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英国资讯 > 英国景观的形成这本书怎么样

英国景观的形成这本书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12-30 10:30:21

A. 《中外园林史》中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造园差异

二者均以大自然为创作的本源,但两者的造园理念和创作手法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总的来说,英国园林要钟情于纯自然之美,而以理性、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其创作手法式原原本本地把大自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地组合、相应于用地的大小而呈现在人们眼前,审美情感蕴含于被再现的景观总体之中。
英国风景式园林不同于中国的居家式园林与欧洲大陆的勒·诺特式园林,探究其自身的历史因素,以及风景园形成的历史、经济、社会、思想因素,可以发现,英式园林的形成有其必然与偶然的原因。同时正是由于这种园林的形成,填补了世界园林史上重要的一笔。
造园理念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造园指导思想来源于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经验。总的来说,它更加排斥人为之物,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肯特甚至认为“自然讨厌直线”。园林空间也更加整体与大气。但由于它过于追求“天然般景色”,往往源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又由于过于排斥人工痕迹,因之细部也较粗糙,园林空间略显空洞与单调。钱伯斯(W。chambers)就曾批评它“与普通的旷野几无区别,完全粗俗地抄袭自然”。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典园林无论中西,无论是强调师法自然,还是高于自然,其实质都是强调对“自然”的艺术处理。不同之处,仅在于艺术处理的内容、手法和侧重点。可以说,各时期园林在风格上的差异,首先源于不同的自然观,即园林美学中的自然观。现代园林在扬弃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同时,又有自己新的拓展。这种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由“仿生”自然,向生态自然的拓展。早在1969年,美国宾州大学园林学教授麦克·哈格(Ian McHarg)在其经典名着《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中,就提出了综合性的生态规划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诸如为保护表土层,不在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的陡坡地段建设;保护有生态意义的低湿地与水系;按当地群落进行种植设计;多用乡土树种等基本生态观点与知识,已被设计师理解、掌握和运用。在生态与环境思想的引导下,园林中的一些工程技术措施,例如,为减小迳流峰值的场地雨水滞蓄手段;为两栖生物考虑的自然多样化驳岸工程措施;污水的自然或生物净化技术;为地下水回灌的“生态铺地”等,均带有明显的生态成分
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布景,则类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步移景异”,引导游人从诗意中穿过。一连串画意构图,以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展开,整体意境宁静而舒远,一派天然牧场般的田园风光。
同属不规整的自然式园林,中式是一种写意自然,更富想象力,但不免流于矫揉造作。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则是一种本色自然,更舒展开阔与真切生动,完全没有中国明清私家园林的那种闭锁与沉闷。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私园遭到批评最多的地方。中国古典园林的本意在纳自然万象于咫尺之中。为此,对自然景物必须要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才能体现出自然的韵味。但中国私园中却大量使用巨石大树,致使抽象写意的原旨大大削弱。园林空间之所以局促、迫塞,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对自然景物的抽象远不如日本那样彻底。至于其他的原因后文将述及。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极大创新。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之间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从整体上说,大景重整体有气势,小景有变化简洁。
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欧洲的并没有因为这些争论而少造过自然风致园,与此同时,一股有着浓郁异国情调的“中国风”热潮更是席卷了整个欧洲。许多达官贵人都想在私家的风景园林中增添东万的意蕴,于是都以造中国屋、中国塔、中国亭为时尚;书商们也趁机出版了介绍中国建筑的图书以适应园艺家的需求,不过今天看起来,许多都是出自臆想,有点不伦不类。在这一风潮的影响下,“英中式庭园”在许多国家兴建,可作为一时风尚的见证。欧洲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这种园林样式的杰作。比较着名的如钱伯斯参与设计的邱园,园中曾建有中国样式的孔庙、清真寺、岩洞和中国塔等,不过多数今已不存,只剩下中国塔作为园子的标志耸立其间,其蓝本据说是南京报恩寺的琉璃塔。其他国家的英中式庭院还有法国的小特里阿农王后花园、麦莱维勒林园、德国的奥兰宁堡中国园等等。不过这些欧洲园林虽说是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但本质上仍然表达的是西万人对于“自然”和“画意”的理解。漫步其中,我们尽管能找到许多东方的痕迹,总的来说却仍是异国情调的怀想。
事实上,英国风景式园林中“如画派”所主张的“如画”,概念上与计成在《园冶》中提到的“宛如画意”是可以互译的,然而英国人却一定要对“如画”的主张诘难一番?我想,这大概就是中西方自然观念上的差异所致。“布朗派”和“如画派”的造园家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即什么样的园林才能体现一种“自然”的理想状态?而“自然”这个词在英语里,既可以指伟大的造物主,又可以是眼中不完美的视像。如果把“自然”当成造物主,或者更强调这一点,自然本身理论上便应该是完美无缺的。模仿 “自然”的“理念”,重视“自然”的秩序和理想,当然就应该能够获得真实地、完美的再现。但是,如果更多地把“自然”当作“自然物”、“自然界”去理解、他在人们的眼中显然就是不完美的,而绘画通过对自然的提炼和剪裁就达到了一种理想的“自然”状态。然而,“自然”的两种概念倾向在“布朗派”和“如画派”的争论中却总是纠缠不清。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模仿绘画必然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而在中国的造园论中,山水与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是被文化传统所规定的,它是造园的前提。中国的山水画是一个远比西方的风景画更伟大的传统。它在知识分子的意识中本来就是要营造一个理想的家园,它的产生就是从道家所谓的“隐逸”的自然家园开始的。因此,山水画意在中国造园论中的权威是不会被怀疑的,通过表现山水画所描绘的自然画意筑造园林的理想境界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经典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园林和18世纪英国风景园都注重自然美,但环境景观却常呈现明显差异。在肯定中国园林对英国风景园的历史影响的同时,以比较的方法深入探讨两者的差异,可以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对园林环境美的追求涉及广泛的文化背景,哲学是其中之一。中国传统哲学和17世纪后的英国经验哲学以不同方式把握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B. 地理学和历史学跨越“楚汉河界”了吗

