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是否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往欧洲
阿拉伯人本身有伊斯兰教,即便透过阿拉伯人,推敲仍非欧洲佛教的主要流传与倡议者。
历史上有记载的节点,由中亚、西亚向欧洲的路径,大约是:
希腊式佛教:起源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约在公元前5至4世纪。
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西元前269-232年,曾派使节往希腊等地。
丝路佛教:约在西元3-7世纪之间,如法显和玄奘等僧人,直接将佛教与西域连结。此时印度佛教已逐渐没落,中国佛教方兴未艾。
近代佛教:从1617年荷兰攻占东印度群𡷊开始,锡兰的南传佛教如轮回学、四谛法等思想,才逐渐传潘于欧洲,并且展开。此后,欧洲佛学者对巴利文、梵语进行研究,如1822年英国的B. H. Hodgeson, 1873-1876年的D. Wright等。
最后,如斯坦因(M. A. Stein)及德、法人士对西亚、中亚探险踏劢,促使北传佛教思想更广地传布至欧洲。
供参~
2. 南传上座部佛教什么时候传入西方
上座部佛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佛教体系,又称南传佛教,与北传、藏传(密乘)共同组成佛教三大语系。该教派之严谨,源于佛陀临终遗言。佛陀临终曾言:“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Apa¤¤attaü nappa¤¤apeti, pa¤¤attaü na samucchindati, yathàpa¤¤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ati.
)这个也是上座部佛教的基本原则。戒定慧、八圣道、止观禅法是南传佛教的基本禅法。
上座部佛教教徒不仅要学习各类教义,还要学习佛陀在世的时候三藏典籍、三史、三论所采用的基本语言——巴利语(梵语),诵读经书典籍、各类法事均采用梵语,所以推广时略有障碍。19世纪末,才传入欧美等西方国家。
3. 佛教在亚欧:佛教是如何传入英国的
伦敦佛光山举办欧洲“瑜伽焰口法会”佛教传入英国,至今已一百多年了。早期的英国佛教团体主要侧重于佛教学术的研究,近二三十年来的佛教组织则开始注重于佛教的实践。 佛教传入英国的方式,最初是以对巴利文、梵文佛教原典的发掘、整理、注释和翻译工作为主,涌现了一批着名的巴利文学者和梵文学者,建立了一些佛学研究组织。1881年戴维兹(T.W.Rhys Davids)在伦敦成立的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是当时最早的佛教组织。该会主要从事巴利文佛教经典和书刊的刊行工作,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巴利文三藏的注释工作。戴维兹和助手威廉先生(Dr.William Stede)共同完成的《巴英辞典》(Pali—English Dictionary)至今仍是一部权威性的巴利文工具书。1906年由杰克逊(P.J.Jakson)在伦敦成立的大不列颠爱尔兰佛教会(Buddhist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lreland),会员都是研究巴利文和梵文的学者。该会出版佛学书籍,刊行《佛教评论》杂志,设有图书馆、会议厅、佛堂、禅堂等,并在英国其他大城市设有分会,1924年解散。1926年斯里兰卡人达摩波罗(Dhamapa^la)在伦敦创立摩诃菩提会伦敦分会(Maha Bodhi Society London Branch),旨在复兴印度佛教。达摩波罗长老是斯里兰卡佛教中兴的推动者,他曾向我国金陵刻经处创始人杨仁山居士建议派遣僧人出国学习梵文和巴利文。1927年太虚大师环游世界弘法,抵达伦敦时就曾受到摩诃菩提会伦敦分会的热烈欢迎。该会后因达摩波罗长老回斯里兰卡,更名佛教精舍(The Bddhist Lodge)。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影响,佛教在英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近几十年来,英国的佛教渐有中兴之势,出现了不少新的佛教组织和寺院。目前英国佛教组织中,历史最悠久的当推伦敦佛教会(The Buddhist Society,London)。该会于1924年由克里斯马斯(Christmas Humphreys)发起,以佛教精舍为会址。该会有《佛教会报》,后改为《英国佛教》,最后改为现在流通的《中道》(The middle way)。伦敦佛教会是英国佛教中心组织,《中道》季刊是该会的主要刊物。这本杂志刊登着名佛教学者有关教理、实践和历史方面的文章,并报道该会的有关活动、英国和世界佛教的动态等。伦敦佛教会本部设有图书馆、书库、禅堂、办公室、会议室等,除假日外,每星期三和星期六下午对外开放。