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战后,英国丢失了那么多殖民地,为什么英国不愿放弃马岛
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虽然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就战后的情况来看,英国的损失挺惨的,不只是在经济,工业上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也是一落千丈,甚至有些一蹶不振。
英国为何在二战后不断丢失殖民地?
曾经的大英帝国,在苏联没有出现之前,美国没有崛起之前,勉强能算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经历了一战,二战,英国的工业,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本来这也没啥,毕竟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靠着众多的殖民地提供的资源,十多年也就缓过来了。
马岛战争中挥舞着英国国旗的英军士兵
所以马岛和英国的其他殖民地有一些不同,这是双方还在谈判时,阿根廷政府就以武力占领了马岛,虽然英国已经衰落了,但是五常不要面子吗?所以只能对阿根廷还以颜色,最后英国打赢了阿根廷收复了马岛,马岛战争的胜利对当时英国产生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贰’ 为何英国在二战后几乎放弃了所有海外殖民地
因为二战发生以后,英国的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陷入了衰退,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再对这些殖民地控制下去了,而且当时各地的民族意识渐渐开始加强,每个地方的独立浪潮也是一波一波的,英国如果不让他们独立的话,最后拖垮的也是自己国家的经济,所以英国这么做也是没办法了。
所以这个时候英国人知道,如果不让这些殖民地独立,那么英国必然要付出严重的代价,比如说让国家经济拖累越来越厉害,所以英国在当时这种情况,已经无法维持对这么多的殖民地统治,只能选择放弃这些海外殖民地,不然自己本国的经济也要被殖民地给拖垮了,而且这些殖民地的反抗还非常的强烈,就连美国和苏联也在支持各地独立,英国这个时候也是没办法了。‘叁’ 二战后,英国丢失了那么多殖民地,为什么英国不愿放弃马岛呢
第三,阿根廷军政府的胡来。
在二战以后,英国曾考虑至少放弃马岛的部分主权,将原来属于西班牙控制区还给阿根廷。
然而随着政府不断更迭,这种谈判断断续续,然而马岛的居民主要是英国后裔,拒绝将马岛交给阿根廷,所以谈判一度中止。
其实,阿根廷政府持续谈下去,至少拿回马岛一部分还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军政府独裁领袖加尔铁里,却贸然发动战争。
加尔铁里是个暴戾的独裁者,对于国内民众残酷镇压架屠杀,杀死的平民数以万计,人民极度不满。
而80年代,加尔铁里的胡乱施政下,阿根廷经济几乎崩溃:1981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资倒退-19.2%;工联获得国内越来越多的支持,其决定发动长期性大罢工。
‘肆’ 英国为什么逐渐放弃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英帝国完成了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海外扩张。英国经国际联盟的批准对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而德国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和新几内亚也被划入英国的版图(西南非洲被由南非,新几内亚由澳大利亚统治)。
一个位于都柏林的英爱战争纪念碑虽然英国赢得了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黑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
1920年代是自治领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虽然自治领在一战爆发时还无权选择是否参战,1919年结束一战的《凡尔赛条约》,却是由英国和其自治领分别签署的。1922年自治领不再愿意支持英国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迫使英国寻求一个和平的妥协方案。
自治领的完全独立经由1926年的《贝尔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终确立:所有自治领取得与英国的同等地位,英国的立法机构不再有权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自治领也将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内设立的一个主管自治领事务的部门也在1925年从殖民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自治领部,并在1930年拥有了首位部门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为第一个独自签署外交条约的自治领,并在1928年迎来了首位英国驻渥太华高级专员,从而结束了加拿大总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国家元首、又是英国驻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华盛顿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亚也派出了首位驻外大使。
爱尔兰自由邦在一场反抗英国统治的血腥战争后于1921年取得了自治领地位;1937年爱尔兰与英国断绝了正式的宪法关系,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完全独立于英联邦之外的爱尔兰共和国。原本就独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断绝了与英国在宪法上的特殊关系(虽然直到1956年英国才从埃及撤军)。在1922年成为英国保护国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后的1932年完全独立。
‘伍’ 二战时英国为什么放弃殖民地变成世界第一大国的机会
近代史中的英国很多人都知道,一提出大英帝国就自然想到“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有这样的称号,就是当年英国有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这也是大英帝国但年称霸全球的基础。
英国殖民地指的是从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开始于1868年,鼎盛时期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国的殖民地。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利,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地区。
