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那些国家为了保护动物而猎杀该动物的天敌,而导致该种动物严重泛滥,后又因其他原因导致数量锐减
据报道,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之前的1000多年中,英国各地的野生鹿已基本绝迹;自19世纪末以来,由于野生天敌狼和棕熊从英国土地上消失,导致野生鹿只数量激增,目前已达到“泛滥”程度。
专家指出,如今英国各地共有六种野生鹿,数量巨大,不但对各地牧场、林野、农场造成“灾难性”破坏,还是每年平均14000起公路交通事故和450人员死亡的肇事责任者。
由于英国各地植被遭到鹿群的严重破坏,也造成诸如夜莺等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有些种类的鹿群甚至大胆地闯入居民区觅食,对民众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农林学专家多尔曼博士说:“由于没有自然界的天敌,人类猎杀是唯一可以控制野生鹿数量的办法,不过人类目前做的还很不够。”
他还指出,只有及时大规模猎杀才是最人道的解决办法,否则一旦野生植被被完全破坏,鹿群彻底失去食源,则到时大面积鹿群饥荒死亡更加残酷。
多尔曼博士还认为,英国人有喜欢狩猎的传统,因此鼓励人们猎鹿和吃鹿肉是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我们不应该因为鹿可爱就舍不得,”多尔曼博士说。 “人类需要食肉,我们猎鹿而食也没有浪费。”
Ⅱ 英国为什么没有大型动物
在澳大利亚的洞穴深处,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巨型动物的化石,从而向世人揭开了一个已经消失了的远古时代的动物世界……
进化之迷
澳大利亚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却是世界上的哺乳动物之乡,有袋动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类哺乳动物中,有两类生活在这里。一是有袋动物,如袋鼠和树袋熊。二是单孔目动物,以鸭嘴兽和针鼹鼠为代表,单孔目动物与爬虫类及鸟类一样,是靠产卵来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动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盘类哺乳动物,包括从老鼠、鲸类到人类在内的诸多哺乳动物。为什么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会在澳大利亚占据进化优势?这是一个有着1亿年悠久历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几年里,古生物学家们才成功的勾画出了一幅澳大利亚独特的生物进化史祥图。让我们先从亮颗牙齿化石的故事说起,1992年在世界两个不同地方发现的两颗牙齿解决了两个久而未决的疑问。为什么单孔目动物没有利用大陆连在一起的机会离开澳大利亚?又为什么胎盘类哺乳动物同样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进入澳大利亚呢?
直到白垩纪的某个时期(1.46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冈瓦纳古大陆超大陆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陆原先都是连在一起的。一条森林带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始,穿过南极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学家认为在那个时候,三大类哺乳动物的早期形式已经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单孔目动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亚也没有既不会飞又不会游的哺乳动物(会飞的有蝙蝠,会游水的有儒艮),除啮齿类动物之外(大约是500万年之前到达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动物都是由人类在大约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带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颗牙齿解答了第一个问题,这颗牙齿是在6300万年前至61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的。这颗牙齿的发现说明,单孔目动物确实在别处生活过,古生物学家确认这颗牙齿是属于一只鸭嘴兽的,是一个已经灭绝了的物种,被称为巴塔哥尼亚鸭嘴兽。
澳大利亚昆士兰出土的牙齿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胎盘类哺乳动物确实到过澳洲,一些专家认为,这颗牙齿属于原始的、不会飞的胎盘类哺乳动物,一种古有蹄类动物,经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这颗牙齿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万年前。最近的一些发现也证实了其他早期胎盘类哺乳动物也在澳洲生活过。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学家兼古生物学家蒂姆•弗兰纳里将澳洲和南美洲三类哺乳动物的进化史比作一场竞赛。单孔目动物在三者中有着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对能量的需要也较低,在澳大利亚繁盛起来,但在南美洲却输掉了这场竞赛。胎盘类哺乳动物是三者中新陈代谢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兴旺起来,却在澳大利亚落败。有袋动物的新陈代谢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两个大陆都未输掉这场竞赛,但显然在澳洲更为繁荣兴盛。是什么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进化之路?这要从澳洲于4500万年至3800万年前与南极大陆——澳洲与冈瓦纳古陆的最后联系时发生的故事说起。