阿兰·贝克教授是英国着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在国际历史地理学界享有盛誉。贝克全名为阿兰·雷金那德·哈罗德·贝克(Alan Reginald Harold Baker),1938年10月出生于英国,为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终身院士,主要从事英格兰中世纪的农业和聚落地理,法国19世纪乡村的社会地理,以及历史地理的发展史和方法论等方向的研究。他长期担任《历史地理杂志》(Journalof HistoricalGeography)的主编,现为英国地理学家协会、(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美国地理学家协会、英国农业历史学会、经济历史学会、加拿大研究学会和(法国)科学通信学会会员,并受聘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多个大学,提供地理学家的专业资格等级评审鉴定。因其对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贝克荣获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吉尔纪念奖,后又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文化教育骑士勋章,被誉为当代西方历史地理学界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起,贝克就致力于推动全球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和交流,与此同时十分关注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发展,曾三次到访中国,促进中国与国际学界的对话。去年,国际历史地理年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istorical Geographers )于伦敦召开,会议期间,贝克教授接受《文汇报》的访谈邀请,就历史地理学的问题和现状、历史学和地理学的关系等问题,与本刊委托的采访者展开讨论。
文汇报:由于“地理学和历史学”是两大宏观学科,鲜有学者敢于以如此宏大题目进行阐述,最早有乔治先生(H.B.George)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出版了《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一书(The Relation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Oxford Press,1901),而您的专着GeograPhy andHistory:Bridging the Divide是第一次以地理学家的视角宏观地来探讨地理学和历史的关系。此书一经翻译成中文《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商务印书馆,2008)就成为畅销书籍,相关学科的学者几乎人手一本。经过此书的撰写和多年的思考,您觉得历史学和地理学最大的鸿沟是什么?
贝克:在书中有一句我自认为十分贴切的话,就是“历史具有场所维度,地理具有时间维度”
(History takes place,and geography takes time)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很喜欢这句话,我家人为我做了件短袖衫,上面就印了这句话。我们研究的历史不可能仅仅是抽象的历史,这些历史发生在确切的区域、地区、河谷、山脉等等地理场所中,我们不可能单纯研究历史而撇开地理的因素。历史附着于地理,以前的历史学家只关注自然景观,诸如环境、河流、地形、山脉,认为这些都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自然舞台。他们认为地理并非十分重要,地理只是附属,尤其是自然环境。现在学界的取向开始有所转化,大家开始更多关注地理,因为地理不仅是自然环境,还有景观、选址因素等。因此,历史学研究也必须顾及地理学。与之相应,地理学必须也要顾及历史学。因为任何一个地方都经历了不同时代,比如说我们此刻进行交谈的场所是一幢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这座房子19世纪时就坐落于此,自有它的风格和传统,如果要解释这幢建筑,仅仅坐在这里环顾周围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了解两百多年的历史,否则是无法解释这幢建筑为何选址于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现在,必须回溯历史上的建筑风格。所以,地理学家必须要有历史学的深度和感觉。
文汇报:您在上述专着的序言中明确指出,该书“并不是历史地理学的指南,不是给那些希望成为历史地理学实践者的教科书,也不是历史地理学科的‘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餐厅评鉴指南)。只是希望探索地理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加深地理学者的历史学意识、拓宽历史学者的地理学意识”。那么,您觉得在这本书出版之后,历史学和地理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如何?
贝克:我觉得两者关系较之过去有所进步,现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有了更多对话和讨论。19世纪时,历史学和地理学还在各自的系统中成长,大学、组织、政府等各个场域中,这两者是分开的。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了。我与很多社会历史学家一起工作,昨天我们开了一个会,很多环境史学家参加,同样也有很多地理学家加入,环境史学家与地理学家之间有很多互动,就像我和很多社会历史学家都有密切的交流一样。我书中讨论的“鸿沟”当时确实是存在的,因为历史学和地理学是不同的学科,某种程度上,它们是相互竞争的———为了确保自己的独立地位。然而,现在两者开始逐渐融合。我可以确定,较之三四十年前,如今地理学界和历史学界有了更多的合作和理解,这或许也是拙作的一点作用吧。
文汇报:正如我们所知道,虽然地理学和历史学都关注过去,但是它们依旧存在一些不同。地理学能解决一些历史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对此您能详细讨论一下吗?
贝克:我自认为是一位地理学者,受过地理学的训练,所以在我的研究中就会提出一些地理学所关注的问题,会在地理学维度问一些关于过去的问题。我关注的是地点(location):这些事件发生在这些地方的原因,以及这些地方又在哪里?以我的关于运动俱乐部的研究为例,从地理学的角度提问就是:它们在哪里?于是我们首先需要制作一些地图,然后就能在地图上发现很多问题:某地分布很多俱乐部,另外一处有一两个俱乐部。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到它们在哪里,这就是地理学研究,定点工作很重要,地图制作在研究中因此就至关重要了。接下来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会呈现此种分布状态,问题就从定点转变成了地理分布态势的讨论,不同尺度的空间安排等,即解释地理分布的形成原因。简言之,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就是首先定位、描述,然后是理解、解释和诠释,即搜寻历史进程,以寻找为何会呈现此种分布态势。所以这既是地理学的问题又是历史学的问题,它们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
文汇报:对于大众而言,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geography)和地理学史(geographical history)是容易混淆的概念,请您解释下它们的不同之处。
贝克:地理学史探讨的是政治运动、政治历史与地形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空间关系、地理关系,并且在某种程度关注自然环境。确实与历史地理十分接近,正如城市史和历史城市地理,十分相似,有很多重叠之处。有人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中心论题:地方(places)、地区areas)与区域(regions),三个外围话题分别是分布( distributions)、环境(environments)和景观(landscapes)。我认为地理学家对景观、地点和环境最为感兴趣,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三大主题,景观是地方的外形(appearance),地点是这些特征、人口等分布于此的缘由,是空间分布问题,最后就演变成环境问题——比如人类和自然环境如何相互影响、森林如何变成了农田……景观变化了,于是环境改变了。虽然历史也同样关注这些问题,但是这更多的区域地理所关注的,什么导致每一个区域变得与众不同。
文汇报: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地理学家达比(H.C.Darby)在20世纪的50年代就开启了对历史地理学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认为地理学和历史学的边界难以界定,宣称“一切地理学都是历史地理学”,将历史地理学界定为地理学的范畴,您就此有何看法?
