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国菜难吃,究竟是民族的天赋,还是历史的选择
因为英国主要都喜欢吃快餐,毕竟英国很早就进入了现代化工业时代,并且他们是工作狂,很少讲究美食的烹饪,不像法国人特别讲究生活浪漫,英国人并不太注重吃的方面,吃的也比较简单,为了有更高的能量,他们宁愿吃一些热量比较高的,做起来比较简单的东西,比如汉堡薯条等等,所以在英国很多人都觉得没有什么特色美食。
所以说现在来到英国看到几乎都是西餐中的一些快餐,如果你要吃西餐中的一些名菜,那只能去法国了,法国的美食比起英国那是要精致和考究多了,像法式鹅肝,焗蜗牛等等美食都是来自于法国,毕竟法国人和英国人还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欧洲的,但是法国人很会过日子,他们才不想过那种生活节奏非常快,压力非常重的日子,而是喜欢那种慢慢享受度假的日子。
❷ 终于知道英国菜为什么那么难吃了
终于知道英国菜为什么那么难吃了!因为英国本土资源贫乏,老百姓长期处于极度贫穷中,穷的地方,吃得都不会太讲究的。
英国本土出产的只有小麦(一半面积可种,另外一半地方由于土地过于贫瘠而不行)、黑麦、大麦、豆子(他们没有发明豆腐,所以只能煮着吃,口感问题解决不了),然后就是若干牛奶、黄油、肉类、鱼(量都严重不足,导致一户人家的男主人每天只能吃一餐肉,而且是作为开胃菜来吃,其他成员每周最多吃一次肉)。所以,传统英式饮食就是面包、煮豆子、熏肉、香肠、烤布丁(咸布丁就是个饼窝窝,里面可以放酱汁),面包上抹黄油,肉类往往切成小块炖煮(因为长期没有叉子这种东西,必须用勺子),配牛奶、大麦酿的啤酒。
至于广受好评的英式甜点和英式下午茶,那是近几个世纪才有的东西,伴随着殖民扩张,糖和茶叶、咖啡、巧克力(一种饮料)的引入。
茶在英国的风靡,与上流社会引导的风尚有关,更与它与糖搭配度较高、喝起来相当美味有关,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一杯不需要消耗多少燃料的热茶就能使一顿冷冰冰的午餐变得热腾腾的,这对穷人来说太可贵了!(否则,他们只能用白开水来下面包,听起来非常没有美食感。)家庭主妇要让老公孩子尽可能多吃点面包下去,保证他们的热量摄入,所以甜茶是她们的好朋友。即使在糖还不够便宜的时候,一户底层老百姓家庭在糖和茶叶方面的投入已经占了伙食费的1/5左右(其中大部分是糖,因为茶叶只要一点点,就能有很好的味道)。
随着糖越来越便宜,茶变得越来越甜,还出现了“果酱”这种好东西(其中50%甚至60%以上的成分是糖),它比黄油便宜,而且更受孩子喜爱,用来配面包再好不过了(在英国传统里很排斥吃新鲜水果,因为鲜果导致的腹泻每年夏天都能搞死一批孩子,经过蒸煮的果酱不存在这个问题,在商业利益推动下获得了推广,更因为美味被普通老百姓普遍接受)。此外,糖与面粉、黄油、巧克力以及其他一些什么东西混合的产品也出现了,甜布丁、小圆面包、果脯、甜饼干、蛋糕……
因为英式午餐在传统上非常简单,所以下午很容易饿,上流社会发展出社交用的下午茶的同时,底层老百姓也发明了工间餐式的下午茶,用一杯热茶来配甜饼干或面包,以便有力气继续干活。茶和甜点准备起来非常不麻烦,获得了工厂的许可和推动。人们从下午四时到六时之间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喝这杯茶,时间安排上也很自由,于是逐渐成为了英国的传统。
综上所述,糖的引入给英国食物带来的影响就是:越来越甜,越来越甜!
刚开始这没什么问题,因为老百姓普遍卡路里摄入不足,多吃一点糖也不至于怎么样(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下层老百姓的身体都比上层要好,他们吃不了太多的糖,饮食结构里还有很多营养丰富的东西。尤其是成年男性,他们可以享受一户人家几乎全部的肉食,蛋白质摄入也不会太少。)但没过多少年,糖占英国人卡路里摄入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7,这还是平均水平!