佛教会还定期举办演讲会,请着名学者演讲;每周末晚有大乘佛教、西藏佛教、禅学、佛学基础和坐禅等课程;此外尚有特别课程、全日研讨会等活动。该会图书馆目前拥有佛教图书五千册。 英国第一位比丘是阿难陀弥勒(Ananda Mettayya),他原为化学家,在缅甸出家受戒。1808年他回到英国,计划成立教团,宣扬佛法,可惜没有成功。1984年斯里兰卡佛教徒在伦敦创立伦敦佛教精舍(London Buddhist Vihara),成为欧洲第一所上座部佛寺。 西方佛教会之友(The Friends of Western Buddhist Order)是一个旨在创造适合现代西方人修习佛法环境的组织。1964年由英国人桑哈拉西塔(Maha Sthavira Sangharashita)创立。桑哈拉西塔1950年曾在印度学上座部佛教,在贝那勒斯(Benares)大学从杰格迪什(Ven.Jagdish Kashyap)法师学巴利语、阿毗达摩和因明,之后他住在噶伦堡,写了《佛教概论》(A Survey of Buddhism)、编辑佛教杂志《摩诃菩提》(The Maha Bodhi Journal),并结识了不少西藏喇嘛。他曾学习西藏佛教并受了大乘菩萨戒。1964年他被邀请至英国,创立了西方佛教会之友,这是一个带有西方特征的佛教徒组织,在英国七个城市中设有活动中心,并在世界其他地区如芬兰、瑞典、德国、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等设有支部。该组织采取会员制,由会员或其他佛教信徒提供资金,并设立各种基金会,为援助难民、兴建学校等募集资金。西方佛教会之友的主要活动还包括发起素食运动,出版《新闻通讯》及定期为初信佛法的人举办各种讲座等。 迦举·桑耶寺(Kagyu Samye Ling)西藏佛教中心成立于1967年,位于南苏格兰的一个不受污染的山地,是西方世界的第一个西藏佛教中心。它的宗旨是为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提供修学或静坐的有利条件,创造一个安谧的静思世界,使所有在那里经过修身养性的人都能求得心灵深处的解脱。迦举?桑耶寺完全模仿西藏寺院的建筑样式,以便为人们提供体验西藏文化的场所。 阿玛拉瓦蒂(Amaravati)森林寺院的创立者是美国僧人苏曼陀(Sumedho)。苏曼陀曾在泰国各种森林寺院中生活过十年。1977年他随同其师泰国僧人阿恰尔?查(AchaarCha)应英国僧伽联合会(English Sangha Trust)之邀来到英国。英国僧伽联合会成立于1956年,旨在英国建立佛教教团。1978年起苏曼陀法师便在其他西方比丘的帮助下,在汉普斯坦每晚教授坐禅。因考虑在人流拥挤的伦敦市中心不宜设立寺庙,1984年苏曼陀在西萨塞克斯(West Sussex)的汉默森林(Hammer Wood)建立了这所森林寺院。Amara~vati汉译“佛槃势罗”,意为“永生的国土”,这是一座培训上座部佛教比丘和比丘尼的道场,目前约有比丘和比丘尼60多名。比丘们按森林僧的生活样式过苦行生活,依上座部戒规,过午不食、独身、不拥有钱财或接受钱财,靠托钵施舍生活。 英国佛教除了传承上座部佛教和西藏佛教之外,随着日本各宗派海外布教活动的开展,还陆续设立了一些日本曹洞宗、净土宗、真言宗等布教组织或寺院。例如设在伯明翰的曹洞禅教团(Soto Zen Meditation Group)、伦敦的英国真言宗佛教协会(The British Shingon Buddhist Association)及凯特林的英国净土宗基金会(Jodo Shu Foundation of Great Britain)等。据初步统计,目前英国共有各种佛教组织107个,遍布于英伦三岛各地。近二、三十年来,英国掀起了一个新的佛教运动。 注:本文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资讯头条】:美国宗教联合代表团先遣工作团访问中国佛教协会【观点】:“佛”会不会佑贪官?【一日禅】:只有当你学会了拒绝,你才不会步入歧途。
4. 中国佛学的发展和起源>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中国佛教派系
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学派和宗派。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
此外还有希解、觉宇、觉囊、夏鲁等几个小派。其中格鲁派的规模最大。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有润(又分摆罢、摆孙二个支派)、摆庄、多列(又分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坐四个支派)、左抵四派。
5. 佛教类的,这个谁能回答下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文名
佛教
诞生地
古印度
主要分布区域
东亚、东南亚
创始人
释迦牟尼
精品荐读
什么是美国佛教?
