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4世纪横行欧洲的黑死病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后续是怎么结束的
我觉得14世纪横行欧洲的黑死病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后续是这样结束的
目前,一种以武汉为中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开始迅速蔓延。这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不仅凶猛,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其致死率也很高。面对疫情,中国各级政府通过严格的防控方案和治疗措施,对该病进行了有效控制,避免了大规模传播。
病毒传入法国马赛港的源头不甘落后,从普罗旺斯一路席卷到诺曼底。最后,巴黎于1348年8月被征服。
1348年夏天,黑死病瘟疫从多塞特港入侵英国,8月占领伦敦并征服英国。
1349年,黑死党越过莱茵河,进军法兰克福和科隆。最后,德国被俘。黑死党像一支不知疲倦的军队,贪婪地望向远方,开始了对北欧和东欧的远征,最终于1353年来到俄罗斯。
3、 黑死病的病原和传播源。
直到1894年,黑死病的致命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才被发现。跳蚤在吸食鼠疫鼠(如老鼠)的血液后再次叮咬人,引起感染。另外,当年的医疗水平有限,人们对黑死病几乎毫无防备。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疫区。
当时,威尼斯曾经拒绝停靠疫区的船只。水手必须在船上隔离40天以上,这与今天封锁和隔离我们新的冠状病毒非常相似。然而,船上的老鼠并没有受到约束。他们背着黑死病,不知不觉地降落在威尼斯的土地上。
B. 西欧黑死病,为何被说为是旧时代的终曲
1362年的初夏,辽阔的地中海吹来湿热的海风。年轻的西蒙医生伫立在船舷边,浅绿色的瞳孔倒映着远处铅灰色的天空。风雨将至,天际尽头的陆地一片昏暗。三桅帆船破开起伏的海潮,向着亚平宁半岛的热那亚驶去。
这是第二轮黑死病肆虐的第二年,整个欧洲大陆都陷入灰色的死寂当中。西蒙曾在春天来临时赶往伦敦参加了老友的葬礼,根据伦敦市政厅的规定,每位亡者的葬礼只允许两位亲属参加。不过西蒙的老友已经连两位亲属都凑不足了,他们大都死在了爆发于1348年的第一轮黑死病肆虐期,剩下的也都四散流亡而去。
老友生前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也是一名医生,曾奋力奔走在对抗黑死病的最前线,可他所信奉的主却并没有给予他祝福,疾病迅速夺走了他的生命。
实际上,当黑死病于1348年传入英国,直至1350年疫情消退,全国总计有近一百万人死于瘟疫。人口总计十万人的伦敦城,到了1350年,有超过五万人病死,全城人口直到五十年后也未能完全恢复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可怕的疾病正在一步步摧毁人们对于生活的信心,人们对于基督教的信仰正在崩塌,动乱与谣言充斥着街头巷尾的每个角落。在安葬了老友之后,西蒙决心接受另一位医生故友的邀请,前往意大利中部的贸易古城锡耶纳,那儿有一群人正在研究当下黑死病的起源与防治,正在打一场关乎文明存亡的战役:抗击黑死病之战。
锡耶纳古城近在眼前了。这座城市自1186年便与佛罗伦萨的教皇派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领土之战,但战争并没有击垮这座城市的居民对生活的坚持,纵使加上当下肆虐的黑死病也不行。
不远处,一座巨大而宏伟的教堂浮现眼前,那是正在建造中的锡耶纳大教堂,倘若建成,它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不过由于黑死病的影响,半数居民丧生,教堂被迫停工,开工之日遥遥无期。
实际上,直至21世纪的现在,锡耶纳大教堂也没有完全修建完成,这座残缺的教堂好似对那段灰暗岁月的见证,记录并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无与伦比的勇气。
来的路上,西蒙阅读了一名修士的临终记录。修士名叫约翰克林,来自爱尔兰基尔肯尼的方济各会,也是那座修道院唯一的幸存者。他详细记录了修道院里发生的一切,人们的抗争,对生活的渴望,以及那些鲜活生命的凋零。他在最后写道:
“时间冲淡了不该忘却的记忆,后人将之遗忘,似乎整个世界都落入了恶魔的掌中。我等候死神的降临,将羊皮纸留存以备此用。倘有存活者,有亚当之同类免于瘟疫者,续我未竟之功。”
西蒙在朦胧的细雨中注视着远处残破的锡耶纳大教堂。他知道,这里将是自己奋斗的战场。
从伦敦到莫斯科,从挪威到佛罗伦萨,他看见人类的悲痛与勇气同时浮现在眼前,看见无数人迷茫或热情的双眼,他看见辽阔的大地上,旧的时代正如潮水般消散,新的时代在一片废墟中徐徐升起。
而在抗击这场人类文明史上空前浩劫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与认知,将如火炬一般不断传承,直至成为新时代人们对抗病毒的,新的勇气。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感谢阅读
C. 黑死病一共死了多少人