与南极大陆分开后,澳洲开始了向北缓慢的漂移,这个过程至今还在继续。澳洲脱离冈瓦纳古陆独自向北漂移这一地质变化是澳洲大陆充满了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过程中,澳洲大陆的气候经历了从温暖潮湿的“温室”气候到寒冷干燥的“冰室”气候周而复始的变化,大约在2300万年前至1500万年前,澳洲大陆经历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温室期,多样性的有袋动物物种大爆发,那时出现的一种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属动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动物。1500万年前之后,气温开始下降,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段时间内,澳大利亚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燥起来,澳洲大陆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区变成了半干旱的牧草地。4000万年的岁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经历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陆却正在热带温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虽然在“温室”气候和冰室气候间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却保持着基本稳定的气候环境。而此时,继续向南移动的南极洲却冻成了一片坚冰,北美洲和欧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难。在过去的6000万年里,澳洲大陆在地质学上一直处于一个平静的时期,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大陆所没有的。但是没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动,澳洲的土壤无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贫瘠的。所有这些因素,对于澳洲的野生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袋动物以其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和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样体形的胎盘类哺乳动物更容易生存和繁荣起来。其他一些动物,包括雷鸟和火烈鸟,随着湖泊的干涸以及苍翠的植被变成了稀疏的干草地而遭至灭绝。结果,幸存下来动物的个头越长越大 ,也许是因为植被的质量越来越差,个头大的动物可以吃得多来弥补食物营养的不足。于是,当人类在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澳洲土地上到处都漫游着大批巨型动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狮
澳大利亚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经灭绝了的袋狮。袋狮有着如今许多动物所没有的一些独特的身体特征,作为一种以巨型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他具有许多“捕食猎手”的诸多优势,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样长而有力的尾巴,颌部的肌肉比狮子还要强有力。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袋狮身体结构这些特点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更新世时期活跃在澳洲的这种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狮的尾巴长而有力,很适合这种行动敏捷的捕食动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动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狭长的骨头,当它直立起来的时候,这根骨头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猎物时,会用尾巴帮忙,腾出前爪紧紧抓住猎物,最后以有力的颌部咬住猎物,给予致命的一击。
后腿:袋狮的后腿凝聚着极大的爆发力,但在高速奔跑时可能缺少弹性。古生物学家认为,袋狮的这些生理特征决定了,他喜欢谨慎小心的跟踪猎物,突然出击。尽管袋狮的名字听起来会让人误以为它属于狮子,但它属于大型猫科动物狮子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后爪:可向回收缩的爪子和脚趾适合抓握,这表明,被认为生活在灌木树林环境中的袋狮,有时也许还得爬树,必要的时候,它就是从树上跃下来扑向猎物的,他们的爪子看上去很有点像一只灵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国伟大的解剖学家理乍得•欧文在1859年首次对袋狮进行描述时,将这种动物称为“捕食猛兽中最凶猛最可怕的野兽”。如今手中有了这种动物骨骸可以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也完全赞同欧文当年的断语。袋狮拥有强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锐的利爪,袋狮利用这样的爪子可以灵活的爬树,在捕食中可以紧紧抓住猎物不放。
牙齿:与树袋熊不同,袋狮属于双门齿型,也就是说它的下颌处有两个突出来的前门牙,这种牙齿结构很像鹦鹉的喙,因此早先有些专家认为袋狮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但是现代解剖学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袋狮拥有强有力的颌部肌肉,以及尖锐的前臼齿,他们完全有能力扑咬住任何类型的动物。