贝克:过去在欧洲历史地理学确属地理学范畴,我想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也持此种观点。但当时的历史地理是国家形成的历史(the history of state formation)的研究,即通过19世纪民族主义建造了民族国家的过程,这就是那时的历史地理。在很长时间以来,历史地理就是历史政治地理,很多中国学者从事的是历史政治地理(沿革地理)的研究,关注不同王朝、帝国的历史形成和更迭。在很长时间内历史地理就是如此,探讨民族国家、政治团体等的形成历史,实际上是历史政治地理。正是达比将这一研究范围进行了拓宽,历史地理从一个很窄的范围出发,讨论边界、边疆等问题,当然这一领域现在还是很重要。你去搜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地理出版物就会发现大多的论文、论着就是讨论这些问题,讨论民族国家的历史创造过程,现在历史地理的研究领域是极大地拓宽了。我曾经编纂“剑桥历史地理研究”丛书,希望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能负责中国卷,但是很明显当时他关于历史地理的观念与我的观念相差甚远,他的关注点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关于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形成的过程等,中国的王朝更替对于我或者是其他西方人来说,太容易混淆了。
文汇报: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和历史学都紧密相连,在您看来,历史地理在方法论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对于方法论的探讨是中国学者较为薄弱的环节。
贝克:历史地理和历史学共享很多内容,两者的技术、方法论等都是运用大量的史料、档案等文献资料。地理学者与历史学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是单纯地解释词汇或者文本,而是更多地利用图表,尤其是利用地图来诠释文本。即我所说的,通过时间看发展,通过空间看传播(Developments through time and spreads through space)。就我刚才提到的运动俱乐部而言,第一个研究的问题就是俱乐部的分布,这就是地理学的分布问题,历史学家大多未受过地理学的训练,不会想到要制作地图。当然,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利用时间表(time graph)来展现不同时段呈现的不同分布状态,大部分的历史地理学者利用地图来展示分布状况,利用图表来揭示时间变迁,当然这只是研究的第一步,如果说是方法论,那就是最基础的描述阶段。接下来就要解释为什么他们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它们在此处迅猛增长,为什么那个时间又突然停滞下来。我想大量利用地图和图表是最基础的地理学的技术,并非很多历史学家会如此,这大概就是历史地理学最主要的贡献。
文汇报:无论在您的着作中还是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您一直强调跨越历史学和地理学的鸿沟需要不同学科的融合,那您觉得历史地理学者需要在历史学、地理学以外学习、借鉴哪些学科?
贝克:历史学、地理学都拥有宽阔的视野,属于整体学(holistic)的范畴,它们试图研究所有事物,将所有对象汇聚一起。其他学科则属分析学(analytical)的范畴,它们将研究对象一层层剖析。如果你是历史经济地理学者,就会关注经济学,考虑经济对地理的影响等,单纯的经济学家并不都关注空间概念。其他可以借鉴的学科如社会学、植物学等,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分析法。历史学和地理学是整体学,融合各类事物。譬如你要研究伦敦或上海的地理,你需要关注各个领域,不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历史学和地理学就是要把研究对象融合在一起,其他学科则是把研究对象分开,只是剖析其中的一层。这是很泛泛而谈的区别,但是到实际操作层面,我们需要一点点的分析然后将它们汇总起来。所以历史学、地理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学科,穷其一生可能也只是学到一点,十分具有挑战。就像区域历史地理,现在很少人研究,究其原因就是它涉及面广,难度大。
文汇报:伴随着计算机的兴起,GIS技术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您如何看待GIS对历史地理的影响?
贝克:GIS现在变得十分重要,但是GIS本身并不是研究问题,所以我对于将GIS置于论文标题之中的做法感到十分惊奇,因为论文题目应当是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方法,GIS只是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当然GIS确实十分流行,它是一种制作地图的新方法,一种十分精细并且复杂的分析方法,但是它不是一种新的议题(subject)。
文汇报:您不仅是《历史地理杂志》的主编,还主持了两套大型的国际历史地理研究丛书,对于历史地理以及相关科学可谓十分了解,如果请您为那些对历史地理感兴趣的人推荐书,有哪些可推荐?
贝克:我并不懂中文,就推荐些英文的经典读物。William George Hoskins (1908-1992,英国区域历史学家,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英国区域历史系)的《英国景观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Landscape, Hodder and Stoughton Press,1955.至今已有35个版本,并翻译成多国语言),这本着作后来还被BBC翻拍成电视,该书主要讲述了英格兰景观的历史,开创了区域历史的先河。其他诸如法国历史地理学家Xavier De Planhol的《法国历史地理》(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France,Oxford Universty Press,1988.阿兰·贝克为合着作者),也是一本易读的好书。
文汇报:此次国际历史地理年会的地点回到现代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的英国,您认为英国地理学教育和研究现状如何?
贝克:这真是个困难的问题,因为这个局面正在改变,或者可以说一直在改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理研究有很明显的扩张趋势,现在则更趋向于收缩。然而,从此次会议的召开来看,历史地理学变得更加重要,更加生机勃勃。我们可以说,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前,很多地理学者欠缺历史地理的视角,所以并不能称呼他们是历史地理学者。现在的许多学者,即便他们研究的是现代地理学问题,但也充分认识到必须要回顾过去,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解释当下。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只是在当下,使用历史的视角来解释现在,法国人称之为“回溯性人文地理学”(retrospective human geography)。回顾过去,以便解释现在,很多人都是如此。就我自己的研究为例,关于法国乡村兄弟互助会的书( Fraternity among the French peasantry: sociability and voluntary associations in the Loire valley, 1815 -1914,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时间范围为1815至1914年,我研究的是19-20世纪的社会地理学,所研究的仅仅是当时的状况,并不用来解释现在的任何事物。所以,判断是否是历史地理学,主要看研究旨趣和关注点是在现在还是过去。然而,现在每一个研究者都认识到必须要有一个历史地理的背景来研究当下的问题。此前大家更关注于自然地理,现在更多关注于人文地理,要看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历史学家或者历史地理学家开始对旅游、遗产感兴趣了。过去遗产是旅游的资源,人们出去度假是变换地点,从法国到英国、美国,他们更改地点以看到不同的东西。但现在很多人希望通过旅游能感受时间的变迁,比如去中世纪的城堡或是庄园。人们找寻的不是21世纪的事物,而希望可以回溯到19世纪或者是15世纪。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研究旅游和全球遗产,我认为这是历史地理的现实意义。
文汇报:本次历史地理年会议程十分紧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规模可谓宏大,您觉得现在历史地理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发展如何?
贝克:本次参与会议的有39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而第一次会议当时只有英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的学者。这次有来自智利、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的学者,这个并不常见。中国代表来了很多,还有很多俄罗斯代表,这是新气象,对于历史地理的实践来说是振奋人心。论文和报告都十分吸引人,我要考虑许久到底去听哪个分会场。
文汇报:最后一个问题,您上世纪80年代就访问过中国,1996年应邀参加了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开始与中国历史地理界有实质性的接触,距今已有近20年,请问您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有什么寄语吗?
贝克:中国历史地理学现在发展得不错,开始逐步走向世界。我希望中国学者在专注做自己的研究时也能让西方人更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发展。这一方面日本学者做得好些,京都大学的Akihiro Kinda教授组织一批学者用英语编写了一本关于日本景观历史的书(A Landscape History ofJapan,Trans Pacific Press,2010)。我们希望也能看到一本由中国地理学家撰写的、用英语写作的关于中国景观或者是中国历史地理的书,因为我们很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C. 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