作者:地球知识局
快速
导航
派系教义与经典僧伽制度佛事仪式与节日
历史渊源
起源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演变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扬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佛陀涅槃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惯例。由于佛陀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灭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枝末部派。关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均有不同的说法。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认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说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和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两大部的主要差别是:①对法(事物、存在)的认识。大众部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现有体用,可名实有”,即认为一切现实都依因缘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说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世也都是实有的,即所谓“法体恒有”、“三世实有”,被称为我空法有论。②对佛陀的认识。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长期的修行而成,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所说一切言语为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认为佛说言语并非都是经教,也并不是一音说一切法。③对声闻和菩萨的认识。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声闻、缘觉所得解脱没有差异。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陀涅槃后约500年,大乘中观派兴起。此派创始人龙树,阐发“空”、“中道”和“二谛”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继续弘扬龙树的学说,使大乘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以后还有清辨和佛护、月称等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中观的思想,形成自续派和应成派。同时,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仍继续发展。
佛陀涅槃后约900年,瑜伽行派兴起。此派奠基人是无着和世亲。无着原是说一切有部僧人,因对说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阐发大乘教义。其弟世亲,原是说一切有部学者,后从无着改宗大乘,称“千部论师”。无着、世亲弘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此后传承主要有难陀、安慧、陈那、护法4家,护法之后还有戒贤、亲光等。
7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在南亚次大陆消失。
传播
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佛教向斯里兰卡传播,约在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儿子摩哂陀去斯里兰卡传授上座部佛教。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出现了两个佛教派别: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3世纪上半叶大乘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在无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5世纪初,觉音用巴利语对南传三藏进行了整理和注释,确立了上座部教义的完整体系。大寺派被认为是南传佛教的正统派。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的佛教都承受斯里兰卡大寺派的法统。12世纪以后,由于外族和殖民主义者的侵入,斯里兰卡佛教曾两度受到破坏,后再由缅甸和泰国重新传入。
