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城市更新代表什么

英国城市更新代表什么

发布时间:2022-12-25 15:06:00

‘壹’ 想问一下英国伦敦现在和未来的城市规划

英国政府历来重视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成为重要的政策领域。2000年英国政府发表了一份城市白皮书[1],提出处理城市生活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问题的政策措施。在英国,就政策而言,最显着的问题被认为是“城市复兴”(urban renaissance)问题。由于对乡村生活的推崇和对城市病的消极认识,二次大战后英国的城市政策始终强调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发展的控制。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田园生活的追求,使郊区化得到了极大的推进。在城市边缘区建设大规模的居住区,在城市以外建设大量的零售业(如购物中心)和商务/办公园区(这些园区的布局为了求得较好的环境,对土地使用极为浪费,其布局方式被称为“校园风格”),由此导致了较为富裕的人群向郊区的迁移,出现了对汽车交通高度依赖的环境和设施配置,并带来整体性的交通问题和土地、能源等资源的浪费。该白皮书认为,这种局面必须改变。但要实现城市的复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白皮书估计,当时的城市中(2000年)大约有将近5.8万公顷已使用的土地是空置的和被弃置的。而根据城市工作组(Urban Task Force)的报告[2],在2000年,仅英格兰地区的城市中就有70万幢住房是无人居住的,其中25万幢已经空置了一年以上。城市要复兴,这些现存的土地和住房就需要消化,这是要体现城市具有活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还要克服公众已经建立的郊区生活方式以及对郊区生活的向往,并吸引富裕和较富裕群体向城市的回迁;因此,只有在保证城市特征和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城市的复兴。因此,白皮书提出了许多对策,如鼓励循环使用城市土地,改进城市设计和建筑学,运用税收和财政政策来鼓励开发弃置的土地等等。
该白皮书重新审视了过去城市分散发展的政策,并指出城市的蔓延式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环境上是不可接受的,而且在政治上也是有害的,因为地方居民通过选举表达出当他们看到新的开发吞噬农村用地时的愤怒。新的开发现在被认为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所谓的NIMB(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在我的后院),这是社会群体为维护自己的生活环境而采取的态度。这就要求根据政策的优先性进行再评估,并必须鼓励(并支持)私人部门再循环使用城市土地,并通过提高城市开发和设计的标准要求来获得显着的改进。白皮书还提出了许多战略,并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将棕色用地(brown land)[3]和空置的地产重新使用方面。它提出,至2008年60%的新住房应当在棕色土地(如先前已经开发过的土地)上建设或者保持现有的存量。这些战略还包括税收(VAT的改革和降低转变为住宅使用的税收)以及土地的整理(创建国家土地使用的数据库来控制英格兰地区的棕色土地)。估计在英格兰地区有5至20万公顷的土地受到污染,白皮书提出对污染的清理将降低税收,鼓励运用新技术进行修复并为这些土地及其污染的性质建立数据库。此外,它还提出创立12个新的“城市更新公司”(urban regeneration companies,如Liverpool Vision和Sheffield One),来创造地方私人和公共部门的合作,试图以此在这些地区带来更大量的投资。
城市复兴的意图是英国城市政府、企业界与学界多年来的愿望,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受欧洲“城市重建”运动的影响,对城市中城市特征和城市活力有过许多探索性的理论与实践,如与查尔斯王子的倡导密切相关的“都市村庄”(urban village)等。1998年,环境、运输和区域部(DETR)曾发表一项研究[4],以寻找实现城市地区发展潜力的方法。该报告依据“都市村庄”的理论观点指出,节点式开发(或者步行屋ped-shed),可以使居民更少地依赖于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并使城市成为更吸引人生活的地区。节点或步行屋可以成为城市的组件,在其中,节点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站以及商店、学校、游戏场或公园组成,围绕着每一个节点的5分钟步行距离或500米为半径布置居住区。这种模式的结果就是把居住环境建设成相对高密度和符合人的尺度(建筑物不超过3~4层),以维持商店、公共交通、学校和娱乐设施等。研究还指出,应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布局规划,以使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能很好地与这些土地使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运用这一方式,可以通过步行交通的使用来增加与这些节点的联系,由此鼓励较少地依赖私人小汽车,尤其是短距离的出行。2000年以来,英国的政府政策已经不断地认知到这一新的政策方向。国家政策文件(如规划政策导引PPG)和“最好的实践”报告[5]提出了提高设计质量,减少汽车停车场供给和增加居住密度。针对提高城市设计标准

‘贰’ 如何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1.强化服务导向,引导城市自发的生长潜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规模化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必然带来城市人口的集聚。新移民(外来人口、农村人口)抵达城市之后的首站栖息地通常为落脚城市(arrival city)。相比西方国与国之间移民的流动,我国的“城中村”容纳的主要是本国“移民”,但二者在本质上并无区别。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但是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约35%~38%。在将近7亿城镇人口里,有将近一半的人不是真正的城市市民,即“半城镇化”或“伪城镇化”。大量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在城市中暂住在“城中村”。数以亿计的人口外迁,在农村留下“空心村”。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撑起了城市的经济。城市要保持持久的发展动力,就要为低收入群体提供适合其消费特点和消费能力的住房、设施和服务,促进外来人口向城市市民转化。“城中村”是乡村移民成为城市一员的第一站,也是必要的一站,我们不能恐惧它的产生,只能容纳它的到来。