英国,是个美丽浪漫的国家。英国不像中国,英国国境大部分建筑都是上了年代的,比如大本钟。想了解英国的 历史 吗?下面是我分享的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历史的好书安利

英国,它东濒北海,西邻爱尔兰,北望大西洋,南可通英吉利海峡,是一个具有多元 文化 和开放思想的发达国家。自维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在829年统一了英格兰以后,英国从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而称霸海洋映入世界眼帘。发展至今,我们仅仅回想起英国在历史上留下的寥寥几笔重彩之处,也能够感受到这个国度跌宕起伏,波折不断的历史路程。卡莱尔曾经说过:“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时代会过去,什么都会消逝,而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想要更好的了解英国历史,这里为大家推荐了几部获得超高口碑的好书。

NO1. 《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

作者:(英)科瑞恩

假如你在搜索栏内输入“英国历史书”的关键词,这本书的名字一定会显示在内。你一定想问,为什么一部关于剑桥大学的书会和英国历史紧紧相连呢?作者柯瑞思并不是剑桥的学生,他 毕业 于布里斯托大学 ,由于对剑桥有着浓厚的 兴趣 ,便放弃事业,成为了剑桥的 导游 ,倾尽心血为剑桥写了这本书,书中扉页写道:“剑桥是英国历史的中心。”全书分为各个不同的主题,讲述剑桥的历史与现在,宏观与微观。书中写道:“许多和剑桥无关的人也享受着剑桥的风俗:英国的本土词汇中,处处可见来源于剑桥生活的表达方式;英国的 体育 运动,也深受剑桥大学的影响。”剑桥大学在过去的800年间,可谓是将英国的众多有才之士都收归其中,那么剑桥 教育 当然就会影响着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所讲述的不止是剑桥,而是一个英国历史变迁的缩影。如果你想了解英国历史,这本关于剑桥的书会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NO.2 《英国通史》

作者:(中)钱乘旦 许洁明

这本书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籍,由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 历史学 会国外会士钱乘旦与南京大学世界史博士许洁明所着,以远古罗马开篇,二十世纪末现代社会结束,以了解 资本主义 进程,发展 社会主义 道路为宗旨,作者将多年从事英国历史的教育研究心血全然注入这本书中,不仅脉络完整地讲述了英国历史中的跌宕起伏,更是对其中英国民族天赋异禀的创造力与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刻的研讨,言近旨远,引人深思。文辞简略得当,节奏把握稳进,每一章有特别点评,观点大胆新颖,均属全篇亮点。这本书虽成为了部分大学的教材,但却突破了教材的古板,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NO.3《牛津英国史》

主编::(英)摩根(Morgn,K.O.)

这部书主要叙述了公元前55年至2000年的英国历史,主编摩根是英国非常着名的历史学家,整本书由牛津与剑桥等大学最顶级的历史学家以一人一章节的方式编写完成,这本旷世之作,一直是英国最具有权威的历史书目。这本书从出版开始,就受到了很高的关注,但广为流传的原因除了其权威性,还有其创新性,本书作者皆为大家,他们关注英国本质的特征,又重视与外邦在文化经济上的联系以及影响,融入颇多独派的高深见解。值得一提的地方,还有本书独具特色的欧式 幽默 ,让读者在阅读历史中捧腹与感慨。本书传入国内后,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钟美荪教授为本书的难点作了注释,方便了国内读者的理解,以其史实严谨,史笔简练,深受读者喜爱。

NO.4《帝国》

作者:尼尔 弗格森

400年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只是一瞬,日不落帝国以何种方式屹立于世界,又怎样建立现代社会?如今的世界,英国主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这位对英国金融史有着重要意义的专家——尼尔 佛格列,他在《帝国》这本书中非常深刻的探讨了世界贸易以及 政治 因日不落帝国的崛起而产生的种种影响。 这个由大不列颠岛与爱尔兰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为何能够称霸世界?这不但受到英国历史的发问,也是世界历史正在探索的重要问题。

尼尔 佛格列没有细致描写日不落帝国的发展史,而是着重以全球化发展的视角,追溯日不落帝国以及殖民地对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深远影响。书中分为商品市场全球化、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体全球化、资本市场全球化、战争全球化六大主题展开对整个大英帝国崛起的探讨,这本书,能够帮助你了解日不落帝国的崛起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NO.5《英国史》

作者:(英)特里维廉

D. 英国风景画是怎么成为独立的画种的对各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英国风景画从18世纪开始出现,虽然受到意大利、荷兰和法国风景画的影响,但经过威尔逊、庚斯博罗、桑德比、科仁斯父子、格尔丁、汤恩等人的努力,终于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并为19世纪英国风景画大师康斯太勃尔和泰纳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使英国风景画在世界艺术史中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对各国风景画的发展给以深远的影响。

E. 英国自然风景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指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自然风景园。这种风景园以开阔的草地,自然式种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为特色。(见彩图)不列颠群岛潮湿多云的气候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庞大的城市,促使人们追求开朗、明快的自然风景。英国本土丘陵起伏的地形和大面积的牧场风光为园林形式提供了直接的范例,社会财富的增加为园林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条件促成了独具一格的英国式园林的出现。

这种园林与园外环境结为一体,又便于利用原始地形和乡土植物,所以被各国广泛地用于城市公园,也影响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沿革 在17世纪以前,英国园林主要模仿意大利封建贵族的别墅、庄园(见意大利园林)。整个园林被设计成封闭的环境,以直线的小径划分成若干几何形的地块。这种园林在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最为盛行,其代表作是亨利八世(1491~1547)在伦敦泰晤士河上游兴建的罕普敦府邸(1515~1530)。17世纪,法国在路易十四执政时,由A.勒诺特尔设计和建造了豪华的凡尔赛宫园林(见法国园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1660年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回国即位后,聘请法国园林匠师参加罕普敦府邸的改建,使它在规模和气派上可与凡尔赛宫媲美。一时,按照法国园林模式造园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风尚。18世纪初,英国人开始探求本国新的园林形式。
理论和风格 查理二世的外交官W.坦普尔于1685年在题为《论伊壁鸠鲁式的园林》的文章中谈到完全不规则的中国园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园林更美。1712年,英国作家J.艾迪生撰文指出:“我们英国的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喜欢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我认为树木应该枝叶繁茂而舒展生长,不应该修剪成几何形。”受中国园林、绘画和欧洲风景画的启发,英国园林师开始从英国自然风景中汲取营养。1713年,园林师C.布里奇曼在白金汉郡的斯托乌府邸拆除围墙,设置界沟,把园外的自然风景引入园内(图a)。此后,园林师W.肯特在园林设计中大量运用了自然式手法。他建造的园林中有形状顺应自然的河流和湖泊,起伏的草地,自然生长的树木,并在规则划分的地块中间修建了弯曲的小径。1730年前后, 他用这种手法改造了斯托乌府邸(图b)。肯特去世后,他的助手L.布朗对斯托乌府邸又进行了彻底改造,去除一切规则式痕迹,全园呈现一派牧歌式的自然景色(图c)。这种新型园林使公众耳目一新,争相效法,遂形成了“自然风景学派”。

在自然风景学派影响下,全国破坏了许多古典园林的原有风貌,因而也曾遭到非难。此时有一位建筑师、园林师W.钱伯斯,他到过中国,先后在1757年和1772年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和《东方造园泛论》。他主张在英国园林中引入中国情调的建筑小品。他的着作在欧洲,尤其在法国颇有影响,于是出现了所谓英中式园林。由于倡导者对中国园林并无深入研究,因此人们对它的热情很快就消失了。
布朗事业的优秀继承人H.雷普顿主张在建筑物周围运用花坛、棚架、栅栏、台阶等装饰性布置,作为建筑物向自然环境过渡,而把自然风景作为各种装饰性布置的壮丽背景。这种手法雅俗共赏,因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以布朗的作品为代表的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和发展虽受到欧洲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和中国园林艺术的启发,但本质上是英国特定环境的产物。