上座部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约在4—5世纪。11世纪中叶,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建立缅甸最早的统一封建王朝,曾奉大寺派佛教为国教。以后历代王朝都保护佛教,建立了大量雄伟华丽的佛塔,如18世纪所建仰光大金塔等。
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约在12世纪左右。13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为国教。18世纪曼谷王朝诸王都笃信佛教。19世纪中叶以后,拉玛四世对佛教进行改革,形成新旧两派,绵延至今。1919—1927年刊行了全部三藏注释及藏外典籍。泰国目前是东南亚佛教兴盛的国家,被称为“僧侣之国”。
5—6世纪时,佛教传入扶南(早期柬埔寨),当时大小乘兼传。6世纪扶南改称为真腊,宗教信仰为大小乘佛教和印度教同时存在,这明显地反映在宗教仪式和9—12世纪吴哥城的许多宫殿建筑上。14世纪中叶后,柬埔寨沦为泰国的属国,上座部佛教随之传入。以后,老挝又从柬埔寨传入上座部佛教。
从5世纪起,佛教开始传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巴厘等地。据中国高僧义净的记述,7世纪中叶印度尼西亚诸岛小乘佛教盛行,以后诸王朝都信仰大乘佛教与印度教;至15世纪伊斯兰教开始盛行。
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在汉代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7—8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中国西藏,至10世纪中叶后形成藏语系佛教,后又辗转传到四川、青海、甘肃、蒙古和俄国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区。
大约在2世纪末,佛教从中国传入越南。在4—5世纪时获得广泛传播。10—14世纪,越南佛教进入兴盛时期。泰国和缅甸佛教对越南佛教也产生影响。
4世纪后半叶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高句丽。7世纪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后,由中国传入的华严宗、法相宗、律宗、禅宗都很盛行,以后禅宗尤为兴盛。14世纪末刊行了《高丽藏》。14世纪李氏王朝虽然一度采取排佛崇儒的政策,但朝鲜佛教仍然有所发展,17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衰落,至近代又有所复兴。
6世纪,佛教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此后一直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7世纪初,圣德太子在《十七条宪法》中要求全体臣民“皈依三宝”。从中国隋唐时期开始,日本向中国派出了大批留学僧,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相继传入日本。12世纪以后,日本佛教形成很多民族化的宗派。
在印度阿育王时传至叙利亚、埃及等国的佛教,以后又传到非洲一些地区,但影响不大。
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佛教先后传入欧洲和北美。1906年英国成立“英国佛教协会”,欧洲佛教徒开始有自己的组织。以后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都有佛教僧团和研究机构。佛教传入美国后,又北传加拿大,南传巴西、秘鲁、阿根廷等国。
目前佛教已传播到世界各大洲。但主要仍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这个地区的佛教信徒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宗教信徒。
派系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