历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左右。鼠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曾被称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均会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在欧亚夺走上亿条生命。疫情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542年开始在君士坦丁堡爆发。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围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队、船队在此聚集。因疫情爆发适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后人称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响范围随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众多地中海岸的国家和地区饱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时又称其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时,人们不知道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从14世纪中叶开始,持续近300年,欧洲大陆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欧洲人普遍认为传染源是蒙古人带来的。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后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在历史上称为“黑死病”。整个欧洲大陆因此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从19世纪末期开始,20世纪30年代以后结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从中国南部、孟买开始,最后汇聚于当时的北满地区。其后有山西鼠疫,东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欧亚非其他地区的鼠疫,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销声匿迹。这次疫情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养动物中也有流行。
(3)黑死病之后的英国还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鼠疫的症状体征
1、轻型: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
3、肺型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败血症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死亡。
D. 14世纪横行欧洲的黑死病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后续是怎么结束的呢
黑死病发生在14世纪四五十年代,它是欧洲历史上最为悲惨的时刻。黑死病前后历时八年,这场瘟疫夺去了5000万人的生命,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于这场瘟疫,死亡人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五倍;甚至使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百年战争停战十年,欧洲文明差点因此毁灭。
黑死病是什么?我们知道黑死病其实就是鼠疫,它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在39种已知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旱獭等是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而鼠蚤则是该病的传播媒介。
由于时代局限,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些,防治更是无从谈起,只能胡乱猜测,怪招频出,采取了不少可悲、可笑甚至可恶的防治措施。
比如本能地隔离有病的人,不分青红皂白不让外来者进入,不让外来船只的船员登陆。
有人则说是血液不干净导致黑死病发生,找医生放血的人络绎不绝。
也有人说是水源的问题,所以人们开始喝开水;有钱的贵族干脆连水也不喝,只喝葡萄酒,葡萄酒开始热销。
更有人说,洗澡能让人体毛孔增大,病毒钻了空子,也可以传播瘟疫,于是大家整年累月不洗澡,导致身上气味难闻。为了掩饰身上的气味,一时间香水成为抢手货。
但是这些办法非常荒唐,显然是无法消除黑死病的,只能任其宰割,让它自生自灭。
人口的急剧减少,让瘟疫传播速度减慢,鼠疫开始得到控制。
E. 14世纪英国黑死病有多严重真的改变了英国历史进程吗
14世纪英国发生的黑死病对于英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样也阻碍了英国的历史进程。要知道大面积的疾病爆发,对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不仅如此,这种疾病也会引起当地人的恐慌。
就是因为人口的大面积减少以及,粮食需求的下降让相关的农产品价格严重下降。工人工资在那时上涨的幅度非常快,有一些庄园由于缺乏劳动力,让一些妇女和儿童被迫进行农耕工作。由此就可以看出这场疾病对于当时整个国家的影响力其实是非常大的,并且对很多行业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当时有不少官员也因为这场疾病死亡。在这些官员死亡之后,就会有那些滥竽充数的官员进行上岗,但是这些官员并不懂得如何规划百姓的生活,让百姓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加。这一定程度上也让当时英国的杀人案件数量逐渐增加,让英国人的犯罪几率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