F. 推荐景观设计方面的书

景观设计专业必读书目名单及介绍

古典类:
01.《园冶》计成
0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
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经典书籍,比计成的"园冶"要具象
————————————————————————————————————————————
生态类:
01.《设计结合自然》(美)麦克哈格 芮经纬译
(广博的知识,奠定了我们这个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
————————————————————————————————————————————
设计理论类:
01.[景观设计学]着:西蒙咨 译:俞孔坚
02.《总体设计》k林奇
03.《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Clare Cooper Marcus; Carolyn Francis 主编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 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04.《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着者:薛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丛书分为《世界景园》《世界城市景观》《世界住宅》《环境小品》四个分册。
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环境小品
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城市景观
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景园
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住宅
评:据说是以薛健为中心的薛健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近三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是一套可读性极强的好书,这套丛书从图片到文字完全是作者的原创,是作者四次出国考察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拍摄了近万张清晰优美的照片后编着而成,反映了当前最典型,最着名和最新的景观作品。
05.“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着者: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
历史类:
01.《中国古典园林史》 周维权

02.《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着,河南科技出版社
评:早先曾在台湾出版,中西方园林交流一节尚有些见解,如果讲历史没法和《西方造园变迁史》相比
03.《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 张祖刚着 评:100个古今中外的实例按照时间顺序穿起来
————————————————————————————————————————————
施工手册

01.[美国景观设计的速查手册](第二版)(原版) c.w. harris和n. dines编
02.Timesaver standards系列〈场地施工细部手册〉n. dines着 王剑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
03.[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便携手册系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日 期:2002-10-01 开 本: 版 次:1 价格:37.00
————————————————————————————————————————————
景观实践类:
01.[Road Form and Townscape道路形式与城市景观”(英)Jim MeCluskey 张仲一、卢绍曾译 中建工1992年
评:对与道路(线性)相关之景观的研究透彻
02.[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含光盘)--从硅谷到中关村] 俞孔坚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12 书号:ISBN 7-900046-12-7 定价:130.00元
环境艺术设计丛书--JHW工作室(1)
03.《“点起结构主义的明灯”---丹.凯利》夏建统编译
————————————————————————————————————————————
景观作品类
《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着者:薛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系统,生动,科学地展现了各国及各时代的园林.建筑与景观作品,全面介绍了古典,现代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园林与景观设计作品。范围从园林景园,世界名园, 城市景观,绿地广场,城市街道,着名建筑;到优秀住宅区和住宅建筑,雕塑与园林景观小品等内容.
丛书分为《世界景园》《世界城市景观》《世界住宅》《环境小品》四个分册。
01.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环境小品
02.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城市景观
03.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景园
04.世界园林、建筑与景观丛书--世界住宅
————————————————————————————————————————————
景观表现图类
01.《建筑平面表现图解》 第5版
蔡红翻译 美 david davis,theodore walker中建工出版社
评:虽然封面上写着建筑平面,其实原名是plan graphics泛指平面涵盖面比较广的。
02.《室内外设计资料集 》薛健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评:这是一本囊括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的书, 听说该书是国内知名教授的多年心血之作,内容蛮不错,很有深度。《室内外设计资料集》还有展示设计和景观绿化两章内容

————————————————————————————————————————————
景观教育类:
01.《景观设计:专业 学科与教育》俞孔坚 俞先生把以前的相关文章(有自己的也有别人的)选摘了一下再加上网上下载的许多国家高校的教学计划,搞了个集子,我买下权当做复印资料;
02.[现代环境设计教程丛书],章节安排倒还合理和我讲课的提纲非常接近,但是每个小节就一两个例子过于平淡。对景观的看法不太客观,对园林的认识还停留在古典园林阶段,说园林是少数人享用的,不允许概念有发展吗?

[[i] 本帖最后由 flyrain 于 2006-10-20 12:46 编辑 [/i]]
2006-10-14 18:53 flyrain
补充

历史类:
一、 国内
01.《中国古典园林史》 作者:周维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02.《江南园林志》 作者:童 寯 中国建工出版社
03.《中国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04.《中国雕塑史》 作者: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二、 国外
01.《西方造园变迁史》 作者:针之谷钟吉
02.《造园史纲》 作者:童 寯 中国建工出版社
03.《西方园林》 作者:郦芷若,朱建宁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04.《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王向荣,林菁 中国建工出版社
05.《环境设计史纲》 作者:吴家骅 重庆大学出版社
06.《外国造园艺术》 作者:陈志华 河南科技出版社
理论类
01.《建筑十书》 作者:维特鲁威 知识产权出版社
02.《城市意向》 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方益萍等)华夏出版社
03.《城市形态》 作者:凯文•林奇(译者:林庆怡等) 华夏出版社
04.《建筑的伦理功能》 作者:卡斯腾•哈里斯 华夏出版社
05.《总体设计》 作者:凯文林奇(译者:黄富厢等)中国建工出版社
06.《设计结合自然》 作者:麦克哈格
07.《景观设计学》 作者:西蒙兹 中国建工出版社
08.《人性场所》 编者:克莱尔•库珀•马库斯(译者:俞孔坚等)
0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系列丛书 知识产权出版社
《建筑的永恒之道》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赵冰)
《建筑模式语言》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王听度等)
《俄勒冈实验》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赵冰等)
《住宅制造》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高灵英)
《城市设计新理论》 作者:C•亚历山大等(译者:陈治业等)
10.《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芦原义信 中国建工出版社
11.《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作者:
12.《建筑形式美的原则》 作者:托伯特哈姆林 中国建工出版社
13.《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作者:弗朗西斯•D.K.钦(译者:邹德侬)中国建工出版社
14.《园冶图说》 作者:计成(注释:赵农)山东画报出版社
15.《说园》 作者:陈丛周 同济大学出版社
1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作者:彭一刚 中国建工出版社
17.《江南理景艺术》 编者:潘古西 东南大学出版社
18.《建筑空间组合论》 作者:彭一刚 中国建工出版社
19.《环境行为学概论》 作者:李道增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广义建筑学》 作者:吴良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1.《现代建筑理论》 编者:刘先觉 中国建工出版社
2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作者:刘滨谊 东南大学出版社
23.《景观形态学》 作者:吴家骅 东南大学出版社
24.《理想景观探源》 作者:俞孔坚 田园城市出版社
25.《景观:生态.文化.感知》 作者:俞孔坚 中国建工出版社
2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作者:李 敏 中国建工出版社
27.《风景园林设计》 编者:王晓俊 江苏科技出版社
28.《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 作者:孟雅凡 中国建工出版社
实践类
01.《德国景观设计1-2》
02.《日本最新景观设计1-3》
03.《台湾景观设计98/99/2000/2001/2002/2003》
04.《世界景观大全》
05.《环境空间—国际景观建筑》 作者:罗伯特霍尔登 中国建工出版社
06.《世界景观设计丛书》 作者:弗朗西斯科 中国建工出版社
07.《90年代日本环境设计50例》 作者:章俊华 河南科技出版社
08.《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 作者:俞孔坚 中国建工出版社
09.《日本景观设计师系列》 作者:章俊华 中国建工出版社
(已出版《佐佐木叶二作品集》《升野俊明作品集》《户田芳树作品集》)
10.《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大师作品系列》 作者:夏建统 中国建工出版社
(已出版《点起结构主义的明灯——丹凯利》)
11.《当代国外着名景观设计师作品集》 作者:詹姆斯 中国建工出版社
(已出版《马里奥.谢赫楠作品集》)
12.《景观细部图集》 作者:迈克尔 大连理工出版社
13.《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 作者:吴为廉 同济大学出版社
14.《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 作者:刘玉杰 中国建工出版社
15.《植物造景》 作者:苏雪痕 中国林业出版社
16.《植物景观造园应用实例》 作者:薛聪贤 浙江科技出版
补充
01.贝森文库—建筑界丛书
《平常建筑》 作者:张永和 中国建工出版社
《此时此地》 作者:刘家琨 中国建工出版社
《工程报告》 作者:崔恺 中国建工出版社
《营造乌托邦》 作者:汤桦 中国建工出版社
02.《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作者:周武忠 东南大学出版社
03.《西方现代园林设计》 编者:王晓俊 东南大学出版社
04.《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 编者:黄亚平 东南大学出版社
05.《图解城市设计》 作者:金广君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06.《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 作者:俞孔坚 中国建工出版社
07.《现代建筑语言》 作者:布鲁诺塞韦
08.《城市空间美学》 编者:周岚 东南大学出版社
09.《中国建筑美学》 作者:侯幼彬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10.《当代建筑美学意义》 作者:赵巍岩 东南大学出版社
11.《园林美学》 作者:周武忠
12.《新技术庭园》
13.《非常建筑》 作者:张永和 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6-10-19 22:28 flyrain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 俞孔坚等
定价: 130.00元
出版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0年12月