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学派和宗派。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此外还有希解、觉宇、觉囊、夏鲁等几个小派。其中格鲁派的规模最大。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有润(又分摆罢、摆孙二个支派)、摆庄、多列(又分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坐四个支派)、左抵四派。
日本:有天台宗、真言宗、净土宗、净土真宗、禅宗(临济、曹洞、黄檗)、日莲宗、律宗等;现代尚有属于日莲系的新兴宗派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等。
韩国:有曹溪宗、天台宗、涅槃宗、太古宗和圆佛教等。
6. 英国有没有佛教寺庙
自一九○六年英人杰克森(R.F. Jackson )在海德公园(Hyde Park)宣扬佛教教义,并自营书店,流通佛教书籍之后,佛教渐为一般民众所知晓。一九○七年,他与多人在伦敦发起成立“不列颠爱尔兰佛教会”( Buddhist Society of GreatBritain and Ireland ),以研究佛学为宗旨,并推举戴维兹教授为首任会长,阿难陀.弥勒长老(Anada Metteyya)为副会长,成员大多为学者及高知识分子。弥勒长老俗名贝尼特( Charles Henry Allan Bennett),生于伦敦,于十八岁时展读阿诺德的《亚洲之光》之后,大为感动,于一八九八年至锡兰学佛,一九○二年在缅甸披剃出家,法名弥勒,一九○三年在仰光召集佛教徒成立“国际佛教会”,在哈拉翁夫人(Mrs. Hla Oung )的资助下,组织弘法团到英国展开弘法工作,使佛教在当时受到瞩目。一九二三年,弥勒长老逝世。“不列颠爱尔兰协会”成立二十年间,重要干部老成凋谢,幸有培因( Francis J. Payne ),继续把会员聚合起来,在艾萨克斯会堂( Essex Hall )主持一系列的佛教讲座。一九二四年,他发起创办“佛教徒联合会”( Buddhist League ), 自任第一任会长,虽然不久也解散了,但他仍以无
比的热忱继续演说佛法,度人学佛。
一九二四年,韩福瑞( Christmas Humphreys )合并灵智学会(TheosophicalSociety)伦敦分会与“不列颠爱尔兰佛教会”,成立“佛教协会”(The BuddhistSociety ),自任会长,出版《中道季刊》,撰文着书,宣说佛法妙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赴各国访问,得到缅人支持,在伦敦印刷各种刊物,宣扬佛教,并将日本铃木大拙的着作介绍给英国民众。可惜自韩福瑞于一九八三年逝世后,“佛教协会”也随之没落。
摩诃菩提协会的创办人达摩波罗( Anagarika Dharmapala )志在复兴印度佛教, 有鉴于弘法工作的重要,在一九二八年组织“佛教布教团”( Buddhist Mission),派遣法师轮流驻英弘法。一九五四年,在该会协助下,锡兰佛教徒在伦敦创建“伦敦佛教精舍”( London Buddhist Vihara ),这是南传佛教在欧洲的第一座佛寺。一九二八年秋天,太虚大师环游世界弘法,从法国来到英国,受到摩诃菩提伦敦分会及伦敦佛教会的热烈欢迎。大师希望在欧洲设置“世界佛学院”,伦敦的佛教徒被大师为法忘躯的精神所感召,立即组成“佛教委员会”以为响应,可惜在大师赴往他国弘法之后,委员会的工作就告停止。
一九六四年,泰僧智成上座( Nansiddhi)与随侍翻译——帝须达多(Tissadatta)比丘,应加拿大籍比丘阿难陀菩提(Anandabodhi )的邀请,在泰英两地信徒的出资供养下,远赴伦敦弘法,受到西方高知识分子的欢迎,泰国皇室认为在英国组织僧团有其必要,所以在一九六六年成立“佛光寺”(Buddhapadipa Manastery )。
一九六七年, 僧护法师( Ven. Sangharakshita )深感英国佛教若要在西方落实发展,必需在经济上独立自足,并且在戒律上予以改革,因而组织“西方佛教僧团之友”( Friends of the Western Buddhist Order ), 展开他的革新佛教运动,以实践八正道中的“正业”为弘法的经济后盾,在世界各地成立禅坐中心及餐馆、印刷、建筑等各种合作事业。
六○年代,西藏喇嘛纷纷出走西方,藏传密教因此传入西方,例如:一九六七年,阿贡仁波切(Shetrop Akong Tarap)和创巴仁波切(Chogyamtrungpa )在英国创立的“三耶林西藏佛教坐禅中心”(Kagyu Samye Ling Tibetan Center )及奇美仁波切(Lama Chime Rinpoche)创立的“康藏之家”( Kham Tibetan House)等都是噶举派的寺院;一九七七年,提列因仁波切(Karma Thinley Rinpoche)及其英籍法嗣塔耶(Jampa Thaye)所创的“萨迦派佛法中心”( Thinley Rinchen Ling)是萨迦派的寺院;一九七六年开办的文殊师利佛学院(Manjushri Institute )主要在宣传格鲁派教义;索甲仁波切(Lama Soygal Rinpoche)主持的“莲华生佛法中心”(Dzogchen Orgyen Cho Ling)则是宁玛派的寺院。七○年代,日本佛教传入英国。像“斯卢所洞修道中心”(Throssel Hole Priory)、“英国净土真宗协会”( ShinBuddhist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英国真言宗佛教协会”(The Britain Shingon Buddhist Association)等分别属于曹洞禅宗、净土真宗及真言宗系统。