鼻腔:袋狮有一个相当大而且高度发达的鼻腔,对于一种捕食者来说,这也许并不奇怪,它们需要极其敏锐的嗅觉。有了这样的能力,袋狮就能跟踪猎物。
大脑:对袋狮的头骨进行计算机X射线轴向分层造影扫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员了解到袋狮大脑的一些主要特征。根据袋狮脑叶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学家们确定袋狮的听觉、视觉和嗅觉能力都相当强。
灭绝之迷
袋狮是澳洲巨型动物之一,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灭绝。是谁又是怎样使他们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遭致灭绝命运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伯尔德分校的地球科学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人类是在巨型动物灭绝之前不久抵达澳洲的,这些动物的灭绝一定与人类活动有关。
当人类最早到达澳洲时,那里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动物,那些动物的样子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动物长得像袋熊一样,体形却犹如河马般庞大,它们是地球上 曾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还有些动物长得像袋鼠,但它们却不是吃草为生,而是伸起两只高过头顶的手臂,扯下树枝,吃树上的叶子。还有一些动物则从树上寻找昆虫吃。澳大利亚有着独特的自然发展史。当它与其他地方完全隔离开以后,唯一在这块大陆上兴旺发达的哺乳动物就是有袋动物。食物链最高层的以大型动物为食肉动物,如袋狮,通常潜伏在树上,等待着猎物走到近旁,然后从树上跃出扑向猎物,袋狮也属于有袋动物,现代已经没有与他们相像的动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动物丽纹双门齿兽 ,是一种超大的袋熊,是曾经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重约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现已灭绝的最大的袋鼠重约440磅。澳大利亚大型食肉动物有袋狮、袋狼、塔斯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还有虫类肉食动物陆地鳄鱼和巨蜥,这些大型动物最终都消失了。在人类到达澳洲之后不久,大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之间,澳洲的大多数巨型动物物种,无论是肉食性动物还是食草性动物,都渐渐灭绝。巨大的袋鼠、雷鸟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类开始登上这块大陆之后,澳大利亚当地的哺乳动物已经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确切的原因,至尽仍然是一个迷。幸运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动物生存了下来,包括如今幸存下来的最大的有袋动物——红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亚现今仍然是有袋动物和单孔目动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能够确保这些动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鸸鹋等,能够安然度过新一轮由人类在世界各地引发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灾难。
Ⅲ 英国人在1859年带了24只兔子去澳洲,为啥引发百年灾难
凡是到过澳大利亚的朋友都知道,这里的人最喜欢的动物是袋鼠。袋鼠已成为这个国家的标志,到处都能见到袋鼠的痕迹。比如白色袋鼠图表示澳航,绿色袋鼠图指澳大利亚制造。至于公路两边大量的袋鼠指示牌,那是提醒司机此处有袋鼠出没,请小心驾驶。
四、播撒毒药。
在上述措施都失败后,恼羞成怒的澳洲人下了狠手,在草场上播撒毒药。但这是一个玉石俱焚的策略。兔子倒是被毒杀了不少,同时其他生物也跟着遭殃,澳洲的整个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也遭受灭顶之灾。政府不得已放弃了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五、生物灭兔。
到了20世纪中叶,澳洲政府终于想到了利用生物方法对付兔子。科学家从美洲引进了一种依靠蚊子传播的病毒——粘液瘤病毒,它的天然宿主是兔子,能在兔子内产生一种黏液瘤,这对兔子来说是致命的。同时,这种病毒对于人、畜以及澳大利亚的其他野生动物完全无害。
黏液瘤病毒一经引进,很快便在整个兔群中传播开来,兔子的死亡率达到了99.9%。不过,随着兔子体内抗体的产生,这种病毒对兔子的致死率已逐年下降,澳政府为此投入巨资,正在研制新型的生物方法。
澳大利亚这场持续百年的“人兔大战”注定将持续下去。究竟鹿死谁手,我们拭目以待。
Ⅳ 英国野鸡泛滥成灾破坏当地生态系统,为何当地人很少吃它
因为英国人不懂得怎么吃野鸡。
即使有人专门狩猎和杀死野鸡,他们仍然无法跟上他们的繁殖速度,收效甚微。为什么野鸡这种在中国濒临灭绝的物种在英国泛滥?原因很简单,英国人不知道如何吃野鸡。众所周知,我国的野鸡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原因是中国人吃得太多了。由于属于山珍宝,因此营养价值较高,而且肉质还是很好吃。它一直是我们人民心目中的财富,也是由于饮食失控,我国的野鸡数量急剧下降。也许有些人知道,由于这个原因,现在在山上很难看到散落在山上的野鸡。
Ⅳ 动物数量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消失,为何5只野兔在澳洲却泛滥成灾了
我们知道动物在极其缺少的情况写可能会导致灭绝,因为数量过低所以濒临灭绝,那动物界中的近亲如果互相繁衍会不会导致后代们都不健康呢?这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我国的华南虎就因为数量稀少而面临灭绝,但是为什么在澳洲的五只兔子却能泛滥成灾呢?