本书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大教授俞孔坚先生及其同事们基于高科技园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创新网络和人本精神是作者关于高科技园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结。如何在景观上体现、满足和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是本书的核心。本书分为理论、方法和实践三篇。

理论篇着重阐述高科技园发展的历史意义及硅谷精神。作者把高科技园作为人类不断追求工作--居住--自然三者和谐理想的一个产物。是人类的生活理想与科技文明交替衍生和发展的历程打在大地景观上的烙印。硅谷精神,包括企业家精神和人本精神是高科技园得以产生和发展之本,也是高科技园景观设计所应显现的内涵,是高科技园有别于其他土地利用及其地产开发项目的特质。

方法篇着重讨论了高科技园的整体环境和户外空间,而尤其注重围绕人的体验和活动来探讨园区景观的设计。硅谷各着名公司景观的讨论可以看作是对上述设计方法的进一步注解。

实践篇例举了五个高科技园的规划。这五个实例从许多方面来说都不尽完善,但它们至少可以说明作者的一种探索,即从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着手,秉承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场地精神的原则,进行不同级别的高科技园规划和设计。

本书可作为设计学(包括建筑、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高科技园区及开发区的管理和决策者参考。
2006-10-19 22:29 flyrain
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 李敏
定价: 27.00元
出版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99年

本书旨在尝试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我国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工作中,探索能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促进我国城市化地区生态绿地空间的保护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构思提出了城市化地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框架,并以江南的苏西常地区为例,进一步论述了有关城市化地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调查分析和数量研究方法……
2006-10-19 22:30 flyrain
低层居住群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低层居住群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作者: 刘延枫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1年1月
ISBN: 756181383
定价: ¥35元

本书共分5章。作者深入研究了国内外已有低层居住群规划设计的经验,对低层居住群空间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整体设计原则及特征空间设计方法;探讨了在低层居住群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如何兼顾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作用,运用恰当的建筑语言创作出可以良性发展的居住环境,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既有理论分析,又有设计实例,叙述层次清楚,文字通畅,是一本质量上乘的规划设计图书。

本书可供建筑设计人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建筑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居住、环境
第二节 低层住宅与低层居住群
第三节 研究低层居住群空间环境的意义
第二章 低层居住群空间环境设计的内容
第一节 居住群空间环境设计的内涵
第二节 居住群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居住群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写作框架
第三章 低层居住群的特征空间设计
第四章 低层居住群环境设计的场所意向
第五章 低层居住群空间环境质量的评价
2006-10-19 22:32 flyrain
风景——诗化般的园艺为人类再造乐园

风景——诗化般的园艺为人类再造乐园

作者: Charles W.Moore 查尔斯.莫尔
Willianm J.Mitchell 威廉.米歇尔
Willian Turnbull,Jr. 威廉.图布尔
译者: 李 斯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

生物的基本需求是呼吸、饮食、繁殖自身;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的大部分成员来说,这些基本的需求之外还有栖息的需求,就是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某处占据一块地方的需求。鸟类靠声音宣布地盘,它们的呜叫声标记其属地的边界。狼利用气味作为界标。人类自出现在这个星球上起就一直在为界定、捍卫和扩张领土而作战和死亡。领土的占有得以庆贺,且以文字、避风雨处和标石加以美化,在某些特别的地方和某些特别的时期还用园林使其完美。园林汇集了溪流和树木,还有田间的花草及山中的石头,用以纪念人事,或摆出一个秩序来延伸我们自身在地球表面的地位。本书就是写给真正准备修造园林的那些人看的。

十一世纪的某个时候,日本平安时代几近结束,一位不知名的日本宫庭贵族在一本书中定下了园林艺术的规则和注意事项。他的劝导非常简单:开始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地与水的布局。要研究过往大师的杰作,回忆你知道的漂亮的地方。然后,在选定的地方让回忆说话,把最感动的东西融入自己的构建之中。本着同样的精神我们主张,在园林的建造当中也有一些普遍规律,因此,研究与我们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时代、不同气候和不同地方修建的园林杰作有直接的用途。我们要学习园林设计,记住它们的形象、香气和声音,收集和再造并转换,把对我们有意义的部分整理好,使其融入我们的园林,使其缩小后融入我们手头现有的宅基和地块(因为世界上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地块也越来越小了)。

一开始我们会考查使一个地方有望成为园林佳处的那些条件:水与地的格局、现有的植物和进一步拓殖的可能性、与周边人类居所的相互关系,还有建筑的形式、朝向太阳和风及星星的方向、当地的白昼与季节的周期以及与已经消亡的时代及遥远的地方之间通过记忆形成的联系。

