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人说西方文官制度,学习自中国科举制度,证据在哪
证据!!多读点书!西方连“个人自有主义”都是取之中国,它来自《道德经》我贵柔思想,与杨朱哲学雷同,类似这样的还有“社会主义”它起源于《论语》大同篇。
准确的说,西方是站在中国这个巨人身上发展起来的, 什么火枪啊、火炮啊,那个不是中国的,连抢劫的资本都是中国学来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会落后呢?其实中国没有落后,你怎么能说一个与世界贸易保持两千多年顺差的国家是落后的呢?
其实很简单,满清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居安思危,烧科学典籍《天工开物》,借文字狱屠杀科技人员,才有中国的落后。
❷ 问,国外是否有科举制度
这种以书面考试为工具的选官制度,把古代中国塑造成了一个文质彬彬的社会,一个教育社会。科举制度诱导所有稍具条件的人都去读书识字,在古代中国,村村有私塾,处处有书院。彼时中国的识字率绝对高于西方同期。这是科举制度的一个非意图后果,在前现代时代,它就实现了文化的广泛普及,而教育在人们的观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本不需要发展经济学家来论证教育对于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天生就对教育投资充满热情,甚至可以说是热情过度。
时至今日,科举制度已消失百年,我们自可摒弃当年废科举之时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激情,公允地评价科举制度,并探讨创造性转化的可能。然而,悖谬的是,科举制度中比较可取的元素似被人弃置,而其荒唐的一面却似乎时时纠缠着今人。
○英国
“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
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吸取科举考试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后来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仿效。
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1847年,曾到过中国的杜麦斯出版了《中国札记》,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1994年,韩国纪念科举废止100年,举办了模拟科举考试,取录了两名状元
1854年,由马考莱等人向英国议会提交《印度文官制度报告书》,建议:建立完整的考试制度,考试事宜应由一位权威人士主管的考试中心全权负责;考试必须采取竞争性的笔试办法,对考生的年龄、健康、品行也应作具体的要求;对于高级职位,应有相当于国内最高教育水平的竞争性考试。
1855年5月,经过议会辩论之后,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1870年6月,新上台的帕麦斯顿政府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官员的枢密院敕令》,规定凡要进入政府各部门工作,都必须经过竞争性考试。至此,英国文官考试走向制度化和正规化。
1857年4月英国权威刊物《威斯敏斯特评论》评论说:“这些中国的‘外夷’(英国人)的确只是从中国科举考试的书籍中学到一页而已。”
○美国
“我们在洪荒时代,中国人已在读书”
19世纪60年代后,美国也在考虑采用择优录用的文官考试制度。美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基本上是仿效英国的产物,但是史料表明中国科举制也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过美国的文官考试制度。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
1870年,史皮尔(Spear,汉名施惠廉)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1873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在报告中宣称:“当我们的大陆尚处于洪荒时代,孔子已经在讲授德政,中国人已在读书,使用指南针、火药和乘法表。然而东方世界这一最文明的国家对于科举制度的运用,将比上述任何东西都更能夺走我们美国人的优势(如果我们算得上有什么优势的话),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倘若不充分肯定中国的宗教或帝制的作用,必将无从作出解释。”
1883年,以平等竞争为原则的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该法案规定政府事务官的录用,必须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从此以后,考试录用事务官,成为美国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
1893年,美国文官考试制度完全确立。
○日本
被权贵把持的科举
公元7至8世纪之际,日本引进中国的律令制度,模仿唐制实行贡举制度。
唐朝科举制度的结果是秀才科逐渐停废而进士科日渐兴盛,但日本到公元730年以后则是秀才科逐渐独盛而进士科式微。
日本的贡举制度,由于贵族干政、学官世袭,到10世纪以后,大学寮基本上为贵族把持,博士推荐学生参加科举,不是依据才学高下,而是以资历名望,致使科举制度日渐流于形式化。
11世纪后,形式上还继续实行式部省试,但考生皆由权贵推荐,应考者几乎无条件及第。科举制至此已完全异化。
明治时代初期,为了选拔人才,推动维新运动,1869年进入新政府的学者神田孝平向公议所提出了“进士及第之法”的建议书,提倡以“汉士及第法”,即中国的科举制度为参考,树立近代日本的官僚考试制度。考试科目注重实用。这项提案虽然获得公议所通过,却没能得到实权人物的支持而没得到具体实施,而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也最终为近代的学校制度所取代。
○韩国
“我国公道,惟在科举”
从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韩国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存在了936年,成为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时间最长、也最完备的科举。