近亲繁殖是好是坏在这几年都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觉得动物之间近亲繁殖并没有什么坏处,虽然会有几只不健康,但是剩下的都没问题,并且有可能诞生下比母体更优秀的物种。觉得近亲繁殖不好的则说因为生下来的会有不良变异。
但是近亲是针对那些产量少的动物来说,对于那种产量很多的动物,近亲就是一个伪命题。而这个问题,只需要将种族繁衍下去就不会有近亲繁衍这种问题了。
读者们觉得动物界中近亲繁衍是好是坏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笔者。
Ⅵ 杀出国门,走向世界,有哪些为国争光的入侵动物
中国大闸蟹入侵“吓坏”德国 损失高达8000万欧元
好吧,上面只是条赚眼球的新闻,下面开始正文。
先说明一下,“入侵”这个概念还包含了“不小心引入”、“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等含义,但“影响和破坏”这个界限实在太难界定了,所以我下面所列举的只是“从中国引进到国外的物种,且有野生种群”的例子,有已经被认定为“入侵”的,我会特别标记出来。
1、山羌,就是我们所说的麂子,广泛分布于华南,台湾有亚种分布。现在在荷兰、英国、爱尔兰有分布。维基链接:Reeves's muntjac
2、獐,本来分布于中国和韩国,现在在英国、法国、美国都有野生种群,且在英国有点泛滥的意思,但在我国现在可是二级保护动物。维基链接:Water deer
3、鳙鱼,花莲,着名的中国四大家鱼之一,现在成功入侵美利坚等其余70多个国家,几乎全面占领密西西比河。维基链接:Bighead carp
4、黑鱼,这家伙几乎是肉就吃,所以在东亚广泛分布,并不仅限于中国。后来作为食用鱼引入美国,流出后泛滥成灾,绝对当之无愧的入侵物种,甚至被老外拍成电影。维基链接:Snakehead (fish)
5、黑家鼠,是的,就是黑老鼠,这种老鼠本来是亚洲物种,但是后来,因为生命力太顽强,通过陆路过了中近东,占领欧洲和非洲,再漂洋过海占领了澳大利亚和美洲。现在已经是世界公民了。维基链接:Black rat
6、山雉,土点的叫法叫地鸡、长尾鸡,中文学名叫白冠长尾雉,中国本土鸟类,19世纪被引入欧洲,现在在法国和捷克有种群分布。维基链接:Reeves's Pheasant
7、老头鱼,土点叫山胖头,学名叫葛氏鲈塘鳢,原分布于我国黑龙江、俄罗斯、朝鲜等地,后来开始蔓延至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维基链接:Chinese sleeper
8、麦穗鱼,我国东部土着物种,先是入侵云贵高原,在滇池等湖泊造成大量种群灭绝案件,然后又入侵欧洲,现在在罗马尼亚等国肆虐。维基链接:Stone moroko
9,主角登场!大闸蟹!传说中的河蟹,亮闪闪的中华绒螯蟹,具体不解释了,看开头的新闻吧!维基链接:Chinese mitten crab
我看到这个问题时第一感觉就是提问题的人的想法或思维有些狭窄,物种入侵,与国家荣誉没有一点点关系,带来不了任何荣誉感,物种入侵是一个生态学问题,我们不能带着政治色彩看待这个事情,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如何避免自己成为一个物种扩散者,比如放生巴西龟和随意放生“清道夫”。
看着漂满江面的水葫芦,河岸被钓鱼人钓上来的满地发臭的清道夫,河塘里到处泛滥的罗非鱼,几乎所有水果都有果蝇蛆,草地上随处可见的红火蚁……不胜枚举。这些物种都为它们的祖国争光了!它们的原生国得到了什么利益,取得了什么荣耀?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本土环境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希望大家都重视,也希望不要用戏虐的口吻来探讨这个严肃的问题。
咱是老百姓,不懂得这些……谢谢两位邀请
标题有意思,但国内还不是照样被国外生物入侵了。想想是因为外国人少?不对,我们才14亿,外国人有56亿。是我们拥有的土地太少了,而外面的世界却是地广人稀,人均自然资源丰富,所以就放任自由了。
亚洲鲤鱼,包括鳙,鲢,草,鲤四大淡水鱼,让不食用的美国人头痛不已,触手无策,用尽各种办法反而让其不断壮大,澎勃发展。
生物入侵不以国界划分,对于非本地生态系统的生物转移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都称为生物入侵。而且绝大多数人是分不清哪些是本地原生生物、哪些是外来生物的。
如果真的按照国界划分,中国恐怕是受生物入侵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其他答主已经提到了很多着名的例子,笔者再补充一些案例。