不管我们觉得多么壮丽动人,大自然中的某些地方却还不是园林本身;只有通过我们的行动加以塑造并与我们的梦想浑为一体,它们才能够成为园林。因此,我们会继续考虑塑造园林的那些行动:让地面构成某种形状,用墙和顶层物及通道和标志物界定和连接各个空间,灌溉、种植和管理,用名字和图形及纪念物编织供人回忆的图案、再以摆设物件的习俗占据这块地方。 (关于实用园艺学,我们没有多少提示可以拿出来,但会加快速度增补这方面的资料。我们最关心的是通过这些行动和仪式使一些地方产生特别意义的方式。) 接下来,我们会介绍几十处风景和园林,不仅作为赏心悦目的花束,而且当作资料,当作矿脉来供人挖掘材料、形状、关系和点子。这是本书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细心挑选每一处风景地(大部分是大的轴测投影图),带领大家察看每一个地方,为大家讲一点历史,考查对园林知识来说最重要的模式和概念。在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世界的各个角落,已经揭示出不同的园林存在的可能,因此,我们的例子无所不包,从古罗马到现代英国,从干隆的宫殿到沃尔特·迪斯尼的魔术王国,从喜马拉雅高山上的僧院到波坦尼湾海滨的囚禁地。

最后,我们将检阅往昔伟大的园林传统在北美大地的移植和适应。我们会问到这些传统对今天的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会想象伟大的希腊讽刺文作家路西安,把在过去建造伟大园林的那些园林建造者召集在一起展开讨论,为现代美国最典型的一些场址提供一些建议。我们作为读者会参加旁听,看他们都提出了哪些建议和提议,看看一些园林格局和过去的思想如何能够予以借用、重新解释,并且为我们自己的时代和自己的地方所用。如艾略特在《圣林》中所言: “不成熟的诗人会模仿,成熟的诗人会偷窃;较差的诗人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毁掉,而优秀的诗人会使其变得更好,至少会使其不尽相同。”
2006-10-19 22:34 flyrain
明日的田园城市

明日的田园城市

《明日的田园城市》汉译本已经出版 埃比尼泽·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奠基性着作,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这本书长期没有汉译本,但是书中的图解在我国流传甚广,再加上有些人习惯于把garden city理解为花园城市,常使人望图或望名生义产生误解,从而忽视了她在城市建设的人民性、城乡一体、社会改革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如今,由金经元翻译并撰写译序的《明日的田园城市》汉译本已经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定价12元)。特此向关心城市规划基础理论和社会问题的读者慎重推荐。
2006-10-19 22:35 flyrain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3版)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3版)

作者: 约翰·O·西蒙兹
定价: 66.00元
出版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0年

人们需要一本能用简洁明了且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的书,《景观设计学》正是针对人们的这一需求而撰写的。它使我们理解自然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描叙了自由然和人造景观的形式、力量和特征引发的规划限制;向我们灌输了对气候的感觉及其在设计中的意义;讨论了场地选址和场地分析;指导可用土地及相关土地利用区的规划;考虑了外部空间的容积塑;探讨了场地-建筑组织的潜力;寻找出富表现力的人居环境和社区规划及近代规划思潮的历史教训;提供了在城市和区域背景下,创造更有效且更宜人的生活环境的导则。我们并不期望每一位读者都将成为土地规划的专家。在其他领域的训练中,经验来自长期的学习、旅行、观察和职业经历。然而,读者将会从此书中获得对周围环境有效而敏锐的关注,以及许多有用的知识。这些知识可用于设计住房、学校、娱乐区、购物商场、交通……或其他适于其景观环境并通过规划与之相得益彰的项目。这正是本书明确的目的。
2006-10-19 22:37 flyrain
植物园规划与设计(彩印)

植物园规划与设计(彩印)

作者: 余树勋
ISBN号: 756181049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0年3月
价格: 136元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植物园的权威着作。全书共分10部分、植物园概述、植物园类别、植物园规划、植物园的景观设计与景观艺术、植物园的业务综述与机构设置、植物园的科普活动、植物园的科学研究工作、外国植物国及名园简介、植物园景观实例、中国植物园。

该书理论与实践并重、彩图与文字并茂,说理性强,兼具国内外最新图片与资料。书中对我国与世界着名植物园的现状做了较详细的统计和介绍;强调了当今的植物园已是人们休闲浏览及增长知识和好去处;论述了植物园对美化人类生活空间、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本书可供植物园及花园设计者、建筑师、园林师及城市规划师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一、 植物园概述
二、 植物园的类别
三、 植物园的规划
四、 规划实例
五、 植物园的业务综述与机构设置
六、 植物园的科普活动
七、 植物园的科学研究工作
八、 世界各地的植物园及名园简介
九、 植物园景观实例
十、 中国的植物园
附录 中国植物园名录及地址
2006-10-19 22:38 flyrain
居住区的绿化模式(彩印)

居住区的绿化模式(彩印)

作者: 方咸孚等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1年6月
原价: 45元
ISBN号: 756181433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从基地处理、植物栽植和水环境三个方面论述了居住区绿地规划中生态学原理的运用,倡导生态伦理观和追求自然美的审美观;继而通过大量实例着重探讨目前居住区绿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现有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的分析,提出了21世纪初我国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的合理指标。总之,该书试图在物质空间与社会生活、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导求一个平衡点,探索面面21世纪符合中国国情的居住区绿化模式。

该书既有相关理论的探讨及对实践设计手法的分析,又有彩色图片和规划图展示,对读者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适用价值。该书既可作为城市规划师、园林师和建筑师的参考书,又可作为大专院校学生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目录: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生态学原则
一 背景与目的
二 从生态学角度看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
(一) 基地处理
(二) 植物栽植
(三) 水环境
(四) 生态伦理观与自然美的追求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
一 居住区绿地系统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一) 居住区绿地系统布局的几种主要模式
(二) 我国居住区绿化模式的改善
二 居住区公园与小区游园设计
(一) 居住区公园设计
(二) 小区游园设计
(三) 居住区公园与小区游园中的活动场地
三 、居住组团和庭院绿地的规划设计
(一) 建筑布局
(二) 停车场的影响
(三) 组团绿地
(四) 宅间绿地
四 环境设施的类型与设置
五 老居住区改造中的绿化问题
六 从生态学角度看我国居住区绿地定额指标体系
(一) 指标体系
(二) 居住区绿地定额指标
(三) 绿地指标定额的实际运用
2006-10-19 22:40 flyrain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作 者 贾建中 出 版 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规 格 16开,370页

出版日期 200101

书 号 9787503825347 征 订 号

内容简介:
如何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设计是当今城市建设中引起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书力图为读者提供较全面、系统和综合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理念与实践成果。
本书在系统介绍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规划层次、规划内容、类型与指标、布局结构的基 础上,全方位展示了一些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步骤、内容和效果。系统阐述了城市各类公园、道路及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起源与发展、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实例;游憩娱乐地(主题乐园、高尔夫球场)的设计理念、方法和实例;居住区绿地的类型、指标、规划布局、规划设计和绿地植物配置与树种选择;工厂及其他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小城镇园林要地规划设计方法和实例。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给读者提供了对城市不同类型要地进行规划设计的参考模式,可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鉴赏能力规划、旅游策划、建筑设计和城市生态环境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及有关科技工作者阅读使用,同时,也可作为城建、城市绿化、环境等专业师生及社会读者的参考书。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第三章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第四章 游憩娱乐地规划设计
第五章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
第六章 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
第七章 道路及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第八章 小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200