一九九○年十一月,星云赴欧洲弘法暨成立佛光会,途经英国考察时,赋予当时正在当地深造的依益法师及永有法师两项任务:一、在伦敦成立道场;二、在当地成立佛光会。他们不负众望,于一九九一年九月在伦敦最热闹的牛津街及里仁街侧,觅得一座基督书院( The Institute of Christian Studies, opened by ArthurMichael Ramsay in 1973 )作为寺址,旋即筹组伦敦佛光协会, 并于翌年四月邀请星云前往主持成立大会暨佛学讲座,承蒙当时台北驻英代表莅临参加。道场于六月二十日与屋主签约,经装潢后,在九月二十八日落成,名为伦敦佛光山,一九九三年七月,又应曼彻斯特信众的要求,于该地成立曼城佛光山。一九九四年,雅适士市许琼华女士舍宅为寺,供法师领众薰修。星云于一九九四年八月应邀至英主持佛学讲座,并为曼彻斯特佛光协会、雅适士佛光分会主持成立大会,英国佛光山的道场及佛光会合作无间,经常协力举办各种多元化的弘法活动,例如供僧法会、冬令营、才艺班、中小学教师研习营、各国寺院巡礼、中文班、慰问老人院、捐血救人、家庭普照、信徒联谊会、素食品尝会等,其中一九九四年元月,由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及台北驻英代表处主办,伦敦佛光山协办的第一届伦敦海华文艺季,内容包括书画展、音乐演唱会、国剧、舞蹈等,受到当地社会的重视;同年由伦敦佛光协会暨伦敦佛光山主办的梵之旅——佛教艺术季与中华文化系列慈善义演,有来自十国,三千多人共同参与,台北驻英代表暨伦敦数位国会议员及当地侨领等贵宾均莅临观赏,全部门票收入都捐给英国医疗机构,回响热烈;一九九五年,曼城佛光山暨曼城佛光协会在皮卡迪公园(Piccadily Garden )及唐人街举办的庆祝佛诞园游会, 当地市议员及政府官员均前来游观,并获曼城首报《曼彻斯特晚报》全版报导;同年的僧宝节,伦敦佛光山于汉摩斯密千人大会堂.
7. 简述佛教在英国的发展
20世纪初,英国始有佛教徒,第一个比丘是贝纳特(法名阿难陀弥勒)。他于1898年去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研究佛法,在缅成立了国际佛教会;1908年率布道团去英国传教,但遭到了失败。1906年杰克逊、埃仑等人在伦敦首先组织了英国佛教协会,公推李斯·戴维斯为会长。两年后,改名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佛教会,并在利物浦、伯明罕、曼彻斯特、牛津、剑桥和布莱登等地建立分会,出版《英国佛教》;1926年又从灵智学会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伦敦佛教会,并在丹佛、爱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国佛教》改名为《中道》。这个会提倡大、小乘并行,参加的人数较多,迄今还有重要的影响。1926年锡兰的达摩波罗去伦敦传授佛法,创立了摩诃菩提会伦敦分会。这个组织主要宣传南传上座部的佛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佛教一度衰落,战后即又复苏,除原有的大小乘佛教继续发展外,还引入了藏传佛教的很多派别。如空仁波且建立的桑耶林西藏中心,土登益希和索巴仁波且主持的曼殊室利研究所等。
近年来,英国佛教徒人数有较大的增长,1970年联合王国有佛教徒约3万人,1975年骤增至8万多人,1980年又增至12万人以上。1970~1978年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1.3%,其中藏传佛教信徒约占50%,上座部佛教徒约占25%,大乘禅宗佛教徒约占25%。出现了12个主要佛教中心和45个教团组织。
英国将成为佛教沙漠中的绿洲
http://www.plm.org.hk/qikan/fjwz/19901/wz4/WZ4_13.htm
国会立法,佛教成为英国各中小学校正修课,史无前例
有史以来,英国的教育政策,针对宗教教育方面作了空前之改革。传统唯一基督教之教育法令已由“修改教育法令1988年法令第九条之第三款(The“Ecation Reform Act 1988 Section……9(3)”)代替,改为中小学宗教教育”这不仅反映了大英王国以基督教为主的传统,且顾及与实行了其他各大宗教教育(Reflect the fact that the religious traditions in Great Britain are in the main Christian whilst taking account of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s of the other principal religious represented in Great Brain)。自此教育法令立法后,因无增上缘之助,而此法令亦默默无闻。