1、 光肩星天牛
出生于中国韩国。在美国和英国也截获木质包装材料中发现。在物种首次进入美国大约10年后,它们大量出现在纽约和芝加哥。据估计,在澳大利亚引入两到三年之后,即在2001,也在澳大利亚发现了它。
2、 乳浆大戟
原产于欧洲和温带的亚洲,除澳大利亚外,全世界都发现了一品红(多叶光泽漆)。这种入侵植物形成了一种替代植物的树荫,也吸收了养分和水分。它的毒素能使植物不能生长其他植物。
3、 千屈菜
短腿千屈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叶轮生。种子繁殖或无性繁殖(无性繁殖)。任何阳光明媚的部分湿地容易被侵袭,注意到令人不安的裸露的土壤其种子萌发提供理想环境和促进整个萌发过程。
4、 台湾乳白蚁
台湾乳白蚁原产于台湾和日本、中国东部。台湾的白蚁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也被称为“超级白蚁”。台湾白蚁可能包含数百万个体,而其他白蚁只有几十万。
台湾白蚁蔓延到日本和夏威夷周围的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在上世纪50年代,南非和斯里兰卡报道这一物种的存在。六十年代以后,出现在美国、德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南卡罗来纳州。1980,佛罗里达州也发现了乳白蚁,其中包括世界上100大入侵物种。
以上。
其他答案答的都是什么,祸害别的国家算为国争光么?
要我说,为国争光,走向世界的只有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从精神上击败外国人,让他们心甘情愿把钱交出来。
全世界都想要大熊猫,对不起,国家规定,只能借不能买,所有权归我国所有,每年出几百万租金租我们的国宝,还要盖宫殿养着。
生出来小熊猫,对不起,还是我们的,还回来。
逼全世界签订不平等条约。
什么你不想签?对不起,关系不好我还不给你们。想要熊猫,先签个几百亿投资再考虑。
好不容易借到熊猫,花几百万盖熊猫馆,各国人民排队买票看熊猫,大熊猫要回国了,所有外国人含泪相送。
这才是为国争光
黑海脉红螺入侵黑海
中国脉红螺入侵黑海,依仗个大皮厚,生存能力极强,在黑海中称王称霸,成为入侵生物之老大,黑海诸国,莫可奈何,只得万里飞书,求助中国吃货,消灭脉红螺,保一方平安。
兹有江湖令下:凡中国吃货尽知,采取直赴黑海捕捞、启动市场紧急收购等诸多手段,或围魏救赵、或暗渡陈仓,或中路突破,总之用最有成效的手段,解黑海之危,灭脉红螺于黑海之滨,扬中华吃货济危扶困之美德。
目标,将脉红螺在黑海区域吃成象金丝猴、华南虎、安哥洛卡象龟一样濒临灭绝动物。
现将脉红螺相关情报,告知天下:
脉红螺,海螺的一种,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海、渤海。脉红螺的螺壳非常坚硬,喜欢在近海岸生活,通常栖息在水深3 15米之间水域,藏匿在海泥、泥沙和碎贝壳底质区域。脉红螺的食性较杂,幼螺通常是以各种海洋藻类为食,长到一定的长度后主要摄食蛤蜊、蛏子等,以及各类动物的尸体。黑海原先盛产牡蛎和双贝壳类水生动物,自从脉红螺进入黑海以后,大量的牡蛎被吃,所以险些造成黑海牡蛎绝收,给黑海周围的渔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告知中,脉红螺是较稀少的美味,在中国已经享誉千年,螺肉肉质细嫩,脆鲜相间,其味道特别鲜美,是沿海渔民特别喜欢的海产,脉红螺富营养成分非常丰富,有6种氨基酸是人类不但合成的。脉红螺在中国的海产品市场,非常受民众的喜爱,根本就不够卖。同时,脉红螺也是渔民主要捕捞的经济海产品之一,从每年的3月份一直捕到11月中旬,但野生的脉红螺却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为脉红螺都非常受吃货欢迎,尤其是一些海鲜自助或者海鲜火锅,对脉红螺的需求量很大。现在的脉红螺野生的极少了,市场上几乎全是养殖的,大约30元一斤。有们吃货知道此事后,飞书传信:“多好的美味啊!我们海边人的最爱。要近30元一斤呢,在我们的海边永远不会泛滥,那很快就被疯抢了。”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才是我们吃货的英雄本色,把泛滥黑海的脉红螺灭了,“吃货”火速驰援,过不了多久,黑海的脉红螺便会烟消云散。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决邻邦因避免牡蛎被脉红螺吃掉而减产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且还能把国内的脉红螺价格给拉下来。你说,这是不是凑四合六的好买卖?