近500年的高丽王朝,科举制度实兼唐、五代、宋、元等诸朝制度而成。具体而言,高丽制度直接渊源于隋和唐者,有礼部三场试、三条烛试(夜试)、试期在春三月(春试)、科目中的“宾贡科”、咒噤科等。
高丽王朝恭愍王十九年(1372年)明太祖遣使往颁科举诏后,高丽科举乡会试程式一依明制,第一场试《五经》义,五百字以上,《四书》疑,三百字以上;第二场试礼乐论,三百字以上;第三场试时务策,一千字以上。唯务直述,不善文藻。
公元1392年,李朝重新整顿衰落的科举制度,定科举法,初场罢《四书》疑和《五经》义,改试讲论。但实行数科之后,实践证明并不能选拔到“经学杰出之才”。
李朝科举比同期的中国科举更频繁,几乎每年都开科,“国家用人之道,只在于科举”。科举在李朝的地位不亚于科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韩国有“我国公道,惟在科举”,“私门塞而公道开,浮华斥而真儒出”之说。尽管不时出现改革甚至废除科举的呼声,但科举制直至公元1894年才遭停罢。如果不是因为日本的压迫,科举还将延续一段时间。
○越南
最后废止科举的国家
1075年始,1919年止,越南是最迟实行和最后废止科举的国家。
李朝建立科举制度,模仿中国实行三场考试。据《越史通鉴纲目》载,仁宗太宁四年(1075年),“选明经博学者以三场试之,擢黎文盛首选入侍学。本国科目自此开始。”
公元1807年,阮朝阮世祖开乡试,其制度模仿中国清代科举。其形式内容仍然和中国科举考试大同小异。
公元1832年,越南引进八股文作文考试文体。
公元1884年,法国和越南签订了《顺化条约》后,法国殖民者实际上取代了越南帝王的统治,西方新学动摇了儒学的地位。中国戊戌维新也影响到越南,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后,越南科举更是唇亡齿寒。
1906年,越南成立教育改进委员会,新型学校纷纷创办,逐步取代了传授儒学的科举教育。
1919年,越南举行了最后一科会试,取中23名。此后,科举制度在越南和世界历史上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❸ 英国的文官制度与中国的科举制有什么异同
现代西方政体中的所谓“文官”或“公务员” 主要是指这批职业技术官僚。“考选制”的实质是将“业务标准”引入政治录用,以利于统治效率的提高。
西方文官制度中公务员的考核录用,在形式上也与当年中国的科举制有相似之处。现在西方国家对公务员的考选中的公开竞考,多级考试、逐步淘汰等原则和方式都直接继承了中国的科举制。
所不同的是: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录用,基本上是将录用对象分为两类:政客与官僚,分别依据不同标准进行衡量——政客以政治标准为主,官僚以业务标准为主。
也就是说:西方政体对政治录用双重标准统一问题的解决,体现在权力精英的整体上,而不同于科举制下双重标准的统一体现于个体。因此,现代西方政体尚不能有效地培养出集政治与业务素质于一身的、德才兼备的权力精英,而只能依靠政客与官僚的相互补充与制衡。
(3)英国是如何实行引进考试制度的扩展阅读
英国文官制度基本信息
英国的文职官员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官员队伍之一,廉洁与高效为其赢得了巨大声誉,也成为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然而这一切的都源自于其构架良好而又合理的文官制度。
在英国,文官(CivilServance[复数],CivilServant[单数])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
在内阁发生经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高级文官还时时准备为大臣提供咨询,向其提供必要的情报、知识以及实践的经验。显然,服务的年限越长,他们的影响也就越大。
这样,他们不但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命令,而且对于这些方针、政策和命令的制定还有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发言权。正是这后一项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前台是两党轮流秉政,后台则永不更换,这是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
科举内容
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
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❹ 科举制能传到英国的原因
现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文官制度就脱胎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在推行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之前,西方各国实行的是"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恩赐制",顾名思义是由国王(后来演变为总统)来将官司职赠予别人。"政党分肥制"是美国历史上盛行的一种以党派关系分配政府职务的制度,它是在两党轮流执政的背景下产生的。大选获胜的政党通过任命公职报答该党的积极支持者。无论是"恩赐制"还是"分肥制",都有很大的弊端,使得(腐)败横行,政局动荡。西方的政治家和学者对此深感头痛,寻求改革却苦无良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科举制度进入了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的视野,为西方的先官制度带来了一剂良方。