直到1994年7月5日,英国的教育部长、大英王国大主教与全英国科教书决策委员会主席三人,招集了全英国各大宗教代表会议,正式推广与促进此新教育法令之实施,宣布政府主办之公费学校的所有学生由五岁至十六岁,在中学(GESC)会考之前,必需研读五种宗教科目,即基督为必修科外,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锡克教等,由各地方教育部与学校磋商,选读其中之四科。
据知中学会考之宗教考试,最少要考其中二科,即基督教必考科与另外任何一宗教科,所以各私立学校亦不能例外。
1994年,全英国教科书决策委员会公布了二种模范教科书与课目选择之指南,以资促进与协助辅导各学校对此新教育法令之实行。
全国一百零八个大小州郡以此为依据,分别制订出各自的宗教教学大纲,譬如肯特郡(Kent Country)为全英国最大之州郡,亦拥有最多学校(共有六百三十所中小学校)。此郡之教育部(地方教育部)已议决公布,并指示其所管辖之所有学校,选择佛教为第二宗教必修科(基督教是当然的必修科)。
据主管肯特郡宗教教育的韩利普先生(Mr. Hannibal)所言,佛教以缘起法、四圣谛为基石,符合当今科学,易为西方人所接受;倡导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又主张和平、非暴力,对提升社会道德、维护社会安定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肯特郡教育部宗教组的官员,尤其是他本人都非常乐意,并积极促成佛教在每一所学校成为正修科。
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英国,佛教能得到承认,并由政府立法,列为全英国中小学校之正修课,不但是在英国,就是在全世界(除东方的泰国与斯里兰卡以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实为史无前例的创举。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英国将成为西方佛教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而这对整个西方社会又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8. 佛教是何时传入欧洲的
在欧美,佛学的研究,早于佛教的传播。17—18世纪,欧洲的一些着名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人都巳谈到了佛教。特别是18世纪末,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向亚洲进行殖民扩张后,他们为了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为基督教徒,开始对东方宗教,特别是对有影响的佛教进行研究。
佛教流传于欧美,至今约有150年。但欧洲人最初对佛教的了解,则可上溯到公元前329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印度河流域时期。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布道团去希腊属地传教。在中世纪,佛陀的本生故事通过中亚穆斯林学者的介绍传人欧洲,在西欧和东欧很多地区广泛流行。据《世界基督教网络全书》1982年的统计,欧洲有佛教徒21万余人,北美约近19万人,南美有50万余人,其中极大部分是亚洲移民的后裔或侨民,分属于南传上座部和北传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佛教传人欧美后,为了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在戒律和仪式方面有很多变化。
1826年法国学者布诺夫与德国拉森合着《论巴利语文法》,从而开启西方人研究巴利文风潮。1903年,德国第一位比丘三界智在缅甸仰光出家。后来前往斯里兰卡修学南传佛法,注重真知实修。他曾翻译了佛教的许多着作,在语言和文学上得到极高评价。
1893年,“世界宗教大会”在芝加哥召开,有英国佛教学者戴维斯,斯里兰卡达摩波罗,日本释宗演法师出席,他们介绍了禅宗及上座部佛教。
直到一九六五年,美国才出现第一座上座部佛寺——华盛顿上座部佛教协会,指导禅修,教授巴利文和梵文,出版书刊,设立图书馆。一九七四年,第二座上座部寺院——洛杉矶泰国寺诞生。
英国 在20世纪初始有佛教徒,第一个比丘是贝纳特(法名阿难陀弥勒)。他于1898年去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研究佛法,在缅成立了国际佛教会,1908年率布道团去英国传教,但遭到了失败。