放眼世界,类似黑海的生物入侵灾难此起彼伏。荷兰的牡砺之灾刚刚结束,大闸蟹又在美国的五大湖里闹事;中国鲤鱼把加拿大的各种鱼类几乎全部放倒,根本没有天敌。看样子,吃货们战斗正未有穷期呀!不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个首要问题。有些国家老能“装”了,我们且冷眼旁观,哪能轻易出手?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诸们吃货即将远行,愿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江湖路远,就此别过!
愿一切安好,后会有期!
入侵国外的四大家鱼和大闸蟹。。。。
Ⅶ 什么动物超级泛滥
当某种动物泛滥成灾时,一些国家和地区一般会采取合法的猎杀政策。
在亚洲鲤鱼和牛蛙相继在美国部分地区泛滥成灾后,黑熊也因为数量太多而成为让新泽西州头疼的“害兽”,其中今年已经有至少75头黑熊因为入侵人类的居住地而被实施安乐死。为了控制“熊口数量”,当地政府近日大力鼓励猎人进山捕杀黑熊。当某种动物的数量急剧增加,以致影响生态平衡或危害、威胁农牧业以及人类安全时,一些国家和地区一般会采取合法的猎杀政策,鼓励猎人合理猎杀“害兽”,这样的例子不少。
美国允许猎杀有威胁猛兽
原因:威胁人类或家畜生命
最近几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力,美国西部的大型野生动物数量持续增加,美洲豹、狼和熊都呈现出“家丁兴旺”的趋势,很多猛兽开始频繁光顾人类的聚集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林业部门决定,允许西部部分州的猎人从空中射击猛兽并且使用诱饵来毒杀可能会对人类或家畜生命造成威胁的猛兽。
20世纪中叶,美国西部的野生狼群一度因为人类过度捕杀而面临绝迹。后来,美国开始执行严格的“禁猎”措施,并且从加拿大引进大量的“移民狼”,这种动物的数量逐渐回升。从2006年开始,美国内政部将控制保护狼群数量的工作移交给了相关的州政府。很快,美国艾达荷州有关部门就下令,允许猎人捕杀51头野狼,从而保证当地野生鹿类动物的数量迅速增加,进而满足各种合法狩猎者的需要和保证本州经济的发展。另外,一些官员强调,由于来自加拿大的“移民狼”身材比本土美国狼更大,因此它们对当地野生和家养动物构成的威胁也更大,因而必须成为首批被猎杀的目标。
此外,另一种可被美国人合法猎杀的猛兽是美洲豹,其中仅仅在美国西部的俄勒冈州境内,目前就生活着3000-5000头美洲豹。这种凶猛的大型猫科动物甚至会在居民区和学校附近出没。很多人抱怨,自家饲养的宠物猫、狗和山羊被美洲豹吃掉,还有些马匹受伤。为了控制这种动物的数量,美国政府出资3万美元在各地设立陷阱捕杀美洲豹。
近日,为了控制“熊口数量”,新泽西州政府大力鼓励猎人进山捕杀黑熊,并向猎熊者发布“熊肉烹调指南”,其中包括如何烹制烧烤熊肉里脊这样的“大菜”。据悉,新泽西州从2010年开始重新允许民众猎杀黑熊。在临近新泽西的纽约州,2013年有1358头黑熊被合法猎杀(2007年为1117头)。当地政府允许每个猎人每年最多猎杀一头黑熊。从今年5月开始,纽约州的合法猎熊期长达10年(仅在每年9月有16天狩猎期)。
英国猎杀5000只獾
原因:预防牛结核病
2013年8月-9月,为防控在英国流行的牛结核病,专业猎手在英格兰西部两个郡猎杀5000只獾。据英国全国农场主联合会介绍,猎杀行动集中于格洛斯特郡和萨默塞特郡这两个疫情“重灾区”,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负责执行,并尝试采用“安全、人道和高效”的方法实施。