通常讲广义的殖民地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器,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殖民地获得独立,旧的世界殖民系统不复存在。也是英国衰落的原因。
此时有人想过为什么当年英国不把自己的殖民地变成自己的国土,那样英国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了吗?当年的大英帝国是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全球性帝国,在20世纪初的鼎盛时期,其领土面积则有约3,000万平方千米(本土面积仅仅二十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可见这样的国家绝对是超级大国。
英国与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等国家不一样,殖民地都是属于贸易性殖民而不是掠夺性殖民。简单来说就是把殖民地当作原材料采购地和工业产品倾销地,而不是像西班牙那样掠夺式地剥削当地资源。所以大英帝国全是半个商业帝国,并不是以扩张领土为第一目的。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而英国恰恰是从这个商业利益出发建立的自己殖民地。
再者,二战时为了得到美国的支持,放弃了与殖民地之间的最惠国待遇(美帝狮子大开口),间接地肢解了大英帝国的贸易地位,使得英国再也没有多余的精力与金钱来维持庞大的领土(失去了最惠国待遇庞大的殖民地也失去了意义),失去经济支持的大英帝国,殖民地成为领土更是没有能力维持了。
此外还有就是,对于英国这样的民主国家来说,把殖民地变成本土的组成部分,那就意味着殖民地居民从法律上应该享有与英国公民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投票选举和自由迁徙的权利,这对于英国政府来说显然是不划算的,英国人对此也不会赞同,而且英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交通和通讯并不便捷的时代,把它们纳入到本国版图也是不现实的,那样的话英国议会恐怕开一次会都不容易,因为代表没有到齐。而作为殖民地处置既可以从中获取利益,又不必承担很大的义务。
与俄国对比,英国的情况就更明了,对于俄国这样的专制帝国来说,确实是把殖民地纳入本国版图,许多人都以为俄国没有殖民地,其实俄国占据的殖民地并不亚于西方列强,只不过由于这些殖民地都与本土接壤,所以都被纳入到帝国版图内。由于俄国的专制体制,本国公民也没有多少权利,所以殖民地居民自然也享受不到什么权利,纳入进来成本很低。
正是这样的原因,大英帝国最后放弃了殖民地,像英国这样的法国,其它国家也面临英国同样的问题,最后也都放弃了殖民地,如果当年不放弃殖民地,可能今天的欧洲强国与殖民地平分财富,估计欧洲也成为很穷的地方。
‘陆’ 英国为什么放弃了对所有殖民地的统治
英国为放弃对所有殖民地的统治,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是整个国际大环境的趋势使然。在和平年代,有联合国安理会这样的组织,就不会容许侵略的发生。任何国家只要是被侵占的,都可以申请独立,脱离殖民地的统治。所以英国不敢逆着这种趋势来,只好放手。
第二点是英国已经在殖民地上捞到了足够的好处,所以即便心有不甘,也会退出。这就是所谓的见好就收,否则可能吃进去的东西还需要吐出来。
‘柒’ 英国为什么1931年直接放弃一些殖民地让他们独立
1926年,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宣称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互不从属,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联邦中它们是自愿联合的成员。说白了这个决议就是给自己自治领完全独立的权利。1931年12月11日,这个决议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这个决议通过之后,英国的殖民地中有四个成为独立国家,这四个地区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捌’ 征服世界的大英帝国,为何不彻底吞并它的殖民地
近代的大英帝国,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将影响力和势力范围覆盖至全球的帝国,所谓的文化输出,一直停留在较浅层面,只需要在上层建立统治即可,对基层并不过多干预,甚至哪怕是在上层,它也很少追求绝对的统治地位,甚至都不追求摧毁当地本土政治势力的统治基础,而是只要他们臣服,愿意跟自己合作,便就满足。总而言之,英国的殖民,更注重于攫取现实物质利益,而对土地征服兴趣缺缺。
如果英国是个政治型国家,这个可能倒还可以。毕竟政治型国家,他拓土开疆的目的本身就是要壮大国家版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政治型国家愿意同化被征服地区的民众,赋予他们与本部居民差不多的地位和待遇,让他们成为自己国家的一份子。
‘玖’ 在你看来英国为什么不把殖民地变成领土呢
从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占领了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量法国殖民地,打败荷兰,成为世界第一殖民大国。美国独立后,英国把殖民地的重心转移到了印度,同时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香港等地。近代,英国殖民了58个国家和地区。全盛时期,原住民、殖民地和托管地的总土地面积约为3300万平方公里。
对于英国这样的民主国家来说,将殖民地变成大陆的一部分,意味着殖民地居民在法律上应享有与英国公民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包括选举权和自由迁徙权。这显然不符合英国政府的成本效益,英国人民也不会同意。此外,英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一个交通和通讯不便的时代,将它们纳入该国领土也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恐怕英国议会召开会议并不容易,因为代表们没有出席。作为一种殖民地处置,它不仅可以获得利益,而且不必承担重大义务。这也是英国不愿意将殖民地变为领土的原因之一。
‘拾’ 英国打赢了二战,为何反而丢了绝大多数殖民地
不能说英国丢了绝大多数殖民地,而是英国主动放弃了殖民地。而英国主动抛弃这些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对于控制殖民地输出的成本过高以及全球蔓延的殖民地独立解放运动。
对于殖民地的控制,无非从经济,军事乃至政治上进行控制。
殖民时期的英式建筑
从政治上来讲,维护殖民地的统治,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保证殖民地的统治性,就要迁入大量的本土人口,但是本土人口的数量严重制约了殖民地的发展。所以只能以本地人民为主,但是因为殖民地土着生产力低下,文化水平落后,就需要大量投入金钱以及资源。但是往往有时候,做的这些工作并不能得到本地人的认同,反而会不讨好。
二战过后,英国国力军力已经无法阻止已经愈演愈烈的全球独立解放运动。而当时的英国政府为了抛掉尾大不掉的殖民地,同时刚好响应独立解放运动获得国际声誉,就将一大部分殖民地放弃了。如此一来,抛掉了包袱,还赢得了国际赞赏,提高了国际地位,一举三得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