1924年法官洪飞斯,在英国灵智学会中建立佛教中心;出版《英国佛教》;1926年又从灵智学会中分离出来,单独成交了伦敦佛教会,并在丹佛、爱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国佛教》改名为《中道》。这个会提倡大、小乘并行,参加的人数较多,迄今还有重要的影响。1926年锡兰的达摩波罗去伦敦传授佛法,创立了摩诃菩提会伦敦分会。这个组织主要宣传南传上座部的佛教。
9. 英国佛教是由谁带进英国的
1950年代,阿姜查尊者带领南传比库首次进入英国。 有名的常驻英国尊者是阿姜苏美多。
佛教受到压迫,眼见日日衰微,有志的佛教徒就起来卫护。公元1860~1870年,有一群比丘开始用间接的方法抵抗,设立印务所,印刷各种宣传小册子,向人民说明佛教受到迫害的情形,又建立学校,协助佛教徒子弟佛教学校读书,鼓励佛教徒热爱保卫自己的圣教。其中有一位勇敢杰出的比丘羯那难陀(Mahotti Vatte Gunananda),举行佛教与基督教公开辩论,说明两教教义的差别和优劣,让一般人民了解来抉择信仰。这种公开辩论,自公元1865年至1873年,隆重举行了五次。最后一次,在巴那都罗(Panara)辩论两教的善恶。羯那难陀雄辩的言词,彻底击败了基督教徒。辩论完,羯那难陀将辩论讲词,印成英文,寄到欧美各地宣传。这次辩论大大振奋了斯国人的信心。
辩论的英文稿寄到美国后,有一位陆军上校奥尔高特(Colonel Henry Stell Olcott,1832~1907)和他的俄籍妻子波拉瓦斯基(H.P.Blavatsky)读到,非常感动,深切同情斯里兰卡的佛教。他们两人原是研究哲学的,早对东方佛教注意和热心。当读到这份辩论,就在1880年决心至斯国研究佛教,帮助佛教徒宣扬佛法。当他们两人抵达斯国南部的加耳(Galle)往可伦坡时,发现斯国佛教不被重视,人民竟因羞耻而不敢表示自己是佛教徒。
斯里兰卡佛教的衰微,使他们觉得很惊讶。为了振兴佛教与基督教相抗衡,急需要一个佛教机构,1880年他们在可伦坡成立“佛教灵智学会”(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宗旨是发扬世界人类各宗教和平友好,及保卫宗教不压迫。学会先后开办很多学校,让佛教徒子弟就读,教英文和僧伽罗语。如现在着名的阿难陀学院(Ananda College)、法王学院(Dharmaraja College)、摩哂陀学院(Mahinda College)等,都是那时创立的。他们吸引了很多西方学者至斯国,发展斯里兰卡国家教育和佛教教育。
奥尔高特上校见斯国人多数是佛教徒,但佛教重要节日及佛日得不到休假,对佛教徒非常不合理。他以个人名义直接向英国外交部殖民地大臣交涉,结果斯国英殖民地总督同意,公布佛教卫塞节(佛诞节)为全国公休假日。
奥尔高特这样的做法,引起基督教牧师们十分不满,甚至政府一引起公务员也不赞成。他们呈报上级,要求政府禁止奥尔高特在任何地方发表演讲。但因为斯国人多数是佛教徒,禁止不了,反而斯国佛教徒更加拥护奥尔高特上校。
奥尔高特对佛教的工作,是真诚而诚心的。他等募发扬佛教的基金,印刷僧伽罗语《Sarasavisan-derasa》及英文《佛教徒》(THEBuddhist)杂志。1885年购地建立学会大厦,开始设计佛教教旗。同年又设立“星期日学校”,到次年即发展改为普通学校,教授英文。这就是现在可伦坡着名的“阿难陀学院”。上校所建立的学校,都向政府教育部登记,取得合法权利,虽也遭受很多阻碍,但都能获得成功。
前面已说过,斯里兰卡佛教自公元1235年就一直衰弱不振,至高僧萨罗迦罗和国王吉祥称王狮子时,佛教得到复兴,但也不过限于坎底境内。佛教最衰微的,是在沿海地区,佛教教充尤其如此。只有在1839年,萨罗难迦罗的弟子瓦拉悉达他(Walanesiddhartha)上座,在荷兰人统治的巴那都罗的罗摩拉那镇(Ratmalana),建立一所僧人教育机构,称为“胜法塔学院”(Paramadharma-cetiya-parivena),算是斯国的第一所僧学院。
10. 佛教来源于那里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7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终于在南亚次大陆消失。
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佛教先后传入欧洲和北美。1906年英国成立“英国佛教协会”,欧洲佛教徒开始有自己的组织。以后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都有佛教僧团和研究机构。佛教传入美国后,又北传加拿大,南传巴西、秘鲁、阿根廷等国。
目前佛教已传播到世界各大洲。但主要仍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这个地区的佛教信徒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宗教信徒