糖排挤了更有营养的东西,比如啤酒(它是冷冰冰的,当然没有热茶好)、黄油(它贵,还没有果酱受欢迎)。这种排挤与英国工业化的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家庭主妇由于要去工厂做工,所以没时间给家人煮肉汤和蔬菜汤,使英国人吃的蔬菜比原先还少。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老百姓倾向于赚更多的钱,于是更努力地工作,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更多。这可以对应“贫穷会让人失去判断力”的说法,当你非常饿,长期吃得不好,你根本不会考虑更有营养的食物,而是疯狂地追求糖类和脂肪,哪怕两者在花费上相差得不多。(据说当时英国工人工资增加的时候,他们就会不想工作,而此时各种食物的价格就会上涨,因为他们都赶紧吃大餐去了)。
英国人的牙齿普遍不好,连贵族阶层都是如此。对下层老百姓来说情况更糟。因为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只能由成年男性(主要劳动力,赚钱的人)来享用,所以女人和孩子只能吃面包、果酱、茶以及一些便宜的小甜点(比如油布丁,一种富含油脂和糖的点心),他们的营养状况更差。(据说,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这些不能工作、只能吃的小家伙一点都不值得投资,用这种方法让他们大量死亡是件好事,类似的方法延续了很多年,甚至美国某任政府还把甜酱放入学校午餐计划的“蔬菜”类里)。
对于现代人来说,英式饮食完全称不上有营养,当然也并不怎么美味。但英国人其实吃得也没那么差,因为随着“日不落帝国”的繁荣,越来越多国家的菜式伴随着其原材料和厨子一起到了英国。在伦敦等大城市,可以吃到法国菜、中国菜、墨西哥菜等等各种菜系,而且都蛮正宗的。只是它们并没有融入英式饮食传统之中(这与中餐很不一样,辣椒这种舶来品混得风生水起,甚至占了半壁江山)。据说糖在各国菜中所向披靡,包括爱斯基摩人都爱吃糖,没有被严重影响的只有中国菜和法国菜,因为底蕴比较丰富,所以只是融入,甚至没有获得较高的地位。我老觉得,除了历史悠久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原料丰富吧?
一个猜想:江苏和浙北的嗜甜传统,是否与历史上的富庶有关?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糖都是作为奢侈品存在,还兼有药物的作用,吃得甜可能与吃得起的关系很大。
非原创,摘自豆瓣答案
❸ 英国作为世界着名强国,为何当地的饮食文化却很平庸
简单的来说是没人去钻研,这个时候就有可能会产生误解了,因为英国的某些专业厨师还是在食品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的,所以也有一些名菜以及一些美食,但是如果用饮食文化来形容的话,那么形容的一定是两地普通人日常生活所食用的菜系以及菜品,所以这里说的没人去研究指的就是普遍英国的百姓并不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吃这一件事情,其实简单想想他们为了自由可以发起革命,但是几乎见不到他们为了吃而引发战争。
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还有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这里看英国的美食文化的确是有一些平庸,是英国本土人可能并不觉得平庸甚至引以为傲,拿英国名菜仰望星空来说,如果不是开始了造梗和玩梗,说不定英国还真有可能部分地区把这一个菜品当成佳肴招待贵客。
❹ 都说英国是美食荒漠,英国真的没有好吃的东西吗
说到英国,这个国家的人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那种成沉稳、绅士的,毕竟当地的文化方面是非常突出的,随处都散发着那种浓郁的文学气息,除了人、文化和当地的建筑之外,就连当地的食物都和英国人一样内敛,从他们的一日三餐中就能够看出来,质量精、数量很少,在食物搭配上面也非常讲究。
❺ 英国的文化影响力很大,为什么英国的美食却寥寥无几
璀璨的餐桌以及精致闪亮的各式餐具。身姿笔挺的仆人们手托银盘,穿梭在厨房和餐厅之间,送上一道又一道精致的餐点和葡萄酒,从开胃菜,黄油面包,肉汤到主菜的咸猪肉、烤乳一些剩的也不多的,觉得没必要就不要了,结果那位大姐微笑着把松鼠鳜鱼转到面前,坚持再吃几口,一边一说:好吃好吃太好吃了。随即她可能觉得我不懂,就吧唧吧唧嘴说:好吃极早餐,最多的是麦片,用冷牛奶一泡就行。要不是干干的面包片抹上黄油果酱,再煎个鸡蛋。午餐就吃个生蔬菜色拉或者冷的三明治就对付了。晚餐,要么靠烤箱,要么平底锅煎一大块肉。
只要是蔬菜,不管是吃叶子的,还是吃茎的,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放进锅里煮。英国人除了知道煮,好像再也不会别的做法。菜煮烂了就端上餐桌,什么色、香、味,一概不在英国人心目中,会做饭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做厨师应该是个技术含量相当高的工种。所以在国外厨师是非常受尊重,而且很有前途的职业。
❻ 英国文化影响力这么大,为何英国却没有拿得出手的美食
英国料理一直黑暗吗?
