是,欧洲各国加强了对外侵略的脚步。
对于当时的大清,各国早期采取的是商业渗透,特别是鸦片等货物不断输入大清,大批金银被欧洲各国带回,这些国家中,英国绝对算是一个大佬。
十九世纪初,英国大量的鸦片充斥着中国市场。眼看中国被“温水煮青蛙”,这时道光帝看出了威胁,林则徐也在“睁着眼睛”看世界,君臣二人的共识就是鸦片误国。于是,轰轰烈烈的禁烟行动在林则徐的手下展开了。
说实话,“禁烟行动”效果不错,但是也惹恼了英国人。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人没有打赢这场战役,因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不说赔偿的金钱,也不说给予大英帝国的优惠通商政策,在这里,只说割出去的香港岛,这是无条件、永久割让,白纸黑字。
英国人是尝到甜头了,他们终于知道,大清原来是一头“黔之驴”。不久后,英国带着法国卷土重来,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是1856年,看来英国人缺钱了。
大清一样还是打不过,1860年,清帝咸丰都跑热河去了,那就再签不平等条约,于是《北京条约》就这样签完了。还是一样赔钱、割地,割哪里?永久割让九龙半岛。
永久割让,意味着地方归人家所有了。
1898年6月,英国又向大清租借了新界,这样省事,不用打仗就能获得土地。从那一刻起,香港三大地方,悉数进入了英国人的控制之中。
俗话说得好,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此话不假,各国列强隔三差五来中国侵略一番,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先后来到了中国搞侵略,赚“外快”。大清是一个也打不过。
1898年3月6日,德国向大清租借胶州湾,能不答应吗?人家已经占了胶州湾了。大清国当然答应了,关键是惹不起。德国要求租期100年,大清提出“少一点”,于是德国就减了一年,成了99年
这下,英国人眼红了,怎么能这样?这中国土地得来也太容易了吧!太划算了。于是,英国也厚颜无耻地要求租借,慈禧当然不敢得罪大英帝国了。于是,英国在1898年6月9日开始起,租借了香港新界,租期也是99年。
法国一看,还是租借好,不需要打仗,就能忽悠一块土地,于是在1899年租借了广州湾,期限照葫芦画瓢,也是99年。
对于香港新界,英国采取的是租借,主要是因为省事,没有其它。如果要继续割地的话,必须再打一仗才能达到。因此,英国学了德国这一招:租借。到期后,如果中国继续软弱,那就继续租借。
为什么是99年?没有其它,和德国人学的,并没有非常复杂的原因。
有一个特别像真事的传说,说大清为了把租期降到100以下,据理力争,奋力死拼,为什么要死拼呢?传说租期真要到100年了,对方可以把土地据为己有。
这是一个假得不能再假的消息,大清李鸿章他们死拼?靠什么死拼?人家那头提出租借,这头没多久就答应了,没有打仗,没有激烈的交锋。租借的国家又不是英国一个,德国、法国、日本统统都有租借,清政府害怕人家的坚船利炮,在惶惶不安中,在极度无奈中,答应了英国的请求。
也许,签完协议出了门,李鸿章等人会啐口唾沫,大声问候人家的女王及其祖宗,但这些是毫无用处的。可以肯定,没有死拼,也没实力死拼。
至于租期到100年就成为了人家的国土,这是无稽之谈。人家实力强了,租借个三五十年都可能转成别人的国土。但如果自己方实力强了,不要说租出去99年的,租出去上百年的,甚至割让出去的土地都能拿得回来。
二战后,广州湾、胶州湾回来了,旅大等地也回来了。
新中国建立后,邓公和撒切尔夫人谈判,发表强势语言,九七年之前,要把英国租借的新界还回来,就连割让出去的香港岛、九龙半岛也统统要还回来,因为那是逼迫签订的条约,新中国不认。如果不还,那就开战。
面对邓公的坚决,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不铁了,出门因腿软摔倒在地。她被小个子邓公迸发出的能量折服。
1997年,香港三地回来了,被葡萄牙占了几百年的澳门也在1999回来了。一切,都是实力说话。
面对英国提出租借香港百年的要求,清政府没法死拼,也没实力死拼,只是象征性地提出了减少租期的要求,英国答应了,参考了德国的租借时间,定为了99年时间。
Ⅶ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时,英国等列强为啥愿意出资给清廷打仗
英国等列强愿意出钱资助清政府收复新疆,也是出于很多考虑的。首先,当时控制新疆的另一股势力是沙俄,沙俄在新疆势力坐大,对清政府来说是很危险的。
不管怎么说,左宗棠从列强那里借的钱,帮助了清政府成功将新疆收回,维护了我国领土和疆域的完整,是有利于千秋万代之举,否则外敌势力很有可能通过新疆逐渐渗入整个蒙古,到那时中国便真的岌岌可危了。因此,左宗棠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Ⅷ 甲午战争我们赔了日本多少赔款实付了多少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在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中相继失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终不得不屈辱认输,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巨额的战争收益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为日本策划全面侵华埋下伏笔。那么清政府一共损失了多少钱呢?
实际上别看日本从清政府手中勒索走了大笔财富,但是甲午战争最大的赢家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首先在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都从英国手中借了大笔钱作为战争经费,光清政府的借款就高达2865万两白银;其次《马关条约》赔款清政府是从列强手中借钱支付给日本,清政府向列强借款产生的利息就高达5亿4000万两,同时清政府的海关、税收、铁路、矿山等等经济权益被列强控制;最后日本获得大笔赔款后也都是花在了英法德等国身上,因为当时的日本工业基础薄弱,为了扩军不得不向列强购买军火、工业设备等等。
Ⅸ 英国租借香港99年那向中国支付租借费用吗 最佳答案+50分。
那有租借费
利用不平等条约强制占领的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元。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5.另订关税则例。清朝政府将以公平的原则颁布一部新的关税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Ⅹ 清朝在丧权辱国的七十年中,究竟赔付给了列强多少钱
满清后期的腐败与无能让我们的民族遭受了无尽的屈辱,不仅割让很多的土地,而且还赔付了巨额的赔款,也让中华民族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那么在清政府丧权辱国的七十年中,究竟给列强赔付了多少钱?
如果全部算起来的话那就非常的多,这里只是统计一下大额的赔付数量。
五、1901年的辛丑条约。条约的的第6款规定赔款总额为45000万两海关银,年息四厘,自1902年1月1日起,至1940年止,39年内,需付本息银总计982238150两,各省地方赔款2000万两不计在内。《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
简直是触目惊心,写到这里我已经都带了情绪,都不愿再往一块加,大概有十几亿两的白银,关键这还只是赔款,没有提及割地以及各种的流氓条款,如果把这些一一搜集写出来,自己非得气得先吐血,可以说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与血泪的历史,看了之后越感愤懑,但同时也激发了无限奋进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