早在16世纪,中国科举制度就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传入西方。传教士们不仅对中国的物产资源感兴趣,中国科举取士的制度也使他们感到惊奇。在他们所着的《中国游记》、《传大的中国》等书中,详尽地介绍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并推崇有加。这些书籍曾在欧美广为流传,在此后顾之300年间,仅用英文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书就达70余种。除了书籍的传播,一些西方政府官员和学者还通过报告、演讲等形式介绍和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如北京同文馆馆长马丁就曾在英国波士顿作题为"中国的竞争考试"的报告;法国的大学者伏尔泰也曾在着作中对中国的科举制做过介绍和颂扬;西方学者卜德将科举制誉为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美国汉学家H·G·Creel则认为科举制度超越了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到19世纪,中国科举考试"自荐入选,统一标准,择优录取"原则的合理性,使西方的学者得到有益启示,逐步发展成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制度。英国文官制度的创建人诺斯科特和屈维廉两人都对中国科举制心仪已久,他们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并在英国实行的"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是从中国学去的。随后,法、德、美等国都先后仿效英国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诚如孙中山先生在考察欧美各国考试制度之后所说:"英国推行考试制度最早,......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亦都是学英国的。"胡适也曾说"我在国外的时候,时常感觉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公开的客观的文官考试制度。没有一个国家的考试制度,能够像我们这样久远,严密与公开"。
❺ 英国学习了中国的什么考试制度这一制度是由谁正式创立的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科举制。
英国从中国学去的考试制度是指科举制,隋朝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
❻ 古代欧洲没有科举考试,他们是怎么选拔人才的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的科举制度被介绍到了西方。科举制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原则备受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各国政府实行赐官制,文职官员的录用不进行任何考试。因此,像大哲学家培根这样有才华的人,为了求得一管半职,只好去巴结宫廷权贵。赐官制必然导致吏治腐败,“朝有南郭,野有遗贤”的现象相当普遍。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的传教士克鲁兹,发现科举制与西方人事制度迥然不同,实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他对此很感兴趣,随后在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这个世纪末,欧洲就有了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详细报道。18世纪介绍中国最有影响着作是阿尔德的《中国概况》,其中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至1810年,《大清律例》被译成英文,也有关于科举的法律条文。
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地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即使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欧洲学者仍对科学制度称道不已。廉士在《中国总论》中说:“中国通过卓越的考试制度录用文官武将,这是他们制度惟一不同于古今任何一个伟大的君主国家的地方”。
欧洲人赞赏的是中国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原则: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
在中国科学制的影响下,欧洲开始废弃腐朽的赐官制,确立从竞争性考试中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早在1776年,英国着名经济家亚当·斯密就提议,每个人“被获准在任何机构自由从事某一职业前,必须经过考试或试用”。他的主张是受法国网络全书派的影响,而后者又是受中国政治哲学的影响。斯密提出选拔人才的原则为欧洲各国普遍接受。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大约是在1800年。英国有识之士早就呼吁政府效法中国科举制度,面向全体国民,开科取士。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考试。此举受到种种非难,但英国行政改革者最终获得胜利,应为这是一种卓越的选拔人才的制度。1855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
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对应试者进行基础知识的笔试,低级职务的考试在地方进行,高级职务的考试才在首都伦敦。强调入选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当时的英国报刊就指出:“生活中没有什么能比这与中国所实行的制度更相似的了。”《大英网络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实行定期考核。"
英国文官制度吸收了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❼ 英国官员考试制度的历史发展
19世纪后,英国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于是哪一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就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进行公开分赃,分给他们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都要引起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可见,无论早期的国王任用官员的制度还是后来政党间的官员分配的制度都存在极大的弊端。一个是营私舞弊,买卖官职使无功受禄的现象盛行,政府腐败工作效率低下。另一个是执政党更替,国家工作人员大换班,造成政府行政事务处理缺乏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严重地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文官选用制度,采取更为合理的方式选择官员,使政府的工作更为高效和具有稳定性被提上日程,英国近代文官考选制度开始了它的形成之旅。