G. 求助一篇有关论述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改变了欧洲由规则式园林统治的长达千年的历史,这是西方园林艺术领域内的一场极为深刻的革命。
1.文学艺术的影响
2.自然地理与气候的影响
3.产业经济的影响
4.对中国园林与文化的赞美与憧憬的影响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
1.文学艺术的影响
当时的诗人、画家、美学家中兴起了尊重自然的信念,他们将规则式花园看作是对自然的歪曲,而将风景园看作是一种自然感情的流露。这为风景园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
2.自然地理与气候的影响
(1) 欧洲兴起法国勒诺特尔造园热时,英国受影响极少,原因有二:1是英国人固有的保守性,2是在英国丘陵起伏的地形上,要想建造勒诺特尔式宏伟壮丽的效果,必须大动土方改造地形,从而耗资巨大。
(2)英国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生长十分有利,而树木的整形修剪要花费更多的劳力。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
3.产业经济的影响
(1)14世纪中叶,黑死病流线,1/3人口减少→农业结构改变→畜牧业发展→毛纺业发展→畜牧业发展→改变了英国的乡村景观和风貌。
(2)16世纪,产业革命的发展→燃料、建筑材料匮乏→禁止砍伐森林法令颁发→12种树必须加以保护,包括栎树→保护了英国树林景观。
(3)18世纪,牧草与农作物的轮作制→乡村风景面貌改变。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
4.对中国园林与文化的赞美与憧憬的影响
虽然当时英国人有不少热衷于追求中国园林的风格,却只能取其一些局部而已。
中国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不同:中国园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对自然的高度概括,体现出诗情画意。英国风景园为模仿自然,再现自然。反对者认为风景园与郊野风光无异。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
英国自然风景式造园思想首先是在政治家、思想家和文人圈中产生,他们为风景式园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借助于他们的社会影响,使得自然风景式园林一旦形成,便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建议看看 郦芷若的《西方园林史》

若需图片:QQ:415640421 注明:西方园林史

H. 英国风景画是如何发展的

风景画的发展是英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它对整个西方美术的进程都发生了影响。英国风景画的真正奠基者是威尔逊和庚斯博罗。他们在意大利古典主义和荷兰自然主义风景画的影响下,一往情深地描绘英国的自然风光,使风景画由不为人重视的地志画和风俗画地位发展为与肖像画、历史画比肩,代表英国风景画最高成就的是特纳和康斯太勃尔。英国水彩画几乎是与英国风景画同时发展起来的,它以地志画为基础,吸收了欧洲大陆水彩画的材料和技法,在英国特有的湿润气候中得到迅速发展,产生了一批热爱大自然,直接研究英国自然风光的优秀水彩画家。

理乍得·威尔逊(Richard Wilson,1713—1782)出生于威尔士,1757—1758年到意大利学习。他最初运用意大利古典主义手法描绘罗马风光,回国后将古典主义传统与英国本地风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他的画中已经传达出自然主义的气息,但仍受到古典主义结构的局限。代表作品有《河上的荷尔特桥》、《溪谷》等。

托马斯·格尔丁(Thomas Girtin,1775—1802)虽然只活了27岁,但在英国水彩画的发展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使水彩画从早期素描淡彩的画法中解放出来,将其发展成为充分运用色彩并具有丰富色调的画种,并对特纳及以后的画家都发生了影响。主要作品有《德文郡克塞河上的彩虹》(179)和《北威尔士道尔格里附近的凯因瀑布》等。

特纳(Turner,1775—1851)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一个理发师。他1789年进入皇家美术学院,1790年在美术学院第一次展出了水彩画。1796年的《海上渔民》引起广泛注意,这幅画反映出他运用自然光色表达自己感情的天赋。他在1799年人选皇家美术协会,1802年进入皇家美术院。特纳并不是纯粹的风景画家,在他的艺术中贯穿着他的哲学思想:面对着大自然永恒的壮美,人生的历程是短促而虚幻的。他曾到意大利和法国旅行,深受古典主义影响,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具有悲壮雄伟的戏剧性力量,但在表现手法上则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特纳被认为是英国绘画史上最杰出的天才之一,他的风景画是人与自然的史诗,他的技法对以后包括印象派在内的画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纳的代表作品有《雪暴: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1812)、《国会大厦起火》(1835)、《奴隶船》和《蒸汽和速度一大西方铁路》(1844)等。

约翰·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家乡在萨福克,父亲是一个乡村磨坊主,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色对他一生的艺术都产生了影响。他在1799年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康斯太勃尔强调直接向自然学习,追求人的精神与自然的一致。他在仔细观察和热情描绘大自然的过程中发展了油画技法。在英国画家中,他是最完整地领会了油画造型语言的大师之一。但他的成就并不为当时英国美术界所看重,直到1829年他才被选人皇家美术协会。他的画在法国产生很大影响,德拉克洛瓦把他誉为现代风景画之父。康斯太勃尔的风景画是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典范,代表作品有《弗莱福特的磨坊》(1817)、《德汉山谷:黎明》(1811)、《跃马》(1825)、《干草车》(1820)等。

I. 英国留学景观建筑专业作品集注意什么

优秀的作品集应该是一份完全令自己满意、丝毫不留遗憾的作品,同学们在整个作品集创作的全过程中,应该逻辑清晰的从项目理解开始,经过详尽的场地调研,概念设计,设计推敲,最终设计,直到排版,今天我就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详情参考:http://jingyan..com/article/0aa223757e44f188cc0d64a4.html

J. 请推荐十本以上有关英国历史建筑和服装的书,谢谢

《西方建筑的意义》,《英国建筑景观》,《哥特艺术 建筑,雕塑,绘画》,《建筑的故事》(英)乔纳森·格兰西,《英国新建筑》(英)肯尼斯·鲍威尔,《英国经典服装板型》威尼弗雷德·奥尔德里奇 着,《英国经典服装纸样设计.基础篇》布雷,《英国经典服装纸样设计.提高篇》布雷,《英国服装款式图技法》(英)贝莎·斯库特尼卡,《时装设计元素》(英)理乍得·索格

阅读全文

与英国景观的形成这本书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莲功放如何配音箱 浏览:655
印尼榴莲怎么取 浏览:21
印度女方出嫁需要给多少钱 浏览:137
新中国改革运动有哪些 浏览:512
印度的航母是长什么样子 浏览:505
英国人为什么不用付钱 浏览:516
意大利歌曲绿树成荫什么调 浏览:63
伊朗什么时候有海军 浏览:39
越南老婆来中国有多少 浏览:483
意大利高中毕业去哪里留学 浏览:239
印尼siap是什么意思 浏览:892
印尼fe第三方第七栏应该标注什么区别 浏览:73
伊朗总统的工资是多少 浏览:803
印度货币是哪个国家的 浏览:815
越南铁路时速为多少 浏览:719
俄语意大利怎么说 浏览:716
英国警察在什么地方 浏览:791
印尼话bo什么意思 浏览:662
伊朗市有多少乡镇 浏览:265
印度独立后的工业部门有哪些 浏览: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