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大臣欧文·佩特森表示,牛结核病在英国蔓延,给畜牧业和乳制品行业带来巨大损失。从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的经验来看,仅靠目前的防控措施仍然不够,而有效疫苗尚在研发中,因此猎杀野生獾以切断致病菌传播渠道的尝试“十分重要”。
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野生獾可以携带并传播其致病菌。英国政府从2012年10月开始计划猎獾行动,以期有效控制疫情,减少损失。据统计,2012年,仅英格兰地区就因牛结核病宰杀销毁了约2.8万头牛。
意大利抓捕“兔崽子”
原因:严重影响航班起降
意大利也遭遇过兔灾。米兰市的野兔堪称“精力旺盛”的典范,这些兔子每天似乎就喜欢做一件事情:交配。如此疯狂的举动造成当地野兔数量大增,众多兔子甚至“公然占领”了米兰机场跑道及其临近的草地,同时严重影响导航雷达系统的正常运行,结果造成众多航班因无法顺利起降而被迫延误。
针对这种状况,米兰当局于2007年开展了一场“抓兔子”运动,以便将这些猖狂无比的“兔崽子”赶出机场跑道。他们在机场周边拉网,将包括跑道、飞机棚、停机坪在内的4平方公里的区域围起来。为了确保战果,他们甚至关闭机场3小时以上,以抓捕更多的“俘虏”。200多名志愿者挥舞手臂,吹着哨子,将兔子们从地洞里面惊扰出来,然后将它们赶到事先布置好的网里。这些“俘虏”随后被装在木笼子里送走。此后,米兰市每半年开展一次这样的行动,以便有效控制“兔口”。
Ⅷ 英国的兔子是怎样泛滥成灾的
1859年,英国人奥斯汀给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带去了24只兔子,放养了13只。另一种说法是,带去的兔子是5只,1863年一场火灾使它们从笼中“胜利大逃亡”,成为野兔。由于当地的优越条件,例如牧草丰美,加上兔子的繁殖力强——一对兔子3年可繁殖1300只,使澳大利亚南部2/3的土地被它们占领,1950年已经发展到7.5亿只。10只兔子可吃掉一只绵羊的草,使新威尔士州的羊从1360万只减少到360万只。为了防止兔子的危害,昆士兰州筑建了长1.3万千米的防兔铁丝网,但无济于事。
Ⅸ 有哪些动物在国外泛滥,却在国内被吃成了濒危
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马缨丹、三裂叶豚草、大薸、加拿大一枝黄花、蒺藜草、银胶菊、黄顶菊、土荆芥、刺苋、落葵薯、桉树枝瘿姬小蜂、稻水象甲、红火蚁、克氏原螯虾(小龙虾)、苹果蠹蛾、三叶草斑潜蝇、松材线虫、松突圆蚧、椰心叶甲。
Ⅹ 杀出国门,走向世界,有哪些动物为国争光
有些在中国安安分分,甚至有些需要靠人工养殖才能活的下去的餐桌动物,在其他国家竟泛滥成灾。中华绒螯蟹随海船移植至德国,然后沿莱茵河传布,今已遍及许多欧洲国家的水域,引起了与当地物种竞争的关切,其挖洞的性质还会损害和堵塞排水系统。蟹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对皮肤的角化有帮助;对儿童的佝偻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也能起到补充钙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