1569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出版的《中国游记》一书曾对中国通过科举选拔官员的做法大加称赞,该书在1577年由英国人理乍得·威尔翻译成英文,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一次在英国的刊物中出现。其后的1583年,另一个葡萄牙修士冈萨雷斯·多萨出版的《伟大的中国》一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科举制的中第考试方法和内容。此书在罗马出版后,很快被译成英文,在欧洲广泛流传,引起英国社会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关注。十七世纪初英国牧师珀切斯的亚洲游记《续哈克里特或珀切斯的朝圣》一书中,更是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书中非常详细的介绍了整个科举制的运作过程,包括考生要需通过哪些考试,逐步获取更高一级的参考资格,主要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同时,此书将科举制度评价为“无论身份地位,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一种高效而公平的选材制度,体现出卓越先进的政府管理体制。”年,罗伯特·波顿的《忧郁症的解剖》一书中,以旅行者们的记录为原始材料,首次将中国的科举制与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作对比,认为英国应以科举制为参考,改革政府的运行机制。17世纪中期以后,涉及科举制度各类书籍在英国已经较为常见,如1665年的《辉煌文明的古老帝国》;1669年的《驻华大使》;1688年的《中国新历史》,这些书籍的作者大都有实际来华经历,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进入18世纪,出版于1736年的《中国史》一书在英国影响较大,传播较广,书中同样详尽介绍了中国的教育,政府体系,科举制度等方面。据统计,在1570年到19世纪初,仅用英文的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员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就有70种之多,这些书大都从不同角度介绍和称赞中国的科举制度。
总之,这些在英国出版的,来自传教士,旅行者,商人,学者等有关科举制度的相关出版物的内容说明:首先由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自身特色与英国考试形式发展的相对滞后,科举制具备影响英国文官考任制度的时间和条件;其次,在英国文官制度正式颁布实施之前,英国社会和学界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与了解;最后,英国文官考任制度形成于在报刊杂志对中国科举制度介绍赞扬和推荐的舆论氛围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一个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的职务,对文官的选择和任用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改革的直接导火索则始于当时英国最强大的海外掠夺机构——东印度公司,许多人都试图挤入公司谋取利益,由于东印度公司对英国政府经济利益有直接影响,被整顿公司人事的改革被提上议程,而这次改革最初还是源于中国人的建议,在广州的公司人员的建议下,东印度公司决定采用直接从伦敦选送官员到印度任职的措施,选择标准则是“通才教育,择优选士”。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直接推动了英国国内文官制度的改革活动,对于东印度公司的这次改革,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英国东印度公司已采用了考试竞争原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一次被称为和火药与印刷术四大发明一样重要。而在1836年,曾任英国驻华总领事的弗朗西斯戴维斯曾这样表述道“科举制为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提供了遥远的榜样”,由此可见,作为英国文官考试改革先行者的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无疑受到了中国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❽ 在与唐朝同时期的英国,创立了什么科举制度
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英国大网络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经概括性地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是英国建立竞争性文官制度的基石,而英国文官制度又是其它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蓝本。(孙中山和英国大网络全书这两段话,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❾ 哪年考试考了文官制度
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里斯·屈威廉和斯坦福·洛斯克特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着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拨优秀文官等等。英国政府以枢密院令的形式公布了这个报告,并决定成立了3人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试、录用事宜。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2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