“英国厨师如此蠢钝不堪,
该被变成他们永远不懂使用的盐”
——奥斯卡·王尔德
王尔德的情人应当听了不少他这样怨念之语
王尔德对英国黑暗料理怨念不已,但或许令人意外,英国一度以精致料理和得宜礼仪笑傲欧洲。
昔年美食大国,为何沦为黑料理之国呢?
冠绝欧洲的都铎料理
这道布丁几经演化,如今变成了甜品,水果代替了肉
国王前菜一般是布丁,但和后世不同,当时布丁以咸味为主,加鸡肉或者青蛙肉。一道布丁所用凝胶需至少一整天熬制和复杂过滤,之后法餐才得灵感与此,创作出今人熟知的奶冻布丁。
❼ 英国菜为什么那么难吃
说到“黑暗料理”,英国菜长期声名在外。
第一个原因,与工业革命有关。
18世纪,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诞生。英国农民脱离土地,成为收入微薄的工人,一些农村的祖传菜谱逐渐没人做了。
工人的食物原料需要从市场购买,劳累了一天后,他们缺乏时间烹饪。很多家庭对食物的要求仅是快速填饱肚子和便宜。
18世纪末,随着制糖业的发展,普通家庭也能吃得起糖,但可能吃不起牛奶和肉。白糖因为热量高,工人们非常依赖。
英国人找到了法国人“不屑于吃”的罐头,并将其技术发扬光大。181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家罐头公司。从此以后,不论是牛羊肉,还是蔬菜水果,都能在罐头里吃到,工人阶级除了糖配面包外,也能吃到别的菜了。
一百年前,徐志摩评价:在英国,最好吃的菜是外国菜。
几十年前,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咖啡馆里,对德国和俄罗斯的领导人评论说:“英国食物是世界上除了芬兰食物外,最糟糕的食品。你怎么能相信饭烧得这么差的人?”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
几天后,小布什拒绝吃苏格兰第一名菜“哈吉斯(haggis)”,因为它长这样↓
十几年前开始,英国美食节目异常火爆。人们评价说,这是出于迫切需要。
几年前,“仰望星空派(Stargazy Pie)”火爆全网。这道以死不瞑目的鱼为主角的菜,堪称古早级地狱笑话。而且,这道菜竟然真实存在。
16世纪,康沃尔郡人发明了这道菜,让鱼头抬起来有利于汁水的下渗。据吃过的人表示,味道竟然还不错。
英国菜的传统烹饪方式除了放入烤箱烤(各种派)、放入油锅炸(炸鱼薯条)外,主要是水煮。不论豪华酒店还是老百姓家里,餐桌上都会摆着两个瓶子:一个盐瓶,一个胡椒瓶。
煮熟的薯仔与蒸鱼,没有味道,吃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盐,美其名曰原汁原味。
区别在于,家里的盐罐是塑料的;高级的餐厅,盐瓶和胡椒瓶是木头的,配有研磨器。
英国菜为什么这么难吃?这不是简单的刻板印象能够解释的,它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
首先是地理因素:食材与香料受限导致的缺乏。
世界上美食非常发达的文明,大概分为物产富饶型、香料丰沛型,以及农业发达食不厌精型。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南美洲国家、中国,是这些类型不同程度的混合。
而与英国气候类似的地区,比如冰岛、加拿大、芬兰、荷兰,普遍缺少美食传统。德国原本情况类似,但靠着德国农民的100种吃猪方式,以及东北酸菜的兄弟德国酸菜,德国菜味道也还不错。
❽ 以前经常听到关于英国食物的玩笑,英国真的什么美食都没有吗
不像咱们国家煮个东西要爆葱,炒香辣酱,姜蒜八角香叶等等调料,然后加复杂的烹制过程。英国很简单,就是把肉搁在水里煮,要吃的时候你根据自己的需要弄到小盆里爱加什么加什么,比如说:“英国的食物有着最可悲的命运,因为英国人要杀死它们两次。第一次是夺走它们的性命,第二次是夺走它们的味道。” “英国最好吃的菜就是外国菜”等等。
反正胡哥是发现了,那就是在伦敦街头你可以看到肯德基、麦当劳,可以看到印度咖喱,可以看到中餐馆,可以看到泰国菜,可以看到意大利菜、法国菜,但就是很少看到英国餐厅……这不是开玩笑。英国的国宝:炸鱼薯条,被英国人引以为豪的一个美食。这道菜比较油腻,本身没味道,必须另外加盐蘸酱才能勉强下咽。搭配灵魂伴侣——薯条,也算是英国最能拿出手的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