纵观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程,作为最早完成工业革命与城镇化的英国,其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更新极具代表性。在城镇化初期,工业的空前发展,吸引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匆匆建立的住宅、工厂和服务设施成为后来的“旧城”和“内城”,也是更新的主要对象。19世纪伦敦的市民至少有40%是外来人口。随着政策的调整与环境的提升,伦敦这一落脚城市安稳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革命的年代,并且日益焕发出落脚城市应有的生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市民尤其是移民们获得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可能性。城市在住房、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系统等方面也有极大改善。重点解决了城市贫困、住房需求、低收入者和就业机会丧失等问题,并以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更新的有效实施。同时,改造过程中尤其注重人性化尺度和人的需求,结合社区环境的综合整治、社区经济的复兴,以小规模的、分阶段的谨慎渐进式改善,如伦敦市中心的少数民族聚居改造项目等。

对我国而言,“城中村”中的人能否顺利流向城市主流社会,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以多层次、差异化的设施和服务,满足他们的生活保障乃至安全和社会归属等心理需要。改善公共设施、市政设施、教育设施,并促进“城中村”产权明晰化,不然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规划设计手法方面,宏观上,规划应与城镇化水平相适应,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完善环境规划和空间设计,形成合理的交通组织、适度的社区规模和动态、有机的平衡结构。中观上,要调整好新住宅区内的区域划分和功能布局,强调社区设计,创造有利于邻里融洽的优美和谐的环境。在微观上,要营造文化氛围以改善环境,在宜人的空间尺度上创造新移民负担得起的现代新居所。

2.凸显创新导向,注入城市升级发展的原动力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曾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美国、德国、瑞典在20世纪初进入创新驱动阶段,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进入创新驱动阶段,韩国在21世纪初进入创新驱动阶段。我国早期经济发展主要受益于生产要素驱动,如以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资源及廉价环保成本进行建设。近年来受投资驱动的特征鲜明,如依赖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进行建设。过去10年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投资,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绝大部分年份都在50%以上。我国在城市化发展滞后及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以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工业化模式正在改变,经济增长如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面临的重大问题。

产业升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一产品附加值的升值,即由生产向创新、设计、高端服务等产业链高端化转变;另一种是不同产品、产业结构间的升值,即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再到服务密集型。随着产业升级,进而实现城镇发展模式的转型。对我国的大多数城市来说,应追求的不是城市规模的扩张,而是城市的升级。即追求城市的附加值,包括城市吸引力、竞争力等多方面的提升。为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可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和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条件相得益彰的产业,并提升创新型企业的激励和带动机制。综观我国主要城市的上市公司统计情况,上市公司超过100家的有三座城市:北京因央企众多而高居榜首,上海以总部经济为凝聚力吸引了众多上市企业,深圳作为改革先锋以高新技术等产业为先导孵化了中兴等优秀的本土企业。反观武汉、长沙等城市,上市企业构成与当地的主导产业、规模经济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汉以高校资源为依托有东湖高新、华工科技等上市企业。长沙与其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定位紧密联系,有中联重科等企业。为当地传统产业链的完善,城市产业升级、创新力、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先导作用。

3.关注就业导向,提供更高质量的城镇化就业保障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一个适合创业、就业不断增长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社会,应充分吸纳农业溢出人口。新城本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新城建设意味着大量人口将进入城市工作,并且安家落户成为市民。这就要求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和住房来保证新增城镇人口能够安居乐业。因而,针对新城营建趋势,应避免有城市无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这一“城镇化陷阱”,避免使新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注重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使城镇化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上,防止“产业空心化”。

新城是科技进步、规模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散运动的结果。成功的新城不应仅提供给人们居住的场所,还应提供就业的机会,新城不只是一个“睡城”。世界上较成功的新城开发主要有田园新城、边缘新城、TOD新城、产业新城、副中心新城和行政中心新城等,它们各自都有优劣点,但无一例外地做到了紧密结合自身发展条件和现实状况,实施严密规划,促进职住平衡,逐步有序地进行新城的开发与建设。如英国建立新城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其成为就业与居住平衡的社区。伦敦新城尤其强调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为了有效增加新城就业机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银行贷款、土地租金、税收等各个方面为新城的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在新城哈罗,超过85%的就业人口工作在新城,在空间布局上,将无污染工业、第三产业有效地与居住功能适当混合以保证就近就业,并成立相应的技能培训机构,帮助居民就业。

4.坚持环境导向,营造更具生态魅力的健康城镇

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城市生态的“多色效应”:红色的热岛效应、绿色的水华效应、灰色的雾霾效应、黄色的拥堵效应、白色的采石秃斑效应和杂色的垃圾效应等。城镇化中的“先规模后效益”发展途径,使得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被严重忽略。极端污染事件的发生,就其深层原因主要是由于现行生产模式、生活模式、交通模式等环节对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等生态容量的漠视。若严格按照英国、日本等先进国家标准治理PM2.5也并非不可能。如北京奥运、深圳大运期间通过实施关掉所有污染型工厂、大范围限行机动车等措施后空气质量极大提升。但生态环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产业、民生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

‘叁’ 最近英国房产比较火热,想问下伦敦的哪些地段比较好

Cricklewood,Cricklewood位于伦敦的西北部,离Hampstead不远。

未来的五年内,Cricklewood地区将会得益于投资高达45亿英镑的Brent Cross Cricklewood城市更新计划。在此计划中,未来该区域内将建成数以千计的新建住房,一个改造升级的商业中心,以及新建的商业街、商铺、办公楼、公园及学校。

关于海外购房如何选择地段可以找莱坊公司进行咨询。莱坊国际投资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球地产服务,无论客户身处国内或国外,都可以享受到国际物业服务、租赁管理服务、家具内饰设计服务、会计税务服务以及转售服务。凭借全球60个国家超过512个办公室以及19030名专业人士的庞大网络优势让客户更为有效,更为合理的挑选海外住宅。

更多问题请咨询莱坊客服!

阅读全文

与英国城市更新代表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36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54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30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61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19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80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398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8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76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01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13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66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391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66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84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61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66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24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53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